一 :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江苏徐州市2013届一模)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
于是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写作角度参考:
1.从画眉鸟的角度
①内心的限制是最大的束缚;
②打破惯性思维;
③适应新环境;
④走出框框;
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等
2.从主人的角度
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等
3.从主人与画眉鸟的关系角度
放手与导引等
【例文】
挣脱精神的牢笼 ③
重生之纵横四海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画眉甚小,天太大,任其所为,也不能飞至天边可怜画眉有幸挣脱牢笼,却不能挣脱精神的牢笼将其放置于森林,却只以为进入更大一些的牢笼
无可而无不可,摆脱不了精神的束缚,就算给予画眉于宇宙,它也只是权当是有大一些的牢笼,根本体会不到宇宙的浩渺与伟岸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满腹文韬的海子吟咏出多少令人心驰神往的佳句,可他竟没有挣脱束缚自己的精神牢笼,最终静静地选择躲在冰凉的铁轨上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即使上天给予他多种不幸,即使在幼年时期饱受凌辱,可他并没有将它视为自己的精神包袱,反而轻松挣脱,并终于取得令人钦羡的成就
面对牢笼只像海子一样选择逃避,还是像帕格尼尼一样选择挣脱这更取决于人的心灵选择 鲁迅曾说:“把外在环境当作牢笼还是机遇,得看她是怎样的人,志在必得的人,不顾一切惟有奴才才晓得向人诉苦只有那样,也只能那样”
做一个志在必得的人,就应将广阔的天地祝为自己前进的机遇,培养“虽千万军,吾往矣”的英雄气概那些摆脱不了精神枷锁的人,只会意志消沉,郁郁寡欢就算他拥有了乐观达然的态度,也只会像画眉般只想着牢笼,而不知享受大自然的美,却仍然意犹未尽的寻找所谓的天边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有一首诗:“我本来就是那样,所以你认为我永远都是那样,可这回你错了,我已变得让你无法想象”这首诗题名为改变即指心灵的改变,精神的改变挣脱除原来的“那样”,变成现在的无法“想象”
在困顿场屋,蹭蹬穷年的吴承恩笔下,孕育着:“不受麒麟辖,不受凤凰”管的”孙悟空.前几年,大闹天宫,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法力无边的他,也终未挣脱那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精神牢笼最终在管制下取得真经
只有挣脱精神牢笼的人,才可吟出“我本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只有挣脱精神牢笼的人才可像鹰飞九霄般,咽嘶沥鸣,而非像画眉一样独念幽寒坐鸣呃,不得任性洒脱 笼
笼,竹下一龙,困得住龙的身,困不得龙的心,破笼而出,依旧是翱翔九天,纵横四海的龙 社会像一个笼子,挫着我们的锐气,抑着我们的灵性生活的重担压得每一个人喘不过得气来,笼中得我们,在记忆得深处是佛普还留有那个壮志豪情,慷慨激昂得自己?
画眉鸟忘了,忘记了自己,血淋淋得“吃喝不愁”下是赤裸裸得麻木岁月流逝,而早已不是年少轻狂得我们那?儿时志向是否被现实击溃,曾经得诺言是否被负担淘汰?画眉鸟飞到说呢林却依旧被自己置身于心中得囚笼,心中得梦想早已锁死在那个笼子里做个有梦想得人,不要忘却青春时代参差不齐胡须下许过得志向;不要忘却年少轻狂熠熠生辉眼神中闪过的情怀,我们是龙,是破笼而出出天入海得龙
鲁滨逊身困孤岛,现实得困顿使他坚强得面对一切,用辛勤与希望与天地相斗,冲出孤岛,重获自由笼破于希望;勾践国破,困于吴宫侍奉吴王,用隐忍苟全了姓名,用隐忍瞒过了夫差,用隐忍复越灭吴笼,破于隐忍,身陷囫囵,为了印度重生的甘地形容枯槁,非暴力不合作的信念支持着他,当局的压迫,盟友的舍弃打不破他的信念,笼,破于信念
是希望,是隐忍,是信念支撑我们,壮志豪情,慷慨激昂是永远的我们,现实是多么现实,可我们不畏;命运是多么不公,可我们不惧忘不了曾经的梦想,使我们破笼而出的信仰
重生之纵横四海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画眉选择了向命运低头,安逸于囚笼之中囚笼不复,可它的身心依旧被囚我们选择了向命运抗争,不满于囚笼现状,囚笼不破,我们也要破笼而出,走向成熟,不满现状一横一竖,写出得是我们青春无悔;一撇一捺,道出得使我们壮志豪情
笼,终究只是个笼,困得住我们得身,囚不住我们的心,网不了得是我们永恒得壮志豪情,不会变得是我们亘古得慷慨激昂
破笼而出,翱翔九天,纵横四海
切勿安于现状
在那个高度集权,充满笑声与恐惧得社会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照亮了整个文学殿堂,震撼了一颗颗不甘昏迷,渴望破壳的灵魂
为最后一部反乌托邦作品咯血而死的乔泊奥威尔以及他的《动物庄园》,不停地扬筛出土,终于捧上一朵《金蔷薇》的巴乌斯托夫斯基;俄国战争中冒死当逃兵,被喻为“德国良心“的海里因希伯尔以及他的《伯尔文论》;孤独讲述《人岁月生活》的爱伦堡??他们的那一部部经典的作品总是寻着哭声而去,他们不仅同情天下的哭声,而发现了哭声的源头,那制造哭声的狰狞与恐吓
我曾经大略地查询过这些人的资料,他们中大多数是医生,记者,都有着相对稳定安全的生活,要知道这些在当时那个处处都在流血的社会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和渴望
当时的他们就像那只生活在笼子里的画眉鸟,他们吃喝不愁,他们有时间和机会去享受阳光,歌声??可是他们与画眉鸟不同,他们有着对森林的向往,有着对自由的渴望,有着更高,更远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创造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可是,在这个用电脑打印机代替纸笔的年代里,有太多太多的人像那只不愿飞出笼子的画眉鸟一样,安于现状,难道你没有发现,现在的我们已没有机会再看到那些像《动物庄园》一样的经典作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典消失”的轻狂、、情况?我想更为主要的理由还是:现代人安于现状,没有思想,没有追求,没有拥有“飞向森林”的梦想就像那只画眉鸟一样你看看吧,现在的书店里,排的高高的“畅销书”都是什么,《花火》,什么《飞言情》,什么《爆笑一族》,还有什么《怖客》!真的难以想象,现在的我们究竟拿什么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在这个霓虹闪烁的社会,像锐角一样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已经很难寻找,记得那日在书店,我左翻右觅,最后挑出一本《牛犊顶橡树》,满心欢喜,心中似乎对现世的社会燃起了一点希望,翻到作者:索尔仁尼琴,又是古人,心中悲痛万分
让我们这些“未来的栋梁”,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要像那只愚蠢的画眉鸟一样,安于现状,没有追求,让我们振奋精神,挽起手来,“飞出笼子”,不要再安于现状,为中国的“经典作品”也尽一点微薄之力
生活的笼子
画眉鸟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笼子里,早已忘却了作为鸟类的自由生活,重返森林后仍被心中的笼子所束缚,品味不出真正的生活生活中,有多少人像画眉鸟一样每天过着模式化的生活,毫无情趣,笼子束缚了一切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的来到这个世上,又沉默的离开,人们只关注它弥漫的香气,绚丽的色彩,就像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一样,过度的关注他的物质拥有程度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殊不知,花的安静中也有沉思,花的沉默中也有美丽的雄辩
我们应以不断向上的姿态,去追寻一种生活,一种幸福,超脱的生活
重生之纵横四海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佛家有三境:勘破、放下、自在虽然我们不能亲入佛堂,只能从精神层面领悟,这就够了对待生活,不要给自己束缚枷锁,要以淡然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将来??生活,何必争得你死我活?又何必为了舒适,模式化了自己,笼化了生活
若心中的笼子不除去,生活也不会获得真实而又珍贵的赠予
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肯我热爱生命与文学,我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她所拥有的,翱翔文海,以文为伴,如此安详与自由在钱钟书先生去世后,虽然她遭受了不小的打击,但她以昂扬的姿态走出悲伤笼罩的阴翳,勇敢而坚毅的拿下了伤感的笼子对生活泰然处之她真正理解了生活的意义,真正的过着自由的生活,不再有尘世的羁绊牵挂,安享晚年倘若她放不下心中钱钟书早早编制好的爱情之笼,毫无疑问,钱老离世后的几年之内,她不会独自承受住岁月无情的考验,心灵感情上的创伤,也就不会凝聚精力认真仔细整理钱老的遗迹,使它出版永不埋没也正是因为她打破了内心笼子的禁锢,才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杨绛才女知名之实,不愧钱老生前对其幽默而又贴切的评价 忽然忆起查学礼笔下,秋满疏篱外,迎面而开的扁豆花,有人读出寥落,有人读出凄凉,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未关紧的疏篱外,满满的开放扁豆花,生机盎然
我想,生活的真味并不难品尝,只要你肯去除内心的笼子,就可以实现
文化囚笼
画眉说:“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对于这只被囚禁的傻鸟,大家一定会觉得十分可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也仅限于对别人的事清楚,而我们人类正在做这只傻画眉,抱着电视机,听着音乐,看着漫画书窝在社会里满足殊不知,我们和文化都已经被囚禁了,那无形的鸟笼也愈来愈小
当下出现的戏说历史风愈刮愈烈,各种学者行内行外的都开始出书立著,各种戏说的语言让受众们心满意足阅读变成了“悦读”,更多的人安于这种精神“按摩”,远看一幅文学史学的繁荣景象但是,这样的被戏说了的文史图书还能承载多少有意义的文化,以史为鉴的效果又何在呢?当杜甫被恶搞时,我们是不是也忘却和丢失了一种忧国忧民为他人的情怀呢纪念海子的同时,“你们全家都是诗人”的流行骂语盛行,难道我们心中就没有一点矛盾吗?我们就样安于被扭曲了的文化中,品尝渣滓,吃穿不愁,但生命的质量又如何呢,到底又是什么囚禁了我们的文化呢?
是我们像安于笼中的画眉一样我们大众审美的低下,使一些渣滓顺利地从精神筛子中漏过,污浊我们的灵魂当《宫》热播时,于正这个人成了泡沫时代的赢家而大众对这个于抄抄投有鄙夷不屑眼神之时,指责他颠覆历史,胡编造乱,抄袭的同时,又十分乐呵地去成为收视力创新高的贡献者中的一分子我们的低审美接受了一次烂片,那么给烂文化的暗示就足以让我们们接受更多的烂片,恶性循环,哪里才有止境反省吧,提高审美情趣,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更自由的空间去遨游
如果光去指责受众,那未免会惯坏了文化囚禁的始作俑者被经济利益所迷惑的文化创造者如今的中国,每年约有10万首歌问世,而流行歌曲,无疑是大头,它有着大量的受众和音乐资源但我们现在听到的歌又是什么样的呢?据全国人大代表谭晶的调查:整年乐坛最关注前10名的200首歌中93%为情歌,而其中传达健康乐观爱情观的不到20%,众多的歌者已不配为歌者,利益驱使他们注重形象与包装,注重节奏与舞台效果,于是他们就失掉了对歌曲本身的热爱,注定唱不出灵魂的共鸣由此,我们这些受众就只能从回忆里找回真诚,靠老歌来抚平心伤文化的创造者们,请你们自重,别用粗制滥造对待我们,否则你们和我们的文化都将遭难
提高审美,学会反思,注重情操,放开已被囚禁的文化与心灵,我们努力吧
不做笼中雀
重生之纵横四海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
欧阳修《画眉》言曰: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是鸟没有不向往自由的,然而这只画眉却不一般,他过关了笼中的安逸生活,他已习惯了甚至爱上了这种懒散的生活,以至于当回归自然时,他仍以为这是呆在一座更大的笼子里,做鸟做到这个份上,悲哀!而做人如果做到这个份上,更是悲哀!
世界上的笼子论材质则不可胜数,但若论性质两种而已,一种为禁其身,一种为禁其神,而后者往往尤为可怖,很多人因为命运弗顾,生在寥落破败之地,如山村海岛等地,于是山和水便想跌成为天然牢笼,贫困便成为常年俯身的恶魔,而因这自然之地难以逾越,很多人便放弃了走出去的勇气和希望,甘愿一生自闭囚笼中,在被生存的重担压垮后,哀鸣一声而死可是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是有那么一股子精神的,他们打破了精神的囚笼,在囚笼破碎后荡起的尘埃幻影中,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于是拼尽了全力,他们也打破了缚身的牢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的直译就是打破了精神囚笼,物质囚笼变不足以束缚你了,人不应只是吃五谷杂粮的动物,人还应该是神的使者,用精神之力破开天地的樊笼,移除追求过程中那一个又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罩着你的牢笼
有时,笼会变换出各种形态来束缚迷惘中的你,好比读书生活,对一扇窗,一张桌,一支笔,在有的便是读不尽的黑体字,曾经的我以为这便是一种束缚,一种牢笼陷我身于丈余之地,烦我所思,莫不可于书中觅得,这比鸟入笼中更苦一筹,然一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给了我及时的启示,青山可从书中得,佳人可从书中获古画中的青山比真山还多一份伶俐,流水可以从书中得,那文章中的流水比真水还多一丝柔婉,如此想来,这丈余之室,非但不是樊笼,反而成了我驾书舟于上的汪洋大海
由此看来,笼的概念不仅源于天地造化,人工制造,他人的双重施加,笼也会发自于自己的内心,为仇恨所萦,为琐事烦心是笼,为利益得失烦恼是笼,为功业不就灰心是笼,笼之为物,千变万化,是以唯有一颗心百炼成钢之人,一股劲永不言弃之人才能破开精神与物质的牢笼,才能真正翱翔于天地之间,不做笼中雀!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二 : 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
原文地址: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作者:城郊李卫全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
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立意。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连环套”似的材料,这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须高度重视。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写】
这则材料,文字不多,却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看,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看,是轿夫的的事。这两件事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对局部具有制约作用,局部不能脱离整体。为了强调这一点,请看一段脍炙人口的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引自宋代词人晏殊的词《蝶恋花》,是写离别之苦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自宋代文学家柳永词《蝶恋花》,也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写在上元灯节从人群中苦苦寻找心上之人。三首词原本都与“治学”无关,但被王国维先生引用后就产生了新意,这是词作者始料未及的——“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在王国维先生的这段话里,就得按照新意来理解,而不能按照词句本意来理解。
同理,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官,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继续思考。防止“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确实十分重要。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就应该勇敢面对,积极补救,如果从此就“不再顾及新鞋”,结果只能是污染越来越重,情况越来越糟糕。为官任职,如果不小心而失足,受到污染,就要想法补救,改过自新,而不能破罐子破摔。由此可以立意:“不要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要不得”,“过而能改诚可贵”,“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偶一失足不掩大德”……
在材料中,“泥水”是与“干净地面”相对而言的,“泥水”应该指的是污泥浊水。以上从“为官要洁身自好,谨防受到污泥浊水的污染”这个角度来解读轿夫的故事,是符合文意的。此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解读呢?轿夫的职责是抬轿,就不要怕脚下的污泥浊水;御史的职责是监察弹劾,就要勇敢面对污秽,不要缩手缩脚畏葸不前,由此可以立意:“尽职尽责,勇往直前”,“大胆行路,不怕湿鞋”,“大行不顾细谨”……
有的同学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仅仅而只着眼于局部,脱离整个语言环境而单从轿夫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立意偏差,如:“踏踏实实干好平凡的事情”,“舍己为人”……
有的同学虽然考虑到语境,但没有弄明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讲了轿夫的故事,于是确立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的主旨,显然跑题了。其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不同的对象讲这个“轿夫的故事”,就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一点必须注意。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而导致偏题、跑题,诸如:“严以律己”,“做人要自信”,“成功贵在坚持”,“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做出正确选择”,“生活需要经历苦难”,“做人要正派”……
最后提醒一句:解读“连环套”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才能避免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导致的审题失误。
另附
一 材料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在初任御史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时,王廷相讲了个乘轿的故事。他说,一天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从灰丁到长安街时,这个轿夫还小心的择地而行,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二 分析
材料中轿夫的事是王廷相用来告诫新御史们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就被赋予了新意,我们就得把握其新意。这就是审题的关键。王廷相作为都察院长,对新御史们讲轿夫的事,不是随便讲讲逸闻趣事,而是有其用意的;新御史也心领神会,所以说出“终身不敢忘”的话。那么,王廷相的用意何在?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在这个语境之中,再去琢磨轿夫的事,就利于准确把握了。
轿夫穿的是新鞋,开始没有受污染,因此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新鞋受到污染,便不再顾及新鞋了。这“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就是造成轿夫前后变化的关键。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新任要职,要走好每一步,以防一不小心踩进污泥浊水,受到污染,由此可以立意:“要防微杜渐”,“谨防走错第一步”,“谨防失足泥水中”,“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一步不慎影响终身”,“一失足成千古恨”,“提高警惕常备不懈”……
三 立意
这个故事虽小,却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要慎初。防止腐败要从慎初开始,切勿一次落水,就“不复顾惜”了。
要慎始慎初,走好第一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要坚定持久,走好每一步
善始善终,画好休止符
把关守节当慎初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走好自己第一步的道理。正如故事所述,开始,轿夫尚在,小心地躲避着泥水。力求一身清白。然而,当他一不小心一叫踩进了泥坑之后,便破罐子破摔,不在爱惜自己。直至全身上下也没一点干净之处。可见“一不小心”的“一脚”最终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后果。这个故事,告戒了我们要小心地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特别是第一次的第一步。
轿夫最初在行进中小心躲闪着、不想把自己的新鞋打湿的行为,其实是在固守着他最初的一种理念--不让新鞋被积水弄脏。但当新鞋被弄湿了,就索性"破罐子破摔"无所谓了。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的一番话体现了他对下属官员的一种告诫、一种引喻、一种警示,细细想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许多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清正廉洁,一定要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要保全自己的清白,靠的就是"自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视名利淡如逝水,志当存高远,心常怀敬畏,时刻敲响自警的暮鼓晨钟。试想,连我们的明代乡贤王廷相,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诫须终生莫忘"新鞋粘泥"的为官之道,今天我们的各级管理者怎能不自省、自诫、自制和自警呢?
【优秀例文】
防微杜渐做好人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恰巧那是雨后,开始轿夫还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里,之后他就再也不顾及新鞋了。
新御史们明白,王廷相院长是要告诫他们: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
其实,这不仅对新御史们有教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一些人的罪大恶极,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开始的。河南有一个刘姓女公务员,曾贪污公款数十万之巨。说起来很可笑,起因是因为她想买彩票没钱了,于是她便拿了两元公款去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拿了两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后只要没钱了便从公款中拿。漏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最后竟成了数十万。可谁又能想到,这数十万的贪污却是从那区区两元钱发展而来的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所说不假,假使当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两元钱,想必那位公务员也不会犯下如此重罪。
人的心理很微妙,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也许可以很坚固,但只要其中有一点崩溃,那么再坚固的防线也就可能轰然倒塌。那个轿夫开始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新鞋,但一旦踩进泥水,就不再顾忌了。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往往就是在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以后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要想防微杜渐,时刻自持,就要求我们胸中有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
有这股浩然正气不易,时刻保持住这股正气更难。只有保住了这股正气,我们才时刻有自持的能力。
有人说:“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保有浩然正气,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评点
这篇议论文中规中矩。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朴实无华而又旗帜鲜明。开头引述材料,然后由“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的为官之道,很自然地扩大为做人之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接着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证:先讲防微杜渐的重要,反面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容易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较有普遍性;再深入一层,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列举史例证明:胸中有浩然正气。结尾引用恰当,总结全文,也照应题目。
别在污秽中沉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个轿夫一样,麻木地接受这一切,放弃原来的洁净,走进更污秽的深渊。若想使自己洁净,那我们绝不可在污秽中任自己沉沦。
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走错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怎样也无法挽回了。而我却要说,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机会重返光明;这一步的果断,使你有力量继续前行。
本性高洁的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挣扎,他想还黑暗以光明,但事实却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泛着死亡气息的空气里无法喘息。但是这一步的走错没有让自己的内心麻痹,他毅然地从官场抽离,没有让自己再处于那黑暗,不让自己继续沉沦。于是才有了后来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宁静生活。可见,这一步的重要性:踩下去,你就沉沦;抽出来,你就获得自由。
如果像那轿夫一样,在鞋沾上一点污泥后索性放弃它的洁净,那洁净的美好将永远被污秽所掩盖。
诚然,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面对着黑暗,不能让自己沉沦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剑,握紧这把利剑,你就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当置身污秽的你刺出这拒绝沉沦的一剑,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高士。你没有在黑暗中堕落,没有让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假若你战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为你始终坚持着光明的信念。
我们青年人,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这些都要形成一个正确观念并始终坚持。即便遇到困扰,感到彷徨时,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须知不能任错误在我们的周围缠绕,不能让黑暗的荆棘拽着我们沉沦。
坚持心的洁净、灵魂的高尚,做一个不沉沦于黑暗的人吧!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可贵,高尚的芬芳。
评点
本文与前文的立意角度不同,但立意都是确当的。作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陶渊明的事例妥当。作者进一步强调“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而是要与黑暗抗争,这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结尾结合自身,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用散文化的语言说理,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爱护好你的“新鞋”
芸芸众生,上至高官,下到普通百姓,无论谁,一生中“穿新鞋子”的机会很多,关键还看如何自始至终的保护好你的“新鞋子”。
新鞋一旦踩进泥水坑,人的心里就会产生松懈的惯性,反正也是脏了,还怕它更脏不成。正是这种放松戒备的腐蚀性导致“不慎而始,而祸其终”的可悲下场。一双新鞋,一个泥水坑,留给后人的寓意何其深刻!
由轿夫从“择地而行”到“不复顾惜”的变化,不由得使人想起贪官的蜕变过程。那些“落马”者,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好处”时,尚能在是与非中“择地而行”,还要掂量掂量这玩意儿“烫”手不?当他们或壮着胆儿,或不经意之间,或侥幸而为之,趟了第一次“水”以后,也就“不复顾惜”了。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有了小的便想大的,有了大的还想更大的……一步步“不复顾惜”地走下去!到头来,他们的“水”越趟越“浑”,越趟越“深”,也就上不了上“岸”了,当然也就更加“不复顾惜”了。东窗事发前,他们都心存这样的侥幸心理:“水”已经趟了,一次是“死”,两次是“死”,三次也是“死”,反正都是“死”,随他去吧,抓住了算我倒霉,抓不住的话,我就捞个大便宜占了。
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近几年来,“不复顾惜”的趟水者纷纷落马,就是最好的例证。东窗事发后,他们又无不后悔。有个落“水”者之妻的话很值得“不复顾惜”的趟水者深思:“以前我们钱虽然不多,但完全够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得无忧无虑。自从有了这些赃钱以后,我们并不感到幸福,终日提心吊胆,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时时担心东窗事发。”最终,他们的担心还是成了现实。
有道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
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
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
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
有一位领导干部“落马”后感叹道:“吃了一辈子斋,却让一碗狗肉汤沾染了一身清白。”此话让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人做官要像开始一样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做不好的事情。
慎初、慎好 廉洁自律
要慎初,初不慎,就难以善终;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所谓“初”,是指“初次,第一次”;所谓“好”,指“个人爱好,嗜好”。
明代督察院长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昨日他进城遇雨,初时,走在前面的轿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为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后来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再顾及新鞋,不管路面赃与不脏,都踩将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听出弦外之音,连称“终生不敢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位身为督察院长官的哲学家王廷相对新任下属“慎初”的告诫,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内容和技巧上,都极为高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人犯错误也是如此。初之不慎,要想再慎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如胡长清、王昭耀之流,他们贪污受贿,很少有仅此一回的例子,往往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正如那个轿夫,新鞋既入泥水,便不再珍惜。对鞋如此,心灵也一样,一旦放松了警惕,染上了污点,就会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倘若面对“第一次”时,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存侥幸之心,坚信贪欲之害,就能不失操守,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终。因此,慎初是保持操守,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防线。
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领导干部也会有各自的爱好,但必须做到慎好。尤其对于有损形象或者影响公权的嗜好,更要下决心戒除。还要注意隐好,不要过分张扬个人嗜好,谨防别有用心者“见缝下蛆”,投你所好。胡长清爱好书法,有所图者,就借索字之名送上丰厚的“运笔费”,进而与之套近乎拉关系捞好处,伴随着他个人的滚滚财源,也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教训可谓深刻,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不能小看,而且必须慎好隐好,强化自律意识。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经得起各种诱惑;管住手中的权力,用权唯公,用权为民;管住自己的小节,点滴注意,防微杜渐。因此,慎好是保持自律,拒腐防变的第二道思想防线。
当前,正值干部换届之时,唯有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自觉加强内功锻炼,做到“三管”“四自”(三管: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仅第一步不把鞋子弄脏,每一步都要小心,才能战胜各种歪风邪气,才能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勤政,为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新鞋脏了之后
新买来一件衬衫,领子硬硬的,漂亮挺括,穿着挺精神。为保护好这领子,第一次洗它时,对领子上的污垢轻轻地揉,细心地搓,小心翼翼得很。但换洗过几次,领子已经变皱了,你就不再这样了,而是用劲地揉,放在洗衣板上使劲地搓,以尽快去掉污垢为原则,别的就不会去考虑了。
这类现象,在生活里或许太司空见惯了的缘故,人们对其反而很少去想什么。但在明朝做过都察院长官的王廷相,却从这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中发现了一个人生哲理。有一天,他在接见新任御史时说,他昨天乘轿进城遇雨,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还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坑里,从此便“不复顾惜”,不管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只叙说了这件事情,没有说明他为什么要讲这件小事。但一位御史听了之后,却说他“终身不敢忘”,显然他是听懂了王廷相讲这段话的意思,并明白了其中道理的。
“终身不敢忘”什么呢?不外乎是:一个清白的人,第一次踏入污浊之地,可能就是他走向堕落的开始;因此对人生的每一步,都必须“循着干净地面落脚”;一旦滑向泥坑,本来或许可以自救,但这时却有另外一种顽固的力量冒出来,把他推向更脏更污浊之处。如果你不想让这种力量作用于你,惟一的法子就是不要有贪占便宜的想法,凡党纪国法所不容许的事,就坚决不干。“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元代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吾心如水,庶几可免。
世间万事始于初。古人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很多贪官就是因为最初末能严把第一关,以致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最终才“不复顾惜”踏上不归路。金钱、美色拉不下水的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曾让赖昌星伤透了脑筋,然而,喜爱书法的他,却被赖昌星花重金买来九位国内知名画家联合创作的《牡丹图》“湿了第一脚”,从此走上了心甘情愿为赖效劳的不归路。巨贪李真“择地而行”之下“湿的第一脚”是他在做秘书时,背着上司收了一条中华烟和刮胡刀。结果他一发难收,什么钱都敢要,什么事都敢做,最终一步一步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欲如火,不遏则燎原;贪若水,不遏则滔天。”杭州海关原关长耿永祥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痛彻地认识到,第一次收受朋友的馈赠,是我犯罪的开始。禁锢一开,就出现第二次的接受,第三次的默认,第四次的麻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有记者在狱中采访时问原浙江省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苏建国:“走到今天这一步,关键走错了哪几步?”苏回答:“不需要几步,一步就够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这一步,就可以引发很多事。”这正如宋代思想家程颐所说:“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万事皆有初,贪官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的落马无一不与当初不慎而湿的“第一脚”有直接关系。一旦不小心“湿了第一脚”,接着便有了第二脚、第三脚……像轿夫一样“不复顾惜”地在腐败的“污泥”中不停地走下去。由此可见,“湿了的第一脚”,就是关隘,就是“缺口”,如果不能很好地守住“第一脚”,那就会在自我毁灭中越陷越深。
不要被自己打败
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吏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日,他在雨后乘轿进城,有一轿夫因穿了一双新鞋,一开始很小心地挑干净的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从此便不再顾及新鞋,任其浸在泥水中。
看了这个故事,我感想颇深。轿夫一双新靯误入泥水,虽粘了些脏污,但经过一番清洗仍可焕然一新,可轿夫却因此放弃了对鞋的珍惜,不再顾及,这只会使鞋的状况愈发的糟而已。我想其轿夫之所以前后行径如此不同,必是因他在陷入泥水时心境起了变化。在想保持鞋的光洁的预期无法达到后,便索性破罐子破摔。所以,到最后弄得满鞋泥污。这与其说是意外造成,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放弃毁了他的新鞋。
其实人生亦如此。一些人生初期的小污点,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堕落的导火线。我们都知道和绅是个大贪官,其实和绅年轻时是个勤勉好学之人,通读四书五经,意气风发,能言善辩,深得乾隆宠信。从他早期作为来看,也是个正直的为官之人。然而在一次办事中,他卷入了官场的污泥,并半推半就地收受了贿赂,从此,他的人生起了变化。他开始松懈,并逐渐背离了自己为官的原则,到最后不仅对行贿习以为常,甚至常常狮子大开口地索贿。然而,天网恢恢,乾隆一死,他也终了于三尺白绫,空留万贯家财作为对其一生的讽刺。仔细想想,和绅最初所收的财物,与后来所收受的贿赂相比也就九牛一毛,但却足以导致他由此走上歧途。为何?就是因为他因一次的陷落而放弃了对道义的坚守,所以,才会在一次次的受贿之后最终将自己送上不归之路。
再谈谈叶志超,这位中日平壤战役的主帅,在敌我实力存在差异但犹有胜算之时,他却自己心理崩溃,弃城逃窜500余里。不仅使朝鲜全面沦陷,还使战火燃进国内,黄海战役、威海战役接踵而至。虽说日本早有预谋进攻大陆,但他的退却却让这侵略变得更加容易。于是可知,个人对准则的放弃足以毁人,而将领的放弃更可致亡国。
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现实中一些失误的造成也往往无法把握,但若因此作为放弃准则与信念的借口,从此任自己走向歧途,踏入泥潭,那么最终的失败实为自己打败了自己。
也许人一生要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失败,但只要不放弃对信念的坚守,那么,也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失败
议论文:
给心灵以洁净的“落脚”之地
雨后的路,泥泞不堪。轿夫穿一双新鞋上路,沾得满是泥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要命的是在踏进泥水之后,轿夫竟然想道:反正鞋已经湿了,那就随它去吧。由于心灵已经失去洁净的“落脚”之地,于是便不再顾及脚上的新鞋。这种对于错误“放任自流”的态度实在不足取。
眼前浮现出现实的影子。在物欲纵横的现实社会,不知有多少人成了现代的“轿夫”,他们起初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心灵的纯洁,一旦不小心踏进泥水里——不管是“赌”是“毒”是“偷”,从此就不再去理会那双“新鞋”,认为即使改过也无法再换来心灵的纯净。结果因一次错误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又想起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他年纪轻轻就因《野性的呼唤》等几部极为精粹的小说佳作而声名鹊起,然而血气方刚的他面对成名后金钱、权利的诱惑,没有用一颗理智的心去处理(对待)。起初他只是收些贿赂,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给那些受贿者开些不合规距的(人)绿灯。有朋友劝他回归到写作的正路,不要再一味的追求名利,而杰克·伦敦却以自己早已失去了作家应有的“节操”为借口,放弃对心灵之路的重新修筑,终因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犯罪的处罚而自杀。我们姑且不说杰克·伦敦第一次接受贿赂时为什么没有义正言辞的拒绝,或许他确有苦衷。但当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身陷泥潭,朋友也极力想救他上来的时候,他又为什么要放任自己,放弃悔过自新的机会呢?我想大概是他的心灵中已经没有洁净的“落脚”之地所致。
与他相比,我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却截然不同。早有所建树的他远离了名利、权势的泥沼,只期许长久地做一个中国文化的守望者,十几年、几十年呵护自己心灵,保证它的纯洁。正是因为他有一颗积极耕耘心灵麦田的心,才使他每走一步都是稳重而成功的。
永远不要忘记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洁净的落脚之地,这样有利于一步走错;即便一步走错,也还有足够多的机会来弥补和挽回。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扎扎实实地走好通向未来的每一步。
(从所给材料中提炼观点,观点正确。论证充实,有说服力。事例恰当,典型。语言流畅,生动。一类上,57分。)
如何面对错误
明朝的督察院长曾向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轿夫着新鞋于雨天(www.61k.com)抬轿,开始小心翼翼怕弄脏新鞋,后因不慎踏入泥水中,便不再顾及新鞋。御史们终生不敢忘,我也从中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错误,你该怎么办?
阮籍在建安文学中享有极高的声望,生性放荡不羁,在那个时代是翩翩佳公子,因《为王诫对晋王书》的过激言论遭世人白眼和不齿,于是阮君便驾牛任行,于穷途而哭,开始了他酒中自去酒中来的混沌生活,所以他后期也不过就振臂呼号两句,再也没有什么建树。死后也是千秋笑柄。面对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阮籍没能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将错误发扬光大,好像在说:我便是这样,任尔奈何?别人是不能奈何他,但他自己破罐破摔的态度,也将自己本该辉煌的后半生砸得粉碎!就如同被泥水弄污的新鞋,因为不再顾及,而彻底变成敝屣,为人所弃。(是破罐破摔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为中美和平关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却因胆怯和不自信引发了“水门事件”,事件发生后,他一再隐瞒回避和制造假象,越描越黑,最终纸包不住火,事件曝光,被迫辞职。面对错误尼克松虽不似阮君,自暴自弃,他选择了一条更加危险的道路——掩饰。但黑的终将不能成为白的,一旦东窗事发,厄运就如滔滔洪水席卷而来,将其淹没。
回视自身,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毛主席也曾说过“世上只有胎儿和亡人不犯错”,面对错误,我们自不能像阮籍选择自弃,也不能像尼克松般选择回避。就好像是治水,既不能任其肆流,也不能一味拦坝堵治。首先,应当正视它,分析为什么会犯错误,错在哪里,有没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就像不小心踏进泥坑的轿夫,应当认识到哪里会有同样的泥坑,避而行之。其次,应当从中吸取经验,举一隅而反三,比如是因为粗心而忘带钥匙,就应在今后无论是学习工作等其他方面都注意克服粗心这个毛病。
犯错和认识总结错误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利用这些经验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懂得避免和克服错误,最终到达胜利的顶峰。
水经九曲回肠方达正确的入海口,瓜蔓经迂回卷伸方得正确的攀附物。我们也是在各种错误中成长,不要做回避错误的尼克松,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轿夫与阮籍,将错误化作经验的利器,延伸成通向成功的道路吧。相信你我都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904字)
(此文观点明确,正确:犯了错误不要回避,不要自暴自弃。立意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的。论证过程清楚,能选择事例结合论点进行论证,能够证明论点。语言通顺,个别语言表达不准确,结构完整。是一篇比较合乎规范的议论文。缺点:引用阮籍的例子不太恰当。此文一类下。)
把泥泞踩在脚下
明代督察王延相的轿夫,自从新鞋踩入泥水后,就不再顾及新鞋。也许有人认为他不该如此,可我却以为他这样没错。毕竟,没了对新鞋的顾及,轿夫可以走得更快,更从容。
我们不也是一样吗?少一些拖累,面对生活的泥沼,我们会走得更快,更从容;更易实现自己的理想。
比起为官场束缚的人,陶渊明不是活得更从容、自在?比起报告会上空谈的同事,居里夫人不是更睿智、伟大?
纵横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皆有一种从容,一种自由。没有了生死的拖累,背水一战的项羽(应该是韩信)大破秦军;没了功名的拖累,仗剑去国的李白成就仙人之名;多了社交的纠缠,精力超群的戴维毫无建树;多了金钱的诱惑,才华横溢的王尔德江郎才尽。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些纠缠于“新鞋”的人,即使烜赫一时,也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而敢于放开身外之物,一心前进的人,就算是成就不大,也会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
但,我们看到,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有多少才华横溢者为保全一份工作而终生默默无闻,不知有多少理想远大者因为生活琐事而将理想束之高阁。生活加之于人的锁链让人成为被它操纵的傀儡。
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只有挣断锁链,才能不拘一格的自由起舞,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才能堂堂正正、硬硬朗朗的做自己!只有摆脱对“新鞋”的顾及,才能走得快,走得稳,走得精彩。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与其为了双“新鞋”,战战兢兢、左右徘徊为泥沼所困,倒不如抛却这拖累,向着理想、目标毫无顾忌的大步前进,渐起一路的泥花,跺出一道的脚印,把泥泞踩在脚下。
不可宽容小错
人生,正如那行在雨后街道上的一段路程,有泥泞,却也有净土。人人向善,也正如不愿弄脏鞋子的轿夫,踮着脚,小心翼翼地前行。
可一旦不小心犯了错误,像那新鞋沾了泥污,便从此以后,不再小心,不再踮脚,不再努力地保持一个如新鞋一样干净无瑕的自我。“反正已经脏了,再多脏一些,又有何区别呢?”这样的“宽容”,正是许多成败之间的微小而关键的区别所在。
诚然,人无完人,小错总在所难免。然而量变的累积会导致质变,无法挽回的大错,往往都是从这样的“一点一滴”开始。千里的绵延大堤,会因小小的蚁穴溃决;参天的树木,会因毫不起眼的虫蛀枯腐;浩浩的大江,会被粒粒泥沙阻绝;古老的文明,也因人人日日的“宽容”而世风骤下,最终在一片荒芜的丛林中隐匿,只剩下几座巍峨的殿宇,几段无可考的传说。
小错的易存,因为它们忒不起眼,不起眼似桌上的微尘,信手拂去,不留痕迹;因为它们太轻微,轻微到法律无法制约,大道理书写不下。甚至有时,它们成为一种性格,一种习惯,一类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共性,成为了联结一个民族的心理的一部分,如此根深蒂固下去。这,就是微小的巨大力量。似蚀石的流水,如削岩的谷风,在万物的“习惯”与“宽容”中,经年累月,终使巨石穿洞,山峦成绝壁,沧海变桑田,万事已作古。
不可宽容小错,不可忽视这渺小的力量。它变幻的面孔,伪装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各个角落。你看,它在路人随口吐的痰中,它在离垃圾箱不远的被人随意丢弃的废纸中,它在未拧紧的水龙头上,它在空荡无人却还亮着盏盏明灯的教室中……它像一种无声的瘟疫,时时潜伏在每个人道德意识不那么强烈的角落,它深藏于每个人的劣根之中,无踪无迹,却又随处可见。
“不宽容小错”,这应成为每个人的习惯。它会避免大错酿成,它能扼制恶风气的蔓延。当这人心的瘟疫在道德的环境中再难扎根时,我们每个人都会看到一幅社会的和谐图景。
守德当慎
轿夫对脚下一尘不染的新鞋倍加爱惜,一旦不慎踏入泥水,便不再爱惜如初,终待之与敝屣(xǐ)无异。王延相讲的这件小事看似平凡,却埋藏着一个深刻的喻示:
人皆爱德,守之惟难,故守德者当慎!
这个结论看似与故事没什么关系,但仔细思量,却能找到其中微妙的类比。我们的人格不就如同那双鞋吗,多少人起初爱惜它的纯净,然而当一不小心沾染了世俗中的污泥浊水,起初的珍惜与坚持就慢慢沦为妥协与放任,最终失去了当初的坚守。新鞋脏了尚可以洗濯,而美好品德被玷污的人格却往往难以洗刷干净。这正警示着御史们,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德不可一日丧之,守德当慎之又慎!
孟子说:人性向善,犹水之就下。对这句话我至少表示一半赞同。人性最初似乎都是具有对美好事物、崇高品质的一种近乎本能的爱惜的,正如屈原所说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然而我们却一次次地在历史中,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本来有着美好品德和崇高追求的人,一旦不慎沾上了些许丑恶,自此开始放任自流,走向沉沦。屈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即便被打击被放逐也始终不改,可谓守德之慎者。而当现实不容许他再坚守下去的时候,他选择用死来捍卫人格的清白,终身不蒙世之温蠖。古之贤人像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守德之难,难在防微杜渐。很少有人是一下子坠入丑恶的渊薮(sǒu渊薮:人或物聚集的地方)的。新鞋总是从那第一次些微的玷污开始变为敝屣。守德慎就要慎在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和细节,一点点违背和过错都有可能是你新鞋踏进泥水的第一脚。常听人说杀人放火的大盗多始于年少时对看似不足为提的小偷小摸的放任,报纸上报道的贪官污吏往往是从微小的“人情”上开始堕落,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正因为如此,“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佳话才广为流传,成为“守德当慎”回响千年的一声警钟。
在王延相讲完故事之后,一御史说道:“终生不敢忘。”的确,坚守美德,坚守人格的纯净是“死而后已”的事,不可不慎之终身。而今天的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路时,为保持那新鞋的清白,不也应谨记这“守德当慎”的寓言,慎以终身吗?
犯错之后
明朝都察院长官用一个轿夫的故事教育了所有新御史。故事中的轿夫穿新鞋抬轿,开始小心谨慎怕把新鞋弄脏,但踩过一次泥水后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同样,我听过这个故事后,也愿说:“终生不敢忘。”因为这轿夫,他所做的事,太常见了。而正是这种破罐破摔的态度,造成了人世间无数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
当犯下错误,无法改正,我们该怎么办?我要说:不可放弃自己,一错再错,终成大错。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会犯小错,也会犯大错。人们常说:“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正说明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对待错误,就成为我们更该关注的问题。犯下难以改正的错误,做出无法弥补的错事,我们会怎么做?有人自暴自弃,有人自甘堕落,有人仰天长叹,有人黯自神伤。但还有人,潜心反省,自我检讨,敢于面对,戴罪立功,并在今后不再犯此类错误。这才是强者之道。
有人会说,反正事儿干出来了,什么都无所谓了。但真的没有办法了吗?的确,我们看到杀人者偿命,吸毒者破产,贪污者死罪,行骗者毁誉。但这不是伤一人而杀天下的理由,不是拒绝戒毒的借口,更不是一贪再贪一骗再骗的榜样。无论何地,人都不应该抛弃自己。
我们看到陶渊明十三年俗世羁绊未能拦住他归去的脚步,我们看到灭国之痛未能打垮勾践坚强的意志,我们看到满清遗皇日本走狗之名未能阻挡溥仪对新世界的向往,我们看到文化大革命的创伤未能消去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还有看到战败时的亚历山大,小岛上的拿破仑,幽室中的伽利略,官场失意时的培根……伟大的人物背后一样充满辛酸和过错,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反而用更加振奋的精神面对未来。
现实中,有太多的悲剧是因将错就错引起的。人生中,有太多次犯错后想要放弃,想要不再努力。犯错之后,我们应该勇于面对错误,勇敢承担后果,并不再犯此类错误。犯错之后,不要放弃,我们还有未来。
不知道那位轿夫如果听了长官的故事,下一双新鞋能否干净得久一些,但我知道,我不会犯和他同样的错误了。
知过就改,未为晚也
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新御史讲了自己所见:一轿夫穿新鞋抬轿入城,起初挑干净处落脚,唯恐脏了新鞋,然而误踏入泥水后,便再也不顾新鞋了。有一御史叹曰:“终生不敢忘!”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未为晚也,这个道理,是我们终生不敢忘的。
泥水固然混浊,但些许泥水总能洗去的。轿夫因一次失足,便不再谨慎小心,使新鞋遭泥水反复侵染,与旧鞋无异,这实在是不明智。亡羊者尚知补牢,若亡羊者因一次疏忽自责不已,不思补救,那必然会丢失更多的羊。《菜根谭》说:“处世不邀功,无过便是功。”后半句思想虽然有些消极,却也是告诉我们“无过”之不易。过错,人人都回犯,而且人往往是在犯过错当中成长起来的。若是任由自己不断犯错,而不知改正,那只是徒劳地吃了“几堑”,于“长智”无益。
不好学,不思进取是一种过错。但是,古人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说法,可见改正过错的重要性了。过而改之,不仅不晚,而且能带来更多的经验,这是不犯错误所无法得到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当我们犯下错误时,务必记住,知过就改,未为晚也!
当然,改过也讲究方法,并非轻而易举。对于轿夫,只需小心行路,不再误入泥水中,之后认真刷洗,便得以穿上新鞋。这样的改过很容易。然而事情往往没这么简单。有攘邻人鸡者,日攘一鸡,或劝之“此非善举”,攘鸡者有了悔意,对曰:“请损之,月攘一鸡,年终而止。”这便是改过不得法的最好例子。如此看来,改正过错,需要彻底,不容妥协。
改正过错,毕竟是犯过错后的弥补,绝不能成为犯错的借口。“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倘若世上一切过错都能改正,古人的这句嗟叹从何而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颜真卿、岳飞眼中,浪费了少年大好时光,便是一种无法改正的过错。故君子当慎其言行。
知过就改,未为晚也。轿夫若明其理,以为新鞋难保其新,大可永远穿着旧鞋,只怕主人对他会侧目而视了。
三 : 材料作文“莠草”素材运用指导
【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热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名师题解】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角度进行分析。两大角度之下还可以细分角度,使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角度一:莠草角度
1.天生莠草,必然有好有坏,“天性”不可改变,生命可以选择,也可以找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所以人正确认识自我,给生命合理的定位,才能活出生命的独特价值。
2.莠草有害,农人锄它而后快,但莠草仍能坚强地自我展示,对于莠草而言,评价于它只是毫不相关的外在,它必须在赞美与恶评中寻找到自己,坚守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所以人坚守自我,不因别人的态度而放弃自己的人生。
选材小贴士:可以列举古今中外那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人物,例如但丁、布鲁诺等;包括中国历史上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物,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等,均可以有效地证明上述观点。
角度二:认知角度
1.任何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因外人之看法而成立。因此,必须对每种生命的独特而唯一的价值,给予平等的尊重。避免单向度的价值观,不以己之好来除却世界的“杂草”,尊重差异、多元共存,这应该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态度。
2.认知差异源自价值冲突。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视角而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样必然导致价值认识的裂变与多元,这是正常社会的必然现象。弥合社会价值裂变的最好方法是:倡导与培养理性与宽容的精神。
选材小贴士:人与人之间的龃龉恩怨,社会的矛盾纷争,国家之间的对立冲突,多源自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狭隘,如果可以对不同事物予以尊重,世界将和谐美好。顺着这一认知,几乎所有领域都可以作为此论点的素材。例如人类对动物的虐杀、种族歧视、中美对立[www.61k.com]等。
现侧重从“莠草角度”列举高分素材并提供写作实例。
【高分素材】
名言素材:
1.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
2.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
――徐悲鸿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
素材点拨:以上素材有正例有反例,使用时可以正反结合对比论证。名人名言类的素材本身就是佐证观点的利器,对于议论性强的名言而言,名言本身就是观点,可以直接使用。对于表述比较含蓄、观点比较隐晦的名言,在引用之后,宜加以分析阐述,有些类似于解答现代文“理解句子含义”,这些分析阐述的语言其实就是论证分析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名言与观点联系紧密,并且使观点有说服力。
人物素材:
1.莫言拒绝出席各种活动
“今后大家最好不要邀请我,多么光彩的事我都不参加。第一不要邀请我,第二不要到我老家去,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我的新作回报你。”在获得诺奖后莫言不胜各种打扰,在第二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上,莫言在与2003年诺奖得主库切对话的场合说出这样一番话。
他还说:“我喜欢独往独来,才能冷眼旁观、才能洞察世态人情。大千世界人各有志,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地位抬举太高是对作家的伤害。我没有政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只想安静写点东西,我是该回到书桌前写出好作品的时候了。”
素材点拨:莫言面对世界的喧嚣、功名利禄的诱惑,并没有迷失自我,像一些学者教授,一出名就游走于各大媒体电台之间,博取名利,而是守住本真,依然愿意一如从前,简单地生活,安静地写作。这个事例可以用来论证“坚守自我”“淡泊名利”“如何应对诱惑”“拒绝喧嚣”等观点。
2.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个外国学生冲着徐悲鸿说:“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面对嘲笑,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一如既往的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发愤创作。
后来,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道歉说:“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素材点拨:徐悲鸿面对别人的讥讽嘲笑,不妄自菲薄,而是发愤图强,不仅获得个人的成功,也为祖国增光。那位外国学生先是傲慢浅薄,后来却能道歉,这种精神也很可贵。这则素材可以用来论证“不因他人的毁誉改变初衷”“爱国”“发愤图强”“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知错能改”等观点。
【素材演练】
本心不改,我自菩提
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陈智瑜
莠草不顾人们如何称呼它,只是精力旺盛地生长着,最终长遍各地。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曾说:我们仍在苦熬,所幸的是在盲目中执着向前。在我看来:对别人的评价保持一定程度的盲目,执着向前,人生便能因此而不凡。
徐悲鸿有言:“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徐悲鸿刚开始画画的时候,饱受人们的非议。面对人们的质疑,徐悲鸿选择充耳不闻,而是将自己旺盛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画作之中,终成一代大师。
顾城有言:“在别人的声音里生存,不是活着的目的。”诚然,爱有所及,便风雨兼程,不必在意路人的评价。因为你自己已经知道路在前方。徐悲鸿的高超之处正在于此。试想倘若徐悲鸿面对人们的嘲讽进行反击,他能够有时间投身画作吗,他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吗?大师之所以成为令人仰望的大师,就在于他们总是用事实来回答一切对于自己的质疑。诺奖得主莫言亦言:“地位抬举太高是对作家的伤害。我没有政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只想安静写点东西。”相信对自己定位清晰的他必能保持本色,始终是文坛中的雁来红。
反观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人,沉浸于声名之中而不能自拔,不禁让人叹息。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获得巨大文学成功之后,改弦更张,醉心于物欲,转而经商,最终导致终生负债累累。亏得他最后重新审视自己,选择回归,再次回到书桌,否则世间便无 “人间喜剧”。
在人的生命中,总有思想指引我们以前行,当丧失了这份思想后,便不知道要执着于什么。高更有言:“身处深渊旁,而不落入其中。”在繁杂的社会中,犹如面对一个深渊,人倘若不能宠辱不惊,执着不屈的向前,就难免走向堕落之路,令后人叹息不已。
诚然,对别人的评价保持一定程度的盲目,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听他人之言。对于他人的称赞或者是嘲讽,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执着向前,但面对他人中肯的建议和评价,我们应当虚心采纳,完善不足,方能走向精彩的人生。
对别人评价保持一定程度的盲目,宠辱不惊,坚强不屈,执着向前,不失为一种智者所为。《西华子》有言:本心不改,我自菩提。宠辱不惊,是我们在风雨之中前行。
【教师评点】
本文紧扣材料,立意精确、辩证,观点突出,很有自己个人的见解。
1.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其中道理论证部分,即名言素材的运用尤为出色。文章先后引用了福克纳、徐悲鸿、顾城、高更、《西华子》等语言,旁征博引,充分显示作者阅读的涉猎面之广,也使得文章既有厚度又有广度,文章内容丰富又文采斐然,带有一定的哲思又略有禅意。道理论证能发挥到这样的程度,殊为不易。
2.在人物事件类素材论据的使用方面,引用了莫言、徐悲鸿及巴尔扎克的例子,中西结合,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也可圈可点。
3.不足之处在于,人物事件类的论据稍显不够丰富,表达上仍略带格式化痕迹,有些许生硬,不够灵活流畅。
编辑/于智博
四 : 关于朱平曼屠龙材料作文的导写
关于朱平曼屠龙材料作文的导写
【材料回顾】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www.61k.com]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材料解读】
●主要毛病:
1、把材料作文写成了话题作文
不扣材料,全篇没有提及材料,完全脱离材料谈观点。
谨记:材料作文一定要提及材料,不提不行。
2、只举事例不做分析或是写作时只是观点+事例,不会扣题。
每次作文都强调议论文注重的是举例后的分析,可是每次作文大家都做不到举例后进行分析说理。
3、卷面乱,错别字多。
因此写材料作文时,一定要在文章中提到材料内容,如果不提的话,你的文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分析,巧妙引用材料。引用材料有时只需巧妙地用一句话导入,重点应放在后面的感悟上。而有的同学用近200字复述原材料,然后在进入感悟部分,感悟的文字只是一两句,详略失当,中心不突出。 ●审题立意
朱平曼是个勤奋刻苦的典型,他的理想是“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 可是事实却不 尽如他所愿,空有一身绝技,却找不到对手,可笑可叹。——龙,有无?
审题角度一:“盲目空想者是一事无成”, 做事情学知识要讲究实际。
审题角度二:勤奋努力固然是可贵的精神,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努力方向。
相关话题——方向 目标 盲目
观点:
1、可以论证盲目空想者的一事无成。 2、可以论证脱离实际的理论毫无价值。
3、可以论证单纯苦学苦练而不动脑筋、不讲实效,必然劳而无功。
提纲
1、论点:任何脱离实际的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
2、分论点一:学习实际用不到的本领是没意义的 材料:屠龙
3、分论点二:脱离实际的浮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材料:大跃进
4、分论点三: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发展 材料:改革开放
【经典事例】
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永动机的研制、一国两制的构想、空中楼阁的故事、
大跃进、地心说、东施效颦
●经典材料引用
如果我们懂得变通,就不会有“郑人买履”的笑话;如果我们懂得变通,也不会有“截竿进城”者的无知;如果我们懂得变通,更不会有《庄子》中的朱平曼一样,徒有一身绝学,却无用武之地了。
变通,变则通。朱平曼身负屠龙绝技,立志杀尽天下害龙,天下间没有龙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这就是不懂得变通的表现,一身惊天地、泣鬼神的武艺就只能用来屠龙吗?难道就不能杀天地间的其它害人的东西吗?难道就不能除暴安良,保家卫国吗?如果他懂得变通,他可能成为一名驰骋沙场的将军,就能像岳飞、戚继光那样名垂青史的千古英雄,
有关龙的资料 关于朱平曼屠龙材料作文的导写
被后人歌颂;如果他懂得变通,那么他可能成为一位纵横江湖,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救黎民于水火的侠客;如果他懂得变通,那么他可能辅助像包拯,狄仁杰那样的清官,抓尽天下间的犯罪之人。[www.61k.com)一切的一切,都比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要好得多。如果他日渐消沉下去 ,那么他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一方的人。
【优秀作文】
以实为本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朱平曼的立志要练成一门绝技,听说支离益善屠龙之术,便跑去拜师,苦练三年,终于将屠龙剑术练的炉火纯青。但当他满怀志气,欲杀尽天下恶龙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一条龙,一身本领空无用武之地
看了这则寓言,不禁让人替朱平曼惋惜,但惋惜之余又说明了一个道理,脱离了实际的任何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
或许朱平曼是想学一身本领为民除害,可他根本没考虑过,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他想杀的恶龙,目标本身是不存在的,即使学习再好的本领也是没有意义的,不从实际出发,再怎么看似勇敢的行为也是没有价值的。
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人们盲目的追求发展、过分的自我膨胀,导致了破坏国家稳步发展的“大跃进”运动,超英赶美的口号被作为目标提出来。岂不知当时我国的GDP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基础工业非常薄弱,进出口贸易几乎为零。人们全然不顾国家的实际情况,一味的追求跃进,其结果使我国经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倒退了十年,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后果。脱离了实际,我们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沫。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央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果断实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资,坦白承认我国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政治、经济等体制,给国人及国外投资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使社会经济进入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各项政策,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银行利率调整、开放外商投资领域等问题上保证了与实际同步,加入世贸组织更符合了当前国际大形势的需要。在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所有这些都源于密切联系实际,紧贴实际才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有效发展,才具有更高的价值。
实际上,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以实为本,不管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定位,一个公司的长期发展以及每个人的人生规划,都要从实际出发,避免一切无价值的行为。
也只有在掌握实际情况后,每个人、每件事才会更完美,更有意义,而任何脱离实际的行为只会失败,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希望每个人不会再像朱平曼那样,不去了解实际,只是一味为达到目标,不管结果到底如何,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
扎根现实,立足眼前
记得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叫朱平曼的人苦练屠龙之术三年之久。学成之时,本以为可以扬名立万,杀尽天下害龙,却不料遍寻四海,连一条龙都找不到。
这是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朱平曼苦练屠龙之术,却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世上本无龙,何以屠龙?理想固然崇高,但一旦脱离现实,则三年努力付诸东流,杀尽天下害龙也只是黄粱一梦,甚至是痴人说梦。
然而当我们嘲笑朱平曼无知与愚昧的同时,不应该自我审视一番吗?你难道不曾有过那些脱离实际、不着边际的想法?
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结束,美国国会通过了禁酒法,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强制禁酒。然而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一个时代崇高到可以杜绝酒精的诱惑,奴隶社会不行,封建社会不行,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更不行。禁酒法让黑市中的投机者大赚一把的同时,也把社会推向了动乱的边缘,为20年代末的大萧条埋下了伏笔。脱离了现实,就会一事无成,美好的理想只能成为泡影。禁酒法在实行十多年后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有关龙的资料 关于朱平曼屠龙材料作文的导写
由此可见,万事须立足于现实,扎根于眼前。(www.61k.com]人类的伟大在于具有无边无际、比苍穹更为浩瀚的想象力。然而任何想法都必须基于现实,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短暂的绚丽过后,必然是光环的退去,辉煌的黯淡,比如“大跃进”。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肯尼迪总统提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这在当时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月亮只能挂在天上供人仰望,而并不可以踩在脚下。然而这一计划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前苏联早已把人类送上了太空,而60年代初美国的航天事业也如日中天。正因为扎根于现实,阿姆斯特朗才得以在1969年走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无不表明只有立足于现实,与实际相符,才能创造伟大的成就。没有人能够实行“乌托邦”之梦,法西斯式的独裁不行,美国式的民主也不行。因为归根结底,“乌托邦”式的社会不现实,充其量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幻想。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能用来消磨无聊的时光,而不能作为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只有眼前的才是未来的。屠龙之术固然诱人,但既然世间无龙,学屠龙之术又有何用?没有人愿意成为又一个朱平曼,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放下一切,客观而又现实地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理想呢?
【点评】《庄子》的这则寓言引发出小作者的反思,“在嘲笑朱平曼无知与愚昧的同时,应该自我审视一番”,并以美国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两个历史事件的对比,来阐明“扎根现实,立足眼前”的中心论点。语言平实朴素,说理透彻。
五 : “荣誉院士”袁苏妹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习作21
本文标题:材料作文写作指导-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画眉鸟”材料作文写作指导与示例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