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建党伟业》电影优秀影评
由于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内在的关系太过复杂,因此编剧在尽量简化、明晰历史脉络时,采取了抓住标志性事件的办法。比如关于宋教仁被暗杀导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其间的纷争纠葛足以另拍一部电影甚至是电视剧,但编剧在暗杀前,让陈其美在宋教仁提出建立******演说时意味深长地点评了一句,暗杀后,用字幕打出“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当然,尽管采取了删繁就简的策略,《建党伟业》在涉及史实的部分还是相当严谨,因此观众若能事先对中国近代史多做点功课,将有助于看懂电影。
人物处理慎重
还原历史面目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加新军到参加****一大;另外一条线是****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其间涉及不少历史教科书中的反面人物,《建党伟业》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很多细节上更接近这些人物的本来面目。
以袁世凯为例,无论是镇压戊戌变法还是改制称帝,他都是一个绝对的反派,在过往的影视作品中,袁世凯往往被脸谱化为一个残忍、愚蠢的大光头形象。但是在《建党伟业》中,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是个有手腕、有心机、有胆量对日本人破口大骂,甚得部下拥戴的总统形象,但最终因为“想过把皇帝瘾”,结果“过把瘾就死”。
关于五四运动中最出名的“三大卖国贼”之二的曹汝霖和章宗祥,近年来,随着关于二人在抗战期间始终拒绝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不做汉奸的史实被披露,对他们的评论也越来越客观。显然,这种评论也被带进了电影中。比如,章宗祥和太太被学生困在赵家楼内,借着牌桌上的几句对白,点出了章宗祥在职务上的身不由己。另外,作为和“火烧赵家楼”齐名的“痛打章宗祥”这段史实,也被巧妙地艺术化处理为章宗祥夫妇脱身离去。
疏漏未免生憾
笑星令人出戏
尽管顶着巨片的名头,出品单位多达40家,但电影本身依然难以避免出现粗疏错漏。
廖凡扮演的朱德打了场“个人英雄主义”的恶战,枪炮轰鸣的好莱坞动作片范儿十足。这场“一个人的战斗”居然就是蔡锷指挥的护国战争的浓缩。如此铺排,未免有点恶搞之嫌。
片中毛泽东的服装要么是笔挺的学生服,要么是浆洗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的长衫,外加一根很五四青年范儿的长围巾。编导显然忘了,求学时期的毛泽东一直是个贫穷学生。
《建党伟业》是部全明星阵容电影,纯属“打酱油”的明星安排本应是非常简单的,但黄建新导演显然没有意识到笑星一张嘴,正剧眨眼间会被消解为喜剧。冯巩扮演的冯国璋和李菁扮演的袁克定开腔讲话的那一刻,影院里笑声一片。
二 : 建党伟业影评
假使我们能暂时忘记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的现状,想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诸多“伟业”,再和过去的政治电影和历史观点纵向比较,那么《建党伟业》不失为一部内容相对客观,情感十分充沛的电影。所谓献礼,是给受祝者唱赞歌的行为,自然是不能给受祝者添堵的,否则就不成其为“献礼”,那叫捣乱。中国历来都有讲求人情世故的传统,因此既然是为我党生日献礼,因此在关于《建党伟业》的议论上,咱乖一点,“捣乱滋事”的行为就不搞了。
(www.61k.com]除了看热闹的人之外,我想能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类献礼片的观众,绝不是从中发现了我们伟大光荣和一贯正确的党的新的“历史功绩”,那些事基本上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开始知道。个人以为,《建国》和《建党》两部电影“巨无霸”最积极的地方在于:在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现实状况之下,在事关执政党的历史问题上,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塑造昔日的政治死敌和被打倒的历史人物,基本摆脱了一刀切非此即彼的固定模式,这倒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这样的电影的前提自然是政治正确。在中国,过去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正确”是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很多人曾受累于此,家破人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个问题上是开不得半点玩笑的,但是在今天,即使是在献礼片中也开始加入了娱乐元素,诸多的娱乐明星的加盟自不必说,不少细节中也注意制造喜剧效果。在事关执政党脸面的问题上,不再是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乏味无聊地说教。这可以看做是这两年主旋律电影的积极方面,《建国》和《建党》都在这么做。如果以平和的心态对看,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如果说《建国大业》给了蒋介石以更多的正面色彩,那么在《建党伟业》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教科书中一直是千夫所指的“国贼”袁世凯的形象的颠覆。当然袁世凯的历史问题是被定了性的,姑且抛开他卖没卖国和卖了多少国的问题不谈,单是搞复辟帝制就是开倒车,哪家历史都不会也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关键在于,袁世凯的政治问题和他作为一个人存在形态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他复辟帝制和做过损害民族利益的事情,就否定他个人的性格魅力。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是要有精气神的,否则电影就生动不起来,而《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就是一个有精气神的反派。在表现袁世凯迫于压力,接受日本二十一条时,重点表现了他的愤怒和无奈,更值得肯定是这一情感表达不是从民族和国家这种抽象层面上去描述的,而是用诸如“伊藤博文活着也不敢这样威胁老子”的台词来表现,是很符合这种称霸一时的政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相比较而言,片中以青年毛泽东为重点的中国共产党众多的创始人虽然也力求人性化,但是囿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实在无法再做更多的突破。显然这一点依然受“政治正确”和“政治必须正确”的束缚,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更变的事情。
同样的亮点也出现在出场不多的,和“打烂旧世界”的伟大时代潮流分道扬镳的辜鸿铭、胡适等人身上。这两个人物,过去我们都曾经批判过,但是回顾历史,特别是在我们大谈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时,再重新审视此二人的某些观点,不免心生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喟。辜、胡二人彼时的政治观点和文化观点既有抵触也有重合。在对于新文化运动上,辜鸿铭做了“保守派”,胡适做了“激进派”,而在学生运动问题上,胡辜二人又成了一派。当我们今天习惯了李大钊、胡适等人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便利成果时,很难理解辜鸿铭的守旧。然而,当天安门广场上再度竖起孔子像时,或许我们就能多少认同胡、辜二人的某些“不合时宜”了,说到底他们是单纯地从文化上进行取舍的,而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考虑的是政治问题。当所有的一切都被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很难说清说哪一方更对一些。所幸的是,在《建党伟业》中,在关于这些过去属于非黑即白的问题上,影片给这些人物足够的空间,点到为止,不做批判。这既留给我们思考,也为增强了影片的娱乐性。
“点到为止”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但影片在技术上的最大问题也在于此。由于《建党伟业》的时代背景过于庞杂,人物又繁多,因此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中,众多的事件和人物基本上都以片段式的方式匆匆而过,使得本片更像一部声情并茂的纪录片。但是,这不妨碍对历史政治感兴趣的观众从中品味出一些别样趣味。如果,单纯地从这个角度去看,《建党伟业》值得一观。
很多时候经是好经,但是歪嘴的和尚把它念歪了,聪明人都懂这话是说给谁听的。
三 :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 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
《建党伟业》影评
在近代史一百多年的苦难中,要把中国建立起来,摆脱各国列强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再四分五裂,不再受人欺负,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没有做到,做到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很多人可能今天还是会对国家存在的问题抱有不满,但是,无论如何,中国摆脱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获得了长时间的安定和平,共产党功不可没。言归正传。
一、演员
《建党伟业》原本召集了178位明星出演,但出于片长考虑,仅留下了108位明星的戏份,而且戏份都不长。从第一个出场的任达华到最后一个出场的姜武,明星密集到让人目不暇接,而像范冰冰、邓超、吕良伟等成了不折不扣的绿叶,几乎都是一晃而过,稍不留神就错过了。影片中过多的明星盖过剧情,娱乐性太强,一定程度上淹没了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电影为了照顾每个明星的戏份,也导致故事的线索太分散、零碎,进而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性。“聚焦不少明星,只是种商业策略,而且我认为这是观众观影习惯的问题,看电影还是应该先看剧情,再看明星。”黄建新说:“如果观众觉得明星太多眼花缭乱影响自己看剧情的话,可以看两遍,第一遍看明星,第二遍看故事。”那当然好了,票房也好!
此片恢弘巨制大腕云集,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每一场硝烟战火都惊心动魄,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要数五大美女,惊鸿一瞥的范冰冰、端庄大气的董洁、活泼俏丽的李沁、忍辱负重的杨颖、豁然开朗的周迅,每位明星都演出了各自角色的情感。
董洁用端庄周正的相貌演出了国母宋庆龄的大气雅致,严肃准确地把握了宋庆龄的不怒自威,台词虽不多,但眉眼的不事雕琢以及一颦一笑的沉稳均霸气外露。
范冰冰扮演小皇帝溥仪退位之时在旁边守卫的悲剧太后隆裕,在片中仅仅一个照面,一句台词,一次端坐,但其美貌和气概惊艳又惊世。
李沁演的杨开慧像一个能哭能笑的邻家女孩,每个眼神和每一次喜怒哀乐都能让人深深感受到其真情,少女时期的杨开慧那份天真使人动容。很纯净!
杨颖演的小凤仙在蔡锷说完“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后,两行夺眶而出的眼泪和深深的拥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她不似风尘女子的豪放,但那眉尖眼角的隐忍泪痕,却别有一番侠肝义胆!
周迅演的王会悟弱不禁风却外柔内刚,巾帼不让须眉,影片最后她的旗袍装与眼镜造型以及清秀的面庞,被塑造得如同超然物外的神仙人物,放在嘉兴南湖里面,烟云缥缈,格外美丽,令人沉醉!
刘烨扮演的毛泽东很一般,影片中非常震撼人的十数次演讲中,他的演讲最不给力。喊“开慧妹子”时以及两人一起看烟花那段还有点意思。
周润发演的袁世凯无论从外形、神态,还是语言上都相当不错,那种狠劲、狡猾、贪婪,都表达了出来。特别是那句“谁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就要和他血战到底”,让袁世凯这个人立刻丰满起来,而且也让人看到了一个与原来人们印象中不同的袁世凯。
刘德华演的蔡锷很有力度,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够把角色表演得令人难忘。
陈坤在形象上跟青年周恩来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气质不行。言谈举止间,只见陈坤本色,不见总理风采。
张震扮演的蒋介石,影片连字幕表明身份的待遇都没有给他。虽然他在电影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刺杀行动,但几乎没有台词。
冯远征(饰陈独秀)、吴彦祖(饰胡适)、张嘉译(饰李大钊)、陶泽如(饰张勋)的表现挺好。李雪健(饰杨昌济)和刘佩琦(饰辜鸿铭)可以说最出彩。冯巩(饰冯国璋)、赵本山(饰段祺瑞)、范伟(饰黎元洪)则或呆或傻。
二、有必要回顾近代史
看《建党伟业》之前必须先复习课本,否则就连热闹都未必看得明白。
《建党伟业》全景式地讲述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准确地呈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电影以武昌起义胜利开场。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间中国出现了两次帝制回潮,换了三任大总统,爆发了四场内战,出现了一批拥兵自重割据地方的军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依旧,社会思想观念陈旧腐朽依旧,而长期的军阀混战更是使得人民的苦痛和民族的危机极度加剧。
影片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非得熟悉中国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为何又前后呼应。
《建党伟业》反映的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风云巨变,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影片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电影中不断出现介绍历史背景和事件原委的字幕,这当然帮助了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同时也没忘了摘抄初中历史书上正确的历史观点。我的确感觉编剧好像初中生。
三、值得称道之处
影片给了党的创建者陈独秀先生非常充分的肯定。历史对陈独秀先生忒不公平,他最终被开除共产党籍,他在国民党万般利诱的情况下,从未背叛过,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中国的前途。影片给了这位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并将其毕生奉献给中国革命的学者、革命家一个高度认可。
影片并未因为以共产党为主题,而对国民党有丝毫的贬低,这也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孙中山及其跟随者,包括宋教仁、于右任、廖仲恺、黄兴这些对于辛亥革命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影片都给了积极的视角。
影片居然给了辜鸿铭很多的画面,并给以其发表见解的机会,几个片段,简直妙语连珠,终于让这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有机会被大众认知。这位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了东洋、仕在北洋的北大怪人,实在是应该被中国历史记住的人物。影片让陈独秀、李大钊与辜鸿铭辩论,并让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更通过那些代表共产党思想的人物与辜鸿铭的辩论,彰显了辜鸿铭的独特见解。
影片里最为激动人心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五四运动,在这场长达15分钟的戏份中,请了很多的群众演员,拍得气势如虹,拍得热血沸腾。学生的游行大队冲向驻日公使章宗祥所在地,激情演讲,撞门,翻墙……尤其是学生打进卖国贼的家里一段戏,让人看完激动不已。在这个段落里,原来那位一直以来背负历史骂名的张国焘(李晨饰)曾经在五四运动中,在陈独秀和胡适的讲堂里,是多么的激情不羁。张国焘确实在建党早期发挥着相当大的领导作用,一直到红军长征,张国焘都是中共既有政治影响又有军事权力的大人物。
《建党伟业》影评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颇有些感想,本来想写篇观后感到豆瓣上,后来发现豆瓣将该电影设置为不能评论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将这篇影评写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www.61k.com]。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
可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对来说,北洋政府是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时代。可惜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两党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那个真实的北洋政府。
总的来看,这部片子,感觉拍的很乱,时间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能反映出来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叙事太少,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少的话,根本看不明白这部电影,加之电影对于历史的一些不客观的描述,让这部电影的史学价值大为降低。
最后,鉴于豆瓣将该电影的评论关闭,因此本博客也将此篇观后感的评论关闭。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讲述的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
2011年6月15日,《建党伟业》正式上映,各界反响强烈,殊荣无数,风光无限。
评分是个政治问题
《建党伟业》上映后,豆瓣上的评分出现一边倒,大部分人给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分数以及相关评论。随后@丁小云所说:《建党伟业》的豆瓣主页先是割掉了讨论区,然后割掉了所有评论,后来鉴于有90%左右的人给它打一星,现在干脆连评分都弄没了。
这个措施直接导致《建党伟业》成为
首先,这个调侃把党和国混在一起了,虽然现实是这样。然后有人称该条微博造谣。网友考证,除了吴彦祖为美国国籍外,其余所列演员:童安格是中国台湾的,蒋大为放弃了加拿大绿卡,徐帆中国,宁静中国,韦唯中国,蒋雯丽顾长卫夫妇放弃美国绿卡,刘亦菲国籍有争议,苏瑾和胡兵06年曾亲自辟谣,陈夫妻俩也是中国。
关于汤唯,有网友认为,制片方借删戏炒作。这种片不需要靠这些炒作吧,上映在院线都是众星拱月,宣传更是鹤立鸡群,反响就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汤唯多次遭到封杀,在韩国凭《晚秋》获得百想大奖后,广告代言不断。
@水银河指出演员还带有“群体象征意义”:《建党伟业》告诉你,北洋军阀是一群相声小品演员。
@刘春回应道 :太洗具了,北洋军阀确实是一帮光说不练的家伙,专门拍电报说相声,《建党伟业》越来越深刻鸟。
电影海报的党徽和年代争议
《建党伟业》一款海报(上),使用的党徽与现在的党徽不同,为斧头镰刀而非镰刀锤头。剧组方解释这是老党徽,网友称,这是非主流版党徽。后来又更正了。换了新海报(下)后,在新党徽锤头柄上镌刻着(1921-2011),网友认为这种表述方式易引来歧义理解与解释。大家都知道的,例如毛泽东(1893 – 1976),这是表示毛泽东最终没有万岁;例如瘦米中文(2010 – )这是表示瘦米中文可能万岁。对此,剧组方无回应。
要创造条件地提供好评
电影还是需要好评的,当然《建党伟业》可能面临着恶评如潮的非正常现象。于是,好评就来了,影评“前无古人”地成了某报的社评。环球时报社评《<建党伟业>折射社会政治观》称,尽管网上有些微词,但明星们参演的积极踊跃是真实的,且是世界电影史上罕见的。演艺圈对执政党诞辰庆典的高度配合,是全社会对执政党态度的缩影。它不仅显示出执政党的力量,更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中共带给中国的机遇和变化持正面评价。
光明日报称,《建党伟业》用光影谱写红色史诗。并借用某白领的话称,“除了明星大腕和青春偶像的惊艳亮相外,上学时在课本上那些干巴巴的历史仿佛活了一样,一幕幕,带我走进那个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岁月。”
@黄秋实:广电总局为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推介《建党伟业》《秋之白华》等28部电影。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此次集中放映的电影是中国电影人向党和人民汇报的一次实际行动,表达了电影人对党的深厚感情。他要求发行放映单位放映好这些重点影片,票房收入不低于10亿。
《建党伟业》出品人韩三平在一个采访中称:拍《建党伟业》就是为人民服务。《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个模式非常像,我们要敢于坚持这种类型,因为这个类型有中国特色,我估计在美国没有,因为美国没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是不是要拍《建队巨业》(建队,少先队)或者《建军宏业》,我们可以再商量。
关于电影的前景展望
《建党伟业》此后还将陆续登陆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院线市场。美式脱口秀:片中一些演员非常兴奋,作品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上映。
马伯庸调侃道:《建党伟业》将于北美上映,据了解中方已与大卫芬奇达成口头协议,后者允许出让《The Social Network》作为《建党伟业》译名。但大卫芬奇私下表示,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名字《Fight Club》其实更加适合……
海报显示,《建党伟业》北美上映真实片名为The Beginning of a Great Revival,Google翻译为:一个伟大复兴的开端,即复兴之始。
连岳称,韩三平活久一点,应该有机会拍《建党伟业2》吧?
票房是个政治任务
《建党伟业》的目标是8亿票房。@人大张鸣:韩三平说拍建党伟业不为了钱,演员都是爱党自愿来的。但又说要挣8亿票房,挣这么多钱,不给演员,都你自己拿了吗?
强烈推荐《建党伟业》
这绝不是讽刺。有人说看了恶心,这多少有点矫情。相反,建议年轻人都去看看这部电影,撇除意识形态,只为去学学青年人是怎么和腐败强权斗争的,学学他们是怎么示威的,学学他们的热血,学习下他们是怎么建党的。@李铁根说了:看完《建党伟业》预告片,心中有一种建党的冲动与豪情。
又网友建议,上映的时候是不是考虑打个字幕:“危险!切勿模仿! 以下表演由专业人士完成,普通观众模仿可能会导致监禁或失踪。”
《建党伟业》影评
我真的很主流——观《建党伟业》
2011年6月19日刚洗完澡,接到久违的亲友的电话,要我帮忙写一篇《建党伟业》的影评。我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堂堂文科毕业生居然会去找一个工科生作枪手写影评,必然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问才知道她是没时间去看。那么为什么不在网上搜一篇呢?这个问题问的好!根据我多年断案的经验,可以肯定,这里面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细问之下,原来她也曾搜过,可都是些批评的言论,不适宜出现在建党九十周年的征文活动中。于是第二天,我专程赶赴西安较便宜的阿房宫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并连夜起草了一篇洋洋洒洒数百字的主流影评。
影片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十年间发生的事情。这是一段大家熟知的历史,导演先将这段历史分为一个个或深情、或惊悚的小故事,再用旁白和黑白的记录片片断讲述历史背景,将这些小故事串联起来,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十几个情节:
毛泽闻轶事。1911年冬,毛泽东正在剃头,恰逢湖南新军招募新兵,头也不剃了,劈头散发地跑去报名,表现出他的革命热情。
中国最后一位皇帝。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颁布《退位诏书》时,因为隆裕太后不许他玩玩具而哭泣,也许导演要借着这一哭,来暗示清王朝的灭亡。1917年7月,张勋复辟,溥杰偷偷将风筝绑在张勋辫子上,溥仪命张勋在紫禁城里跑三圈,放风筝,风筝刚飞起来没多久,就有飞得更高的两一架飞机从紫禁城上空掠过,并投下一颗炸弹,众官见状四散而逃。这位只求安安稳稳过日子的末代皇帝,终究还是无法摆脱他的宿命。
宋教仁之死。因为个人很喜欢于右任,所以对其好友宋教仁的事情也略知一二。他到底是被谁刺杀的,至今在史学界还有争议,一说袁世凯,一说是陈其美,影片看来比较倾向于是陈其美派人刺杀的他。
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的《二十一条》,使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上班时间斗蛐蛐,下班去天上人间找小凤仙。出发去日本前,在车站与小凤仙诀别,只一句“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就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只是面见孙中山时他咳血那一幕,总让我想起《暗战》……
朱德VS吴佩孚。护国战争中,朱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迂回前进,将不少敌军爆头,这一仗打得是相当漂亮!
清末怪杰辜鸿铭。他的出场很特别,穿着袍子,留着辫子,叼着雪茄,拄着拐杖,接受北京大学的聘书时行的是西方的握手礼。他头上的辫子引起在场人员的哄堂大笑,他并不愠怒,只是很平静地说:“我的辫子长在头上,你们的辫子长在心里;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他与胡适等人进行了辩论,称孔孟汝道不可废,对于“儒家封建思想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的说法,他的回答是:“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典故实际是辜鸿铭和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编剧在影片中将它照搬到了这场辩论赛。而现实是,辜鸿铭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当时的青年去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善于诡辩,但心高气傲的他竟不做任何解释,在自己学生的误解和嘲笑中默然离去。
革命感情。毛泽东来到北京,为赴法留学筹钱,又和杨开慧演出一部言情剧。突然觉得刘烨演的毛泽东有点闷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要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给日本,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云集天安门,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火烧曹宅后,军警逮捕了32位学生代表,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纷纷要求放人,一时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毛泽东发表演说动员工人罢工时说,“工人”的“工”字怎么写?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
最后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痛斥西方列强后拂袖而去,保全了民族大义,这样的人就该陈道明演!!太帅了~
怎么可以没有恩来同志。影片只大略提了一下周恩来在天津领导的学生运动,被捕、绝食、跟牢头搞好关系,在牢里面还可以看书学习什么的,太牛了。
特工马林。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上演了一场跟踪与反跟踪的动作片。是不是因为俄国的间谍很强大所以俄国人的警觉性都很高啊~~
殉情男女。这段很有悬疑片的氛围啊~~有点惊悚,最后还有点搞笑。姜武走路时腿软了那么一下,我就知道他肯定不是杀手了~~
南湖红船。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秘密召开。举行第六次会议时,有个陌生男子闯进会场,询问他时,他回答说走错了地方。其实这个人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暗探。他的行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警觉,会议立即中断,代表们迅速分头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赶来搜查了会场,但一无所获。
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提议与安排下,代表们从上海北站坐早班火车来嘉兴,在南湖的一艘船上举行了“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分管组织,李达分管宣传。至此,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大家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齐声合唱起了《国际歌》。蒙蒙细雨中,一条小蓬船静静地躺在湖面,王会悟打着一把伞,坐在船头放哨,墨色的山水向视野之外晕染,烟雨笼南湖,如诗如画。
虽然网上是一片骂声,但是我觉得拍得也不是很差啊~~只是,“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据说是四几年才第一次提出的,好像这个电影里一几年就有人说,算不算硬伤?
再还有什么的话,就是爱国影片惊现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人肉炸弹,还有选角不当造成的双目无神的孙中山和过于偶像派的邓小平。
影片最后把《我的长征》等红片拉出来,流水帐似的讲了下建党之后中国的发展历程,最后放了首让人倍感意外的主题歌,居然不是宋祖英唱的!!
在一闪而过的一群脸里面找自己喜欢的明星也是看这部电影的一大乐趣。
我还有最后一句话:张家辉演的梁启超的眼神非常到位。
我还有最后最后一句话:在农村姑娘吉黄花“你都没说吴彦祖演的胡适”的提醒下,我想起辩论赛上台下女大学生望着胡适交头接耳,估计是在说“啊这个老师好帅啊~~”
我还有最后最后最后一句话,都没发现vitas……
四 : 建党伟业影评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主义刚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因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伟大的党啊!九十年啦!您带领我们已经走了整整九十年征程,一路上风吹雨打,披荆斩棘,终于要踏尽泥泞步坦途了。祝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祝我们的民族兴旺强大,祝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2009年一部史诗巨作《建国大业》作为国庆档期献礼影片,出现在广大电影观众的面前,展现了从内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2011年的暑期档,作为《建国大业》的姊妹篇,《建党伟业》的上映更是将这样的一个史诗巨作模式推向了极致。
2009年《建国大业》摒弃了传统历史正剧的叙述模式,整部影片没有刻板历史教科书式的镜头,没有频于说教人的讲述;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解构模式以一种线性时间的表达方式将各种历史事件贯穿到一起,在同类主旋律影片中找到了新的光彩。《建党伟业》继续秉承《建国大业》的叙事模式,除了线性时间的推进之外,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创新内容,整部片子中对于各类形象的塑造显得更加的鲜活,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上显得更为客观。
可以说电影《建党伟业》结构上遵循中国近代历史的时间脉络。从“清帝退位”,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似乎每一个历史车辙印都在预示着一个伟大的党的诞生。在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的碰撞,我们看到了各类有志青年为了祖国的富强而走上街头,似乎在整部影片中对于“人性”的歌颂,对于“思想”的启迪更是本部影片一个新的亮点。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关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潮与旧思潮的那场辩论。在辩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新旧文化领袖观点交锋,擦出耀眼的火花,台下的学子更是听着激烈。透过历史的镜头似乎我们也跟随影片又重返那个时期的北大讲堂。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求新、救国“思想荡涤在每一个学子的心间。或许这是有了这样的思潮解放,我们才能看到在中国1919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无数的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了救国而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说学生们的演说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的救国之志的壮志豪情。这也为后文叙述一大的胜利召开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如果说一部电影之中,剧本是主线,那么演员就应该是这部电影中的魂。在《建党伟业》中对于各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述显得更为的客观,更多地强调不同人物各自鲜明的立场,突出各类角色复杂
的人性。这部电影从头至尾相继出现了170多位演员,有的演员只有一句或者几句台词,但是对于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显得十分的丰满。李大钊的睿智,陈独秀的激昂,袁世凯的狡诈,无数历史书本中的关键人物的形象,在演员之间默契的配合间显得更加的鲜活。而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也为这样一部看似严肃的历史正剧增添几分浪漫的味道,因为即便在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1919,我们的生活依旧要继续。
可以说各种人物形象,在片中是一种引导,而整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为剧情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人物让影片变得丰满,事件的组合也让那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从1912到1921无数个历史节点中,无数的人们用鲜血,用思想,用智慧,来唤醒中国;即使是战火纷飞的前线,即使是特务跟踪的租界里,即使在嘉兴的游船上,我们看到了一群有着共同理想的人在为着这个即将崛起的国家而在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可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对来说,北洋政府是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时代。可惜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两党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那个真实的北洋政府。
本文标题:建党伟业影评-《建党伟业》电影优秀影评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