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汽车概论论文3000字-3000字的机器人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7-09-09 所属栏目:毛概读书笔记3000字

一 : 3000字的机器人的论文

篇一:论文机器人发展概况及展望.doc

题目:机器人发展概况及展望

摘要: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之后,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

。www.61k.com。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步得到重视。目前教育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课内外教学和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表现出了无可比拟的教育价值和极待挖掘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机器人 发展 应用 未来

正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技术之间的竞争,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机器人技术作为高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普遍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机器人技术在新技术革命中起着先锋作用,工业机器人总数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在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美国国防部提出了自主陆行车计划,仅花在无人机上用就达25亿美元,欧洲尤里卡计划提出了自主机器人计划,而日本继“极限作业机器人”计划和“微机械技术”开发计划之后,正在实施 “人型机器人计划”,强调从广泛意义上去理解机器人,把有关机器人的技术总称“机器人技术(RT)",构筑RT产业战略。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机器人的研究,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及“863”计划把工业及智能机器人列入高技术发展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机器人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普及,机器人进人实用化时代,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1979年Unimation公司推出了PUMA系列工业机器人。是技术较为先进的机器人,同年日本研制成具有平面关节的SCARA型机器人.80年代,机器人发展成为具有各种移动机构、通过传感器控制的机器。工业机器人进人普及时代,开始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得到大量使用,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满足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趋于小批量、多品种。

90年代初期,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与需求进人了高潮期,1990年全世界机器人使用总台数已有30万台左右,1991年在世界上已有53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高性能的机器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各种装配机器人的产量增加较快,出现了具有感知、决策动作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和机器人配套使用的机器视觉技术和装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机器人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是21世纪具有创新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地位的高技术。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呈现出一种普及化趋势,其他机器人的从研制到开发,也已逐步走向实用化。

1. 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己成为主要的自动化设备,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机器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检查、测量机器人、净化机器人与真空机器人、移动式搬运机器人等。截止1997年底,世界上共销售工业机器人95万台,服役的达到70万台左右,预计1997年一2002年世界机器人年平均增长9% , 2001年销售比1997年增长41%0

2.机器人在非制造业中的应用。

机器人在非制造业中的应用目前不如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那么显山露水,其关键技术也不十分明了,但展望其前景,也是一十分广阔的,主要包括:农林、水产及矿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建设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

3.机器人在极限环境作业中的应用。

目前正在开发的极限作、IY机器人都有强烈的需求和具体的应用背景,如在放射线、海洋、火灾和宇宙等环境中的应用,需要机器人完成的作业有装置的监控、维修、灾害现场援救等。

三、中国机器人的研发现状

我国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晚,研究与应用水平与日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七五攻关计划将工业机器人和水下焊接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列人计划,由机械部等部门组织了点焊、弧焊、喷漆、搬运等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6年,国家‘`863”计划把智能机器人列人高技术发展计划,研究目标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特种机器人进行攻关,90年代,确定了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并重,以应用带动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发展的方针,研制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并小批试产,完成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其中有130多台套喷漆机器人在20余家企业的近30条自动喷漆生产线上获得规模应用。形成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机器人公司、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等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为我国发展机器人产业莫定了基础。

我国机器人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水下机器人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例如,自主研制成功1000米水下无缆机器人以后,又和俄罗斯合作成功研制了6001米水下无缆自治机器人且实现了工程化。更值得一提是,95年和97年在夏威夷东南太平洋5800米水深处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大洋探测试验,取得了海底锰结核分布资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深海探测能力的国家之一。

(2)机器人化机器推动我国工程机械的更新换代。相继完成了无人驾驶的振动式压路

机、具有自动推平功能的推土机、可编程挖掘机、自动凿岩机,促进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升级换代。

(3)特种机器人的发展蓬蓬勃勃。继防核化侦察车、遥控移动机器人及爬壁机器人以后,又开发出防爆机器人、自动导引车、各种罐体爬壁清扫机器人、玻璃擦扫机器人等。90年代初,研制成功多自由度微操作机器人,并在生物与医学工程取得成功应用。在微小空间探测的小机器人研究也有了突破。

(4)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和应用工程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龙头。研制出具有国际90年代水平的实用型装配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及自动导引车(AGV)等一系列产品,并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及其应用工程。

我们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也应看到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应用领域窄,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成本高,供货周期长,且批量小,这都是我们需加以克服的,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发展机器人产业。

四、面向未来的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是集光机电信息自动化于一身的高新技术,发展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国际地位。

从机器人的角度来讲,21世纪将是一个自治机器人的世纪。随着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要求机器人有更多的灵活性、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和更强的适应性。由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传感器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器人的研究在更高水平上进行。

智能机器人是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的机器,是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光电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智能机器人做为新一代生产和服务工具,在制造领域和非制造领域占有更广泛、更重要的位置,这对人类开辟新的产业,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和面向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21世纪智能机器人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开发和研制建设机器人和传统建设机械的机器人化,是工收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机械设备发展的力一向。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全行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司}制和开发建设机器人和机器人化的建设工程设备上必将在一十一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1、机器人学基础 蔡自兴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机器人技术 主编李团结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芮延年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4、机器人学 蔡自兴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5、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陈恳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机器人控制 (日) 大熊 繁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2

7、机器人基础知识 刘兴良著 新时代 1986

篇二:机器人选修课论文

机器人选修课论文

对于我们来说机器人并不陌生,因为有好多关于机器人的电影、动画片、漫画、小说等知名度很高,使得现在社会中不管是小孩就连不识字的老人都知道有那么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在人们无法适应的恶劣的环境下干活,他能做很多人们做不了的事,甚至有人发出这种言论:机器人将取代人类。那么机器人到底是什么呢?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机器人就是一种长得像人的一种机器,但是其实不然,机器人并不是一定是人的模样,它是一种智能化的机器,有的很小,有的却是庞然大物,只有一小部分长得像人,做的像人只是拉近我们与它们的距离,更具有亲切感,使机器人更具有人性化,就跟人们害怕看到他们同类的骨架却不怕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有关于机器人的定义有很多并且不一其原因是它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如:

⑴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就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

?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

?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 ?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

⑵1988年法国的埃斯皮奥将机器人定义为:“机器人学是指设计能根据传感器信息实现预先规划好的作业系统,并以此系统的使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⑶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

⑷中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 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在研究和开发未知及不确定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技术的结合。

但是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本质认识的加深,机器人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结合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人们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具有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能力的特种机器人和各种智能机器,如移动机器人、微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空中空间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对不同任务和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机器人与一般自动化装备的重要区别。这些机器人从外观上已远远脱离了最初仿人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所具有的形状,更加符合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强,从而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于是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来说,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它能为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之处。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ac.Asimov)于1940年提

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机器人的组成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机构、驱动装置、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和复杂机械等组成。 ㈠执行机构

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根据关节配置型式和运动坐标形式的不同,机器人执行机构可分为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极坐标式和关节坐标式等类型。出于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

㈡驱动装置

是驱使执行机构运动的机构,按照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信号,借助于动力元件使机器人进行动作。它输入的是电信号,输出的是线、角位移量。机器人使用的驱动装置主要是电力驱动装置,如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此外也有采用液压、气动等驱动装置。

㈢检测装置的作用

是实时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及工作情况,根据需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信息进行比较后,对执行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机器人的动作符合预定的要求。作为检测装置的传感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信息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各部分的内部状况,如各关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并将所测得的信息作为反馈信号送至控制器,形成闭环控制。一类是外部信息传感器,用于获取有关机器人的作业对象及外界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使机器人的动作能适应外界情况的变化,使之达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甚至使机器人具有某种“感觉”,向智能化发展,例如视觉、声觉等外部传感器给出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有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构成一个大的反馈回路,从而将大大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精度。

㈣控制系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集中式控制,即机器人的全部控制由一台微型计算机完成。另一种是分散(级)式控制,即采用多台微机来分担机器人的控制,如当采用上、下两级微机共同完成机器人的控制时,主机常用于负责系统的管理、通讯、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并向下级微机发送指令信息;作为下级从机,各关节分别对应一个CPU,进行插补运算和伺服控制处理,实现给定的运动,并向主机反馈信息。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方式又可分为点位控制、连续轨迹控制和力(力矩)控制。

我对机器人的看法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我认为机器人是新世纪的高级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走上了生产高速化的道路,人们不再愿意受自然的约束,

不再刀耕火种,不再男耕女织,取而代之的是蒸汽机代替人力,化石能源代替粮食。而在古时候,人们受尽了统治者的剥削,人们开幻想会有一种机器能够任劳任怨,永不停止的工作来缓解劳累。如:

⑴古希腊神话中就曾经有过一篇关于机器人的传说,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⑵当然中国也有这么一种传说:

?西周时期,中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中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中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⑶历史上也真正有过机器人: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④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我认为机器人会有以下发展趋:

㈠仿生化及节能化

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其灵感一开始应该来自于生物学,如果机器人向仿生化发展,未来机器人会越来越先进,现在的机器人大多是用步进机,而步进机是由电动机改而来,(即步进机是电动机的升级版)当然步进机会拥有电动机的特点,电动机的弱点是效率不高(尽管与内燃机比起来高多了)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能源的世纪,现在的全球变暖便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使用电能的机器的确是不会排放污染物,但是全球大部分的电是煤电,其实用电就是烧煤,所以必须是机器人的用电效率得到提高,我想像有这么一种材料,其形状就像一段橡胶,当此“橡胶”通上正向电流时其收缩,当其通上方向电流时它伸长,当电流越大其收缩(伸长)的力度就越大,就像是人的肌肉,我想这种材料(虽然这种材料世界上还没有,就算有那也只有可能是人或其他动物的肌肉,当是将电能转化为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效率应该很高)的电能转化率就是电能转化为磁能的效率,试想一下,在两种能量转化效率差不多的前提下,一种能量是直接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时它的效率应该比两次转化的效率高。当然,我不是学材料学的,有些基础的化学知识我还是懂得,真的希望我的想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我是想将生物物理学中的“肌肉带动骨骼运动”的效果应用到机器人上来,从而使机器人程序员的工作量大大的减少,而且设计其机械结构将降低难度,这样机器人也会想人类一样可以两只脚走路(当然在主板上一定要有3D陀螺仪,使得处理器能识别机器的重心,从而使机器人不至于倒下),以及做一些人类能做的动作,这样的话将会有机器人田径运动会的诞生。机器人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运动员,可以与人一起参加比赛,甚至成为MVP、足球先生等。到那时机器人会成为中国的

骄傲。

㈡智能化

智能化及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多项技术,当然这必须在机器人的三原则的基础上,同时要拥有可判断性思维,使得其不会被用作犯罪工具,当然机器人是分辨不出气味,食物的味道,除非用一种高级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发明之路很困难,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出现,现在只有使用光谱分析仪来分辨空气中的成分,根据不同成分的性质来分析气味,同样通过离子或官能团分析食物的味道,其实这只是没办法的办法,有点小题大作的感觉。

㈢人性化

未来的机器人将越来越像人,可能会有机器人演员、歌星、替身等。

小结: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机器人能力的评价标准,其包括:智能,指感觉和感知,包括记忆、运算、比较、鉴别、判断、决策、学习和逻辑推理等;机能,指变通性、通用性或空间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可靠性、联用性和寿命等。因此,可以说机器人就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实际空间运行工具,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危险或难以进行的劳作、任务等。

总结:机器人会造福于人类,机器人会掀起新时代的有一次科技革命,我相信机器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完美。

篇三:机器人发展史论文

摘要: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制虽然起步晚,但是有着广大的市场潜力,有着众多的人才和资源基础。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完全自主制造出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并且将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到制造与非制造等广大的行业中,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社会生产的安全高效,为实现伟大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字: 工业机器人;日本;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制造;十一五纲要; 引言: 生产力在不断进步,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与革新,以建立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力劳动已经逐渐被机械所取代,而这种变革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时至今天,机电一体化,机械智能化等技术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对机械的利用效率,使之为我们创造出愈加巨大的生产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在利用机械进行社会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据世界首位。

他们的算法基于制造工人与机器人的比例,即每万名工人拥有多少台制造机器人。其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也比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多出了一倍。其中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295台工业机器人,新加坡169台,韩国164台,德国163台。虽然排在前三位的国家都在亚洲,不过欧洲却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密度最大的地区。欧洲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50台,美洲为平均31台,亚洲平均27台。

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所谓工业机器人,就是具有简单记忆和可变控制程序的自动机械。它是在机械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称为industrial robot。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将人类从繁重单一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它还能够从事一些不适合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劳动,实现生产的自动化,避免工伤事故和提高生产效率。随着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相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领域。

二、工业机器人的诞生至今

工业机器人的诞生:日本是当今的工业机器人王国,既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制造国也是最大消费国。但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是美国。机器人的启蒙思想其实很早就出现了,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叙述了一个叫做罗萨姆的公司将机器人作为替代人类劳动的工业品推向市场的故事,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于是在1959年美国的一家汽车公司,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奥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发现可以让机器人去代替工人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且不需要报酬和休息,任劳任怨。接着他们两人合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生

产unimate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发展:与此同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正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毫无疑问,在美国诞生并已投入生产的工业机器人给日本带来了福音。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首先从美国引进机器人及技术,建立生产厂房,并于1968年试制出第一台日本产unimate机器人。经过短暂的摇篮阶段,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并由汽车业逐步扩大到其它制造业以及非制造业。1980年被称为日本的“机器人普及元年”,日本开始在各个领域推广使用机器人,这大大缓解了市场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社会矛盾。再加上日本政府采取的多方面鼓励政策,这些机器人收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1980年~1990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处于鼎盛时期,后来国际市场曾一度转向欧洲和北美,但日本经过短暂的低迷期又恢复其昔日的辉煌。

1993年末,全世界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有61万台,其中日本占60%,美国占8%,欧洲占17%,俄罗斯和东欧占12%。是什么使得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现理出几点原因:

(1) 根本原因是日本的基本国情,人口少,劳动力严重短缺。日本每年的人

口增长率在1.1%左右,而日本人都想接受高等教育导致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却始终停留在0.7%。为了满足国民经济3%的增长要求,必须提高生产效率。

(2) 1973年十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提高了劳动力成本,日本政府不得不

鼓励私营企业向自动化领域投资,提高生产效率,以抑制由石油危机带来的成本型通货膨胀。

(3) 工业机器人可以代替劳动者从事可能危害身体健康的劳动,避免了大量

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4) 日本自80年代起就采用推动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和促进研究与发展的政

策。

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成立于1972年10月, 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组织。它的宗旨是加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制造业, 推动工业自动化和安全生产。1992年, 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欢度了它的20岁生日。在过去的20年中, 它得到了政府和大专院校的支持和帮助, 与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及用户进行了合作。正是这一切使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有效地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的生产, 使自己站在提高工业各个领域的生产率及雇员福利的前列。

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发展:

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现今美国有着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像Adept Technologe 、American Robot 、Emersom Industrial Automation 等。

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 日本和美国,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经推广应用成为主流安装机型,而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已占有一定比重并成为发展的方向。

世界上的机器人供应商分为日系和欧系。瑞典的ABB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机器人制造公司之一。1974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控式工业机器人IRB6,主要应用于工件的取放和物料搬运。1975年生产出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到1980年兼并Trallfa喷漆机器人公司后,其机器人产品趋于完备。ABB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

人广泛应用在焊接、装配铸造、密封涂胶、材料处理、包装、喷漆、水切割等领域。

德国的KUKA Roboter Gmbh公司是世界上几家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1973年研制开发了KUKA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一万台左右。所生产的机器人广泛应用在仪器、汽车、航天、食品、制药、医学、铸造、塑料等工业,主要用于材料处理、机床装备、包装、堆垛、焊接、表面休整等领域。

意大利COMAU公司从1978年开始研制和生产工业机器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机器人产品包括Smart系列多功能机器人和MASK系列龙门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铸造、家具、食品、化工、航天、印刷等领域。

日系是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主要派系,其代表有FANUC、安川、川崎、OTC、松下、不二越等国际知名公司。

FANUC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之一。FANUC的前身致力于数控设备和伺服电机系统的研制和生产。1972年从日本富士通公司的计算机控制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FANUC公司。FANUC公司的主要业务分为两部分:工业机器人和工厂自动化。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其生产的机器人突破20万台。FANUC最新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有:R-2000iA系列多功能智能机器人。具有独特的视觉和压力传感器,可以将随意堆放的工件捡起并完成装配;Y44CCLDiA高功率LD YAG激光机器人。研制安装的4.4kwLD YAG激光振荡器,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

安川公司于1977年研制出第一台全自动工业机器人,旗下拥有Motoman美国、瑞典、德国以及Synetics Solutions美国公司等子公司。其核心的工业机器人有点焊和弧焊机器人,油漆和处理机器人,LCD玻璃板传输机器人和半导体晶片传输机器人等。近年来安川生产的新型液晶玻璃板搬运机器人受到市场欢迎。此外,安川还是将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半导体领域最早厂商之一。

川崎公司生产出了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崎生产的喷涂机器人、焊接和组装机器人、半导体工业用机器人也很受市场欢迎

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

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全球诸多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实践表明,工业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科学家在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中提出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10月,国际机器人工业人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一次工业机器人国际标准大会,并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一个文件,把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类:⑴顺序型。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⑵沿轨迹作业型。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喷漆等;⑶远距作业型。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⑷智能型。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

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第一和第二类工业机器人,并达到了其工业机器人发展史的鼎盛时期。而今已在第发展三、四类工业机器人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下一代机器人发展重点有:低成本技

术、高速化技术、小型和轻量化技术、提高可靠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化技术、高精度化技术、视觉和触觉等传感器技术等。

根据日本政府2007年指定的一份计划,日本205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1.4兆日元,拥有百万工业机器人。按照一个工业机器人等价于10个劳动力的标准,百万工业机器人相当于千万劳动力,是目前日本全部劳动人口的15%。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90年代的实用化期。而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一个国家要引入高技术并将其转移为产业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5个要素即5M:Machine/Materials/Manpower/Management/Market。和有着“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相比,我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基本国情,那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刺激日本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根本动力就在于要解决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所以,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晚发展缓。但是正如前所述,广泛使用机器人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我国正在努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培养人才,打开市场。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辉煌得益于本国政府的鼓励政策,我国在十一五纲要中也体现出了对发 参考文献:

【1】 王握文. 世界机器人发展历程[J] . 国防科技, 2001, (01)

【2】 陈爱珍.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J] . 机械工程师, 2008, (07)

【3】 陈爱珍. 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现状[J] . 机械工程师, 2008, (07)

【4】 陈佩云. 日本振兴工业机器人的政策[J] .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4, (01)

【5】 陈佩云. 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历史_现状与展望[J]. 机器人技术与

应用, 1994, (02)

【6】 李红.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为什么发展特别快[J] .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5, (02)

【7】 吕学诗. 工业机器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J] . 机械制造, 1980, (07)

【8】 顾振宇. 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与趋势[J] . 机电一体化, 2006, (02)

【9】 刘进长. 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 .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1994, (01)

【10】 李湘洲等. 机器人趣谈[M]. 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0.1

《3000字的机器人的论文》

二 : 毛概论文3000字标准范文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特点 【摘要】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毛泽东关心、思考和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www.61k.com]本文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创新思想;特点;创新型国家

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的生涯中,之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

一、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

毛泽东论述了理论结合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他认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1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毛概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3000字标准范文

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2。[www.61k.com)1960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原则,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毛泽东再三地论述这个问题,是要阐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以下三点: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2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20页

毛概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3000字标准范文

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www.61k.com)

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提出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三)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

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四)向外国学习方面

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3”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标题:汽车概论论文3000字-3000字的机器人的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398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