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怎么考

发布时间:2017-11-19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 : 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怎么考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是考官通过与考生直接交谈或置考生于某种特定情境中观察,从而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气质和性格等基本素质进行测评的考试活动。自加入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行列之后,在面试上主要是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法,面试形式上则主要是备课、试讲和答辩。在此,本文主要就面试方面的内容给予考生们指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过程分为:候考、抽题、备课、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评分七个环节。

在候考环节中,考生需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达测试地点,进入候考室候考。轮到考生抽题时,考生需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系统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在备课环节中,考生需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20分钟。待备考结束后,考生需回答考官提出的规定问题。一般来说,考官会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考生回答的时间为5分钟。接着就是考生的试讲/演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考生需要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为10分钟,紧随其后的便是考生的答辩环节,考察范围为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和测试项目,时间为5分钟。到这,考生的作答和演示基本上结束,考生需要等待的是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的综合评分。

怎样才能在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环节之后成功地应付面试考核,关键在于高效的备课、深入浅出的试讲以及出彩的答辩。那如何来实现?

任何一个教师走上讲台讲授教学内容之前,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充分而完整的备课是讲好一节课的必备的前提。所谓备课,主要是指掌握教学内容,领会编者意图,确定目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关于备课,一般来说,考生需要把握住三点,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显然,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

备教材,即专研教材,包括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首先,专研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教师要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其次,专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等;再次,教师应在专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备学生,是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的反映。如何才能备好学生?一般而言,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备教学方法,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核心。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这九种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也许有的只需要一种教学方法便可以进行,而有的则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用,因此考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

试讲又叫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口语、形体语言和各种教学技能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考生需要把握如何导入、讲授、提问、结课和板书。

导入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在导入环节,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追求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重视关联性和递进性;第三,体现直观性和启发性;第四,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性;第五,具有间接性和灵活性。导入的方法在形式上比较灵活,有诸如直接导入、温故导入、活动导入、图片导入、歌曲导入等,考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选取合适的方式导入,注意形式上的新颖性。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活动。它主要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等引导学生了解现象,感知事实,理解概念、定律和公式,从而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是学生比较被动,师生都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个别差异也很难全面照顾。考生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注意启发性和直观性教学的运用,同时需要使讲授的内容和语言富有感染力,并辅之以板书的形式进行配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提问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在提问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吐字清晰、表述连贯;第二,注意提问的语速和停顿,让考官觉得有真实感;第三,提问后需进行评价与反馈。

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常用的课堂小结方法有自然结尾法、悬念留疑法、前后照应法、知识延伸法和激励法,考生在小结环节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总结概括和巩固强化所讲知识的目的。

板书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素材、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黑板上、投影片上(PPT)用书写文字、符号或绘图等方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分析认识过程,将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学手段。板书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常用的板书形式有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表解式、关系图式等,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板书形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答辩是在基础理论或试讲基础上,进一步考查考生的能力素质、经验、职业理解、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综合情况,从而真正使主考官得到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立体形象,为选拔合格的教师提供充分依据,是对考生的全面认识。

一般来说,答辩的测评要素包括:第一,综合分析能力。考查考生对事物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成分予以考虑,以及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的能力;第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需要要口齿清晰,具有流畅性,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能够被他人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第三,应变能力。考生在有压力的情境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巧地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第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第五,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第六,举止仪表。具体而言,考生的外在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等是否符合教师的标准。考生可以基于以上测评要素提前进行练习。

总之,每位考生在考试复习的时候都会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在备课、试讲和答辩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技巧,规避一些常犯的错误。所以,考生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合理安排每部分内容的练习时间并加大练习的强度,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友情的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意义。―― 梭罗
招聘网大家都觉得好,p.

二 :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我校以前是中等职业学校(中专),现在升格为汽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我校以前是中等职业学校(中专),现在升格为职业学院(大专),教师职称要改系列!据说要参加考试才能评上高校教师!我想问问这一方面的专家,主要考那些课程!听说要考英语,请问专家主要考那些英语!我英语基础差点,想提前做些准备,要准备什么?谢谢!不懂者勿进入!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发帖人MP:20222)

2007-04-24 21:29:11

专科毕业只能考教小学到中学的证,考试科目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试讲

本科毕业可以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规》、《师德规范》和试讲,后两门有可能是开卷考试,这个要看当次考试的规定了。

我考了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还行,

不过报名可能比师范类要麻烦一点咯,找当地的教育局吧,考完还要体检哟~

考试科目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其他的要看各地的教育部门的不统一的.

三 : 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0

2016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40: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处于具体落脚点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行为等要素,最终综合、具体地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不同的教与学组合方式,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实现教学活动的展开。(www.61k.com)因此,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各国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之一。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具体地说,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和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教学活动的人员组合形式。即确定教师以什么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并通过什么形式与学生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小组的,还是集体的;教师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起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方式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第二,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安排。即确定教学活动的时间是固定的,还是灵活变动的;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

第三,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服从的教学程序。可以是集体上课,也可以是小组或个人完成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演变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大致按时间顺序来阐述这些教学组织形式。

(一)古代学校以个别施教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教学基本上采用这种个别教学的形式。当时,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少,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分别施教。在这种组织形式中,教师虽然与一群学生接触,但学生不属于一个固定的班级,在同一时间内,学生所学的内容不相同,进度也不一致;学生入学、毕业都是不固定的,可以随入随学,也可以随时结业。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就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状况。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教学组织方式,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影响更多的学生,使得个别教学只能处于低效率、小规模、慢速度的状态;并且学生之间难以相互观摩、共同成长。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的普遍采用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二)近代以集体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简称“班级教学”,是指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方式。

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它产生于16—17世纪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兄弟会学校的教学实践,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得以确定;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对班级授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班级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的问题;苏联教学论专家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相对于个别教学而言具有高效、经济、规范等优点,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的相互切磋与启发。但它本身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如统一的教学进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因此,从19世纪开始,欧美各国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2.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18世纪末到l9世纪初,为了适应工业生产对大批有初级文化的工人的需要,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在英国小学进行了学生相互教学制度的实验,设立“导生制”,也称“贝尔一兰卡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全体学生,而是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首先对这些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学生的数额可以极大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但是,采用这种“转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终被人们放弃。我国在20世纪30一40年代,少数地区曾经试行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三)向个别教学回归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

1.道尔顿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尤其是容易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个别教学制度——道尔顿制。道尔顿制产生于1920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的特点是:(1)废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讲授,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也就是将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作业大纲,学生以公约的形式明确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自己按兴趣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更换公约,并缩短毕业年限,能力差的学生不必强求一律。(2)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自学使用。各作业室配有该学科教师一人,负责辅导学生自学。(3)设置成绩记录表,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更多地负责,也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要让学生自由计划、自我约束,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借助自由的手段养成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它还强调在学校里打破班级界限,让学生在团体中生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道尔顿制对改变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陷,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改变机械、被动的学和呆板、划一的教有积极作用。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组织教学的形式在许多国家如英国、苏联流行一时,曾产生过较大影响。l922年道尔顿制被介绍到中国,一些教育家纷纷著文、著书大力宣扬,一些学校也尝试使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新制中学及师范学校宜研究试行道尔顿制案》,要求在研究基础上逐渐推广。1925年,帕克赫斯特访问中国,将道尔顿制的宣传和试行推向高潮,至当年7月,全国约有100余所中小学试行。之后,实验渐少。由于道尔顿制过于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在实施时容易导致放任自流,并且它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各种作业室、实验室和丰富的图书、仪器,这些是一般学校难以具备的,所以,道尔顿制在我国试行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组织形式有较大的影响。

2.文纳特卡制

文纳特卡制是比道尔顿制更为激进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它与道尔顿制几乎同时出现在美国,因其在芝加哥市郊文纳特卡镇实施而得名,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华虚朋关注学校的功课对儿童个别差异的适应,但他认为道尔顿制缺乏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材,缺乏创造性的活动技巧,因此,他提出将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培养相联系。

文纳特卡制设定了四个目标:(1)给儿童以优美快乐的生活,(2)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3)个人的社会化,(4)养成儿童普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依据这些目标,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儿童将来生活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阅读、拼字、习字、写作、计算等工具性学科。按学科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平时有进度记录,学生在自学一个单元的教材并完成作业后,必须通过正式测验才能进行新单元的自学。第二部分是使儿童的创造性和社交意识得到发展的社会性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使儿童表现自己,以起到教育的功能。如低年级的堆沙、黏土制作、剪纸、积木游戏,高年级的缝纫、木工、烹饪、美术、文学欣赏,等等。团体活动特别受到重视,如组织自治会、办小商店、编辑墙报、演奏音乐、表演自己编写的剧本、展览自己的工艺作品和美术作品等。这些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进行,教师指导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随机进行的,无确定的形式,没有考试。这样做既可以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合作精神。

文纳特卡制与同是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相比,显然更成熟、更稳健。它既注重儿童的个性和自由,也强调儿童的团体意识和社会化过程;既改造传统班级教学的标准化而注重教学程式个别化,又重视自我教学的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造,并且有效地重视诊断测试。因此,文纳特卡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对世界不少国家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文纳特卡制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此时运用自学和个别作业的教学方式,缺少教师的直接讲授,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的深入学习以及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文纳特卡制于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

3.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同的流派,在此主要讨论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设计”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艺训练部主任理查德于l900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理查德主张,中学的工艺训练不应当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蓝图去做,而应当采取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计划、自己实行、自己解决。因此,“设计”在当时的美国教育界被理解为学生自己计划、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l918年,克伯屈发表了论文《设计教学法》,系统地归纳和阐述了设计教学法的理论,赢得了国内外很大声誉,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他着重突出学生通过主动操作,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同时,通过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相关性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

在教学内容上,克伯屈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系,取消分科教学,取消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根据不同的目的,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种类型:(1)生产者的设计,或称建造设计,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的形式去体现一个思想或观念;(2)消费者的设计,以消费为目的,如欣赏别人的画、演出文学作品等,也称欣赏设计;(3)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如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4)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掌握某种技能或知识,如学习读、写、算等。这四种设计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活动的完成既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克伯屈根据杜威的“思维五步法”,提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这四个步骤的实行只是逻辑上的而非次序上的,主要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同时他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的指导和决定作用,必须使目的具有教育价值。

设计教学法在美国出现后很快传到国外,受到广泛的欢迎并派生出多种形式。20世纪20年代设计教学法传到中国,许多学校竞相仿效,进行了多种试验。设计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但由于它打破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虽然注意到认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却忽视了认识的分析性和科学的逻辑体系,因而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使学生对概念系统缺乏认识,而只能学到与中心主题有关的横向的片断知识。

4.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也称为“多级制”或“不分级制”,它是一种将学生按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分组时是否打乱原来的班级组织可以分为两类:外部分组与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在一所学校内按学生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组织;内部分组是在同一个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分成教学内容深浅不同或学习进度各异的小组。

分组教学出现在19世纪末。由于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和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要求教育不仅培养大批人才,而且要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西方现代教育派针对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提出了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按能力、按成绩分组的教学形式。后来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对学困生的歧视,又会助长成绩优异儿童的骄傲习气,被认为不民主,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到尖锐批评。l957年以后,随着国际间科技竞争加剧和培养尖端人才的需要,分组教学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再度受到重视。关于分组教学的利弊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5.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被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1)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结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讲授;(2)小班讨论,每个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的授课材料;(3)个人独立研究,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有指定的,也有自选的,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穿插在一起,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分别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究占40%。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上大班课时必须充分备课,负责小班的教师也须随时指导,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讨论和独立钻研的时间,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并有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以上是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发展、演变到现代所出现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分析这些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我们可以依稀感到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基本趋势——从以个别施教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发展到以学生集体共同学习为基础的班级教学,又从集体教学向个别教学回归。但是,那些试图克服班级授课难以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在目前学校教育状况下都无法彻底取代班级授课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当社会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工商业逐步发展、科学文化日益繁荣,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学校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更多人才的时候,最能反映这一改革要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便应运而生了。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班”的确立

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在受教育对象逐渐增多的前提下出现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部分人文主义学校,这些学校将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各个班级学习不同的古典教科书。这种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进行集体教学的形式,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第一个为采用班级授课制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总结以往学校教学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班级授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一个教师同时面对一群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夸美纽斯参照自然界太阳照耀万物的现象,推断出教师也可以像太阳那样,能同时向所有学生发出同样的光,均匀地照亮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生。

夸美纽斯不仅提出了以班级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人员组织的方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他还提出了统一的学年、学日制度。他认为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每个班要详细规定每年、每月、每日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班有固定的教科书,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功课。这样,学校对全体学生的学习、休息和生活都能做出合理的安排。

2.班级授课制的发展——“课”的提出

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做出同样重要贡献的是苏联教学论工作者,他们提出了“课”的概念,使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以“课”为基本单位展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教学过程是观念被统觉的过程(即旧观念对新观念的同化作用),是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以及扩大到应用的过程,即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这是第一次在班级授课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的规范。

虽然赫尔巴特并未就此提出“课”的概念,但其教学过程的思想则为“课”的划分与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中“课”的概念。他们认为,学生无论是掌握概念还是获得技能,都要经历感知、理解、巩固等相互联系的阶段,尤其是对一些难度较大、分量较多的学习内容,难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需要一系列的“课”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每一节“课”所承担的任务就各不相同,有的课着重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而有的课则关注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因此,“课”就具有了不同的类型。而对课的类型的划分,既可以根据每节课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也可以依据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特点,或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方法等因素。“课”不仅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还可以具体地区分出不同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等环节,这就是课的结构,不同类型的课,其结构是多样化的。

由于苏联教育家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这样,教学活动得以在一个统一而既定的课时内,对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所组织的学生集体进行着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

班级授课制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是非常缓慢的,它的广泛普及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对广大民众普及知识与技术,同时基于启蒙思想的社会民主化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民族主义运动,要求教育从少数特权阶级向国民大众开放,从l9世纪后半叶开始,几乎所有的欧美国家都确立了旨在为国民大众服务的国民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使班级授课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我国学校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l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随着新学制的颁布以及各种新式学堂的兴办,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得到了广泛普及。

(二)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班级是由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课”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所有教育因素:目的、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活动,将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部分大致均衡、相对完整,而各部分间又密切联系,这样一些小部分就被称为“课”,教学活动就是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进行的。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每一节“课”都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课与课之间设有间歇。教学活动按照预先排定的课程表在规定的课时内展开。目前,我国中小学每节课的时间为40~50分钟。

2.班级授课制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是世界各国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与其突出的优越性密切相关。

(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在班级授课条件下,一个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同时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共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班级授课是以周课程表的方式安排各科教学活动的,这样可以保证学习活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

(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规范,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调控,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学业水平接近,因此有利于在他们共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中,通过互动、交流、观摩等多种方式,彼此之间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难以完成普及教育的重要使命。当然,班级授课制在其广泛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1)它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在班级教学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与进度整齐划一,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班级中占多数的居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对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更难以因材施教,这是班级授课遭到指责与批判的最突出原因。

(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班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通常采用的是“讲授一接受”模式,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而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探究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由于授业是以“课”的形式一课接着一课,不得不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小部分,对某些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而言,人为的分割将影响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把握。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班级教学中教师虽然同时向全体学生施教,但每个学生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之间没有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的活动,而是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独立掌握所学的知识。

相关资讯: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

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内蒙古华图微信(nmghuatu)

本文标题: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怎么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29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