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月夜忆舍弟杜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月夜忆舍弟杜甫

发布时间:2017-09-30 所属栏目:唐诗绝句杜甫

一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月夜忆舍弟杜甫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先看这首诗的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就可以分析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戍鼓断人行”写出了战争的气息弥漫在众生之中;“有弟皆分散”人民妻离子散;“无家问死生”亲人不能相保,不能顾惜;“况及未休兵”兵连祸结。
(2)这首诗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思想感情就容易分析:月是故乡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弟皆分散——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无家问死生——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况及未休兵——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戍鼓断人行——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 : 夜读唐诗——杜甫·《月夜忆舍弟》

夜读唐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是谁、

用铿锵的韵脚

敲响

震人心魄的战鼓

萧瑟的边陲

在鼓声中慢慢迟暮

万家灯火明明灭灭

冷落了

千万条大路小路

秋天的雁子

是否知道家在何处

一声凄厉的鸣叫

让我的心

更加的凄楚

今夜

露水开始变白

像我想家的泪珠

打湿了

异乡的黑土

擦干泪水

仰望千秋明月

它可是那轮故乡的月亮

故乡的月亮

明澈得

能照进

我的肺腑

我的那些兄弟们

你们好么

今夜

哪里是你们的归宿

谁在家乡幸福地耕田、

谁在他乡茫然四顾

谁在月夜黯然销魂

谁在烛光前光阴虚度

谁在战火中抛头洒血

谁在豪饮中感受幸福

今夜

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想你们

一奶同胞

你们笑着

我就笑着

你们哭着

我也在哭

收到过我的(www.61k.com)信么

你们

怎么没有家书

鸿雁已经累了翅膀

不忍见兄弟断了情愫

家的方向

我的期盼

风雨无阻

什么时候

边疆熄灭了烽火

马放南山

刀枪入库

我们兄弟再在相聚吧

那时

千金换酒一醉方休

俯下身

亲吻生养我们的热土

附原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文标题:月夜忆舍弟杜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月夜忆舍弟杜甫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44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