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发布时间:2017-08-15 所属栏目:农业学大寨

一 :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神龙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

大寨红旗迎风摆

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

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坚决学习大寨人

敢把那山山水水

另呀嘛另安排

干起来干起来

大寨的红花遍地开

干起来干起来

大寨的红花遍地开

.......

学大寨,赶大寨,一首60年代中期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把我带入了对学大寨年代的回忆之中。

大寨,原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此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寨成为我国农业战线的光辉榜样。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国大地吹响,农村实行农田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也就随之而终止。

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后经历了1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历时最长的一次运动。

我经历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1964年学大寨开始,到1967年夏天,这个时期在校读书,接触的新闻传媒极少,每天早上6点半,学校组织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从广播里听到了学大寨,大街上的标语,帮助加深了记忆。

1967年夏天,初中毕业,回家当了农民,直接投入了“学大寨”劳动,亲身感受了学大寨的魅力,红旗猎猎,喇叭声声,车欢人叫,热闹非凡,场面壮观。每个人干起活来都不示弱,“农业学大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1968年秋后,参加黄壁庄水库建设大会战,这是石家庄地区的学大寨战场,自己被评为劳动模范,大会发言,登台领奖,也着实荣耀了一把。并因此而被推荐进入供销社工作。

真正对学大寨运动的感受,当属调入县委机关的1974年到1978年。这一时期,是全国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高潮时期,又遇戛然而止的急转弯。

1974年11月,调入县委后,抽调在学大寨办公室工作。这是全县的中心工作办公室,主要力量是从县委办、宣传部、组织部抽调。

当年,特别是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之后,全县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大批干部职工,组成学大寨工作队,进驻农村推动工作。尤其是冬春季节,平整土地、改河造地、挖渠打井、建方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遍地开花,全县社社有工程,村村有战场,到处是战天斗地的壮观场面。

红旗招展,人海人山,炮声隆隆,喊声震天。这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工地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我县贫水状况,县里决定,倾全县之力,开“三渠”、引“三水”入元。引岗渠、引槐渠、长村水库及“八一”水库防渗工程,是那几年全县主战场(引甘渠项目没有动工),施工队伍由各公社从村抽调强壮劳力组成。民工吃住、报酬由各村自理,整个工地参战民工最多上万人。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学大寨,赶昔阳,正定栾城做榜样,大干两年过黄河(粮食亩产500斤)!大干五年过长江(亩产800斤)!”地区对县,县对各公社、各村,逐级下达赶超目标,并以农田建设工程和粮棉产量衡量决定各级干部升降,落后的地方限期改变面貌,从上到下提出了带有政治高压的口号:“一年不行,两年行不行?三年、四年总可以了吧?!”意思是最多限期三年、四年改变面貌,不然迫降或走人。在全县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县委周书记,因实事求是上报粮棉产量,元氏县排名靠后,在全县1000多名四级干部参加的学大寨会议期间,被地委突然调动,含泪而走。高压之下,一些村搞“帮忙田”,少报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些村浮夸虚报产量,成了“高产穷队”。一些村在“想过江,种高粱”的驱使下,大量种植高粱,又因高梁营养品质和适口性差,国家征购不要,只好苦了社员。

那几年,各级干部带头参加劳动,“与贫下中农划等号”,提出了县乡村干部参加劳动的“一、二、三”。即:县级干部每年必须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百天,公社(乡)干部必须劳动二百天,大队(村)干部必须劳动三百天.还制定了考核办法:每个干部自带记工本,县乡村三级干部在哪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就由哪个生产队的队长签名记工,每年一汇总,汇报到县革委办公室。开会时,县领导还要检查干部手上有没有茧子。实际上,这个标准定得太高,一般都达不到,因此,生产队长通情达理,对参加劳动的县干部都热情地说:“领导来,就是无穷的力量。”只要到工地劳动,就算一天。说实话,那时候三级干部参加劳动形成了制度,只要有时间,就自觉参加。干部参加劳动期间,一律到农民家吃派饭,每天付给管饭的家庭四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农民看到干部们干活都挺累的,都愿意做点好吃的,全家人和干部一起吃。那时候,农民们不习惯叫干部的职务,一般喜欢在姓前加上“老”字,叫“老张”、“老李”什么的。干部和社员一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边吃边谈,也挺高兴,密切了关系,还能了解到实情。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干部群众充满一股豪气和冲天的干劲,形成了攻坚克难的无穷力量。“大干加苦干,建成大寨县”、“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天上的月星,夜战的明灯”、“贫下中农学哲学,雄心壮志震山河”等口号。因此,遇到困难大家都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尽快克服。比如,解决苏阳公社“三庄”缺水,隔山十几里,从苏村修建九龙口扬水站,解决了春夏播种无水难题。跨越三县的“引岗渠”,凿洞,劈山,架桥,挖沟,硬是靠人工,奋战几年,从百十里之外,把水引来,真是受益匪浅。

那几年,县学大寨办公室任务繁重,忙得不可开交。向地区学大寨办公室每天一次口头电话汇报,每周一次书面汇报。县里的现场观摩会、电话会、经验交流会、分片汇报会,隔三差五不断,而且大部分是起早贪黑。我们办公室一般除留一人值班守电话外,两人搭伴,骑自行车下去了解工作进度,总结先进典型,解剖落后原因。为组织筹备各种会议,赶写领导讲话、典型材料,经常昼夜“连轴转”。骑车下乡每天来回少则三、四十里,一般六、七十里,到山区村至少要100多里。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基本上每月转一遍。山区的牛家庄、佃户营、杨家寨,平原的万年、院家村、大陈庄、西尖中等都是当年的先进典型,好几个村支部书记成绩突出、贡献大后来转为国家干部。

轰轰烈烈地农业学大寨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但从整个运动方向看来,还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纠正了“等、靠、要”的思想,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大变,农业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二是大搞农业基本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如我县的引岗区、山区的改河造地、小型水利工程、平原的方田建设、机井建设等对后来多年的农业增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基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联系群众,不搞特殊化,这种作风,值得永远保持。运动中“左”的方面,除了不适当地搞阶级斗争,伤害了相当一批干部外,主要的还在于,脱离实际地去提高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搞“穷过渡”,限制农民搞家庭副业和发展集市贸易等。在好些地方,不注重科学,不顾群众利益蛮干的事,也时有发生。如河道裁弯取直、建设“人造平原” 等等举措,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一些“左”的东西尽管后来得到纠正,但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问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改变了人民公社的体制,推行了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得以很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进步。

农业学大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在我的脑子里,仍然若隐若现。全县近7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特别是山区、半山区,那个时期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水库、坑塘、大寨田、河坝、水渠、扬水站......每当看到这些现在还默默奉献的基础设施,总能感受到那种“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场面,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在激励、感染着象我之类的人们。

二 : 学大寨

农业学大寨” 运动早也已曲终人散,农业学大寨”虽然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其中“左”的教训值得深思。

学大寨来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

学大寨来赶大寨,大寨红旗遍地飘。

人人都来学大寨,全国都要学大寨。

大干苦干加硬干,埋头干来拼命干。

挑断扁担当英雄,挖断锄头争劳模。(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若有雄心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座座青山被翻遍,片片树木连根拔。

土地深翻不容辩,植物密植没商量。

水田放干栽小麦,山坡也要种水稻。

全国都种晋杂五,高产丰产又饱肚。

只是高粱多带壳,又刮肠子又刮肚。

青石板上造梯田,青石板上夺高产。

可惜老天不长眼,一场暴雨冲个光。

三 : 小村“农业学大寨”

李海松

火红火红的上世纪60,70年代,我那遥远偏僻的小山村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大寨红花遍地开》,《大寨人民心向红太阳》、《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等有关歌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妇孺皆唱,深入人心。

“猎猎红旗卷西风,

劳动号子喇叭声。

贫下中农干劲猛,

学习大寨当先锋”。(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类似的打油诗,经常出现在小村的广播里,油印小报以及各生产队的黑板报上,全村的男女老少以大寨为榜样,激情燃烧,干劲十足,“层层梯田绕山转”,“青石板上创高产”。“学习大寨赶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山川田野人人爱,誓把山河重安排” ……是当年小村经典的宣传口号。决心书,挑战书满天飞,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各级动员大会,调度会,战前会……每天召开,大兵团作战,大队会战,生产队小规模战斗,捷报频传。公社干部分包各村,督导检查;青年突击队,基干民兵先锋队,铁姑娘队,学生支援队,家庭妇女助阵队,老年人后勤保障队……全村男女老少没有闲人,全部投入到学大寨运动中来;打机井,建水库,修梯田,治河流,栽果树,到处是艰苦劳动的火热场面。

云彩山余脉的缓山缓坡,杂草丛生,怪石嶙峋。大队党支部,革委会做出详细规划:山顶栽种薪碳林,山腰栽植经济林,山脚修筑“大寨田”。 彻底改变“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落后面貌。在全村“苦战云彩山,誓师创高产”动员大会上,党支部书记李如大叔声音红亮,掷地有声:毛主席号召我们农业学大寨,我去大寨参观过,人家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开山凿坡,“三战狼窝掌”,在虎头山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刨出了八百亩“海绵田”,大寨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现状,使粮食亩产十年间增长了7倍。我们塌山村的自然条件比大寨村好多了,我们有没有决心和信心把云彩山改造好?让云彩山造福乡亲们,全村广大社员群情激奋,齐声回答“有”!

接着,大家放声高唱歌曲 《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

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

贫下中农把红旗举起来

千军万马齐上阵

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干起来

干起来

胸怀朝阳

放眼世界

……

我们要走大寨路

定叫山河听安排

毛主席教导记心怀哎

农业学大寨

贫下中农红心向党

战天斗地移山造海

自力更生意志坚……

动员大会之后,全村干部群众激情涌动,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开始了艰苦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沿着云彩山余脉的万亩山场上摆开了战场,没有上山道路,青年突击队,民兵先锋队打头阵,靠着铁镐、铁锹不到一个月就修通了上山的车道。山顶陡峭险峻,专业队,突击队不分昼夜开挖“鱼鳞坑”,栽种刺槐等薪炭林;山半腰,果树专业队,铁娘子队,挖树垵,栽果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桃树,山楂树,板栗树,核桃树,花椒树……山脚下,除去杂木杂草,搬石砌墙,修出梯田。

弯弯曲曲的梯田绕着云彩山,层层递进,犹如巨龙盘旋,似环山小道蜿蜒。旱时可积水,涝时可排水,真可谓旱涝保收。村民们在梯田里种植耐旱的谷子,玉米,白薯及其它杂粮,年年粮食获得丰收,乡亲们把收获的粮食送到粮食所,从行动上落实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

小村东部是肥沃的青龙河冲刷小平原,多年来一直种植玉米,高粱和大豆等粗粮作物,没有一块水浇地,任干净清澈的青龙河水白白从村前流过,百姓吃大米、白面还得背上粗粮翻山越岭跨过老边(长城)到口里的卢龙、抚宁去换,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全体村民下定决心,誓把旱田变成水浇田。村党支部,革委会决定打“透河井”,即在青龙河及土地之间等距离的地方,打一口大眼井,开挖一条大水渠,通过青龙河水自然流动,让河水自流到大眼井里,再用高压水泵把水抽到土地的水渠里,实现河水灌溉良田。在水浇地里种植水稻和小麦。

打透河井,开挖引水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何等的艰难,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劳动的工具就是铁锹,大镐和手推车,驴马车,全靠人力施工,寒冷的冬天,全村的男女劳力,集中在村东的河滩上。在一阵鞭炮声中,打井挖渠开工了,打井队,挖渠队分工明确,民兵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轮流作战,工程进度很快。

经过一冬一春的艰苦奋斗,一眼深15米,直径10米的透河井,一条3米宽,5米深,300多米长的水渠完工了,村里又多方筹集资金从县农机厂购来柴油机和高压扬水泵,在耕地上开挖出自流灌溉渠,通水那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全村男女老少,喜气洋洋,大队专门请来公社领导为通水剪裁,公社书记老景高度赞扬小村干部群众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大寨精神,称赞是全公社农业学大寨的样板。

肥沃的土地经过青龙河水的滋润,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当年实现水稻,小麦大丰收,百姓终于吃上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大米和白面。

青龙河在小村前川流不息,奔波流淌,每年雨季,洪水泛滥,桀骜不驯,波浪翻滚,泥沙俱下,严重威胁小村土地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契合农业学大寨的伟大运动,村里决定要驯服青龙河,把青龙河变成造福百姓的“温柔河”,“幸福河”。

改造青龙,就要在村前修一条护村大坝,修大坝就要开山劈石,山区最不缺的就是石头,那年冬天,寒风刺骨,天气出奇的冷,平时奔流不息,波浪翻滚的青龙河顿失滔滔,光滑洁净的冰面,为拉运石料提供了天然的路径。小村干部群众一改过去的猫冬习惯,村里统一用木头制作运石料的冰爬犁,青壮年劳力每人一架,他们通过冰面越过青龙河,来到南山脚下,那里乱石翻滚,劳力们把石头装在爬犁上运到青龙河北岸,垒墙的工匠由东向西在青龙河岸边建筑护村大坝,村支书李如大叔带领村干部沿着各段督导检查,严把质量关。尽管劳动艰苦,尽管寒风凛冽,尽管公分儿很低,大部分劳力手冻裂了,透支了身体,饿着肚子,但老百姓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为了改变小村的落后面貌,以大寨人为榜样,下定决心,干劲冲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正体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豪迈。

冬去春来,护村大坝终于建成,小村再也不受青龙河洪水的威胁。全体社员,再鼓干劲,在护村大坝内的沙滩上摆开了战场,挖沙填土,把昔日茫茫白沙滩变成千亩平畴,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夏季风吹麦浪起波涛,秋季稻浪滚滚泛金波,玉米棒子沉颠颠,一派美丽的丰收图。护村大坝外,栽种杨树、柳树和槐树等多种树木,既涵养水源,又防风固沙,春天,春风略过,杨柳依依,绿满小村。

小山村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从东到西,沙金沟,黄石沟,碾子沟,平台沟,小吉律沟,大吉律沟,每条沟都清水潺潺,树木掩映,具有不同特色。村里人以大寨人为榜样,对这些沟进行了精心的考察,请来县水利局和公社水利站的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设计,精心设计,决定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一沟一品,在大寨精神的鼓舞下,全村干部群众不分昼夜,一条沟一条沟得治理。在大律沟,建起村林场,松树,杨树,槐树,林木茂盛,远山松涛阵阵,近山杂木林薪炭林,百姓建房用木,做饭烧柴得以根本解决;在小吉律沟,建起节流坝,把常年不断流淌的山泉水储存起来,利用地势落差,建起小型水利发电厂,解决了全村生产生活用电和家家户户照明问题,记得通电那天晚上,全村一片沸腾,电闸一合,家家户户点灯明亮,站在云彩上顶俯瞰深夜的小山村,犹如繁星遍地洒,家家有了“夜明珠”。其它的沟岔,分别建起了苹果园,桃园,梨园,杏园,板栗园,核桃园,春天,春风吹过,各种果树花竞相开放,鲜花朵朵,走在果园里感受果树花,忘记一切烦恼。秋天,果实累累,笑意写在乡亲们的脸上,百姓由衷感谢在毛主席提出的“大寨精神”的指引下,小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历史性的变化。

斗转星移40年,如今走进小村,那层层梯田,硕大的梨树,板栗树,苹果树,如巨龙似的护村大坝,旱涝保收的水浇田,无不记录着当年小村干部群众在大寨精神的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治穷致富,改造落后生产条件的坚定意志,那精神,成为小村多少代人的永久记忆。

本文标题: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的印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32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