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第一次看海
二 : 第一次看海
今年夏天我来到了日照,这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海。一入山东就印证了我对山东路的印象(事先听说的),既平坦又宽阔,这可能也和山东人坦荡的胸怀有关吧!
我是坐了一夜的车,天亮到日照的,下榻在渔村。导游在路上就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先说了到那里吃饭的规矩,在渔村吃鱼时不能说“翻过来”,必须说“正过来”,再者筷子不能放在碗上。导游解释说,说鱼翻身意味着翻船,在渔家筷子象征着桅杆,若放在碗上意思就是桅杆倒了,是渔家的大忌。在吃饭时并没有发现老板对上述细节的在意,不过游客还是很懂规矩的。
没到海边,便下起了蒙蒙细雨,凉凉的,这时有几个人才意识到穿衣的单薄。导游说这不是下雨,是海边的雾气。我突然敬重起大海来-----它的雾气都那么有气势,让我们内地人感到很新奇。刚才那稍稍黯淡的心情又明朗起来。
刚好赶上涨潮,那阵势大海好像要吞噬我们,不,它是在欢迎我们,看浪花是它的手掌,听涛声是它的掌音。我不由得站在了岸边,和它亲近起来。我顿时想起了东坡的诗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极目望去,船只是那样的渺小,海鸟像一个个小点在游动。此时对曹公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了直观的理解。我深深的吸了几口气,此时的心情无以言表,我真正理解了李白“此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无奈。
在同伴的引导下,我也登上了礁石,圆圆的、滑滑的,像是人工打磨出来的。这是大海的杰作,是岁月在海上留下的脚印。又不禁慨叹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有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海边的一粒沙子。此刻,我又油然伤感起来,在生命的大海里我们能激起几朵浪花呢?(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三 : 第一次看老屋转火
第一次看老屋转火
(1948年冬)
题记:1948年夏天,汀江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我们俞氏宗祠。秋,俞家梓叔商议重修祠堂。冬,工竣。随后,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祠堂转火(俗称“老屋转火” )。
这天,我和小伙伴们都跟着大人们来到了老屋下,看老屋转火。
虽说老屋,却是很新,刚刚才做好的,显得很堂皇。
老屋分几个部分。前边是泥墙做的,刷的雪白。一个大门,两边围墙,围墙后面左右各有一段空格,用来烧纸;接着各有一间开口厢房,摆放着一些杂物;中间是天井。经过天井,踏上台阶,就是祠堂正身,全用杉木做的,梁柱、桁椽、隔板、屏风,都很光鲜。正中一个大厅,里面是神龛,神龛里面供着神主,前面是香案,摆着香炉烛台,烛光冉冉,烟雾缭绕;香案前面是摆放祭品的神桌,家家户户的酒肉鸡鸭,都摆神桌上,堆得像座小山。转过神龛两边,中间是后门,出门是杨公先师神位,也插满了香烛。后面就是后龙山。大厅中间两边是耳房,里面存放着各路来人的器具物品。耳房门口有左右通道和出口,穿过小坪,便是左右横屋,横屋里正在煮食。老屋面前是大坪,大坪上有两蹲石狮子,大坪两边竖着四对石旗杆(俗称“桅杆”),右边一根石旗杆下拴着马匹,大概是哪些贵人骑来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老屋下来了很多人。每有人来,都敲锣打鼓一阵。什么大房小房,什么叔公叔婆,一队一队,好像还有一些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致贺,送来礼品。
大人们个个都很忙碌,除了接待,还要燃烛,烧香,烧纸,放炮,有人在高声叫唤(那时不懂礼生在司仪),很多人在行礼跪拜。一切都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每当一次祭拜完毕,都要放鞭炮,放地雷子铳。
我们小伙伴们只顾玩耍,大人们也没时间管我们。我们在老屋周围穿来穿去,爬爬石狮子,摸摸石旗杆,但是,最感兴趣的是看放地雷子铳,每次放铳,“轰”的一声,震天动地,比任何爆竹都要响得多,我们都捂紧耳朵,躲得远远的。
中午时分,大坪小坪都摆满了饭桌,大家在一起吃饭。我们小伙伴只顾高兴,胡乱扒几口,又玩去了。
后来的事情,就不清楚了。
正是亲见了这次庆典,六十年后重修族谱时才有还点模糊的印象。
2010-7-20
本文标题:第一次好看吗-第一次看海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