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精读梁衡先生

发布时间:2017-10-17 所属栏目:梁宗岱先生阅读答案

一 : 精读梁衡先生

曹澍

从《晋祠》说起

梁衡先生是我非常敬佩仰慕的散文大家。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更为难得的是他总能将这种政治抱负化为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种意境的人,除梁衡外尚无第二人。

凡是读过梁衡先生文章的人没有不同意季老评价的。第11届韬奋奖获得者邯郸日报社社长李文海先生说,梁衡先生“写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非常受读者欢迎,特别是政治散文,至今也无出其右者”。

我最早知道梁衡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学语文课本选了他的散文《晋祠》做教材,我先学然后教学生学。从教材编排看,《晋祠》是当成文艺性说明文教学,学习重点是作者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晋祠的悠久历史文物和优美自然风景介绍得十分具体形象,具有形神兼美的特点。说明文不是教学重点老师学生都不太重视。

当然我也觉得《晋祠》写得很美,但就我个人而言,不到30岁的我更喜欢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司马迁的《鸿门宴》《陈涉世家》、选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梁启超的《谭嗣同》《少年中国说》、翦伯赞的《内蒙访古》,还喜欢过方纪的《挥手之间》,或怒发冲冠怒目金刚慷慨激昂天降大任舍我其谁,或荡气回肠大气磅礴大江东去气吞万里如虎,或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念往昔繁华竞逐漫嗟荣辱。总之喜欢和社会人生历史事件捆绑在一起、和大地泥土百姓生活贴得更近的作品。

说句不太恭敬甚至有些冒犯的话,当年《晋祠》并没有入我的“法眼”,写得再好不也是一篇山水散文吗?能有多重的分量?中学12本语文书里上乘之作太多了,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精品的检阅和展览,是滚滚历史长河如大浪淘沙般筛选淘洗、反复比较后流传下来的经典的经典、顶峰的顶峰,并非梁衡先生的《晋祠》不是好文章。当时甚至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都不喜欢,我也知道那是绝品,但那唯美至上哀愁淡淡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纤纤情怀在我看来总不那么“爷们”和大气。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至今没看上,文章写得笨呼呼的,过于憨厚朴实,远没有《荷塘月色》来得清秀灵动妙曼妩媚。

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我格外关注梁衡先生是1997年初看了他发在《中华文学选刊》1期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喜欢极了。这篇3900字不长也不短的61阅读上快速便捷“暴走”的时间比和“蔡伦毕昇”亲近的时间多,参加活动拉关系应酬的时间比站在书架前的时间多。晚上睡觉前或出恭时翻翻流行休闲杂志的到处吹嘘炫耀自己已经是读书人了,大众可以如此,创造精神财富的教授学者作家如是就显得浅薄了;而经常摸摸弄弄搞搞本专业流行期刊的人们又看不起前者,更自我定位为高品位有文化有知识的“砖家”了,社会已经前所未有的喧嚣浮躁,各种诱惑和抓人眼球的事件每天层出不穷,而真正沉下心耐住寂寞读点难啃的书尤其是读点“枯燥无味”的经典的人,少之又少了。

品读《岳阳楼记》又写成精品

梁衡先生发在邯郸晚报的其他文章,我都已拜读收藏。梁衡先生和我们邯郸日报社社长李文海先生是亦师亦友的老朋友,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新作传给邯郸晚报发表,这是我们邯郸晚报读者的荣幸。如《〈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肢体导演张艺谋》《教材的力量》《叫你如何不心动》《还有八种人不很幸福》《母亲石》等等,尽管对个别文章我有不同看法但我从心里承认那绝对都是一流文字大家之作,尤其是2008年7月26日邯郸晚报以从未有过的气势三个版面隆重刊出的18000多字的《〈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11万份邯郸晚报送到1000万邯郸人民手中,在邯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最好的文学期刊才能发行多少份啊。那年我有事在北京长住没有看到,快写完此文时朋友送来邯郸晚报,版面排得大气凝重秀美漂亮,一个下午我连着看了三遍,对梁衡先生更加敬佩。梁衡先生哪里是写范仲淹啊,分明是在歌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像范仲淹那样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不惜一生为民请命的缙绅之士,如欧阳修滕子京海瑞,如今天的彭老总张闻天田家英这样大大小小的为民请命实事求是的好干部。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怎能不对梁衡先生油然而生敬意呢——“奴隶制度造成人的奴性,封建制度下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但还是强调等级、服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社会,才响亮地提出平等自由。中国封建社会长,又没有经过彻底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人格中的奴性残留就多,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在变着法媚上。对照现实,我们更感到范仲淹在一千年前坚持的独立精神的可贵。”

“有的官员,专门研究上司所好,媚态献尽,惟命是从。上发一言,必弯腰尽十倍之诚,而不惜耗部下百倍之力,费公家千倍之财,以博领导一喜。”

“鲁迅就曾痛斥中国人的奴性,一个人先得骨头硬,才能成事,如果他总是看别人的脸色,他除了当奴才还能干什么?做人就应该‘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

“治国先治吏,历来的政治改革都把吏治作为重点。一个政权的腐败总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官吏既是这个政权的代表和既得利益者,也就成了最易被腐蚀的对象和最不情愿改革的阶层。只有其中的少数清醒者,能抛却个人利益,看到历史规律而想到改革。”

还有小平同志的话“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志,就是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富起来,我做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这和张闻天同志说的“阶级斗争就是各阶级为自己阶级物质利益的斗争”是一样的,朴素朴实无华是真正的道理简称“真理”。想想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路线歪到哪儿去了?

所以《〈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是一篇非常难得的警世之作,它直指社会病灶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此文后来又发表在2008年10期《美文》上。在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实在有限,梁衡先生又把此文改写成36000多字演讲稿《〈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被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请去演讲,影响巨大反响强烈非常之好,2009年7月18日梁衡先生还在中央部长文史知识讲座上演讲。即便如此,我以为此文应有的影响还是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该引起更高更大范围的关注,社会对它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范仲淹颂扬严子陵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完全可以用在范仲淹自己身上,那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可以看做是范仲淹的“自我写照”了。我们对范仲淹对彭老总对张闻天同样抱有这种仰慕之情。梁衡先生从《岳阳楼记》中阐述出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完全可以和《觅渡,觅渡,渡何处》《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比肩而立并驾齐驱成为梁衡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值得细嚼慢咽静心精读。

梁衡先生的《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我看了将近30遍,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心得体会。梳理文章脉络、分析篇章结构、研究艺术特色、背诵精彩段落,看梁衡先生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洗垢清尘”让张闻天“凭借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力量,重新站起身来,剥去胜者的外衣”。

读者的殷切期待

借用梁衡先生在《〈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的结尾所言:“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祝贺梁衡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自己的创作纪录跨越新的高度,我们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梁衡先生的思考越来越深刻和现实越来越贴近,如椽之笔越来越放得开,批判的锋芒透过事物的表象直抵封建专制文化的心脏。借用梁衡先生的分类方法,他的文章不是文人作家的作品而是政治家思想家之作,这是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许多当代作家无法比拟根本不可能具备。梁衡先生认为文章第一位还是要表达思想,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真正的大文章家政治家思想家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者反而少,前者可以挟思想之深借艺术之美登上文章的巅峰。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梁衡先生还会有更耐读更重要更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我们殷切期待着……

二 : 读《梁衡散文》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在漫漫五千年里,有这样一些人被历史记住,甚至使山河易姓。合上《梁衡散文》,我心中波涛起伏,一时思绪万千。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后人景仰,但历史上的他曾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任地方小官。而在他任这小官时,仅八个月,他就除鳄,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干了四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设身处地的想想,韩愈是被贬啊,他干嘛“多管闲事”呢?他是个贬臣,老老实实等机会便是,他干嘛主动参政啊?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能力做些什么,他认为比起百姓之苦,他的冤他的苦不算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心系百姓!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功名,只为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几百年后,历史又等来了一位蹒跚的老者,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就是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多么汹涌澎湃的豪情壮志。但他太天真了,这不是他说了算,得听皇帝的。上职一年半后,他就被贬到伊犁。在此途中他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不管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身去堵,事后别人论功行赏,他依然要发配伊犁。每每读到这里,我心中总是愤懑不平,为林则徐喊冤。有时我还觉得他好傻,朝廷不用就不用,你林则徐又不是那种离开朝廷就活不下去的人,皇帝昏庸无能,奸人当道,那你不能“世人皆醉你也醉,世人皆浊你也浊”吗但林则徐的骨子是硬的,他的心是热的,他不会因朝廷不重用而不关心国事,他依然为国效力,像一只老黄牛,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以罪臣之分行忠臣之事。是什么让他忍受了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一次次为国建功而不上褒奖名单?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爱国爱民,心系天下苍生,以天下为己任。

  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凭合法职位,贪赃营私的官员,无论大奸巨贪都被钉在耻辱柱上,而林则徐与“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韩愈,之所以被历史记住,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被社会所承认,被人们托举出来。

    初二:2509024274

三 : 读梁衡散文

读梁衡散文:细小角度切入红色大历史

发表时间:2011-07-27 来源:中华读书报字体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www.61k.com]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一晃10多年过去,无缘再去拜读梁衡。直到1996年,这一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与同学合订了一份《中华读书报》,在某一期《家园》副刊里,我又看到了先生的文章《享受人生》。在这篇文章中,梁先生对“享受”一词有了另外的解读:“生命原来是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生命之花原来是靠这许多的享受供养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读过之后,却怎么也不能将作者与《晋祠》联系起来,倒是同学对梁先生了解较多,他说,此梁衡即彼梁衡也,他现在是新闻出版署的领导。我就暗地里想,这人能量非同小可,在出仕和为文的路上,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后来,凡是碰到梁衡作品,我都会抓起来就读的。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看他写瞿秋白,6年构思,3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思想是自己的,还要找到与天地自然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文只是蓄势待发,一旦机缘来临,将如火山喷发,其势威矣。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我想,这就是大情思、大气势、大手笔的结果,梁先生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产生了一篇篇政治美文。

他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既不落他人之窠臼,也不步自己之后尘,“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这样,他一路走来,从山水美文到大情大理,从万里江山到千秋人物,从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小人物,从诗词文人到爱国将领,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从从容容,为我们留下了如山如海般气势恢弘的美丽画卷,也将一个个人物、景象、情感和哲理定格为一篇篇美文,展示、存放在美丽的人间,让一茬茬读者尽情享受着这精神的大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梁衡散文,承继着现代散文精神,以天地大美而立言,写大情、大事、大理,开掘出了一片新的散文天地,达到了一个新的为文高度。

(陕西省彬县 胡忠伟)

梁衡的作品 读梁衡散文

梁衡红色散文的美学高度:大激动 小切入 大挖掘 大表现

发表时间:2011-07-0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体:

梁衡先生的《红色经典散文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是献给建党90周年的大礼。[www.61k.com]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看他写瞿秋白,六年构思,三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也正是这一点,才让更多的读者记住了这篇美文连同作者的名字。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领袖如父》??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我想,这就是大情思、大气势、大手笔的结果,梁先生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产生了一篇篇政治美文。

梁衡先生认为写文章主要有两个目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但政治天生枯燥、抽象,离普通人太远。其中虽含有许多大事、大情、大理,却不与人“亲和”。怎样既取其思想之大,又能生美感,让人愉快地接受,就得把政治翻译为文学——发扬其思想,强化其美感。正是基于这一点,他才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既不落他人之窠臼,也不步自己之后尘,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这样,他一路走来,从山水美文到大情大理,从万里江山到千秋人物,从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小人物,从诗词文人到爱国将领,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从从容容,他在诉说,他在描画,为我们留下了如山如海般气势恢弘的美丽画卷,也将一个个人物、景象、情感和哲理定格为一篇篇美文,展示、存放在美丽的人间,让一茬茬读者尽情享受着这精神的大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梁衡散文,承继着现代散文精神,以天地大美而立言,写大情、大事、大理,开掘出了一片新的散文天地,达到了一个新的为文高度。(胡忠伟)

梁衡的作品 读梁衡散文

《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把政治翻译为文学 思想与美感的统一

发表时间:2011-06-14 来源:人民日报字体:

时值建党90周年,我的散文集《红色经典》再版,编辑约谈一点创作体会。(www.61k.com)

我认为文章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但政治天生枯燥、抽象,离普通人太远。其中虽含有许多大事、大情、大理,却不与人“亲和”。怎样既取其思想之大,又能生美感,让人愉快地接受,就得把政治翻译为文学——发扬其思想,强化其美感。写政治题材的文章,不怕缺思想,因为那些经典的思想早已存在,它比作家自己苦想出来的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怕的是转换不出文学的美感。这种“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体会如下:

一、选择适合的典型。用文学翻译政治就是借政治人物、事件的光芒来照亮文学领地,照亮读者的心。文学是典型艺术,红色经典虽足够宏大,但并非所有的政治素材都能入文学,它还是要符合文学的典型性。选材时我力求找到每一个人物或事件的亮点。如写毛泽东就选他延安时期的那一段(《这思考的窑洞》);写周恩来就写他最感人的无私的品德(《大无大有周恩来》);写瞿秋白就写他坦诚的人格(《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人物又选其命运中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那一刻——这多是悲剧的一瞬,但却最易看到其生命的价值。如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文革”中在江西被管制劳动的邓小平。历史从来都是现实的镜子,典型性包含有针对性,这些已往的红色经典移入文学作品时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已为实践证明其正确;二是针对现在的问题仍有批判、指导、启发作用;三是为读者心中所想所思,有受众。我遵守了这三个条件,这也是为什么作品一发表就反响较大,以后又被连连转载和再版的原因。

二、还神为人。政治是治国管人的学问,高高在上; 文学是人学,有血有肉。文学所说的“人学”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性格和人格。曾经高高在上的“管人者”一下成了作家笔下解剖的对象,这好像很难接受。而我们过去又曾有过一段时间把领袖人物神化,造成作家不敢写,读者不爱看。从文学的视角来看政治人物就要还神为人,要写出他们的情感、人格。一旦突破这一点,转过这个弯子,政治就贴近了读者。怎么转?一是淡化其政治身份集中剖析他的人格;二是摆脱旧有形象展示其真实情感。写人格,如瞿秋白:“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写情感,如小平落难时为受株连而身残的儿子洗澡:“多么壮实的儿子啊,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了。他替他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

三、“顺瓜摸藤”,还原形象。政治讲究结论,文学注重形象。用文学翻译政治就是还原结论之前的过程,告诉读者“瓜”是怎么结出来的。比如写毛泽东转战陕北,他在延安窑洞里一面指导战争,一面还要从事理论研究,写文章,这种状况是用这样一个形象来表达:“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

梁衡的作品 读梁衡散文

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www.61k.com]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比一般人更深一层,更早一步的人。”

四、含蓄表达,留出想象的空间。政治要明确,文学要含蓄。政治是方针政策、法律,甚至可以是口号,但文学不行,它是艺术。这时需要把直白明了的政治理念翻译成含蓄的文学意境,在散文创作就是要找到“意象”。散文名作中常有意象的运用,如朱自清的《背影》。政治题材天生宏大,找意象不易,可是一旦找见就顿生奇效。比如,用瞿秋白故居前的“觅渡桥”,来写瞿寻觅人生渡口而终不得的悲剧(《觅渡,觅渡,渡何处》);用一条小船来写共产党80年的历程(《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用红毛线、蓝毛线来写西柏坡时期党的战略转移(《红毛线,蓝毛线》)等。

五、善用修辞。政治严肃,用消极修辞,以内容的准确表达为度;文学浪漫,用积极修辞,不仅准确,更求生动。生动的文学碰上严肃的政治,需要语言的转换。不但修辞方面的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古典、口语、诗句、长短句等各种风格也需要灵活运用,才能借语言的形式美去表现政治的思想美。(梁 衡)

本文标题: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精读梁衡先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952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