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

发布时间:2017-09-08 所属栏目:百家讲坛之隋唐英雄传

一 :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画外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

本讲稿由百家讲坛资源网整理(网址:http://www.baijiajiangtan.org/)/百家讲坛资源网专业的百家讲坛MP3和视频与讲稿发布站。

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揭开一段你不得不看的历史真相,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 【康震】 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 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就是王安石。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梁启超说:“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这是在中国。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还有十年。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还是在二十世纪,不过已经到了1944年,我们来看,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怎么评价王

安石的?这一年,华莱士来到了正处在抗战中的中国,访问中国。中国的高官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却对王安石大加地赞赏,特别的感兴趣。他说什么呢?说王安石当年搞改革变法的时候实行的青苗法对于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当时美国政府给农民实行农业贷款,这就很像当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中国的官员很震惊,不知道这个美国总统对王安石还有这么重的情结。我们说呀,在中国古代十一世纪的一个宰相王安石,他推行过一次变法,却对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副总统有着这样大的影响。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我还在想,能够对美国农民兄弟都发生作用的政策,那得是多么好的一个政策,对不对?我们应该为王安石鼓掌,即便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年了,掌声依然应该存在,叫好声依然应该不断。

但是我要负责任地,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全都错了。从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到现在这八九百年的时间里边,骂王安石的人要比给王安石鼓掌的人要多得多得多。这些骂声不断,骂声很大,骂的水平很高,而且给他定的罪名是石破天惊,骂得惊心动魄。所以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很大,他接收到的评价也很独特,也很不寻常。这是第二个方面:身后骂名,空前绝后。这里边比起什么商鞅,这不也是改革家嘛,张居正、康有为,包括梁启超,跟这些改革家相比,王安石接受到的骂声,范围广、程度深、骂声大、罪名大。这其中骂他的级别最高的一个人,就是杀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括。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两个愚蠢的、无能的皇帝被人家金国人抓走了。现在一个问题:谁应该为北宋的灭亡买单?谁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得找一个冤大头。找!赵构多聪明啊,追根溯源,一找就准。“都是因为王安石搞改革变法,我们北宋才灭亡的。”原话是这个说的: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高宗赵构

“王安石一意孤行,他蛊惑宋神宗,他诽谤前辈,诽谤祖宗的法度,他就是北宋灭亡的万恶之根源。”还有人干脆认为王安石就是“天下第一小人”。这话是这么说的: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明·杨慎

“你要问我从古到今哪个皇上最昏庸、最无能?就是宋神宗。天下所有皇帝里面最昏庸的加在一起,等于宋神宗。王莽、曹操、司马懿,这些个坏蛋,这些个最坏的奸臣(这当然是当时人的看法),所有最坏最坏的奸臣加在一起就等于王安石,又等于‘天下第一小人'。”对王安石的诋毁以至于此,他们恨不能说王安石不是人。宋代的时候有一个笔记,里面编了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有一个小动物叫獾,民间有叫獾猪的,有叫獾狗的,从他们家门旁屋里头跑过去了。跑过去完了之后,王安石出生了。所以王安石的小名叫“獾郎”。用农村现在的话说要么叫猪崽崽,或者小狗子。就这名字。中国古代历来的圣贤出生的时候那都是满室生辉、长虹贯日,都有吉兆的。而且生下来这孩子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方、大耳垂肩、两手过膝,怎么着也是伟岸的形象。王安石,一直

小獾猪从他们家穿过,他落生了。糟蹋人也就糟蹋到这一份上了。王安石作为一个宰相,基本这些评价对他等于是全面的否定了。所以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那就是有的人把他捧到天上,有的人要把他踩在脚下,还要再踩上一只脚。

【画外音】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康震】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婚恋观念与众不同,一夫一妻,不离不弃。王安石曾经做过一个官叫知制诰。这是什么官啊?就是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中央文件,给皇帝负责起草诏书的。这个官不是特别大,但是内容非常深刻。王安石做这个官做得大,做得重要,心一点都不花。有一天晚上在屋里正办公呢,特认真,突然有人给他端茶送水。王安石抬头看时,却是一位漂亮的女子。不认识,“你谁啊?干嘛的?”这时候王安石的夫人,姓吴,吴夫人赶忙走上前来向他解释说:“夫君,这是我给你买的一个小妾,侍奉你的。”好家伙,你给我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该不会是夫人在考验我吧。那当然不是。王安石很吃惊,怎么就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就问这个女子说:“你从哪儿来的?你什么出身呢?”因为他看这个女子长相端庄,仪态也非常端正。这个女子告诉他说:“我的丈夫也是一个将军,给朝廷运粮食,走水路,船翻了,粮食全没了,把全家都当完了,卖完了,还补不上这个空缺,就把我也卖了。”王安石一听这个回事,就说夫人买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啊?说花了90万。王安石面有悯色,脸上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说你把你丈夫叫来,我有话要说。一会儿工夫,她丈夫来了。说:“你把你夫人带回去好好过日子,再困难也不能卖老婆啊。90万我不要了,我再给你一些钱,回去把家重新建立起来。”

这个很不寻常啊。为什么很不寻常?因为在唐宋时代,这读书人,当官的取个三妻四妾那太寻常了。所以我们就觉得和奇怪,那王安石是怎么回事?他老婆主动给他买了一个妾回来,服侍他的生活,他还视而不见,而且还把人家退回去了,让人家夫妻团圆。眼睛瞎了?看不见人家这女子长得漂亮啊?长得这么温柔啊?我相信王安石也是个男人,看见美女他也会动心,看见女子长得漂亮,他也会赏心悦目。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么做实在违背常规,不合情理,特别是不合宋代的情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宋代,在古代社会,像王安石这样的做法,不能说绝无仅有,那也是非常罕有了。

他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吴夫人,是他的表妹。他们两个结了婚之后,王安石身边再没有第二个女人。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王安石在和他夫人结婚的时候是不是赌咒发愿来着?是不是拍着胸脯在这儿发誓来着?我们现在找不到这样的资料。而且我觉得对这样一个正人君子而言,找这样的资料,对他都是一种侮辱。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王安石心目当中,他和他的妻子吴氏结了婚之后,他心里边就不再有别的女人了。为什么?因为他要对他的妻子负责任。当然同样,他的妻子也要对他负责任。他们结了婚之后成了一家人,成为一对夫妻,这就意

味着他必须要坚守一种原则,这个原则与别的女人是不是长得越来越漂亮?自己老婆是不是长得越来越难看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呢?与承诺有关系。我无法告诉大家王安石给他的老婆有什么承诺?但是显而易见的,这个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他内心里面是有一个承诺。这个承诺就是:我必须要坚守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感情,纯粹的婚姻。当初的承诺就是坚守,现在所坚守的也就是当年的承诺。这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表现,他的纯粹不仅仅是表现在不接受贿赂,做官要清廉,而且体现在个人的感情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经常在想什么叫正人君子?我们有时候说起“正人君子”好像有一种讽刺的意思,说你是个“正人君子”。我告诉你,我们身边有正人君子,只不过是太少了。现眼前就有一个,就是王安石。正人君子,不靠赏心悦目活着,靠原则。这些原则才能支撑起他纯粹的人格,才能受人的敬仰。我们说王安石的做法违反了当时的常规、行规,但是有很多纯粹的人,他们的做法坚守了自己的原则,违背了世俗的常规,他们的做法和原则才是正确的。真理往往就在少数人的身上。这是他的第二个不寻常。

【画外音】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文职官员普遍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国家元首皇帝最主要的助手,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他的薪酬待遇自然名列百官之首,无人可比。然而,王安石这个宰相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甚至寒酸的生活,那种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跟他无缘也无关。那么,手握重权与重金的王安石为什么甘于清贫的生活呢?

【康震】王安石还有第三个不寻常:生活方式不寻常。淡泊朴素,一生如一。北宋时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工资最高的时代,特有钱,尤其是宰相。给大家认真地算一笔帐,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挣多少钱?宋代的宰相他的工资分了四个部分,大体说是四个部分,第一就是每个月工资条上的那个现金。第二,餐费补贴。第三,服装补贴。第四,粮食补贴。前面第一部分这个工资它是死的,每个月30万。30万个铜钱,30万文钱。第二部分餐费补贴每个月五万。服装补贴比较复杂,有绫罗绸缎,每年给他一百匹。丝棉每年给他一百两。这两项折合的钱一共是多少呢?每年18万文。合到每个月,也就是一万五千文。最后一项粮食补贴,每个月给他一百石的粮食。但是王安石的时代,一石粮食卖60文钱,这一百石就是六万文。这四项全部加在一起,他一个月的工资就是50万。如果一个铜板折合人民币两毛钱,那么现在他的工资就是折合人民币10多万。奢华一点是有理由的,谁让人家有本事挣得多呢。可是王安石异乎寻常地朴素。

说个例子,他儿媳妇家有一个姓萧的公子,这姓萧的公子对王安石也比较仰慕,到京城来玩了。王安石说我请你吃饭。小伙子挺高兴啊,好家伙,到底是宰相,气魄不一样啊,请我吃饭。特别高兴,欣然而来。来了,坐那儿等,午饭时间到了,怎么也得先上点甜品什么的,弄点核桃、瓜子、芒果,再不来点芦柑什么的。一概的没有。然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哪来的“五味”啊?没有“五味”。酒倒是有,可能有一壶酒。五味倒是有,两张馅饼,四块猪肉,红烧肉,再加一个菜汤。哎呀,这萧公子虽然不是宰相府里的公子,但也是宰相亲戚的公子,平日吃香的喝辣的,没这么惨啊。拿着这馅饼,看了又看,无奈之下把馅吃了,把周

围的部分留下来,算是装个样子吧,再喝两口汤就可以告辞了。这时候一间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谁都想不到,把他给雷住了。宰相王安石一边跟他饮着酒,一边吃着饭,看着这小伙子把中间的馅吃了,把周围的部分留下来了,王安石非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周围的部分拿过来。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萧公子赶紧告辞,这地儿不能再待了,再待下去会饿死人的。

大家说王安石太抠门了,怎么能这么抠门呢?宰相亲戚来了招待,吃两口好的也没什么错。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抠门不抠门的问题。我刚才讲的故事大家还没忘吧?90万都不要了,那是抠门吗?我告诉大家,王安石的这种做派,简直是太反常了,甚至都是不正常的。朴素是一种本色,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作为君子的一种修养。这不是在萧公子面前作秀,朋友们,他一辈子都这样,后边这些事还多着呢,咱慢慢再看。所有这些我们说他不寻常,那是因为有寻常。这些行为和那些,他的宋代那些同事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另类。

【画外音】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励志“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20岁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表现出众,主考官将其列为状元。然而当朝皇帝宋仁宗却执意讲王安石由第一名降为第四名。宋仁宗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从第一降到第四的巨大落差,王安石的反应究竟如何?

【康震】他还有第四个不寻常:对待功利不寻常。单薄功利,淡然处之。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的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宋代科举比唐代的时候录取的人多得多了。两宋加在一起,三百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大概有十来万人。可是大家要知道,宋代人口最多的时候有一个亿。你这么一算也是万分之一,竞争也很激烈。王安石考去了,王安石学得好,一考名次排出来了,内部排名,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这是个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的。这第四名杨寘沉不住气了,他还不知道自己是第四名,他老想打听自己考得怎么样,托他哥哥杨察。为什么呢?杨察是宰相的乘龙快婿。“哥,你赶紧找你岳丈,给我查一下我的成绩,查一下我的排名。”这宰相上朝的时候利用工作的便利,偷偷瞄了一眼,别的人都没瞄着,这杨寘第四名,赶紧告诉了杨察。杨察赶紧给他弟弟“打电话”,“你是第四名。”杨寘干嘛呢?杨寘这时候正和一帮哥们在酒楼里面喝酒,一听到这个,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

【不知哪个卫子,夺我状元矣?】 ——宋·王銍《默记》

“不知道哪个驴,抢了我的状元?”修养太差了,但也说明什么呢?很着急。杨寘没考试前,大家认为众望所归,他绝对能拿状元的,这下没拿成。我说了那是个初级名单,又过了几天,主考官就把这个排名要拿去给皇帝宋仁宗过目的,他是终审。一份一份的卷子要看,特别是拍在前面的。拿起第一份来一看,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写得好,其中有一句话,宋仁宗看了不高兴了。他用了一个典故,叫“孺子其朋”。着什么意思啊?“孺子其朋”出自《尚书》,他的原文: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尚书·周书·洛诰》

什么意思啊?这是当年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我们知道,周武王去世了以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周公的侄子,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他。周公辅佐他的时候周成王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_百家讲坛王安石

才十二岁,是个小孩呢,他叔叔就教导他说:“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们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这是个长辈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宋仁宗这会已经三十多岁了,皇上已经当了十几年了,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他看到这种口吻,他就不高兴。“这个人不适合当状元,我们另挑一个吧。”把第二名拿起来,王珪的,文章写得不错,再一查档案,这是一个在职报考的研究生,宋代规定凡是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能给状元。就是别的名次可以,不能给状元。第二名不行,第三名吧。第三名拿起来一看,韩绛。哦,又是个在职的,今年在职的特别多。最后拿起了杨寘的,这个第四名,应届毕业生,考得也不错,写得也不错,就是他了,把他和第一名换一下。第一名:杨寘,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就是那个“被第四名的”:王安石。杨寘在酒馆里破口大骂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我就很想问,杨寘自己本来就是第四名他都破口大骂,如果是王安石这个“被第四名”的第一名,那还不得骂破天去?那更应该骂,有理由骂。可是我们都感到很失望,根据史料的记载,王安石对这个变故的看法,反应很冷淡,是这么说的: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 ——宋·王銍《默记》

王安石这一辈子从来没提过这件事,好像忘了一样,不提。不提反而让我们不正常,我们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算看他有怎样激烈的反应?结果他非常地平常、平淡。我们反而觉得有点扫兴,对看热闹的人来说有点扫兴。那王安石到底是怎样想的?我们就很想知道,难道他的心里就没有一层波澜吗?直接的材料找不到了,但是有一条间接的材料是可以证明的。离这没两年的时候,王安石做了官以后,回家省亲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四句,是很能说明他对待科举的态度的: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哎呀,天下的读书人,一溜小跑都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很重要。可是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就像钓一条鱼一样,一件小事。为什么要钓这条小鱼呀?因为钓了这条小鱼上来,我就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老婆孩子家里人都高兴,我就是为了他们高兴才考的。这就是王安石对待科举的态度,就是只不过是为了得一份工资,找一份工作。大家说不对吧,你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讲韩愈的时候,这些人为了科举考试都跟发了疯似的,他怎么能这么对待科举考试呢?他也太小看科举考试了。我还真告诉你,他不是小看科举考试,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标,比科举考试大多了去了。他还有两句诗: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

我年龄不大,心怀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我要跟太阳争一下到底谁的光辉更加明亮。我虽然是个穷读书人,但我内心里边是要做尧舜禹手下的贤臣那样伟大的臣子。科举对我算什么?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阶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这过程过去了就结束了,它哪里是我的目标,我更不值得把他天天挂在嘴上用一辈子的时间唠叨,我这辈子要做的大事很多,科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甚至在我看来,是一种小小的手段。以我的才华要应付它,太容易了。我怎么会为它老是来计较我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呢,不可能的事情,我都没往眼睛里边放。所以还是刚才那条史料记载说他一辈子都没谈论过关于他考中状元的这件事情,接下来又有一句话说:

【其气量高大,视科举为何等事耶?】 ——宋·王銍《默记》

王安石心胸宽阔,气量宏达,个把考试放在心里头算什么?什么都不能算。对于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来,而对于眼前的纠结,他是不会萦怀于心的。他不是个寻常的人物。打一开始我们就没说他寻常,他做的事情样样跟人不一样。他不是故意拐着胳膊跟人不一样的,而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里边,有着和旁人不一样的心胸和志向。 我讲到这儿呢,我还是觉得有点疑问,我相信大家也有疑问:不会吧,二十多岁就看破名利,淡泊名利,他这么长时间都没谈过中状元的事?他这么多跟人不一样的做派该不会是沽名钓誉?该不会是想要故作姿态吧?凡事都要讲个证据,没有证据怎么能让人相信呢?我们就给他拿一个证据,大家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好名利的人?王安石这个人是不是个喜欢升官发财的人?在下一集里我们将会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谢谢大家。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京城实现出将入相的目标,是大多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王安石却接连几次拒绝了高官居京城汴梁的机会,而埋头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地方官。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二集《不做京官为哪般》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二)不做京官为哪般

【画外音】: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第四名的好成绩。在一般人看来,等待他的将是一条平步青云的光明大道。事实也正是如此。几年后,一个绝佳的机遇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抓住这个机遇,未来的王安石一定能够青云直上。然而谁也想不到,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机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康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官?哪个读书人不想当大官?不想发大财、不想做京官儿呢?都想到京城里边去当官。但我可以告诉你,有一个人不,这人是谁呀?王安石。他不愿意升官,我说他在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升官,他不愿意做京官。

大家说你行了,差不多就可以了。有例为证,我们一切拿事实来说话,宋仁

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之后,所做的第一个官叫什么名字呢?有点绕口: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说白了就是扬州市市政府办公厅秘书。这官他做了四年,任期满了,任期满了之后有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到京城去做官。大家说奇怪,这才二十五岁的一个人,哪儿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才在地方做了四年官,立刻就提拔到东京汴梁做京官了。

大家有所不知,在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中了甲科的进士,什么叫甲科的进士?就是排前几名的,排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前几名的叫甲科进士。凡是这类的进士,只要到地方上做官任期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一份报告,什么报告呢?譬如说你的述职报告,譬如说写篇论文、写篇思想汇报,交上去了以后,朝廷经过审核,同意你参加一种考试,简单说就是公务员的考试,当然这是高级公务员的考试。考试通过之后,你可以在馆阁就职,什么叫馆阁就职啊?在宋朝所谓馆阁是这么几个机构,弘文馆、集贤院、秘书省、史馆。这些馆阁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什么机构啊?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你在这里边做官就相当于做这些馆阁里边的高级研究员,都干什么事呢?修撰国家历史,也为政治咨询提供顾问,还可以整理国家的典籍和文献。

大家一听,说这是个什么官啊?说白了不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吗?说那么好听,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这是因为你有所不知啊,非常重要。大家还都记得唐代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也是八大家之一,他考中进士之后曾经做过集贤殿书院的正字,就是国家图书馆的校对员,他这什么官啊?这官当了没多长时间,他一步就登到礼部里边,就是国家的文化部里边做官了。欧阳修也是一样啊,也曾经在馆阁里边做过校理、做过校勘,后来也很快升官了。大家要知道宋朝这个王朝它是重文官轻武夫的,朝廷里边的宰相、大官基本上全是什么呢?文职人员担任。所以在宋朝有个现象,凡是大官往往都是哲学家、史学家、理论家,都是高级的学者,对不对?那么这些馆阁里边的官,我刚才讲的这高级研究员都要谁来担任呢?都是要当代的文采斐然、学富五车的学者来担任。

在宋朝可有一条“潜规则”,你要是在馆阁里边做了官,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很有可能被选拔进入“两制”,什么叫“两制”啊?就是做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这俩官可了不得,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诏书的。两制当上一段时间就会被选入“两府”,什么“两府”啊?宰相和枢密使。这都当了宰相了,换句话说,昨个我可能还是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研究员,明儿个我可能就做国务院总理了。这个在宋朝不是神话,是已经被很多人证明了的一个事实。你说重要不重要?太重要啦。他才二十五岁就得了这么一个机会,那还不得紧紧地抓住。科举考试的时候“被第四名”了,我现在得证明,我到了京城,我考了这个馆阁之职,我能力很强,我依然是状元这水平。搁到谁身上,都会牢牢地抓住这个机会。哎呀,可是你想都想不到,王安石他都不要这机会,史书上记载:

“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宋史·王安石传】

当时肯定还有其他比较优秀的进士,人家肯定就选择了参加考试,就到京城里边做官了,对不对?就咱,不去。不去怎么办呢?行啊,朝廷说那你就到鄞县去做县令吧。县官嘛,七品。鄞县在哪?就是现在宁波市的鄞州区。大家可能会

很奇怪,说这有病啊?放这么好的机会不去,为什么?咱别急,咱后边慢慢看,王安石这人啊不寻常的事多得很,你慢慢看着你就明白了。只要记住,这一年他二十五岁,是第一次放弃去京城做官的机会。

【画外音】: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总给人留下许多个意想不到。这一次放弃进京做官,就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二十五岁的王安石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选择,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次偶然的失手。其实不然,在随后的时间里,王安石又接二连三,数次拒绝到京城做官,情愿留守在地方。那么,王安石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康震】:光阴荏苒,时间过得也很快,他在鄞县县令的职务上又干了三年,任期又满了,被任命为舒州通判,相当于安徽潜山市的副市长,这回提了半格,原来是七品,现在是六品,相当于地级市的副市长,六品,挺好。这官还没干多长时间呢,好事连连,当朝宰相文彦博上书朝廷,要推荐王安石,他怎么说啊?

“殿中丞王安石,进士第四人及第。旧制,一任还,进所业求试馆职,安石凡数任无所陈。朝廷特令召试,而亦辞以家贫亲老,且文馆之职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宋·程俱【麟台故事】

王安石考了第四名,那是甲科的进士,按道理说这样的人在地方上任满一届之后就应该被推荐参加这个考试,公务员考试,要被提拔的。王安石总是很谦虚,他推辞说自己家里头老人多,家里头穷,到京城做官花销大,他不去。考馆阁之职这是历来文人所追求的,王安石敢于不要,说明这个人胸怀坦荡,非常地淡泊,这样的人才应该推荐,我推荐。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官员叫什么呢?叫陈襄,他也给朝廷上书推荐王安石,他的理由就是王安石要学问有学问,要人品有人品,要政绩有政绩,整个就是一个不爱当官只爱工作的这么一个人才,应该给予推荐。朝廷什么态度?朝廷下了一道旨意

“召王安石赴阙,俟试毕别取旨意”——宋·程俱【麟台故事】

来吧,既然都推荐了,来参加考试吧,参加完了给你一个合适的位置。王安石不去,不去,他给朝廷写封信《乞免就试状》,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说请求不参加升官考试的请求、申请,在这封申请书里边,他讲了三条理由:第一,我奶奶年纪大,我祖母年纪太大了,我得照顾她,到京城做官花销太大,物价太高,我去了以后挣的钱少,不行。第二,我父亲去世以后,一直没有归葬家乡,这归葬家乡的费用也很大,我负担不起,去京城做这个官工资不高。第三,我弟弟妹妹都要急着结婚,这也需要花费。宰相说我这个人淡泊功利,不是这么回事,我真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所以去不了,希望朝廷理解。理解,理解万岁,朝廷理解你家庭经济困难,不来京城做官,行,就当你的舒州市的副市长吧。大家记住,这一年他二十八岁,第二次推辞了去京城任官的机会。还行,年龄还小,后边还有机会。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三年又过去了,又任期满了,任期满了,这回不用你推辞了,朝廷直接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去集贤院做校理,就是国家图书馆去做高级研究员。不但让他去,这次还有优惠的条件,我刚才说了,你得先交个报告,人家批了以后你才参加考试,然后才能去做这个馆阁之职,对不对?免试。我们对你很信任,你的水平完全够了,不用参加考试,直接就任。第二,以往来就任的时候,譬如说你原来来的时候,你是一个处级干部,你得待上两三年,我再给你提个副厅。不用,你一来,就地给你提升,马上给你弄个副厅,怎么样?不用考试,不用等待,现成的,够意思了,朝廷给你面子,你得给朝廷面子啊。一点面子都不给,连上四道辞呈,坚决表示不干,理由如下:第一,对于朝廷同情我经济困难首先表示感谢。第二,虽然如此,最近我们家事又出来了,我祖母去世了,我还有俩哥哥也去世了,我还有嫂夫人去世了,这又得一大笔费用。第三,朝廷死乞白赖地要我升官,到京城做官,我死乞白赖地不去,你来推,我来让,你要给,我死活不要,这个弄来弄去如果最后我真到京城做官了,人家会认为我沽名钓誉、欲擒故纵,长此以往对于官场的风气不利,我不能开这个口,不做就是不做。匹夫不可夺其志啊,61阅读整理(网址:http://www.baijiajiangtan.org/)/百家讲坛资源网专业的百家讲坛MP3和视频与讲稿发布站。

【画外音】: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从政时间近四十年,从基层的签书判官开始,直至位极人臣的宰相,撰写的奏章可谓成千上万,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奏章之一,就是号称“北宋百年第一札”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份奏章是王安石回到汴京、首次觐见宋神宗之后写的,它虽然只有短短

的一千多字,却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对北宋建国百年来的大政方略有十分精辟的分析。那么,这份奏章到底是如何诞生的?励精图治的宋神宗又是如何看待这份奏章的呢?

【康震】:那么大家说《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它凭什么叫“百年第一札”呢?你有什么理由呢?而且我们觉得很奇怪,它叫《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它论述的重点是北宋建国以来一百年里头为什么太平无事,这很奇怪,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王安石他是要搞变法的,变法的人他是要生事的,他不能无事,你论述的重点怎么会变成百年无事的原因呢?你应该论述的是什么呢?应该论述的是为什么一百年以来发展得不快,我要加速发展,王安石按我们内心来讲,对他的固有的印象来讲,应该论这个。再者说了,这也不对头,为什么呢?因为宋神宗跟他的父亲、跟他爷爷不一样,他是要变的,他是要变法的,宋神宗是励精图治,二十多岁小伙子,血气方刚,好嘛,一上台来一个“百年无事札子”,这个对胃口吗?对脾气吗?这都是问题。所以这个里头它不像咱们想得那么简单,好像王安石一上来就弄一个王安石改革概论,他不带那样的。

那怎么来解释这札子呢?宋神宗看到这个札子会有什么感想啊?大家就想想我们上一次讲的那个问题,上回我们说到了,绕了好大的圈子,总算这宋神宗千呼万唤地把王安石从南京调到中央来,任命他做翰林学士,说具体点叫翰林侍讲学士,一来之后就越次应对,什么叫越次应对?打破规矩,按理说见皇上的人多了,那得排队,排排座,得排好,谁今儿见,谁明儿见,那都有等级的。免了,王安石今儿就见,越次、越级接见。

我们上次说过,说见都说什么了?好家伙,这能说出什么来呀?那说了好些呢。当时宋神宗是二十岁出头,王安石四十六七岁,快五十了,说起来两个人其实是两代人了。一见王安石,宋神宗就问,治理天下从哪儿入手啊?到底是年轻人,说话特别直接,到底从哪儿入手啊?王安石说我告诉你皇上,最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是要选择正确的策略、正确的方针、正确的政策。我们经常说政策是生命线,什么叫政策,什么叫方针,就是方向最重要,但是这话其实也等于没说,因为我们觉得这好像是一句空话。就跟人说,问,说学习什么最重要?说方法最重要,那跟没说一样。我问的就是什么方法最重要,你就说方法最重要。

按理说宋神宗接下来应该问,那什么方向呢?你看,人宋神宗没这么问,宋神宗急啊,脱口而出,您觉得唐太宗怎么样?所以这个就是年轻气盛,你就可以暴露出这宋神宗脑子里头他的偶像是谁,他脑子里的政治偶像有可能就是他的政治方向。就跟唐代还有个皇帝叫唐宣宗一样,外号就叫“小太宗”,你想想他都干了些什么事,你只要对照着“贞观之治”你就知道唐宣宗干了些什么事。张口就问,您觉得唐太宗怎么样?我们知道唐太宗什么样的人,唐太宗曾经跟他的大臣说什么?说朕十八岁起兵,二十四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做皇帝,近代以来未有比也。没人能跟我比的。那是挺瘆人的。在位二十一年(二十三年)缔造了所谓的“贞观之治”。而且我们知道唐太宗这个人那是文武全才,了不得。所以二十岁的神宗的心目当中,唐太宗是偶像一点也不奇怪,那他好不容易见着王安石了,他不得说心里话吗?你认为太宗怎么样?他肯定想着王安石说哎哟,我也喜

欢唐太宗。没有。王安石早就不是二十多岁的时候了,快五十了,那都是知天命之年。王安石一听就皱眉头,你怎么对这个感兴趣啊,那表情就跟我们现在说你怎么老爱看奥特曼这类片子?很不屑的。怎么回事,还这么不成熟。你应该效法尧舜,怎么满脑子想的是唐太宗,你不应该以唐太宗为法,我告诉你,唐太宗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家想,王安石也太狂了吧,什么叫没什么了不起的?他有他的理由,说唐太宗为什么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生得好,他出生在隋末时代,天下大乱,遂使“竖子”成名。唐太宗当皇上这过程不怎么光彩,杀了一些人,把老爸一脚也踹开了,当然这无损于他后来的功绩,而且就说唐太宗这个人目光不够远大。总而言之,你崇拜他这个事是不对的,这不是什么像样的人。

真正伟大的君王应该是尧和舜,尧和舜为什么伟大啊?尧舜的政治、为政之道“要言不烦”,非常简单,非常明确,易于执行,而且符合大道。你不要以为尧舜这样的特别高级的就无法模仿,那是一般庸人的看法。我告诉你凡是伟大君王,设计的政治法则都是按照中等人的智慧设计的,比较容易普及。然后说你觉得怎么样?神宗一听都傻了,那还能怎么样,小伙子给说得挺难为情的,您瞧,您这不是为难我吗?我说一太宗,您都觉得没谱,您再说一尧舜,我这不更没谱了吗?就我现在这种水平,我这个年龄,人家唐太宗二十岁的时候都平定天下了,我二十岁的时候现在还干吗呢?就继承了个皇帝位,在您跟前刚说了一句话又露了怯了。我是不可能成为尧舜的,那意思这个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这不可能了,我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没可能,弄不好我辜负您的一片希望。不过有一点,小伙子说到这儿,说你可以鼓励我,你可以辅佐我,我虽然不是尧舜,但你有可能是魏征,甚至你有可能是诸葛亮,所以我尽可能地做好,您看怎么样?

大家可能听到这儿有点发蒙,说这怎么把尧舜给抬出来了,唐太宗这不是挺好的吗?其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古人的想法,你想尧和舜那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时候的领袖,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他有什么施政的方案,有什么政绩,我们想都很难想,历史上也很难记载,可能是那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和原始人道主义的精神,给了后代文人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不管怎么说,在古人看来,那是要厚古薄今的,越古的、越上古的、越往前的越理想、越美满、越美好,所以一说尧舜,那好得很。至于具体是什么,那可谁也不知道。

那好了,人说了个唐太宗给否了,现在神宗说话就比较小心,他又问王安石,说要不然再问点别的,说不问那么远的事,说咱们太祖皇帝建立宋王朝以来一百多年了,太平无事,您觉得最要害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一听,这问题太大了,您要问我这个,我觉得今儿这时间就不够用,而且我觉得在现在这种场合很随随便便地回答您,这会辜负您对我的期待,您让我回家,今儿晚上我给您写一篇得了。这么着,回到家里头去,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你看,这是神宗皇帝给他的一个“命题作文”,不是他自己开始要写,它是这么来的。

【画外音】:对于王安石来说,宋神宗的这个“命题作文”相当棘手,因为在王安石看来,北宋建国百年以来,特别是宋仁宗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帝国表面太平无事,风风光光,实则已经千疮百孔,冗兵、冗官、冗费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国家运转举步维艰,必须破釜沉舟,改革变法。但是,如果就此实话实说,对前朝做法毫不留情地批驳指斥,那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这是封建时代的所有人都不可能逾越的“鸿沟”。那么,王安石将如何跨过这道“鸿沟”呢?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_百家讲坛王安石

【康震】:这里边其实隐含了两个命题,第一,为什么北宋王朝一百年来能太平无事,第二是一个很隐藏的话题,就是说,那未来还能继续维持一百年的太平吗?你注意,这里边是有点倒腾的,如果仅仅就说百年无事札子的话,王安石绝对不写。我们讲到现在,大家对王安石的性格已经很了解了,他不想干的事,甭说皇上,皇上他爸爸都不行。好,第二天就把这札子呈给了宋神宗,这札子里边重点谈了三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首先得说为什么一百年来太平无事。他从太祖皇帝说起,说宋太祖赵匡胤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第一,这个人太聪明了,政治智慧太高了,为什么政治智慧高,说他这眼睛很厉害,他眼光很独到,他能分得清人的善恶和真伪,所以他能统御大局,指挥若定。第二,他总能在政治实践当中选定最合适的人选,这也非常厉害,而且他能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所以,有了这些优点,他说宋太祖赵匡胤就能干吗呢?统帅千军万马。第二说什么呢?说他在政治方面、在治理民生方面也非常地了得,说什么呢,说宋太祖皇帝在发布命令的时候,他有个总的原则,一切看是否有利于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切看是否有利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废除什么苛捐杂税,制止藩镇的势力独大,然后还制定了很多勤俭持国的这样一些方针和政策。总而言之,宋太祖赵匡胤在王安石看来的确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开国的皇帝,他有着很多的优点。

【百家讲坛资源网—提供百家讲坛MP3 视频 讲稿 资源下载!更多最新资源请关注本站http://www.baijiajiangtan.org/】

你注意,王安石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写文章是有讲究的,这儿戛然而止,然后紧接着就用两三句话就结束了。往后的宋太宗继承了他的英明神武,往后的宋真宗继承了太祖皇帝的恭谦和德行,往后的宋仁宗和宋英宗没犯什么大的错误,就“维持会”的“会长”就把这维持下来了。总而言之,从太祖皇帝往后的四个皇帝要么继承了这个,要么继承那个,要不然就没犯什么大的错,然后稀里呼噜的,一百年的太平就这么下来了,很简单。按理说这就不对了,因为你这题目是《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你重点要谈论这个。错,他用了三分之一都不到的篇幅就截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为什么宋太祖能够维持这一百年的稳定,因为太祖皇帝我们开始说了,针对唐朝灭亡的教训,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体制,这些体制有力地制约了唐朝灭亡会出现的那些因素,所以能维持一百年的时间,这根本没什么好说的,这也根本不是宋神宗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这时候根本不是要探讨什么百年无事的问题,而是现在出现大麻烦了,我们前面说过从宋真宗开始一直到宋仁宗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就非常严重,国家都没钱了,花钱的人一大堆,挣钱的人没几个,所以前面的问题戛然而止,重心的问题立刻就转向现在的隐患,所以这就谈第二点,现在怎么办?

要谈现在怎么办,就得先问一个问题,现在这情况是怎么来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一个人,就是宋仁宗的评价问题,这太难办了,为什么呢?宋仁宗等于从辈分上来讲是宋神宗的爷爷,祖父辈的,你总不能直接敲门叫响地就说,宋仁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再说你刚才前面还说来着,你说了人家宋仁宗没犯什么大错,好皇上,能把这份家业维持到现在不容易。那怎么说呀?就得说他怎么行,甚至还得说他怎么很行,然后再把不行的东西偷偷地藏在那里头,一点一点地给

他暴露出来,这就是写文章的技巧,要不人是“唐宋八大家”呢,你以为“唐宋八大家”我就写点抒情散文就可以了?没有,这奏章这一类的东西,札子这一类东西特别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

好了,他说给宋神宗的札子里头说,宋仁宗前面几个皇帝我都没见着,仁宗皇帝我是见过的,我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就随侍在他的左右,他是怎么为政的,从头到尾历历在目,我是非常了解的。那意思是他是好是坏、是强是弱、是优是劣,您自己掂量吧,反正我这儿给你写着。怎么写呢?说仁宗皇帝总的来讲就俩字,好人。可是我们知道,好人有时候是会办坏事的,或者会把事情办砸的,所以他说仁宗皇帝是个好人,什么好人呢?他对上敬天,对下爱民,恭勤持俭,勤勤恳恳,见了谁都态度很好,是个好人。好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不爱花钱,非常节俭,从来不批建什么楼堂馆所,也不大兴土木,就怕花钱,这第一,节俭。第二是什么呢,第二是他特别仁慈,很少判死刑,判刑的基本原则是要让人活,不要让人死。他因为特别仁慈,所以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打仗,跟西夏跟辽国都不打仗,为什么呢,因为心怀慈悲,所以就是给点钱,别打了,用这个来换取和平,于心不忍,特别仁慈,不忍心打仗,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因为特别地仁慈,所以他对于那些骚扰百姓的贪官污吏特别地愤恨。我说着你就注意听,王安石写东西特别有意思,他表面上看着在上面好像给你刷了一层清漆似的,很光,木板上刷漆,然后里边塞好多小钉子。仁慈,宋仁宗很喜欢采纳意见,宋仁宗很善于选拔人才等等等等,这就把好处都说了。接下来因为他这么好的一个皇帝,所以他这些政策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他统治的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头,哎呦喂,我们这宋王朝就兴旺发达,具体表现为什么呢?说官员从来都不鱼肉百姓,从来都不横征暴敛,外族也从来都不侵略我们,为什么呢?他收了我们的钱了,他不侵略我们,这样边疆的人民就不会死亡,内地的人民也就能够安居乐业,皇上身边的大臣也从来不为非作歹,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要一为非作歹,虽然我们的监察制度比较松软,他只要一为非作歹,就有人去告发他们。他们都想好好做人,小心谨慎。我们这个朝廷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招募的都是一些骁勇善战、有的也有一些偷奸耍滑的人,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将领去训练他们,但是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反叛,因为只要反叛就会有人告发他们。

你就发现他这些话说得听着都挺别扭的,就是宋仁宗的每一个重大的优点,或者是因为他的优点而引出的良好的效果里边,实际上都同时埋藏着一个致命的缺点,这缺点是什么呀?说你看,宋仁宗宁可委屈自己,因为他仁慈,他原话就是这么说的,因为他仁慈,他委屈自己,让自己受委屈,他也不愿意发动战争来抵御外族的侵略,而宁可花钱来买点和平。我们都知道,那这到底是真仁慈还是假仁慈呢?因为你交上那钱是谁给的呢?是老百姓捐上来的,是他们交的赋税啊,你等于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你刚才还说对老百姓很仁慈,但是在收钱的时候你怎么不仁慈啊?你仁慈的是什么呢?你仁慈的是敌人。但是你不能这么说,你得把它都归在仁慈的主题底下,就是反正他就很仁慈,因为仁慈所以不愿意发动战争。所以这个就很奇怪,靠被动地给钱赢来的被动的和平却反而成了帝王仁慈的一个证据,这很显然讲不通。王安石不傻,我相信宋神宗也不傻,但是文章你只能这样写。

第二,那些骁勇善战的人,包括里面有些偷奸耍滑的人,他们当了士兵,虽

然没有像样的将领去统帅他们,但是也不至于有人去反叛,这是很显然的东西,我们前面讲过,宋代对于军队将领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他倒是想反叛,他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反叛。而且你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灾荒年间招的一些流离失所的农民,有些就是在城市里边的泼皮无赖,为了防止社会治安问题就把他们都招到军队里头,养尊处优给养起来了。将领在制度的设计上束缚了他们,军队的训练的水平又不高,我告诉你,就这种军队他反叛都反不到什么水平。

所以你看,我刚才说了,在所有的貌似的优点当中都隐藏着致命的缺点,什么叫致命的缺点,就是体制本身就跟基因生了病一样,在基因当中存在着问题。百年无事,确实无事,可是要一旦出事,那就得出大事,所以你看他这个札子的名字叫得非常好,《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是一个很和平的题目,没说一下跳出来说《本朝百年要出事札子》,不是这样的,可是里边到处埋的都是忧虑和反思。

【画外音】:王安石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奏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春秋笔法,说理透辟而又措辞委婉。既指出了大宋王朝存在的问题,又让话语不至于过分刺耳,使宋神宗能够听得下去,但是仅仅说出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胸有成竹的政治家,王安石必须在奏章里吹响改革变法的号角,那么王安石究竟如何阐述自己改革构想的呢?

【康震】:说来说去,就说这百年以来到底出的问题是在哪儿呢?你得给皇上提建议。所以到了第三部分的时候,这就成了这个札子的主体的部分。前面第一段说了点闲话,总得有个光亮的帽子扣在上头,你别让宋神宗一看就没有希望了。第二部分是夸了一通宋仁宗,夸中有贬,在罗列优点的同时把缺点全部都暴露出来了。第三就是告诉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说,宋仁宗身上的问题你得警惕在你身上也会有。

第一条就是咱们这皇上,说的是宋仁宗,是个好人。但是第一,他不是个战略家,他没有战略头脑,没有大的见识,什么叫没大的见识呢,说天天在他身边的不是宦官就是宫女,跟那些大臣打交道天天注意的都是行政上的一些琐事,从来都不关心大事,什么叫大事呢,他应该和一帮真正的大臣们在一起,商讨关于国家发展的这样一个战略的方针和方向,他应该关心。也就是说,这国家从战略上怎么发展,这是他应该关心的事。他没有,他作为一个国家元首,天天管的都是很琐碎的小事。而且他认为宋仁宗的时期,对待工作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应付工作,不是主动地开展工作,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

第二,这干部的人事制度非常地混乱,何以见得呢?他说科举考试只考写诗写得怎么样,写文章写得怎么样,至于真正是不是能安邦定国的这种真才实学,没有考察。就是做了朝廷的官员,也是论资排辈,看你们家的门第,看你的年资,不是看你的真才实学。就是真的做了官,调动得太频繁。我们知道北宋的官员三年一调整,这三年一到,这还一项目,还没弄完呢,又调到另外一地儿去,王安石自己就被这样调过好多次,所以有的官员做了十年的官,当过七、八个官。他说这工作效率非常地低下,更别说咱们那支军队了,人挺多,钱挺多,就是打不赢仗,这是第二点。

第三,就是农业问题非常严重,农民辛辛苦苦种地,遇到灾荒年政府没有补贴,或者补贴得很少,也不修农田水利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王安石最后得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结论,这个结论叫什么呢?叫

“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这话说得太要命了,什么意思啊?虽然皇上非常俭朴,非常节约,但是老百姓身上没钱,老百姓不富裕。虽然皇上一天到晚地操劳,勤勤勉勉,可是国家并不强大。王安石最后撂了一句很严重的话,说多亏咱们周边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它不强大,也多亏国内这百年来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旱灾、水灾和荒灾,那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多亏是周围的人不够强,没有把我们给灭了。多亏国内的灾荒还不多,不够大,把我们灭了,我们全是托了老天爷的福,所以百年无事。其中虽然有人事上的努力,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人的主动性的建设方面是差得多了,这基本就等于否定了。你这一百年怎么过来的,老祖宗定了一些制度,后边的人就跟着走,走到现在一直什么呢,得过且过,明哲保身,不求进取,得亏老天爷还算保佑你,否则的话早就完蛋了。

这话可说得比较重。所以我们说为什么它这叫“百年第一札”呀,原因在哪儿,就是在它这个札子里头首先它当然是回顾了一百年太平无事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反思了一百年来这朝廷埋藏的种种颗颗炸弹,这一百年来是发展了,但是托了老天的福。是发展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埋下了很多的隐患和炸弹。

【画外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扬为抑,褒中有贬,重点剖析了宋仁宗统治的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宋王朝“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重重危机,并就吏治、农业、财政、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整体方略。但是,这份奏章并没有提出非常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而一心想要一展抱负的宋神宗,需要的是王安石这样的奏章吗?

【康震】:宋神宗一看(札子),特别激动,我们现在落一印象,自从一开口说了唐太宗那事以后,他就一直比较激动,看了好几遍,越看越高兴。第二天就把王安石又叫来了,说哎呀,昨晚上我就把你这札子看了好几遍,写得特别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觉得你早已经是胸有成竹,怎么样?把你心里想的都说出来吧。充满了热情,一个渴望改革的人,他的身份又是这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你可以想象他的心情。

谁知道这王安石的反应比较迟钝,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他慢吞吞地说,这个事内容比较多,头绪也比较多,我觉得不能急,我觉得你还是有点急了,您看要不然这么着,我到时候给您讲上几次课,您听听课,我这里边的一些东西您基本上就不言而喻了。大家说怎么上课呢?你看,我刚才说了,他这个翰林学士叫翰

林侍讲学士,这侍讲学士是有一个功能的,就是得负责给皇上经常得上上课,讲点《礼记》讲点《论语》,要不然讲点唐太宗。他说回头我给你讲讲课,你就都明白了,不着急。

这神宗他是个小伙子,他说讲课这事是肯定没问题的,你能不能先拣些紧要的,先给我说说。特别着急。这王安石一看,也没办法,就先拣了一些紧要的心得给这宋神宗是一一地讲来,宋神宗听了以后真高兴,说你的想法太好了,还是那句话,闻所未闻。这都奇了怪了,他到底原来听过什么东西,又没听过什么东西?反正他说闻所未闻,别人的见识确实赶不上你,这个得承认,别人确实赶不上你。我跟您说,您看这样行不行,你能不能把你刚才跟我说的这些东西写下来,记下来给我,我想晚上好好看看。这由此可见,王安石给他讲的这些东西是在这个札子里头没有的,就是一些很具体的举措。

王安石还是表现得很迟钝,很不积极,说我已经跟您说了,回头我给您得上课的,我这侍讲学士拿这工资是要给皇上上课,我给您上课的时候,您只要一听您就明白了,我将来会怎么做。现在说句实在话,我还不太清楚,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您在想什么,您想做什么,我确实不太清楚,所以你让我现在说得这么细致,把它都记下来,这不大妥当。

神宗不依不饶,您今天跟我说得太多了,受益匪浅,我根本就记不下来,我害怕忘了,你还是回去,你给它写下来,写下来拿给我,我要看。史书上记载王安石“唯唯而退”,就胡乱答应着就走了,说行行行行行,赶明儿给你写,我先走了。

这大家就觉得有点奇怪,说这王安石有病吧,原来你看,我们现在要追根追底,原来那皇上老让你到京城来做官,他是死活不来,那有情可原,京城的官不称他的心,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后来,人家宋神宗继位了,也给他邀请来了,想让他发挥作用,又见了面谈得也挺好,还应皇上的邀请给他写了这个著名的札子,为什么当这宋神宗要求他更细致地把这个举措给他说一说,甚至请求他把它写下来给自己,他这么不积极呢?而且还说了那么一句话,我还不太清楚您现在到底是怎么想的,所以我觉得现在说得太细不是特别合适,我们就觉得王安石这人是不是在摆臭架子啊?还是另有隐情?这很值得研究。而且王安石刚才说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给你讲学,我得给你讲一讲。

其实大家要注意,就是当一种政治行为在它发生之前,它得有舆论,它得有一个舆论的宣传的过程,也就是说,你王安石你要弄改革,你要变法,你得给人家先说清楚你为什么变啊,你都要变什么呢?你打算怎么做呀?你不能一上来就做,你得先有一个慢慢地宣传的过程,让大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这讲学这一关还真不是应付,那还真是他心里头的话。他的意思是别人听不听先不说,我不能让你这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小皇帝凭着一时的热情,就让我写这个、写那个,我得先给你讲一讲,看咱们俩到底对付不对付,你到底是不是在根本上认同我,我才能够考虑是不是走下边这步棋,所以由此可见王安石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反而是宋神宗有点上蹿下跳的,当然这是因为热情闹的。你还真别说,王安石说这讲学的事还真应了,不讲不知道,一讲吓一跳,马上就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至于这波澜是什么,我们下节课再讲。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_百家讲坛王安石

下集预告:王安石初到京城之际,可谓是困难重重,不仅改革变法遥遥无期,而且朝中的其他大臣总是和他唱反调,宋神宗想要重用王安石,朝中大臣就想尽办法阻止,那么王安石将如何突出重围,获得宋神宗的支持?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八集《讲课也能惹出祸》。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八)讲课也能惹出祸

【画外音】

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写出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极大重视。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让王安石将心中的改革构想和盘托出。然而,王安石却对此迟疑不定。他深深知道:此时的朝野上下,包括宋神宗本人在内,对变法的目的、意图、内容和实施办法,还不是十分清楚;朝廷里还存在着相当强大的反对势力;要想顺利地进行改革变法,就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然而,身为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刚刚提出要为宋神宗和众大臣讲一次“公开课”就引发了朝廷里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那么,王安石的这次提议究竟惹出了什么麻烦事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八集“讲课也能惹出祸”,敬请关注。

【康震】

不讲不知道,一讲就吓一跳。王安石就给宋神宗提建议,说你看,按过去这老规矩,给皇上讲课,给皇上讲课是有规矩的,过去这老规矩,给皇上讲课的时候,皇上是坐着听的,那不是光皇上一个人,还有些陪着皇上的大臣也是坐着听。讲课的这人,他老戳在那儿站着讲,说看能不能让讲课的人听课的人全部都坐下。 这多大个事啊,芝麻大点事。王安石提了这建议以后,也有不少的大臣就附和他的建议。说以前不光是讲课,皇上身边的重要的大臣,跟皇上商量重要的事的时候,皇上一般也都赐座,以表示对这个大臣的尊重。他们还举了好些例子。说想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听大臣给他讲《周易》,赐座。他的弟弟宋太宗到国子监去视察,相当于我们现在到国立大学去视察工作的时候,看到这个讲课的老师有个座位,他一去就说,说老师坐在这座位上,说你坐在这儿,我也坐在这儿,你给我讲讲,大臣不敢坐。宋太宗说,不但你坐,跟我来的人大家都坐下,教授都坐下,身边跟的人都坐下,大家坐下来听你讲。开国的两位皇帝: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都尊师重道。可是现在有点失衡了,有点摆不平了。皇上坐着应该的,大臣们也都坐下来,偏偏这讲课的人站着,有点儿不大合适。所以,我们还是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道的原则,大家都坐着。按我们一般的想法说,这就是个礼貌不礼貌的问题,是个形式问题,有什么好争的。通过,拉倒了。不成。有正的一拨,就有反的一拨。

有一个大臣叫刘攽,就不行。他就跳起来了。说什么呢,说不错,从古到今,皇上跟身边的大臣商量政事,会赐座的。但这些大臣一般都是“避席立语”。这什么意思?因为古代的时候,当然不是宋代的时候,古代的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这席地而坐,这皇上说也席地而坐吧,说你就这么讲吧,这位不敢,就站起身来,在席子上站起身来,跟皇上说话。这表示礼貌。“避席立语”站着跟皇上

说话。刘攽说,给皇上讲课,授课的人站着讲,这本来就是为了方便表达,给皇上把课得将清楚,所以站着讲课,这是个仪表、本分。本来就应该的。你讲圣贤之道,你就是圣贤啊。还现在拿起架子,真把自己当回事了。要坐着讲,不成。这是一个问题。这是根本问题。第二个原因,你是翰林侍讲学士,当时这翰林学士里头,它分的种类还比较多,层次还比较丰富。有翰林侍讲学士,还有翰林侍读学士,其实功能上是交叉的。没有什么特别本质的区别。比方说侍讲学士,可能主要的功能,是给皇上讲课、授课,讲一些经史子集的内容;侍读学士,就是陪皇上看书的,负责给皇上整理文献的,整理图书的,同时皇上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有疑问,备以顾问的。从等级上说,侍读学士的等级比侍讲学士要高。那疑问就来了,现在侍讲学士可以坐下了。那回头,这侍读学士怎么办呢?侍读学士来了,皇上说,最近我读这个书有点疑问,我问问你,那个侍读学士对皇上说要不然我坐下给您说。皇上说,那我今天不想让你坐。说那不行,那侍讲都坐了,我比他等级高,干吗我不能坐。这不就是毛病了吗,这不矛盾就出来了吗。刘攽说,就别坐了。为什么别坐了?从宋真宗乾兴年间以来,据我们所知,侍讲学士都是站着讲课的。你算算,从宋真宗经过宋仁宗,经过宋英宗,现在到了咱们皇上这儿,五十多年过去了。半个世纪都过去了。侍讲学士一直都是站着讲课的,凭什么到这儿就改呀。五十年都没有改,就你这儿就改了。而且,皇上让你坐,皇上愿意让你坐,那是皇上的主观愿望。现在皇上还没让你坐,你主动要求皇上说,能不能给我赐座,这是一码事吗?你把皇上就没放在眼里。所以我们说,还搞改革变法呢,这还不是说讲了什么内容让人不同意。先说是戳着讲,还是坐着讲,就有这么大的分歧。而且讲出这么大的一堆道理来。早知道这样就不吭声了。站着讲完算了,还惹这么一大堆说法。刘攽接着说,现在皇上真仁义,对我们大臣是真不错,只要有人跟他商量事儿,他都赐座,这种待遇比给过去那三公六卿的待遇还要高,你还想要什么。这么着吧,跟皇上一块儿听课的人,那些大臣都坐着,就你一个人站着,就这么定了。

这宋神宗就觉得累得慌,这可怎么办呀。按理说这王安石刚让他请到朝廷来,他是很想尊重一把王安石的。再说王安石提出这建议,无非就是一站一坐的,对他也没什么妨碍。神宗就有点拿不定主意,左顾右盼的,看见宰相曾公亮在旁边站着,他赶紧就问这老曾,说您当初好像给仁宗皇帝讲过课吧。曾公亮说,讲过。神宗满怀希望地问他说,你讲课的时候是站着还是坐着。曾公亮不能说谎,曾公亮老实巴交地在旁边说,回皇上的话,我站着讲的。这话一说出来,周围的人都不吭气了,眼巴巴地就盯着这神宗。这神宗一想,你也站着,那还真是没什么说法了。犹豫了半响,跟王安石说,没事,赶明儿个,你讲课的时候坐着讲,我准的。王安石又不傻,他敢坐吗?王安石说算了。我还是站着吧,省得给我自己惹麻烦。这个事就这么就放下了。

你看我给大家为什么讲这段呢,这是个小事,很小的事情。王安石为什么没来由地提这个事呢。我给大家说,以我个人的看法,这就是一颗“试金石”。王安石站个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的也把他站不出什么毛病来。干吗非得强调要坐下啊,我就先拿这事试验一下,想看一看反应。这么小的事如果都遇到的阻力很大。那大的事,可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

【画外音】

这次王安石讲课到底讲了什么,史料上没有留下相关的记载,但大体也不外乎儒家的经典理论、治国方略。可是一两次的讲课显然不足以改变朝廷里反对变法的氛围,宋神宗虽然对王安石非常器重,求贤若渴,但是朝中的大多数大臣都反对

他重用王安石。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反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康震】

宋神宗把王安石召到朝廷里来,并且想进一步的重用他。什么叫进一步的重用?想让他做副宰相,甚至想让他做宰相。那他就得征求当时很多人的, 大臣的意见。他征求了好几个大臣的意见。归结起来,反馈的意见有四种:

第一种不全面否定王安石,只是承认他有部分的才能。(不全面否定 只承认他有部分才能)我们还能记得原来说过,王安石在扬州做官的时候他有个上司叫做韩琦。王安石早上起来不洗脸、不刷牙,半夜三更的看书,早上起来到单位上班。韩琦一看,以为他纵情声色,从事不了活动,有不良嗜好,还把说了一顿。他从此跟这韩琦的关系就疙里疙瘩的。韩琦,历经三朝皇帝做宰相,是个老臣。本人在范仲淹的时代也参加过革新运动,他现在老了,不做宰相了,临走的时候,宋神宗就征求他的意见,宋神宗就说,您给我说说看,咱这朝廷里面,谁适合做宰相,韩琦还没说话呢,咱这位神宗皇帝就跟说唐太宗一样。性子急,说,你觉得王安石怎么样?韩琦一听,王安石,哦,王安石挺好。王安石,我觉得做翰林学士很好。为什么做翰林学士很好呢?因为翰林学士是皇帝的高级政治顾问,是参谋人士。他做高级幕僚,做最高级幕僚。这我都没意见,非常合格。可是他要做宰相,做行政系统的最高首长,我觉得差点,很不合适。神宗一听,这韩琦是老大臣了,他也不好说什么,默然,没吱声,肯定心里也不痛快。本来想的是要问,哎,王安石怎么样。他想让韩琦说,王安石,没问题。结果说是做翰林学士可以,做宰相不行。这是第一种意见。没有全部否定。

第二种意见呢是认为王安石这个人个性上有缺陷没法做宰相。(个性有缺陷 不能任宰相)神宗在韩琦那儿碰了个钉子。跑回来问那副宰相,叫吴奎的,他说你看现在这韩琦也不做宰相了,你觉得谁还适合做宰相?吴奎就问他,您想让谁做宰相?神宗说,你觉得王安石还行吧。吴奎说,王安石有能力。你注意,他要否定一个人的时候,他多少都得先肯定他一下。你不能皇上刚说王安石怎么样,你说不行,这肯定不好。有能力。可是,他这个人还喜欢判案子。记得原来判过一个跟鹌鹑有关的案子。当时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判得不对。可是他这人还好断案子,好喜欢跟人争论。当时,都下了圣旨,他还不认错。而且这人太固执,不好商量事。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朝廷好几次让他到京城来做官。他都不来,这种人,你说弄他到朝廷做宰相,跟谁都很难合作。人际关系处不好,而且我跟这人共过事。吴奎说,我跟他共过事,我公事发现,此人不但见识迂腐,而且个性固执。你要用了他,将来都会乱套的。这行了,说个性上有缺陷。前面是说有局部的才能。第二是说个性上有缺陷。

【康震】

第三是什么呢:说王安石挺好,学问不错,是个书呆子,办不了事。(学问好 但是不能办大事)这是谁的意见呢?宋神宗又问副宰相唐介。他就说,您觉得,王安石做宰相怎么样?唐杰说,我觉得这人不能用。神宗就有点冒火。因为他前面已经碰了几个钉子了。神宗说,你跟我说清楚点。他是文学上不行呢,是经学上不行呢,是政治上不行呢还是能力上不行。你不能就是你们一说就是不行,你得说他哪儿不行,是哪一方面不行。唐介说,我跟您说吧。他做学问是一把好手。可是这个人泥古不化、迂腐不堪。如果用了这种人,他不会因势而变,不会与时

俱进。所以,要用了他,纲常紊乱。我觉得不行。宋神宗一听,说迂腐,好像跟王安石套不上啊。他心中闷闷不乐,不吭气。这唐介下了朝以后,碰见宰相曾公亮。跟曾公亮说,我告诉你,皇上今儿问我,王安石能不能做宰相。我跟你说句实话,王安石要做了宰相,天下必乱。你看,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意见,是把第一种和第二种给综合了:个性缺陷能力是有的,也只能做翰林学士。(个性有缺陷 只能做翰林学士)他问的谁呢,问了一个侍读,叫孙固。他问孙固,说王安石做宰相怎么样?孙固说,王安石人品、学问都没得说,做翰林学士,我绝对没意见。但这个人要做了宰相,是绝对不行的。宋神宗连问了他四遍,他都这么回答。宋神宗彻底郁闷了。

所以我们跟大家讲这个什么意思。王安石为什么小心翼翼地反复试探宋神宗啊,因为从当时朝廷的格局上来看,关于他的人事任命问题上是有很大很大的争议,这是很大的障碍。整个的社会舆论并不看好王安石。这对王安石展开改革变法可是很大的阻力。

【画外音】

北宋建国一百多年来官场上因循懈怠得过且过的风气愈演愈烈,这形成了一种对抗改革变法的消极氛围。所以血气方刚的宋神宗就要重用王安石大刀阔斧的实施改革变法时,朝廷内外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反对王安石的声音,这种反对的声音甚至也让宋神宗对王安石产生了怀疑。那么王安石将如何重振宋神宗的信心呢?

【康震】

有一次,宋神宗跟王安石讨论朝廷的政事。神宗就跟他说,这改革变法非你莫属,这以后的事情很多,全得拜托你,你可不能打退堂鼓,你得给我坚持住。王安石回答说,我之所以应召而来,就是要辅佐你成就大事的。可是现在,天下的风俗早就败坏已久,所以要想改革变法,就必须把朝廷里面的平庸之人、小人全部清除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端正纲纪,你才能真正开展你的改革变法的大业。

如果你的朝廷里头这些平庸的家伙,天天在你的跟前大喊大叫,背后还有一帮人跟着鼓噪而行。那我想,我们的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我跟你说了吗,你要让我来做事,先别着急拿具体的举措。

【康震】

先得讲学。为什么要讲学呢?讲了学才能明道。明了道,大家才知道,我为什么要变法,我的拥护者才能多起来,我才能付诸实践。宋神宗一听他说这个话,心头一动,就问他说,我其实早就知道你,并不是现在才知道你,你的名声很大,我早就了解。可是最近,我听很多人说,说你学问很好,做事比较差,我不知道你怎么看。你看这个神宗皇帝,他到底是小,不经世事,前头还挺热情地说太宗的事,一到这儿,别人说点闲话,他有点犯疑惑,他是直接问王安石说,您自己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他们都说你学问挺好。我问了那么多没有一个人看好你。莫非我眼神出问题了。总不能人家说得都不对吧。您怎么看这问题啊。王安石说,皇上,做学问的目的是什么,学儒家经典的目的是什么,不就为了治国吗?我学问做得好归根结底是要把学问用在治国上,是要用在实践当中。只有那些迂腐之人才会说,做学问,只是为学问而学问。这是根本不足提的。我告诉您皇上做学

问和安邦定国,不但不对立,而且完全统一。这中间没什么矛盾,我告诉你,我的学问做得好这就预示着我从政我推行改革变法也错不了。宋神宗一听,说别多心,我很钦佩您的学问,而且,我也知道您肯定是能办事的人。你尽管发挥你的才能。我就是问问,您现在说,您要推行改革变法,到底先要做哪些事。王安石说,最首先要做的就是移风易俗。什么叫移风易俗?就是说改变因循苟且的风气。这是最关键的。

王安石给他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说你看,这朝廷里头有三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还有一种人,是在小人和君子中间不断的摇摆。你要想做事,就得做宣传,就得在舆论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君子之道。这样,中间那部分人呢,他才会慢慢地在成长当中变成君子,你如果不清除小人。小人天天在朝廷里头大张旗鼓地宣传小人之道。中间那部分人,他就慢慢变成小人了。他这意思是说什么呢?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我们想要团结的人,都团结在我们周围。这样,我们的力量就会壮大,神宗一听非常高兴。觉得,哎呦,这王安石真是个能审时度势的人,绝对不是一书呆子。这选人还是选得对。

其实王安石给他说这番话是大有深意的。你注意到,我们讲到这会儿,王安石一直在突出地讲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朝廷里的不同的意见,把朝廷里边所谓的小人,把朝廷里边反对的力量能够清除出去,把反对的声音减到最弱。为什么呢。他在这之前,要为他的革新变法,要扫除一条道路,要扫清障碍。

【画外音】

重新得到宋神宗的信任,王安石开始为改革变法做必要地准备。但是,他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困难,这次困难不仅仅关乎到人事制度调整,还关乎到国计民生的巨大问题。在朝廷里有一大批人跟他的看法不一样,这其中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就因为一件有关皇帝赏赐大臣的事件与王安石吵得不可开交。那么这两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这次争论对王安石未来的变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康震】

宋神宗的熙宁元年八月,今天的河北和山西早了灾荒,庄稼收成不行国库就没钱了,国家收入就少了。这时候,宰相曾公亮就跟神宗皇帝上了个建议。说今年这国家收成不行。咱们每三年要举行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这个祭祀活动结束之后,就要给大臣们赏赐礼物,这个费用非常大。鉴于今年这个情况,是不是把这个赏赐给免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宋朝的时候,每三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每三年举行这一次祭祀活动之后赏赐大臣的费用高达多少呢?高达1300多万贯。这相当于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摊到每一年的话,就是400多万贯。这是很大一笔费用。这不是说赏两个小钱的问题。从宰相到禁军,每一等级的人都要赏赐,一大笔钱就出去了。

【康震】

因为这是个大事儿,皇上要吧这交给翰林学士来讨论。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翰林学士。司马光说,确实应该如此。我们每年用于赏赐的钱太多了,应该今年就把这项就给它免了,而且建议,就从宰相做起。大家自愿请求减免这个赏赐。 大家都没想到,王安石站出来,坚决表示反对。大家说这不对吧,难道王安石鼓励赏赐,鼓励花钱吗?讲到这儿的时候发现王安石已经说过很多奇怪的话了,这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_百家讲坛王安石

个立场越来越古怪了。王安石说什么?王安石说,当年唐朝有个宰相叫常衮,这常衮有一年给皇上上了一道奏折,请求给大家涨工资,说工资太少,皇上同意了。把涨工资这事交给常衮来主持。好,常衮这个家伙,有私心,他看谁顺眼,就给谁的工资提得高;看谁不顺眼,就给他提得低,完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来皇上,朝廷有个规矩,每天从皇上的御膳房里头做一批御膳,赐给宰相们食用。中午,宰相们吃中午饭的时候,赐给宰相。每天御膳房端出来的御膳足够十几个人吃的。常衮这时候跳出来了,说我请求免掉这顿饭,这样可以给国家省点钱。当时的人就议论这件事情。如果你这个宰相不合格,就应该辞职,你辞什么一顿饭呢,如果宰相合格的话,哪里还会在乎这一顿饭的钱呢。省钱也不省这点饭钱。如果你不合格,浪费的又何止成千上万。王安石话锋一转,他用这例子说明什么,说现在国家的根本问题,不是节省的问题。国家现在积贫积弱,没有钱,财政这么困难,难道都是省钱能省出来的吗?要开源,开源是根本;要理财,国家没钱主要是没有人能会理财。

完了,司马光马上反对。司马光说,什么叫理财啊?理财就是用竭泽而渔的办法加重对老百姓的盘剥。家重税收,把老百姓的钱从腰包里头拿出来放到国库里,放到国家的手中。你这是盘剥老百姓的做法,这是强盗。老百姓的钱,如果都被你拿走了,他就会铤而走险,他就会造反,这不是好事。

王安石马上说,不对。善于理财的人,并不一定要增加税收就能够使国库充足,王安石讲了很经典的话:

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之费。

——王安石《上皇帝言事书》

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用现在白话文来说就是向大自然要生产力,向自然界要生产资源。说白了,就是扩大生产,扩大再生产,用绝对增加的生产值和财富来充实国库。司马光马上就反驳,说你这是谬论。自然界的资源就这么多,就跟下雨一样,夏天下了雨发了洪水,下得都涝了,秋天肯定就干旱。我们就这么多的资源,就这么大的生产规模,就这么高的生产力水平,产出的值是恒定的、不变的。产出的财富不是在个人老百姓手里就是在国家手里,还能跑到哪儿去?你现在说这些话更加险恶。比直接增加税收还险恶。你无非是要通过非常阴险的、不为人所察觉的手段,悄悄地从老百姓的身上抽这个税收。我对你这种做法是非常反对的。

在关于这次祭祀的免这个赏赐的问题上。宋神宗说,我投司马光一票,我同意。为什么呢?第一,这一大笔钱呢,不省谁儍啊,能省一笔是一笔啊。所以第一从现实性来讲,我赞同,先把这钱省下来了。至于王安石你说那个,你说不省,那是不对的,还是得省。第二,其实在内心来讲,从长远的经济发展,他是完全同意王安石的,只是这个时候,不是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三,他想保护王安石,他不希望这么早就把王安石搅到争论这个问题的搅局当中。其实我们说,王安石和司马光,你说谁对谁错,根本不好说。

【康震】

我们一般民间会有一种看法,觉得王安石搞改革变法,这是对的,这是先进的,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经济观念。司马光反对改革变法,他这是落后的,而

且刚才大家听了以后说,那我们觉得开源是根本之道,你节流能节几个钱呢。 这大家对情况就不了解了,你要知道,北宋不是我们现在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财政来源从哪儿来啊?从土地上来,从农业生产上来。在宋代,商业有所发展,但商业显然不可能成为整个国名经济的最主要的收入。所以土地是最根本的。

那好了,对王安石来讲,要开源,开什么源。第一,抑制土地兼并。宋代的时候,土地是私有制,个人可以有土地。我在土地上,我挣了钱,我可以兼并土地,这个是放开的。我徒弟兼并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后我就成了大地主。我有好多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放高利贷,我可以通过买卖土地换取利润。我甚至可以从事非法的经营,获取非法的收入。抑制兼并,不是取消兼并,这就让这些大地主在一定的程度上,他的经济的份额上,他受到一定的抑制。国家不让你兼并土地的数额有限,而且你要把你的那些超出法定范围的那些财富要交到国家来。而且我还要收你的税,还不许你放高利贷,不许私人放高利贷。用这样的方法抑制他。这是一种来源。

还有一种来源是什么呢?大家说,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吗,不能该井农业生产工具吗。那是在古代的社会,就包括我们现在,你说要提高亩产产量,那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虽然当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主要的说白了,还是得扩大税收来源。一块地上产出来的东西就这么多,怎么办,多收点吧。通过青苗法等等政策,政府代替豪强地主,来发农业低息贷款。在发放的过程中也收利息,也赚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安石他的做法,对于增加国库收入是有用的,但是农民的利益肯定也受到了损害。

司马光怎么办呢?司马光是节流。为什么说节流呢?司马光认为第一,不能用这么重的税。你得培养税源。你下这么重的税,税源都被破坏了,你得慢慢地培育它成长,得慢慢来,细水长流。而且你得节流,他的节流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刚才看了,三年一次搞祭祀,就发一千多万贯,这个节流不是空话。

可是问题有一样,宋神宗等不及你再培养税源了。宋神宗也知道你向这些权贵们要求节流,请求他们免予赏赐,这太不可能了。所以反而是司马光当时的这种生财之道。第一,时间慢;第二,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他宁可转向王安石这种立竿见影,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损害了特别是底层的农民的利益。但它可以立竿见影,马上能拿到钱。我马上就要要钱,现在你知道了。他为什么会投票给王安石,原因就在这儿,因为国家的国库里头都空了。他需要钱。

所以你看,刚才上课站着还是坐着讲的问题,包括现在争论是否免予赏赐的这个问题。他(宋神宗)都没有表现出特别鲜明的态度,而是采取这种迂回的态度。但是我们也看得很清楚,王安石在朝廷里边,是有点孤立。从芝麻大点儿小事到现在争论这么大的事上,都带有根本性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能力挺他多久呢?宋神宗对于王安石的态度究竟会不会发生变化,这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下一讲所要讲的。谢谢大家。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九)小女子掀起大波澜

【导语】:一个远在山东的民间女子,和在京城做官的王安石到底有着什么样的

关联?一件普普通通的刑事案件为什么会引发出一场各不相让的争论?最高的皇帝面对这场风波为什么都会感到无能为力?请您继续收看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九集《小女子掀起大波澜》。

【画外音】:一心想变法的宋神宗对王安石充满期望,几次想任命他为宰相,希望他能辅佐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但皇帝宋神宗听到的各方反应,却大多对王安石不利:许多人敬佩他的才学,却不认为他具备当宰相的才能。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远在山东的民间女子引发了一起刑事案件。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件原本普通的案件,却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案件不但很快报送到了皇帝的案头,王安石也深陷其中,最终还让不少人丢官贬职。那么,王安石为什么会跟这个民间女子关联在一起?这个小女子又究竟掀起了怎样的波澜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九集《小女子掀起大波澜》,敬请关注。

【康震】:就在王安石还是做翰林学士的时候,在北宋的登州,登州就相当于现在山东的烟台和威海这一带,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案件,什么案件啊?说这登州有一姑娘,叫阿云。特好听,这名儿不是我编的,真叫阿云。这姑娘年方二八,长得是亭亭玉立、美貌多情。命不好,打小死了父亲,长大成人之后可能母亲也去世了。怎么办呢?长到这个年龄了,就该嫁人了,长得再漂亮都没用,她们这个年代的女性,那都得是家族里边的长辈给她们做主嫁人的,自己说了不算。好,这阿云就由她们家族的长辈做主,就把她要嫁给邻村的一个男人,叫韦阿大。韦阿大这个人咱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讲这件事情,像这名字在历史上肯定留不下来。韦阿大人品如何,庄稼种得怎么样,咱真的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如果没有这个特征的话,这案子起不来,什么特点呢?长得奇丑无比,特别地难看。已经做主要把阿云嫁给韦阿大,这阿云心里头就是老大的不愿意,怎么可能愿意呢?觉得自己长得这么漂亮,也许还很贤惠,这一辈子就跟这么一个丑男人生活一辈子,心里头下不去。

而且这阿云还有一个特点,她是下不去,一般的女性下不去,结了婚之后慢慢就下去了,她不行,天天地云水翻滚,想着要解决这件事情,这是一个善于行动的姑娘。怎么解决啊?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现在讲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在史书上如实记载的,我们在这儿不是说书呢,是真实的故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阿云姑娘,漂亮的阿云姑娘,揣着一把菜刀就出发了,去哪儿啊?这韦阿大是个种庄稼的,我看他也是个受苦人,他晚上就睡在他那庄稼地里头,我估计是看庄稼。我们知道,你要是去西瓜地,一般是搭个草棚子,人就睡在那草棚子里头,这韦阿大晚上就睡在这庄稼地里的草棚子里头。哎,你当阿云去跟他探讨种庄稼的原理吗?那不是啊,揣着菜刀就去了,掀开门帘子,“咣叽”就是一刀,不是一刀啊,朋友们,唰唰唰砍了十几刀啊,那是开玩笑呢?可是你想阿云她毕竟是个姑娘家,别说杀人了,平时连杀鸡、杀猪、杀狗都没杀过,又没什么力气。这韦阿大长得是丑点,可是有力气啊,是个大男人啊,所以一番挣扎之后,不但没把这韦阿大给杀死或者是重伤,只是剁掉了他的一个手指头,(阿云)走了,跑了,慌乱之中就跑了。

这韦阿大我看不但长得丑,而且脑子也笨,就这么会儿功夫,愣不知道谁干的,没看清楚,可能也是吓坏了,你想,老实巴交的,可能脑子里天天在想着媳妇的事。阿云就跑了,韦阿大也不知道谁来谋害的他。然后这属于刑事案件,那要提起公诉的,这当地的**机关就查这个事,查来查去,排查来排查去,觉得找不着凶手啊,后来慢慢地就把这焦点集中在这阿云的身上,你想你要做了这种亏心事,你肯定言谈举止之间就不大自然,反正不管怎么着,这**机关就把这阿云叫来了,就问她的话,然后说,说实话,不说实话看家伙啊!吓唬一姑娘嘛。阿云就招了,全说了,是我干的、我砍的,不知道砍死没有。就砍掉一根手指头。就这么一个案子,就拘押起来,等候审判。

按说如果讲到现在为止,这个案子复杂不复杂呀?不复杂,很简单。但是审理的时候特别麻烦,这案子报到登州知州许遵那儿,许遵怎么办呢?这现在眼前有两个很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致死的问题,第一,摆在许遵面前的说,这是不是谋杀亲夫?大家说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如果是谋杀亲夫的话,这在宋代的《宋刑统》——就相当于宋代的法律,在宋代的法律里边属于“十恶不赦”中的

第四条“恶逆”。什么叫“恶逆”啊?如果谋杀亲夫,包括你杀父母、杀自己的兄弟姐妹,这属于“十恶不赦”,什么叫“十恶不赦”?犯了这个罪的,立刻就推出去砍了,连秋后问斩这时间都不用等,没说的。这比较可怕,谋杀亲夫啊。第二个是什么呢?她跟这个韦阿大结婚,就是她要嫁韦阿大的中间,这个时期正是她给她母亲守孝的时间,你看这麻烦不麻烦?按照《宋邢统》的规定,这又犯了第七条“不孝”,也是“十恶不赦”,当然它不至于马上要砍头,但是也受很重的惩罚。完了,一个“恶逆”谋杀亲夫,一个是“不孝”,阿云长得是漂亮,当时冒出杀人的念头,自以为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现在有可能是一朵鲜花插在刑场上了。

【画外音】:一时冲动的阿云为了自己的婚姻和命运,铤而走险,铸成大错。那么,面对“恶逆”和“不孝”这双重的罪名,阿云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命运?而这么一桩发生在山东的刑事案件,又是怎么牵扯到了王安石的呢?

【康震】:许遵是个非常有经验的法官,他一看这情形不对,为什么不对呢?他说这阿云姑娘只是说要许配,但是还未过门。宋代的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什么叫正式的夫妻,同居不算,必须是办了正式的结婚的仪式,而且在嫁到夫家之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头,必须要去拜丈夫家里的祖庙。你要连这祖庙都没拜,不算。你想,阿云揣了一把菜刀半夜三更地跑到韦阿大的菜地里头去杀他,证明两个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在事实上还没有结婚呢。要不然直接(杀)就可以了,是不是?还跑那么远干吗?所以这个非常重要,就是,他们并不是正式的夫妻。既然不是正式的夫妻,顶多就是订了婚,换了帖子,不是“谋杀亲夫”。哎呀,这就首先从“十恶不赦”里头就挣脱出来了。

然后还有一条,“不孝”怎么办呢?这许遵非常负责任的,宋代的法律又规定,你看人家宋代法律规定得多严格是不是?说如果是在父母去世的守孝的期间,你自作主张,自个儿把自个儿给嫁了,或者自作主张娶了别人,这个“不孝”。但如果说,是由你父母的单方面或者你宗族里边的长辈做主,把你给嫁了,或者让你娶某人,这个不算。

你想想看,这特险啊,一开始就犯了“十恶不赦”中的两条,现在这么一解脱,这两条都不算了。大家想,那不算了,康老师那就讲到这儿了吧,那就没什么戏了吧?没有,死罪饶过、活罪难免啊。为什么呢?宋代法律又规定,

“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

——【宋刑统】

什么意思?你如果说预谋杀人,你只是“谋”来着,有这意图,还没干呢,或者没干成,压根儿没干成,三年徒刑。如果去杀人,砍伤了,绞刑,给你个全尸。如果说真把人给杀了,脑袋给你砍下来。还是得死啊,这许遵又想办法。大家说许遵有问题,这许遵跟阿云之间有问题。你们太庸俗了,老往那方面想。许遵这个人虽然做的是登州知州,但是许遵本人有多年从事刑事审判案件的经验,这个人在史书上的记载,有四个字的记录,叫“强敏明恕”。什么意思?为人个性非常强硬,这个人的思路非常地清晰,这个人的嗅觉是特别地灵敏,这个人的内心是特别地仁慈,就属于那种脸上看着跟冰霜一样,内心里头是有一盆火,执法如山、情怀如水的这一类人,所以他执法为什么老想让这姑娘活呢?这就是他的一个执法原则。就是我给你判刑或者审这案子的时候,我总得想办法,我得找点什么理由把你给活过来。找着了,找着什么了?找着她有自首的情节,什么自首情节啊?大家听一下啊,说阿云被捕之后,

“被问即承,应为按问”——【宋史·许遵传】

什么意思?人家其实这时候没有正式地抓她,不是说哎,你杀的,我把你抓起来了。没有,只是叫来问话,问话的时候吓唬她说,说实话!结果她说,我杀的。也许这人问的时候说,你说是谁杀的?没想到是她啊,结果她说是我杀的,这就叫自首情节。自首情节怎么样呢?就是说可以免除她的罪过,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很细的细节,大家要听明白了,怎么免呢?叫“免所因之罪”。举个简单例子吧,我偷东西,偷东西的时候你拦着我,我本来没想杀你,结果你老拉拉扯扯的不让我走,你痛痛快快让我把东西偷走也就算了,你不让我走,我给你了一刀,把你胳膊砍伤了,我为什么把你胳膊砍伤了?我这伤害罪是因何而起啊?是因为盗窃罪而起,然后我把你砍伤之后我立刻就后悔了,我跑到**机关我自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免所因之罪”,可以免除对你盗窃罪的起诉,只追究你的伤害罪。这么说吧,如果说你过失伤人,或者过失杀人,你又是盗窃又是伤人,死罪啊。但是如果现在说,不追究你的盗窃,只追究你的伤害,那就会轻很多啊,这就叫免掉所因之罪。哎,找这么一条来,怎么办呢?就报到哪儿呢?报到审刑院和大理寺,也就是国家的最高法院。

二 :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下

三 :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

一、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轼、苏洵、苏辙 父子三人称为三苏)、王安石、曾巩。二、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

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共22讲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1:考试进行时

中国经济

189782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2:理想照亮现实

中国经济

126768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3:敢问路在何方

中国经济

11265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4:沙场初点兵

中国经济

112183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5:敢向皇帝说不

中国经济

97050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6:一介书生 单刀赴会

中国经济

153394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1:一步登天 还是一步登空

中国经济

7956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2:朋友一生一起走

中国经济

73610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3:世家子弟的难言之隐

中国经济

7624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4: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中国经济

90829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5:动物开口会说话

中国经济

71189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6:小人物 大道理

中国经济

101970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7:与大自然对话

中国经济

10979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2 初出茅庐

排骨

5005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3 大难临头

排骨

48830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4 潇洒东坡

排骨

54590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5 东山再起

排骨

48421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6 知难而退

排骨

38553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7 天伦之乐

排骨

44385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8 手足之情

排骨

39174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09 东坡印象

排骨38177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康震主讲)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 苏轼之死

排骨57106

四 : 视频: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全集(75集)

本文标题: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 27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71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