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浑天仪有什么用-浑天仪的作用是什么啊?

发布时间:2017-11-25 所属栏目:诛仙3浑天宝鉴怎么用

一 : 浑天仪的作用是什么啊?

浑天仪的作用是什么啊?

浑天仪的作用是什么啊?的参考答案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 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

二 : 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

[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
浑天仪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下面就看看www.61k.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李镇业[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给出的答复:
浑仪有留下来的原件,在紫金山天文台有。
原理也不复杂。这不是用来算命或是演示天象的,这是用来测量天体的坐标的仪器。
天文学导论的课参观了北京古观象台,院子里有个浑仪的复制品。讲解员老师很棒,加上大部分都是天文系的学生,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了浑仪的原理和操作。因为是复制品,我们还上手动了几下。


浑天仪有什么用 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可以看到浑仪从外到里可以分成三层。里面两层可以转(注意红色圈),最内层有一个窥管,可以南北方向移动。整个浑仪的轴指向北天极,也就是与地球自转轴平行。可以看到浑仪从外到里可以分成三层。里面两层可以转(注意红色圈),最内层有一个窥管,可以南北方向移动。整个浑仪的轴指向北天极,也就是与地球自转轴平行。
使用时,将窥管对准想要测量的星星,窥管是空心的,指向星星的时候就可以穿过洞看到星星。最内层有刻度,通过窥管指示的刻度,就可以读出天体的赤纬,反应天体在南北方向的位置。
同时,将第二层与最外层按照一定规律对齐,(也就是恒星时,与日期有简单的对应关系),然后最内层在倒数第二层上,在赤道环上就可以读出天体的赤经,在黄道环上就可以读出黄经。这两个量反应东西方向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浑仪上体现了常用的天文坐标。最外层,地平圈和子午圈,是地平坐标;中间,天赤道,二分圈,二至圈,是赤道坐标,黄道,是黄道坐标。

换个方向看
浑天仪有什么用 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现在的坐标系的定义来说的,古人用的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去极度”,其实就是90°-赤纬。原理一样的。

其实外表看起来很玄乎的仪器其实有非常科学的原理!毕竟在古代观象台要负责制定历法,所以测量什么的还是需要很精准的。中国的历法一直遥遥领先,沈括的十二气历,郭守敬的授时历,精度与现在的格里历相当,但早几百年。十二气历甚至被认为比格里历还要好。


网友王伟[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给出的答复:
这个又是一个太长以至不能的评论,折叠我把。


明清时期的天文历法,都离不开传教士。
当时的天文仪器大都是外国传教士监造的,比如北京古观象台的八台仪器,比如浑仪基本是中国传统和西方技术妥协的产物。


附文:戴进贤、刘松龄与玑衡抚辰仪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和纪理安等传教士的仪器都属于欧洲式的设计。到18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另一种尝试。

耶稣会士戴进贤(Ignatius Koegler, 1680-1746),曾在英戈尔施塔特(Ingostadt)大学教授数学和东方语文。1716年8月抵澳门,翌年奉召到北京,在钦天监佐理历政。1722年初接任“治理历法”。1725年升任钦天监监正,六年后加礼部侍郎衔。1742年,他和徐懋德、明安图(?-1764)、何国宗(?-1766)等编就《历象考成续编》。耶稣会士刘松龄(Augustin de Hallerstein, 1703-1774)于1735年入京,到钦天监协助戴进贤工作,1743年升补监副。

戴进贤等“据西洋新测星度,累加测验”,发现使用已久的南怀仁星表与天的运度不符,“理宜改定”[49]。遂于1744年11月9日与同仁一起奏请增修《灵台仪象志》,被批准。此举引起乾隆帝对观象台的注意。同年11月30日,皇帝视察了观象台。看了台上的仪器后,他认为浑仪符合中国的观测传统,而西法在刻度划分方面却占优。后来,他在为《仪象考成》作的序中道出了遗憾:南怀仁的六架仪器“占候虽精,体制究未协于古。赤道一仪,又无游环以应合天度”[50]。

1744年12月20日,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迎合照皇帝的意愿,奏请制造三辰公晷仪:

“三辰公晷仪制规仿玑衡,其用广大简易,为从前所未有。请制造大仪,安置观象台上,以便测量之用。”[51]

是年12月24日,皇帝批准了允禄的请求,并就造大仪作了指示:

“观象台所存旧仪、座架废铜著即为制造新仪之用。”[52]

我们认为,“用旧仪、座架废铜铸造”,恐怕不是刻意要销毁旧的中式仪器,而应当是为了减少开支①。

允禄的那段话暗示,当时已经有了尺寸较小的三辰公晷仪。据文献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制作镀金铜制三辰公晷仪[53][54]。据何国宗书写的《三辰公晷仪说》记载[55],它没有地平圈,用游表而不用窥衡,借助螺旋调节水平,引入了天体仪调节北极高度的原理,因而具有欧洲仪器的结构特征。同时,它将赤道环再次分为中国简仪上的那种天常赤道圈和游旋赤道圈。我们认为,它的主要设计者是既理解中国传统仪器,又熟悉欧洲仪器技术的人。如果戴进贤与何国宗这样的中国学者合作,他们设计三辰公晷仪是不困难的。由于尺寸小,它不能作为精密观测的实用工具。

允禄等考察了南怀仁的黄道、赤道二仪,于1745年5月1日向皇帝报告了在雍和宫铸造大仪的计划:

“今应按其尺度制造,谨用五分之一拟制式样,恭呈御览,伏候圣训,再铸造仪器。……今郎中佛保现在雍和宫办理铸造之事,请就便交与佛保处,遵旨用旧仪、座架废铜铸造。如有不敷,再行配搭添补。臣等已派出内务府郎中杨作新、公议副总领叶文成、臣馆算学教习何国栋、原任钦天监五官正刘裕锡,会同监制督工。臣等不时前往查看,一切作法仍会同西洋人戴进贤、刘松龄等商酌办理。”[56]

乾隆帝对上述请求作了如下批示:

“好。照议办理。依此五分之一式样制造铜仪一座进呈。”[57]

与戴进贤、刘松龄等人商议“一切作法”这个说法表明,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他们指导了制作工作。1745年8月14日,允禄等在奏折中再次提到仪器模型,并称大型仪器为“三辰仪”:

“臣等随令郎中佛保等将五分之一铜仪一座现今敬谨制造外,其观象台添设三辰仪。”[58]

1746年春,戴进贤去世。5月6日,刘松龄继任监正,继续做编书和制造浑仪的工作。在三辰公晷仪的基础上,钦天监先制成了一架黄铜镀金的小三辰仪,子午圈的侧面镌刻着“大清乾隆丙寅年刻”。何国宗在1747年1月或2月初为此写了《三辰仪说》,多半文字与《三辰公晷仪说》相同[59]。《皇朝礼器图式》绘制了三辰仪插图[60]。《皇朝文献通考》几乎完全重复了《皇朝礼器图式》的文字说明,但把它错安在“三辰公晷仪”的名下。与三辰公晷仪不同的是,三辰仪强调了测赤道经纬度的功能,增加了窥管的过极游圈变成了中国传统的四游仪

1754年1月27日,允禄等报告,已经铸成并安设了大仪。他们认为,此仪“若仅名三辰,于义未备”,故请求皇帝赐名。乾隆帝将它定名为“玑衡抚辰仪”。4月8日在仪器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御制玑衡抚辰仪乾隆甲子造”。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架大型浑仪,安装在观象台的西北角。负责监造的人员有内务府的佛保、杨作新、公义、舒山、叶文成,以及钦天监的何国栋和刘裕锡。从仪器构造的中国化推断,中国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甲子造”指的是乾隆九年制造三辰公晷仪的时间,目的是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关玑衡抚辰仪的情况被编成《玑衡抚辰仪说》两卷,列为《仪象考成》之卷首,并补上“御制”二字,于1757年刊印。此书是中国仪器史上对技术内容作文字描述最详尽的专书。其中,《制法》一节可以看作是对南怀仁《仪象图》的制造工艺部分的文字补充和诠释。玑衡抚辰仪的制造者基本上承袭了南怀仁用过的制造工艺。

据《御制玑衡抚辰仪说》的《仪制》记述,最后的成品基本上是中式的三重环结构。它既继承了三辰公晷仪的过极圈(赤极经圈)与游旋赤道圈相连的结构,又选择了三辰仪的过极游圈和窥管(四游仪),并采用中国浑仪的典型子午双环和过极双环(赤极经圈),以及欧洲式的刻度划分方法、螺旋和垂球。由于仪器被固定在北京的观象台,设计者放弃了调节北极高度的结构。因此,它本质上成了中国传统浑仪的改型设计,“即玑衡遗法”[61]。

和历代中国浑仪相比,玑衡抚辰仪结构简洁,刻度精,设计和制造时间长,装饰造型华丽。因此,有人称赞它是“清朝一代最杰作的天文仪器”[62]。然而,从仪器的技术特点和功能来审视,这种赞誉似言过其实,因为它有不容忽视的铸造缺陷[63],它的刻度没超过南怀仁的仪器。虽然它的带十字线的窥衡要比南怀仁的缝隙式照准器的瞄准精度高,但比当时欧洲仪器上带测微计的望远镜照准仪落后得多。参与制造的传教士仅遵皇帝的意愿而对欧洲的新技术视而不见;中国匠师对欧洲新仪器了解不够或者不得要领,似乎对另一个世界(欧洲)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距离感。

综上所述,制造者先以“三辰公晷仪”为基础制作了模型“三辰仪”,最后制就成品“玑衡抚辰仪”。设计思路与观象台仪器的欧洲化趋势相反,中国的铸造工艺还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表明,清朝的仪器技术经历了一个欧洲化的过程,但并没有实现彻底的欧洲化。


http://lib.ihns.ac.cn/bitstream/311051/1020/2/%E6%B8%85%E6%9C%9D%E5%89%8D%E6%9C%9F%E8%A7%82%E8%B1%A1%E5%8F%B0%E5%A4%A9%E6%96%87%E4%BB%AA%E5%99%A8%E7%9A%84%E6%AC%A7%E6%B4%B2%E5%8C%96.pdf


网友枕水[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给出的答复:
不用想了,浑天仪已经失传了,现在看到的是个粗糙的仿制品,根本不是那回事。


网友蒙面大侠[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给出的答复:
天仪其实就是个模拟天体运动的物理模型而已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天仪是明朝正统七年(1442)制造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图为南京紫金山浑天仪
浑天仪有什么用 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浑象
浑象,又称浑天仪,在天文学上,是古代根据浑天说用来演示天体在天球上视运动及测量黄赤道坐标差的仪器。虽然名称相似,但浑象与浑仪不同。“浑象”又称“浑天仪”,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用以演示天体运动;而浑仪则用以协助天文观测,有中空的窥管,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望远镜,只是没有镜片。


网友Agatha Lee[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给出的答复:
谁能告诉我浑天仪是什么啊?是浑象和浑仪组合起来吗?是不是类似地球仪的那个东西?


网友凌十六[浑天仪有什么用]古人是怎么用浑天仪的?给出的答复:
浑天仪是把天体运动轨迹模拟器,一个简易的物体模型。其原理不难,古代无论中外都有发明,跟现在科学馆常见的天球仪差不多。因我并没有见过浑天仪实物,故具体如何使用我不太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是明朝制造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据百度百科)。
浑天仪绝对是没有失传的,只是张衡当年制作的浑天仪原物失传了而已。

三 : 浑天仪是什么?

浑天仪是什么?

浑天仪是什么?的参考答案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

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犹如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仪的历史悠久,有人认为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都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傅安等在圆仪上加黄道环,改称“黄道铜仪”.早期结构如何已没有记载.而最早有详细结构记载的是东晋史官丞南阳孔挺在光初六年,即公元323年所造的两重环铜浑仪,这架仪器由六合仪和四游仪组成.到了唐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李淳风增加了三圾仪,把两重环改为三重仪,成为一架比较完备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

唐朝以后所造的浑仪,基本上与李淳风的浑仪相似,只是圆环或零部件有所增减而已.随着浑仪环数的增加,观测时遮蔽的天区愈来愈多,因此,从北宋开始简化浑仪,到了元朝郭守敬则对浑仪进行彻底改革,创制出简仪.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浑象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天球外围---地平圈,以象征地.天球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现代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专称为“浑天象”.通常认为浑象最初是由西汉耿寿昌创制.东汉张衡的浑象是他设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演示部分.以后,天文学家还多次制造过浑象,并且和水力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运动同步的效果.唐代的一行和梁令瓒,宋代苏颂和韩公廉等人,把浑象和自动极时装置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四 : 浑天仪是什么?有什么用?

浑天仪是什么?有什么用?

浑天仪是什么?有什么用?的参考答案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天仪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制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葡萄牙国旗上画有浑仪.自马努埃一世起浑天仪成为该国之象征.

本文标题:浑天仪有什么用-浑天仪的作用是什么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86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