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腊月二十八风俗-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发布时间:2017-09-24 所属栏目:节旄出塞的意思

一 : 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民谚称:“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天主要有以下几项活动。

打年糕:年糕是黏米面或粟米面加大枣或豆蒸制的食品。为春节期间制作的糕就称之为“年糕”。因为“糕”与“高”谐音,过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愿。

蒸馍在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指蒸饽饽,在胶东地区最为有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点文化。巧妇俊女竞相献技,把[www.61k.com)面食做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成了比美比巧的活动。像许多巧手的妇女,在饽饽上做成各种面塑,有花卉、龙凤、雀蝶等。出锅后,再用各种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特别的喜庆。有的还做面猪头,面鱼 神虫 放入粮仓上供。也有用枣做成枣饽饽,用以供奉祖先。这些用来祭祀的面点食品,不仅选料精细讲究,造型优美,以表达虔诚和尊敬,即是人们追求艺术享受的心理反应,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喜庆心理写照。

做饽饽时有很多讲究,即这一天不能随便乱串门,尤其饽饽上锅蒸的时候,若是串门不小心碰上要赶紧给人家的灶塘里添些柴(财),以让锅里的饽饽发的更好。揭开锅盖若是饽饽蒸裂了一定要说“今年一定发,饽饽都笑了”。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对联、窗花和各种神码。这一天人们要在清洗一新的门窗,炕头,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贴上对联、 窗花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吉庆吉言和各种年画,挂起红灯笼,同时还要贴上天地、土地、财神、门神等各种祭祀的神码,把家里家外装扮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处充满喜气和春意。

春节为什么要贴福字?福的含义是什么?首先,福字是会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也就是说,首先物质生活需要解决了才算有福。其次民间盛传的“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老而善终谓之考)。《说文·示部》说:“福,佑也。”说明福字有保佑的意思。

为了讨得“福到了”的口彩,人们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并希望过往行人见了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倒贴福字在中国有两个传说,一是朱元璋当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记,准备杀死哪些背后议论皇帝的人,猴皇后知道后让全城百姓都贴一个倒福字,朱元璋无法,只好取消杀人的命令。为了纪念猴皇后,每逢春节,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以求新年吉利。二是据说一年春节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挖空心思,在恭亲王最宠爱的妃子“福晋”的名字上做文章。于是,他请人写了很多福字,叫仆人贴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爷和福晋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可偏偏有一个粗心的仆人在忙乱中竟把福字贴倒了。王爷和福晋大怒,欲惩罚这个粗心的仆人,大管家害怕连累自己,连忙跪拜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王爷和福晋顿时转怒为喜。后来人们都仿效,春节倒贴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运

春节期间有的家庭为了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还要在窗户上贴上五彩缤纷的窗花。我国的剪纸艺术据说来源于唐代的剪纸招魂的风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惊吓生病,可用剪纸召回其丢失的灵魂。杜甫《彭衙行》中写道:“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描写的就是这种剪纸招魂的风俗。但现在窗花主要是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窗花以其夸张的手法,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通过人民喜爱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桃符”。《山海经》 、《风俗通》等古籍都有与之相关的记载。据说东海之中有一座风景美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盘曲方圆有三千多里,这棵桃树的东北枝叫东北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桃树上住着两位神仙兄弟,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两位神仙是万鬼的统帅,如果有害人之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

皇帝根据这个故事创制了大傩驱鬼仪式,在门前树立桃人,并把神荼,郁垒手拿苇索的形象和虎的形象画于门上,用以驱鬼辟邪。同时人们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到汉代,已将门神 “神荼”、“郁垒”人格化了,因此出现了在桃木上刻画神荼、郁垒的形象。或干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上辟邪,这是门神的雏形也是春联的雏形。唐朝也非常盛行春节时在门上挂桃符,以驱鬼驱邪。

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源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孟昶因为大臣们新年题词不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幅春联。孟昶的题词改变传说中桃符的内容和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成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对题在桃符上的联语,(这时还不叫春联),但从此以后,除夕于门户挂题写联语的桃符却盛行起来。

王安石《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宋朝挂题写联语的桃符已非常盛行。

春联的正式命名并改用红纸书写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论公卿士家还是寻常百姓,门上必须张贴一幅用红纸书写的春联,称为“万年红”。因为“红”与“朱”同意,意味着朱姓子孙永远统治天下。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见金陵大街小巷红彤彤的一片,交相辉映的春联让人目不暇接,感觉十分高兴。但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竟然没有贴春联,便派人去查问究竟。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屠户,自己目不识丁,别人又不愿意为他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当即挥毫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这户人家。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红纸书写的春联才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春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春联的意蕴也逐渐由驱鬼辟邪转化为春节喜庆娱乐的一种载体。尽管春联已产生多年,历经世代的变迁。但直到今天,春联仍以其雅致的韵味,喜庆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为年节喜庆表达和渲染文字的符号成为年节节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春联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显民族价值,必将承载并焕发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对未来的美好祝福而长存人间,永远散发着诱人的馨香。

门神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为神荼,郁垒。到了唐代,由于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曾经为唐太宗守护宫殿,唐太宗觉得二人辛苦,绘二人画像悬于门上,出现了以秦琼 敬德为门神的习俗。随着钟馗传说的完善,后来也有以能打鬼的钟馗为门神的。精美的春联和各种门神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祈盼和驱除邪恶的信念,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和享受。由大量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演化的年画和窗花,即是渲染节日气氛所需,也是节日期间茶余饭后家长们借图释意对子孙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教育的题材。

从这一天开始,家庭主妇也开始在每餐前给神袛上香举供,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对来年的祈盼。

二 : 春节传统习俗数一数: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即年廿八,距离春节还剩2天时间,家家户户都已经将过年的食品、用品准备得差不多了;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北京民间讲究,从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炒菜,因为其谐音听起来像争争吵吵。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们就在年前把年后吃的食物提前准备好,到时只要馏馏就可以了。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俗语中的“花花”,指的是所有形式的中国新年装饰物。人们会在最顶部贴好春联。



贴窗花



贴春联

除了窗户上的窗花,很多人都很喜欢新年年画,就像是上面那幅画中的门神海报。在中国宗教中,在两扇门上各贴一个手持长矛的门神,可以防鬼镇宅。



广东传统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则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而在广东就流传这样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邋遢可以解释为污秽、肮脏的意思,而“年廿八,洗邋遢”的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准备迎接新年。除此以外,洗邋遢还有将一切厄运、霉气统统随污糟垃圾扫出门的意思。



“年廿八,洗邋遢”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的“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古籍《吕览法》中记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秘奥造宅经》也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清代的《清嘉录》更提示“腊将残,择宪书(指历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俗语有云:年廿八洗邋遢,若然不洗岂会发。人们总希望一年好过一年,在心理上亦让霉运通通都除去,希望来年更有生气,其中碌柚叶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相传以碌柚叶沐浴,有除霉气、袪邪、行好运、预防疾病、通经络等种种功效。碌柚叶是否可以除霉气、袪邪、行好运难以证实,但预防疾病、通经络的说法却是有根有据。原来在科学界中,早就证实了碌柚叶确有一定的医学效用。据医学报告指出,碌柚叶含天然的黄酮类物质(Flavonoids),它有助人体之血气运行,抗衰老、抗发炎等功效。



碌柚叶(即柚子叶)是我国民间用来祈福、驱邪、避秽、消毒的祥瑞之物,用碌柚叶水洗手、沐浴的民俗由来已久

除了打扫家居卫生,人们也会在家门口张贴门神对联,逛花市,买盆桔、桃花、水仙花等,将家里整饰一番,整整齐齐、高高兴兴过大年咯~



过年代表“团圆”的水仙花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 : 二十八.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二十八 .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 元.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二十八.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杨维桢,元末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抱遗老人,等。泰定四年进士。历任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等。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专意创作,著有《史义拾遗》、《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等,其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他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此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的爱国情怀和精神气节。 苏武,字子卿。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他历尽艰辛,在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朝。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功绩节操。 自汉匈“漠北之战”后,匈奴被卫青、霍去病打得元气大伤,此后双方有多年未动干戈。匈奴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但还是时刻想着进犯中原。匈奴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给扣留了。为此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的使者。公元前100年,匈奴再次派使者来求和,还把汉朝的被扣留的使者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决定派中郎将苏武持旌节,带着副官张胜和随员常惠等一百多人,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把扣留的匈奴使者按数送回,又送上很多礼物。苏武正等着单于写信回复让他好回汉朝,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上层出大事儿啦。 在苏武还没出使匈奴时,有1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他在以前出使匈奴时投靠了匈奴。单于特别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1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官张胜原来是好朋友。这次张胜来到了匈奴,虞常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妈妈,逃回中原去,想立一功。张胜同意了虞常的主张,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人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称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说罢拔刀自杀。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www.61k.com)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二十八.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因此想得到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官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了我几万兵士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不解决问题,就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汉。”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和羊群。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老单于去世了。新单于无力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去世了,昭帝即位。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单于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都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并且告诉使者,你明天见了单于就这样说: “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再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 下一只大雁,雁腿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 你怎么说他死了呢?”第二天,汉使者就按常惠教的话说了一 遍。单于听了,吓了1大跳。他环视左右,还以为真的是苏武借 助大雁传信了。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还活着,我把他 们放回去就是了”。于是放苏武他们回汉朝。

  临行前李陵置酒祝贺苏武回汉,说:“你这次回汉,真是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异域之人,壹别长绝!李陵起舞悲歌,泪流满面地送苏武回汉话别。单于召集和苏武一同来的随行人员,除了死的和投降的之外,还剩下九人跟苏武回汉朝。

苏武出使之际,才40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1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二十八.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干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苏武榜上有名,排在第十一位。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鸿雁传书”的故事也由此千古流传。

四 : 八月风语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祝所有的文友和老师们节日愉快!阖家幸福!

文/远古的梦幻

《望天空》

天空的那轮明月

是心中明月的倒映

你有多圆,她有多亮(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

《月饼》

再好的月饼

不过是一种食品

咀嚼中秋 是主要心情

/

《石榴》

剥开心酸般的泪珠

——粒粒品尝

甜甜的味道浮在眼前

/

《丹桂》

八月的日子

开满你的笑容

风,传颂你的芳名

2014/09/07 晚

五 : 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春节习俗]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本文标题:腊月二十八风俗-腊月二十八的年风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9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