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元宵节的习俗-2016年趣味橫生的元宵节习俗

发布时间:2017-08-13 所属栏目:五年级

一 : 2016年趣味橫生的元宵节习俗

  我的外婆家广东遂溪县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又有趣又奇特的元宵节习俗,听说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习俗在本县是极其少有的,只有极少数的村庄至今保留着。

  每年的元宵节一到,人们会提早二天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搭一个约一米高的大舞台。元宵节的当晚,舞台前人山人海,塞个水泄不通,有很多人是从附近村庄赶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人人都兴高采烈。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抛圣杯,圣杯是一个可分开两半的木制品。首先每户人家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鸡、鹅、鸭和各式各样的祭品放在舞台上,然后人们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到村中的宗祠庙里把神请到舞台中央。一番烧香祈祷后,接下来的就是抛圣杯,每户人家有一次机会,如果抛得不好,只能站边看热闹了,但是如果有谁抛嬴了,哈哈!那就有趣得多啦!舞台上的所有祭品你想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如果是你会不会欢呼雀跃呢?但是有意思的是你拿的物品都会有人专门用本子记下的啊,明年你要归还同样的物品呢,例如你拿的是一只四斤的鸡,明年你拿一只五斤的鸡回来,如此类推,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会尽可能多拿一些,因这样预示着你来年万事如意、丰衣足食。

  第二个节目是抢炮头,呵呵!这里的抢炮头不是抢真的炮弹头啊!而是抢一个烟花燃烧过后如碗口大的空烟花筒。开始时把三大盆特制的烟花并排放在舞台上,每盆的大烟花宽和高都是约一米,同样又是一番烧香祈祷后,同时点燃三盆大烟花,那景象如三只彩色的凤凰在空中飞舞,五彩缤纷,还不忘向人间撒下万道幸福的金光,祝福祖国歌舞升平、人民幸福祥和!烟花燃烧到最后炮头一飞冲天,随后“砰”的一声巨响,炮头随之坠下,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抢炮头,抢到炮头的人笑逐颜开,预示着他未来合家美满幸福、凡事好彩头!同样,抢到炮头的人明年买回同样的一盆大烟花。

  最后,人们再次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把神送回村中的宗祠庙安里,才兴高采烈地回家。

  五年级: 黄也夫

二 : 元宵节的习俗

在我们中国,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的习俗就是闹花灯,在我的家乡——揭西的习俗就有点不相同了,我们揭西的习俗是——“迎老爷”。

(www.61k.com)今天,是元宵节。你听,整齐的锣鼓声,这是在告诉大家,热闹的“迎老爷”活动,马上就开始了。那些“老爷”的“随从”也在准备。接着,热闹的“迎老爷”活动开始了。你看,人们紧紧跟在“老爷”的后面,“老爷”走过大街小巷,每一户人家看见老人来了就要放鞭炮,并且准备好香指定的数量,等“老爷”迎过后,把香插在紧跟随后的“香烟台”。当然,不止就“老爷”一位,还有“三山国王”,也不止只迎一上午,晚上也是有迎的:晚上,“老爷”经过的地方,难免会有几十户有钱人家会放放烟花嘛。

这就是元宵节热闹的“迎老爷”活动,我爱元宵节!

三 : 元宵节东北人的奇特习俗

元宵节东北人的奇特习俗

元宵节东北人的奇特习俗

从腊八开始一直至正月十五,里里拉拉一个多月,这个新年才算过完。这也看出中国人对过年的向往和重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个节日,热热闹闹的过完元宵佳节,这年才真正结束了!东北这地方,元宵节家家都要吃元宵以外,还有些奇特风俗分享给大家。

1.送灯。这天最热闹的要算刚刚天黑后这时间段内,家家户户都要为祖坟地里亡故的亲人送去一盏灯。这灯最早是用菜油和灯芯作成;后来改用蜡烛;现在更先进了,用电池供电的电灯笼。东北这地,有地方是坟地集中在一起,还有的坟地在自家承包田中。入夜,千盏万盏灯点亮了荒芜的墓地荒冢,人们在墓地里燃放鞭炮,焰火,光明照亮了夜空。给故人送灯目的是,为先人照亮回家的路;祈望先人拿着灯笼,找到新生路,脱生为人,过上幸福生活。总之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

2.撒灯。这可能是项独特的风俗。这天入夜农户人家,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或僻静小路上,都放置上小灯笼,没有小灯笼的,用柴油掺剧沫子撒在路上点燃,更有甚者,在屋外点起了胶车带或大堆柴火,烈焰冲天,屯内的街街巷巷一片明亮,一直要燃烧到午夜。据老人说,这叫撒灯,是给那些无人管的孤魂野鬼照个亮,让他(她)们捧着灯去脱生人类。因为年久村内野鬼太多,会给村内造成不良后果,这样鬼去脱生了,村内就太平了!但也特容易引起火警。

3.躲灯。正月十五这夜,是不允许嫁出去的女儿回家的。原因是这夜不许她们看到娘家的灯火,据说如果看了会对娘家大大不利,会危及父母健康,家里不平安。所以这一天出嫁女必须回婆家过节。真是遇到特殊情况女儿必须在家时,这夜也要躲到别人家去,这叫躲灯。听起来很有意思的吧!

4.门前挂红灯。在乡村,正月十五,家家的大门前的两边门柱上要挂一对大红灯笼。寓意是日子会过的红红火火蒸蒸日上,像火炭一样红彤彤。因此不管贫富过元宵节这红灯是必须挂的。如今有的农户不仅挂灯笼也挂五星红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过完元宵节,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年过完了。农村的春耕要到了。人们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准备春耕物资。一个红红火火的春忙,就要开始了!

元宵节东北人的奇特习俗

四 : 趣味橫生的元宵节习俗

  我的外婆家广东遂溪县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又有趣又奇特的元宵节习俗,听说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习俗在本县是极其少有的,只有极少数的村庄至今保留着。

  每年的元宵节一到,人们会提早二天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搭一个约一米高的大舞台。元宵节的当晚,舞台前人山人海,塞个水泄不通,有很多人是从附近村庄赶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人人都兴高采烈。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抛圣杯,圣杯是一个可分开两半的木制品。首先每户人家把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鸡、鹅、鸭和各式各样的祭品放在舞台上,然后人们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到村中的宗祠庙里把神请到舞台中央。一番烧香祈祷后,接下来的就是抛圣杯,每户人家有一次机会,如果抛得不好,只能站边看热闹了,但是如果有谁抛嬴了,哈哈!那就有趣得多啦!舞台上的所有祭品你想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如果是你会不会欢呼雀跃呢?但是有意思的是你拿的物品都会有人专门用本子记下的啊,明年你要归还更多同样的物品呢,例如你拿的是一只四斤的鸡,明年你拿一只五斤的鸡回来,如此类推,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会尽可能多拿一些,因这样预示着你来年万事如意、丰衣足食。

  第二个节目是抢炮头,呵呵!这里的抢炮头不是抢真的炮弹头啊!而是抢一个烟花燃烧过后如碗口大的空烟花筒。开始时把三大盆特制的烟花并排放在舞台上,每盆的大烟花宽和高都是约一米,同样又是一番烧香祈祷后,同时点燃三盆大烟花,那景象如三只彩色的凤凰在空中飞舞,五彩缤纷,还不忘向人间撒下万道幸福的金光,祝福祖国歌舞升平、人民幸福祥和!烟花燃烧到最后炮头一飞冲天,随后“砰”的一声巨响,炮头随之坠下,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抢炮头,抢到炮头的人笑逐颜开,预示着他未来合家美满幸福、凡事好彩头!同样,抢到炮头的人明年买回同样的一盆大烟花。

  最后,人们再次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把神送回村中的宗祠庙安里,才兴高采烈地回家。

  五年级: 黄也夫

五 : 元宵节的食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元宵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本文标题:元宵节的习俗-2016年趣味橫生的元宵节习俗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75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