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梦溪笔谈主要记载-云梦溪山,载梦同栖

发布时间:2017-10-21 所属栏目:云顶山沙溪水库

一 : 云梦溪山,载梦同栖

溪山胜地,云梦深处。恋炊烟而思故地,披旧裳而远行江湖。从而山林响动,有叶兮飘飘,若落雨,若飞镖。有鸟兮鸣鸣,若天籁,若心灵之声。有梦兮同栖,若渊明,如诸葛庐而已。

寻其梦,重怀旧志。吾于乙未之夏,六月在手,喜游于奇山异水之间。当是时,戈华与友游于溪山之上,清风徐来,百鸟齐迎,日悬于苍山之间,微茫四射,沐浴其身,天涯远而不惆怅,地杰灵而不恋归。观五湖,浩浩汤汤而小天下。寻幽梦,辗转而栖息于天地之间。晨入溪山,暮归庭园,坐观垂钓,停息于杨柳之下。

初时,天高云淡,吾遇风而起,携友漫游于深山老林,闻鸟声,野花香。或是兰草,或是菊香,或是飞鸟,或是猿鸣。烈日似火,汗流浃背,友及前,吾独落于其后。吾谓友曰:“ 暑热,避中暍 ,无以解渴,无以消暑,何如?”友乃执杖而笑,倾盖而起。曰:“以伞为盖,以泉为美酒,岂不美哉。"逐伞起,大如车盖,挡烈日,模糊天地,未有忧怨。语落,遂望苍穹,云飘雾散,天朗气清,遥想苍茫大地,山中常有笑脸,耳语不断。

纵观溪山故地,寻梦所至。一曰山,二曰水,三曰百鸟,四曰过客。草木盛而佳木长,百花艳而彩蝶舞。溪山之下,亭台楼阁,壁画雕刻,无以所漏。七十老者静而乐,独走山间,五尺孩童遥相望,相戏于度外。谈笑间,倾耳而闻。有人云:“溪山之美,古时共谈。北有寒池可解酷暑,南有交通可通巴蜀,东有桃园直达古镇,西有学堂卧于塌上。”闲静时,叹花开花落,喧闹处,文采飞扬。

立于高山之颠,眼宽而心亮,梦醒有精神。俯视溪山福地,水太深而鱼悦,云飘渺而识美眷,由而念古人之叹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友喜,云歌一曲,自演而乐。视溪山之地, 足迹如飘渺,行者如蝼蚁。悠悠乎,天涯路远,人多富余。乐乐乎,歌舞齐聚,坐谈流年,而吾又何羡乎。入梦,寻所踪,刻于石上,千年风吹,万年日晒,雨拍雪冻,而有文者,梦之存,吾之幸也。

友人观云雾,盖然而乐。躺于石上,光滑,旁无幽草,石孜然而起。无名,群友起,谓之无言居士,永留山间,以保人间天平。吾立于侧,默然念之,若时光去,无相忘彼此。遂以新柳织草帽,以攀缘为杂剧,欣然而喜,醉于山间。诵曰:“此地有崇山峻岭,古树寒鹰,又有清流落于山谷,左右皆凉。”一观,一怨,足以常怀幽情。一竹,一兰,以畅天地之美。(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是日也,天朗气清,阳光顺畅,不觉夜之将至。欲归往,入大殿,再进孔学堂,夫子高立,手持书卷,手指一也。旁有文,“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友人叹,夫子胸如大海,能容天下矣,然则尔等不及也。吾独望山顶,天色已暗,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不觉友将离去。不快而别,所以任性而留憾事,不足以听山间之气,四时之巨变也。

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而吾尽观夏之美景,或独乐其身,或独乐其心,或独乐其友,或独乐其梦,而将与谁共享。天地乎,云鸟乎,江水乎,行者乎,而吾将忘自我,于江湖,于溪山,于田野,于桥头,载梦而归,载梦而乐,为天下所想。

妃乎吁,溪山之上,六月有梦,而天地知否。上及苍穹,下触黄泉,左观人乐,右归田园,吾梦也。遂凯而歌,心乐夜花开,心悲则花落,心动则梦将雾,心善则万人与我为乐。

二 : 晚溪笔记

一年一次!好像有这个习惯了!

又是一年傍晚,只不过今天没有那夕阳在旁。走在河堤的路上听着风吹杨树沙沙的声音,踏在那铺满小石子的路上。走到哪水坐下看两岸的景色与流水。

坐在上面对望那边的码头,灰暗的天空映衬着树后的神秘。看着对面无人的码头有事会希望出现位过客也希望不要打破这份宁静给我留下幻想的空间。脱下鞋子走在水中感受的温柔,时不时踢水上岸享受只属于我的乐趣。于水中看两岸的风景,想看到上游说什么样。我那模糊的双眼看不远只能听流水的,听着远处货船的声音。虽然都知道上游是什么,可回想上一点是什么?再上去又有什么?

我喜欢水。也许吧!我自己都不太清楚。生活在水边会这样吧!在很多时候喜欢着水,一旦看水却会有莫名的恐惧。也许水与我有不解之缘。喜欢着,害怕着并敬重着。

走时,想以后是不是还有机会再来。是不是还会有人来欣赏这的风景?走时该潇洒,要够坦然!

三 : 梦溪笔谈主要内容

范文一:21课《梦溪笔谈》二则内容分析

以( 用)虫治虫

(1)层:第一句:交代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范围

为:成为 生:生长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之:的(助词)害:危害

第(2)层(2)(3)句: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子方虫,庄稼获得大丰收。

(www.61k.com)

第二句:生:产生 其:它的(代傍不肯) 蔽地:

遍地蔽:遮盖 则:就 以:用 搏:搏斗

之:它(代子方虫) 悉:都,全 为:被

第三句:皆:都 尽:完 岁:年成 以:因此

第四句:(3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

其:这种,这样 旧:过去,先前

启示: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

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傍不肯的武器——有钳

(2)详写傍不肯,略写子方虫

之:无义,助词 谓:称,叫 之:它(代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第一句:据:统治 于:在 方:才

患:担忧 其:它(代木塔) 建:修建

第二句: 云:说 故:所以 如此:这样

布:铺排

第三句: 乃:于是 以:用 之:它(代木塔) 而:但是(表转折) 如:像 初:当初

第一层(1—3句)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匠师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四句: 密:暗中地 使:派 其:他的(匠师的) 之: 的(助词) 以:把 因:原因

第五句:此:这 耳:语气词,不译

但:只要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用钉子钉 之:它(代木板)

解决塔晃动的方法:布板 、实钉

第六句:如 :遵照 其:他的(代喻皓)

言:话,言论 遂:于是,就

第二层(4-6)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7-8)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的反应。

(1) 塔定的原因:第7

句(比喻)

盖:因为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履: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2) 众人的反应:第八句

(作用):侧面突喻皓建筑技术的高明。(侧面描写)

皆:都 伏:同“服”,佩服 其:他的(喻皓的) 写法:正面描写(5句——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喻皓的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侧面描写(8句、4句、6句)相结合

原文地址.html

以( 用)虫治虫

(1)层:第一句:交代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范围

为:成为 生:生长 界:地域,范围

方:正当,正在 之:的(助词)害:危害

第(2)层(2)(3)句: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子方虫,庄稼获得大丰收。

第二句:生:产生 其:它的(代傍不肯) 蔽地:

遍地蔽:遮盖 则:就 以:用 搏:搏斗

之:它(代子方虫) 悉:都,全 为:被

第三句:皆:都 尽:完 岁:年成 以:因此

第四句:(3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曾有之”。

其:这种,这样 旧:过去,先前

启示: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

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傍不肯的武器——有钳

(2)详写傍不肯,略写子方虫

之:无义,助词 谓:称,叫 之:它(代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第一句:据:统治 于:在 方:才

患:担忧 其:它(代木塔) 建:修建

第二句: 云:说 故:所以 如此:这样

布:铺排

第三句: 乃:于是 以:用 之:它(代木塔) 而:但是(表转折) 如:像 初:当初

第一层(1—3句)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的问题,匠师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四句: 密:暗中地 使:派 其:他的(匠师的) 之: 的(助词) 以:把 因:原因

第五句:此:这 耳:语气词,不译

但:只要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用钉子钉 之:它(代木板)

解决塔晃动的方法:布板 、实钉

第六句:如 :遵照 其:他的(代喻皓)

言:话,言论 遂:于是,就

第二层(4-6)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7-8)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的反应。

(1) 塔定的原因:第7

句(比喻)

盖:因为 相:互相 联:连接 如:像

履:踩踏 其:那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2) 众人的反应:第八句

(作用):侧面突喻皓建筑技术的高明。(侧面描写)

皆:都 伏:同“服”,佩服 其:他的(喻皓的) 写法:正面描写(5句——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喻皓的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侧面描写(8句、4句、6句)相结合

范文二:浅析《梦溪笔谈》中的艺术设计内容及思想

摘 要:本文依据《梦溪笔谈》中出现的服饰、绘画鉴赏、铜器、乐器等方面做出介绍并分析其中包含的设计内容及思想。《梦溪笔谈》中包含的大量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丰富多彩和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艺术设计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沈括;《梦溪笔谈》;设计;传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00-01

一、引言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详细记录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文化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反映了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作者沈括在书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智慧,书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同样丰富多彩。它服饰、绘画鉴赏、铜器、乐器等方面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精美与高超。本文旨在研究《梦溪笔谈》中工艺美术方面的设计内容及思想,使我们更加了解一千多年前古人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古人宝贵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精神。

二、《梦溪笔谈》里的服饰、书画鉴赏、铜制品设计思想

(一)服饰设计思想

服饰工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沈括注意到,中国官员的冠服从北齐开始采用少数民族的服装样式,例如窄袖口、短衣服、长筒靴,以及有蹀躞的腰带。胡服之所以盛行,是因为窄袖有利于骑射,短衣、长靴皆便于过草地。可见,服饰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同样,胡服对于汉族的军事征战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意义,“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有其环”(《梦溪笔谈》卷一)。唐武德、贞观年间的服饰就是如此,开元以后衣带比之前更宽,带钩仍然钩在带身的孔中。沈括认为宋朝的服饰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继承和革新,促进文化礼教的繁荣。

《梦溪笔谈》不仅考察日常生活中流行的服饰,还利用了地下的文物进行考证。济州金乡县发掘出一位汉朝大司徒之墓,墓道石壁上刻有人像、祭祀的器具等壁画。人像上所戴的帽子品种很多。这些汉代服饰与宋代非常相似。沈括从“人情”层面上进行了分析:“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梦溪笔谈》卷十九)这说明服饰文化有历史传承性,一旦渗入民俗风情,它就会代代相传。

(二)书画鉴赏设计思想

书画鉴赏也是《梦溪笔谈》关注的重点。沈括指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卷十七)张彦远在《画评》中说王维画景物时不讲究四季的区分,常把桃花、杏花、芙蓉花和莲花画在同一副画中,觉得这样违反自然规律。沈括却认为王维之所以这样做,这正是画家得心应手、意由心生的画法,因此王维的画才达到精妙的境界。

在绘画工艺方面,沈括青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沈括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 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梦溪笔谈》 卷十七) 沈括在这里首肯了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中国古代画家视角不像西方画家那样从固定点透视自然对象,而是散点透视,观照自然美景,拟构艺术境界。

没骨画是一种中国画传统技法,沈括把它与徐熙父子联系在一起。徐熙父子绘画中的没骨渍染,显示了淡然清逸的风貌。 《梦溪笔谈》中没骨画的定义——“不用笔墨, 直以彩色图之”(《梦溪笔谈》卷十七),这种技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早已有之。从远古的彩陶纹样到唐代壁画,没骨画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技法被大量使用。

(三)铜制品设计思想

除了服饰工艺、书画工艺外,《梦溪笔谈》还叙述了铜镜工艺和乐器工艺等。关于铜镜工艺有透光镜,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的外形与普通铜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与镜面相对的墙上面会映出镜背花纹和铭文的影像。这种奇特的“透光”现象早在隋唐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铜镜为什么会透光,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梦溪笔谈》给出了一种科学的解释,即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镜背图文相对应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从而造成了图文虽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些迹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铜镜制作工艺多么高超精巧。

三、结语

《梦溪笔谈》是一个“聚宝盆”,它显示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创造性与审美性。英国的李约瑟教授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作者沈括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学贯各学科的通才,他对历史和考古,文学和艺术等都有较深的研究。他不随流俗,务实学问。在工艺思想上,对于一事一物的分析和见解,能够起到联系实际用途和技术的要求,求得合理认识。这种科学态度,出现在9个世纪之前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侯敏.《梦溪笔谈》中的工艺美学思想[J].装饰,2005年第11期.

范文三:浅析《梦溪笔谈》中的艺术设计内容及思想

浅析《梦溪笔谈》中的艺术设计内容及思想

摘 要:本文依据《梦溪笔谈》中出现的服饰、绘画鉴赏、铜器、

乐器等方面做出介绍并分析其中包含的设计内容及思想。《梦溪笔

谈》中包含的大量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丰富多彩和中国

民族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艺术设计者学习借鉴。

关键词:沈括;《梦溪笔谈》;设计;传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200-01

一、引言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详细记录

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文化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反映了北宋时期自然

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作者沈括在书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艺术与

科学技术的智慧,书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同样丰富多彩。它服饰、绘

画鉴赏、铜器、乐器等方面彰显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精美与高超。

本文旨在研究《梦溪笔谈》中工艺美术方面的设计内容及思想,使

我们更加了解一千多年前古人的制作工艺和审美观。更重要的是,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古人宝贵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精神。

二、《梦溪笔谈》里的服饰、书画鉴赏、铜制品设计思想

(一)服饰设计思想

服饰工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沈括注意到,中国官员的冠

服从北齐开始采用少数民族的服装样式,例如窄袖口、短衣服、长

筒靴,以及有蹀躞的腰带。胡服之所以盛行,是因为窄袖有利于骑

射,短衣、长靴皆便于过草地。可见,服饰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

息息相关。同样,胡服对于汉族的军事征战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意

义,“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

后虽去蹀躞而犹有其环”(《梦溪笔谈》卷一)。唐武德、贞观年间

的服饰就是如此,开元以后衣带比之前更宽,带钩仍然钩在带身的

孔中。沈括认为宋朝的服饰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继承和革新,促

进文化礼教的繁荣。

《梦溪笔谈》不仅考察日常生活中流行的服饰,还利用了地下的

文物进行考证。济州金乡县发掘出一位汉朝大司徒之墓,墓道石壁

上刻有人像、祭祀的器具等壁画。人像上所戴的帽子品种很多。这

些汉代服饰与宋代非常相似。沈括从“人情”层面上进行了分析:

“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

者。”(《梦溪笔谈》卷十九)这说明服饰文化有历史传承性,一旦

渗入民俗风情,它就会代代相传。

(二)书画鉴赏设计思想

书画鉴赏也是《梦溪笔谈》关注的重点。沈括指出:“书画之妙,

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卷十七)张彦远在《画

评》中说王维画景物时不讲究四季的区分,常把桃花、杏花、芙蓉

花和莲花画在同一副画中,觉得这样违反自然规律。沈括却认为王

维之所以这样做,这正是画家得心应手、意由心生的画法,因此王

维的画才达到精妙的境界。

在绘画工艺方面,沈括青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

沈括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

下望上, 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

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

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梦溪笔谈》

卷十七) 沈括在这里首肯了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中国古代画家视

角不像西方画家那样从固定点透视自然对象,而是散点透视,观照

自然美景,拟构艺术境界。

没骨画是一种中国画传统技法,沈括把它与徐熙父子联系在一起。

徐熙父子绘画中的没骨渍染,显示了淡然清逸的风貌。 《梦溪笔

谈》中没骨画的定义——“不用笔墨, 直以彩色图之”(《梦溪笔

谈》卷十七),这种技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早已有之。从远古的彩

陶纹样到唐代壁画,没骨画已作为一种基本的技法被大量使用。

(三)铜制品设计思想

除了服饰工艺、书画工艺外,《梦溪笔谈》还叙述了铜镜工艺和乐

器工艺等。关于铜镜工艺有透光镜,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它的外

形与普通铜镜一样,但当光线照在镜面上,与镜面相对的墙上面会

映出镜背花纹和铭文的影像。这种奇特的“透光”现象早在隋唐就

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铜镜为什么会透光,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梦溪笔谈》给出了一种科学的解释,即在铸镜时,镜薄处先冷,

厚处后冷,而铜的收缩性大,使镜面各部分出现了镜背图文相对应

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从而造成了图文虽在背面,镜面却隐然有

些迹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铜镜制作工艺多么高超精巧。

三、结语

《梦溪笔谈》是一个“聚宝盆”,它显示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实用性、

创造性与审美性。英国的李约瑟教授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

上的坐标。作者沈括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

上一位学贯各学科的通才,他对历史和考古,文学和艺术等都有较

深的研究。他不随流俗,务实学问。在工艺思想上,对于一事一物

的分析和见解,能够起到联系实际用途和技术的要求,求得合理认

识。这种科学态度,出现在9个世纪之前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

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文献:

[1]侯敏.《梦溪笔谈》中的工艺美学思想[j].装饰,2005年第11

期.

范文四:《梦溪笔谈》

以虫治虫

《梦溪笔谈》沈括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成为秋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塔就不动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熟。

范文五:梦溪园和《梦溪笔谈》

作者:不详

沈括生活于十一世纪时的北宋中期,这是继盛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繁荣兴盛期。沈括一生任过县主簿、昭文馆编校、提举司天监、相度两浙察访使、奉旨使辽大臣、权发遣三司使、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等十多种官职,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在他五十二岁那年(宋神宗元丰五年)镇守西北鄜延路抗击西夏敌军对边境的骚扰时,因朝廷派到军中的宦官独断蛮行导致永乐城之败,沈括被当作替罪羊贬官随州、秀州。从此,他结束了近三十年的政治生涯,开始了闭门绝客、寂寞著述的生活。沈括在《梦溪笔谈·自序》中写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五十八岁的沈括获得了“任便居住”的旨许。就从这一年起,沈括迁居于十一年前购置的润州梦溪园,度过了最后八年潜心著述的生活,《梦溪笔谈》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沈括为何以“梦溪”为笔谈之书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沈括“年三十许时,尝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梦中乐之,将谋居焉”。后来,沈括听说润州有一处田园出售,便托人买下,但因冗务缠身,几年中都没亲自去看过。贬官后,有一次经过润州,“至所买之地,恍然乃梦中所游,因号梦溪”。(《京口耆旧传》)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继位的宋哲宗照例大赦天下,减轻了对沈括的贬斥,改授“秀州团练副使”。就在这一年,沈括对买下的田园进行修建,并刻石定园名为“梦溪”。梦溪园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深得园主喜爱;沈括晚年居于园中,自号“梦溪丈人”;笔谈一书又是于园中完成的,因而以“梦溪”为书名。

《梦溪笔谈》共收笔记584条(据清光绪十一年訡痴簃刊本),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数十个方面,极其广泛。李约瑟博士对全部条文做了认真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广义地说,《梦溪笔谈》中的科学内容,几乎占全篇幅的五分之三。无怪乎国外许多科学家钦佩沈括的博学多识,多艺多能;无怪乎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会惊叹:在世界各国明算家中,欲求一个多面手能与沈括匹敌的,简直不容易找到!

范文六: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重点)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难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课前自学:1、疏通字词,试着翻译课文。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以虫治虫》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板书:主体部分运用PPT

教学心得:

经过一学期的古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能够试着自己去归纳整理一些知识点。〈梦溪笔谈〉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重点)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难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课前自学:1、疏通字词,试着翻译课文。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

《以虫治虫》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板书:主体部分运用PPT

教学心得:

经过一学期的古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能够试着自己去归纳整理一些知识点。

范文七:《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时间:2014-12-学生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能初步把握作者在两则短文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生物治虫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初步理解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

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卡片

文言文翻译小常识

(1)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遵循下面三条原则:

1.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2.达。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译文语言要尽量优美一些,能表现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就初中生而言,第三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面两点是必须做到的。

(2) 文言文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意,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古今异义,辨析仔细,

以今换古,要合愿意。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二、自主学习

1、我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是:

2.作品概述: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胠箧()旬日()其喙有钳()

mi束()大rang()土中狗xie()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忽有一虫生()(2)其喙有钳()

(3)悉为两段()(4)旬日子方皆尽()

(5)土人谓之“傍不肯”()(6)钱氏据两浙时()

(7)方两三级()(8)而动如初()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皆伏其精练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

7.《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面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8.《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建筑家喻皓解决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合作探究

9、《以虫治虫》中,哪一种虫简绍得比较详细?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10、《梵天寺木塔》中,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遂定”的原因?

11、从《梵天寺木塔》中找出侧面表现喻皓建筑技艺高超的句子,写在下面。

12、动物中还有那些天敌?小组比赛。

13、在现今农业生产中,多采取喷洒农药的方式治虫,读了《以虫治虫》这篇短文,你觉得其所涉及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

五、教(学)后感

韩云生

范文八: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练习1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

8.填空。(4分)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练习1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 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2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狗蝎( ) . 喻皓( ) .喙( ) .

贻( ) .

大穰( ) .讫( ) .

梵( ) .

弥( ) .

胠.( )

箧.

( ) 履.

( )

2.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土人谓.之“傍不肯”____________

(2)悉.为两段____________ (3)患.其塔动____________ (4)故.如此____________ (5)塔遂.定____________ (6)盖.钉板上下弥束____________ (7)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

(8)人履.其板____________

3.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

(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匠师“密使其妻”后,喻皓为什么会“笑”呢?请充分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请你写出带该字的成语,写得越多越好。 (1)患其塔动( ) 带“患”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土中狗蝎( ) 带“如”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3)故如此( ) 带“故”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文学常识填空。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练习2参考答案

1. xiē huì ráng fàn hào yí qì mí qū qiâ lǚ 2. (1)称 就

(6)因为

(7)从旁边打开箱子

(2)像;遵照

(8)走,踩踏 (3)用;因

(4)正;

(2)都

(3)担忧

(4)所以

(5)于是、

3. (1)的;这座塔 才

4. (1)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盖/针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5. (1)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2)(塔上)没有盖上瓦,上面很轻,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塔动)。

6. 一方面嘲笑匠师的无能与怕人耻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能说明解决这个问题对他而言是胸有成竹、轻而易举的。

7. (1)担心 患得患失、后患无穷、患难之交、患难与共 (2)像 如火如荼、如狼似虎、如获至宝、如虎添翼 (3)所以一见如故、欲擒故纵、故弄玄虚、故伎重演 8. 沈括 北宋 科学 政治

范文九:《梦溪笔谈》两则

《〈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日,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  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人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范文十:梦溪笔谈二则

城头初中语文自主学案

年级: 班级: 小组: 姓名: 日期:

课题:《梦溪笔谈》二则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梳理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回忆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说出你的感受。

3、背诵课文

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1)、给下列字注音

喙( ) 穰(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狗xiē( ) 其huì( )有钳 岁以大ráng(

2、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2)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5)、人皆伏其精练。

(6)、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展示交流: 土rǎng() )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3、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4、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测评反馈:

一、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6分)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学后反思:

本文标题:梦溪笔谈主要记载-云梦溪山,载梦同栖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620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