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我终于到达但却更悲伤-虽然被谣言伤到了,但微信明显可以做得更好

发布时间:2018-01-08 所属栏目: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一 : 虽然被谣言伤到了,但微信明显可以做得更好

昨晚发生了两个重量级事件。

  1. 微信公开课 2015 年 『我和微信的故事』活动 链接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由内部流出,引发用户参与狂潮,服务一度响应缓慢,可见受欢迎程度;
  2. 数小时后,微信公开课官方公众号推送 『【辟谣】我和微信的故事是真的!盗号什么的都是谣言』,在文中强烈谴责了造谣者并表示将追求其法律责任。

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绝不姑息。

作为这个事件的核心,微信公开课应该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活动本身是否存在引发用户强烈恐慌的因素?我们不妨做一次事件回放,从普通用户的角度——

  1. 看到一个链接,点了进去;
  2. 加载了一阵子,页面中央出现一个圆点要我点击;
  3. 我点了;
  4. 哗!出现了更多的圆点,圆点旁边展示了我的各种信息。

对这些信息稍微做下分类,有微信注册时间、好友列表(第一个好友)、红包数据、朋友圈数据、健康数据(微信运动)。统统都是隐私数据。

普通用户对技术的理解

那么,普通用户会怎么想?或者说,在普通用户的意识里,能达成这一切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答案可能有两种。

  1. 微信官方对微信公开课开放了内部接口,所以可以在我不用授权(相信普通用户对一般公众号进网页做登录授权应该算是熟悉了)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这一切。
  2. 糟了,是不是我进了这个页面,帐号被盗了,盗号的把我的微信各种数据搜集了一遍,然后在页面上展示出来了。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普通用户对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手机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黑盒子。他们对任何技术相关的理解,倾向于拟人化。也就是说,在上述两种可能中,他们反而更容易相信第二种,为什么?容易理解啊!这个页面为什么有我的数据?啊,有人盗了我的号,看了我的资料,然后在这里放出来了!

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不安全的,这一切似乎顺理成章。

三个技术(产品)上没做好的保障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也是该事件引发骚乱的罪魁祸首——

  • 官方信息显示不全;
  • 页面权威性不够;
  • 授权不明晰。

通常,一个可以拿用户信息的页面,点击右上角后,弹出的二级菜单里,总有『查看公众号』这样的官方信息(页面所属关系认证),而『我与微信的故事』页面,却没有。如下图。

微信公开课 我和微信的2015 个人隐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图中『2016 微信公开课 PRO 版』标题下方『微信安全登录』字样在几个小时前是没有加上的。这显然是微信的补救措施。这六个字,就是早先缺少的,权威性。看下图做对比。

微信公开课 我和微信的2015 个人隐私

还有就是,一个涉及到如此多用户隐私信息的页面,居然没有明显的请求授权的流程。你是微信自家人没错,但用户不知道啊。

微信公开课 我和微信的2015 个人隐私

微信发展至今,已坐拥 10+ 亿用户。这么大一个群体,但凡涉及到个人隐私,稍不注意,即引发群体骚乱。这种事情,Facebook 做了很好的示范,微信早该吸取教训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次是无心泄露导致的考虑不周。

令人诧异的是,在该事件的讨论中,相当一部分人将炮口对准了普通用户,打出『智商过滤』标签。这也许是智商优越秀的狂欢吧,我想。但我们不要忘记,产品是为人服务,就算我们做的是高智商俱乐部 app,也得考虑不懂技术的高智商人的心思不是?何况,我们面对的大部分用户群体,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不知道手机里面是什么,考虑这部分人的使用体验,替这部分人多想想,才是技术普及的根本。

这一切,值得我们每一位业内人士深思。

在我写文章的间隙,微信官方、腾讯官方微博 均发布辟谣通知。

二 : 什么样的人更易沉迷于悲伤情歌?

我们应该警惕悲伤的歌曲吗?

译者:陈雪梅丨壹心理翻译专栏·陈雪梅

小壹君:听多悲伤的歌,有自杀的风险?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悲伤的歌会引发自杀。1933年,由匈牙利作曲家Seress作曲,作词家Janvor填词的《黑色星期天》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恋人的绝望故事:“我的星期天是永恒的绝望,只有泪水为伴。最后一个星期天,……盛开的树下,埋葬着鲜花和棺木,这就是我最后的旅程。”由于这首歌曲流露出了摄人心魄的绝望之情,很多人在听完了它之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这支歌被冠以“匈牙利自杀之歌”的称号,许多音乐电台都将这首歌拉入了黑名单。

1936年,《纽约时报》报道,一名13岁的小男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后来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黑色星期天》的歌词。《泰晤士报》也报道,一名大四的学生告诉他的学弟学妹们,他将记住《黑色星期天》的歌词,并在某个绝望的星期天结束自己的生命。Seress在69岁生日不久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事业生涯的后期,他曾抱怨《黑色星期天》的成功让他越发不快乐了,因为他知道他再也无法创作出与《黑色星期天》旗鼓相当的歌曲了。

图自电影《布达佩斯之恋》

自杀与歌词之间的关联并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风俗或音乐流派。2008年,一名英国的农民自杀了,并留下了由美国摇滚乐队Staind创作的歌曲《Epiphany》的歌词。2000年5月4日,也就是哥伦比亚中学枪击事件第一个纪念日的两周后,Barnes先生发现自己17岁的儿子Greg在自家的车库上吊自杀了,并且车库里一直单曲循环Adam的歌《by Blink 182》:“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孤单地死去,我欢笑的声音,会有谁知道? ” Greg并未留下任何遗言,那些认识并喜爱他的人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一个篮球运动员会选择自杀。一些人试图从歌词中寻找蛛丝马迹:“我太绝望了,已经无法继续了”。其他的人认为Greg虽然成功躲避了枪击,但是他亲眼目睹了教练Dave Sanders地死亡,同时他失去了自己的好友Matthew Kechter,近期又和女朋友分手了。当地市县的Sheriff John Stone透露早在12年前,他15岁的儿子——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也是在听一首类似的歌时上吊自杀了。

虽然孤立的几个案例并不能证明悲伤的音乐和自杀之间的联系,但是,人们却坚信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一部分是因为假设性的因果关系不能也不应该用实验证明。而且更重要的是,音乐的情感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很多理论家认为听悲伤的音乐会让人伤心,但是也有一部分理论家,声称听悲伤的音乐能让自己伤心的人少之又少,那些说会变伤心的报道是错误的。

矛盾的是,人们会被悲伤的音乐吸引。1958-2013年间,位居公告牌(Billboard)榜首的歌曲主要是乐观、快乐的音乐,也有极少数伤感的歌因为风格的突破而登上榜首的,例如《Letter Edged in Black》,《He Stopped Loving Her Today》,《Concrete Angel》。

图自:《Letter Edged in Black》

人们喜欢悲伤音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虽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是研究者揭示了人们喜欢悲伤音乐的一些原因:

1.一首优美的忧郁之歌的鉴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载体。一种理论认为,当负面情绪在审美语境中激活,抑制相关不满反应的解离激励将被触发。

2.听者能够区分现实和歌曲所描绘的景象之间的区别。两者的区别能够确保听者在安全的区域感受悲伤的音乐,不会受音乐牵制或者犯傻事儿。

3.听者可以在一个表达清晰、美观优雅的语境中释放自己的悲伤,以此获得救赎。

4.悲伤的歌曲鼓励反思,以此帮助听者积极地评价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提升自己。

5.悲伤的歌能够将听者从现实问题中解救出来,或有助于克服困难。将现有的麻烦与歌曲中更加悲伤的内容相比,听者会觉得还有人比自己更惨。

6.伴随着悲伤的忧郁音乐能够激发积极的情绪,如怜悯、同情。这样柔软的情绪会促使听者做些有利社会、无私奉献的事情,以此获得内在的满足。

快乐音乐的越发流行引发了如下问题:谁会喜欢伤感音乐?人们会在何时喜欢伤感音乐?有些人更喜欢伤感音乐,人们发现当他们处在特定的心情或特定的环境时,他们更喜欢伤感的音乐。研究发现,善于吸收的人更有可能喜欢悲伤的音乐。吸收是指一种缩小注意,减少内部或外部条件分心并深深投入某件事情的能力。对音乐的吸收使得听者认同歌手以及歌词所传达的信息。

吸收是与歌手以及歌曲传达的感情产生共鸣的能力相关的。一些理论家建议听者可以将自己的情绪倾注于歌曲上。研究还发现,越能和音乐产生共鸣的人就越喜欢听悲伤的音乐。与能唤起强烈情感反应的歌曲产生共鸣,光是听一首悲伤的歌就能让绝大多数的人感到伤心,甚至会有人在听悲伤音乐之时,通过情感的发泄,走出悲伤或者认知到还有人也有同样糟糕的心情后,他们的心情反而更好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唤起的悲伤是短暂的,并且它通常伴随着其它令人振奋或鼓舞人心的好处。虽然,很少有人去研究悲伤音乐对绝望的人或者正遭受痛苦的人的影响,但是伤心的人更易被悲伤的音乐所吸引。有时,他们希望通过和有相同经历的人分享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负担。伤心的歌曲虽然不能消除悲伤,但它能让听者感到不再那么孤单,它为不幸或失去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关于伤心音乐对情绪的长期影响的研究并不充分。一些绝望的人的情绪可能会走下坡路。绝望的人如果沉迷于悲伤的音乐,他可能会变得更加的伤心,不断地单曲循环找寻音乐中的伤感情绪,这会让他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缺乏社会支持或对健康问题应对策略的人很难突破悲伤的怪圈。如果习惯性寻求加强悲伤的音乐,那么它带来的风险对于那些喜欢沉思、喜欢反复思考过去的厄运、失去或不公平的人尤为大。喜欢反复思考的人通常会不断重新评估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让他们感到尴尬、沮丧或者包含争论、冲突的行为。研究认为喜欢反复思考的人对忧郁歌曲唤起的悲情情绪更为敏感。

那些患有慢性抑郁症或挣扎在悲痛和创伤中的人可以通过平衡情绪和播放列表的顺序来减少加深悲伤的风险。与其只专注于负面情绪,不如反思逆境的意义,并通过亲社会的宣传获得自身的成长,这样会让人留有一线希望。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可以减少人的孤独感。虽然鉴赏音乐是一种单独的乐趣,但是和别人分享音乐可以提高它的积极影响。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向亲人朋友分享音乐。与其被音乐控制,我们还不如利用悲伤音乐中的情感力量自愈自己、提升自己积极并融入社会。

小壹君:Memory,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关于《黑色星期天》,已经拍过电影,不过私以为《gloomy sunny》(黑色星期天),还挺动人。有兴趣的小伙伴,可搜索:《布达佩斯之恋》。

责任编辑:Serotonin

专栏回顾:

如何在10分钟内快速调节情绪?

怎样才会使你创作的文章被更多的人分享?

如何优雅地把妹?5招让你成为情场高手

7招让你巧妙地化解婚姻矛盾

为什么饭后我们容易昏昏欲睡?

5种身体症状表明你可能患抑郁症

本文由 壹心理专栏翻译 陈雪梅 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liao@xinli001.com

三 : 忘却了,我的悲伤

  静夜苍然笑,明月倚松涛。

  星空无限泪,只因一人愁。

  黑云往遮天,我对苍天啸。

  一人独踏风,直至九天遥。

 

    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高中高二:范纯博

四 : Facebook将推“dislike”按钮:但只用于表达伤感和同情

未来Facebook将推出的Disklike按钮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5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报道,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周二在总部进行的一次公众问答环节中透露,公司正在考虑推出“点赞”(like)以外的按钮选项,其中包括“dislike”等。

但使用“Dislike”按钮要谨慎,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希望用户仅仅在其他用户发布伤感或苦恼消息而表达同情时使用这一按钮。扎克伯格称,创建“Dislike”按钮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但Facebook打算很快开始对该按钮进行测试。

多年来,针对推出“dislike”按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Facebook。但对于Facebook而言,该公司不想仅向用户提供一种很轻易的批评方式。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已经发现用户不想使用“dislike”按钮来否决别人,而是当看到有人分享伤感消息、比如家人亡故或难民危机时,使用“dislike”按钮来表达支持、同情。

扎克伯格称,使用“dislike”按钮的用户,“他们真正想要做的是能够表达感同身受的心情。如果你表达的东西令人伤心……使用‘like’或许不合适,但你的朋友希望能够表达出他们对此理解、感受。”

目前尚不清楚Facebook新按钮将如何运作,以及Facebook如何将相关算法嵌入到Facebook的新闻提要。今年早些时候,Facebook宣布将调整算法从而精确计算用户在某一特定发帖花费时间,因为用户往往不愿为一个伤感帖子“点赞”。

Facebook发言人拒绝对扎克伯格的言论作进一步置评。(编译/若水)

本文标题:我终于到达但却更悲伤-虽然被谣言伤到了,但微信明显可以做得更好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574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