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7-09-04 所属栏目:初三读书笔记

一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基于对原着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今天宜昌市)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欢迎点评。

    初一:佚名

二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既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演义小说。当我初次翻阅这本书时,里面曲折的情节,血性的人物,丰富的内容,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动乱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如果说红楼梦是柔情似水,那么三国必是刚柔并济的。

“两耳垂肩”,不仅说明刘备的外貌与众不同,更是暗示他日后必有所作为。我想两耳垂肩之人也是个有福之人,说明刘备不会这么轻易地被人害死。当我读到他被蔡瑁追杀到檀溪边时,也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戏剧性的一面出现了,的卢马居然纵身一跃,神奇般地不仅保护了刘备,更是让刘备遇到了贵人。这是天意啊。正如司马懿父子眼看就要被大火烧死,老天偏偏下了一场大雨,让他乘机逃脱掉了。可见他命不该绝。此时暗示着蜀汉终将逃不了灭亡的命运。而此时的曹睿对于司马徽来说,杀了他等于捏死一只蚂蚁。所以后来曹睿听了谗言,对司马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促使了司马徽篡夺他的皇位。一开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的曹丕逼献帝退位,也给他做了“榜样”。每一个有雄心的人,都想日后能有所作为,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匍匐在他的脚下。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希望得到君主的重用。就连庞统这样一个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也如此。如果他不是这样急切,有怎会疏忽敌人的埋伏,我想作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地处险境最易受到袭击。正如诸葛亮所说,不了解天文地理的是庸才。而他绝不是个庸才,他只是一心想向别人证明自己。如果他还活着,蜀汉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这么的传奇,三国中最具有神奇色彩的要属诸葛亮了。“飘飘然有神仙之貌”的他第一次用兵就令关羽等人十分佩服,这也暗示诸葛亮最擅长用火攻。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等。他能在自己进中原之前布好八阵图,日后困住陆逊。要不是黄彦昌指点陆逊,恐怕他到死都在琢磨怎么出去呢。一个八阵图相当于十万精兵,诸葛亮估计是神仙转世了,可是天妒英才啊。依我看庞统没有他那么旷然,司马懿没有他那么用兵如神,周瑜就更别说了。每一个想急于成功的人,往往更会有破绽。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怎么测不出蜀汉的结局呢?他一死,蜀汉必将灭亡,那刘禅就是一个摆设,成天就知吃喝玩乐,被黄皓哄得团团转,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也难怪刘备最后会叫诸葛亮取代他了。而诸葛亮担心老是这么拖下去,不能完成国家大业。他呕心沥血,以至于积劳成疾。又因急于统一蜀汉,也促使他病逝。诸葛亮如果真篡夺了皇位,那他先前的功绩估计全部被抹得一干二净了,因为人言是可怕的,足以毁了人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来形容他再也不为过了。

三国里面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关于用兵的描写,里面的出其不意,掌握敌人的一动一态,兵法的虚虚实实,再随着谜团逐渐被揭开,我就像身临其境般,享受着里面的乐趣。那些计策又是如此的巧妙,使敌人不攻自破。这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诸葛亮的空城计着实让我佩服,临危不乱,从容不迫,这是我们现代人处事时应当学习的地方。《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专题

三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其中有一幕

妙策献宝刀

,王允借过生日召集大臣想办法除去董卓,因为一天不除去董卓,百姓便一天没好日子过。

就在大臣想不出办法的时候,曹操说:“大家想不出好办法,我可以去杀了董卓,就是我死了也可以。

曹操借了王允的七口宝刀,到了董卓见曹操来了,便问你怎么才来,我的马老了跑不快了,曹操想让吕布去牵马杀了董卓。突然在拔刀时,吕布回来了,董卓起身问“你干什么?”“我特来献宝刀一把。”曹操见刺杀不成,只能快逃,所以说:“丞相可否让我试马?”董卓答应后,曹操飞身上马,逃离了董卓。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三国演义》它让我很受启发。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里面有许多经典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等等。个个表现的各具其态。其中有几个让我十分佩服,关羽就是其中之一。

关羽是三国里的一位将领,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武功了得。关羽有一把十分厉害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后来吕布死了,坐骑“赤兔马”被奖励给了关羽。还有,大家都知道刮骨疗毒吧,这也是关于关羽的,是关羽被毒箭射中,华佗帮他刮骨疗毒,结果关羽竟一边疗伤一边下棋喝酒,真是让人佩服。

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学了习,真是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至东吴灭亡,中国统一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认识了很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但很自大,目光短浅,不听诸葛亮的预测,结果战败,被火熏死。关羽、张飞、赵子龙、马超、吕布都是武将,他们打仗时很勇猛、一人可以对战很多很多人。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指导刘备打赢了很多胜仗。

这些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赵子龙和马超,因为他们很英勇,战斗力很强,我要锻炼好身体,像他们一样勇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00字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

读后感

袁绍起兵7万,想去击垮曹操,曹操想用7万精兵反抗。

我在电脑上看《三国演义》——官渡之战,曹操竟想用7万人马抵袁绍7万人马,后来他们用投石车把袁军的门给攻破了。

我想:这曹操还真有点本事。曹操暗地里有个叫刘晔的在暗中指点曹操,曹操才没立刻败掉。

半夜,袁绍派韩猛去运粮食。曹操派徐晃去劫粮食。

曹操用智慧战胜袁绍,用7万人马战胜袁绍的7万人马,古代和现代真不一样,古代是人对人用冷兵器拼搏,再加上智慧战胜敌方。而现在都是高科技,就看谁的国家强大,科技又发达,谁就能战胜敌方。

我真佩服曹操的才智和英勇,以一抵十战胜了敌方。

专题

四 :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无不如此。汉桓帝、灵帝不崇信宦官,汉朝不为三国。大将军窦武拥兵自主,反而被曹节所害,以机事不密、谋略不足。无独有偶,何进也被常侍所害。这其中有很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其一在于皇帝亲信宦官,宦官在朝夺权,形成了很强的势力;其二窦武、何进以皇亲贵戚而被任用为大将军,实际上是才无德,属于无用之辈,难于承担挽救汉朝的衰败;其三消灭宦官势力,当除恶为首,然而何进却调用守关大将,从而铸成了汉王天下的彻底灭亡。故乱天下者不在董卓,而在于何进。

官逼民反,秦朝苛政,故有陈胜吴守起义。汉末政衰。民不聊生,故有张角黄巾起义。清朝实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故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相反,这些起义之所以能够迅速兴起,就在于起义者顺乎民心。然而,这些起义又最终惨遭失败的原因又何在呢?就在于农民起义缺乏知识分子的参与和领导。故:难得者,得民心也。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在于他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的长期磨练。寄身于曹营,喜怒形于色、就可能惨遭杀头。刘备起事,无张飞资财,难也。毕竟有资财者易举大事。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其要则是以义、信、诚为结。今人之结义,乃口惠而实不重。故有朝结义,暮反目的结果。

卢植战功显著,而且自身危险的时刻,使刘备去救皇莆将军,可见胸怀大度,有很强的大局意识。这样的将军不仅不赏,反而拒绝黄门左半的索贿被囚禁,故此,汉朝没有不灭亡的道理。刘备奋力救董卓,董卓却以刘备为自身而不为礼,乃董卓自取祸端也。故:人情势利自古犹今,谁识英雄是自身。

刘备自幼便大,曹操自幼便奸,乃毛宗岗枉评之说。说刘备自幼志向远大无可非议。说曹操自幼便奸,自然将曹操划入奸臣,这是罗贯中、毛宗岗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许劭在评价曹操时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充分肯定了曹操匡世济国的雄才大略,可是在汉朝灭亡之后的乱世之中。曹操就成了乱世之奸雄。这是许劭的封建名分思想所决定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曹操创立了三国之一的魏国,就成了奸雄:那么,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王朝,能说是李世民为奸雄。天下非一家之天下,朝代的兴盛衰亡不可逆转,岂能以夺取天下者尽斥为奸雄之理?

2、刘备对朱俊的建议非常正确,它坚持了围师必厥军事原则,象铁桶一样四面包围,又其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挡,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这样的军事战略就叫“围城必厥”。悬官晋爵是历代官场上危害最大的弊病之一。刘备可谓吃尽了这种弊端的苦头。在消灭黄巾队伍中屡立战功的刘备,不仅得不到应有封赏,反而就连中山府安息县尉也在朝廷降诏淘汰之内,公理何在?官爵乃国之重器。以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礼,更何况为个人私利而卖官封爵乎?借朝廷之令,行个人之私者,督邮也,在现代社会,督邮的影子还随处可见,督邮无故责难刘备者,无非是索要贿赂。

赵忠、张让等十常侍向破中将士索贿,不从者皆免官。皇甫嵩、朱俊等破中功臣因不肯与皆免职。身无寸功的十常侍却皆被封为列侯,还有谁肯为汉帝出力呢?因此,朝政愈环,人民嗟怨,故有张举,张纯之反。

刘陶,陈耽冒死谏帝,可见其诚可嘉。十常侍犯上作乱、大汉天下危危可岌,然后昏暗糊涂的汉灵帝还以“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也,”斥责刘陶,相见何等的昏暗。这样的昏君,没有不失天下的。

何进身亡败国的启示:何进在消灭铲除十常侍上优柔寡断终遭杀害,他自身死了不算,而且使国家政权消灭已尽。这给我们不少的启示。在处理大事时应当机立断,不可优柔寡断,谋而不断乃取祸之道;在铲除朝中乱党时,应当除元恶,欲尽诛之,必有宣露,密而有泄事必败;更何况召外兵乎。因此,曹操及早就断定,“乱天下者,必进也”。

3、在何进不听众人所谏之际,卢植为何皆弃官而去呢?乃知何进必败,董卓入朝必生祸患,故为免遭祸乱也。何进召外兵以除宦官,使宦官人人处于危境,因此自然将齐心力先杀何进。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这是董卓掌权后推行的高压残暴统治。董卓入朝就行之事,本想自立威望,实际上使自己的篡逆之心暴露无异。

李肃说使吕布降董卓可谓巧妙至极。名将必配骏马。“赤兔”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赠以良马,吕布必大喜,然而不说这“赤兔”的主人是谁;至酒酣,故意又提出令尊,同乡口中的令尊必是姓吕,待吕布自己说出“先父弃世多年”后,李肃乃大笑“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以羞吕布,迫使他说出“某在丁阳处,亦处于无奈”。这时,李肃夸赞吕布之才,以富贵名利诱之,等他自说出“恨不逢其主”时,李肃才引出董卓,并取出金珠、玉带说出“赤兔”乃董卓,慕铭所赠当吕布问起何报之时,李肃不明说,巧而所指,等吕布自说。经使吕布就范,杀死了丁建阳,归顺于董卓。李肃说吕布降董卓可以说是一件十分精彩的“反间计”。由此可见,要使反间计得以成功,首先选准对象,掌握其薄弱环节。吕布是丁建阳的最得力的助手,而且见利忘义,勇而无谋,正好行使反间计;针对吕布这样的人,必然要贿之于重利,赤兔马,金珠、玉带、高官厚禄,这样才能够动之于心,产生异心;对待吕布、李先是以同乡之情而感之。逐渐采取羞污、盛誉、引诱、激将等方式,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终于使吕布倒戈。凡劝人背叛,劝人杀逆,是最难启齿之事,今偏不说出,偏要叫他自说,妙不可言。

丁建阳身首分离,死于义子吕布之手,可叹可惜!可叹!死到临头,还不知吕布之为人;可惜!忠诚有余,谋略不足,未能为国捐躯,反而死于小人之手。吕布杀丁建阳,又拜董卓为义父,可谓杀一义父,又拜一义父,杀得容易,拜的也容易。吕布杀义父丁建阳,不仁不义,虽有天下之勇,必为祸害。故说后来吕布杀董卓,不若说是董卓自杀。

4、李儒其人,才华有余,德性不足,助纣为虐。免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就李儒的才华而言,他帮助董卓充粮扩军,使其成为西凉的军阀,随后又接诏使董卓顺利入朝掌权,推荐李肃说吕布铲除丁刺史,劝谏董卓不杀表召,择用名流,以收人望等,都无不有利于董卓。然而,他还是免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李儒的教训不能说是谓之深刻。

曹操借刀谋杀董卓,足见曹操的智谋权变。谋杀董卓,何需用宝刀,乃为后来献刀脱身留后路;以马差来迟为由,巧妙支开吕布去挑马,以便行刺;见行刺不成,而跪献宝刀,后恐识破阴谋,以试马为名而逃。曹操者欲谋人,必先全我身。做事必先找好退路。

5、陈宫辞县令而随曹操,乃曹操有忠心报国之志;陈宫在客店而辞曹操者,乃曹操枉杀伯奢九人之众不仁不义。其实,欲行大事,当不拘小节,应容曹操之过。曹操杀伯奢一家,足见曹操多疑。曹操顺乎无时,发檄之以讨伐乱董卓,可谓一呼百应。先得巨实卫弘资助,后得乐进等六位大将,召各路诸侯起兵响应,董卓大乱,诸侯不起,三国不分。

袁绍与曹操两人对侍刘备的不同态度,可见两人的不同之处;曹操看重的刘备在破巾中的功绩,袁绍却看重的家世;曹操眼力过人,不拘一格而使用关羽,而袁绍在战斗的紧要关头,看重的使用一弓手恐被华雄见笑;袁绍对关羽勇斩华雄有功而不赏,曹操却暗使人送酒送肉抚慰刘备三人;刘备三人在诸侯遭失败的情况下战略吕布,袁绍不仅不赏反而移檄孙坚进兵,等等。由此,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胜是早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6、十八路盟等为何连遭失败。最后又不战而自溃?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联盟组织,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的,利益去,自然联盟散。联盟中的各成员又有各自的自身利益。如果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退盟。战国时期的六国联盟,不仅不能取胜于秦朝国,反而被秦国各个击破,原因就在这里。人各一心,不能成事。其实,在董卓之乱后,十八路诸侯就早已各打各的算盘了。孙坚初战,济北相鲍信却怕他夺了头功,暗发其第经抄小路先战,孙坚初战得胜后板捷催粮,袁术却恐破了洛阳而乘势不发粮草;袁绍作为盟主不仅把自己的有生力量藏而不用,而且以私情坦护袁术不发粮之过,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后至董卓迁都,本应全力追击,请公却疑而不进;孙坚飞奔洛阳得玉玺而托疾辞归,袁绍讨伐董卓上不肯用力,却为玉玺要与孙坚大动干戈;太守刘岱向乔瑁借粮不成,杀死乔瑁尽降其众;刘表庸才讨伐董卓不肯发兵,却为传国玉玺而截击孙坚,只有曹操引兵追击,势单力薄,免不了失败,十八路诸侯统联军讨而无功。正如曹操斥责的“竖子不足与谋”。

“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以天下起见,可奇!真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众将易得,主将难求。为从者万辈,不若为首者一人之重也!

7、孙坚其人是消灭黄巾军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但他勇而无谋,依仗自己的勇武为东吴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由于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在开辟东吴天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重大的失误。因而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夙愿,而且37岁就身死敌人的乱箭之下,岂不可惜可叹!孙坚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十八路联盟讨伐董卓时,孙坚冲锋陷阵,屡屡立功,然而得到玉玺后,心生异端,成为众之敌。玉玺得来无用处,反而遭受袁绍、袁术等人怨恨,后遭刘表的全力截击,损兵折将,几乎达到全军覆没的地步;二是孙坚占据江东,江东地灵人杰,有很多杰出人物,孙坚应极力选贤任能。俗话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相反孙坚不仅不能起用江东人杰,反而就连已有的人才也不能有效使用;三是孙坚部的领导层的结构不合理,缺少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因而形成了孙坚一人说了算的局面,这就难免有重大失误;四是孙坚荆州失败后,应稳居江东,安民抚和,招揽人才,图谋江东大业,养民蓄锐而一统天下,然而,孙坚重返江东后,不仅没有在江东建立稳固的大后防,反而以小恨发重兵过江,报刘表截击之仇,最终导致了孙坚身死衰亡。真可谓:孙坚得玺而不帝,刘备无玺登帝位,孙坚反因得玺身先卒。皇帝不皇帝,岂在玉玺不不玺哉?

袁绍巧计夺冀州,韩馥无谋懊悔迟。袁绍先同公孙王赞联盟攻冀州,暗中又将这绝密情报告之于韩馥,迫使韩求袁绍入冀州抗公孙。这样袁绍借机吞并了冀州。韩馥引火烧身、引狼入室而又执迷不悟,耿武力谏不听,反而以“古者择贤者而让之,诸君何妒忌”而让之,好一个“择贤而让之”,真是愚蠢至极。

孙坚身死,孙策年幼,又遭新败,全军虚弱,刘表当一鼓作气,占据江东。可是刘表徒有虚名,不听良之良策,反而以一无谋之黄祖而不取江东,坐失良机,可见,刘表是妇人之慈,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抱负。刘表十入路诸侯讨伐都不响应,只是袁绍一封信而截击孙坚,个人不仅没有丝毫益处,反而招惹了江东的痛恨,可见刘表不能举大义,而往往以小害引火烧身。刘表这样的人,占据荆州难守基业。被人所夺是意料中的事了。

8、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只用美人不用兵。十八路诸侯杀不了董卓,而貂蝉一女子足以杀之;刘关张三人不能胜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足能胜之。王司徒之计巧就巧在将貂蝉明许吕布,暗关董卓,先许吕布,实际先送董卓、一父一子。这就给董卓贪色占媳有了根据,加上貂蝉见机行事。两边巧妙周旋,董卓、吕布父子还不反目为仇?聪明的李儒早就料到“吾等将皆死于妇人之手”。为西施易作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就行,而貂蝉一边要哄吕布,一边要哄董卓,两付心肠,要装出了两个面孔,真是难为了貂蝉。

9、“楚庄王‘绝缨’三会,不究戏爱姬三将雄,后为泰兵所困,得其死力相增救”。李儒的这句话几乎破了王允的连环计。王允劝吕布杀董卓,一急一缓,一起一落,一反一正,一纵一收,比李肃劝杀丁建阳,更是淋漓痛快。

李肃劝吕布杀义父丁公,反又诓吕布杀董卓,到了李傕来犯李肃兵败,吕布斩杀了李肃。劝人杀父者,不用别人杀之,即用杀父之人杀之,此天道之巧也。

王允巧设连环计除掉了董卓,可顺势治国安邦,然而王允都求之太急,应对李傕,郭汜允其赦免,从而徐图之,蔡邑因一时相知而哭董卓也不对,然而对蔡邑这样的名人之过应予仁。朝政未稳,而枉杀名望者不利。因此,王允杀蔡邑使原本跟随董卓的人恐惧不安,对拥兵在外的李傕等部严厉不赦求赦不得必死力拼搏。因此,王允难免身死家亡的下场。

李傕等人在对吕布的战斗中,采用了“拉大锯”式的战术,使吕布前后受敌不能抽身保卫景城,最终使吕布弃却家小,飞奔出关去投表袁绍。

李傕、郭汜等人是一批狂寇,入京城抢掠烧杀,欲杀皇帝举大事。凡欲成王事者先得民心,军事力量不足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就是这样的人。

10、马腾、韩遂身怀大义,来攻打李傕等奸贼而失败者在预料之中,失败者不在李傕等人,而在深熟兵家之事的贾诩。马韩远征而来,劳师动众,意在速胜,而李傕听贾诩之谋而坚壁不战,不出两个月,马韩军中无粮自然退兵。俗话说:“择主而事,不可不慎”,象贾诩这样才华进众的人,应投明主,万不可助纣为虐。因为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此举自然与李傕无故劝杀百姓大不相同。可惜!贾诩错投了李傕。

欲得天下,必先得人。在朝廷腐化衰败之际,各个诸侯蠢蠢欲动夺取天下的情况下,身为镇东将军的曹操唯才是举,招贤纳士,吸引了优秀人才的聚集。先有荀彧,荀彧叔侄二人弃袁绍来投,荀彧又荐举程昱,程昱又推荐郭嘉,郭嘉又引荐刘晔,刘晔又荐满宠,吕虔,两人又共荐毛珍,随后有于禁自投夏侯引见典韦于曹操,从而为曹操建立曹魏天下奠定了人才基础。从此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从曹操招贤纳士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拨任用,一经选拨必将委以重用,而且恐有天下人才不尽我用的紧迫感,可见曹操在选人用人上具有一定的胆识和魄力。这一点,刘备就略逊一筹了。要是说曹操在三国之争中顺乎天时之处于优先位置的话,那么曹操从一开始就重视人才的选拨任用,在人才的争夺战中就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战斗。关于曹操用人理论、特点、方法等具体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还要详细讨论。

11、陶谦本欲结纳曹氏而好心令人护送曹操之父曹嵩一行,谁料那张贼心不改,见利忘义,将曹嵩全家杀尽斩绝,取了财物,放火烧寺,闯下了大祸。于是曹操率大军大举进攻徐州,以报仇雪恨,但最终以大败而告终。为什么呢?一是征讨陶谦是无故,无故怀怨征伐而人不顺,故陶谦有玄德、孔融、陈宫三助也;二是安民扶国是公,私报杀父之仇私也,发兵以报私仇将士不得不怨,有怨将士就不能竭尽全力;三是曹操在用兵上出现了大失误,除留荀彧、程昱守阵外,其余尽发往徐州,使自己的大后防处于极度空虚。吕布、陈宫乘虚而入,接连袭破兖州、濮阳等地,直捣曹操的老窝鄄城。难怪曹操大惊:“兖州有失,使吾家可归也,不可不亟图之!”;四是曹操为报私仇,无故加罪恶于无百姓。曹操一路进攻,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所到之处,杀人民,挖掘坟墓,无恶不为,大失民心。有此四条,曹操不得不败。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有意;陶谦杀曹嵩全家,无意。曹操迁怒于陶谦犹可言之,而迁怒于百姓则万不该。曹操曾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宁叫我负人;今日报仇雪恨,是不可人负我。

陶谦宁自傅往曹营任其剖割,也要救徐州百姓之命,乃仁义也;见弘德贤良,再三以徐州相让,是贤德矣!陶谦有三让,刘备有三辞。三让乃真心,三辞是假辞。真所谓辞之愈力受之愈稳,大凡英雄做事都是这样。

刘备致书,劝曹操撤除徐州之兵,曹操却说:“刘备何人,敢以书来劝我!”,这是无意退兵也;后因兖州之围而顺势秉个人情于刘备,是无可奈何,故,退曹操徐州之兵也,非刘备,也非吕布,而是陈官其人也!

陶谦以“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气闲养病”为由再三让徐州于刘备。可见陶谦看重刘备的德才,二子不才,故宁愿自己病也,也要让刘备堪为徐州重任,公心至公,气度豁达,谦让至诚,以黎民百姓为重,可敬!可叹!

12、陶谦病亡,刘备得领徐州,曹操以刘备未有半剪之功而占据徐州,要发兵攻打徐州。荀彧谏曰:“昔事租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荀彧的这一战略性谋略的特色是:一要巩固坚实的大后方,二要刘备领徐州民已服备,取徐州不若先得兖州;三要首先东略阵地,既除黄巾余党,又取其粮草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四要先解决吕布的问题,后攻取徐州。荀彧的这一谋略、金石药言,洞见利害。自此之后,曹操按此行事,使自己的大后方进一步巩固,后来才能够得以抽身东征,为曹魏天下奠定了坚强的根据地。

吕布、曹操的洛阳之战,吕布以诈骗曹操进城,使曹操大败而几乎身。紧跟着曹操以诈应诈,将计就计,诈言身死而诱引吕布出城攻打,从而以伏兵使吕布折了很多人马。将计就计作为最常用而最有效的军事谋略,贵在把握战机,计可速发。迟则机失,机失则势不复存,势不存计不可使,使则非败不可!

13、吕布听陈宫之言辄胜,不听陈宫之言而辄败、宫诚智矣!陈宫劝吕布重兵把守兖州,吕布不听;陈宫在濮阳劝吕布不可出战,吕布也不听;陈宫知森林之疑,劝吕布不可轻,亦不听。以至丢兖州,失濮阳,几乎到了全军覆没的的境地。陈宫以其满腹经纶之才而投无谋之吕布,可惜!太可惜!陈宫为何不去投刘备呢?陈宫真让人不可理解!

吕布自催汜之变,飘零关东,诸侯多不能相容者,因连杀两个义父。且英雄无比,则无利忘义、变化无常,故诸侯不敢相容。那么,刘备偏偏要相让吕布、并让其驻军小沛呢?刘备者仁人也,因吕布退徐州之兵有功,故不忍吕布再度飘零不定。可就在“仁”字中,巧好埋伏着以后徐州之失的祸端。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一大失误。刘备志向远大,加上得以吕布相助,不能不使曹操,袁绍等人感到震惊。因此,刘备收吕布,使自己处在了炉火之上,引来了不少和祸害。

杨彪反间之计,使郭汜、李催反目为仇,自相残害,一个劫天子,一个劫大臣,使朝庭乱不堪言,杨彪反间计的失败在于施之过早,若等曹操兵来,施之于反间,李催郭汜二贼休矣!

14、荀彧的扶天子以令诸侯之计,使曹操在诸侯争纷中处于优先的地位。贾诩劝李傕、郭汜降曹、求免本身之罪,险遭李傕杀害。贾诩徒有经纶之才而不用于正道,最终不得不单骑回乡。杨奉、韩尽管保驾有功,但气量狭窄,非成大事之辈。杨、韩因曹操成了大功,掌了重权,而引军屯于大梁。杨奉手下有良将徐晃而不得重用,而曹操见徐晃而暗暗称奇,并以计召之。曹操见才便爱,安得不成大业。曹操一见董昭面容不凡,见言语投机,便向以朝廷大事。董昭亦不负曹操厚望,说杨奉是无谋之辈,不足虑也,让曹操以书安之,说李傕、郭汜“虎无爪,鸟无翼,不久为明公所擒,不足介意”。使曹操放心行事;建议迁都于许都,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每计与曹操相合。当然曹操必“凡操有所图,惟公救之”。至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好眼力。在对付刘备、吕布上,谋士荀彧向曹操连献“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使刘备损兵折将,失去了徐州。请诏命实授刘备为徐州牧,再密书刘备杀吕布,此乃“二虎竞食”之计,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见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尽管这一计策被刘备识破未能得逞,但毕竟在吕布心中埋下了隐患,对刘备开始有了戒备心理。在“二虎竞食”之计后,荀彧有提出了“驱虎吞狼”之计,暗说刘备上表要略南郡,袁术必怒而攻备,曹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疑心。事实上,正如荀彧所算计的那样,吕布得到袁术的许诺后,不仅乘机占领了徐州,而且出兵与袁术夹击刘备,使刘备大败而东逃。

张飞不听劝告,酗酒闯下大祸,使吕布率陈夺走徐州。张飞酗酒失徐州,而刘备不仅不责,反而叹:“得何足喜,失何足忧;马谡自负不听王平之劝而失街亭,诸葛亮却不徇私情而挥泪斩马谡,关公立军令状却在华容道上放生曹操,诸葛亮本来将军法外之斩关羽,无奈刘备以桃园结义之名而跪清孔明从宽处之,待关羽戴罪立功,此乃兄弟之情重于军法也。刘备待关羽、张飞真可谓情深厚谊,但这种兄弟之情不可掺杂于公事之中,更不该把兄弟情份看作公之大事更重。因此,刘备对关羽、张飞的这种特殊待遇,助长了关羽的傲慢自负,也助长了张飞蛮横要强,关羽傲慢到连军师孔明都不放在眼里。原因就在于刘备对关羽的特殊恩宠。可以说正由于桃园三结义,关羽、张飞给刘备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也正由于刘备对关、张二人的特殊情份,关羽、张飞给刘备造成了不少的重大失误。

1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一句话使关、张二人俱泣。也说明关、张两人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真耶、假耶?

袁术使孙策连攻泾县、陆康,得胜而归,不仅不赏,反而宴席之间甚为傲慢。袁术不赏者,惜爱官爵;袁术傲慢者,是待孙策为侄辈。袁术如此之襟怀安能为之大事矣!孙坚月下放声大哭者,恨不能继承父亲孙坚之志矣,可谓大孝!孙策其实与父亲孙坚相比英雄过也!孙策以玉玺为当,向袁术借兵三千,名为跨江救吴军,实为过江图大业。过江后他招揽江东人才得周瑜、力聘张昭、张竑二人,吸引将钦、周泰二位勇将,计降太史慈,率兵击败刘繇,下江东安边抚民,进兵伐白严虎,平定会稽,真可谓一鼓作气,大有平扫江东之气势。玉玺得而孙坚亡,玉玺失而孙策霸。成大业者以收人才、结民心为重,而不在玉玺不玉玺。孙坚之,不若策之弃之,策之英雄殆过其父。

孙策不仅善于招揽人才,而且知人善任。孙策新得太史慈后,太史慈欲辞别去收拾余众,孙策约定明日日中相会。诸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孙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恰到第二天中午,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众皆服孙策知人矣。作为主将,应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应多从战略全局上考虑问题,这正是孙策高于父亲孙坚的地方。

16、袁术为报刘备攻伐之仇,具粟20万石送吕布,得物便喜有的吕布不动兵助玄德。但是,吕布考虑到小沛一失徐州危的实际情况,随后点兵来救刘备。吕布射戟辕门。使刘备、袁术各自罢兵。袁术攻刘备不成,反而白送了20石粮米。后来,袁术贿赂不成,又求吕布三女为媳,此乃“疏不间戚”之计,意在取刘备也。陈宫明知是计,恐有所变,故劝说吕布连夜具办妆整,令宋宪等送女前去,乃为吕布着想也;尔陈珪一言揭具要害,乃以女为质、取小沛,小沛失,徐州牧迫使吕布将女追回。陈珪一为刘备,二为曹操,使不想使徐州落入袁术之手。

本来刘备和吕布的关系处于白热化状态,可以说是即将一触即发。可就在这节骨眼上行事鲁莽的张飞抢劫了吕布卖来的一半好马,惹起事端,迫使利备撤离小沛去投奔了曹操。至此,与孙坚几乎一同起事的刘备,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二人,手下无一位谋事,地盘无寸土,而孙策却已尽占江东地面,文有谋臣,武有武将,兵多将广,地沃粮多。两者相比,人们不仅为刘备深感忧虑。从刘备桃园三结义,到刘备弃小沛投曹操,之所以无尺寸之功者,乃没得也。刘备的这段经历,正好充分说明人才在军事斗争中的特殊作用。

曹操曾使用“二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意在消灭刘备。然而,刘备来投营后,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顾荀彧、程昱等高参的劝说,不仅不杀刘备,而且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刘备,袁荐刘备领豫州牧。这是为何?曹操毕竟是一代英雄,他欲图大业,仗信义而招俊杰,况刘备以困穷而投,若杀之是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故曹操宁叫吕布、表术杀刘备,必不自杀于刘备,以免自己残残害贤良之名也。

张锈弃众投降,曹操却因奸污张济之妻,而逼迫张锈反叛,险些是曹操丧命。董卓爱女人,曹操亦爱女人。却董卓死于吕布之手,而曹操不死于张锈。董卓死,是有失于心腹猛将之心;操不死,乃得心腹猛将之助也。兴亡成败,止在能用人与后,岂在好色不好色哉!齐恒公好色,然能管仲为用不失为称霸。吴王不用子胥,虽无西施国还是要灭亡。吴王若用子胥,虽有西施何?何汉高祖刘邦好色,虽有妻妾成群,仍想尽取天下美女而享用,但仍然刘邦夺取天下无害。蜀宫中无倾国之美人,刘惮竟为俘虏。

曹操为得到邹氏的欢喜,竞然说:“吾为夫人故,特纳张锈之降,不然灭族矣”,这样大的人情卖与妇人,不能不让夫感恩戴德,真是酒后狂言。曹操与邹氏每日取乐,竟然流连忘返不想归期,可见色之于人甚矣哉!曹操的一场风流事,居然使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命丧黄泉。后来,设计祭祭典韦,大哭而奠之,曹操并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实乃感典韦以死相救,非典韦曹操早死成了刀下鬼了!

吕布使陈登到曹操处求封徐州牧,不仅没有求得,反而阵桂被赠禄二千石,陈登被封分广陵太守,吕布大怒,欲斩陈登,然而陈登的一席话说得吕布破怒为笑,这是何也?陈登说:“吾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这是说陈登力说曹操封徐州牧了。说:“曹公美曰,不如卿言,吾待温侯,如养鹰耳、孤免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乃去”。这是说曹操还要依仗吕布残并袁术、袁绍、孙策、刘表、刘璋、张鲁等诸侯军事力量,从而表明了曹操不仅看重于吕布,而且还要和吕布一道夺取整个天下。因而,吕布剑掷曰:“曹公知我心也”。其实,这些都是陈登编造的,目的是稳住吕布,以为后来夺徐州杀吕布而腹线。

17、袁术凭手中有玉玺,淮南地广粮多,出家为四世之公,称起帝来了,曹操且不敢称帝,倒是无谋袁术称起帝号。袁术不称帝则己,一称帝大家具戮之。吕布因拒婚而招致了袁术七路大军20万兵力的进攻。面对如此重兵的进攻。吕布,陈宫大惊,陈登却使计“以正兵守之,出奇兵胜之”无不成功。劝说杨奉、韩庭不为袁术所并,作为内应攻袁术,此二路军已为我所用,另外致书豫州让刘备来助,吕布分五路军与而拒。果然,如陈登所料,袁术大败而回淮南。

曹操、吕布、刘备、孙策四面攻打袁术于寿春,袁术留将守之,自己却收拾过淮而去。曹操自带十七万大军,借孙策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令仓官王垕小斛散之,军士无不嗟怨。曹操恐军心变,故借王垕之首而压众。第二日,曹操令将死战,军威大振,一举攻得寿春。军队不是好带的,主将不可不察,军中机巧瞬息万变、军士有怒,则军心变。军心变不为我用,反而倒戈反击。军中粮少,不得不以小斛发放。而曹操令小斛发放时,就已经想好了借王垕之手以定军心。此乃曹操不得而不为之。在军心将变的关键时刻,曹操的选择是适时机警的。

曹操割发代首已成为千古美谈,曹操十多万大军进伐张锈,一路麦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曹操下令:“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可是,因马惊曹操的战马踏坏了一片麦田。于是,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拔剑欲自刎,郭嘉力劝,乃以割发代首。有人说:曹操割发代首是重罪轻罚。其实杀人不是目的,而目的在于使百姓麦田免践踏,况曹操战马属失惊之后所致,割发代首以足见曹操身先士卒的领导风格了。

曹操在攻取寿春时,曹操对吕布善言抚慰,封为左将军,安稳了吕布之心;待寿春战役后,曹操又私下对刘备说出了“掘坑待虎”之计。此计意在先取吕布、后收刘备,与“两虎竞食”、“驱虎吞狼”之计同出一辙也!

18、曹操围攻张诱于城中。曹操骑马说城观之一如此三月,传令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明示将从这里攻城,其它他暗地里选准了东南角,因为东南角鹿角多半毁坏,真可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俗话说,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需识诈人,聪明的贾诩早就识破了曹操的阴谋,将计就计,令百姓装扮成军士重守西北角,而暗中藏重兵以待曹操攻东南角。因此,使曹操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将在谋而不在勇。贾诩知彼知己,决胜决负,谋略超人。

曹操兵败至襄城,先祭奠韦,后祭长子爱侄,并祭阵亡将士。祭哭典韦不是为典韦,哭祭一死典韦,而活着的“典韦”就无不感动;先祭典韦,后祭长子曹昂爱侄,不是说曹操不爱子,而是表明自己先公后私的襟怀,祭阵亡将士者,使让全军皆知我曹操是不会忘记所有有功将士的。

战争往往是一种心理战。曹操知袁绍欲兴兵犯许都,即日回兵,张诱率兵追击,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果然,诱,表两军大败而退。贾诩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果不然,请暂吾首。张绣引兵追击,曹兵果然大败。这是为何,这就是作战双方在心理上的相互琢磨,正如贾诩后来说的,将军用兵,非曹操对手,曹操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故知必败;既破我追军后,必轻本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乃千古妙论。妙就妙在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兵等十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从而得出了曹操战败袁绍不难实的科学结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不仅科学分析了曹操,袁绍两大军子集团的优劣,而且为后来分析把握战争双方战略发展趋势提供了比较科学的方法,也指明了作为主将应该加强素质修养的主要方面及其途径,对事实领导科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袁绍见曹操撤兵四营,又改为北征公孙瓒,曹操去乘机而先攻吕布。兵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吕布之德,凡面谀人者,必腹中藏刀算计人也。君不是陈父子使计夺余州吕布耶。

袁术攻打吕布,曹操则助布以攻术,这是恐怕吕布与袁术相合也,待到吕布破了袁术的七路大军后,曹操又约刘备共伐吕布,是知道袁术与吕布不能再相和,而害怕齐备与吕布又联合起来,可谓老谋深算,信不可及。

19、刘安杀妻当野味给刘备享用,刘备不胜伤感,曹操以金自两赐于刘安。我以为刘安排人也,刘安老母在却不曾吃得野味,偏要给身居豫州之任的齐备吃野味,故刘安居心不良,分明有野心,既东妻为刘备,又何必受曹操所赠白两之金,显然是另有企图。刘备败困途中,刘安可尽之家中所有给刘备吃素也好,关键在于心诚,何必一定要杀妻充当野味呢,以我所见,刘安今杀妻以供齐备享用,必将杀母来侍奉比齐备更有用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穷苦潦倒,饥饿至极,他手下的一个人名收刁竖,立即把儿子杀了让齐恒公吃了,以取得了齐恒公的无比信任。齐恒公作了国君后不久,刁竖等阴谋篡位,将齐恒公活活饿死在兵陵林之地。俗话说,虎毒不吃子,虎若吃子,必有他图。可惜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竟然为了美化齐备,编造出了这样一出恶作剧,不能不令人感到恶心。

陈登先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使余州防守困虚,又用反间计使吕布与陈宫相互拼杀,又采用虚张声势之计调开了防守小沛的张辽等人,从而使吕布先后失去了徐州、萧关、小沛。此时的吕布还执迷不悟,责问陈登何在,陈登可谓运筹惟屋,见机行事,运用自如,为曹操斩吕布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布大败后,军驻下邳。阵宫连进三计,即乘曹兵方寨栅未定以途远劳,屯兵内外以成觭角之势待操军食尽一鼓可破,将军可引精兵往断其粮道。这三计都是转败为胜的大妙计,可惜无谋勇夫吕布只听妻妾之言困守于下邳而坐失良机,最终导致了白门楼三败。

白门楼上,刘备君不见丁建场,董卓之事乎一句话,迫使曹操杀了吕布,吕布英勇无比,曹操能用之,操不杀布,则必用布,用布则必防布,既能以利厚给之,而使为我用,又能以术牢笼之,而使不为我害,是为虎添翼,操远非丁建阳董卓相比,这一点刘备心里最清楚,故以言激操杀了吕布。故有“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之说。

20、赵高指鹿为马察顺逆,曹操射鹿验众心之从违。董承内阁受诏之败失在不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欲其密,何必歃血会饮。虽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偏汉,不徒为董承咎也。

21、刘备入曹营真可谓身在虎穴,时刻要提防曹操谋害。在下园种菜,亲自浇灌,以示自己无抱负也,此乃韬晦之计。曹操煮酒论英雄,已成为千古美谈。一个要问,一个超前享受痴,一个作假连说八个当今名士,一个接连看低当世多少公子;一个只是一味装呆,一个一语道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语道破天机,齐备大为震惊,借雷电遮过汤匙落地的失态,从而使曹操不疑玄德。真可谓,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玄德总领五万人马得脱,真如自己所说的,吾乃龙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后曹操听郭嘉、程昱之劝,派许褚来追,至此,已晚矣。曹操让车计刘备,车胄部却与刘备关系过甚的陈商议,这难免不能不败。

22、郑玄书信至,围绕是否发表救齐备,袁绍手下的谋士展开了一场争论。田平以为兵起连年,百姓疲惫,不可复兴大军,应养精蓄锐,三年间大事可定,沮授以为制胜之策,不在强盛,而兴无名之兵不可取,郭图、审配积极主张用兵,使谋而无断的袁绍踌躇不决。后来,在许悠、荀谌的支持下,袁绍才发兵三十万之众,发檄各郡,大举进攻曹操。

荀或许价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这一评价十分中肯。实现情况正如荀或所料,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屯兵黎阳,故进兵无果也。

23、贾诩劝张绣降曹操其使有三,曹操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重用,操虽弱,得我必喜,曹操有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四海。事实上正是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张绣自知不能成大事,投袁绍而绍不能重用,投齐备无从谈起,只好投曹操最好。曹操胸怀大度,不计前之私仇,不仅收降了张绣,而且重用张绣为杨武将旱,封贾诩为执金吾使。称衡腐儒辞去剑必招自杀,然而曹操尽管受称衡污辱太甚,因恐天下谓操不能容物而不忍杀之,故假手刘表害之,刘表识破曹操用心,乃推给黄祖具杀,我以为,杀称衡者非他人,乃孔文举也。孔融既知操性,又深识称衡。向曹操不要推荐,称衡复在,荐之,则成为黄祖刀下之冤鬼。

24、为天下者不顾家。刘备前败于吕布,抛齐妻小而不顾,今又败于曹操,又弃妻小而不顾,刘邦为夺得天下,弃吕后于项羽,项羽要煮杀沛公之父,刘邦曰,我父即你父,就由养你办罢,此乃,忠孝不能两全也,无谋袁绍却儿女情长,恋恋小儿岂能成大事也。

曹操欲东征齐备,西北有马腾为患,且袁绍军屯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在这种复杂而可能多变的情况下,程昱、郭嘉、从马腾、袁绍性迟而多疑的个性断定,曹操可放心东征刘备。于是,曹操起2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徐州,一举得胜,使齐备全军几乎覆灭。在曹操几尽全力东征之际,许昌空虚,田丰极力劝说袁绍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在这不易得到的机会面前,袁绍却因自己的小儿子生病而不能发兵。大事去矣,可痛惜哉。田丰气愤地跌足长叹而出,真可以说不出郭嘉所料。

且说曹操能够以少胜多,而战胜袁绍,为什么刘备就不能以少胜多而胜曹操呢,关键的在于刘备在军事战略的策划及其用兵上不如曹操,具体来说齐备这时候还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军事谋略家,虽然有关羽、张飞这英勇的武将,但缺乏高明的军事谋略去指挥。战争以用谋为上,靠英勇是靠不住的。所以,在曹操强大的军事进攻之中,刘备是必败无疑的了。至此,想起唐太宗论曹操的一段话来,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韩信善将兵,一将之智也,高祖不善将兵,而善将将,万乘之才也。岂非操之用兵,则胜于备,而用人则逊于备与。由此可见,刘备用兵逊于曹操,故有齐备徐放之败。其守用人方面齐备与曹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说用人上曹操逊于刘备未免也有失于公。刘备用人重德,曹操用人重才,刘备用人显得慎重,曹操用人而豁然大度,刘备用人以诚取心,故能久远,至于挖掘人才则不如曹操,曹操惟才是举,故人才济济,至于用人久远上则不如刘备,刘备用人能够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曹操用人以功绩为先,故将士敢于取胜,等等。所以说,不能够简单地说用人上刘备胜于曹操。

刘备至徐州之败,多少年来,东奔西忙,到处托身,茕茕一身,常为客子,作为读者至此为刘备之前程深感忧虑。

25、先有张辽说关羽有罪三,后有关公与曹操有三约,就这三约而言,其一降汉不降曹,是受刘备的影响至深,其二清奉禄以养赡,是保舍二嫂的性命,其三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使当辞去,是不忘挑国信义之情。这三约为一般人不能答应,而求才心切的曹操之所以能承约者,是曹操过分相信了自己。关公到曹营后,曹操待关羽确实不薄,宴会上以客待之延之上座,备绫锦及金器相送,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美女十人侍奉关羽,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送,以纱锦作囊为关公护髯,赠吕布所骑赤免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候等等,足具曹操的爱才之心和用心良苦,在金银财宝、高官厚禄,美女佳人的诱惑下,关羽不为所动,而且更为谨慎,乃念念不忘挑园结义兄弟之情,面对那些屈身求荣,变节求贵的区区小人,关公是何等的光明磊落和高尚而光荣,面对关公,曹操无不感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袁绍欲进兵许都,田丰以操暂破徐州,势气方锐,不如以久待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为由,两次劝谏袁绍不可发兵。袁绍却怒斥田丰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绍遣颜良作先锋,沮授谏曰,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斥曰,吾之上将,非吾等可料,主将无谋,又不听谏言,没有不败之理。

曹操使关羽斩颜良者,一是无可敌之将可使;二是意欲袁绍斩刘备也。

26、关公斩颜良,袁绍给15万士兵与文丑、渡河追曹,授谏,袁绍不听,曹操反兵家三大忌,采用粮草先行,军兵在后的策略,又令军士解衣卸甲,尽放其马,以此作诱饵引诱敌人。待文丑抢了粮草,又抢军马,两军自相东乱时,曹操令军士一齐下士阜而击之,文丑军大乱,关公乘机提刀斩文丑,河北军大半落水而亡,曹操的诱敌之计只可以使于文丑,文丑若不为饵为诱,曹操必败无疑。因此,在军事斗争中运用谋略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不可死搬硬套,必须有正有奇,正奇相应。曹操以粮草,军马作诱饵,装作无所准备的样子,是正也,是军士聚集于士阜之上,以整击乱,是奇也。正者,造势,奇者,取胜。

27、关公得知齐备的下落后,不辞而归,曹操念其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不仅不让追杀,而且还要亲自送行,并赠锦袍一领。那么,关公如何能够得以出五关斩六将呢,不妨我们在这里找找他成功的原因,一是五关守将皆无能,斗不过两三合就被关公所斩;二是得到了同乡普净僧侣,胡华之子胡班的暗中保护,才免遭杀害;三是在第一关就斩杀孔秀,加之关羽非常的名望,给各关守将心理上造成了恐惧;四是关羽谨慎从事,卧不长眠,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五是关羽是承相曹操重之人,且斩颜良、文丑有大功,即使关羽无丞相文凭,但丞相也没让守将杀死关公,所以守关将士心理上不知所措,这就给关羽出关斩将有了可乘之机。过关,是关羽的目的,斩将,非关羽过得了五关,使人才不得不想,曹操赠金赠袍,亲自运行,为什么舍不得一低文凭呢,是不是曹操舍五关守将以杀关公,舍将而杀关公为何曹操又不肯为守将下令呢,也许是曹操想让关羽听天由命,过得了五关是关羽的命,过不了关被守将所害也是关羽的命,曹操当时的想法究竟是什么,谁也许都猜不透。

28、人言关公降汉不降曹为云长大节,未知翼德守节更烈也。遇着二哥不说就抢,郭常之子盗马险些遭难,郭常为子求情,奈老妻最怜爱此子,人情多爱独子,但爱而不可溺爱,溺爱成性难教也。周仓愿只身步行,跟随关公,虽万里而不辞,足见关公深得众望。察阳事想为外甥秦琪报仇,曹操不肯特迁他往汝南攻刘辟,不想冤家路窄,合该蔡阳有这一死。蔡阳不死,关公还一时给张飞说情,蔡阳之死张飞才得以明白。

29、曹操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远,此乃政治联姻,孙策假意请许贡而杀之,有家客人之人欲为许报仇,孙坚以三十骑轻出而至于死,孙策以单骑轻出而至于伤。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真乃应了郭嘉所料,孙策不信神仙真乃英雄也,孙策之死是许贡家人伤之过重。重伤之后孙策未能得以安心治疗,故病发而身亡绝非死于吉之手也。可惜哉、孙策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孙策瞩付:“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有可为”。孙策打天下而让位于弟者没有,孙策让于孙权者,是因为:“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其能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除孙权外,孙策无人可托也。保江东除非是孙权,后来的事实正如孙策所说的那样,孙策26岁就几乎占据了整个江东,而孙权继位后一直采取了坐守江东的保守战略,东吴历来虽然几次向外扩张,争夺天下的良机,但在孙权保守战备思想的影响下未能得以很好的利用。但孙权坐守江东有成,东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被晋军统一的。

孙权登位后,周瑜给孙权提出了一个重大建议,即“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需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使孙权相断得以鲁肃、诸葛瑾、顾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辅佐,为后稳定东吴江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就鲁而言,周瑜荐鲁肃非因他相噌而酬,实因为鲁肃胸怀韬略。满腹经纶,乃济国安邦之栋梁。鲁肃初见孙权所语,与孔明所见相同,鲁肃说:“窃以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降。为将军计,唯有驻足江东此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降黄祖,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称王以图天下。”鲁肃的这一战略性策略不比诸葛亮出师表中谋划相低,可见鲁肃在总体战略的谋划要比周瑜要高明的多,在赤壁之战的前后,人们似乎只知道鲁肃的为人谨厚、诚实,但不知鲁肃考虑问题多以战略的高度和顾全大局上考虑,时时处处维护孙刘联盟的团结与联合,善于以迂为直的外交活动,所以说,如果没有鲁肃就难有孙刘的联盟,也就汲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大捷!

30、从官渡之战看袁绍的教训,郭嘉曾有“十胜十败”之论,袁绍有十败,而这“十败”最中要害的是外宽内忌,多谋少决而不能用这两条,就袁绍多谋多决而言,袁绍不仅不听田丰之谏,反而将田丰打入牢狱,田丰在狱中知袁绍将发兵官渡,田丰上书劝谏:“今易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不料袁绍听信逢吉馋言欲杀田丰。行至阳武,沮援谏回:“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宣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缓军不战自败。”然而,袁绍不仅人听,反而将沮援攀锁军中,田丰宜在不战,沮援宜在缓战,不战但可免败,缓战实可改生,乃不见用反而是罪,韩猛这粮被曹操粮后,审配袁绍重兵防守鸟巢也粮之外,不仅不引以为我而派性刚好酒为大将守之,反而斥责审配回去邺督粮草去了,许攸捕得了送粮草告急的使者后,立即建议袁绍许昌空虚,分一军昼夜掩袭许昌,可乘机两路击之。”袁绍不仅见疑则不用,反而听信审配之言,退而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计若成,曹操休矣!可惜袁绍疑而不用,迫使许攸降曹献了劫烧鸟巢屯粮之计,从此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曹胜袁败已成为定局,沮援得知鸟巢危险之后,又立即去见袁绍,劝他宣遣精兵强将加强巡哨,免为曹操的算,袁绍反而相叱沮援: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遂命轩监者,真可谓忠言逆耳反见仇,独夹袁绍少机谋。鸟巢粮尽根基,犹区得  ,袁绍在最关键的时该不听忠言,从而贻误了战机,  自己步步踏向了灭亡的道路。在三国时代,  、郭嘉、田丰、沮援、许 、都是有各的谋士,但袁绍却有谋而不决,谋而不用,进忠言反为仇。良鸟择木而栖,良民择主而乐,  、郭嘉不能为袁绍而用,曹操用之而大是其功,许 为袁绍设两路夹击之谋,袁绍却疑而不用,许给曹操设劫烧鸟巢之计,曹操全胜,沮援、田丰不仅能谋,而且忠而守之,袁绍却反以为仇,一个监了军中,一个被投牢狱。,田丰、沮援的下狱和许流失,在力量的对比上,袁绍也就人去了关键性的法码,事情往往是这样怪,大凡下能用良才者,必然用奴才,不能听信忠言者,必然信言,却说袁绍知军粮有失,张力谏同高救,。郭却提出了“围魏救赵”之计,绍不听郭言,鸟巢失粮,张攻曹营失利后,郭却一而进谗言,一面派者假言主公要问罪,逼迫张、高两位投了曹操。袁绍疑,曹操也疑。然而曹操之疑,决之而不疑,故胜之,袁绍之疑,沮援决之而似疑,许决之而疑,故败之。曹操疑其所疑,信其所信,韩猛运粮,其诱敌,许之来,不疑其诈降。张来降,而不颖其假,故能胜。袁绍疑其不当疑,信其不当信。见曹操致苟战书,当信之所实,却疑其有诈,见审配罪许之书,当疑其无名,然信其实,听郭谋张之语,当疑其有奸,却信其有实,听潜回来之言,当疑其图言,却信以为真,故袁绍按照“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逻辑,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从袁绍官渡之败可见,袁绍最大的失就在于不能用人,对一个子统帅来说,制胜不在于他自己如何勇猛过人,谋略超群,关键是要集中良谋,用良才,河北人才何其多,无奈袁绍不能用,失人自失军队80万,到头来不怨天有。后来曹操无不感叹道:“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绍不能用!若能用,则是安正眼觑比地哉!”

(31)袁绍败后,不仅不认真总结汲取经验教训,反而听信之谗言,将田丰于狱中,其实田丰之死,而暴露了袁绍外宽内忌,不念忠诚的致命弱点。正如田丰所说:“若胜而喜,犹能救我;今战败则羞,吾望生矣!”田丰临死前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本无足惜!”

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使袁绍仓亭,至此,袁绍还感叹此天天丧吾也。袁绍自取灭亡,还怨天灭亡也,此乃与项羽下之战之后天灭我也中哉!

在仓亭大战之际,刘备乘曹操进攻袁绍兵功打许昌,曹操亲其军折回打败了刘备,袁绍得以战机而不发兵进攻曹操,故败也,刘备抓住曹操进攻河北而乘着攻打许昌,得战机而败,是刘备的势力不是也,兵败后,刘备与诸将聚饮沙滩叹回:“诸召皆有天佑之才,不幸跟随刘备而投明主,以取攻各乎?”众皆掩面而哭,这既是刘备在自己出境的无可奈何的感叹,又是刘备对诸将的心肺之言,叹惜众将自随而无功名者是让其投明主,劝大家去投明主者正是拘留大家也,故遣之愈力,留之也愈力。

官渡之败,袁绍应坚守而卸防,不料袁绍又中“十面埋伏”之计,使三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仓亭大败后,军心未振,当深讲高,以养军民之力,可是袁绍却突然想起要进攻许昌,然而,未等袁绍发兵,曹操却带兵来攻冀州了,这是袁绍却想引兵数万与曹军迎战,被张辽大败则奔冀州,使袁绍大吃一惊,吐血而死,真何谓:“空招三千,漫有英雄兵,羊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高难成。”袁绍的一身就这样为后来之人提供了可借鉴的镜子。

(32)袁绍之败,降了他外宽内忌,多谋少决而不能用人外,还有一个很主要原因,就是袁绍集团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谋各为朋,因此,袁氏之亡,亡于也,也有一定的道理,自古至今,凡欲图天下大高者,未有兄弟不而能有济者也,袁我四喜之公,之望门也,若袁绍、袁术兄弟俩齐心协力,胸怀大志,揽尽人才,用人得体,岂有刘备,孙坚之之地也,天下将不再分为三国,乃袁氏之天下也,无奈袁绍、袁术各怀鬼胎,各自为政,见死不救,见仇疏远,终究被人各个击破。既有袁绍、袁术之争之前,必有袁、袁尚、相争之后,各自矛盾,内争不体,丧之急速。从袁绍集团的谋士群体来看,初则谋士之党,后则两公子亦,

田丰,沮援为一党,审配、郭图,为一党,后则郭图与审配又同袁谭、袁尚分为二党,审配,郭图,昔至审配之位,背其而党其友,之弟,背其而其仇,袁氏集团的内部纷争,加速了袁绍的彻底灭亡。

谭与尚入城坚守,操兵连日败打不下,郭嘉献计:“袁氏长主庶,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各树其党,急之则相救, 之则 相争,不如兵南征,待变成而后击,可一举而。果然应郭嘉所料,操兵一退,两兄弟就发兵相互攻战,从而使袁谭向曹操投降。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军政治斗争中,要充分利用内部的各种矛盾,善于敌人,敌人,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可以说:“急则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是内争敌手的一大特征。

(33)许似死于许诸之手,是曹操预料中的事情,许似劫烧鸟巢粮之计,所以为对曹操的功,因而特功自傲,竟然在众将面前直呼丞相曹操的物名,“汝不同我,安得入此万,”足是许似之骑态,也足见许似浅薄,听了许似的狂言,众将不平,然而曹操只是大关而已,这就为许诸杀许似埋下了伏。假若,此时曹操能从爱惜许似的角度出发,及时提醒和教育许似,许似也不至于死于许诸的刀下,曹操笑而不教,故纵许似更加狂。故有许似后来大骂许诸,被许诸见。故杀许似者,曹操也,往后看,更是见杀许似者曹操也,许诸杀许似,是大

杀谋士,曹操只说:“与,故相戏算,何故杀之,“一语带过,而不容许诸之罪,这是为何?”这是曹操奸诈欺人处,恃功傲者,必败无疑!

袁熙、叶袁尚引兵奔辽东,投公孙康营中,这时,引众劝曹操建位征之,曹操却笑着说:“不诸公。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遂一袁之首矣。”诸将皆不肯信,果然不出几日,公孙康送来二袁首级,从皆在大惊,其实,这是郭嘉预料中的事情,公孙康众袁氏吞,二袁投疑,若以兵来之,必力迎敌,争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郭嘉二缓之计,使曹操不拔一兵一卒而胜三袁。

郭嘉亡年38岁,从征十有一年,多为曹操之有奇勋,郭嘉死,曹操大哭:“孝死,乃天丧吾也!”回顾从官回:“诸群的齿,皆孤等辈,惟孝最少,吾欲把以后,不年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断裂矣!”“天生郭孝,豪杰降,腹内藏,胸中隐甲,这谋如,决策似阵。可惜身先表,中原栋梁倾。”

(34)刘备替刘表平叛张武,,阵孙得胜后,得“的卢“三千里马,玄德遂将此马献于刘表,而越以相马回,此马骑之则主。”张武为此马而亡,那么陈孙又为那个鸟而亡耶,因此越说此马主者,是说刘备欲害刘表,正和刘备所说“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往后刘备边险,非“的卢”早已成为蔡刀下之冤免了!

刘备得胜后,向刘表献,以张飞巡南越,云长围子城,赵云拒长江,此乃保荆州之大计,无奈刘表听信蔡夫人之谗言,不为所用,后来刘备又献策,乘曹操北征,许昌空虚,发兵攻之,大高可就也,此乃难逢之战机,然而刘表却以“吾坐据荆州之大计”刘表欲长,又想碍于礼法,欲之长子,争蔡氏皆掌军务,后必生礼,可见,是表一无见识,迂乃掌于两问疑难,二是刘表不能用人,庞爱蔡氏,而用人又多用蔡氏,反被蔡氏控制,此乃没有不败之理。

蔡于维合之中欲刘备,伊探知危机力救刘备,蔡杀刘备不成又以一陷害刘备,刘表见而忽然觉察有外人,蔡又没计再次计谋杀刘备,正在危难之际,伊

救刘备,刘备乘“的卢”加而逃,“的卢”救刘备一命也。

(35)这一回是为刘备三顾茅庐作引子。“水镜先生”既向刘备荐伏龙、凤雏、却又为何不明指其姓名也?是荐而又为荐也,然不便说出具体姓名,正是审慎郑重推荐而已。“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得一人者可安天下。”而又不直说其名,刘备若信必为求之,不信说出姓名也是枉然,故“水镜先生”愈神秘,刘备则心愈诚。“水镜先生”的这种荐人之术确实显得十分高明。

刘备一一列举手下文臣武将,“水镜先生”却不以为然,曰:“关、张、赵云,皆人之故,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乃白面书生,非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这一席话,说出了刘备用人上的根本,刘备说自己侧身以救山中贤,奈来迂其人何!水镜曰:孔子云“十室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这是使我又想起了唐太宗令人招贤纳士,却报之曰:天下无人乎,这些却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启示“天下非无人乎,而在于我们不能礼贤人士。当今社会要发展,人是最关键的问题,大凡不能得人才者,其在于用人者,或武大郎开店想人比我高,或对人刻求只知其短不知其长,或自己才疏不能识别人才,或自己胸怀狭窄不能用天下之高才,故有:心中无私,人才济济之说。自己不以识别用人才,反而嗟天下无人乎,岂有此理,荆州之地,人杰地灵,地处战略要地,北可拒曹操,东可挡江东孙权,西可占据州之要略,人杰当数孔明,庞、徐庶、水镜等能经伦济之人才,可惜刘表不能所用,岂有不败之理!

却说徐庶轻率而投刘表,是刘表见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故又离之来求水镜。水镜批评说:“公怀天佐之才,择人而多,奈何轻身往见升乎?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乎”可见水镜能识人,其见识在徐庶,庞之上,可谓人中俊杰。徐庶对刘表而不能用,而不能去的许十分。确实和如徐庶所说的那样,刘表正因为如此才使荆州入了曹操之乎。

徐庶尽管有水镜先生之荐,但还不肯轻信与刘备。故献计将“的卢”赐与仇人。待妨过其人后乘之,自然无事,此乃徐庶以言相诚于刘备,欲相投,先相诚,几右相离,然后相会,徐庶投刘备后,献计先破了吕旷,吕朔五千人马,计取城,使曹仁大败而回许昌,从而为刘备立下了头功。

36、吕旷、吕朔不探虚实而进军刘备,被二路伏军掩杀全军覆没。曹仁听吕旷、吕朔二将被杀大惊,不听李再三劝谏。发兵再次攻军刘备,大败而则逃回许都。曹仁之败,在徐庶意料之中,亦在李典所料之中,曹仁将发兵,李典劝谏,吕旷、吕朔二将轻敌而亡,今只宜按兵不动,气丞相发大兵来代,乃为上举,曹仁不听,以为弹丸之地,不宜劳丞相,熟料弹丸之地中藏有英雄豪杰,自负轻敌,莫有不败的,,李典再三劝说曹仁不可轻敌,曹仁竟然斥责李典怀有二心。随后,李典要求据守樊城,以保樊城,曹仁居然怀疑李典真有二心。李典无奈,只得随曹仁渡河进攻新野,首战失利,李典再次说撤军回樊城,曹仁竟以李典卖阵为由要斩李典,于是曹仁没“八门金锁阵”却被玄德军冲破,曹军大败而退,至此,曹仁方信李典之言,但曹仁不敢失败,夜间又来劫,被刘备大败而逃,而且失去了城,曹仁自负轻敌,不听劝谏,终于遭到了失败。而作为将的李典能知已知彼,能攻而能守。忍辱负重而顾全大局,至兵败而又保护曹仁顺到撤退,李典贤于曹仁。

程昱献计提取徐庶母亲,又用计字作伪书而如徐庶,徐庶乃孝奉之人,见母方才也。至此,刘备而临两种选择,一是放还徐庶,以成子母天性成率,二是若留勿放徐蔗,见曹操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必报母仇于曹操,然而刘备却选择了前者。“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使去,以绝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刘备送徐庶,凝泪百而望,被一树林隔断,刘备命人尽代此处树木,这已成为千古美谈。刘备具有更远远的眼光。刘备不如此,徐庶不荐孔明,刘备若留徐庶军中而断子母之情,孔明必定会不来军中相辅,失一个徐庶,得一孔明,刘备此乃得人之心也,因感于刘备知迂之思,故徐庶不仅荐孔明,而且亲自一到茅庐劝说孔明辅刘备。

37、徐庶至许都,急往见其母.徐母拍案大怒:”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今凭一纸家书,更不详察,随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遂自缢而死。正如水镜所料:“此事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必死矣!”徐母高义

必羞见其子。“徐母真可谓“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水镜先生知徐庶走,又荐孔明。水镜和徐庶共荐孔明。但各不相同。徐庶既荐又去劝说孔明,惟恐刘备不得孔明也,又恐孔明之不出相辅。而水镜先生则是自言自语,反以元直之荐为多事。反以孔明三出为可惜。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则把孔明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水镜知孔明将出山辅刘备,乃叹惜“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38、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这已成为千古美谈。然而,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尽管孔明身怀经天纬地之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不得天时,难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只能亡国而鼎立而已。刘备三顾茅庐,足见刘备求才若渴之情,不容孔明不出山相助也!

孔明中厅贴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对联。观此联,但知其为人,淡泊宁静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冷极闲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孔明之大为,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故只有耐得极闲极冷之时,才能干出一番极忙极热之事来!

38、刘备三顾而茅庐,终见得孔明。刘备再三请教,孔明再三推辞,继而愿闻将军之志,才肯出策。终于创出了闻名于世的《前出师表》,其主要论点有①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之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③荆州此用武之地,是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无府之国,今刘璋暗弱而不知有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两和诸戒,南抚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于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事可成,汉室可兴矣。先成足三势,后固中原。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从后事的情况来看,刘备就按此谋略以成大事的,后来的不少历史学家及军事学家对孔明的出师表进行过反复的研究。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原则是完全符合形势的发展变化,但是这一军事原则在施实过程中有些过于呆板,更何况从荆州到益州道路狭长,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运作起来大有首尾难顾之弊病,更何况东吴早已就打算将荆州据为己有,荆州是江东的重要屏障,无论无何东吴不会轻易将荆州让给刘备的,这就为东吴和蜀国的矛盾留下了隐患。故孔明在三国之争中《未出茅庐就有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孙权自孙策死后,广纳贤士,连年你我相荐,先后得到阚泽、严峻、薛琼、朱、陆清、张温、骆等文臣及吕蒙、陆逊、潘章。丁等良将。共相辅佐。此江东称之盛。随后,孙权督众攻打夏口,杀死黄祖,为父兄报得大仇。

39、不可为别人家事轻谋,为人谋家事者不可不密,刘琦为继母不容命在旦夕,故再三请教于孔明,孔明因“疏不,还是不肯赐教,再三推辞,只是谋而恐有谋泄。刘琦请孔明上楼而撤去梯子,并以死相挟,孔明才被迫说出“公子其不闻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之事,公子可守江厦,则可避祸矣!”

却说曹操欲将夏候淳率兵十万来攻轩野,徐庶接连谏曰“刘备英雄,今更兼诸葛亮为军师,不可轻敌。”夏候淳不自为然,并夸下海口捉刘备、诸葛亮与丞相。夏候淳率军浩浩荡荡开进博望坡,赵云诱兵,韩浩谏夏候淳“赵动荡诱敌,恐有埋伏”不听,随后,于、李典又谏轻敌者必败,应防火攻。终于夏候淳大败,收拾残军回许都了。这一战例进一步警示我们:轻敌而自负者必败!自得孔明,刘备以师礼侍之,关、张两人不悦。不悦者未风孔明真实效验。刘备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得知曹军来攻,张飞说“何不使“水”去?”待孔明一切战事安排就绪,云长却反问:“我等皆出迎敌,未知军师都作何事“。张飞还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等等。可见,关、张两人对孔明取代他们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已是很不高兴。大将不服,故有韩信挂印登坛之举。孔有非取剑印不能令关羽张飞。可是等到博望坡火烧曹取得大胜后,高傲自负的关羽、张飞才不得不称赞“孔明真英杰也!”于是拜伏于孔明车前。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不服我,并不紧要关键是要做出令人佩服的事情来;孔明手中虽有剑印,但关、张仍有不服。待孔明博望坡火烧曹军后自然拜服;人服你并非你有权在手,而在服你德才兼备,干出了一番令人敬服的大事情。

40、刘表临死未听蔡夫人言,及以刘备相辅长子刘琦为荆州主。至此刘表已悔之迟矣。蔡夫人、蔡已假改刘表遗书,刘琼为荆州主。并投降曹操。刘表丧事不久,荆州就落入曹之手,恐怕刘表在九泉之下也不瞑目。

孔融才大名高,此曹操深忘之。然而刚直太过,乃取祸之道。曹操发兵五十万将欲扫平江南,孔融以为不可可谏,然不能将曹兵斥为不义之师。既谏而不听出则叹息。怨之。孔融出而叹曰:“以仁伐仁,安得不败乎?”如此与曹操做对,岂有曹操不杀孔融之理。“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孔融二子乃早已看出曹操之残忍。曹操欲杀孔融,为何无一人而劝谏曹操也,乃孔融恃才自负,常有侮慢同僚,并常狎侮丞相曹操也,可是,杀孔融曹操谋之久也!罗贯中说才高孔融志大,其实也未见孔融有何奇才,恃才自傲正是孔融的悲剧所在。

41、刘晔献策派人去招降,乃先买人心也。明知刘备不降,故意而招之,双明知徐庶不肯劝刘备降而故遣之,皆欺诈也,不过先礼后兵而以惠于百姓身。有不少历史学家评论三国运势时说魏得天时,吴得地利,蜀得人和也。待到曹操发大兵攻打刘备时,两县之民,寻泣而行,扶老携幼。均愿随刘备而行,不落入曹操之手,相见刘备得人和之盛也!

刘备望见百姓于两岸哭声不绝,大声痛哭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此乃也是为得民心而已。这是刘备高明的政治手段,愈是艰难危急的时刻刘备愈是装出拳拳爱民之心。

刘备路经刘表之墓,率众将哭拜于前,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且深自责。失荆州并非刘备之过,然而尚能自责者无非是让大家知道他如何重情谊。何等深明大义,何等以百姓为衣食父母,言辞愈悲切,军民就下泪感恩。

曹操在招降刘琮的过程中,连续两番许愿刘琮永为荆州之主,并将出卖荆州的蔡瑁、张元二贼当即封为水军大都督、副都督。然而,当刘琮迎曹操入荆州之后,忽然曹操变卦将刘琮改任为青州刺史,并派于禁追而杀死刘琮母子,张秀,鲁之降及袁潭之初降,曹操不杀,而惟刘琮之降偏要杀之,为何?原因之一是刘琮想永保荆州,失了荆州必悔,悔则必怒,怒则旧臣未降者必节外生枝而复反也;原因之二其旧远见故主尚在,亦将怀之心以图我,况刘琮三舅仍掌水军都督,乃心腹之大患也;原因之三是不杀刘琮,曹操致下江南,刘琮很有可能与其兄刘琦复合,外结刘备之援,必成我南国三大宫,故曹操杀刘琮是经过再三考虑不得不杀的。

曹操召抚荆越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遂封荆越为江陵太守,此奸雄也。由孔明乘机将其家小早就搬送三江隐避,可知孔明高徐庶多矣!张飞长坂坡以疑兵挡退曹军者,危机时刻足见英雄之豪气,设疑兵之计者有谋,将桥梁拆断者到底还见张飞之拙也。拆桥却暴露了自身的虚怯。

42、赵云舍生忘死,摒竭死力才救下了阿斗。刘备却接过阿斗,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袁绍怜幼子而拒田半之谏失重火战机,刘备掷阿斗以结赵云之心,一智一愚,相去天壤。以一个盖世之英雄赵云换一无用之刘惮,诚不如勿救矣!然自古至今,事情的结局往往与人的愿望截然相反,从来豪杰多不过时,庸人却多大福。阿斗之智与其父刘备有天壤之别,而福则远远过于父亲。刘备劳苦一生,历经艰难困,然登基称帝不多时就命归黄泉,委不如庸庸之子安享四十二年南面之福也!

曹军八十万之众大有扫羊江南之神威,孙权、刘备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诸葛亮的选择则是往投江东,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鲁肃的选择则是结刘备而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可见诸葛亮比鲁肃毕竟多了个心服。欲探知曹操虑实,刘备却借故推给孔明;欲投东吴孙权,故说欲投苍梧太守吴臣,使鲁肃自说孙将军来。既向点破孙将军,又以无心腹之人可使,是孔明自己想去,却待鲁肃请他。刘备再次说孔明不可离去,使鲁肃坚持再请。这样,为孔明过江东取得了主动权,不是我去求援,而是东吴求援于我。故赤壁之战,必须以东吴为主,从人、财、物等方面需全力以赴,我军粮草,船只,兵力不足时,东吴应全力接济。既借我兵,岂有不保证我兵之军需。

43、这一回重在描绘诸葛亮舌战东吴之盛况。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千员大将齐伐江东,使东吴朝臣大为惊惶,就连孙策托为“内事不决子布”的张昭也竟然率众劝孙权降操,将军孙权也一时没了主张。“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鲁肃一针见血地指出孙权的要害,使孙权不得不欣然曰:“此天以子敬赐我也!”此以孙权不愿为人之下,也同曹操一样具有取天下于我的远大志向。以刘琮之鉴,孙权若降曹操,曹操必杀孙权无疑。

鲁肃再三叮嘱孔明,见我主公不可言曹兵众多,意在使孙权不必内惧,以坚定抗曹之决心。然而,孔明却反其道而行之,说曹兵不下一百五十万,能征惧之将何止一二千人,劝孙权不好按兵东,北面而事之。孙权问,既如此刘备为何不降曹操?孔明说曹田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帝室之,英才盖世,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话可谓刻薄至极,是正话反说,意指孙权不仅不如刘备,而且连齐国之壮士都却不如。听了这话,孙权不得不大怒。孔明以言激孙权,刺激他的自尊心,使他回到联合抗日的道路上来。这时,孙权既想得到刘备相助,又因刘备斩败而无力相助,孙权还是犹豫不定。这时,孔明从刘备现存的实力及曹军远来疲惫,不水战,加之曹操得荆州之众而来附等两军双方分析战争的发展趋势,使孙权顿开茅塞。然而,后来在张昭等人的再三劝降之下,孙权又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

44、周瑜见张昭等主降派言曰“我亦欲降人矣!”;周瑜见程普等主战派言曰:“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投降”。何也?周瑜说张昭者以言搪塞而使其四府以免干扰。周瑜说程普者以坚定众将抗曹之决心。自古朝廷遭遇战乱者,降者易安,战者难保;文官欲保身,武官不惜死。

本是刘备求助于孙权,却能使孙权反求助于刘备;本是孔明求助于同瑜,却能使周瑜反求助于孔明。孔明之智,真千古之绝妙。周瑜见孔明,再三言明曹师不可拒,故决计请降算,实心中就民决计全力抗拒曹操,其因为者使让孔明求于自己。没想到诸葛亮巧借《铜雀台赋》将“二桥”改为“二乔”,使周瑜不得不怒,不得不骂,从而不得不请求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劝说孙权兵抗曹时,先从大义上论说不可降曹,反从曹操北有马腾、韩遂后患,却率兵大举南征;北军不熟水战时值隆冬马无食草,士卒不服水土,多生病疾等曹操违反兵家之忌,断定操军虽多必败。使孙权大受启发而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于是孙权拔剑断案,下令“诸官将有再部降操者,与此案同”,并剑赐周瑜,封为大都督,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可是,就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孔明是如何断定孙权心尚未稳的呢?因孙权屡次问曹兵众寡,孔明便从此看出孙将军心尚未稳。主帅未稳,不可决策也。封年青人周瑜为大都督,作为曾经跟随于孙坚历经百战的程普心中不服是当然之中的,但程普不服者并非在乎于自己在周瑜之后,而是担心周瑜年青而少才不能担任东吴之重任也。因此,当程普得知周瑜调兵,动止有法时,乃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自行营谢罪。程普以大局为重,屈身而青年人才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不以老恃老,以德才论人,既是一种优良之传统,又是选人用人中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周瑜欲杀孔明,并非因气量之小而杀,因孔明计高我一头,久为江东之患。不是患孔明高我一筹,而是此人辅刘备必为江东之患,故欲杀之。周瑜杀孔明不成,又令费兄诸葛瑾劝说孔明弃刘备而事东吴。没想到孔明先声夺人,“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义也”。反劝其兄弃江东而事刘备。兄本想说弟,反被弟说了兄。“智与智逢宜必治,才同才角又难容”。

45、周瑜设计使孔明断曹军聚铁山粮草,实为借曹操之刀欲杀孔明,孔明却轻而易举地使用反激语避过了祸端。赤壁大战在即,周瑜又让孔明十日内督造十万支箭,不料孔明又“草船借箭”之计,再次转祸为安,赤壁之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如坐针毯,孔明座坛祭风,乘机过江,再三转危为安。可见,孔明在危难之际能够凭借自己的足智多谋顺利化险为夷。凡谋事,必先保身。既能谋事,又善谋身者,乃为上谋。

周瑜害孔明不成,又骗刘备过江。杀死刘备,孔明自然要辅佐东吴。可是,由于关公的行坐相随,谨慎相护,周瑜无法下手,只好放刘备返回夏口,凡两军对垒,无不使用反间之计。特别在现代战争,用间与反间的斗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在军事谋略学中抛弃用间,无疑等于丢掉了一个“方面军”。用间发展到今天,便产生了它的专门学科“谍报学”。蒋于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一定在说降周瑜。可是,情况虽然与蒋干所说的截然相反,蒋干不仅没有得逞,反而被周瑜一再利用,迫使曹操先杀蔡瑁、张宪,其次又使宠统献策于曹操使用了连环计,最后使苦肉计使曹操相信黄盖之降最终形成了内外夹攻之势,周瑜终于取得了反间斗争的重大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赤壁大战的胜利,实际上是周瑜反间斗争的重大胜利。

周瑜反间斗争三大举措,确实瞒不过孔明的眼睛,然而却瞒过了一向为人狡诈的曹操,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说曹操用间的失误首先在于不能识人,用错了对象。周瑜是东吴的栋梁,先孙策,后孙权,其人志向远大,精忠报国,淡泊名利同心为国,岂是蒋干言辞所动之人。正如周瑜戏弄蒋干时所说的那样:“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景、张仪、陆贾、生复出,口似河,舌如利刀,安能动我心哉!”所以,对周瑜用间,真是枉费心机。蒋干用间,反使曹操销斩了蔡张两将,曹操此时应该清醒了。可是,曹操不仅不吸取教训,反而又派遣蒋干用间,这样周瑜将计就计,使庞统过江献连环计。这为火烧曹军奠定了基础,所以,曹操再二连三地使蒋干用间失误,最终导致了赤壁大战的惨痛失败。

46、47、黄盖苦肉计,还需阚泽的勇气。欺庸人易,欺奸雄难。周瑜将用火攻,却忘记了隆冬时节无东南风可借,此乃谋算不周;曹操知道周瑜将用火攻,却不以为患,是因为隆冬时节只有西南风,周瑜用火攻完全是自焚。所以赤壁之战进入临战状态,周瑜万事俱备却口吐鲜血,不肖人事了。此乃是心病复发耶!在这一回的评说中,毛宗岗指出:“天下有最失意之事,必有最得意之事以为之前,盖老不得意不满,趾不高、气不扬,则害不甚、祸不速也”。真可谓“乐不可极,乐极生悲”。这应成为人们终身的警戒。

48、49、曹操败走华容道,可以说是赤壁大战的尾声。曹操由赤壁溃退中有三次大关,三次受挫的情景。一方面说明曹操败而不的顽强性格。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孔明抄算权变之术的高超。曹操想到的,孔明却已提前想到了;可是孔明算计到的,有些地方曹操却始料未及。正因为如此,到了关羽的出现,曹操再也笑不出来了,只得向前低首向关公求饶。事物有假象,也有真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而虚之,这使战情变得异常复杂。在军事学谋略中往往讲究兵不厌诈,故多有“虚而实之,实而虚之”的情性。面对深知兵法,多思善断的曹操,孔明却避开常用的军事谋略,反其道而行之,运用“实而实之”的办法,使曹操步步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由此可见,谋略的运用的得当,关键在于对敌方将领判断情况,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透彻的了解,算敌之算,因敌而用谋。对敌了解愈透,用谋的法术也就愈高。

曹操哭奉孝:“哀哉,奉孝!痛哉,奉孝!异哉,奉孝!”实则是哭死的给活的看。曹操赤壁大败,当哭自己,不该哭奉孝!
  (51)周瑜既能胜曹操的83万大军,却如何在南郡被曹操所败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周瑜在夺取赤壁大捷后头脑发热了。攻打南郡前,刘备曾劝说周瑜:“胜负不可预定。曹操懈曰令曹仁守南郡等处,必有奇计,更并曹仁勇不可挡,但恐都督不能取耳”,其实刘备的分析十分
在理。作为也想取南郡的刘备已料周瑜取南郡必败,故先让于周瑜先攻取,并以此激之。而周瑜对曹仁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取南郡在弹指可得。结果事与愿违,反上了曹仁的圈套,险些命丧南郡。这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失败中往往包含着胜利的契机,而胜利中又常常埋藏着失败的祸种。”古人曰:“将不可数胜,数胜则骄。”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许多屡战屡胜的将军,因为得骄傲轻敌,走和了自己的反面。周瑜胜赤壁而败南郡,大江大海都过去了,却在小河中翻了船,似乎不可思议,其实这并不违背历史的逻辑。俗话说的好:“会水的鱼浪打死”,周瑜三败在所难免。周瑜南郡之败,歙了的头脑立刻得以清醒。聪明的周瑜以虚对虚,以诈还诈,将计就计,诱敌上钩,在这场智力赛中终于赢得了一局。周瑜尽管以诈还诈记得了对曹仁的胜利,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孔明坐山观虎斗,乘虚夺得了南郡、并采用“调虎离山”之计,连夺得了荆州、襄阳。“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这不得不使周瑜“金疮迸裂”了。
  齐备已经占领荆州,而且也十分充足,那么他人为何对荆州只提“借而不与会占呢?”当时摆在齐备面前的是:要么把荆州交付给东吴,齐备就会失去生存之地,要么占据荆州,这就会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所以,刘备、孔明能够从大局着眼,既要占荆州,水不因此破坏孙、刘聪明,为了两全,所以采用了“借荆州的妙策。实际正如俗话说的:“刘备袋里荆州,有借无还”。
  (52)在“回荆州”这处戏中,把鲁肃演成了一个老实、无能甚至缺乏主见的人物,其实不然。鲁肃像孔明一样,具有远见卓识,能够从大局着眼,能够自觉维护孙、刘联盟。鲁肃许以孔明借州,正是良好的权宜之计。如果按周瑜的始发车兵相加,力奇荆州的话,孙、刘相人必为曹操分而食之。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才有“借荆州”之事。军事要略之地,何有“借”之理。赤壁大战之后,孔明正因为采取“借”荆州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才能鸣金比较稳定地维护孙、刘联盟,而又凭借荆州这块根据地,接连夺取了湖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使刘备的势力得到了很快发展。
  (53)关公轻视黄忠乃是自骄自大,若韩玄会用黄忠关公必不能速胜。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士而南其地,是不义也”,所以孔明要斩杀魏延。然而,孔明对待魏延,同样与一般人一样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魏延作为一名出色的战将,勇谋兼得,而且后来也十分为齐备建立帝业卖力。然而,孔明始终却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不能加以很的使用。以至重来魏延反,实际上是孔明迫而成。孔明“以貌待人”可以说这位智多星给人们留下遗憾。
  张辽具人智勇双全,忠义兼备,是历史上难得的一位战将。他守合肥,与孙权交战大小十余战,无勇无谋不能守之。张辽大败孙权,非程普死力相救,孙权早为张辽所擒获。大获全且后,又令不许解甲宿睡,既胜而后慎,是七将还是战将。张辽说:“为将三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戈定乱军,张辽又镇定自如,很快稳定全军,可以说是其智能谋,其静能镇。观张辽合肥之战所作所为,可见大将之才有三:既胜而惧,是其慎也,闻变而不乱,是其定也,乘机以诱敌,是其谋也。
  (54)(55)齐备许言“公子不在,即还荆州”,现刘琦已亡,还有何话?孔明又以“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别图得城池之时,便交付还东吴。”为由搪塞。自赤壁大战之后,孙、刘围绕荆州的权属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中的这句话,
已经成为人们讽刺那些善耍小聪明,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的一句口头禅了。周瑜为了夺回荆州,采用孙、刘联姻的策略。然而,在这场妙趣横生的谋略战中,诸葛亮送给赵云的三个锦囊,便突出地体现了孔明的远谋深算。可以说孔明的这三个锦囊使周瑜半筹不展,不仅刘备招了亲,而且荆州万无一失,并进而巩固了孙、刘联盟。诸葛亮作为一代其名的军事试图家事先对“招亲”的全过程透彻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首先,孙、刘三间的荆州之争是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孙、刘三间的必然的军事冲突。孙权、周瑜招亲,明显是场骗局,真正的目的在于以刘备为人质交换荆州。面对周瑜招亲的险恶用心,刘备则处于两畏其难的境地,要么拒绝招亲,这样使东吴处于丢人的地步,必然引起孙权的严重不满,不仅失去了强化孙、刘聪明的大好时机,而且很有可能把荆州三争从外交上的谋划推向军事冲突,这样给曹操南下有机可乘;要么顺水推舟,刘备渡江去招亲,很有可能要惨遭孙权的杀害,不仅得不了夫人,而且要丢失荆州乃至刘备已有的整个基业。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仍然坚持从战略大局出发,自始至终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三个至关重要的措施,从而保证了刘备招亲的顺利完成。让欠详细分析一下孔明三个锦囊的神奇之处:首先,周瑜献计招亲是一场骗局,那么可以断定孙权约不会向东吴宣传这件事的,也肯定不会告诉在东吴内政具有一定实力地位的吴太巨和乔国志的。所以,此事一旦消息露出,必定使孙权、周瑜不好收场。因此,孔明第一个锦囊中告诉赵云,一到东吴就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让城中人尽知此事,并要刘备立即拜见乔国志,并以乔国志为媒直接说
于吴太后,这样使孙权、周瑜处于非常难堪的地步,从而顺利实现了“洞房续佳偶”;招亲成功后,刘备成了东吴的驸马,安全问题不会有什么了,但孙、刘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此得以解决。孙权、周瑜在招亲失败后,必然会使出软办法,以声色犬马、奢侈生活来腐蚀刘备的斗志。所以,孔明在第二个锦囊中,又安排赵云向刘备谎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以智激刘备携夫人偷偷离开东吴;刘备逃出陷阱后,必然使孙、刘矛盾公开化,孙权必然派重兵追杀。这种紧要关头,单靠赵云一人,武艺再强,也难以抵御。只有靠身为东吴太后宠女、吴候三妹的孙夫人才能镇住所有的追兵,使刘备化险为夷,并设下埋伏保护刘备过江。这就是孔明第三个锦囊的谋划。从“招亲”的整个发展变化来看,果然与孔明的预料完全一致,最终使孙权、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56)(57)孙权、周瑜的招亲计谋失败后,居然在画片采取了令人费解的“表刘备为荆州牧”。孙权多次派人索要荆州,并发誓一定要将荆州纳入东吴版图,为什么现在又公开奏请刘备为荆州牧呢?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孙权自有他的安排。孙权招亲“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气急入坏,欲拜程普为都督,发兵取荆州。但又恐曹操思报赤壁之恨。索荆州不成,起兵取之又不成,荆州岂能让刘备所占据。在这种背景下,聪明的孙权听众谋臣之计,居然派人到许都公开表奏刘备为荆州牧。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真正把荆州让给刘备,而是让刘备心安理得,同时,挑起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自己从中坐山观虎斗,见机行事从中渔利。可见,孙权的这一招既阴险,又毒辣。十分有趣的是,孙权的这套鬼把戏,早被曹操手下的谋士程置所说破。面对孙权的阴谋,曹操又处于被动地位。要么不准孙权的表奏,派兵攻取早已属于自己的荆州,但这样必然便自己处于刘备、孙权夹击之中,很难预料这场争夺战的胜败;要么准奏封刘备为荆州牧,这样刘备春能感激孙权的奏请,而且使孙、刘联盟更为团结,不利于实现自己统一江山的大业。在三角关系中,谁要想占居有利地位,谁就应想方设法挑起另外两方的争斗,使自己处于“渔人”的位置上。因此,制造矛盾,利用矛盾,既争取联盟又破坏对方的联盟,外交战在三方军事对立中表现得尤为激烈。正是如此,曹操将计就计,按程置之计,不仅不表奏刘备为荆州牧,相反公开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重用之。曹操采用“踢足球”的办法,把矛盾又踢了回去,而且导致了刘备与周瑜的争斗。由此可见,“伐高”往往可以取得在战场难以取得的成功。善于权变的军事家无疑也是出众的外交家;真正会用兵的将军,并不是不问政治的。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实,“伐交”本身就是精采的谋略。
  曹操制造了孙、刘两面三刀家的矛盾之后,周瑜用“假逢伐”之计,虚名收到,实取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言将计就计,用四路伏军杀败,一时聪明的周瑜也死于军中。由周瑜之死,可以给军事指挥员特别是高级将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就有宏观的战略思想,军事行动都要紧紧围绕军事上的宏观战略和大局进行。在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只有孙、刘联盟,北拒曹操才是唯一的战略选择。身为车吴三军元帅的周瑜都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他不顾长远利益,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显得步步被动。比如荆州关系到东吴的切实利益,当然要争,但是应把眼光放远一些。从孙、刘联盟的大局出发,不能操之过急,过急则势必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只会对曹操有利。人说鲁肃愚拙,实际上鲁肃要比周瑜更具战略眼光。在军事谋划中,它自始至终同孔明一样,坚持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原则,他三番五次受周瑜之托向刘备讨还荆州,却每次都被孔明所“戏弄”,这并非鲁肃智谋不足,而是有意托延,搪塞周瑜以权力保护孙、刘联盟。他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自觉从大局出发的精神远比周瑜急功近利,以利害大局要高明得多。其次,军事指挥员远大的战略眼光与个人的思想修养有密切的联系。是战略眼光上的“近视眼”,多是些鸡肠小肚的急性人,军事指挥员心理素质不健全,这容易失去理智,三气周瑜的全过程就主动刻画了周瑜不能容人气量狭窄妒贤嫉能,感情用事,心情暴躁等个性弱点。周瑜在客观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为和孔明睹气挥师西进,失去指挥员应有的沉着冷静。我们不难设想,如果周瑜不死,吴军必然西进,吴军免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要有孔明的眼力,莫学公瑾的肚量”,这句话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仍然是十分有益的格言。

“优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可以说是一位才华出众,尚未充分显露的谋略家。鲁肃慧眼识英才,宁肯让都督一职也要向孙权举荐庞统,可是鲁肃的爱才之心。可是一贯珍惜人才的孙权这四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当孙权不用庞统时,鲁肃又举荐信,竟然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如果单从思贤若渴,惜才如宝的角度来考察是讲不通的,此时,若周瑜还活着话,庞统必成为周瑜的刀下鬼。鲁肃向刘备举荐庞统正是从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这一大局出发的。让庞统奉事了曹操,不如举荐给刘备。这与周瑜相比,鲁肃不知高出了多少信。

(58)曹操计举马腾后,欲发兵30万进军江南。孙权、刘备一时慌了手脚,可是孔明却坦然若无其事,断定不动江南、荆州三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视东南。这是因为孔明善于从整个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曹操杀马腾、马超必报父仇以攻击曹操,曹操此时若挥军南下,必遭南北夹击,让鲁肃高忱无忧。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凡超人的先见三都来自对全局的系统分析,来自于对事物各方面矛盾相互关系的正确判断。治得事,才能看得远,胸怀全局,才能把握住主要矛盾。这是得益于这些正确的分析,孔明劝刘备作书以联合两凉力量牵制曹操,使刘备获得了进攻两川的有利时机。可以说,孔明的这一着,走活了全盘棋。

马超、韩遂率八部20万大军,直进长安,曹操得知失了长安后,不得不改变南进的计划,平军与马超决战于潼关。潼关决战初期,曹操屡有败债,且有袍数须之险,然而在相持阶段特持待机的策略也是很高明的。此时,急于速胜的马超为一举灭操,接二连三地从西凉调兵,大有孤注一掷的势头,对马超的一再凉兵,曹营官兵深为担忧,曹操却闻知大喜,甚至在帐中设宴作贺,弄得部下将士谁也不解其意。马超增兵曹操为何反而喜形于色呢?直到潼关大捷后,曹操才解开了这个谜。曹操在告诉部下所讲的话中会有这样三层意思:一是关中远,各依险阻,现在马超一再凉兵,成了送到口的“胆肉”,可免于北征之苦;二是马超凉兵,其众虽多,但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三是马超凉兵愈多,粮草需用愈多,就愈难持久。所以,这就为曹操持重待机、最后夺取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马超率兵,曹操大喜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指挥员性格的陶冶和修养在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充分证明:军事指挥员的洞察力要比一般的战术方法置得更有价值。曹持毕竟是经过官流,赤壁大战考验的军事统帅。具有事实的战场经验,能够在敌人有利的主动中发现被潜在的被动局面,从自己不利中找到有利的作战时机,从而在艰苦的环境中泰然处之,镇定自若,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曹操不为是位深谋远虑的天才军事家。

59、马超失败的原因:有人曾这样说:“三国战将数马超”。马超的英勇不在吕布之下,后来成为“五虎上将”,因资历较浅才被排列在关羽、张飞之后。马超与曹操决战初期,曾攻破长安、占领潼关,使曹操割须弃袍,名震一去。然而,几经较量,武艺超群的马孟起最终还是惨败在曹操的手下——见十万大军还剩得三十余骑,狼狈不堪向陇西逃窜。那么,马超在这场决战中为何由主动变为被动,由胜利转向惨败的呢?这很有必要去认真总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我认为马超勇而少谋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马超凭自己的智谋,突然袭击长安得逞,这说明马超有勇有谋。但是,做为一个拥有20多万人马的军事统帅来说,马超就显得英勇有余智谋不足了。一个军事指挥员需要有勇有谋,而且英勇与智谋要相辅相承比较适当。随着职务层次的提高,对指挥员智谋的要求就愈高,智谋所占比重就相对越来越大。纵观古今中外成就大业的将军,谁不是依赖自己出众的智谋取胜,又有谁仗着自己的英勇取胜的呢?英勇必须以智慧为依托,没有智慧的英勇近似鲁莽。因此,马超失败的首先因素就在于他的勇而少谋。

马朝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缺少智囊人物的辅助。马朝手下没有一名出色的谋士,战斗进入关键时期就没有人献计献策,在军事谋划上就显得低人一筹。多谋胜少谋,多算胜少算,这是平等斗争中不可逆转的规律。马朝孤身一人要对付曹操“谋略群”,有不败三理。这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马朝年轻气盛,持勇自傲,依仗自己无比的英勇和高朝的武艺。想驰驶于天下,根本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勇而少谋,注定要惨遭失败的。

马朝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是准备不够充分,缺少与军事行动相配套的政治外交手段。马胜被曹操害死后,马朝应立即着手稳定军心,整顿军队,招贤纳士,从长计议,见机行事。然而,报仇心切的马朝居然匆匆发兵,不断添兵去攻击曹操。这就已经伏下了注定失败的命运。再者,如果说马朝在发动军事经过进攻的同时,在政治上积极寻求和联合,与刘备、孙权联结成同盟,联合采取军事行动,这决定曹操处在南北夹击之中,首尾不能相顾,就难逃失败的命运了。在马朝与曹操潼关决战期间,东吴孙权、蜀主刘备未乘机消灭曹操,最终造成了被魏的一一吞食,从而给三国纷争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马朝性格上的多疑,是他失败的第四个原因。马朝与韩遂联合反曹,并肩作战,这不仅可以弥补马朝军事力量的不足,而且以韩遂、贾诩弥补自己智谋上的短见。然而性格多疑的马朝,在战争进入关键时刻怀疑韩通敌,使得曹操的反间计得逞,致使西凉大军内部分裂,韩遂被迫投曹,造成了彻底失败的一场悲剧。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马超心胸开阔,对韩遂十分信任,那么在曹操使反间计时,将计就计,曹操必定落入圈套,罗贯中笔下所描绘的将是另一番生动精彩的画面。性格上的多疑,是成就大业的大敌!真可谓“乐不可故,乐极生悲”。这应成为人们终身的警戒。[56][57]、孙权、周瑜的招率计谋失败后,居然在策略上采取了令人费的“表刘备为锦州”。孙权多次派人索要荆洲,并发誓一定要将荆洲纳入东吴版图,为什么现在有公开奏请刘备为荆州牧呢

 

朝鲜战争:中、美、苏三国谁才是真正胜利者?

2010年01月28日08:38凤凰网历史综合

核心提示:时至今日,国内的某些人还在讨论抗美援朝战争该不该打,这场战争打没打赢。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始于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战争可能是平局,而对于中国来说,始于1950年10月25日的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历史性的胜利!正如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所说的:“它雄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标题: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421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