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天下第一清静-一念一清静

发布时间:2017-08-02 所属栏目:优秀作文

一 : 一念一清静

  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题记

  不能说我是个信奉佛教的教徒,但我却唯念佛家的清静。走过岁月的坎坷,穿过流年的沧桑。

  纷扰红尘中,多少须眉期盼着裙钗回眸一笑的倾心。然而,那最纯真的情感,怎能不受外界的渲染。当外界因素的魔掌伸向那样纯洁的爱恋时。情感便开始颠沛流离。人的心便开始了流浪。终是看淡了一切。只求看淡世俗。但对于美好的事物还得有所向往。

  也许,在结束一段恋情时,就是过客,相恋时就是找到了故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爱情没有绝对的平淡。许多时候,我们总羡慕那些在雨中携手漫步的情侣,但羡慕总归羡慕,不还有“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报恨长”的情感么?对于这些,现在的我似乎没有了太多的感触。

  当经历了一些故事之后,便觉人生中没有绝对的安稳,没有绝对的平淡,殊不知,我们成了彼此世界的匆匆过客,不会“啼痕重”只是最后携了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起云落的人间。

  纵使红尘之外还有红尘,但我不愿涉足。只求我能安心在菩提树下静静的观享。

    高二:南山一忆

二 : 天下第一大清官汤斌

天下第一大清官汤斌

作者:汤锦程
自公元1644年,满族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至1911年宣统皇帝逊位,传十世,历时267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有八位历史名人被大清政府赐谥为“文正”,而康熙朝工部尚书汤斌则被列位八大文正之首。由于历史久远,汤斌的故事已经渐渐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幸而台湾作家高阳在浩繁的《清史》中将其事迹重新挖掘出来,并收入其《清官录》中,其赞誉汤斌为“大清王朝第一清官”。因而,汤斌的事迹再次成为教育后人的良好教材,为重塑清正廉明的典范,现将汤斌的故事挖掘整理讲述给广大读者 。

一文武世家河南睢阳县,古称“汤(唐)邑”,是汤氏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期,宋桓公将其三子宋司城公子汤封于此,其后世袭汤邑大夫。公子汤之孙公子意诸袭任宋司城、汤邑大夫后,则以汤为氏;至此,睢阳成为汤氏的郡望。汤意诸的侄子汤泽袭任宋司马、汤邑大夫,掌管着宋国的军事大权;由于其一直觊觎宋国的王位,所以汤泽欲削弱公室以便控制朝政。公元前576年6月,宋公共病逝;8月,汤泽乘宋太子肥祭祀之时将其杀死,由此全面控制了宋国的国政。宋右师华元率领国人反攻汤氏,因宋桓公五族为中立,汤泽得不到家族的支持而被杀。右师华元为防止后患,下令诛灭汤氏亲族;汤泽子侄幸存者为避祸而逃到楚国,定居在安徽亳州 。因此,睢县汤氏家族逐渐衰亡。
元末,江南汉人不堪忍受异族的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割据一方,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安徽滁州来安人汤宽从孙平起兵反元,其后归附起义军吴公朱元璋部,随其攻占采石矶,取太平路,功补红旗长。而后,汤宽又从汤和攻打常州、湖州、吴江军,其每战必奋勇先进、斩关夺旗,因中炮伤,改守江苏扬州,功授冠带总旗。汤宽伤好归队后随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克归德( 河南商丘)、取汴梁( 河南开封),奉命分守汴梁东门。大明王朝兴立,朱元璋论功行赏,封汤宽为昭信校尉,准世袭广东神屯卫正七品百户。汤宽逝后,其长子汤用袭世职,因汤用无嗣,其逝后,由汤宽次子汤铭袭任广东神屯卫百户世职。汤铭奉旨迁任安徽凤阳府中都金川门百户,因其征剿山寇有功,功封河南归德府睢阳卫前所千户,准世袭;因而,汤氏再次定居睢阳,汤铭则被奉为睢阳汤氏始迁祖 。
睢县卫汤氏世袭武职;据睢县《汤氏宗谱》记载:汤铭长子汤广,袭任睢阳卫前所千户;因其无嗣,由其弟汤庠袭任睢阳卫前所千户。明正统9年(1444年),汤庠随马亮都督征讨兀良哈叛军,汤庠沉勇果毅,其在玉沙泉与敌军相遇,奋勇战斗,有功于世,赠骠骑将军。汤庠长子汤杰袭任睢阳卫前所千户,因其无嗣,由其弟汤英袭 河南睢阳卫前所千户。汤英课军校屯田,其训练有方,使兵食充足,卫事振兴,其以子汤卿贵赠骠骑将军、 河南都指挥佥事。汤英子汤卿,字良相,神姿伟秀,精于骑射,有儒将之风 。明弘治16年(1503年),汤卿袭任 河南睢阳卫前所千户;明正德元年(1508年),汤卿出掌镇抚司印,其平定冤狱,有功于民 。明正德15年(1520年),汤卿掌卫所印兼巡捕;明嘉靖2年(1523年),汤卿统军平定山东巨寇王堂,中外依以为重,功升本卫指挥佥事,准世袭。明嘉靖12年(1533年),汤卿奉旨督河南军备,整理城操,巩固城防,皆有成效;而后,汤卿奉旨迁宣化府抗击鞑靼入侵 。明嘉靖14年(1535年),汤卿擢升 河南都指挥佥事,其筑堤百里,杜绝水患,民赖以为安。随后,汤卿平定汝阳之乱,其冒险进军,一举剿灭安罗山巨寇沈敖阳,火焚其穴;继之,汤卿又擒河北邺县巨寇夏琦,为民除害,战功居最。明嘉靖20年(1541年),汤卿积功擢授凤阳府中都正二品正留守、骠骑将军;明嘉靖24年(1545年)六月初四日,汤卿病卒 。汤卿之子汤易,臂力过人,雄才有父风,袭任指挥佥事、骠骑将军,掌卫印。其战守有方,邻县多陷于寇手,独睢阳卫完好无缺;其以保障之功升调陕西岷州正五品守备,汤易因政绩卓著深受军民爱戴,授明威将军。
汤易有二子汤希韩、汤希范,其长子汤希韩袭任指挥佥事世职;其次子汤希范则弃武习文补郡庠生,而后由太学入选获贡生(准进士),授山东青城县主薄。汤希范以勤慎自立励,其典泰山香税一毫不染,廉誉海岱之间,擢升山西赵城正八品县丞,汤希范因病辞归,其囊中仅有图书一匣。汤希范居乡有义名,远施不求报,明嘉靖年卒于乡里 。汤希范子汤敏考取诸生(秀才)。父亲病逝后,汤敏承担起家庭重负,其为抚养两位弱弟,则放弃功名至荆楚贸易;因其重信誉,老少无欺,久而获利,成为巨商。时逢荆楚天灾,汤敏立即施粥救济,楚民获救者数以万计 。汤敏归乡时,荆楚之民沿途追送,垂泣称谢;州刺史黄陵云亲造其门赠“孝有百惠”匾以奖之 。汤敏恩养二弟,婚嫁皆由其操办;而乡里亲疏多赖其周济而举火。汤敏乐善好施,义名冠荆楚豫数省,明崇祯2年(1629年),汤敏卒,享年73岁 。
汤敏三子汤祖契,幼有神童之誉,其对诗经有很深的造诣,为人慷慨侠义,忠孝尽礼,弱冠之时精举子业,补博士弟子员。汤祖契因家产被当地豪绅仗势夺占,其被迫放弃举子业,设帐于乡传授古学 。汤祖契治家有方、理财有道,不久家业渐兴。明崇祯15年(1642年),李自成攻陷睢阳城,汤祖契不肯屈于大顺军,其冒险挈全家老幼渡河,颠沛流离于山东曹卫、河北大名之间。战乱中,其为寻找大哥遗女,历险6000余里,终将10岁的侄女从浙江忂州寻找回家,而后择婿聘嫁;汤祖契为寻回被弟弟流落在曹南府为质的侄子,四处奔走,出资将其赎回,资助侄子娶妻成家,并奉送其良田200亩立业 。清顺治14年(1657年),汤祖契以子汤斌贵,封正四品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举乡饮大宾。汤祖契乐善好施,封祖墓、修圣庙、主祭事、刊郡志、建城池、赈饥荒,族无亲疏、栗布周济;而其自家人却省吃俭用,朴素执家。清康熙3年(1664)四月,汤祖契卒,享年61岁,准入祀乡贤祠,圣旨旌表建坊立祠,春秋祭祀。汤祖契之妻赵氏,贤明知礼;明崇祯15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睢阳城,赵氏被困于城中,其不肯屈于起义军则以死殉节。清康熙年,赵氏以子汤斌贵,追赠一品夫人。明清以来,睢县汤氏文武并举,簪笏满朝,位居睢阳汤、王、袁、蒋四大姓门阀之首,为汤斌的成长和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逢乱世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汤祖契长子,明天启6年(1626年)生,因其家产被豪绅所夺,因而家道中落,全家靠母亲赵氏纺织维持家用。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父母也不忍废弃礼教;因而,汤斌自幼从父读书,习科举之业。汤斌深知自己能够读书来之不易,因而其每章书必熟读后才肯去休息,由于其读书刻苦、知识丰富,为其日后进军科举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崇祯15年(1642年)3月,闯王李自成率领义军突然围攻睢州,守城官军立即关闭城门进行防御,因事情来得突然竟将在城外随伯父读书的汤斌阻于城外。父亲汤祖契登城对他们伯侄说:“我们两房只有汤斌一子,入城非所生,在外或能活 。”因而,汤斌随伯父逃到山东曹南躲避战祸。起义军攻城之时,汤祖契携家人匿于草荡之间,留夫人赵氏守护老宅;起义军攻破睢州城池,赵氏不肯屈从自缢殉节,幸被家人救治而未死;赵氏复投井殉节,仍被家人救起而未能死。赵氏怒斥道:“贼至不死,非节也!非义也!”起义军见赵氏顽冥不化乃杀之。战后,汤斌闻母归天,其立即回家奔丧;而后,汤斌随父亲奔波6000余里,历尽艰辛,终将伯父遗女从浙江衢州寻回;继之,其又随父亲至山东曹南赎回叔父之子,全家人终于得以团聚。通过此次兵灾人祸,汤斌深感百姓因战争蹂躏所受的颠沛流离疾苦,因而他立志长大后做个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官 。
明崇祯17年(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陷明朝首都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景山),明朝灭亡。李自成改国号为“大顺”,建都于北京;同年5月,明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投清,其引清军入关,一举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顺势攻占北京。清主福临于北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清政府为了笼络民心,厚葬明思宗于思陵,明朝遗老闻知,纷纷响应大清剃发令归顺于清廷。清顺治2年(1645年),汤祖契闻北方已靖,乃携子汤斌返归故里,赵氏以节殉国事闻,清廷大嘉褒奖,旌表其门,并将其事迹编入《明史·烈女传》,彰显于世。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笼络中原人才,下令恢复科举考试 。清顺治4年(1647年),汤斌补学官弟子;清顺治5年(1648年),汤斌参加乡试中举人;清顺治9年(1652年),汤斌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及第,选庶吉士,充国史院检讨。自此,汤斌步入仕途,开始了其廉洁为官的人生之旅 。

三清廉为官汤斌为官心态正直,其从不以公事夹带私情,所奏皆以天下为重、社稷为重,因而受到顺治 皇帝的青睐 。清顺治12年(1655年)2月,顺治帝下诏求言,议修《明史》;汤斌应诏陈言,其建议广搜先代遗书及明末死难诸臣事迹以修《明史》;因而,引起了强烈反响。内院大学士冯铨、金之俊等皆“不悦”,攻击汤斌“夸奖抗逆之人,拟旨严饬 。”顺治帝自知汤斌意在表彰忠义,“昭示纲常于万世”。因此,顺治帝特于夜半召汤斌至南苑,“温语久之”,以其“为可大用” 。
清顺治13年(1656年)二月,顺治帝力求吏治改革,其认为:“京官习知法度,外官谙练民情,内外扬历,方见真才。”于是,顺治帝亲自裁定汤斌等十八名“品行清端,才猷瞻裕”者官升一级,补授外缺,汤斌则补授陕西 潼关道副使 。潼关位于晋陕交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是“三秦门户”;明末清初,因陕西战事不绝,人口流失严重, 潼关户不满三百 。汤斌至潼关上任后,其以“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为座右铭,治政总是反复度量法理,力求公正,并做到案无留牍、日无积事。但父亲汤祖契还是对其不放心,为此还亲自赶到 潼关道任所,教导汤斌曰:“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 。”汤斌谨遵父命,仁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在汤斌的善政招引下,流民纷纷来归,屯田开荒,使昔日的荒田成为米粮仓,百姓从而得以安居乐业 。汤斌仅用三年时间,就使潼关成为户口数千,市场繁荣的西北重镇 。汤斌为教民以德,其在潼关创办社学;其为保民生计防天灾人祸,又在潼关兴建义仓;其为保护居民避免盗匪骚扰,在地方推行保甲联防制,使潼关成为“天下第堡垒户”。
清顺治16年(1659年),汤斌治绩上闻,上诏汤斌升任江西岭北道正四品道员,其治下辖赣州、安南两府。因受南明小朝廷的影响,赣州、安南反清势力非常强大,而且盗匪横行,百姓不堪骚扰;而地方官吏更是如狼似虎,贪腐成性,使岭北地区民不聊生。汤斌上任后,其首先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决不手软,致使政治逐渐清明;而后,其奖励耕织,免征课税,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继之,汤斌推行剿抚并举政策,其亲自督军擒获南明大将李玉廷,扫平地方匪盗,使境中得以大治。清顺治16年(1660年),汤斌为保存地方文献,其主持刻印了明天启年由谢诏篡修的《赣州府志》20卷。汤斌文武并举,业绩广闻,上方正待大用,其突闻父亲病危,乃上表乞归奉父,以尽孝子之责。汤斌因入仕清廉,归时身无川资,其又坚拒士绅馈赠,只好买马充资,闻者无不为之恸容 。
清康熙3年(1664)四月初五日,父亲汤祖契病逝,汤斌居家守孝三年;服满后,汤斌至河南辉县苏门山向理学宗师孙逢奇求教,其与顾炎武、黄宗羲一同研讨性理,学问日有所长 。清康熙17年(1678年)正月,清廷诏举鸿儒科,左都御史魏象枢以“学有渊源,躬行实践”;副都御史金鋐以“文词淹雅,品行端醇”一致推荐汤斌。汤斌应召进京赴试,其不负众望,一举夺得博学宏词第一名,授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汤斌淹贯古今,精通百家,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入京之后,于北京北河沿中州乡祠招提寺内设帐讲学,四方理学闻知毕至座无虚席,恭听汤子论道如沐春风。汤斌以理学名于京师,被举为洛州学派旗手,因而世皆称其为“汤洛州” 。
清康熙20年(1681年),汤斌起为日讲起居注官,并兼修《明史》;旋赴浙江为乡试主考官,其所拔皆为博学有为之士。乡试毕,汤斌回京充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清康熙21年(1682年),汤斌就任《明史》总裁官,负责主修明史;汤斌颇有司马迁风范,其著述考据严谨、字字珠玑,其亲撰的《明史》史稿就多达数十万字,历志12卷、列传35卷,凝聚了他的全部智慧和血汗;因而《明史》被称为“中华史学精华” 。
清康熙23年(1684年),汤斌以左庶子升任从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汤斌为官廉洁奉公、衣着朴素,其终日布衣上殿,身处华服之中如鹤立鸡群,因而倍受康熙皇帝的器重 。江宁巡抚缺空,康熙 皇帝钦点汤斌以从一品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苏 。汤斌前往江苏赴任,其布衣牛车,仅一老夫相随。汤斌主仆途遇一位知县,乘坐着华丽车马,仆从相随,威风凛凛。知县家奴见汤斌牛车在前,怒斥汤斌主仆避让,汤斌不予其计较,则以从一品巡抚牛车避让正七品知县马车,此举古今罕见。汤斌中途住店,又遇到这位知县,不想知县竟得寸进尺逼汤斌让房,汤斌依然宽忍让之 。后知县闻知汤斌乃新任封疆大吏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康熙 皇帝闻知此事,御赐汤斌宝马以奖之 。江苏辖七府一州五十二县,因其地处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因而水患频繁。汤斌下车伊始正遇灾年,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哀鸿遍野惨不忍睹。汤斌到任后,立即放赈救灾,其与民同甘共苦,全家每日则以府衙后院中的野菜充饥,每餐只有一块豆腐为补,因而万民尊称其为“豆腐汤巡抚”。汤斌的长子汤溥由睢县老家前来探望父亲,其见父亲清苦如此,于是上街买来一只鸡为父亲调补;汤斌非但没有因儿子的孝顺而加以赞扬,反而怒罚儿子长跪谢罪,亲教其应如何体谅万民疾苦,事后将汤溥逐回老家。江苏吴江县令郭琇贪黩敛财,汤斌训诫其为官要清廉。郭琇说:“我所以贪,是为了供奉前任巡抚索贿。今大人既以清廉自律,请宽我一月之期,如声名犹如以前,请大人以重典处置我。”郭琇回到县衙洗心革说:“前县令郭琇已经死了,今天来的是另一个郭琇!”不久,郭琇政绩斐然、声名鹊起,成为一位公正廉洁的好官。

康熙皇帝冬季南巡,汤斌前往迎驾;康熙 皇帝见汤斌身无冬装御寒,并以草根充饮,甚为怜之,乃赐汤斌狐腋莽服以示宠爱。汤斌将郭琇推荐给康熙皇帝,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汤斌为解除江苏水患,其大修水利;为保护土壤,其广为植树;为维护山林木场,其下令革除火葬;为鼓励农事,其减免赋税;为破除迷信,其焚毁淫词小说;为易民陋习,其大兴书院;为严肃吏治,其承办贪官,经汤斌一系列的改革,江苏风化大改,民皆悦服,市井有序,百业振兴,使江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庶之省。
汤斌为激励后学,其主持修建了吴太伯、范仲淹、周顺昌祠;汤斌为保护古典文集,其主持刻印了明代周顺昌篡修的《烬余集》三册。时皇亲国戚明珠拜相当权滥施淫威,朝中文武皆趋炎附势,为其马首是瞻,唯独汤斌不肯屈从 。明珠强向汤斌索贿40万银,汤斌正言拒之道:“民有财不以输正供,而以媚权贵乎?”因而,汤斌遭到权佞小人的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四含冤而死皇太子胤礽因自幼受到皇父康熙 皇帝的宠爱,因而养成了过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常常作出越轨行为。权相明珠欲欲借太子之手除去清正廉明汤斌,因而上奏建议由汤斌出任太子师 。清康熙25年(1686年),康熙 皇帝接受了明珠的建议,则以汤斌“素行谨慎、洁以率属,实心任事,以风有位。”授汤斌为从一品礼部尚书兼管詹事府,为皇太子胤礽首席讲官 。汤斌临行,吴民不舍其离去,泣留雍塞府衙,堵满苏州城门。因圣旨已下留之不得,绅民乃罢市三日,10余万众绅民焚香为其送行。江苏绅民将汤斌比作西周名臣周公、召公在世,集资在苏州为汤斌建了一座生祠,户户悬挂汤斌肖像,以示永世不忘其恩德。
皇太子胤礽生性残忍、感情淡薄,其对臣民百姓稍有不从便任意殴打,其侍从更是仗势欺人肆意敲诈勒索,因而激起朝廷上下公愤。汤斌虽有修养、学富五车,但太子胤礽我行我素,根本不听其教诲 。明珠见机设谋,命其党徒周柱诬告汤斌对太子教育无方之罪,康熙皇帝因宠信明珠,受其蒙蔽而下旨罢夺汤斌旗籍,降五级留任 。汤斌心中委屈,则以继母有疾,乞求归省奉养。康熙帝特下诏曰:“卿何忍舍朕去,将赐第京师,命卿迎养耳 。”汤斌则以继母年老病重万不能来,继续乞请暂时归省,但康熙帝仍不允其请。此时,京城官民闻之,道路相传,闻者皆泣;江南客居京师者,联络大众,击鼓为汤斌鸣冤 。康熙 皇帝见汤斌得民心如此,为避免事态扩大,康熙皇帝第一次被迫改诏,赦汤斌无罪,迁其为工部尚书 。但绅民为保护汤斌而聚众抗旨,触犯了皇家大忌;因此,康熙皇帝虽然被迫改诏,但心中则十分不快,自此对汤斌耿耿于怀 。
清康熙26年(1687年)9月,汤斌因得不到康熙 皇帝的信任,而抑郁患疾,康熙 皇帝诏令御医为其诊治 。10月,汤斌扶病至通州勘察贡木;11日,汤斌于归途中病卒,享年61岁。当汤斌去世的噩耗传至京师,京城士绅父老妇孺闻知无不悲嚎哭泣如丧考妣,涕泣郊迎者多达万于人,皆白衣素冠,古今未见也。当衣衫蓝缕的工部尚书汤斌被抬回京邸,其家中仅有8两奉银,因而家人无资为其安葬;幸而得好友、刑部尚书徐乾学资助20两金,乃能成殡 。汤斌清贫至此,堪为廉洁之楷模。汤斌去世的噩耗传至姑苏,绅民倾城而出,一齐涌至汤斌生祠祭拜,城巷为之而塞数日不散,哀号之声鬼神皆惊。虽然,康熙帝对汤斌误解甚深,但仍遣学士两人奠茶酒,诏命将汤斌灵柩驰驿归里,以尚书礼祭葬;并允地方之请,准将汤斌入陕西、江西、江南名宦祠。但因权奸当道,所以朝廷不准表彰和宣传汤斌的事迹。而康熙帝亦耿耿于怀对朝臣道:“吾遇汤某特厚,而怨讪不休,何也?”

清康熙27年(1688年)2月,监察御史郭琇为汤斌伸张正义,上疏弹劾权相明珠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卖官鬻爵、市恩立威。康熙皇帝大为震怒,将大学士明珠、勒德洪、余国柱革职,大学士李之芳退休还乡;将户部尚书佛伦、吏部尚书科尔坤解任,刑部尚书徐乾学调职,工部尚书熊一潇革职,处理了南书房和各省总督、巡抚等官僚不计其数,掀起了康熙王朝最大的政治地震。郭琇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虽然遭到明珠党羽的报复,但最终官至湖广总督。

五大清文正清雍正10年(1732年),历史证明汤斌无罪,雍正皇帝下诏为汤斌平反昭雪;清雍正11年(1733年),汤斌奉旨入祀贤良祠 。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 皇帝登基的第一件事即下诏追赠汤斌为“太仆”,谥曰“文正”。清道光3年(1823年),道光皇帝赐汤斌从祀孔庙,因此汤氏楹联曰:“文庙从祀”;世人颂其为“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据历史记载:从祀文庙的数十位历代先贤、先哲,天下惟称汤斌、陆隆其为最;因此,康熙年间有“汤陆”之美誉,而汤斌之名又在陆龙其之上,后学林则徐、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皆以汤斌为楷模,推崇倍至。河南睢县绅民为纪念这位乡贤,在睢县城内兴建一座“汤文政公贤良祠”,有大殿六间;家乡政府将汤斌移葬于宁陵县棘古城,其墓前有石像、石刻,墓高、宽各有78厘米,厚14.5厘米,墓志铭由田兰芳撰文,吴学颢篆刻 。
汤斌一生著述颇丰,有《潜庵语录》、《潜庵先生遗稿》5卷、《汤潜庵先生集》2卷、《潜庵文钞》、《孙夏峰先生年谱》、《徵君孙先生(奇逢)年谱》、《因学录》、《春秋增注》、《汤文正公遗书》、《汤文正公家书》、《洛学篇》5卷、《汤子遗书》10卷、《汤子遗书附录》、《明史稿》20卷、《拟明史稿列传》64卷、《明史稿续》2卷、《睢州志》、《续史管见》、《乾清门奏对记》、《常语笔存》等著作传世,丰富了我国文史宝库。
汤斌有四个儿子,汤溥、汤睿(浚)、汤沆、汤准皆有经天纬地之才,然因其家贫如洗,汤斌无资供他们兄弟外出求学;因而,汤溥、汤睿(浚)、汤沆三兄弟只好在家从父学习儒家经典,协助父亲编修《明史》;独四子汤准,汤斌不肯埋没其才,节衣缩食供其念了几年学,汤准果不负父亲所望,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桃花源》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汤斌为官清廉,堪称“古今第一廉政者”,并有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之美誉 。

1999年1月1日本文刊载于《东方龙》总第13期2006年0月本文发表于《中华汤姓源流》

本文标题:天下第一清静-一念一清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196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