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不要同遗忘作斗争
孩子们的情绪有时候就是那样。这段时间我家孩子听到门有响动没有以前反应灵敏了。有时让他下去看看是谁他都不乐意,每次都得劳我大驾上上下下的锻炼。可是两个月前,他可不是这样,他兴奋点非常低,一有风吹草动他都兴奋。听到下面有动静都要下去看看,看看是不是他的好朋友马原将来还他钱来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六次,甚至好像每次开始都很乘兴,每次结果都很败兴。
及至后来,他对门响没有了反应。只是天天念叨边,他怎么还不来呢?
再后来,偶尔过星期的时候他对我嘟囔一句,也许马原将都忘了吧!你说是不是?
再后来,偶尔听到马原将来他奶们玩他听到马原将的声音时来一句,他怎么是这样的人呢?
再后来就是现在了,他没有了任何反应,对马原将会来还钱没有了任何幻想,并且彻底死了心。
话说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五,那天晚上我在家中做饭,一周的紧张之后他呢最喜欢的事就是看电视放松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话说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五,那天晚上我在家中做饭,他在电视前赖着,这是一周的紧张之后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这种放松方式。我听到马原将在喊他,就让他下去了,
话说两个月前的一个星期五,那天晚上我在家中做饭,他在电视前赖着,这是一周的紧张之后他最喜欢的事就是这种放松方式。我听到马原将在喊他,就让他下去了,
一般这个时候,马原将都是来借用要么是课本、要么是练习本子、要么是橡皮尺子三角板的。我都没有在意,从小玩大的他们虽不在一个班但在一个学校,这样的来来往往在正常不过了,而且这样的来来往往可以加深之间的感情。
不一会儿,他就又回归原状兴呀高呀地又兴高采烈地看起啦电视。
我以为看是小事。
不一会儿,他就又回归原状兴呀高呀地又兴高采烈地看起啦电视。
我以为还是以前的芝麻蒜皮小事。就随便一句,是不是他的书本又落在学校了?
他说不是的。他放学回来但他妈妈做生意还没有回来,来奶奶家奶奶也不在家,他说要去姑姑家,问我借了10元钱。
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不让他留下来呢?难道你没有听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吗?
你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那样忍饥挨饿串亲戚呢?
他诺诺弱弱说,我不知道,人家只说说借钱,如果我不借给他,他还以为我小气呢?
哦还有这逻辑。
之后就看见马原将的自行车停放在他的自行车旁。
还真是那样子的马原将已经走了。
可是周六周日马原将也没来骑走他的自行车。
周一不就要上学了吗?怎么还不来骑走呢?
周日那天上午我买菜回来的档儿,马原将奶奶在家,于是我把车子推到了他奶奶家了好让他随时可用车子。
之后呢?就是我家孩子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马原将来还钱。
说到还钱,以前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上一年的时候吧。还是马原将,还是借钱。
那时候他们喜欢五毛一小袋的拍拍卡。正好是他们喜欢拍怕的那种。
马原将和同学玩拍拍卡,不料没有卡作垫张。于是慌慌张张地问我家孩子借了五毛钱买了拍拍卡,之后我听孩子说好像也被别人赢走的不剩一张。
可是再不剩一张,那是借我家孩子五毛钱买的。
于是刚一回到家我家孩子就飞也似地跑到他家,我也不知道我家孩子当时是怎样开的口,
反正是拿着要来的五毛钱高高兴兴回来了。并且还给我学了舌,小孩子的思维。
啊!五毛钱!还要回来!
哪有这样要钱的。
有好长好长一段时间见到马原将大人都不好意思,总在揣摩我家孩子当时是怎么开口的。
那时的五毛追着要,现在的10元他却没有那样做。
这之间隔得是时间,在这时间里,他们都长大了。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由于学习识记任务繁重,有的知识今天记明天忘。老师恨铁不成钢地总是口吐良方,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同遗忘作斗争,怎么斗争呢,那就是天天重复并复习,天天想过电影似的把所记东西过一遍。这样就不会忘了。
是的我们的记忆是有起止点的。
网上纷纷攘攘的热点事件也是这样在我们的记忆中也是这样,时间慢慢走,事件慢慢忘。
忘了就忘了吧,如果什么都同遗忘作斗争,都让存储下来,那不得爆炸呀!
在这件事上我还真不希望孩子同遗忘作斗争。该忘的还是忘了吧。
希望他能快速将这该忘得东西忘了,并能彻底清空。
二 : 中国的越战片-被遗忘的战争记录
中越战争是唯一一场在我出生后由中国军队参与的局部战争,童年和少年时代看过不少相关电影,如《铁甲008》,《高山下的花环》,《雷场相思树》,《闪电行动》等,还聆听了不少战斗英雄的相关报告,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山下的花环》和《雷场相思树》是至今让我回味的两部作品,片中对解放军形象的塑造确实很有突破,和平年代成长的军人在面对战争时的所感所想,所作所为同样是动人心弦的!三 : 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洛克希德公司,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双身恶魔”——P-38“闪电”式战斗机。[www.61k.com)很少有人知道,除了 P-38,洛克希德公司还为盟国生产过一种由民航客机改进而来的双发巡逻轰炸机。在欧洲、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上空,都留下了它战斗的身影。它就是本文的主角:洛克希德海军巡逻机 PV-1/2“文图拉”/“鱼叉”。
前传:从“伊莱克特拉”到“北极星”
1932 年,美国还处在“大萧条”的阴霾之中。因被银行家格罗斯收购而得以恢复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为迅速打开局面,开始潜心研发公司历史上第一种双发全金属运输机:洛克希德 L10型“伊莱克特拉”。经过两年的努力,新机于 1934 年 2 月 23 日成功首飞。该机外形简洁、流畅,采用双垂尾、悬臂式低单翼布局,机身断面为竖椭圆形,主起落架为可收放式,收起时机轮有一半裸露在发动机舱外。飞机装两台 450 马力普拉特.惠特尼活塞发动机,巡航时速超过 300 千米/小时,可载客 10 名,而且乘座十分舒适。伴随着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复苏,“伊莱克特拉”在商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其优良的设计,也成为洛克希德公司此后研制的一系列双发运输机的原型和基础。
澳大利亚几内亚航空公司的“伊莱克特拉”
著名飞行女杰艾美莉亚.艾哈特和她的“伊莱克特拉”E 型飞机。她在驾驶该机进行环球飞行时,在新几内亚附近失踪。这一事件是航空史上至今未解的一大悬案
在“伊莱克特拉”的成功的鼓舞下,洛克希德公司又着手研制用于支线航空和商务旅行的洛克希德 L12 型客机。12 型实际上是 10 型的缩小版。气动布局和发动机均与“伊莱克特拉”相同,但载客减少到 6 名。该机被命名为 “小伊莱克特拉”,于 1936 年 6 月 27 日首飞成功。由于动力不变而载客减少,因此 12 型的飞行性能更加出色,但单位运营成本却因载客减少而提高了,导致该机在美国支线航线上不受欢迎,只售出了 6 架。主要的客户是那些私人飞机拥有者、政府非军事部门及荷兰东印度公司。
洛克希德 12 型“小伊莱克特拉”,人们可以在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看到它的身影
对于“小伊莱克特拉”的境遇,洛克希德心有不甘。公司很快着手研制洛克希德 L14 型。14 型的气动布局 10 型基本一致,但机翼改为中单翼,并安装了富勒襟翼,机身更趋流线型。比之于同时期的道格拉斯 DC-2,14 型的发动机功率更大,速度更快,最大载客可达 14 名,同时可以很方便地改为货运飞机。1937 年 7 月 29 日,洛克希德 14 型首飞成功,公司将其命名为“超伊莱克特拉”,显见对它寄予了厚望。但天有不测风云,1938 年 5 月 16 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一架“超伊莱克特拉”在着陆时坠毁。同 年7 月 8 日和次年 1 月 13 日,又有 2 架西北航的同型机坠毁。尽管只有第一次事故与飞机本身有关,并很快通过后移平衡控制舵面消除了事故隐患,但公众对“超伊莱克特拉”的信心却发生了极大的动摇。1939 年夏,西北航将剩余的“超伊莱克特拉”退还给洛克希德公司,转而购买速度稍慢的 DC-3。至此,“超伊莱克特拉”在同道格拉斯飞机的竞争中不得不屈居下风。
洛克希德 14 型“超伊莱克特拉”。它那漂亮的流线外形和卓越的飞行速度曾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8 年 7 月 14 日,百万富翁霍华德.休斯驾驶一架名为“1939 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洛克希德 14N 型飞机抵达纽约,创造了当时环球飞行的新记录:3 天19小时 8 分。图为休斯驾机抵达纽约时受到市民热烈欢迎的场景。但这一切仍未能扭转“超伊莱克特拉”在商业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局面
尽管在竞争中遭受败绩,“超伊莱克特拉”却并没有因此淡出天空。还在 1938 年 2 月,洛克希德公司注意到,英国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正在寻求他们手中的阿弗罗“安森”式巡逻机的替代者,于是在 14 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巡逻轰炸机。4 月,公司对英国采购委员会展示了这一设计。在经过商讨和修改后,6 月 28 日,洛克希德获得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张订单:为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生产 200 架该型机。投笔从戎的“超伊莱克特拉”有了一个新名字:“汉德森”。“汉德森”式是二次大战中在英国皇家空军中服役的第一种美国生产的飞机。到 1943 年 5 月,总共有 2,921 架“汉德森”式被交付给皇家空军。
英国皇家空军的“汉德森”式巡逻机
“汉德森”也装备了美国陆军航空队,编号为 A-28/29
尽管“超伊莱克特拉”在民航市场上命运不佳,但洛克希德公司并未气馁。他们相信 L14 型的设计是优秀的,现在需要做的是对它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努力的成果就是洛克希德 L18 型。它沿用了 14 型的机翼、发动机和尾翼,但机身加长了 1.5 米。虽然它的外观酷似 14 型,却有一个全新的名字:北极星。
洛克希德 18“北极星”保持了双垂尾、中单翼的气动布局。机翼装有前缘缝翼和富勒襟翼,主起落架可完全收入发动机舱内,尾轮固定。加长的机身提高了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同时在客舱内也可以多安排两排座椅,部分解决了 14 型单位运营成本过高的问题。最大载客数为 15~18 人,视是否提供空中服务及餐饮而有所不同。飞机可选装普拉特.惠特尼或怀特发动机,通过型号后缀的两位数字来识别。如洛克希德 18-07 型装的是普拉特.惠特尼的“大黄蜂”S1E2-G 型发动机。
1939 年 9 月 21 日,洛克希德 18“北极星”进行了首飞。首飞的原型机就是用一架西北航退还的 14 型飞机改造而成的。生产型“北极星”则于次年 2 月 2 日首飞成功。3 月投入航线运营。以装 2 台怀特 R-1820 型发动机的洛克希德 18-56 型为例,飞机基本数据如下:
机长:15.2 米
翼展:20.0 米
机高:3.9 米
发动机功率:1,200 马力
最大时速:428 千米/小时
巡航时速:317 千米/小时
航程:2,895 千米
洛克希德 18 型“北极星”三视图
从飞行性能看,“北极星”是优秀的。但它来得太晚了。当“北极星”初次踏上航线时,DC-3 已在商业航空运输市场上稳固地占据了主力地位。最终,美国国内的 7 家航空公司购买了总共 36 架“北极星”,国外的政府非军事部门和航空公司则采购了 88 架。这个销售业绩甚至还略逊于“伊莱克特拉”。和平统治下的北美大陆的天空,已不再属于“北极星”。
然而,就在此时,欧洲大陆上的战火正在快速蔓延。透过战争的硝烟,洛克希德公司敏锐地意识到,在大洋彼岸的天空下,“北极星”或许还有机会。
并不成功的开端
一. 皇家空军与“文图拉”
在“汉德森”进入皇家空军后,洛克希德公司意识到,随着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英国人必然会寻求比“汉德森”更优秀的飞机。而公司手中的 18 型“北极星”就是个不错的选择。1939 年 9 月,洛克希德公司向英国航空部提交了两份设计方案:其一是作为“汉德森”的替代者,装 2 台 1,000~1,200 马力的发动机,用于海上侦察和反潜;其二则是一种中型轰炸机,装 2 台 1,600~2,000 马力的发动机,用于替换布里斯托尔“布伦海姆”式轰炸机。两种方案均基于洛克希德 18 型。已经卷入战争的英国人认为后一种机型应置于优先地位,于是在 1940 年 2 月向洛克希德公司下达了 25 架中型轰炸机的订单。英国人把这种飞机称为“文图拉”(Ventura)。在随后的商讨中,洛克希德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计划装备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设计编号也相应改为洛克希德 37 型。基于对新型飞机性能的乐观估计(不过更有可能是为战争形势所迫),皇家空军在 5 月份下达了多达 300 架的订单,而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订购的数量更上升到 675 架。
但在 1940 年,洛克希德公司正在集中力量生产“汉德森”式和 P-38“闪电”式飞机,已经没有能力生产“文图拉”。因此当洛克希德 37 型完成设计后,被转移到维加飞机公司投入生产。维加飞机公司成立于 1937 年 8 月,并最终于 1943 年 11 月并入洛克希德公司。
根据生产“汉德森”式以及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使用该型机的经验,洛克希德 37 型的武备得到增强,能够携带更多的燃料,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和洛克希德 18 型一样,“文图拉”是一种全金属中单翼飞机,双引擎,双垂尾。在外观上,它的翼展和机长都大于“汉德森”。最初生产的“文图拉”MK I 型 装两台普拉特.惠特尼 R-2800 “双黄蜂” S1A4-G 型双排 18 缸气冷星型发动机,功率 1, 850 马力。机翼安装有富勒襟翼,改善了起降性能。起落架为完全可收放式,主起落架收入发动机舱,尾轮则收入机身。机舱可容纳 5 名机组人员,机鼻上部装 2 挺 12.7 毫米前射机枪。机背装有英国布顿.保罗的旋转炮塔,炮塔内装 2 挺(后期增加到 4 挺)7.7 毫米机枪。飞机内部弹舱可装载 1,134 千克武器。作为一种中型轰炸机,飞机机鼻两侧各有 4 个树脂玻璃观察窗口,地板上也有一个扁平窗口,以供投弹手观察之用。
“文图拉”MK I基本数据:机长 15.67 米,机高 3.62 米,翼展 19.96 米,展弦比 7.79,机翼面积 51.19 平方米。最大速度 502 千米/小时,巡航速度 438 千米/小时,实用升限 7,600 米,航程 1,489 千米。初始爬升率 620 米/分,机内载油 2,139 升。
“文图拉”MK I。MK I 型机于 1941 年 7 月 31 日首飞
“文图拉”MK I,英国皇家空军,1941 年
在完成了 188 架 MK I 型机后,合同中余下的 487 架飞机则被改进成为“文图拉”MK II 型。它们和 MK I 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MK II 型的普拉特.惠特尼 R-2800-31 型发动机开始按照美国军标生产,而 I 型的发动机则是按民用标准生产的。这 487 架飞机中,196 架分别交付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和南非空军,264 架归美国陆军航空队所有。剩余的 27 架飞机交付给了美国海军,并被赋予了 PV-3 的编号,供空勤人员熟悉该机和训练之用。
1942 年 5 月,“文图拉”MK I 型和 II 型开始进入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第二大队所属的 3 个中队服役。皇家空军 21 中队率先装备了“文图拉”,皇家新西兰空军 487 中队和皇家澳大利亚空军 464 中队则分别在同年 8 月和 9 月获得了新装备。11 月 3 日,该大队执行了首次飞行任务。1942 年 12 月 6 日,大队出动 47 架飞机,会同道格拉斯“波士顿”和德.哈维兰“蚊”式轰炸机,对位于荷兰埃登霍芬的菲力浦电子设备生产工厂进行了低空攻击。这次攻击很不走运,9 架“文图拉”被击落,37 架被击伤!于是“文图拉”转而执行在中空攻击在法国的机场、交通枢纽和铁路转运站等任务。但是,当 1943 年 5 月 3 日新西兰中队的 11 架飞机对阿姆斯特丹的一座电站进行攻击后,只有一架飞机平安返回!鉴于在这些行动中损失惨重,“文图拉”被认为并不适合作为中型轰炸机。第二大队的三个中队在 1943 年 8 月重新装备了速度更快的“蚊”式 MK VI 型。一些被替换下的“文图拉”改进成为 GR MK I 型,在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作为气象侦察机使用。
二. 美国陆军航空队中的 B-34/37
对洛克希德 37 型系列的第二批订单是由美国陆军航空队在 1941 年 8 月 8 日下达的。合同要求在洛克希德 B-1 工厂生产 550 架 O-56 型(美国陆航编号,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编号为 137-96-03 型)飞机。陆军航空队计划将其作为武装侦察机。O-56 装备两台 1,700 马力的怀特 R-2600-13“旋风”双排 14 缸气冷星型发动机。1942 年初,美国陆航在编号体系中废除了用于观察类飞机的字母“O”,于是起先该型机被重新编号为 B-34B “列克星顿”。但为了区别于其他使用普拉特.惠特尼发动机的 B-34,它们的编号随后又被改为 B-37。在第一架飞机被交付之前,对该型机的需求数量就被大大削减。最终总共只有 18 架飞机在 1942 年 9 月至 43 年 4 月间交付。所有这些飞机在 1942 年 10 月被统一更名为 RB-37,字母“R”表示限制使用,不能投入战斗。显然,美国陆军航空队对这种基于民航客机改进而来的作战飞机并不怎么信任。
1941 年 8 月 13 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和洛克希德公司签定了第三份合同,订购 200 架洛克希德 137-27-02 型飞机,这些飞机将通过“租借法案”以“文图拉”MK IIA 的名称转交给英国皇家空军。该批次飞机装备了美国马丁公司的机背炮塔,当美国于 1941 年 12 月参战时,陆军航空队马上征用了已经生产出的 134 架飞机。有 20 架飞机立刻以 B-34 的编号进入美国陆航服役。最终整个合同中的 200 架飞机只有 25 架交付给了皇家空军,41 架交付给了皇家加拿大空军,其余的 134 架飞机都以 B-34 的编号在美国陆航中服役,其中 57 架作为轰炸投弹训练机,28 架作为炮手训练机,16 架作为靶标拖曳机,13 架作为导航训练机(不过在稍后交付美国陆航的 101 架飞机中,后来又有 20 架和 23 架分别转交给了澳大利亚空军和新西兰空军)。1942 年 10 月,陆航的这些 B-34 均被更名为 RB-34,表明这些飞机的使用受到限制。
受欧洲上空不愉快经历的影响,B-34/37 只能在美国陆军航空队庞大的轰炸机群中承担一些训练任务,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配角。而在海军中,情况是否会有所改观呢?
pv 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
战斗在大洋上空
一. 从“文图拉”到“鱼叉”
在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使用多发动机的水上飞机作为巡逻轰炸机。[www.61k.com)使用这一类型的飞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没有机场,而水上飞机可以在水面起降,可以用船只实施支援和保障。但它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速度慢,防御武装薄弱,航程和载弹量都显不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旦占领了某一地区,胜利者就会立即在当地修建机场,供陆基飞机使用,以支援进攻或防御战斗,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当美国参战后,美国海军意识到,象“汉德森”一类的陆基飞机在反潜、战场支援等方面比水上飞机更具优势。海军开始和陆军航空队接触,希望获得 B-24“解放者”。陆军航空队并不情愿和海军分享这些飞机,因为其自身也正处于缺乏远程轰炸机的窘境。不过两军最终还是在 1942 年 7 月 7 日达成了一个协议:陆军航空队向海军转交一批“解放者”(海军编号 PB4Y)、北美 B-25“米切尔”(海军编号 PBJ)和 B-34。陆军航空队当时已经拥有了两种优秀的中型轰炸机:B-25 和马丁 B-26“掠夺者”,并不需要别的机型,因此同意停止采购 B-34,以使洛克希德公司能够集中力量为海军生产飞机。而先前已经订购的“文图拉”,无论是陆航自用的,还是用于租借法案的,都将转交给海军。
美国海军没有浪费时间,在达成协议的当天,即向洛克希德公司下达了购买 200 架 PV-1“文图拉”的订单(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编号为 237-27-01型)。PV-1 事实上是 B-34/“文图拉”MK IIA 的改进型。改进之处包括用海军制式装备替换了陆军航空队的装备;机腹弹舱不载弹药时可以装 2 个总容量为 1,855 升的非自封闭油箱,使最大载油量达到 6,083 升(含 2 个 586 升副油箱);削减防御武器,机载武器包括:机鼻上部的 2 挺固定前射 12.7 毫米机枪,机背炮塔内的 2 挺 12.7 毫米机枪,以及机腹射口处的 2 挺 7.62 毫米活动机枪;改进后的弹舱能够装载 1,361 千克炸弹,或者 6 枚 147 千克深水炸弹,或一条鱼雷。为了提高生存能力,PV-1 的驾驶舱、炮塔、机内自封闭油箱等处安装有防弹玻璃和装甲,总重量达 806 千克。早期的 PV-1 保留了机鼻两侧和机鼻地板上的观察窗,于 1942 年 11 月 3 日进行了首飞。
PV-1 的早期生产型
PV-1 的驾驶舱
海军随后又 4 次追加了对 PV-1 的采购数量,采购量分别为 200 架、412 架、288 架和 300 架。从 1942 年 12 月到 1944 年 5 月,总共有 1,600 架飞机交付使用,包括 387 架转交给英国皇家空军的“文图拉”GR MK V。不过许多后期生产的飞机最终交付给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空军。后期生产的 PV-1 在机鼻处安装了 AN/ASD-1 型雷达;机鼻下方加装了 3 挺 12.7 毫米机枪;机翼下安装了 8 具火箭发射轨,用来发射 127 毫米火箭;而机鼻两侧及下方的观察窗则被取消了。
PV-1 后期生产型,注意该机机鼻下方的长方形开口,3 挺 12.7 毫米机枪就安装在这里
飞行中的 PV-1(后期型)
澳大利亚空军的 PV-1
PV-1 的到来受到了海军飞行员的欢迎。对于那些飞惯了笨拙的 PBY 水上巡逻机的飞行员来说,飞 PV-1 简直就象在飞战斗机。它不仅速度快,而且操纵也很灵便。一位飞行员这样评价 PBY 和 PV-1:“PBY 操纵起来很费劲,你得使劲‘迫使’它做动作;而 PV-1 就象在等着你‘告诉’它该怎么做,它对操作的反应非常敏捷。”PV-1 的最大飞行速度接近日军“零”式战斗机,这也增强了空勤人员信心——遭遇敌机时的生存几率提高了很多。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 122 架 PV-1 中,只有一架是被敌战斗机击落的。
1942 年 7 月,美国海军向洛克希德公司提出要求,希望提高 PV-1 的航程,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它作为巡逻飞机的价值。该项目被分配给维加公司的工程师们来完成,公司内部的编号也由洛克希德 37 型改为维加 15 型。改进后的新机型就是 PV-2“鱼叉”,公司代号维加 15-27-01 型。PV-2 使用和 PV-1 相同的发动机,为了改善起飞性能,PV-2 的翼展加长,采用相对平直的翼尖。外翼段内安装有机翼油箱,载油量提高了 15.9%。垂尾面积增大,以提高航向稳定性。此外,PV-2 的弹舱更大,载弹量提高到 1,814 千克。弹舱门也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使 PV-2 在弹舱内挂载 2 枚“Tiny Tim”火箭时弹舱门能够完全关闭。“Tiny Tim”是一种直径 300 毫米的重型无控火箭,设计用于攻击地面及海上的大型目标。而弹舱门的改进也使得 PV-2 的机腹显得比较突出。总的来说,改进后的 PV-2 飞行速度有所下降,但火力、航程及野战机场起降性能都得到了提高,能够满足军方的要求。美国海军遂于 1943 年 6 月 30 日下达了 500 架飞机的订单。
洛克希德 PV-2“鱼叉”
PV-2 于 1943 年 12 月 3 日进行了首飞。交付第一架飞机则是在次年 3 月。在试飞测试期间,工程人员发现机翼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了危险的弯曲迹象,表明机翼的强度明显不足,于是立即将翼展减小了 1.8 米,但无济于事。洛克希德公司不得不重新设计整个机翼。因此到 1944 年底,只生产了 99 架飞机。首批生产的 30 架飞机没有装上新机翼。而且由于存在燃料泄漏的问题,这些飞机的外翼段油箱被封死。美国海军接收了这批飞机,将其命名为 PV-2C 并用于飞行训练。其余的 PV-2 都装上了新机翼,并且改进了机翼油箱的内部结构,解决了燃料泄漏问题。
飞行中的 PV-2,可以清晰地看到翼下挂载的火箭
PV-2 侧视图
在采购 PV-2 之外,海军还对其改进型 PV-2D 分三次下达了总共 908 架的订单,每次的数量分别是 100 架、533 架和 275 架。在这一型号上,机头上的 12.7 毫米前射机枪增加到了 8 挺。不过实际上,只有 35 架得以在胜利日到来之前交付。最后一架 PV-2D 是在 1945 年 9 月交付的,在此之后,合同就被取消了。
PV-2 正在试射 “Tiny Tim”火箭
PV-2 弹舱内挂载着 2 枚 “Tiny Tim”火箭
PV-2 第一次投入实战是在 1945 年 3 月。战争结束后,PV-2 继续在海军中服役了一段时间,装备“鱼叉”的巡逻中队一度达到 11 个。不过到 1948 年 8 月,“鱼叉”还是退出了现役。
PV-1/2 系列生产数量:
PV-1:1,600 架,洛克希德 237-27-01 型
PV-1P:数量不详,在 PV-1 基础上加装照相设备,执行侦察任务
PV-2:470 架,维加 15-17-01 型
PV-2C:PV-2 的最初 30 架,没有安装洛克希德公司的改进型机翼
PV-2D:35 架,和 PV-2 基本一致,但机鼻装备 8 挺 12.7 毫米前射机枪
PV-2T:由少量的 PV-2 和 PV-2D 改进而来的运输机,用于战后运输
PV-3:27 架,即“文图拉”MK II 型(洛克希德 37-27-01 型),原定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皇家空军,后交付给美国海军
性能数据简表:
(注:此表内的机高,是在起落架放下状态,起落架底到垂尾顶端的垂直距离)
二.作战运用
陆战队的夜间战斗机
美国参战后,陆军航空队和海军都开始研发夜间战斗机。1942 年 1 月,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到 1945 年上半年组建 8 个夜间战斗机中队,每个中队装备 12 架飞机。但到了 6 月份,陆战队的目标有了改变。在实战中他们发现,一旦己方战斗机掌握了白天的制空权,敌人的飞机就转而在夜间进行活动。日本人在所罗门群岛就是这样干的。他们的夜间袭扰夺走了美军地面部队的睡眠,降低了他们的战斗效能。因此,第一个海军陆战队夜间战斗机中队获准在 1943 年 1 月成立。随之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飞机的选择。当时可供选择的机型有:陆军航空队的道格拉斯 P-70(A-20 的夜间战斗型)和诺斯罗普 P-61“黑寡妇”;海军的寇第斯 SB2C“地狱俯冲者”和钱斯.沃特 F4U“海盗”;以及英国空军的布里斯托尔“英俊战士”和德.哈维兰“蚊”。1942 年 7 月,海军陆战队作出了选择,PV-1“文图拉”将成为他们的夜间战斗机。尽管有人努力想让陆军航空队的飞机中选,但陆战队还是坚持选择了“文图拉”。
海军陆战队 531 夜间战斗机中队(VMF(N)-531)于 1942 年 11 月 16 日在北卡罗莱那成立。他们接收的第一批飞机是 2 架北美 SNJ-4“得克萨斯人”教练机,稍后又接收了数架布雷斯特 SB2A-4“海盗”。1943 年 1 月,中队接收了 2 架 PV-1,这批飞机装备了敌我识别装置(IFF)、甚高频电台及英国生产的 MK IV 型机载截击雷达。雷达的探测距离为 1.6-3.2 千米。该型飞机在机鼻下方加装了 4 挺 12.7 毫米机枪。和海军的 PV-1 不同,陆战队的夜间战斗机的乘员组由 3 人组成:飞行员、雷达操作手和炮塔炮手。
海军陆战队 VMF(N)531 中队的 PV-1,1944 年驻扎在所罗门群岛布干维尔岛
尽管有了新飞机,但飞行中队还是面临着一大堆问题:队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新手;而夜间战斗机所带来的许多技术问题都是全新的,需要逐步解决;此外,备件短缺、测试设备不足、机载设备工作不正常等问题都不断困扰着这个中队。
最终,中队从 12 架飞机中挑选了 6 架状况较好的,于 1943 年 7 月踏上了征程。空勤人员驾机飞往西海岸,搭乘护航航空母舰“长岛”号前往夏威夷,然后从夏威夷飞往所罗门群岛,于 9 月 11 日抵达群岛中的罗素岛,随即展开夜间巡逻飞行。地勤人员则从西海岸搭乘货轮于 8 月 25 日抵达新海布里地群岛,最终于 9 月 23 日和空勤人员会合。
当时,日军飞机在白天进行空袭时,飞行高度一般都在 76,00 米左右。这个高度低于 PV-1 的理论升限,但在实战中夜战型 PV-1 却很难到达这一高度。不过幸运的是,日军飞机进行夜袭时的飞行高度要低得多,PV-1 有机会在太平洋的夜空中一显身手了。
1943 年 11 月 13 日,当地时间凌晨 04:30,夜战中队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胜利。54 号机在布干维尔岛西南 80 千米处击落了一架三菱 G4M 海军一式攻击机。在这样的夜间截击行动中,飞行员必须接近目标至 210 米以内,目视确认目标后再开火,以避免因敌我识别装置故障而误击友机。
海军陆战队装备的 PV-1,机鼻下方装有 4 挺 12.7 毫米机枪
三菱 G4M 一式陆攻,日本海军的主力陆基轰炸机
1943 年 12 月下旬,VMF(N)-531 中队其余的 6 架 PV-1 开始向南太平洋转移。次年 1 月 6 日,飞机被装载上“白平原”号护航航空母舰,三个星期后抵达夏威夷。2 月 19 日 6 架飞机飞抵罗素岛。在 8 个月后,飞行中队又重新集合在一起。
1944 年 4 月,中队转移到位于所罗门群岛的维拉.拉维拉海军航空场。5 月 7 日,中队再次转场到布干维尔岛,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转移。5 月 11 日,当地时间 04:37,中队取得了他们在战争中最后一次胜利:一架爱知 E13A1 零式水上侦察机在新不列颠岛辛普森港降落时被击落。中队的最终战果是击毁日本飞机 12 架,而且所有这些战果都是在 2,100 米到 4,500 米的高度取得的。8 月,中队解除了任务,返回北卡罗莱那,并于 1944 年 9 月 3 日解散。
爱知 E13A1 零式水上侦察机,二战期间日本产量最大的水上飞机
1944 年驻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夜战型 PV-1(近处),可以看到其机头雷达罩明显不同于后期型 PV-1
总的来说,PV-1 作为夜间战斗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比之于陆战队后来采用的舰载单发夜间战斗机,如 F4U“海盗”和 F6F“地狱猫”,PV-1 在升限、爬高、转弯等飞行性能方面都大为逊色。与在欧洲大陆夜空对付笨重的四发重轰炸机的德国夜间战斗机不同,PV-1 要对付的,是进行零星袭扰的日本中型轰炸机或侦察机。和这些日军飞机相比,PV-1 在机动性能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是,“海盗”和“地狱猫”作为夜间战斗机也存在着不足。几乎所有夜间战斗机飞行员都认为,夜间战斗机应该配备 2 名乘员,一名驾驶飞机,而另一名操作雷达。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让一名飞行员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实在是勉为其难。正如 VMF(N)-531 的指挥官所说:“如果 F4U 有一名雷达操作手,而 PV-1 有 F4U 的飞行性能,它们就一定能击落更多的敌机。”
pv 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
默默无闻的舰船杀手
一. 作战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共有 29 个飞行中队装备了“文图拉”和“鱼叉”。(www.61k.com]最初,这些部队被称为巡逻机中队(VP),1943 年 3 月 1 日它们的称谓统一改为轰炸机中队(VB)。到了 1944 年 10 月 1 日,部队又被改称为巡逻轰炸机中队(VPB)。这些部队的作战区域遍及太平洋的北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以及大西洋地区。1942 年 10 月,第 82 巡逻机中队(VP-82)成为第一个装备 PV-1 的中队。最后一支装备 PV-1 的部队则是第三中型巡逻机中队(陆基)(VP-ML-3),时间已是 1948 年 8 月 1 日。
在大西洋地区服役的飞行中队,除了 2 个中队以外,其余的都是在佛罗里达的德兰得海军航空站成立的。在那里他们接受了初步的训练,然后转移到博卡.奇科海军辅助航空站,在佛罗里达外海进行反潜战术训练。在大西洋地区的主要任务包括反潜和护航。在战争中,PV 机中队在大西洋地区共击沉和协作击沉 6 艘德国潜艇。
在北太平洋地区,从 1943 年 4 月到战争结束,共有 4 个装备了 PV-1 和 PV-2 的中队分别驻扎在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最初,这些中队的任务是协助盟军收复阿图和基斯卡岛。为此,他们执行了针对这两个岛的照相侦察、巡逻和轰炸等多项任务。在这两个岛被收复后,飞行中队随即在岛上建立基地,并从那里起飞,执行对日本千岛群岛的巡逻、侦察轰炸等任务,以压制、摧毁日军在岛上的各种军事设施。其间,在连续 9 个月内,PV-1 共作战飞行 4,177 小时,飞行总行程约 133 万千米。
PV-1 在阿留申群岛上空巡逻
在中太平洋地区,PV-1 于 1943 年 10 月进驻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环礁。各飞行中队的任务是轰炸日军在吉尔伯特、马绍尔和东卡罗林群岛的各类军事设施,并攻击向这些岛屿提供补给的船只。美军攻占马绍尔群岛后,PV-1 机队随即进驻,支援对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同时执行巡逻和对威克岛、波纳佩岛的侦察任务。随着提尼安岛、关岛被攻占,PV-1 和 PV-2 机队又转场到那里,执行反潜、巡逻和侦察任务。驻提尼安岛的飞机,有一部分后来被派往硫磺岛,搜索并攻击那些对 B-29 机群的行动进行预警的日军重武装哨船。
PV-1 编队在婆罗洲上空巡逻
在太平洋南部和西南部,最早装备 PV-1 的是驻扎在英属厄利斯群岛福纳福提海军辅助航空站的飞行中队,时间是 1943 年 6 月。该中队主要执行巡逻任务。到了九、十月间,有两个装备 PV-1 的中队转场至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所罗门群岛中的新乔治亚岛,执行搜索攻击日军船只的任务。稍后,又有一个中队进驻斯特林岛,对新不列颠岛上的日军重镇拉包尔进行攻击。在美军攻占阿德米勒尔蒂群岛后,PV-1 机队开始进驻马努斯岛和新爱尔兰岛,后又先后转场摩洛太岛和洛斯.内格罗斯岛,担负搜索、反潜巡逻等任务。1944 年 10 月美军攻入菲律宾后,PV-1 紧随其后进驻菲律宾各岛,首先是雷伊泰岛,接着是萨马尔、帕拉望和吕宋。机群从这些岛上的基地起飞,进行反潜巡逻,同时也对在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的日军地面目标进行轰炸。上述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期间,VPB-152 中队的一架 PV-1 还扮演了一次救难天使的角色——它发现了被日军潜艇击沉的“印地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幸存者,并向他们伸出了救援之手。
描绘 PV-1 攻击日军运输船只的绘画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巡逻轰炸机的战斗的场面
1944 年 4 月成立的 VB-152 和 153 中队的 PV-1 比较特殊。他们的飞机经过改装,能够装载“塘鹅”滑翔制导炸弹。“塘鹅”最初计划用来反潜,因此整个炸弹是围绕着标准的 238 千克深水炸弹设计的。弹上安装了一种“半主动雷达定位”跟踪器,可接收 PV-1 发射的雷达波束的反射波。在使用“塘鹅”的过程中,载机必须用雷达持续照射目标。因此,“塘鹅”很难有效地对付那些有较强防御能力的目标。到 1943 年中,“塘鹅”项目有了变化,它演变成一种反舰武器。907 千克的通用炸弹替代了深水炸弹。测试仍在继续进行。1944 年 7 月,“塘鹅”在纽约海军航空站外海进行了实弹投放,2 枚“塘鹅”击中了靶船。但到了 9 月,“塘鹅”项目还是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蝙蝠”。“蝙蝠”采用全主动雷达定位方式,弹上装有雷达波发射和接收装置,攻击过程中不再需要载机雷达持续照射目标。
和那些在海上决战中冲锋陷阵的舰载机相比,PV-1/2 的战斗经历远没有前者那样激动人心。但正是这些巡逻轰炸机日以继夜的奋勇出击,无情地绞杀了日军的海上补给线,摧垮了成百上千个岛屿上守敌的战斗意志和力量,为盟军成功实施越岛进攻战略并最终赢得太平洋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 VB-142 中队的战斗经历,就是巡逻轰炸机部队战时历程的一个缩影。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些几乎不为人知的空中勇士,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和牺牲。
二.VB-142 中队的太平洋战记
VB-142 轰炸中队于 1943 年 6 月 1 日在华盛顿州怀德贝岛组建完毕。 在进行了 15 个架次的乘员训练飞行后,15 架“文图拉”被装载上护航航空母舰“威廉王子”号,于 8 月 10 日晚启程前往珍珠港。6 天后,母舰抵达珍珠港。有 6 架飞机被派驻中途岛,4 架飞机进驻约翰斯通岛。中队随即展开日常巡逻。领航员们努力学习如何在 500 英里外找到正确的航向,回到中太平洋上的一个小点上。而一些炮手则给自己的炮塔座椅装上钢板,希望能够保护自己免受敌方火力的伤害。事实上,对于那些炮手来说,在太平洋上空,他们将学到更多关于空中射击的东西。因为在海军的炮手学校里,他们实际上只是学会了用机枪向那些泥制的移动目标狂扫一气。
VB-142 中队在塔拉瓦的合影
1943 年 12 月 19 日,中队的 15 架 PV-1 进驻位于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环礁中的贝蒂欧岛。这个长约一英里、宽不过半英里的小岛刚刚经历了一场历时 4 天的残酷厮杀。1,400 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和 5,000 名日本守军在此阵亡。呈现在中队 108 名官兵面前的是彻底毁灭后的凄凉景象,到处都是未及掩埋的尸体和残肢。幸而第 74 海军工程营已经把机场跑道修复并拓展到 3,500 英尺,以便接纳 PV-1 起降。
VB-142 中队在这个小岛上驻扎了 7 个月。作为一个海军岸基轰炸中队,他们的飞行时间以及和敌人发生的接触,都要比舰载中队多得多。而对官兵们来说,艰苦还远不止这些。太平洋上的热带小岛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天堂。气候炎热,环境肮脏,饮用水水质很差,很难吃上可口的饭菜。此外,他们还很少收到家信,只有在下大雨时才能洗个澡。
进驻塔拉瓦环礁的第二天,VB-142 中队即展开行动,袭击日军在马绍尔群岛的航空基地以使它们陷入瘫痪。这些目标包括在塔拉瓦以北 300 至 800 英里的马里、马洛埃拉普、夸贾林和贾陆特等环礁,以及塔拉瓦西南的瑙鲁岛和大洋岛。在 7 个月的时间内,VB-142 中队执行了 302 次轰炸任务,投弹 541 吨;同时在 60 万平方英里的区域内执行巡逻任务,对日军基地实施封锁,在此期间投弹 88 吨;11 艘日军供应船只遭到攻击,其中 6 艘确认被击沉,5 艘被严重击伤,可能沉没。
VB-142 中队的 PV-1 在编队飞行
从中队进驻塔拉瓦直到次年 2 月中,几乎每个晚上基地都会遭到高空飞行的日军一式中型轰炸机的袭击。尽管官兵们都对日本人充满了仇恨,但每当看到日机来袭,己方防空火炮猛烈开火时,仍不禁会想到那些日本人现在遭遇的情形,很可能在第二天白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1944 年 1 月 20 日,VB-142 中队出现了第一例战损。当天,12 架 PV-1 对贾陆特环礁内的贾伯岛上的目标及停泊在附近的日军舰船进行了攻击。机群编成 4 个三机编队,越过一个 14 英里宽的礁湖向目标逼近。岛上的目标主要是雷达天线、鱼雷工厂和炮兵掩体。当机群在距水面 25 到 50 英尺的高度,以 280 英里/小时的速度向目标逼近时,8 号机的右翼在靠近发动机处猛然折断——机翼可能是在近距离上被 75 毫米炮弹直接命中。飞机一头扎进水中,转瞬间就从水面上消失了,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8 号机被击落后,中队改进并制定了新的轰炸战术。飞机在 4,500 英尺的高度进入轰炸航路,在接近目标时,飞行员降低马力,以一个比较陡的角度向目标滑翔。在 2,500 英尺左右的高度投弹,然后开足马力急速拉起,迅速脱离敌人火力打击的范围。一些机组还在风挡上作出标记,作为滑翔时瞄准目标用的参考点,来提高命中率。
1944 年 2 月 26 日,VB-142 中队对日军在马洛埃拉普岛上的机场发动袭击
4 天后,一架 PV-1 在巡逻中发现了一艘试图前往马洛埃拉普或者乌加克岛对日军航空基地进行补给的日军供应船。如果这条船晚出发半小时的话,或许它就能圆满地完成任务了——但现在,天空的明亮程度还允许机组对它发起攻击。
PV-1 迅速下降,以贴近水面的高度向这条 200 英尺长的运输船猛扑过去。日军船上的两门防空炮开始拼命射击。PV-1 则以机首机枪向敌船猛烈开火,进行火力压制。在飞越敌船中部上空的瞬间,飞机投下了全部 6 枚炸弹。前 3 枚炸弹近失,但一枚 500 磅的炸弹直接命中,其余 2 枚也给运输船造成严重破坏。这艘日军运输船很快沉入了水底。
这是一次成功的攻击行动,但事情到此还没完。第二天早上,中队指挥官亲自对这次攻击行动进行了调查,并决定免除机长斯威森中尉的职务——因为他违反了行动规则。中尉的机组被确认击沉了一艘敌船,但这是在一次,而不是两次攻击中击沉的。而根据中队制定的作战规则,攻击敌人水面舰船时一次只能投弹 3 枚,如果有必要对目标进行第二次攻击,则投下剩余的炸弹。
但对机组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规则实在很可笑。当时机上的机枪弹药和燃料都不多了。如果在前 3 枚炸弹近失的情况下进行第二次攻击,则不仅没有足够的机枪弹药对敌船上防空火力进行压制,而且可能连飞回塔拉瓦都成问题。好在后来一名军官“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规则进行了解释,斯威森中尉得以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中队的 PV-1 在执行任务时曾多次被敌人的防空炮火击中,有时创伤十分严重,足以令其他飞机坠落,而 PV-1 却挺了过来。战地通讯员约翰.毕晓普曾随同机组一起执行轰炸任务。他在 1944 年 6 月 24 日的《星期六晚间邮报》的一篇文章中,对 PV-1 的速度和可靠性,以及飞行员的技术大加赞扬。在那次任务中,飞机的方向舵被击毁,但机组仍然驾驶着飞机安全返回了塔拉瓦。
随着时间的推移,机身上那些用锌合金小片填补好的弹孔已经成为飞机的标准标志。再没有人觉得战争是激动人心的事情了。而中队除了执行常规任务外,有时还要向日军投放劝降书。执行这些任务通常是在夜间。飞机低速低空飞过那些已经被盟军抛在身后,但仍为日军占领的岛屿。为了防止在投放时被吹散,劝降书都是绑在新西兰羊肉罐头上投下去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他们在向敌人投放劝降书和食品时,还得时刻提防被敌人击落。这里不同于欧洲战场,日本人通常对俘获的美国飞行员处以斩首。因此,执行任务的机组成员总是携带着一把装有 6 发子弹的 9 毫米口径手枪。一旦被击落,则 5 发子弹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
VB-142 中队的地勤人员为 PV-1 装载炸弹
战争中的威胁不仅来自于敌人。1944 年 1 月 30 日夜,中队接到命令,派遣一架 PV-1 前往塔拉瓦西北 250 英里处,对陆军航空队当晚早些时候发现的一支船队进行识别和定位。但就在当晚,台风降临到这一地区。倾盆大雨使人很难看清跑道。凌晨 3 时,在对发动机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后,一架 PV-1 满载着燃料和弹药,开始在珊瑚石筑成的跑道上艰难地滑跑。当飞机好不容易接近起飞速度时,却发现前面出现了一个因积水而形成的“湖”。飞机滑入“湖”中,速度骤降,不得不中断起飞。在经过反复多次努力后,总算成功了——因为飞机每次滑入那个“湖”里时,总有许多水飞溅而出。同时反复的滑跑也消耗了不少燃料,飞机重量减轻了一些,因此最终得以飞了起来。
飞机进入航线后,大雨仍在继续。在大雨中飞了一个半小时后,右侧发动机开始间歇性地停车。机组竭尽全力,仍无法解决问题。机长决定返航。但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即使左侧发动机能够在满功率的情况下支撑下去,导航员能否找到塔拉瓦仍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
动力不足和恶劣的天气使得飞行高度不断下降。副油箱和 6 枚炸弹都被丢弃了,但飞机还是下降到离水面仅 160 米的地方。紧张的机组人员感到时间似乎都凝固了。但上天好象真的眷顾着他们,在顽强地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机组发现,天气开始好转;在他们前方,太阳正在缓缓升起。更不可思议的是,右侧发动机又恢复了正常工作。很快,飞机回到了塔拉瓦——尽管这个岛平时简直是地狱,此刻却是异常美丽。事后证实,被怀疑为敌舰的船只实际上是美国海军的 4 艘坦克登陆舰和 2 艘驱逐舰。
1944 年 1 月 20 日,VB-142 开始陆续向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岛转场。4 月间,中队对该地区内的日军机场进行了持续 2 周的空袭。而后,从 5 月到 7 月,中队一直在对马绍尔群岛和瑙鲁岛上的日军基地进行攻击,以支援盟军发动的攻势。
1944 年 7 月 15 日,VB-150 中队替换下了 VB-142 中队,后者返回美国本土休整。10 月,中队番号改为 VPB-142。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队总共飞行了 2,682 架次——平均每天 7.2 架次。1945 年 1 月,部队开始逐步换装 PV-2“鱼叉”。2月,中队搭乘 “勇猛”号航空母舰重返太平洋前线,其中 6 架飞机于 3、4 月间进驻中途岛执行训练任务,以获得驾驶“鱼叉”的经验。5 月,中队进驻提尼安岛。
6 月 27 日,中队取得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最后一次重大胜利。当天凌晨 02:32 时,乔纳斯中尉的机组驾驶着一架 PV-1 在塞班岛以东 772 公里处,发现了正在水面航行的日军“伊—165”号潜艇。当时该艇正携带着 2 条自杀鱼雷,试图攻击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美军舰队。PV-1 当即发起攻击,劈空而下的炸弹将“伊-165”炸成两截。潜艇很快就沉没于北纬 15 度 8 分,东经 153 度 9 分的水下,95 名日军葬身大海。
日本海军“伊-65”号潜艇,属海大 5 型。1942 年 5 月 20 日改艇号为“伊-165”。战争末期进行改装,拆除了 100 毫米甲板炮,以搭载 2 条自杀鱼雷
在提尼安,VPB-142 的成员还目睹了“伊诺拉.盖伊”号的起飞。1945 年 8 月 15 日,在对特鲁克环礁进行最后一次巡逻后,他们终于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后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PV-1/2 也开始从美军中退役。而受战争刺激而飞速发展的航空科技,也使这些以战前技术水平为基础的战鹰显得越来越过时了。不过,有些 PV-1/2 的飞行生命并未就此终结。和许多过剩的武器装备一样,它们被转交给了其他国家。例如法国就接收了一批 PV-1,并把它投入了在阿尔及利亚进行的军事行动中。有趣的是,在这些新用户中,就有 PV-1/2 过去的打击目标——日本。1951 年 7 月,美国向日本提供了 17 架 PV-2(序列号 4101——4117)。这些 PV-2 是首批装备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飞机之一。其中一架于 1955 年坠毁后,剩余的飞机的序列号改为 4571——4586。
1945 年驻扎在阿尔及利亚的 PV-1,法国空军的标志取代了美军机徽
巴西空军也装备了 PV-1
日本海上自卫队 PV-2
回顾 PV-1/2 在二次大战中的战斗历程,不难看出,其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所体现出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是大相径庭。PV-1/2 是在民用客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基本设计决定了其战场生存能力始终是个弱项。这在战争中期西欧残酷的空中较量中无疑是致命的。而在太平洋战区,受地理条件和自身力量的限制,日军无法在其占领区域内组织起严密的防空体系,也不可能为每一支后勤补给船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PV-1/2 因此得以充分发挥其在速度、航程、载荷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海上巡逻、反潜、搜索等任务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在战争中后期日军被不断削弱、节节败退的情况下,PV-1/2 还参与执行各类轰炸、鱼雷攻舰任务,成为当时太平洋上的多面手。PV-1/2 的战斗经历提示人们,民用航空平台的潜在军事价值并不局限于航空运输。经过适当的改进,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半路出家的战鹰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许多作战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PV-1/2 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战争的急需,但在战争结束后,这类“民转军”的故事却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从西方国家标准的岸基反潜飞机 P-3C,到“猎迷”、福克F-27 和伊尔-38,再到计划中的 MMA,不同的版本不断上演。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战场网络的发展,携带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的巡逻飞机更是成为一线突击兵力的组成部分,其平凡的外貌下隐藏着的战斗力也更加强悍。历史的经验和未来的发展,都在促使我们对优秀民用航空平台的潜在军事用途与价值,进行重新的思考。
附一:“印地安纳波利斯”号的救难天使
1945 年 8 月 2 日上午 10 时左右,一架机号为 49538 的 PV-1 从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佩勒留岛起飞。该机隶属于 VPB-152 中队,由格温中尉的机组驾驶。他们正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对一种装有拖曳天线的远程无线电通信装置进行测试。这已经是格温机组当天上午的第二次起飞了。第一次起飞没多久,用于稳定拖曳天线的配重就从天线上脱落了。于是机组不得不返回,重新安装好配重后再次飞上天空。
第二次好运气也只维持了 5 分钟,配重再次从天线上脱离。失去约束的天线胡乱地抽打着机身。2 名机组人员手忙脚乱地通过机腹窗口试图收回天线。格温中尉让副驾驶操纵飞机,自己来到后舱看看能否帮什么忙。正当中尉通过机舱过道的窗口查看外部情况时,他突然发现,飞机下方的海面上漂浮着大片的油膜。格温中尉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一艘受伤的日本潜艇留下的痕迹。他立即高声提醒机组成员注意,并迅速返回驾驶舱。PV-1 盘旋而下,在 270 米高度顺着油膜全速追踪。在飞了约 15 海里后,机组惊愕地看到,油膜上竟然浮动着一个个的人头!格温命令立即向基地发报:“北纬 11 度 30 分,东经 133 度 30 分,发现水中有 30 人。”但中尉很快意识到自己错了,在报务员发报时,他看到漂浮在水中的远不止 30 人,而是约 150 人,甚至更多!格温机组立即向水中投放了他们所有的救生筏。
这些漂浮在水中的人,正是美国海军“印地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的舰员。此时距他们的战舰被日本“伊-58”号潜艇击沉已经有约 84 小时。在格温机组发出电报后,营救工作才真正开始。是格温机组给这些水手带来了最后的希望。他们已经在水中熬过了 3 个昼夜,如果再没有人发现他们,很难说还有多少人能继续坚持下去。
事后调查表明,“印地安纳波利斯”号被击沉时,大约有 850 人活着落入水中,但最后生还者仅 316 人。对于这些生还的美国水兵来说,1945 年 8 月 2 日上午那架向他们疾速飞来并投下救生筏的 PV-1,恐怕是他们一生中看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了。
49538 号 PV-1 机组的合影,前排左为机长格温中尉
美国海军“印地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属“波特兰”级
附二:早期的洛克希德公司
洛克希德公司的创始人是洛菲德(Loughead)兄弟:奥兰.洛菲德和马尔科姆.洛菲德。兄弟二人都爱好航空。1910 年奥兰成为一名飞机机械师,并很快学会了飞行。1912 年,奥兰返回旧金山。他从当地一家出租车公司借了 4,000 美圆,和马尔科姆一起自行制造了一架双座水上飞机,并命名为“G”型。兄弟俩打算把“G”型飞机投入观光运营飞行,但每次 10 美圆的收费令当时绝大多数人止步。由于无法收回投资,飞机被债主扣押。兄弟俩只得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还债。两年后,他们终于解决了债务问题,重新拥有了飞机,并参加了在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在展会上,许多对航空充满好奇的参观者都愿意搭乘“G”型飞机,体验一下飞行的感觉,这让洛菲德兄弟发了一笔小财。带着这笔资金,洛菲德兄弟来到桑塔.芭芭拉,并于 1916 年创建了洛菲德飞机制造公司。
洛菲德 F-1 型水上飞机
新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飞机:F-1。该机设计能载客 10 人。为此公司雇佣了一个年轻的制图员:20 岁的杰克.诺斯罗普。1918 年,飞机成功首飞。这一成就引起了海军的注意。海军很快与洛菲德公司签定了制造寇蒂斯设计的 HS-2L 飞船的合同。但洛菲德公司接下来的单座双翼飞机 S-1 却因为售价过高而乏人问津。公司因此陷入财务困境,不得不于 1921 年关闭。
洛菲德兄弟合影,右为奥兰,左为马尔科姆
公司关闭后,马尔科姆去了底特律,并成功地研制出一种用于汽车的液压制动系统。因为他的姓老是被人误读为“洛格希德”,马尔科姆干脆把自己的姓改为“洛克希德(Lockheed)”,并创建了洛克希德液压制动器公司。同一时期,奥兰改行做房地产生意,而诺斯罗普则到道格拉斯公司工作。
1926 年,奥兰和诺斯罗普再次携手,沿用马尔科姆的公司的名字,建立了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洛克希德公司接连研制出“织女星”、“天狼星”、“猎户座”等一系列机型。这些飞机因在探险和创记录飞行中表现非凡而颇受公众瞩目。
1928 年,诺斯罗普离开洛克希德,独立开创自己的航空事业。随后,奥兰将公司出售给底特律飞机公司。没过多久,“大萧条”降临,公司破产。1932 年,银行家罗泊特.格罗斯收购并恢复了洛克希德公司。1933 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凯利”.约翰逊进入洛克希德公司。初出茅庐的他在“伊莱克特拉”的研制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飞机的稳定性问题。随着“伊莱克特拉”的成功,洛克希德公司的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四 : day695,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
day695,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
2015-10-23 云蕾 心有千千结
欢迎来到我的小角落,让我们在这里一起做梦,你会马上忘记这世上还有其他地方。让我们分享一个甜美的拥抱,如果你钟情我的小角落,我们可以躲在这儿和世界捉迷藏。我一直知道我找到了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你。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大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每次大战都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
云蕾Yunbaby
生命很短暂。在游戏,幻梦,谎言,戏剧,妄想之中,活在当下,这是唯一的意义。然后应该忘记,继续往前走。(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在无处落脚的人海里,你的停靠成为岛屿,成为陆地,成为具体。
我也不懂为什么世界上就是有这种感情,因为第一眼的一点点动心,赌上一生的羁绊。
浪漫是一种情怀,是平淡如水中的一点涟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点不平凡。浪漫带来美感、带来突破、带来勇敢,浪漫也带来不安。
我最爱你的一刹那给你打电话你没接,等你看到来电提醒再打回来的时候很可能我就不爱你了。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也曾有过这样一个瞬间,突然想忘记前半生所精通的所有法门,任你能飞天遁地踏雪无痕,只想做个乖巧的猎物,被那个人笨拙地捕捉。
只要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咱们随时可以暂停任何一段美好,这段美好对我们来说就是永远。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毛姆并不刻薄,他同情失败者,珍视痛苦,并不蔑视他人的努力。他嘲笑的不过是假惺惺,没有鞭挞过绝望和失败。
告别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遗忘才是。
我们过得不快乐,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够诚恳。敢爱敢恨不容易,跨过人潮拥抱你和不顾一切撕破脸皮都需要勇气。
我们暂时拥有,随后失去。从每一段失去中,我越来越懂得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希望,你能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
多希望时间为我开个后门,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你的工作像个笑话、你穷得叮当响、你的爱情半途而废,就像开车时卡在二档,无法全速前行。这一天、这一周、这一月,甚至这一年你都这样倒霉,在大雨倾泻的时候,我会来到你身边。
恋人之间的隙罅,有时正因暗示、试探而生。有些事,某个时候不挑明,就没有机会挑明了;有些话,某个时候不说出来,就没有机会说了。
世界让我挫败,我还舍不得离开。
说谎和沉默可以说是现在人类社会里日渐蔓延的两大罪恶。事实上,我们经常说谎,动不动就沉默不语
至于蓬草,那是黄河边上其貌不扬的草,细闻,仔细闻,才有特殊的香气。所谓蓬灰拉面,就是把蓬草烧为灰烬,灰烬入水蒸烧过滤,提炼出蓬灰粉。这粉投入牛骨汤,投入面团和面,能使得拉面根根津润,不纠缠扭捏。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同一片旷野上,但只能独自对抗自己的命运。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连一颗星星也没有,但暗着暗着,有什么亮了起来……是我们自己亮起了火焰。
他怀里太舒服。比人间的一切都舒服。有人间最好闻的味道,有人间最妥帖的肌肉。你平时还健身啊?对啊,为了有朝一日给你这一抱。那你的使命完成了。以后把自己吃成胖吧你的要求这么少?那再多抱一会吧
以前所有的郁闷,都化作了怀念。少年都长大了,懂得了交际和利益。少女也长大了,再也没有了那份近乎妖异的深情
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
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就是说不清楚。
我们不想抛弃父母,我们不曾抛弃父母,我们只是想用一个自由的方式来爱父母,我们只是想让他们每一个要求都落到实处。每日厮守是最有气无力的爱,我们会陪伴他们,不仅仅用时间,也是用给彼此更多的空间的方式。
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
但愿你今后都好,能鼓起勇气做一个不那么容易被感动的人,因为越敏感的人,来的路上就越苦楚。而这些,回想你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一定都知道。
眼皮子上挂了秤砣一样,拼命想要睡着。心里却涌出一股欢喜泉,拼命往上奔蹿。这两股力量在人中的穴位上碰撞,相互中和,化解,产物是一种特殊感觉,是痛,是痒,是甜,是酸,沈清始终都不能分辨。
在每个原本要痛哭流涕的夜晚,有人陪你吃着夜宵,香喷喷地挨过去了,就已经足够了啊。
忘掉痛苦忘掉那悲伤,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但是心里充满著希望。
欢迎大家关注!
百度贴吧:云小蕾吧
微信公众号:心有千千结云蕾
新浪微博:心有千千结云蕾
61阅读:云蕾
新浪博客:云蕾
喜马拉雅电台:心有千千结云蕾
五 : 《东方不败》新手必读被遗忘的战力提升方法
最初的时候小编觉得装备,在锻造里面,按照强化,什么一直点就可以了。后来才发现远远不是那样,而且,当装备升级的时候会返还50%的材料。这样的话就不如留着。损失很多的材料。
还有一点吃亏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强化的材料在哪里来,有着很多的体力,不知道刷什么副本,后来在大神的讲解下。原来可以一直扫荡,获得强化石的,副本。将装备提升上来以后,竟然提升了很多战力。让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当装备提升上来以后可以刷那个有高级强化10个绿水晶的副本,体力可以买前两次。升级装备的卷轴可以低级合成更高级的。⊙▽⊙之前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作用。后来知道了,原来作用这么大。
其实我觉得,被我遗忘最大的地方,就是锻造方面,锻造里面的强化,缺少材料,对强化符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深入。还有就是体力的应用,最初的时候流了两天的体力,有好多好多的体力不知道做什么,一直在打,觉得自己等级可以打过的副本,但是无法三星,所以无法扫荡。在大神的介绍下。扫荡的副本是:怒打嵩山贼。
看着之前的上千体力变成了过万的战斗力。。我真的惊呆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问题。⊙▽⊙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本文标题:被遗忘的战争-不要同遗忘作斗争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