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我和崇道学校

发布时间:2017-10-24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我和崇道学校

我1971年3月1日自苏北大丰三总小学开始教学生

涯,教龄达42年。其中三分之二时间都在苏州崇道小学

。故对崇道校史了如指掌,是重要的校史见证人。

苏州市崇道小学创办于1924年秋,原名私立崇道

小学,因隶属于美国中华基督教会崇道堂而得名。苏州

解放后,1951年被政府接管,因地处齐门外大街138号(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故更名为“齐门小学”。

1978年5月,我从苏北大丰三总小学调回苏州齐门

小学任教。当时校长是段威年,教导余惠芳,副教导王

学春,总务是黄志伟。学校规模很小,班级不到十个,

老师不足二十人。

记得我刚到齐门时的教师有顾杏珍余惠芳,孟玲玲

黄志伟,王学春殷瑞初、段威年陈闯,吴畹珍支桂珍,

李美玲凌红、时东平孙瑞芳、徐白妹陈梅珍,巢国瑞和

我叶在壮等。

崇道小学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教会式的礼堂,教堂

的痕迹非常明显,青砖扁砌,黛瓦覆顶,高耸的屋脊,

伞墙冒出壁炉的烟囱,礼堂四周都有落地大窗。

礼堂坐东朝西,是崇道学校沿街唯一门面。礼堂的

正门实际就是学校大门。只有学校搞活动时才洞门大开

。学校大门旁,有一扇小门,师生平时进出就走小门。

小门旁有一幢独立小屋,作为传达室,隔成内外二居室

,住着一位叫“老年”的工友,(我1978年去时,老年

伯伯已经须发皆白,后来是我为他送的葬)负责学校作

息打铃和夜间保卫工作。

进入崇道小学,有一条与礼堂等长的过道,过道

沿墙是一块数米长的大黑板,那时,我作为学校大队辅

导员,每周负责出黑板报。

往东进去,校园建筑一览无余。主体建筑其实只

有一排平房,四只教室。走过这一长溜平房,最东端角

落却有一幢样式很不错,但建材接近腐朽的西式洋房,

二层,底楼一间大客厅,东西两厢都是地板房,各有三

四十平米,当时都做了教室。客厅北,有一整块板墙做

屏障,屏障后是木梯。登梯而上,是二间卧室,因年久

失修,地板已经磨得发白。木质阳台的围栏,经数十年

风雨侵袭,已经朽烂,小楼实际成为危房。

当时,我单身返回苏城,报进了教育局的集体户口

。报到时,接待我的文教科长丁轶民对我说,崇道小学

有洋房可住,你就去那里任教吧。于是,我就兴高采烈

地住进了这幢别墅式的小洋楼,楼上共二间房间,空关

一间,我一人独住东厢房(面对隔壁的合成化工厂)。

条件之好,完全出乎意料。我住的小洋楼北,有个大操

场,我在二楼卧室,可以北眺操场活动,还能聆听楼下

我所任教的六年级班级上课。

学校礼堂和那排平房教室之间,夹着一小间总务室

。总务室往北转弯,有个四合院,是学校的小操场,小

操场上有数件体育活动器材。小院东西各有二间教室,

分别是低年级教室和音乐室和器材室。

我到齐门小学后的第三年,区政府将一些规模很

小的里弄小学调整合并。

1981年,东汇路小学、西汇路小学和齐门小学合

并。在齐门外大街校园原址,拆去平房造教学楼。在造

新校的二年内,我们搬迁到东汇路68号东汇小学上课。

记得搬家那几天,除了搬不动的器材用汽车外,全部桌

凳都是师生徒步徒手搬运。在东汇校址,我担任两届毕

业班语文老师,送走了齐门小学的八一届和八二届。

齐门小学新校造好,东汇小学的校舍经简单维修

后,就安置给教师当住宅。

1981年“双十”节,我结婚了,分得的新房就是半

间教室。那时将48平米旧教室中间砌堵墙,一隔为二。

新婚的我与同样新婚的巫茂华(现姑苏区督导室主任)

钱素英夫妻隔墙比邻而居。直至1995年,我出资四万五

千元,购得一套62平米的福利房,住到了城东教师新村

66-604。

当时住在东汇小学的教师,除了我和巫茂华,

还有惠文英、薛心澄、崔志毅、王学春、张锡民、严秋

芳等。大多是那几年新婚的年轻教师,我们的子女先后

出生在这座原先是外齐王庙的陈旧的校舍内,如今,这

些教师的子女都有了已经读书(中小学不等)的子女了

从我1978年5月到齐门起,一直任教高小语文。

1978年后,“文革”刚结束不久,拨乱反正的教育,持

续了好几年,79、80届的学生质量都很差,升学考试淘

汰下来的学生,每年都可收容一个重读班。我和王学春

老师就是七九、八零这二届重读班的语数教师。以后,

我和徐白妹执教了八一八二届,和巢国瑞送走了八三八

四届,和殷瑞初合作了八五届,和胡申丽合作八七届,

和朱馨馨合作八九届等……

1989年,我女儿在本校读小学一年级,刚从中师

毕业的十八岁的惠惠老师,是女儿的第一任数学老师,

如今已经是崇道小学的副校长。语文老师是吴婉珍,当

时年富力强,可惜罹患癌症,今已病逝……令我骄傲的

是,我所教的87届高材生章晓洁,在我鼓励下,初中毕

业读了新苏师范,1993年中师毕业后,被我(当时我是

平江区人大常委,有说话的便利)从教育局要到齐门小

学做教师,很快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担任了学校副教

导。

1993年,齐门小学又移地齐门桥堍重建。从1990

年起,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经过苦心打拼,五年之内

,齐门小学在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成绩,名扬苏州,

影响全国,我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学论文,在英国伯明

翰召开的世界第六届计算机年会发表。齐门小学成为当

时苏州市最早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之一。书法教学也

如火如荼。那几年,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策划和实践

者,对全市,甚至全国上的公开课,就像走马灯似的,

至今留下许多市电教馆拍摄的公开课视频和资料。我们

的课堂教学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我和他人合作的《

小学生学电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26日,学校搬到如今的齐门桥堍东汇支

路7-9号。为了继承历史文化渊源,学校恢复原校名“

崇道小学”。现有20多个教学班,七八百名学生,五

六十名教工。校园总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

平方米。在新苏州人大规模涌现的情况下,崇道

小学因地处市区边缘,成为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

校之一。学校地位和教学声誉很难再与上世纪九十年代

媲美。

我今年六十四岁,已经退休,但衷心希望我大

半生倾心献身的崇道学校,越走越好!

二 :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厦门大学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

担当,是一种使命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厦门大学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凤凰花开,骊歌唱响。每到这个季节,到了和各位说再见的时候,我跟每位老师一样,心中总会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学生代表座谈,他的通篇发言充满了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期望和关爱,在他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担当”二字,我的一个体会是,他对当今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最大期望,是期望你们都能成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一代;期望你们学会担当社会责任,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担当”二字,对于厦大人而言从不陌生,因为厦大历史上从来不乏敢于担当之典范。陈嘉庚17岁时远渡南洋谋生,历经艰辛,经过几十载的奋斗事业有成。陈嘉庚事业有成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祖国。当时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亡国边缘,陈嘉庚怀着救国之志,创办集美学村、创办厦门大学。在为厦门大学建校募捐的大会上,他个人一次认捐400万洋银。后人把陈嘉庚创办厦大誉为“倾资办学”,也誉为“毁家兴学”。陈嘉庚这样的一种作为,就是一种担当,这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

1921年,年仅16岁的罗扬才从广东考入集美师范学校就读,1924年师范毕业又考入厦大预科,第二年预科毕业升入本科。在当年,能够成为大学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人中豪杰。但年轻的罗扬才更多的是看到社会的黑暗,因此,他抛开个人的似锦前程,为理想奋斗、抗争,反饥饿、反独裁,争自由、争民主。1927年5月23日,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罗扬才的这样一种作为,就是一种担当,这是一种对理想对信念的担当。

我们厦大人还熟知王亚南。王亚南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开始传播共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1938年,他与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三大卷全译本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资本论》的全译本。20世纪40年代,他任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长期为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都知道,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公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王亚南的作为,就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对科学对真理的担当。

同学们,你们是肩负重任的一代。因为你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将在你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要依靠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因此,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对于在座的各位就有着更重的分量、有着更高的期望!

一个人在成年之前,他(她)理所当然地要得到他人更多帮助与照顾,一个人在成年之后,他(她)也就理所当然地要更多地帮助和照顾他人。在座的各位能有今天的成长,是家人、朋友、师长、学校、国家、社会给予你们帮助和哺育的结果。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每一个帮助过你们的人,你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有大爱情怀,当他人、社会、国家有需要时,你们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伸出双手、贡献力量。我由衷地期望,在你们的人生字典中,没有冷漠、无情和懦弱,热情、勇敢和善良是你们的本色。我由衷地期望,不论何时、何地、何人需要帮助,伸出双手去相助的,肯定有厦大学子的身影。(本文为作者6月20日在厦门大学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30日 05 版)

三 : 我和崇道学校

我1971年3月1日自苏北大丰三总小学开始教学生涯,教龄达42年。其中三分之二时间都在苏州崇道小学。故对崇道校史了如指掌,是重要的校史见证人。

苏州市崇道小学创办于1924年秋,原名私立崇道小学,因隶属于美国中华基督教会崇道堂而得名。苏州解放后,1951年被政府接管,因地处齐门外大街138号,故更名为“齐门小学”。

1978年5月,我从苏北大丰三总小学调回苏州齐门小学任教。当时校长是段威年,教导余惠芳,副教导王学春,总务是黄志伟。学校规模很小,班级不到十个,老师不足二十人。

记得我刚到齐门时的教师有顾杏珍余惠芳,孟玲玲黄志伟,王学春殷瑞初、段威年陈闯,吴畹珍支桂珍,李美玲凌红、时东平孙瑞芳、徐白妹陈梅珍,巢国瑞和我叶在壮等。

崇道小学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教会式的礼堂,教堂的痕迹非常明显,青砖扁砌,黛瓦覆顶,高耸的屋脊,伞墙冒出壁炉的烟囱,礼堂四周都有落地大窗。。

礼堂坐东朝西,是崇道学校沿街唯一门面。礼堂的正门实际就是学校大门。只有学校搞活动时才洞门大开。学校大门旁,有一扇小门,师生平时进出就走小门。小门旁有一幢独立小屋,作为传达室,隔成内外二居室,住着一位叫“老年”的工友,(我1978年去时,老年伯伯已经须发皆白,后来是我为他送的葬)负责学校作息打铃和夜间保卫工作。(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进入崇道小学,有一条与礼堂等长的过道,过道沿墙是一块数米长的大黑板,那时,我作为学校大队辅导员,每周负责出黑板报。

往东进去,校园建筑一览无余。主体建筑其实只有一排平房,四只教室。走过这一长溜平房,最东端角落却有一幢样式很不错,但建材接近腐朽的西式洋房,二层,底楼一间大客厅,东西两厢都是地板房,各有三四十平米,当时都做了教室。客厅北,有一整块板墙做屏障,屏障后是木梯。登梯而上,是二间卧室,因年久失修,地板已经磨得发白。木质阳台的围栏,经数十年风雨侵袭,已经朽烂,小楼实际成为危房。

当时,我单身返回苏城,报进了教育局的集体户口。报到时,接待我的文教科长丁轶民对我说,崇道小学有洋房可住,你就去那里任教吧。于是,我就兴高采烈地住进了这幢别墅式的小洋楼,楼上共二间房间,空关一间,我一人独住东厢房(面对隔壁的合成化工厂)。条件之好,完全出乎意料。

我住的小洋楼北,有个大操场,我在二楼卧室,可以北眺操场活动,还能聆听楼下我所任教的六年级班级上课。

学校礼堂和那排平房教室之间,夹着一小间总务室。总务室往北转弯,有个四合院,是学校的小操场,小操场上有数件体育活动器材。小院东西各有二间教室,分别是低年级教室和音乐室和器材室。

我到齐门小学后的第三年,区政府将一些规模很小的里弄小学调整合并。

1981年,东汇路小学、西汇路小学和齐门小学合并。在齐门外大街校园原址,拆去平房造教学楼。在造新校的二年内,我们搬迁到东汇路68号东汇小学上课。记得搬家那几天,除了搬不动的器材用汽车外,全部桌凳都是师生徒步徒手搬运。在东汇校址,我担任两届毕业班语文老师,送走了齐门小学的八一届和八二届。

齐门小学新校造好,东汇小学的校舍经简单维修后,就安置给教师当住宅。

1981年“双十”节,我结婚了,分得的新房就是半间教室。那时将48平米旧教室中间砌堵墙,一隔为二。新婚的我与同样新婚的巫茂华(现姑苏区督导室主任)钱素英夫妻隔墙比邻而居。直至1995年,我出资四万五千元,购得一套62平米的福利房,住到了城东教师新村66-604。

当时住在东汇小学的教师,除了我和巫茂华,还有惠文英、薛心澄、崔志毅、王学春、张锡民、严秋芳等。大多是那几年新婚的年轻教师,我们的子女先后出生在这座原先是外齐王庙的陈旧的校舍内,如今,这些教师的子女都有了已经读书(中小学不等)的子女了。

从我1978年5月到齐门起,一直任教高小语文。1978年后,“文革”刚结束不久,拨乱反正的教育,持续了好几年,79、80届的学生质量都很差,升学考试淘汰下来的学生,每年都可收容一个重读班。我和王学春老师就是七九、八零这二届重读班的语数教师。以后,我和徐白妹执教了八一八二届,和巢国瑞送走了八三八四届,和殷瑞初合作了八五届,和胡申丽合作八七届,和朱馨馨合作八九届等……

1989年,我女儿在本校读小学一年级,刚从中师毕业的十八岁的惠惠老师,是女儿的第一任数学老师,如今已经是崇道小学的副校长。语文老师是吴婉珍,当时年富力强,可惜罹患癌症,今已病逝……令我骄傲的是,我所教的87届高材生章晓洁,在我鼓励下,初中毕业读了新苏师范,1993年中师毕业后,被我(当时我是平江区人大常委,有说话的便利)从教育局要到齐门小学做教师,很快成长,成为教学骨干,担任了学校副教导。

1993年,齐门小学又移地齐门桥堍重建。从1990年起,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经过苦心打拼,五年之内,齐门小学在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成绩,名扬苏州,影响全国,我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教学论文,在英国伯明翰召开的世界第六届计算机年会发表。齐门小学成为当时苏州市最早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之一。书法教学也如火如荼。那几年,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策划和实践者,对全市,甚至全国上的公开课,就像走马灯似的,至今留下许多市电教馆拍摄的公开课视频和资料。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我和他人合作的《小学生学电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26日,学校搬到如今的齐门桥堍东汇支路7-9号。为了继承历史文化渊源,学校恢复原校名“崇道小学”。

现有20多个教学班,七八百名学生,五六十名教工。校园总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也有平方米。在新苏州人大规模涌现的情况下,崇道小学因地处市区边缘,成为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之一。学校地位和教学声誉很难再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媲美。

我今年六十四岁,已经退休,但衷心希望我大半生倾心献身的崇道学校,越走越好!

本文标题: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我和崇道学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809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