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诗经》-《诗经》

发布时间:2017-09-16 所属栏目:诗经取名

一 :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305

首诗。[www.61k.com)诗经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它最初不叫《诗经》,在先

秦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另一个称为《诗三

百》,这是因为《诗经》一共300

余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

)**

术”,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为人们常法,尊它为经。《诗经》即在

此之列。当时设立了“五经博士”的专门官职,确定了《诗经》这个名

称,一直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不下数百人。他们中间有平民,也有士兵,有男子,

也有妇女,有下级官吏,也有达官显宦。时至今日,他们的真实姓名大都

无法考证了。然而这些无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其姓名的

消失而降低。

《诗经》产生的地域,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它覆盖了陕西、

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的北部等地区。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

异的情况下,要把如此广阔地区的诗歌收集起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 此外,《诗经》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也很大,从公元前

11世纪一

直到公元前6

世纪,前后相去五百年。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汇集起来的

呢?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采诗”,古代帝王为了考察人民的反映、政治的得失,设

立采诗的官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献给太师(乐官),太师配上乐曲,

可能还经过了润色和整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

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最后

献给天子。《汉书·艺文志》有述:“诵其言谓之诗,铺其声谓之歌。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国语·周语》

云:“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蒙

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

第二种是“献诗”,周代有公卿列子向天子献诗的制度。《毛诗·卷

阿·传》中写道:“明王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这些诗,有的

是公卿自己创作的,还有的可能也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它的内容不外乎

颂美和讽谏。

还有一种是“作诗”。一些祭祀诗以及记述统治者游猎出兵或宫室落

成的诗,可能就出自巫祝、史官之手。

《诗经》之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至今仍不失它

的光彩,是因为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上,《诗经》都有自己突出

的优点。韩愈说:“《诗》正而葩。”《进学解》“正”是就思想内容而言

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

男女情爱 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9 :

《诗经》 《诗经》

这就是正。(www.61k.com)“葩”是就《诗经》的语言表达而言的,和谐的用韵,丰富的

词汇,多样的句式,多种修辞的方式,整齐而多变的章法,使诗的语言生

动活泼,美妙匀称,表达感情细致入微。这就是“葩”。《诗经》做到了

“正”与“葩”的统一,即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以它能够在封建社

会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有的至今读来仍觉得优美感人。

内容精要

《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将作品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雅、颂都是乐调名。因此《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公孟篇》说“弦诗

三百,歌诗三百”。由于古代《诗经》整理编订者们按此标准将诗篇分类,

于是这三种乐调便称为《诗经》中三种不同的体裁。

《诗经》中的“风”之于另两篇“雅”和“颂”,就像现在所谓的“通

俗歌曲”,“国风”即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土地上流传的民歌。采风之

作,众口相传,简单而真挚。文字间可见上古民间语言的质朴和优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由于它们或多或少

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今天看来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

值。据有关诗人徐志摩的传记类文章记载,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徽音”

是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后为清朝翰林)为她取的,出自《诗经·大

雅·思齐》的第一节“思齐太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太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任端庄又严谨,文王父母有美名。周姜

美好有德行,大王贤妻居周京。太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

音”是美誉的意思。

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

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

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

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另外,《诗经》还有三种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赋、比、兴。有人

将风雅颂赋比兴放在一起,统称为诗之“六义”。赋、比、兴是《诗经》

里常常可以看到的语言表达手法,比、兴的大量运用更是《诗经》语言艺

术的特点。对赋、比、兴的概念朱熹有比较简单明了的说法:“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古代时《诗经》是乐师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乐调分类。现代

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般将《诗经》按内容分为以下八类: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 《诗经》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

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如《 》;有的则表现

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www.61k.com]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

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

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

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

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

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

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

》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

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

是它的代表作。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曾经介绍过《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

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月 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农民)砍檀树,放在河岸两边,河水清澈起波

纹。(领主们)你不种田不收割,凭什么积聚五谷无数?你不出狩不打

猎,为什么猪獾挂在你家院内?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农民们的两个问题提得如此尖锐!与其说这是提问,不如说这是揭

露。在这慷慨的歌声中,没有诉苦没有乞怜,有的是对寄生虫的蔑视,对

吸血鬼的激愤,对剥削者的仇恨,对统治者的反抗。《毛诗序》在一定程

度上道出了这首诗的内容实质:“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

??”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

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

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

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

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

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

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

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

风·墙有茨》

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

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诗经》里还有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罪行的诗,例如《秦风·黄鸟》,它

是秦国人民反抗残酷的用人殉葬制度的歌唱。《左传》、《史记》对此都

《诗经》 《诗经》

有记载。(www.61k.com]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 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 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一部分恋歌,很明显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恋爱、婚姻是比 较自由的。这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统治者为了蕃育人口,规定每年春天 二月作为开放月,让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自由同居。如:《郑风·野 有蔓草》可能就是一位男子在他仲春之月遇见一位倾心女子的诗。古老 情歌中所展现出的爱情之天真自然,在儒家经典中可堂皇陈列的,只是 惟一一部《诗经》,其余的只能散落在各朝各代的民歌之中。还有《

风·桑中》、《郑风·子衿》等也是反映恋爱的诗歌;反映家庭和睦的最好 例子是《郑风·出其东门》;而像《氓》这样的诗则反映了当时娶妻的情况 和弃妇的悲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的。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 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 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 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 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 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 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 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徙到豳(今 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 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 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 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

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 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 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专家点评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 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 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

《诗经》 《诗经》

苦。[www.61k.com]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 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 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 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 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 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 的。《诗经》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具有的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它启发和 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这样,他们的创作可以得到更 新的血液,更新的进展。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 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 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由于《诗经》内容十分复 杂,加之从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做了种种歪曲的解 释,掩盖了《诗经》的真正面目,几乎完全沦为统治阶级“厚人伦”、 “美教化”的说教工具。但人民和历代的进步文人并没有完全被统治阶级 散布的烟雾所迷惑,他们能够了解《诗经》的真正价值,继承并发扬它 的传统,使诗歌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 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 辉!

妙语佳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

二 :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305

首诗。诗经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它最初不叫《诗经》,在先

秦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另一个称为《诗三

百》,这是因为《诗经》一共300

余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

)**

术”,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为人们常法,尊它为经。《诗经》即在

此之列。当时设立了“五经博士”的专门官职,确定了《诗经》这个名

称,一直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不下数百人。他们中间有平民,也有士兵,有男子,

也有妇女,有下级官吏,也有达官显宦。时至今日,他们的真实姓名大都

无法考证了。然而这些无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其姓名的

消失而降低。

《诗经》产生的地域,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它覆盖了陕西、

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的北部等地区。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

异的情况下,要把如此广阔地区的诗歌收集起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 此外,《诗经》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也很大,从公元前

11世纪一

直到公元前6

世纪,前后相去五百年。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汇集起来的

呢?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采诗”,古代帝王为了考察人民的反映、政治的得失,设

立采诗的官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献给太师(乐官),太师配上乐曲,

可能还经过了润色和整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

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最后

献给天子。《汉书·艺文志》有述:“诵其言谓之诗,铺其声谓之歌。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国语·周语》

云:“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蒙

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

第二种是“献诗”,周代有公卿列子向天子献诗的制度。《毛诗·卷

阿·传》中写道:“明王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这些诗,有的

是公卿自己创作的,还有的可能也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它的内容不外乎

颂美和讽谏。

还有一种是“作诗”。一些祭祀诗以及记述统治者游猎出兵或宫室落

成的诗,可能就出自巫祝、史官之手。

《诗经》之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至今仍不失它

的光彩,是因为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上,《诗经》都有自己突出

的优点。韩愈说:“《诗》正而葩。”《进学解》“正”是就思想内容而言

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

男女情爱 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9 :

这就是正。“葩”是就《诗经》的语言表达而言的,和谐的用韵,丰富的

词汇,多样的句式,多种修辞的方式,整齐而多变的章法,使诗的语言生

动活泼,美妙匀称,表达感情细致入微。这就是“葩”。《诗经》做到了

“正”与“葩”的统一,即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以它能够在封建社

会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有的至今读来仍觉得优美感人。

内容精要

《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将作品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雅、颂都是乐调名。因此《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公孟篇》说“弦诗

三百,歌诗三百”。由于古代《诗经》整理编订者们按此标准将诗篇分类,

于是这三种乐调便称为《诗经》中三种不同的体裁。

《诗经》中的“风”之于另两篇“雅”和“颂”,就像现在所谓的“通

俗歌曲”,“国风”即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土地上流传的民歌。采风之

作,众口相传,简单而真挚。文字间可见上古民间语言的质朴和优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由于它们或多或少

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今天看来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

值。据有关诗人徐志摩的传记类文章记载,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徽音”

是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后为清朝翰林)为她取的,出自《诗经·大

雅·思齐》的第一节“思齐太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太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任端庄又严谨,文王父母有美名。周姜

美好有德行,大王贤妻居周京。太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

音”是美誉的意思。

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

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

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

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另外,《诗经》还有三种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赋、比、兴。有人

将风雅颂赋比兴放在一起,统称为诗之“六义”。赋、比、兴是《诗经》

里常常可以看到的语言表达手法,比、兴的大量运用更是《诗经》语言艺

术的特点。对赋、比、兴的概念朱熹有比较简单明了的说法:“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古代时《诗经》是乐师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乐调分类。现代

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般将《诗经》按内容分为以下八类: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

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如《 》;有的则表现

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

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

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

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

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

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

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

》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

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

是它的代表作。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曾经介绍过《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

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月 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农民)砍檀树,放在河岸两边,河水清澈起波

纹。(领主们)你不种田不收割,凭什么积聚五谷无数?你不出狩不打

猎,为什么猪獾挂在你家院内?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农民们的两个问题提得如此尖锐!与其说这是提问,不如说这是揭

露。在这慷慨的歌声中,没有诉苦没有乞怜,有的是对寄生虫的蔑视,对

吸血鬼的激愤,对剥削者的仇恨,对统治者的反抗。《毛诗序》在一定程

度上道出了这首诗的内容实质:“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

??”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

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

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

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

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

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

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

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

风·墙有茨》

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

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诗经》里还有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罪行的诗,例如《秦风·黄鸟》,它

是秦国人民反抗残酷的用人殉葬制度的歌唱。《左传》、《史记》对此都

有记载。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 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 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一部分恋歌,很明显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恋爱、婚姻是比 较自由的。这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统治者为了蕃育人口,规定每年春天 二月作为开放月,让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自由同居。如:《郑风·野 有蔓草》可能就是一位男子在他仲春之月遇见一位倾心女子的诗。古老 情歌中所展现出的爱情之天真自然,在儒家经典中可堂皇陈列的,只是 惟一一部《诗经》,其余的只能散落在各朝各代的民歌之中。还有《

风·桑中》、《郑风·子衿》等也是反映恋爱的诗歌;反映家庭和睦的最好 例子是《郑风·出其东门》;而像《氓》这样的诗则反映了当时娶妻的情况 和弃妇的悲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的。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 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 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 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 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 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 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 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徙到豳(今 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 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 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 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

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 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 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专家点评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 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 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

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 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 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 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 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 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 的。《诗经》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具有的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它启发和 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这样,他们的创作可以得到更 新的血液,更新的进展。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 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 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由于《诗经》内容十分复 杂,加之从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做了种种歪曲的解 释,掩盖了《诗经》的真正面目,几乎完全沦为统治阶级“厚人伦”、 “美教化”的说教工具。但人民和历代的进步文人并没有完全被统治阶级 散布的烟雾所迷惑,他们能够了解《诗经》的真正价值,继承并发扬它 的传统,使诗歌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 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 辉!

妙语佳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

本文标题:《诗经》-《诗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26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