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淮安市长征小学-长安小学

发布时间:2017-08-16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长安小学

因为昨天提到了“学校”,于是,想起自己曾经读过书的几所学校。从小学到硕士,呆过的学校不算多,一所村小,一所镇小,一所镇上的中学,一所外地的大学,还有就是上师大。

印象里,除了上师大,其他的,似乎都在年少时疯狂爱过。只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最爱的却是那所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小。它就造在田坂中央,四面都是田,一片小平房显得十分扎眼。学校和田之间隔了一条灌溉渠,我们都称它为“龙沟”。放学时就沿着沟一路往西走回家。有时,渠里会放满水,我们就坐在路边洗脚丫子。似乎到现在还记得,初夏的日子里,下午三点半,放了学,热烘烘的脚伸进水里时那凉得忍不住笑出声来的感觉。跨过龙沟就是学校的操场。说是操场,实际上就是一大片空白的泥地,权且充作孩子们上体育课和课余活动的场地。那时候,田间无闲人,车子更是从来没见过,所以,场地虽然简陋,玩起来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校舍是一溜排开的五间平房,东西两头两间最大,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和宿舍,中间三间是五个年级、77名学生的教室。那时候的小村子里,孩子不多,有时,一个年级只有4、5个孩子,所以,复式教学很常见——两个年级的孩子坐在一个教室里,一位老师同时给两个年级的孩子上课。这是需要怎样的智慧呀!那时的老师似乎很轻松地就都做到了。我读一年级时,班上的9个孩子和二年级的10个孩子坐在一起上课。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陆老师,先给二年级的孩子布置作业,然后,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10分钟后,布置一年级的孩子做作业,给二年级的孩子上课。对付我们做作业时吵闹妨碍另一年级孩子上课的方法是,“一年级的孩子们,拿上你们的语文书和抄写本,搬凳子到走廊上去抄写生字,每个字写10遍”。这样的日子仿佛都在冬天的下午,墙角边有暖暖的太阳,比生冷的教室更多吸引力。生字是抄了,可是,也没耽误玩。到牛棚里听同学唱歌、爬到草垛上去打闹、在操场上踢漏气的篮球……那时候的冬天好像一点也不冷。

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老师带着我们检查视力,因为教室里光线比较暗,老师把视力表贴在了教室的外墙上。班上有位同学是先天的高度近视,同学们很惊奇,“怎么会那么大的字也看不到?!”有同学远远地跑到操场的另一端,“我站在这里也看得到!”马上,另一位同学跑到更远的灌溉渠外,“我在这里还看得到呢!”于是,第三位、第四位,更多的孩子跑过田梗,一边跑一边喊,“我在这里也看得到——”很快,全班的孩子都散在了田坂上。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地后面喊,“快回来——”。远远的,声音飘散在风里,没有了平时的威严。第一次,站在那么远的地方回头看自己的学校,灰的瓦,白的墙,宽宽阔阔的,很整齐。

二年级时,家搬到了镇上。夏天来了,天黑得很迟,傍晚就变得很长。有时,吃过晚饭,看着天边迟迟没有落下去的圆圆的太阳,妈妈就会提议,“我们去镇上住吧!”从妈妈宿舍到镇上的家会路过我的小学。天渐渐暗下来,学校黑黢黢的,偶尔有几只麻雀在紧闭的门前飞来飞去。学校边的地是教我们数学的邱老师家的,有一次我们路过时,他正在翻地,远远地跟我妈妈打招呼,还穿着白天给我们上课时穿的灰色的的确良长袖衬衫。

二年级的下学期,有很长一段时间,下午放学后,不等妈妈,我直接就一个人走回到镇上的家,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傍晚余光中的学校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年级结束,我转学到镇上,再也没回去。三十年了,学校应该已经不在了吧。

二 : [征文]淮安行

    淮安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她是母亲的故乡,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出生地。也曾是毛泽东在重庆谈判后准备加入国民政府时所选择的办公地。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寻访这片热土,去求证母亲念叨了无数次的淮安印象,去寻找淮安之所以成为福地的缘由。

    从南京乘大巴沿宁淮高速公路到新淮安市只要两个小时。再花上两元钱乘市内公交车行半个小时就到淮安了。淮安古称山阳县,现在为新淮安市的楚州区。但当地人仍称楚州为淮安。淮安从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淮阴侯算起,也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个名副其实的古城。有现代诗人赞道:淮安/一个生长传说和神话的城市 /一个在古运河上书写浩浩漕运史的城市 /一个著成《七发》大赋演绎“西游”奇文的城市 /一个造就兴汉大将哺育开国总理的城市 。诗歌虽然简洁,却包含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幸好教师出身的三舅退休后,曾参与淮安古文化的整理和修复工作,在他的引导和解读下,淮安的历史在我的眼前展开了。

    淮安的先民是中国历史的主创者之一。这是此行所看资料中专家的论断。专家说,中华民族早期的大融合主要以三个部族为核心,他们是黄帝族、炎帝族和夷族。夷族中最强大的淮夷首领伯益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被推为大禹的接班人。禹的儿子启废除了“禅让制”,搞世袭制。为平息淮夷的不满,启就将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封在淮河流域,活动中心就在淮安。之后楚汉相争的主角刘邦、项羽、韩信都是淮夷的后代,或者说都是淮楚人。专家推断,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唱的就是淮地民歌。当然,这已不完全是神话和传说了。

    淮安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从京杭大运河到淮河入海水道 ,从绿草荡到白马湖 ,从苏北灌溉总渠到文渠 ,从桃花垠到勺湖苑 ,从萧湖到月湖 ……,我们目及的地方一路水色。三舅告诉我,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中段的淮安便是这条河的神经中枢。淮安古来漕运发达,曾设总督署辖七省的漕运,是淮盐、稻米外运的咽喉 。那时商贾酒肆遍布城中,其繁华程度俨然省会。诗人描述当年的景象:这里小坝茶楼,晚风酒韵/ 这里普光禅院,落日晚钟 /这里游舫弦歌,遥相和应…… 。直到清朝末年开了海运、陆运,才废止漕运。以至淮安的繁华逐渐消退了。

    在古运河与萧湖的交汇处,有一个隶属淮安的河下古镇。它是当年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是淮安繁华的中心。不仅如此,商业的发达还造就了这里底蕴深厚的文化。据史料记载,河下镇在历代科举中出过58名进士,10名翰林,110名举人和140名贡生。倍受毛泽东主席称道的《枚乘.七发》的作者枚乘生活在这里。 演绎历史名著《西游记》的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还有泼墨芦雁名噪扬州八怪的边寿民;首开研究甲骨文先河的罗振玉;著《温病条辨》,成就温病学说的吴鞠通等名人也都生活在河下古镇。这不能不说是个历史奇迹。

    其实,淮安真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淮安北门大街的十字路口中央,矗立着一座八面体的名人雕塑。有韩信,他制造了一段史诗般的英雄神话,从容走进司马迁的《史记.韩侯列传》。有巾帼英雄梁红玉,她登楼橹冒流矢击鼓抗金,大败金兀术于黄天荡。 有关天培,他虎门硝烟,奋死抗英,视死如归。有刘鹗,他的名著《老残游记》流传至今。还有吴承恩和枚乘父子等。雕塑如工笔连环画,发丝衣袂细致飘逸,面容神态栩栩如生。以集体雕塑的形式纪念淮安的历史名人,激励晚辈后人,不仅构思巧妙,也十分直观。

    在淮安,最让人敬仰的还是开国总理周恩来。一个生前让世界动容,死后让世界降旗的伟人。驸马巷7号是周总理的故居。尽管他自早年出国留学后就再也没有回过淮安;尽管他担任国务院总理后从未专门为家乡批过一分钱;尽管他的祖籍在浙江绍兴……。但淮安人认定了出生在淮安的周总理就是“乡党”。因为他们敬仰他的雄才大略;敬仰他的伟大人格;敬仰他的爱民之心;敬仰他的品质超群……。他们赞道:“他是淮安人心中的一泓圣泉 ,他是家乡人仰止的一方星宿 。”他的故居经修葺,青瓦,灰墙,庭院深深。他的纪念馆设计精心,气势恢弘。从挂在纪念馆的许多铜牌上可以看出,全国众多知名高校都已把这里作为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是让人欣慰。



    淮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淮安人又是风趣和幽默的。从街巷的命名可略见一斑。淮安以镇淮楼为老城中心,对称展开呈棋盘式格局。街多、桥多、巷子多是淮安的一大特色。三十二条街,四十余座桥,七十六条巷都基本保持了明清风貌。一条南高北低的长街命名为上坂街。曾挖出一窝蛇的巷子叫龙窝巷。一个路口很小命名为耳洞口(即耳朵眼)。一个水塘小且形状象勺子,以此为主建成的公园叫勺湖公园。对面有个更小的塘干脆起名叫又一勺。淮安人的风趣幽默真让人忍俊不禁。

    以前常听母亲说,淮安的古城墙很有名,号称“铁打的淮城”。但现在除了仅剩的五百多米一段城墙外,已很难看到当年的雄姿了。资料显示,淮安古城确实结构独特。晋代筑就老城,宋代在老城外北部增筑新城,明代又筑联城,将新老二城连成一体。是我国唯一的由三座城相连的古城。1958年后被逐渐拆除,真是可惜了。如今,当我乘公交车行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或是漫步在城内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皆是宽阔的大道、接近都市化的楼房、商店和衣着时髦的人群了。用三舅的话来说,和过去比,现在的淮安已经面目全非了。目前在淮安,2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已崭露头角。2500亿吨的地下岩盐已投资开发。每年10个亿的城建速度让古城旧貌变新颜。此外交通更为便利:2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8小时到北京……。淮安已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我强烈地感觉到,曾经孕育了中国历史主创者之一的淮安正在横空出世。曾经湮灭了的都市般的繁华正在到来。


    啊,淮安,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

  

本文标题:淮安市长征小学-长安小学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423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