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超经典一句话爱情语录: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发布时间:2017-11-27 所属栏目:爱情语录

一 : 超经典一句话爱情语录: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超经典一句话爱情语录: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1.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一辈子的承诺不可以轻易说出口,你,给不起我未来.

3.一生经历一次的青春,目的只是听一次花开的声音,看一次花落的寂然,然后散场.

4.永远真的太久了,对不起,我等不到那一天。

5.曾经以为属于自己的那颗星不会陨落,但等到它真的掉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世上真的没有永恒.

6.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7.种种的难受,使我哭笑不分

8.不想再从别人那里感受到那么多的痛。那么就不要再去对别人付出那么多的爱。

9.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10.痴情的一方注定伤的最深,自古痴情终成空。

11.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有你!

12.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13.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14.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15.该给的我都给了,我都舍得,除了让你知道我心如刀

16.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17.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18.学会不再哭泣.学会不再透露自己的感情.他们说你冷血.你却只是在那里微笑

19.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20.追求和渴望,才有快乐,也有沮丧和失望.经过了沮丧和失望,我们才学会珍惜.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21.我多想一个不小心就和你白头偕老

22.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前进

23.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24.心里有座坟,葬着未亡人.

25.下辈子我要做你的一颗牙,至少,我难受,你也会疼

26.我才发现,吸引住男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一直得不到;吸引女人的办法正好相反,就是让她一直满足

27.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28.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29.你是我忘记旋律的一首歌,我的寂寞此时却哭不出声响,一衰漂泊的凄凉我反复吟唱,却成了无法停驻的忧伤

30.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本文来自61阅读www.61k.com)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31.如果不能够永远在一起,也至少给我们怀念的勇气,拥抱的权利,好让我明白我心动的痕迹.

32.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33.能见面的时候,他们互相思念.可是一旦能够见面,一旦再走在一起,他们又会互相折磨.

二 : 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之古老的城墙

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之古老的城墙

那段古老的城墙

宿州市墉桥区政府大院的北院墙,是段古老的城墙。从大院里面看,城墙上郁郁葱葱,亭台堂院掩映在一片鸟语花香之中。若是从院外看,城墙高大气势恢弘,墙砖呈黑褐色。由于年深日久,多有风化,高处砖缝里长出了许多野草。使人不得不想起那段遥远的历史。

宿州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周朝为宋国,宿州有个相城,一度曾是宋国的都城;秦朝时秦始皇在此设泗水郡,郡下设置相县、郅县、蕲县、符离县、阳城县;汉朝高祖改泗水为沛郡;隋朝设墉桥县;唐朝设宿州市;民国设宿县。宿州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公元前209年,宿州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他们赶走了蕲县的官员,占领了蕲县。被赶走的官员,向北逃难,来至墉桥地界,他们住宿露天,就地办公。后来在此搭设帐篷,逐渐形成政府办公所在地,人称“宿地”,本意是住宿的地方,后来变成了宿州的来历。

古城墙随着宿州的变化而变化,据老人们回忆:古城墙有两层:一层是绕宿州城外,沿环城路一圈,主要是防敌人攻城的;一层是围绕县大院四周,用来保护县衙的。目前保留下来的这段古城墙,可能就是用来保护县衙的。古城墙初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183年。当时的古城墙是用土筑成的,明朝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开始用石头作基础,两边用大砖,中间用土筑城。史载:当时的城墙周围六里30步,长1115丈。每丈筑2个城垛,共有22三十个城垛,城墙连垛高3.3丈,厚2.5丈。城墙上每一里设八个铺,共49铺,每铺驻守城防的铺兵一人。城下设4个城门:东门在今中山街与东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望淮门;西门在中山街与西环城路相接处,名为连汴门;南门在淮海路与南(www.61k.com)环城路相接处,名为阜财门;北门在淮海路与北环城路相接处,名为拱辰门。每门设有城楼,作为守城打更之用,城外筑翁圈,用来巩固城墙。四门上建有庙宇:南北为和尚庙,东西为道庙。据邵宿城老人回忆:东城上是吕祖庙,供奉的是吕洞宾。吕庙颇为宏观,有山门一间,大殿三间。大殿两旁有楹联“大道勿他求,只立德立功,便是丹成九转;神仙无别术,能全忠全孝,自然名著千秋。”每逢春秋佳日,香火特盛,远近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吕庙为四门中最大的庙宇。西门城墙上,为华祖庙,供奉我国东汉名医华佗。殿前楹联为“与阿满,本属同乡,具将医国神针,千秋大名侪管辂;想先生,素怀壮志,听到谯楼暮鼓,满腔忠愤让弥衡。”城墙外开挖护城河,护城河长八里一百八18步。后来古城墙历经毁建:清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连降暴雨,东城墙倾塌百余步,知州吕云英修补;清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又遭大水,泡倒城墙数丈,知州龙拔世修补;清嘉庆八年,即公元1803年,知州傅文炳修补;清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知州郭世亨修补,并在城墙西北角添置炮台;民国时多次毁于战火又经多次修补;1938年日本鬼子用大炮轰塌西门至南门城墙5米,1940年宿州人进行修补;解放后,1954年人民政府为了旧城改造,古城墙相继拆除,只保留如今尚存的一段。

现有古城墙上有很多古迹,扶疏亭就是其中之一。扶疏是枝叶茂盛,疏密有致的意思,古代有“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句。宋朝大学问家苏轼,在任徐州太守期间,同宿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曾以萧县白土镇的石炭为题,写《石炭歌》一首。《宿州志》载:“东坡守徐时,遗墨竹一本于宿,好事者刻诸石,构亭贮之,名曰扶疏。元季毁于兵,明弘治间,知州曾显追寻旧刻,得残碑两块,构亭已复其旧。”又载:“崇祯末知州李燕林,清康熙间知州高其佩,减县祖,历任皆加修,其真迹于乾隆甲辰乙巳间失去。”这两段文字说明了扶疏亭的来历与经过。

解放后尚有殿堂三间,1950年修环城路,不得不拆除。后来又在古城墙上重建殿堂,殿堂的西墙壁上,镶嵌着苏轼的那一方宝贵的墨竹图。另有苏轼的五言诗一首:“寄卧虚寂堂,明月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三 : 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之扶疏亭(20)

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之扶疏亭(20)

扶疏亭甬上君侯卓异图

宿州西城,古州衙旧址后面,在今宿州市甬桥区政府院内。矗立一座格调古雅的建筑,主体为殿堂五间,匾额上题着“扶疏亭”3个金字。进门后,你会看到中心位置陈列着两方青灰色石碑,碑已经断残,却是件宝贝。它的珍贵在于石面上以精致而劲健的笔划镌刻着一幅墨竹。竹枝叶扶疏,形态清逸,仿佛浸着如水月色,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竹下方刻有四句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诗是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的前四句。画与字的落款处,署着“东坡居士”的名字。

据说,宿州的扶疏亭是根据县志上所载的旧图重新修建的。苏东坡在就任徐州太守时(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时东坡43岁),应宿州太守之求而作墨竹。但“东坡居士”显然不是当时的题署,因为他给自己取号“东坡”,是三年以后谪居黄州躬耕时候的事。碑上题署是后来刻诗或刻画时所加。为了遮护保存这座刻有书画的碑,当时便建起了一所亭,取名“扶疏”,点明所藏的艺术珍品是墨竹。

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宿州太守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元朝时亭子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尽。古人有诗曰: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扶疏亭为皖北重要的名胜之一,墨竹碑也十分珍贵:墨竹碑勒于宋代,和墨竹的作者苏轼同时期,因而见证了苏轼的一段活动轨迹,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另外,这件作品是苏轼得意诗与拿手画的联袂,并且这首诗歌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趣事呢。

说是苏轼的拿手画,大家知道,诗书画全才的苏轼,对竹子有独到地理解,格外的喜爱。

苏轼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县)竹之乡,在竹的姿影中长大,他一生崇尚竹子高风亮节,他高超的才华,他身上浪漫的胸襟气概,通过笔墨在竹的形象中获得淋漓的展现。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道尽了他酷好竹子和依竹而居的心境。

他喜欢竹也善于画竹,有关他画竹的轶闻趣事很多:熙宁年间东坡任徐州知州。一天,东坡在几位朋友面前提笔画竹二枝,东坡兴致颇高,不无得意地对朋友说:“看,怎样?”其中一位徐州儒学答道:“我乍看这竹,像学士立身许国,劲挺不移;再细看,它们疏枝结叶,则像学士驭事爱民,间密以济。”东坡爽朗地笑着,说:“先生所言,确为精鉴。”说罢卷起那幅墨竹,赠给了儒学。名作遇到赏家,如同千里马见了伯乐,幸得其所。

《六砚斋笔记》也记载了东坡的一位文友目睹东坡画竹的潇洒场面。东坡边饮酒,边讲述游赤壁的经过,酒酣兴浓当儿,文友向东坡提出想要墨竹的请求,东坡乘兴应允。于是文友捧砚,东坡慨然挥洒。须臾之间画成,文友得此墨竹,喜不自胜,他形容那墨香中腾飞而出的作品:“竹若紫凤回风,石如白云出岫,书则豪放跌宕,如快马斩阵,而步伍自存。”这情景,何其潇洒又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关于画竹,人们还记起东坡的同乡朋友文同(字与可),他以善画竹著名。文与可不幸病逝,东坡特意撰写了一篇祭文,讲到文同画竹的非凡造诣,讲到他不懈追求艺术境界的可贵精神。其中有几句特别描述画竹的要领:“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既逝矣。”

当然,人们更普遍熟知的,是东坡从画竹中体会的经验,后来凝结为一句成语叫“胸有成竹”。他说:“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

“彭门太守清虚谱,埇上君侯卓异图。”这竹子,苏轼得之于心而形之于手,自然格外值得珍重。再说所题的扶疏诗,这更是竹画的璧合。

墨竹碑题诗是苏轼《和李太白并序》的前四名,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是一首依韵唱和李白诗歌之作。诗与序的全文如下:

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太观也,道上胡洞微以石示予,盖其师卓玘之所刻。玘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今予亦四十九,感之次其韵。玉芝一名琼田草,洞微种之七八年矣,云更数年可食,许以遗余,故并记之。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

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

世道如奕棋,变化不容覆。惟应玉芝者,待到蟠桃熟。

诗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经营救赦免,仕途上却屡遭排挤,先后流徙于湖州、黄州、汝州之后,此诗反映了苏轼经过数年贬谪生活,恬淡达观的心情。

苏轼的诗虽然只是依韵唱和之作,但是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的这首诗,尤其是前四句诗是相当满意的,也是烂熟于心的诗句,他专门为这四句诗创作了竹叶扶疏图,并把它送给了宿州朋友。

有趣的是,扶疏亭上的墨竹碑题诗,是苏轼依韵唱和了李白的诗,他的这首得意之作,也一石击起千重浪,引起了宋代诗人名家高手的络绎唱和,成为当时文坛一段佳话。

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原诗是这样写的:

何处闻秋声,萧萧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

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

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

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黄庭坚随后唱和了苏轼,诗曰:

不见两谪仙,长怀倚修竹。行遶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我病二十年,大斗久不覆。因之酌苏李,蟹肥社醅熟。

刘克庄读李白诗和苏轼、黄庭坚和诗,突然想到李、苏写竹诗时年龄都在49岁,而自己已经59岁了,依韵唱和时不禁有些感伤:

翰林两仙人,偶来听风竹。萧萧玉千竿,采采绿一掬。

少时负不群,中岁乃见独。嗟余长十年,所至恋三宿。

径当还笏归,奚俟揲蓍卜。夜郎与憺耳,老大费往复。

宜州殿其后,路险车又覆。山中采芝去,舍下炊粱熟。

同是宋代著名诗人的谢枋得见了这些诗歌方家的题诗,自然也激起了清峭典雅之风,跟着和了一首诗:

雨歇月明松,天碧光入竹。好怀一时开,乾坤清可掬。

相携尘外游,此乐岂我独。扫开松上云,恐有鹤来宿。

爽气逼斗牛,何待蜀仙卜。独怜天心劳,千岁几剥复。

沧海有红尘,不见虚舟覆。问信安期生,何年枣当熟?

扶疏亭栉风沐雨历越千年,历代吟咏扶疏亭的诗、文不绝如缕,文人骚客,登临抒怀,“疏影半宿犹啼鸟,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www.61k.com)州?”苏轼和竹子的精神气质品格情操滋润了一代代文人雅士。

临亭小憩,面碑怀古,墨竹及题诗,让人不禁想起苏轼这位11世纪的文化巨人,想起激扬千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起胸怀天下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起柔情似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品味着谦虚劲节的“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苏轼一生迭宕起伏,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曾经数十次踏足宿州,留下了众多的行踪和丰富的美文,也留下了这么一座竹风诗韵的扶疏亭,扶疏亭见证着苏轼与宿州的缘分,也为宿州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宿州人值得骄傲、也应该永远珍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最后录几首与扶疏亭有关的诗,与大家共赏。

薛嵎题《扶疏亭竹》

风晴雨雪天,无趣不萧然。影过邻家月,根通石下泉。长因终日看,忆得故山眠。物性今方会,心虚节自坚。

李心悦《扶疏余韵》

墨宝真千古,坡仙留妙笔。烟云曾画竹,风雨自鸣秋。洒洒心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如钩。

清知州董柴《扶疏亭》

突兀孤亭墨迹留,扶疏二字几经秋。春深老树犹啼鸟,雨后新池不泛鸥。疏影半窗思渺渺,清风干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

清进士邵心豫《扶疏亭》

孤城高矗槛云收,坡翁当年画本留。胜地凭凌高百尺,名贤翰墨自千秋。长堤沙壅欹衰柳,古驿山多冷戍楼。闻道遗碑曾羽化,琅玕摹勒倍清遒。

另有《重修扶疏亭记》数篇,今录其一,以偏概全。

州厕后,有亭名日扶疏,贸然临于城上,盖东坡守徐日,以墨竹遗宿牧得名也。年来荒陋不治,将使胜迹预湮,是贻司土者之愧。予归白京师,加修茸焉。建月槛于高寒,出凤栏于空阑,退食临瞰,犹觉绿卿青士,相往来于晨风宿露间。王子猷云:何可一日无此君。盖非坡公之灵,斯亭亦不足以垂千古。予借以颜之,愿后之莅斯土登斯亭者,劲节虚心,无忘长公之遗韵可也。(清知州姚继祖)

(赵汗青 编文)

本文标题: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超经典一句话爱情语录: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338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