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现世能得富贵的经咒—佛说雨宝陀罗尼经【附海涛法师视频讲解】

发布时间:2017-08-03 所属栏目: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一 : 现世能得富贵的经咒—佛说雨宝陀罗尼经【附海涛法师视频讲解】

海涛法师讲经 现世能得富贵的经咒—佛说雨宝陀罗尼经【附海涛法师视频讲解】

海涛法师讲解【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拼音标注版)--欲求富饶者请诚心诵读本经

http://wenku.baidu.com/view/c859ebef102de2bd96058875.html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憍睒弥国建吒迦林。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又与多诸大菩萨摩诃萨俱。时憍睒弥国中有一长者,名曰妙月,诸根寂静,心意寂静,多有男女及多僮仆,净信成就,往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却住一面,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欲问如来应正等觉。少有所疑事。惟愿大慈垂愍听许。

尔时,世尊告长者言:恣汝意问,当为汝说。令汝心喜。

时彼长者闻是语已,欢喜踊跃。世尊,云何善男子善女人诸贫匮者可得富饶,诸有疾病令无疾病?

尔时,世尊告妙月长者言:何缘作如是问?

时彼长者重白佛言:世尊,我等在家多诸眷属,资财乏少难可支济,又多疾病。惟愿世尊开示法要,当令贫者永离贫穷,仓库财宝皆悉盈满,存济家中妻、子、男女眷属,有来求者必生欢喜,为大施主。使诸仓库、金银、珍宝、如意摩尼、金刚。诸珍商佉室罗赤珠、玛瑙、金宝之类丰饶,无有尽竭。周给亲属,广修惠施,饶益有情。

尔时,世尊告妙月长者言:善男子,我于过去阿僧祇劫前遇佛世尊,名持金刚海音如来应正遍知,从彼如来受得此雨宝陀罗尼,受持读诵、思惟计念、随喜为他广说流布。由此陀罗尼威德力故,若善男子、人与非人、药叉、罗刹、、毕隶多、毕舍遮、鸠槃拏、乌娑多罗迦布单那、羯吒布单那等起恶心者,不能为害。复有诸鬼啖人脂髓、脓血、涕唾、大小便利欲来恼者,不能为障碍。

佛告妙月:若有善男子心念、手持书写。但闻名字受持、随喜、广为他敷演者。彼善男子、善女人长夜安隐,受诸快乐。为瑜伽资粮,安隐丰饶故。若有人欲受持此雨宝陀罗尼者。应供养一切如来。一夜二夜或三夜。专心诵持。受敬净信三宝。诸天悉皆欢喜。即雨财宝谷麦,为彼读诵法师故。即说陀罗尼曰:

曩谟婆誐嚩帝

嚩日啰驮啰

娑誐啰捏具洒耶

怛他孽多野

怛你也他唵素噜闭

跋捺啰嚩底

矒誐阿左唎

阿左跛唎

嗢伽跢你

嗢陛娜你

萨写嚩底

驮娘嚩底

驮曩嚩底

室唎么底

钵啰婆嚩底

阿么唎

尾么黎

噜噜

素噜闭

尾么黎

阿娜多悉帝

尾娜多悉帝

尾湿嚩计如

鸯矩唎

矒矩唎

地地冥

度度冥

跢跢唎

多啰多啰

嚩日唎

阿韈跢你

步计屋计

吒计吒计

韈啰洒尼

你涩播娜你

婆誐挽

嚩日啰驮啰

娑誐啰

捏具衫

怛他蘖跢么弩娑磨啰

娑么啰娑么啰

萨嚩怛他孽跢

萨底也

么弩娑么啰

僧伽萨底也么弩娑么啰

怛吒怛吒

布啰布啰

布啰也布啰野

婆啰婆啰婆啰抳

素矒誐丽

扇跢么底

矒誐攞么底

钵啰婆么底摩诃么底

素婆捺啰嚩底

阿蘖蹉阿蘖蹉

三么野么弩娑么啰娑嚩贺

阿驮啰拏么弩娑么啰娑嚩贺

钵啰婆嚩么弩娑么啰娑嚩贺

驮哩底么弩娑么啰娑嚩贺

尾惹野么弩娑么啰娑嚩贺

萨嚩萨怛嚩尾惹野么弩娑么啰娑嚩贺

佛告妙月长者:此名雨宝陀罗尼。以此陀罗尼威力。病患、饥俭、疾疫、业障悉皆消灭。若善男子、善女人,先应供养一切如来。于一日一夜无间断诵持此陀罗尼。其家即雨宝如大人量。一切灾祸悉皆销灭。是故,善男子当受持此雨宝陀罗尼,广为他人分别演说。

善哉世尊。妙月长者,闻佛所说,欢喜踊跃。我今从佛受此雨宝陀罗尼。受持读诵广为他人分别解说。

尔时妙月长者受佛教已。右绕世尊百千匝已。合掌恭敬头面礼足欢喜而去

尔时佛告具寿阿难陀:汝往妙月长者家。看彼长者诸库藏中种种财谷、诸珍宝物及诸资具今悉盈满。

尔时具寿阿难陀受佛教已。往诣憍睒弥大城往妙月长者家中。入已,见诸库藏之中财宝悉皆盈满。见此事已,心大欢喜,踊跃而还。尔时具寿阿难陀怪未曾有,心甚欢喜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妙月长者家中库藏盈满?

佛言:善男子!妙月长者净信于我,受持此雨宝陀罗尼,为一切有情宣说。是故,阿难受持此陀罗尼广为人说,我以佛眼观诸世间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于此受持雨宝陀罗尼者不能作其障难。何以故?如来不异语故,此真言句不可坏故。此陀罗尼,无善根有情耳尚不闻,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何以故?一切如来真语宣说,一切如来随喜,一切如来称赞,一切如来显扬,一切如来种植。

阿难陀白佛言:善哉,世尊。以妙伽他而说颂曰:

诸佛不思议  佛法亦复然

 净信不思议  果报亦复然

 寂慧一切智  法王不生灭

 已到胜彼岸  稽首佛勇猛

尔时具寿阿难陀,闻佛说此雨宝陀罗尼经。踊跃欢喜白佛言:世尊,今此法要当何名此经?我等今者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陀:此经名妙月长者所问。汝当受持;亦名能获一切财宝伏藏;亦名一切如来称赞雨宝陀罗尼教。汝当受持。

时薄伽梵说此经已。无量苾刍及诸菩萨,并诸天、人、阿苏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终

心真言曰

唵嚩素驮娑嚩贺

心中心真言曰

唵室唎嚩素娑嚩贺

小心真言曰

唵嚩素娑嚩贺

二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十一)(接上页)

《阿弥陀经》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解》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就西方世界言,十劫很短,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成就,依正庄严不必说,十方世界带业往生之人皆能证到等觉菩萨之果位,实在不可思议。法身是无始无终,什么都加不上,乃真如本性之本体,无成无不成。‘报身因圆果满名成’,人我、法我两种执著皆尽,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也断尽,圆教佛果亦满,故名成就,成就指成佛而言。‘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物’字指九法界一切众生,为九法界一切众生示现出生,应身的寿命是因众生之缘而建立,缘尽了佛就示现灭度,他的寿命可以用数量来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谓圆是对于事实真相圆满的了解,所以他无论怎么说法,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法身谁都有,如未修德,法身不能现前,大乘经说,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可以说成或说时间,前面是依性体而说,此处是从修成而说。报身也是本有的,报身是无量的智慧与德能,本性中具足的,无所谓成与不成。应身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如月印川’,即水中月,不是真实的。与前面所讲恰好相反,前面是从事上论三身,此处是由理上论三身。

  《解》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依玄奘译本为十大劫,十方诸佛成道皆有本,皆有迹。‘本’是他最初证果,‘迹’是讲他度化众生示现出生为迹。例如释迦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现成佛为迹,那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是表演的,不是真的。法华经上说,他是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梵网经说,他到此世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故其本实不可思议,无法揣测。阿弥陀佛亦如此,在西方世界成佛也是示现出生。若论其本,佛在法华经说过,无量劫前,他与阿弥陀佛是同参道友,是兄弟。阿弥陀佛在西方示现成佛才十劫,此是阿弥陀佛的迹。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本焉有涅槃。在西方世界是应身,他的愿力宏深不可思议,能住世时间如此之长亦不可思议。我们到西方修行成佛是本,阿弥陀佛示现替我们作本。我们将来到他方世界作佛示现出生是迹。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是其迹而非其本。成佛虽示现之迹亦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想想前面所说的就能体会,说三身一成一切成是从事上讲的,又说非成非不成是从理上讲的。

  ‘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未央’是‘未完’义。不但未说完,还早得很,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如今只有十劫,来日方长,我们今天如生到西方,将来都是元老阶级,所以大师在此地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同时大师亦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异口同音劝导我们。我们现在已经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去,当无疑问,但须特别小心,不可大意,万一修不好,一失人身,将来何生何世再遇到佛法,难以逆料,纵然遇到,能否相信接受,亦无把握。

  佛三转法錀,示转、劝转、作证转。下段经文是作证,在十劫中,无数声闻菩萨及补处菩萨诸上善人无量无边,证明十方三世往生人数不计其数。

  《阿弥陀经》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乘。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是说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也就是十劫中往生到西方的人数与成就,西方纯属大乘,绝无声闻缘觉,不但大乘而且皆为普贤菩萨。佛在经中说,菩萨如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一切往生西方之人皆修普贤大士之德。依圆教菩萨的行为说,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子,皆是普贤菩萨。经上所说人天、阿罗汉、菩萨,皆是比照他方世界而言,如带业往生之人,生到西方世界等于他方世界人,烦恼未断,只可视同圆教六信位以下者,即用人天名称形容他们。见思烦恼断了,达到七信八信位,等于他方世界的阿罗汉,其实他们都是普贤菩萨。

  西方四土三辈九品与生西先后有关。早到西方可能已证得阿鞞跋致,即补处菩萨,后去的是法身大士,再后者,也证了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这全是在十劫之内成就的,由此可以断定,在西方修行,因无退缘,不要很长时间,最多十劫即可修到等觉菩萨,等觉亦等于成佛。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西方世界声闻弟子是假说,如真正是小乘根性,他就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小乘根性若能回小向大,亦可成就。以现代话说,他们都是佛门中之保守派。他们只承认释迦牟尼佛一人成佛,并不承认有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修行最高地位只到阿罗汉。泰国的佛像很多,都是释迦牟尼佛,无第二尊佛,而且排斥大乘,认为大乘非佛说。并不信西方有阿弥陀佛,如其能信,发大誓愿,念佛求生净土,亦可如愿生西,佛亦顺其过去所学应机说法,令其断见思,等于他方世界的阿罗汉。小乘人生到西方都是菩萨,而且皆是阿鞞跋致,圆证三不退菩萨。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小乘一回头,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是藏通的根性,若不是圆教根性,至少也是别教根性。无量寿经赞叹西方世界的菩萨具足无量功德,曾经有二十三种比喻,如智慧深广如大海,三昧不动如须弥山。这些都不是藏通菩萨所有的。凡生到西方带业往生者亦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同时又得到大众同修伴侣的加持,西方世界每一位菩萨对新来的都爱护,就是加持。

  《阿弥陀经》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总结经文与前段相同,惟意义不同。前面指西方依报庄严,此段是说西方正报庄严。我们为什么下这样大的决心与坚强的愿望,即因此处所说的是主伴庄严成就,这实际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成绩即十方世界往生者在十劫中即能证得补处菩萨,此为他方世界所无。佛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从证得初果须陀洹开始,见思烦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由此日开始,修一个阿僧祇劫,可以证得三贤果位,修第二个阿僧祇劫可以证到七地果位,修第三个阿僧祇劫可证到法云地(十地)果位,再往上即等觉。修三个阿僧祇劫才能到达一这个地步,西方世界只要十劫。一生即可达到,不要等第二生。此即‘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佛’是阿弥陀佛本人,‘声闻菩萨’是十方世界往生的人。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所发四十八愿之所成就。世间人民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能信、能愿、肯念佛者,都接引他们到极乐世界,到达西方皆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在果上说,‘一成一切成’,‘一成’是说佛,‘一切成’是说大众。

  ‘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以我们现在的智慧常识难以理解,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懂,等我们到西方后,可能发现这些话都是事实。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依正庄严,皆是自性变现之物。从自性上说即‘非他’,从相上说即‘非自’。从性相两边去观察,性是一体,我与阿弥陀佛是一,即非他。从相上讲,阿弥陀佛不是我,即非自,他的性德完全流露,我们的性德被烦恼盖覆。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这个道理与事实,若真搞通了,可以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因为自他不二。我修行几天即与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功德相等。其方法即用信愿持名,信要真,愿要切。世尊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能念是我们的心,所念是阿弥陀佛。理论与事实搞清楚,转变方法也知道,因缘具足,肯去作乃世出世间第一福德第一善根。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解》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錀。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此段解文是劝愿劝行。大师说净土之所以殊胜是‘带业往生,横出三界’。一般说,断尽见思,证小乘阿罗汉果,或大乘七信位菩萨,别教七住菩萨才能超越轮回。当今之世没有一个人能作到。倓虚老法师说过,他一生看到参禅得禅定者有,开悟的一个也未见到。参禅不开悟,不能出三界。得禅定不过生四禅天而已。黄念祖老居士说,密宗在大陆近四十年来十亿人口中,学密有成就者只有六个人,不成比例。夏莲居老居士对于禅、密、教都有研究,晚年一切放下,佛不离口,珠不离手,人家说他迷在佛号中,他听而不闻,真是好榜样。

  西方世界不止带业即可往生,横出三界,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其他方便、实报、寂光三土也同时生到,因四土是平列的。方便土是断尽烦恼者所生处,实报土是法身大士所居,寂光土是如来果地。我们带业往生,一品烦恼未断,怎能一下子就圆净四土?此皆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所致。‘开显四教法錀’,到了西方,一切法门均能听到学到,知此事实,应放下一切经论。西方有阿弥陀佛是老师,诸大菩萨是同学道友,环境优越,学必有成,何苦在此间苦苦的去追求?纵然有时间读这些大经大论,真能懂吗?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李老师说:‘我的意思你都不能解,还能解佛的意思吗?’这是真话。我劝大众念无量寿经,先念三千遍,每天三遍,念三年,心就定了。念时心要专要静,其他经典一律放下。无量寿经比阿弥陀经讲的详细,阿弥陀经言简义赅,不容易懂。无量寿经可帮助建立信心。我近三年的工力完全用在无量寿经上,不仅口念,要把经中教训时时刻刻记住,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念的愈多,体会的愈深且广,经中义理无有穷尽,你用一生的时间念这部经,其中义理皆无止境。用此经启蒙,兼以奠定三资粮的基础。‘四教法錀’即无量寿经的发扬光大。

  ‘众生圆净四土’,比上面‘横具四土’要高要深。圆净四土至少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圆满无欠缺,即经中所讲‘一生补处’。此‘一生’二字是双关语,‘一生’是不要等第二生,又‘一生’是一生到西方即得到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种讲法是合理的,有经文可作证明,即‘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及‘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等觉以下称‘善人’,西方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之处。佛介绍这个法门如此详细透彻,听了之后再不相信,乃是善根福德不足,业障深重,应熟思之。下面两段经文说明如何往生,能否往生,非常重要,希特别注意。

  《阿弥陀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在一般经论所说,修到十地法云地菩萨才能圆证三不退。且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等觉菩萨。娑婆世界一生补处者只有弥勒菩萨一人,在兜率内院,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降世成佛。西方世界后补佛无量无边,十方世界如有佛入灭,即往补其缺。西方世界如同后补佛的培训所。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阿鞞跋致’,梵语,不退义。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已于前面玄义中详为解释。如果就娑婆世界说,藏教初果,通教见地(等于声闻乘之预流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四教修行到此地位,名位不退。但只是在断惑方面相等,智慧不等。藏教初果比不上通教见地,通教见地比不上别教初住,别教初住比不上圆教初信。智慧功德不一样。

  通教菩萨,别教十回向菩萨,圆教十信菩萨,名行不退(行不退中无藏教)。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名念不退(念不退无藏通二教)。此亦仅就断惑言,都是平等的,智慧功德完全不同,圆教初住比别教初地超越甚多。

  ‘五逆十恶’,造极重罪,佛在一切经中说在一生中必堕地狱。五逆者:第一、出佛身血。提婆达多蓄意害佛,由山顶上推一大块石头砸佛,护法神由空中接住,但碎片掉下来把佛足碰出血。若害佛是结罪于一切众生,佛是三界导师,使一切众生闻法得度的机缘断掉,罪过弥天。第二、杀阿罗汉。罗汉是得道之人,教化一方,如害之乃是断多数人之慧命。真善知识影响千年万世,如孔老夫子在世并不出名,未作大官,一个普通不得志之人,不得已回家以教学为务,遵其教训必定得福,其所传是人天福报,功德尚且不可思议,何况佛的教化是世出世间无比的功德利益。第三、第四:杀父、杀母。父母对我们恩德至大,杀害父母乃属性罪,自然堕无间地狱。地藏经述之极详。第五、破和合僧。僧团乃培养佛教弘法人才之所,若破坏之其罪过亦堕无间地狱。诸佛出世也救不了,无间地狱时间亦为无量劫。十恶为: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嗔、痴。造十恶之人看其用心如何,分上中下三品,亦皆有资格入地狱。如今这些罪恶之人皆能十念成就,下下品带业往生,证三不退,此实不可思议。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腊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教’是经典,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道’是道理。如是凡夫,绝不是圣人,若是声闻缘觉,决定不是菩萨,阶级分的很清。‘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异生’即别教的三贤位,‘同生’是圆教的初住位。同与别是讲的真心本性,明心见性与佛所用的心是一个心,用真心,即谓之‘同生性’。未见性前用识心,与佛不一样,谓之‘异生性’,此即同生性与异生性的差别。别教三贤位的菩萨用识心,别教初地就用真心。造作五逆十恶的人生到西方即证三不退,三不退即同生性,比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超过太多了,在道理上讲不通,念不退非复异生,念不退是圆初住别初地,是同生性,绝不是异生性。‘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这几句话,大家都能体会。‘躐等则成大妄’,‘躐等’在佛教称‘大妄语’。‘进步则舍故称’,如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初住菩萨,不是十信位菩萨。又如中学生考取大学,即称为大学生,证得初果即圣人,不是凡夫,证得行不退即菩萨不是二乘。‘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讲的是正常现象,但在极乐世界就讲不通了。烦恼未断,本来是凡夫,一生到西方即是三不退法身大士,究竟是凡夫还是法身大士,说他是法身大士,他烦恼未断,说他是凡夫,他证了三不退。所以说俱非又是俱是。十方刹土没有这种现象,亦无此类阶位。若不是心性之极致,用真心本性达到了极点,指能念的心,是心性之极致,非同小可。持名的奇勋再加上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所以才有这种特殊的现象,一品罪业未消,生西后即与圆初住别初地的菩萨地位平等。

  上边这几句话说得这样透彻,无怪乎印光大师赞叹这部要解说:如古佛再来为弥陀经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一般人轻视念佛法门,因其所说太玄太妙,很难令人相信。但佛讲此经时特向当机众之代表舍利弗述说全经,舍利弗在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可见须有很高的智慧才能接受此法门。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发愿往生,文殊在诸大菩萨中智慧第一,普贤德行第一,在无量寿会上诸大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说明此法门须有智慧德能兼优之人才有资格接受,足证任何法门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

  这个地方也解答了我们一个重要问题,罗什大师所译弥陀经有一句经文是‘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是直译,梵[www.61k.com)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后人对一心不乱提出很多意见。事一心是断见思烦恼,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是圆初住、别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读了这一段解文,对罗什大师所译的一心不乱就没有疑惑了。五逆十恶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三不退,三不退是理一心不乱。为什么?不知道。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加持,有以致之。

  ‘一生补处’即后补佛,其成就与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位,弥勒是此世界的补处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世界的补处菩萨。极乐人民皆是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生到西方世界要多少时间能证得补处菩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有十劫,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因有一‘多’字,证明在十劫中补处菩萨的数字已超过一半,依此推论,一至六劫往生者均已升到补处菩萨地位。估计其修行期限不过五、六劫而已,若与娑婆世界三大阿僧祇劫相较,几无可比拟。‘释迦一代时教’,此处说‘释迦’即代表西方世界以外的诸佛刹土,其状况与娑婆世界略同。除净土三经外,一切经讲一人在一生中修行圆满成佛,只有华严一部经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每参访一位,其地位提高一层,五十三位中等觉菩萨有十一位,参到普贤菩萨时,他就圆满成佛。善财在华严会上参访摩耶夫人时,他已经是等觉菩萨,摩耶到弥勒十位善知识,他已久居等觉。弥勒介绍他参普贤菩萨,普贤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圆成佛道。我们对于此事,要仔细的思考一下,普贤不但劝善财一人,而且是普劝华藏海会大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求生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的导师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的左右助手,现在文殊发愿求生,普贤普劝海会大众,这两位大弟子并未背叛老师,而老师亦未责备他们。这些事我们多想想才会对于净土法门真正相信,也才会真正发心达到心性极致。至于他的成果,十方世界菩萨都不了解,为什么烦恼未断,罪业极重之人,念几声佛号就能生到西方,其智慧德能即与等觉菩萨一样?殊不知他的德能皆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作增上缘。

  我刚才所说五逆十恶往生之人比作圆初住菩萨。大师在此处说五逆十恶之人生西以后,其一切受用与等觉菩萨同。大师说非九法界的众生以自己的智慧所能明了。‘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说的一生成佛之宗旨即在本经,所以本经是华严的归宿与总结。天下古今相信者少,怀疑者多,言语文字对净宗讨论的很多,愈多愈不明显,有修有证的大德们,他们的著述里面,对净宗多有怀疑。例如李长者的华严合论,即其一例。华严经自古至今只有两个注解,一个是清凉大师的,一个是李长者的。李长者在清凉之前,他要为华严经作注解,打算找一个清静地方。上山时遇到一只老虎,他拿著拐杖还敲敲老虎头,告诉老虎说,我要找一个清静地方为华严经作注解,你知道不知道?老虎摇摇尾巴即带他走,走到一个山洞,原来是老虎窝。老虎搬家让他在该处注经。一天忽然由池塘里出来两位小姐,服侍他的饮食,二年后注经快完,他想起这两位小姐侍候他很久也未知其姓名,此念一动,再找这两位小姐已不知去向。此乃天人供养。他在合论中说,西方是权,华藏是实,华严大,西方小。以李长者之道德修持,对西方净土尚有此偏见,何况其他。蕅益大师说:‘辞繁义蚀’。即暗指李长者而言。

《阿弥陀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世尊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们,劝导我们‘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华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根本法门,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根本的归宿即在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不能相信,总是善根尚未成熟。蕅益大师苦口婆心为我们开导,把这些疑难一层一层解答,明白之后,应当发愿求生,才不辜负大师的苦心。此处佛又劝勉我们求生净土,净土之殊胜即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世间善友少恶友多,鼓励我们放下万缘专修这个法门是善友。若劝我们说:华严经很好要多看看,法华经也不可不读,这不是善友。这样一来就分心也夹杂了。纵然努力也是杂进而非精进。人一生读这一部经就够了。不但世缘放下,佛法也要放下。能如此无一人不往生。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罗汉菩萨均可称善人,唯补处菩萨可称为‘上善’,补处菩萨为数甚多。我们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实圣’是真实的圣人,过去有漏业还未断干净,如一般罗汉辟支佛,证到初果之后天上人间还要七次往来,因其有漏业未断尽,见惑断尽而思惑未尽,所以他必须要来。‘权圣’是权巧方便,大权示现,如观音势至地藏菩萨,久远劫前已成佛,示现在世间,同我们住在一起。如法照见文殊,文殊是大权示现。慈悲三昧水忏讲的迦诺迦尊者是一位阿罗汉,其道场在四川。悟达国师同他有缘见到了。而缘只有一次,向无二次,圣人虽多,如珍如瑞,不能遍国土。在西方就不同了,诸大菩萨可以天天见面。佛在世时,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菩萨众不计其数,以舍卫大城为例,有十万人口,佛在城中讲经多年,亲自听佛讲经者约有三分之一,知有佛而未曾见佛者也有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一不知道有佛其人。虽然同居在一起,而所作所办不同,圣人所办的是求生极乐世界,劝导一切众生往生。凡夫所办的是名闻利养,贪嗔痴慢,轮转六道之事。

  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与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大不相同。大师说:‘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无漏不思议业’这几个字很重要,若指圣人当无问题,若说是下劣凡夫之往生者,恐怕担当不起,似有所疑。但经上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凡是往生的人都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上品上生章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很明白,如果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同他讲,他不会相信。他能相信,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更能发愿求生是多福德。大师在解文中说:‘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此二句极有份量。心性无量无边,念一声佛号即有无量无边的福德。真信、切愿、一心持名,即心性之极致。弥陀名号也是自性的德号,自他不二,我们用心性极致,名号功德也变成极致的,无漏不思议业,再加弥陀本愿功德作增上缘,才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师为友,故成功快速。‘如埙如篪’,此是诗经语J‘埙篪’是古时乐器,埙音喧,篪音池,两种声音相和,形容兄弟和睦,是说生到西方与等觉菩萨如同兄弟一样友爱,大家在一起,他们尚有一分生相无明未断,而我们也与他们同尽无明,见思尘沙就不必说了。不只是证三不退,乃是圆证三不退,等于等觉菩萨。‘同登妙觉’,妙觉是圆教佛果。

  五逆十恶乃下等凡夫,生到西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超越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因位,可见生西以后,不需要三劫四劫很快即证得补处佛位,更可推知西方世界补处菩萨占大多数。带业往生的凡夫,在一生中即可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在同居土中刚刚往生者,见思未断,无明未破,仍是凡夫身份不是等觉,所以西方世界即前面所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教网’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未说过此事。一切诸佛刹土亦没有这种情况。此乃心性之极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净土法门极乐同居超越一切诸佛刹土,今天有幸遇到,只要依照经典的理论与方法修学,不久即是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之大圣人。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佛在此经中明白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成就的殊胜庄严,时间不长,第一段介绍依报的环境,类似办学校,在短期内,校园的建设,美仑美奂,设备之齐全,无丝毫欠缺。第二段讲到正报的庄严,介绍导师阿弥陀佛为最优秀的老师,声闻菩萨一生补处,是学生修学的成就。从此两段经文观察,十方诸佛刹土不能相比,把极乐世界的好处说尽了,我们既然知道这种实际情况,那有不向往的道理。此节告诉我们一件大事因缘,即生死大事。在六道中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一件容易事,难在断烦恼。迷惑造业受苦构成了轮回。受报时不知自省,更加迷惑,愈迷愈深,一世不如一世。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没有六道,与他方世界之同居土不同,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也没有十法界。其四土是横列的,一生一切生,往生之人所带之旧业,多少不相同,带的少的,在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带的多的,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事实上是一真法界。无论那一道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与等觉菩萨平等,无量寿经及四十八愿,均如此说。如非一真法界,绝无此种情形。观经说有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念佛四种,十方众生能生到极乐世界,以持名念佛往生者居多。因其最容易、最简单、最快速、最稳当,至圆至顿的第一法门。无量寿经中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再看三辈九品及读其他大乘经典回向往生者,统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十念成就;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弥陀本愿作依据。佛在观经中所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名相这么多,讲都讲不清楚,蕅益大师在此给我们说出一个最简要的定义: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有至诚心、深心、直心、回向发愿心,大悲心统统包含在这一念之中,大师一语道破。不识字的老太婆,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有真信切愿,最后她身无病苦,坐著往生。所以大师说:‘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非常重要。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大师说的非常肯定,就是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有信有愿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与自己真心本性相应。纵有感应亦不必欢喜,只把工夫用在信愿持名上就行了。假如持名工夫做到家,而信愿并不真切,也枉费工夫。有人对世间事放不下,儿女亲眷、财富、事业样样舍不得,只要有一点牵挂,就去不了。真正工夫是对世间一切法看清看破,此之谓断德,对西方向往的意志非常强烈,尚有可为。


待续!

三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时间:2010年6月23日

地址:温州太平寺

主讲: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第1集

尊敬的万如法师、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大德尼师、诸位居士同修:很高兴在温州太平寺跟我们净业同修一起,来讨论《佛说阿弥陀经》这部净土宗的重要经典。(www.61k.com]我想,这次时间比较有限,在六次的时间当中,要把这部经做一个梳理,时间上也是比较紧凑的。那么我想这次就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作为主要的解释框架,来跟大家做一个讨论。《弥陀要解》,我们原来在东林寺净宗研习班上曾经做过一次讨论,要把它讲完的话,都得要五六十个小时。那么在这十个小时当中,我们主要针对《要解》当中一些重要的净土宗原理、观点,跟大家做一个介绍,也就是《弥陀要解》当中更为核心的要义的叙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论题。“佛说阿弥陀经”我们在五重玄义里面会谈到。现在我们来看看“要解”的意思是什么。“要”就是精要的意思、紧要的意思。蕅益大师在这部要解当中——它的紧要之处,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心要;第二是境要——境界要;第三是法门要。

何为心要?把《阿弥陀经》放在一代时教去考察,这部经典是一切诸佛之心要。号称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都不越出这部经典之外。这个“心要”也是破除我们凡夫众生以攀缘心所显现的妄心,建立寂静之真心的一个心要。“境要”就是建立净土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破除凡夫以缘影心、攀缘心所显现的虚妄之秽土。建立即真心所显现的实相境界,这叫境要。“法门要” ,就是从对佛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的比较当中,特别标显出净土往生一法:它横超的性质、它的全他即自、以佛的果地觉做因地心。这种法门的特点:横超三界,横生四土。生到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的一个法门要。

阐示一切诸佛之心要的这个净土,能令我们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正信。这种正信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境界要的阐示,能够启发我们的愿心——愿往生之心。通过对法门要的阐示,让我们知道在所有法门当中这是最好、第一的法门,让我们死尽偷心,老实念佛。这三要,一三圆融。一三圆融:能念之心是不可思议的,即心即佛,这就是心要;所念的佛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即佛即心的境界要;由于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那么念一声是不可思议,念百千万亿声就都不可思议,由于我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是平等不二的,是圆融、感应道交的,这就叫法门要。[www.61k.com)所以分开谈“要” ,能谈三点,但它总体都属于不可思议。所以就叫“要解” 。

我们来看这部经典,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姚秦” 就是当时东晋时候。“三藏法师” ,精通经、律、论的法师。鸠摩罗什呢,大家都很了解了,他是翻译我们大乘经典非常著名的一个大译经师。我们看到,当时道宣律师由于持戒精严感得天人的护佑,当时道宣律师对这些来护戒的天人有些咨询、问话,以后写成一本书叫《感通录》。在这部书里面道宣律师曾经问过天人陆玄畅,就问鸠摩罗什大师他所翻译的经文:一般的像《金刚经》啦,《法华经》啦,等等,《心经》啦,还有其他经典都有很多种翻译,但常常却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而且越受持,越觉得殊胜,这是为什么?陆玄畅说,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是以悟达为先。“悟达为先” ,相当于翻译当中的意译,先把这个经文的意思给它通达,给它把握住;“得佛遗寄之意” ,就是得到经典当中佛的真意来加以翻译的。尤其是他来历不凡,他从毗婆尸佛以来——就是七佛以来——都是作译经师的。那么鸠摩罗什大师所示现的是独步阎浮,但他所证的本呢,属于三贤位。如果圆教三贤位,那就是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三贤位。又得到文殊菩萨的指授删定经文,所以他所翻译的就会最好。

好,那就看一下这个要解的作者,叫“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清” 就是清代。那是明末清初,是在顺治年间,蕅益大师用九天的时间写出来的。“西有” 就是蕅益大师的别号。通过这个“西有”表明蕅益大师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首先要承认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有。“沙门”是当时印度佛法及外道的出家人,都统称沙门,勤行的意思:勤行涅槃道。“蕅益” ,大家看一下,这些祖师的名号都喻示着一些教学的内容,给我们以启发。“蕅” ,我们会想到莲藕。天台讲“六即”——“六即佛” 位次,用莲华来比喻。它这个藕呢,是在淤泥里面,长在底下。六即佛有: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那么就用藕、荷、花和莲来比喻这六即的情况:藕就比喻理即佛和名字即佛这二位;荷叶比喻观行即佛和相似即佛这两位;那个花比喻分证即佛;莲——莲蓬——比喻究竟即佛。蕅益大师他在临终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他示具名字位,所以就称为“蕅” 。那么这个“益” ,是代表四悉檀利益的意思。佛菩萨讲经说法,一定了解四悉檀,观机逗教。世界悉檀,顺应众生的根机,令众生生欢喜心;为人悉檀,令众生生起善根,生善益——生起善根的益;对治悉檀,来破众生的恶——破恶益;最后令众生导归到第一义谛悉檀——入理益。好,蕅益大师就自喻:现在在五浊恶世烦恼淤泥里面,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只是得到名字位的四种利益;如果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得到“莲台”究竟的四益。(www.61k.com]所以就称为“蕅益” 。

那么“智旭” 呢,是智慧像东升的太阳——这样的一个比喻。这是蕅益大师的名。蕅益大师在出家的时候就对憨山大师非常景仰,本来想跟随憨山大师出家,由于憨山大师当时在曹溪,他也没有办法去,就拜了憨山大师的门徒雪岭峻师出家。雪岭峻师给他剃度的法号就叫智旭。好,再来看一下蕅益大师修学的风格。蕅益大师这位祖师确实很有善根,他的父亲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中感得观音大士送子,这么一个瑞相出现的,从小就茹素。但是他这个少年期间接触儒家,有一段辟佛的过程——可能是因宋明理学的深入,以继承千古圣学为任。以后看到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自知录序》,才感觉到自己知见上的错误。随着他父亲的去世,阅《地藏经》发出出世之心,很快他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就进山坐禅,开悟。开悟以后就受戒,阅律藏。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他的风格在那个时代应该属于狂狷之士,不认可那个时代的很多东西,叫八不道人:说古人有禅,有教,有儒,有律,他自己不敢,认为不够资格;现在也有禅,有儒,有教,有律,但是他不屑一顾,全面的否定当时的情况。也表明晚明之际,整个佛教界的衰微。蕅益大师是有大菩提心的,有力挽狂澜的气概,曾经想建立一个僧团——五比丘——如法共住。但最后还是不见成效,到晚年基本上宗门、教下都放下,一门: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的那种风格是非常严峻,对自己也是律己甚严。通宗通教,也是以阅藏、著述作为他终身修行的内容之一。他在四十九岁作的这个《要解》是九天的时间,从他的证悟——智慧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印光大师对这个《要解》极为推崇,认为这个《要解》是自佛讲这部经以来第一注解,纵然是古佛再来重新注解这部经,也不能超过这部《要解》之上。这种推崇应该是登峰造极的了。所以我们读《要解》,还真的要把《要解》也作为佛经一样的去依教奉行。

好,那么下面呢,我们来看看蕅益大师前面一个通序。通序主要阐释了他写这个《要解》的一个缘起。这缘起,首先从非常宏观的立场来看,推究诸佛度化众生的本怀。“诸佛” ,包括空间上十方无量无边的如来,从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他们具有同体的大慈悲心,哀怜群迷。“群迷”就是九法界众生。我们六道凡夫被见、思惑所迷,离不开三界分段生死;声闻、缘觉、菩萨为无明所迷,也离不开变易生死:这九法界众生都是群迷的范围。诸佛如来随顺众生的根机,施设他的教化。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诸佛如来示现在这个九法界,就是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圆证自己的本源心地。虽然归向本源心地平等无二,但他所建立的教化方法就有很多了。这叫“方便多门” 。方便,就是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接引众生回归的方法。(www.61k.com)那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乃至于恒河沙的这么多法门,都叫方便。

好,一代时教种种方便当中,这些方便都属于通途教法。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净土祖师建立的一个观念,特别的净土法门叫正门,通途的方便叫门余——正门之余。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一种概念传达一种判教的信息在里面。这种概念首先是来自于善导大师。实际上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然后这种运思在我们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里面,都有或隐或现的展示。那么一般净土祖师弘扬净土法门,他一定离不开跟通途教法的一个比较。这种比较不是说有一种优劣的意气之争,是由于在契理方面的讨论,尤其是在契机——能不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众生能不能从生死苦海得以拯救——这个关节点上,来探讨这种法门的选择性,帮助我们择法。在与通途的教法比较当中,净土一法最直捷、最圆顿,所以提出:“至直捷、至圆顿”的“念佛求生净土”一法,是一切方便当中最好的。这就提念佛法门。那念佛法门又包含着四种念佛了:实相、观想、观像、持名。

好,进一步比较,在这四种念佛当中,“至简易、至稳当”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称为“径中之又径” 。如果说通途法门也可以进入成佛宝所的话,那么念佛一法是到达宝所的捷径,好,念佛法门是捷径的话,那持名念佛到达宝所是捷径当中的捷径。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所展示的阿弥陀佛大愿的缘起、《观经》所展示的定善十三观和散善的三福、九品,以及《阿弥陀经》单刀直入所谈到的信愿持名,这三部经并行于世,但古人特别把《阿弥陀经》列为每天的功课——日课。可见这个持名念佛一法,就普被上、中、下三根。“摄事理以无遗” ,无论是事相还是理体——诸佛如来说法是理事双备——这净土一法都能够含摄。净土从事相上的修持,非常简单明了;但是它这个法门建立的理论,却是法界的秘密之藏。称为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相信,不能理解。蕅益大师常常说这句话。这是一个“名字位中真佛眼”——开佛知见——的祖师所说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加以高度的注意。

这净土一法非常难信,也非常难理解,因为它的理论是建立在佛的果地上。那么佛果地上的智慧、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认知范围,所以我们很难理解。由于不理解,我们就很难相信。这才是一切法门当中最难信之法。这个法门不仅把事和理——事相和理体,能够统摄,而且宗门、教下也不能越出这个法门之外。只能说这是大不可思议的法门。古往今来对《阿弥陀经》有诸多的注疏,这些注解里面有三部注解我们要加以注意。第一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称为“广大精微” 。“广大”就是:莲池大师主要是以《华严》的十玄门——华严的境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界,消归自性,统摄宗教,来加以注解。(www.61k.com]有它广大的一面。然后再回归到心性方面,有它“精微”的特点。这是一部重要的注疏。第二部注疏就是“幽溪师伯”讲的《圆中钞》。幽溪传灯大师《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是用天台的圆教中道了义来对大佑法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写的一个钞。这钞是“高深洪博” ,以一心三观的道理来阐释一境三谛的境界。这两部注疏都像日月升在空中,有目皆睹。就是有见识的人看到这两部注疏,都能得到甚深的法益。

这两部注解由于文字都很详尽,义理展示很繁多。这个法义“边涯莫测”有它好的一面;但是或许对于刚刚学净土法门的“初机” 、“钝根” 、“浅识” ,看到这个义理的高深、奥妙,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不了呢,这个信心和愿力就很难生发出来。蕅益大师他讲自己注这个注解,就是为“初机浅识”者来作的。“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平庸和愚钝,再对这部《阿弥陀经》述要解,不敢与莲池大师和幽溪大师表明不同的观点,也不必与二位大师勉强相同。”因为他所利益的是不同的人群。再就是对《阿弥陀经》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面。就好像苏东坡对庐山的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纵然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峰,横看连绵起伏,横看和侧看不一样,但都是庐山的面目在不同角度上的展示,没有离开庐山真正的境界。不同的角度所看的,也是庐山真面目的一个侧面。就是相得益彰意思。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对这个经文即将要解释之前,先做一个五重玄义。天台家释经一般用五重玄义——五个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玄妙的义理。那大家在前面,就对这部经典主要的思想脉络、主要的精神宗旨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五重玄义第一是“释名” ,第二是“辨体” ,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 ,第五是“教相” 。

第一是解释这部经典的名题。一般讲,有智慧的人听到经题就能够了解一经之义。一般的经典建立名题有人、法、喻、单、复,这些都是译经家常说的一些常识。那么这部经主要是以人为名,能说和所说都是以人作为名题。“佛说阿弥陀经” ,第一个“佛”字是我们娑婆世界能说法的教主,就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那释迦牟尼——能仁、寂默,也代表着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两个重要科目。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心比较残忍,所以要用“能仁”——仁慈——来进行教化;我们这个地球的众生心比较散乱,所以要用“寂默”来进行教化。那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也有他非常悠远的历史了。他在无量久远之前曾做大悲菩萨,发五百大愿,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示现在这个世间拯救众生。

那一般来说,五浊恶世是在减劫。减劫两万岁的时候就进入浊世,就是迦叶佛时。到了人寿平均一百岁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众生业障很重,智慧很浅,造业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甚多,入三恶道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www.61k.com]所以这位菩萨悲心甚切。一切具有甚深大慈悲心的菩萨发愿,也最多能发人寿平均千岁来这个世间度众生的愿。唯有释迦牟尼佛因地发愿百岁的时候来这个世间度化众生。佛是一切种智者,他自己觉悟了——从无明大梦里面醒过来了,也要令一切众生从无明大梦醒过来。这就是自觉觉他。对法界的事理、因果、性相一切了知。所以对佛所说的一切——这种真理,我们凡夫众生都要相信。他是满足大悲心人,他是具有一切种智者。他唯一的目的是让我们出离三界轮回之苦,契证涅槃自性之乐的这种大觉世尊。所以我们在这个末法时候能听到念佛一法,首先要感恩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示现这个世间来说这个法门的恩德。

第二个字是“说” ,说,是“悦所怀也” 。就是佛的本怀一旦有机会畅演出来,他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欢喜、愉悦。佛来这个世间唯一的本怀是什么?是把我们一切众生看成等同一子——这样的悲心,我们在三界里面这么迷惑颠倒,众苦煎熬,佛忧心忡忡;一旦我们善根发露,智慧显现,有出离之心,佛救度我们的力量就在当下,佛观察到这个机缘成熟了,就赶紧宣说——不失时机地宣说,好,那宣说的不是一般的法门,而是宣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那么这个法表达的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因为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一生补处,究竟成佛。所以往生净土一法就等于是即生成佛一法。现在有的人他不了解这个,总是觉得好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种说法叫“终极解脱的中间站”——还是属于中间化城。它不是这个样子,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究竟成佛的地方,就是成佛的宝所。这个概念一定要非常明晰,非常的肯定下来。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成佛。观察到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释迦牟尼佛才赶紧宣说这个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令苦难的众生得到究竟的解脱。众生得到了这究竟的解脱,佛才欢喜。这就是“说”的意思。

那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靠什么力量来成佛?这就是所说的“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我们能够相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就能够往生净土成佛,其主要的依据是在阿弥陀佛那里。是他在无央数劫以前,以他无缘、同体的大慈悲心称性发出四十八大愿,建立一个至极庄严清净的净土,来接引无量无边的信愿念佛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当中发了大愿要令一切众生快速的离开轮回之苦,快速的究竟成佛。所以我们成佛的价值目标是来自于佛力。这是净土法门不共的特点。“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几句话?这是我们净土祖师不厌其烦再三宣说的。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产生的力量,就是果地上的功德。阿弥陀佛把他果地上的功德完全的恩赐给我们这些众生,作为我们众生因地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修行之心。(www.61k.com)所以我们因地修行的心里面是渗透着、凝聚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入到我们的心想里面。

入到我们的心想中以后呢,那怎么去理解“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由于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在我们的因心里面,所以我们当下念佛、观佛的因心里面就——“赅”——含摄着、包裹着果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像大海般的功德是在我们能念的心里面完全含摄的,包括住的。这“因赅果海” 。为什么能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就是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那种大海般的一切种智,从我们每一声佛号里面展示出来。阿弥陀佛建立净土,建立名号,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施设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所以他由愿所引导的大行——六度万行,也是完全为了众生,从这里理解“果彻因源” 。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彻到了我们众生因地当中的本源心地。那么这个源也表明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源源不断,像无尽的宝藏。弥陀名号的十二光如来,当我们每一声称念的时候,十二光如来的无边光、无碍光、智慧光、欢喜光??都在加持着我们,它是不间断的。所以这个净土一法,你一定要站在一个果觉和因地的互动、感应层面去建立信心。

“佛说阿弥陀” ,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文叫无量寿,或者叫无量光。那么“阿弥陀” 这个名字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无量寿”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寂定的性德,“无量光”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那种照用的性德。这位法藏菩萨愿力圆满成为了阿弥陀佛,是把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性德彰显出来、圆满出来的一尊果地上的佛,所以就叫阿弥陀。这个阿弥陀的名号跟我们众生的心性,产生了内在的、同质的、互动的、亲切的关联。这个名号是本着众生的心性建立起来的,那么众生的心性也要借助名号的称念彰显出来。“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他是无量,也代表性德的无有边际、无有限量。这个无量是表达他一切的无量,不仅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而且他的神通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依报也无量,正报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说法也无量,化度的众生也无量。叫一一无量。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宣说着无量光寿乃至一切功德智慧无量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法界藏身” 这么一尊佛的功德。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那最后是“经” ,一切佛所说的都称为经。当然佛经也是五人宣说,但这部非常稀有、难遇、难信之法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好,这就是我们了解“佛说阿弥陀经” 这么一个经题的意思。

好,第二我们来看看它的体性,这部经典是以实相为正体。谈到大乘都是谈一法印——以实相为印,跟小乘的三法印有所不同。好,那么我们对这部经典,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怎么去认知它?它的体性,全体都是实相。[www.61k.com)那实相又是我们当下现前一念心性。一般我们说,谈佛法太广,众生的境界太广。从天台家的观照来看,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要被它现象所迷惑。《楞严经》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超越时间——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超越一切色法,不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谈到实相,当然讨论起来不一定容易理解。说起实相,实际上究竟的境界也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但这里面要把握它的中道,就像《楞严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就是无相,“即一切法”就是无不相。要把握这个实相的无相——无相的空,无不相的这种有——就是不空。空和不空,这样的辩证关系。不得已就把心性这种本来的面目称为实相。实相又能够双遮两边,“非寂非照” ;又能够双照两边,“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

把握这个实相有什么好处呢?从这部经典形而上的道理来讨论,一般的人看《阿弥陀经》,好像觉得《阿弥陀经》不怎么地。它都是黄金为地呀,七重行树啊,七重罗网,都是那些事相。甚至还说:“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贪心吗?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就想去。” 这里讨论它的体性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是实相,不是现象界的一些助于我们感官快乐、我们贪心的对境。所以这个体性是很重要的。了解了这部《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正体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去理解蕅益大师谈的:把这个实相的一真法界的体性,显现为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种实相的体性,显现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实相的展开,那就森罗万象。实相的圆融无相是不可言说,实相的缘起那是穷劫难尽。能说这个经典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的功德,能度众生的两土世尊、所度的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众生能信的心和所信的净土妙法,能厌离的能愿心——“能愿” 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和所愿的极乐世界,能持修净业的身、口、意三业以及所持的弥陀名号,能往生净土的信、愿、行三资粮和所往生的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能赞叹这部经典的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以及所赞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名号功德,等等等等,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 。这就是很奇妙了。这些净土法门所展示的事相,全体是实相,全体是涅槃,全体是一真法界。我们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际上就是观察我们当下一念心性。观察佛的境界,以佛的境界作所缘境,以真如熏无明,就能够打开心量,伏灭烦恼。所以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极为殊胜的修行观察法门。因为它全体都是实相。

第三来看看它的宗旨。“宗”是修行这个法门的重要门径。这个体和宗的关系,就好像虚空和梁柱的关系:空间代表它的体,梁柱代表它的宗。这个宗是从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修行的层面来建立。[www.61k.com)你要回归到那种自性本体,就得要有一种纲领来契入。所以就把这个宗称作“枢机” 。枢机怎么理解呢?就是这个门要有一个门枢,门的开合要靠这个枢。你这把箭——特别是那个大的叫弩,弩射程很远,射重要目标的,这个弩要把箭射出来,一定要扣那个扳机。扳机一扣,那个箭才能射得出去。好,这个宗就是回归到那种实相本源心性的枢机,就是修行的纲领。纲大概像网的总绳一样的。你把那个纲提到了,那个网目就能够张开。你把领口抓到了,那么袖、襟都能够井井有条。所以一般讨论完它的体性之后,就得要讨论它的宗——宗要、宗旨——在什么地方。

好,这部《阿弥陀经》的修行宗要,就是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信、愿、持名。这种概述第一强调了信、愿,第二是强调称名。这称为净土三资粮。而这三资粮它具有内在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就体现在下面的四句话: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好,他用一种否定性的句法表述,来强调这三者缺一不可,若鼎之三足。鼎是由三个足立起来的,只要缺了一个足,它都会颠覆。这一点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净土祖师的思想很为重要。你不能只是谈一方面。“非信不足启愿” ,你首先没有建立智慧的信心,你就开显不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首先你对于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它本身是不可思议的,要产生信心都很难。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具有贪、瞋、痴、慢、疑,这种根本烦恼的疑是很难根除的。就是在世间法,很多东西我们都很难产生信心,更何况是出世间法了,更何况是出世间法当中至极圆顿的法。我们这个疑常常会显发、泛滥出来。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无量寿经》讲你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得无上菩提。“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这种清净的信心你是不是具足?有很多人一听,就好像他能担荷:“我已经产生了信心,我即得往生了,我已经住不退转了。”你担荷得太快了!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信心里面有太多的怀疑。最多你有一定的信心而已,夹杂着很多的怀疑。这种怀疑都是你不能察觉的——疑根哪!你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和多生多劫深厚的净土善根,你想对这个法门当下产生“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当你对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不能产生决定信心的时候,你对于往生的愿就犹豫不决啊!而且这个厌离娑婆的出离心也不容易出来啊!无量劫以来,我们对三界六道、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太熟悉了,把这些无明大梦里面的境界看得太真实了。每天在这里喜怒哀乐,我们哪有一念出离之心啊?但这个愿一定要启发出来啊!这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愿启发出来,就是在烦恼淤泥当中伸展的莲华,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善根了,就是这个时代所讲的道心了。有不有道心,你首先要看有没有出离心。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而且出离心还是要认真去修行的一个科目。[www.61k.com)这个愿是要用信来启发出来的。这个净业的行持是要以你的愿作为前导的,所以“非愿不足导行” 。你发了愿,才能够作为你的动力机制去做这个事情。你都不想去做这个事情,你就动不了,“把手牵他行不得”啊。

好,当你建立信、愿之后,信、愿它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在事相上可以进行判断:你能不能去执持名号。你执持名号,尤其是对这个名号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由这个智慧的心来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议的行。这些概念都要注意。一般我们认为:念念佛号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好像很低级。“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恰好这是凡夫的见解——错误的。执持名号,简单的方法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智慧。你对这个智慧能够领略,你去实行它,这就是

不可思议的人。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议的行——“持名妙行” 。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第2集

好,由这个持名妙行就能够“满所愿而证所信” 。[www.61k.com)这个意思就是你执持名号——名号是用前面讲的信愿来庄严的——信愿称名就能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够带业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就是满了愿吗?满足了我往生之愿。而且是“证所信” ,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信的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以及名号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四德以及他的大慈悲心,这些所信的东西都属于仰信的范围,只是由于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说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我接纳了,但不是我证悟的境界;但是如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原来我们所信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而且“华开见佛悟无生” ,这时候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阿弥陀佛跟我们母子天然的关系,果觉、因地的互动,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这就是“证所信” 。

这部经典也就围绕着信、愿、称名三资粮来展开的。在这部经典的结构当中,在正宗分里面就首先陈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产生信心。《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为什么首先宣说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要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被这个秽土的五欲六尘境界所缠缚的众生,来建立一个佛的境界。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建立这么一个境界。然后以这个作为参照坐标,来对比我们娑婆秽土所有的东西,我们才会有鉴别。知道这个秽土是我们业力感召的苦难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清净愿心所感召的一种极乐境界:来产生信心。那么产生信心之后就“劝发愿以导行” 。《阿弥陀经》有一番的劝信、三番劝愿,来让我们生起愿往生心。再第三个结构,就是你产生信愿之后,告诉你到极乐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这就是《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展开的结构。

好,那下面进一步讨论信愿行。何为信?何为愿?何为行?那么这些都是展开了净土宗基本的原则、理念。“信”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大乘法门都要靠信心,更何况大乘里面极难信的、极圆顿的净土一法,这个信心就来得至为重要。那么对信心的阐释,净土宗祖师各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善导大师单刀直入,从两种深信下手:从业力凡夫的根机以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拯救,这两个层面展开信心的阐释。蕅益大师以通宗通教的祖师风范,高屋建瓴的展开了六信的诠释。净土宗的信具体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这第一个范畴;信因、信果,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第三对范畴。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那么“愿” ,什么叫净土的愿?就是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www.61k.com)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净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他带有情怀——一种情感化的心理——在里面。但这种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为背景的。这是愿。行呢?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就对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作了一个概述。

下面具体展开。什么叫“信自”?信自,这个“自”就是自性。一般我们会说净土法门是仰靠佛力——他力——去往生的。但仰靠他力往生成佛一法,它的前提还要建立在信自的这个基点上。我们首先要“内重己灵” ,我们现前这一念之心具足着如来的智慧、德相。只不过是我们迷惑颠倒了,冤枉的在三界六道受苦了,我们这一念真如自性变成了一个无明的心意识了。我们当下一念之心本身具足着一真法界全体的功德,不是我们肉体上的肉团心,也不是我们心意识里面的“缘影”——那种攀缘心。它是竖穷三际,超越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横绝边涯” ,这个心遍到十方。虽然在这里随六道之妄缘,但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没有减少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当下的这种心意识——虚妄心——的本体,是大方广真如妙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国土都是我们这一念心——真如之心——所现显之物。

我们的身心——无论是四大的身体还是我们的精神现象,也是我们一念真如自性显现之物;山河大地——所有的外境,也是所现之物。现在要从这种昏迷、颠倒当中回归,回归到我们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就是我们的自性。对这一点不加以怀疑,就是信自——内重己灵。我们只有有信自的基础,才能够去谈信他。因为信他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自性展示出来:我们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阿弥陀佛。只不过是现在我们无明、分别太厚重,我们自性显发不出来,才有必要借助一个佛的果地上的强缘,把我们自性的性德展开出来。这就是“内重己灵”前提之下,才“外慕诸圣” 。

第二个就谈到“信他” 。信他,就是从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主要从三个方面。释迦牟尼来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一代时教千经万论处处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释迦牟尼佛绝对不会讲假话,一定要相信这个。第二个方面,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称性发出的大愿,以及请他的亲教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宣说十方二十一俱胝佛刹的优劣——刹土的境界,法藏比丘摄取他方世界的精华思惟五大劫发出的愿,它绝对不会虚设。那么这个愿成就之后,揭开了度化众生的序幕。是大称十方诸佛度化众生之本怀,所以十方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及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劝勉与会的四众弟子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都是真实不虚。所以我们要随顺释迦、弥陀以及十方诸佛的“真实教诲” 。这真实的教诲是给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大利。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下定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一点没有一丝的怀疑,也没有一丝的迷惑、后悔,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叫“信他” 。[www.61k.com]

那么“信因” ,一般讲因果:自因自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断一分惑证一分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是我们常常说的因果法则。净土法门包含着通途的因果,尤其包含着它不共的一个因果特点,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 所显现的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超越通途的因果法则。它不一定非得要断一分惑证一分真:你不断烦恼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不断烦恼就能横超三界。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通途佛法你不断见、思惑,三界是出不去的。但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你就可以横超。这个“信因” ,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们就是散乱称念弥陀名号,都能成为成就佛果的种子;更何况能够一心不乱的称念,哪能不往生净土呢!以念佛为因,以成佛为果。

净土往生的条件后面也谈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必须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是净土往生一法非常带有原则性的问题。有些人常常会说:“你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关系的认定。后面解释的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实际上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所能到达的水平。事一心不乱能够伏灭见、思惑,试问谁能做得到?如果灭见、思惑,那都是阿罗汉的水平,在圆教属于七信位的水平。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在散乱心称名当中,只要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只不过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往生,那是方便有余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往生,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但就往生这一点来说,不要把门槛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悲心、愿力。阿弥陀佛欲令一切众生没有一个遗漏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不施设任何的门槛——只要你相信、愿意去。它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真的就这么难信。

好,那“信果” ,相信果地上的功德,深信极乐净土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诸上善人”都是指等觉菩萨。我们一去就能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把手同行。那么这个法门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蜎飞蠕动,乃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门。他们都是从念佛、执持名号去往生的。所以你只要念佛为因,一定能够往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得到这样的果。这样的因果好像是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能得豆,就好像你的影子必然随着你的形体,回响必然随着你的声音会回应一样。所以念佛为因,得以往生为果,这叫信果。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好,现在讲“信事”和“信理” 。[www.61k.com]它是包含着大乘佛法讲的四种法界。深信当下这“一念”不可思议,不可穷尽,这叫信理。依当下一念,所现的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也不可尽。在不可尽的刹土当中真实的有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西边十万亿刹土之外的地方,至为清净,至为庄严。不是齐东野语,不是乌托邦。你一定要信事。以极乐的境界为事。要相信这个。有的人会说:“极乐世界是不是表法的?是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绝对要把这个看法放下。真实是有,信事。

“信理” ,相信这个理。因为这个事是从理显现出来的,透过极乐世界存在的事相,我们要了解这个事相后面的理。这个理就很深邃,是以法界作为理的:深信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介尔一念心之内,不在之外。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其大无外。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主伴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现之影——所现的影子。我们现前一念就好像是大圆宝镜,显现的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就是宝镜所显的影。那么极乐世界全体的事相,就是这个法界的理体。我们能念的心虽然都是妄心,但当下这个妄心所显现的体性也是真如。这个真、妄二心的分别我们常常要思惟,就好像水和波的关系、水和冰的关系。虽然这个水变成了冰,但是水和冰它们共同的湿性,没有由于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全体的冰也就是水。全冰即水,全水即冰,来理解“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全修即性” ,我们全体的修德就是从性德里面显现出来的。

“全他即自” ,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常常出现一个概念——全他即自。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自他不二。那么这个“他”也是我们心性所显现的外境,就好像梦中的境界全体是自己的心显现的境界一样。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全体的他力是自性之力。如果这个“他”表明是佛果地上的功德的话,那全体佛果地上的功德也即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也是谈因心果觉的互动、互摄、沟通、同质。所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能够周遍十方虚空法界。佛的心周遍十方微尘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遍到十方虚空法界。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我们的心跟诸佛的心也是交融互摄,平等不二。在这里来理解,这叫事事无碍法界。用灯光来比喻,像一间屋子里面有一千盏灯,每盏灯放出的光互相融遍,互相融摄,重重无尽地交摄在一起,没有妨碍。不是说有这盏灯光在这里,另外一盏灯光来了,它就有妨碍,就要拒绝。它没有这样。所以以事事无碍的法界来理解这种性、理,来理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理解自他不二、自他一如。

那么这样相信之后,我们就能够了知:娑婆世界也在我们的自心之内,不在自心之外。只是我们自心所感的是秽土。这也是即理之事。娑婆世界,所感召的秽土。秽土的当下也是真如理体。那既然是“自心秽”——我们自心的秽恶所感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召,我们理所当然的去厌离。(www.61k.com]极乐世界是我自心净业所感到的净土,那“自心净” 就理所当然的去欣求它。所以净土法门就有一个取舍。厌离秽土就是“舍” ,舍掉娑婆秽土,舍到了究竟就无可舍了。你心求净土也取到究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无可取。通过这种取、舍到西方极乐世界——无生的法界,就离开了取舍。所以极乐世界往生的问题就是“全事即理” 。这个取极乐是理——真如理体,舍秽土也是真如理体。取、舍都是法界,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两样。这就是信。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有六信之后才能阐明他的愿。那么有愿就能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这里特别的展示了名和德的辩证关系。名为假名,德为实德——实相的功德。一个假名——一个名相的符号,它跟实相的功德会有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名号是一般的名号吗?它不是,这个名号叫万德洪名。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都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所以这个名号叫实相身。那么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弥陀功德恩赐给众生,众生去信愿执持这个名号就能召唤实相的功德出来,这叫名召万德——开显出来了。这个名号里面内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于是这个名号的载体也是不可思议的。名号——这种假名——和运载的实相功德不可思议,那就会形成一个奇妙的结果:你就是散乱心称这个名号,前面讲都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你执持这个名号一心不乱,就能直接登到不退转位——阿鞞跋致。

大乘的净土经典都在展示各种净土的行持,它有千差万别。执持名号是其中一种方法。你观想念佛——观想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修五念法门,乃至于修普贤十大愿王,以及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些;包括净业三福。这些净业的行持你一一修行成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都能够生到净土。所以往生一法是普门的,不是一种方法,其他的也都可以往生。但是在所有的净土往生方法当中,唯有持名一法——就是执持名号一法,它收摄的根机最广。不仅是上中下九法界众生的根机,也不仅是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它是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的众生都能收摄的一个法门,乃至蜎飞蠕动之物。叫“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你念这个名号最容易。这个念佛最容易的方法,它得来——建立的这个过程——极不容易,是法藏菩萨五大劫所思惟出来的。所以越简单的东西就越有智慧,越有慈悲。“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有这么一个特点。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悲心观机逗教,只要众生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成熟——能够信心担荷这个法门,就“无问自说” 。净土经典都属于无问自说的范畴。因为不是众生的境界,他问不出来,所以佛自己宣说。尤其是向具有大智慧的舍利弗拈出:唯有智慧第一,才能够信受。所以下面就有三句非常特别重要的话,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 。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一般的经典都谈教、行、理三经。(www.61k.com)那把《阿弥陀经》跟大乘通途所有经典相比,就特别显出教、行、理三经的殊胜。一切法门的施设——观机逗教,都是方便,所有的方便法门当中唯有净土持名一法叫“第一方便” 。先了解“第一方便” ,这第一方便是跟通途的方便法门比较出来的,什么人都能念。这叫“行经”——修行方面的行经。第一方便的东西,是不是简单的东西就是浅薄的呢?那不是,简单的东西在教义上、在法义上又是无上了义。我们说,学经典一定要学了义——第一了义,不要学那些半字教——不了义的东西。这个大乘的佛法,都叫了义。但是净土法门是无上了义,它不仅仅谈真空,不仅仅谈妙有。真空妙有——大乘圆顿的中道了义,就在这种净土的教义里面——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个净土一法乃至这个名号,是法藏菩萨由他契证诸法的空性——实相——里面,由他的悲愿、愿力所展示的妙有。全体的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净土法门越空越有,越有越空。了解真空妙有,就能真正的对净土法门产生信心。这是无上了义。

那从“理经”来看,是圆顿中至极圆顿——最极圆顿:圆融、圆妙、圆满、顿捷。一个业力凡夫,信愿称名,带业往生,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一去就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去就能够有种种神通,随心转物,快速成佛。它是成佛非常顿捷的法门,而且非常的圆妙。它的境界全体具足华严的十玄门——事事无碍的法界。

这三句话,我们就能了解到蕅益大师一生心血比较的一个精粹。所以古德就说这个法门在修行的德用,就好像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面,这个污浊的水不得不清。由于这个清水珠——宝珠——的力量使它澄清。用这个作为一个比况:阿弥陀佛这个万德的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的散乱心里面。我们众生都是散乱的心,我们没有一刻的清净心,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这种散乱的心才需要弥陀至极清净的名号、来收摄我们散乱的心。使我们散乱的心由于执持名号,趋向于佛的那种有序的、清净的、平等的、慈悲的心里面去。所以乱心就不得不佛。你只要执持名号,凡夫的心不得不佛。就好像这个蛇:进入了竹筒子,他的身体不得不直起来一样。我们凡夫众生的心不念佛的话,我们的心就落在九法界。甚至不可能落在三圣法界,都落在六凡法界;而且更多的落在贪、瞋、痴、慢、疑,是落在三恶道的法界。所以对我们念念都趋向于三恶道——众生这样的散乱心——来说,这句名号对我们多么的重要。念这个名号就是佛法界现前;心不安立在名号上,就是轮回的恶业。所以信、愿、执持名号,就是作为成就一乘佛果的真因。由这个执持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就能获得一乘的奇妙佛果。举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这种信愿持名之因,那么往生四土的果就如影随形。(www.61k.com]所以信愿称名就是这个《阿弥陀经》的“正宗” 。

好,第四来说明一下“力用” 。这部经是以往生极乐净土获得阿鞞跋致——三种不退——为力用。力用,就是它的功能作用:受持这部经到底能得什么好处?你受持这部经,依教奉行,就能得到往生净土、成阿鞞跋致菩萨的好处。那么往生极乐世界有四土,四土都有三辈九品。我们要了解四土之相。这里面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又说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报土,或者是化土,种种说法不一。我们觉得蕅益大师以天台的理念来谈极乐世界四土是很圆融的:如果从阿弥陀佛的那个份上来说,都是由弥陀的愿心所流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涅槃法性之土是没有差异的。但是站在凡夫众生往生者的这个份上来说,由于他信愿称名的程度,由他自心的心识显现四土。这个四土是在往生者份上来建立的,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信愿持名没有断烦恼——就是见、思惑还存在,无论是定心还是散乱心,都能感得弥陀愿力加被,临终蒙弥陀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凡圣同居土。那么《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辈、《观无量寿经》讲的九品,都属于凡圣同居土的范围。如果信愿称名到达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就生到方便有余土;如果进一步侵断尘沙,破一品无明,得到理一心不乱,乃至于破四十一品无明,就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实际上跟常寂光土基本上是在一起,只是差异上的问题。你到了破一品无明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就已经分证常寂光土——涅槃三德。如果四十一品无明全都断尽,就生上上实报庄严净土,又叫究竟常寂光土。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不退转有四种意思,“念不退” ,就是念念与一切种智相应,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水平;第二是“行不退” ,就是见、思惑已经断了,他大乘的行持不退转;第三是“位不退” ,我们带业往生的人在同居土就永远不会退到凡夫位。这是一般通途教理谈三种不退。这里蕅益大师特别谈到第四种——“毕竟不退” 。毕竟不退,特别彰显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无论是我们至心称念,还是散心称念、有不有信心称念,只要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六方诸佛的名号乃至于《阿弥陀经》的名字,一经于耳,就像金刚种子落到众生的心里,那就是千万劫后也会由于这个金刚种子得以度脱生死苦海。就像“食少金刚,决定不消”。这就叫毕竟不退。所以我们向所有众生宣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无论他信不信,只要他听进去了,迟早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缘,他能够了脱轮回。

带业往生同居土,这里有非常特别的一个殊胜:你到了同居土就等于生到了上三土——由于你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它跟他方世界的四土有一个不共的地方。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见不到圣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能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见到圣人。(www.61k.com)所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位不退就已经圆融三种不退。你生到凡圣同居土就等于横生上三土。那么这样的一个功能作用,是释迦牟尼佛通途一代时教千经万论所没有的。开悟只是悟到正因佛性,就叫见道;见道还要修道;修道才能证道。你生生世世修行不退才能得到不退转位,相对这样的难行道来说,净土只要带业横超就能得到三种不退——这样的功能作用:那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修行宗门、教下的人,对这一点一定要加以关注。

玄义的第五个就是“教相”——判教。判教主要谈这部经典是“大乘菩萨藏”所摄,是释迦牟尼佛以他的彻底大慈悲心无问自说、彻底加持的一部经典。能令末法有情的众生乃至于刀兵劫的众生得度。乃至于佛法全都灭尽,还要以悲心留这部经住世百年,来广度那些苦难深重的众生。所以这部经典所展示的净土法门,称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持” 。身心、烦恼所有的病,都由这一个药方——六字洪名——总持。远离一切对待,是“绝待圆融” ,属于大不可思议的法门。《华严经》是大小乘经典的经王,它的奥藏——奥妙的法藏,《法华经》所展示成佛的秘密之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精要,一切因地菩萨六度万行修行的指南针,都不超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要广为赞叹、叙述这部经典的功德,就是穷劫日夜宣说也没有办法说尽。有智慧的人通过信愿持名,自然他日就会了知。好,南无阿弥陀佛!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第3集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大德尼师、诸位居士同修!请看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www.61k.com)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耨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好,请看这段经文。那么下面呢,我们就正式讲经文了。经文,我们有一个科表,帮助我们理解这部经整体的脉络。一般经文都会谈到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这三分的分法首先是来自于东晋道安大师的分法,跟古印的译经、注经师所分的是高度一致。序分里面特别,有两个:一个是通序,一个是别序。刚才念的是通序,标显这个《阿弥陀经》法会的时和处,一般讲有六种证信。这三分呢,称为初善、中善、后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有机的统一。这个序分就好像人的脑袋,脸部五官具存;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具足;流通分就好像人的手和足,能够运行不滞。所以就称为初善、中善、后善。一般的人总是会把稍微涉及到一点义理的文句都判为正宗分,导致好像序分及流通分只是一个空架子。这样就很难说“初语亦善,后语亦善” 。我们要看到这个序分里面,它的通序、别序还是寓意深刻的。

那么先看这个通序。通序,六种证信。“如是我闻” ,“如是” ,是这样的一个经法,是“我”——“我”是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那里听闻到的。“一时” ,就是师资道合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如是” 就表明“信成就” ;“我闻”表“闻成就” ;“一时”表“时成就” ;“佛”表“主成就”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表“处成就” ;“一千二百五十人”表“众成就” 。就在这一句话里面,六种成就都具足。好,那我们怎么去看待这六种成就?“如是”的意思是标举一个信心,顺于这个信心;“我闻”是表明师承,具有从佛那里听来的,师承关系;“一时”表师资道合,由弟子求出世的心来感得佛说这个出世间法;“佛”是标显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舍卫国”表说经处。

具体来说,怎么理解这个“如是”的“如”?这个“如”是实相妙理——实相的奇妙理体,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现前一念心的体性。这种体性超越古今,超越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时间,永恒不会变易,这就叫“如” 。(www.61k.com]依这个实相理体建立的法门,我们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绝定不会有谬误,这“决定无非” ,就叫“是” 。特别要注意:这个“如”是实相的妙如,就是实相。我们能念的心就叫实相的心,所念的佛号也是实相的佛,产生的这个信愿也是从实相升华出来的。所以能求的是实相的信愿,所求的极乐净土又是实相的法性土,那么这样的能、所都是实相。这样的实相本来就没有谬误、虚假,所以勉强就叫“是” 。这,“如是” 。所以这里面就包含着在现象界我们的信受跟真如法性那种耦合。像印章印上去一样,没有一点差误,从中理解。这就叫信成就。

“我闻” ,这个“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实际上佛法讲:并没有一个实我。凡夫众生把那种“无我”执著成一个“实我” ,这就是邪见我。但为了流通佛法呢,也不妨有一个假我,这叫“不坏假名” ,但实相里面“非我非无我” 。所以仍然称“我” 。这个“闻”呢,是作用于我们的耳根。耳根,我们这个世间最利的一根。为什么叫声闻?用音声做佛事,让我们显发“闻” 。就是耳根生发一种耳识,这个耳识有持有、了别的意思。他能够通达这个音声的体性,音声的体性实际上就是空。由这个耳识亲耳聆听佛所宣说的圆顿音声。这个耳识也是由阿赖耶识的见分里面所显发出来的。这个见分是无相的,那么相分也是无生的,所以我们能听的和所听的实际上它们的体性都是空。所以就叫“如空印空,似水投水” 。在这种深层面当中,对这种体性的沟通就构成了闻成就。不仅仅是听一种声音,透过这种声音契入到法性里面、心性里面,默契于胸,就好像“拈花一笑”的感觉。这就是闻成就。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一时” ,佛经从来不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或者用其他的历法——没有。为什么?时间是没有真实性的,叫不相应行法。你做一个片刻的梦,哎,可能就过了一辈子。“洞中方七日,世间已千年” 。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在不同的心理感觉当中,它完全不一样的。六十小劫可以浓缩在一顿饭的时间,一顿饭的时间可以延拓很多劫。时间既然没有真实的实体性,那怎么构成这个时成就呢?就是从佛的这一面跟弟子那一面:他们正好一个愿说,一个愿听。师资道合,说和听都圆满具足的一时,构成时成就。从“如是我闻”到最后的“作礼而退” ,都叫“一时” 。那这个“一时” ,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稀有难得所成就的一时。正好这一时,就是:我们厌离娑婆要出离的这个心,由这个心变现了,或者佛顺应我们出离的心显现的——佛为我们说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只要一说,我们当下信受,当下去实施,当下成就:这就构成了“一时”的时成就。

那主成就呢,就是跟我们讲这部经的这位佛,自己从无明大梦里面觉醒了——朗然大觉的,又要令一切众生从无明大梦觉醒——这就是觉他。而且他的这种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觉悟的行持不是因地菩萨的行为,而是究竟圆满果地上的做人天大师的身份。[www.61k.com)这就是“佛” 。佛所住的地方在舍卫国。舍卫是中印度一个大国的名称,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这个首都舍卫称为“闻物” 。闻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国家具足四种德能,哪四种呢?第一是多闻,第二是解脱,第三是财宝,第四是五欲。“多闻”就是这个国家知名度很高的人多。“闻”就是闻人,闻人说明有知名度,道德、智慧甚多。那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珍宝。说明这个国家的精英人才非常之多。这就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这第一多。第二是解脱,就是这个国家的民众不是停留在五欲——物质层面——的满足,他有一种超越的意向,有一种解脱的要求,而且得到解脱利益的人很多。这是从他的智慧层面来看。从他福德层面来看,这个国家物质生活:财宝很多,经济发达,珍宝很多。然后微妙的五欲满足程度高。由这样的四种德性,周边国家都能够听闻,就叫“闻物” 。如果这样说,在古印十六大国里面,它可能就叫第一世界了——一等国家。

“祇树给孤独园”,这是大家了解的一个公案了。首先我们看到,波斯匿王有一个大臣叫须达多,又叫给孤独长者。你看他的名字“给”,就是布施给那些孤独的、穷苦的——这样的一个布施。长者又有财富,又有权势。它这个缘的来历是说当时须达多长者跟王舍城另一个长者,叫珊檀那长者——是一个好友了。给孤独长者为了他的儿子娉媳妇,就到了珊檀那长者家,当天半夜,珊檀那长者家就一下子非常忙碌,上下都在打扫卫生,张灯结彩,在准备很盛大的节日似的。须达多长者一看:“你们怎么这么忙碌?是不是为了请国王或是嫁女儿啊?”实际上他的自我感觉过于好了,珊檀那长者不是迎接给孤独长者,而是迎接佛陀:第二天要请佛陀还有佛陀弟子来应供。这须达多长者就很奇怪:“有什么样的重要人物能够让你这样热忱、这样周到的做准备呢?”

珊檀那长者就向给孤独长者说佛陀的功德:太子出家悟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有十八不共法,等等,就说佛的功德。这一说呢,给孤独长者听了——也是他的善根深厚,一下子毛骨悚然,悲喜交加,就很渴望见到佛。晚上的时候就有一束光明引导他走出了城门,见到了佛陀,还有天人给他示现礼仪:绕佛三匝,再顶礼。佛那时候正在竹园精舍外面经行,看到给孤独长者,就给他讲法。这一讲法呢,给孤独长者就得到了初果。断见惑得初果。给孤独长者得初果就很感激,就请佛陀到他的国家去——就是舍卫国去,去受供养说法。佛陀也答应了,说第二年已经有其他国家请,后年过去,但是要带一千二百个比丘去,看他有没有比较宽大的地方能够容纳。那给孤独长者一看佛答应了,就很高兴,说没问题,他一定会想办法找到一个寂静、宽大的地方。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舍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卫国,就到处寻找地方。[www.61k.com)看来看去都不合适,唯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最合适,四围有一由旬,树木参天,地方寂静。但是呢,祇陀太子可不是一个能把花园卖出去的人,他不会去买卖。

那怎么办呢?这个给孤独长者就找到了太子,说希望把这个园子卖给他。这祇陀太子一听,就给他开玩笑,说:“你要买我的花园,除非用黄金把我的花园全都铺满,我才卖给你。”他说这个话实际上是拒绝。但是给孤独长者一听就很高兴,既然提这个要求,他就觉得有希望了。就把自己的仓库打开运黄金,真的来铺。那是很大的花园了,说明给孤独长者的财宝也是无尽的。直到铺得快满,剩了一小角的时候,这个祇陀太子一看,就很吃惊:“还真的布满黄金!”他就觉得不解:“是什么样的人让你这样真诚的供养?” 那么给孤独长者又向祇陀太子宣说佛的功德。这样祇陀太子对佛的功德也产生了信心,就说:“好,那没有铺下的地你就不要再铺了,我们共同来做这件有功德的事情。我的树没有卖给你,我的树就布施给佛陀。”这个园子就由给孤独长者来铺金买下,供养佛陀和僧团;祇陀太子由于感叹长者这样的诚心,就把剩下没有布满黄金的一小块地以及所有的树也布施出来: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么一个因缘。好,那这样看起来,这个说法处也是很殊胜的。“祇树”——祇陀太子的树,太子的树就表达着:你能够念佛,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太子。这个花园是一个大富长者所提供的,地方殊胜。那么这个国家,包括这个花园的殊胜,就表明讲这个法也是非常殊胜的。

好,下面呢,就是这些众成就。这个众成就里面包含着声闻众、菩萨众和天人众。那声闻众摆在第一位,表明他是圆顶方袍——披袈裟,属于出世间的相。要尊重僧团,所以把他放在第一。其次呢,这些僧团是常随众,佛法要靠人去传扬,以六和敬原则组建的僧团是传扬佛法的载体,所以要放在首位。那菩萨众放在中间,是由于菩萨的相不定。相不定就是:有的示现为出家菩萨——就是比丘的形象;有的示现为在家菩萨。而且这些菩萨是以度化众生为使命,他就不一定每天跟随佛陀。所以菩萨居中,“表中道义故”。那天人众列在后面。天人众就是“外护”,是世间的相状,凡圣都有,所以列在最后。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好,那么声闻众首先标显的是“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说明参与《阿弥陀经》法会的不是一般的比丘了,是修行证悟与发心都很胜妙的大比丘。比丘就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人。这“比丘”的梵语有三种意思。第一是“乞士”。“乞”是乞讨的意思,但是他不叫乞丐,他叫士。士就是一种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三衣一钵外,没有任何物质的财富。他用钵来乞点饮食滋养自己的身体,其目的是要求解脱之道。所以就叫乞士:乞食来滋身,乞法来滋慧命。那么第二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个意思就是“破恶”。(www.61k.com)他要修行——无论是四念处、四正勤、七觉分、八圣道分??就是三十七道品,以他正念的智慧观察,破烦恼贼。对见思惑——情爱的思惑、偏执我执的见惑,要对治,这就破恶。第三个意思是“怖魔”,一个人发心出家受具足戒,白四羯磨成就,就有地神传达一种声音说:“有人受戒了,要远离魔障了,要解脱了。”他就次第的传到上面去。这个魔王呢,就会恐怖,魔宫就会震动,这叫怖魔。

这个“僧”是僧伽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叫和合众。大家注意,这个和合众是用六和敬的原则组成的一个僧团。四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伽。就好像树林的概念,一棵树、两棵树不能成为树林,一定是多棵树才能成为树林。僧伽一定是四比丘以上,或者四个比丘尼以上。“同证无为解脱”就是寂灭、寂静状态,叫“理和”。那么他的六和敬:身和同住,你在一个僧团里面要与众起倒,大家过堂,你得过堂,大众上早晚殿,你得上早晚殿,在作羯磨法,大家坐着,你得坐着,不能站着;口和无诤,不要斗诤坚固,不要说人我是非,口业要清净;意和同悦,意念当中都是修解脱的佛法,都是喜悦的心情;见和同解,在一个僧团当中你的知见一定要相同;戒和同修,大家所求的戒是一种,共同来修持这个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八十四条戒这些;利和同均,社会上白衣居士的四事供养,大家都有份,要平均分配。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呢,是佛陀早年所构建的僧团的数量——常随众。

三迦叶,三迦叶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这三迦叶是事火婆罗门。当时佛成道之后,怎么样去降伏外道,建立僧团?也就是擒贼先擒王。他就观察,佛陀观察优楼频螺迦叶年纪很大——有一百多岁,当时是频婆娑罗王的国师,所以先要降伏住优楼频螺迦叶。到那儿去,这里故事也很多了。洞窟降伏毒龙,表现种种的神变来降伏住优楼频螺迦叶。迦叶他住在木瓜林,首先就信奉了佛陀,做了佛陀的弟子。他座下带了五百个弟子,也都一起皈依了佛陀。皈依佛陀之后,就把他事火的那些火具、法器都丢到恒河去了——水里面去了。当时在王舍城旁边,有一个象头山,他的弟弟伽耶迦叶带了二百五十人在那里修道。还有第三个,弟弟——那提迦叶,看到河里面漂来这些法器,以为他哥哥出了什么事,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弟子——五百人,到这个木瓜林来看。一看他的大哥都成了佛陀的弟子,最后问问情况之后,这两个迦叶也都皈依了佛陀。所以他们座下——就是一千人,都成了佛陀座下的比丘。

还有舍利弗和目犍连,原来也是修外道的。舍利弗由于看到一个比丘托钵,威仪很好,听一个偈颂之后开悟。告诉目犍连,两个人发心皈依佛陀,每个人都有一百弟子。这就是一千二百。加上耶舍长者子及同学五十人,这就一千二百五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十人,都是释迦牟尼佛成道首先度脱的比丘。(www.61k.com]这些比丘都是从外道过来的,佛常常让他们不要远离身边:由于他们还有外道的习气,怕破坏大家的知见。这些外道比丘过来之后也感戴佛的恩德,所以常相随从在佛的旁边。

好,那这些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他们的证位、功德甚深,都是“大阿罗汉”的证位了。其道德是“众所知识”。“阿罗汉”,它的三个意思第一是“应供”。这是从比丘的因修行起,他因地是乞士,通过乞士之行后他的福德、智慧圆满了,烦恼贼被杀掉了,所以堪受人天的供养,就叫应供。这就是“乞士果”。“杀贼”,就是破恶之果,破见思惑,长揖三界,不受后有。第三个意思是“无生”,由于他受具足戒,使魔恐怖,最后得到了无生的果位。那么这些阿罗汉的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灭尽定,都在声闻教里面有介绍,是得到了声闻道的解脱。这里谈到是“大阿罗汉”,这个“大”是包含着:这些阿罗汉所显现的是声闻的果位,但他的本是法身大士。示现作声闻阿罗汉,来作影响众,来证明这个净土往生一法不可思议,是大乘菩萨的示现,就叫“大”。他们作影响众,跟随着释迦牟尼佛转法轮。这个法轮有声闻的法轮,有通教的法轮,有别教的法轮,有圆教的法轮。净土一法属于大乘圆教的法轮,广泛的利益一切人天。一般佛陀的十个称号中有天人师。他为什么叫天人师呢?实际上佛是九法界的大导师,但常常是人道和天道修行得解脱的人数占多数,就叫天人师,以多来称。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是“众所知识”。“众”就是大众。这些比丘道德、智慧甚深。“知”就是大家都了解他的名称,知名度极高。“识”呢,见面为识。那么这些人也都能称为:引导大众解脱的大善知识。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第4集

好,那下面就列出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里面的十六位长者,这就是上首弟子。[www.61k.com]我们来看看,这十六位上首弟子各有特点。首先,什么叫长者?长者就是长老,长老就是他的道德和戒腊都很受人尊重,就叫长老。当然一般是戒腊很长,很有道德——都具足,才叫长老;如果光有戒腊高,但是道德上不去,也够不上长老。还有一种:虽然戒腊低,但是他很有智慧,叫法性长老——也可以称。比如这里讲的阿难尊者,他戒腊并不高,但很有智慧,多闻第一,也列为长老的范围。好,那么这十六位呢,很有特点。尊者“舍利弗”是佛的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就能使他母亲的智慧、辩才非常的厉害。然后这个外道经典一切通达,出家之后很快佛经通达,证到阿罗汉果位:属于“智慧第一”的弟子。大目犍连尊者属于“神通第一” 的弟子。这是佛的左右——两位高足弟子。大目犍连的神通都有很多的公案表达:他为了降伏毒龙,如何变成一个小虫,从龙的眼睛进去,身体、鼻子出来;把善法堂一把火烧掉,实际上来讲说无常——向忉利王讲的,实际上善法堂还在那里。他神通莫测。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饮光长者就是“摩诃迦叶”。“饮光”,他的身体有金色的光明。把其他的光明都遮掩了,好像吃下了一样,就叫饮光。这是禅宗的初祖,“传佛心印”。有部经典讲到,大梵天王来请佛说法,奉上了一个金色优钵罗花,佛拈花示众,百万天人惘然,莫知其妙,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那么佛说:“我有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传给摩诃迦叶。”属于禅宗的“初祖”。他修头陀行第一,修苦行第

一。“头陀行”有十二种,非常的艰苦:三衣一钵,一食,树下住,冢中住??到年老的时候摩诃迦叶还在行头陀,佛赞叹:“有头陀行,我法久住。”“摩诃迦旃延”是婆罗门种性,“论议第一”。“大膝尊者”就是摩诃俱絺罗。“摩诃俱絺罗”是舍利弗的舅舅,他也是对《韦陀》十八部经很通达,谁问,他都能对答如流。“离婆多”就是星宿长者。“星宿尊者”是他的父母祈星宿而生的,“无倒乱第一”,心很清净。

“继道尊者”,就是周利槃陀伽。什么叫继道呢?一般母亲怀孕了将生产,要回娘家。来不及,就在道旁边生下来,他们两兄弟都是道旁边生下来的,就叫继道。以后这两兄弟都出家了,那小的一个就叫“周利槃陀伽”,根机非常的钝。他的哥哥倒是很聪明,能记很多的偈颂,也证到了果位。唯有周利槃陀伽,你给他一个偈颂:他是说前面一句,后面一句忘了;说后面一句,前面一句忘了。这个哥哥看到他根机这么钝,就叫他还俗——没有修道的根机。周利槃陀伽在路旁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哭哭啼啼的时候,佛陀知道了,怜悯他,就让他念两个字:扫帚。(www.61k.com)但他有时候是念了“扫”都丢掉“帚”。佛就让他给比丘去做服务:打扫卫生啦,做什么??如果他忘记了,其他比丘就提醒他。到了这个程度!周利槃陀伽真的就很听话,天天扫地。一边扫,“扫帚、扫帚、扫帚??”。“扫帚”扫到一定程度他就在思惟:“我天天扫外面的灰尘,实际上还要扫里面的灰尘。那内心的灰尘是什么?那不就是烦恼嘛!烦恼是什么?见惑、思惑呀!”他思惟思惟,破见思惑,得阿罗汉果。他根钝仅持一偈,就破见思惑,辩才无尽,叫“义持第一”。所以你看佛教的修行,主要是懂法义,在心性上用功夫,能够破烦恼就能够开发智慧、辩才。不必在外面要知道多少名相概念。

那下面是“难陀”。难陀叫孙陀罗难陀,是佛的亲弟弟。“仪容第一”,就是他的长相很庄严。他的亲弟弟出家也是很不容易,佛陀用了很多善巧方便引导他出家。当时他很不愿意出家:由于他有一个很漂亮的妻子,他舍不得。那么佛陀就把他引到天上去看看天女。他看到天女很漂亮,比他妻子漂亮多了。佛陀就说:“如果你出家持戒修行,你以后就能到天上,跟这天女到一起。”这个难陀一听:“哎!也不错,以后有这么多天女,比我现在妻子强。”他就带着这个动机来出家。然后佛又把他带到地狱里面去,地狱里面看到一个油锅在那里沸腾——没有人,就问:“这个油锅里面等谁来啊?”旁边那个地狱的人说:“就等难陀来。等他到天堂欲望享够了,就到这儿来。”他一听就害怕了,最后觉得还是老老实实出家,解脱这个轮回之苦。这就是难陀长者。“阿难陀” 就是佛的堂弟——阿难尊者,是佛的侍者,叫“多闻第一”。佛法水都流到阿难的心里:记忆力极强。

“罗睺罗”是佛的太子,称为“覆障”。覆障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他在母体当中怀了六年才出生下来。这六年呢,就使得他的母亲碰到了麻烦了:太子都出家了,你还怀孕——还没有下来,到底这是谁的种子啊?为了辨别清楚呢,还有一个试验:一个火炕,跳进去,如果真的是做了不法的行为——非法行为,那就与这个儿子同死。结果耶输陀罗一跳进火炕,火就变成了水,水里面有一朵莲华,把他母子俩托住。证明他们是清白的。最后呢,佛陀成佛之后,到了迦毗罗卫城,耶输陀罗还做了欢喜丸,让罗睺罗端着欢喜丸直接去供佛。罗睺罗从来没有见过佛,直接就过去:也表明他们有父子的亲缘关系。罗睺罗是佛的太子,“密行第一”——秘密行持第一。

好,第十一个是“憍梵波提”长老。我们看看他们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憍梵波提虽然是一个阿罗汉,但是他有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吃了东西之后像61阅读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www.61k.com)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好,我们把六方诸佛的赞叹就都把它经文念出来了。这些诸佛的名号教化众生的四悉檀的利益,我们在这里就没有时间详细展开了。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十方诸佛,那么鸠摩罗什大师就翻译成六方。六方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表达意思:东、南、西、北,加上上、下。你看我们下方,下方世界有师子佛,说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下面还有重重无尽的世界。我们知道我们的地下就是水轮,水轮是用金轮托住的,下面有风轮,在风轮下面就有——比如师子佛所住的世界。下界的世界就有非想非非想天、四禅天、六欲天、须弥山??在那个师子佛住持的下面又有这样的世界。所以我们的下方又有重重无尽的世界。那么我们的上方:我们这个世间最上的是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上有上面世界的风轮、金轮、水轮所托着的世界——也是重重无尽。所以这样一个天文学的概念都不是我们这些凡夫靠点肉眼,或者靠点科技——射电望远镜,所能观照到的。这是佛眼所见。好,那么这么多的世界都在讲说着《阿弥陀经》,这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法界当中阿弥陀佛的知名度最高,法界当中极乐世界是首都,就在于十方无量无边刹土的诸佛都在宣传、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之利,都在劝勉与会的弟子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千经万论的劝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好,于是就有人提出怀疑了。第一个怀疑就是“偏赞西方”疑。就有人问:“你看,十方诸佛必定也有无量无边的净土啊,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乃至他方世界诸佛偏偏称扬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呢?”蕅益大师回答:“你这个问题提的不是善问,有点戏论。如果说释迦牟尼佛赞叹东方的阿閦佛国,你又要提问了,怀疑为什么偏偏要赞叹东方阿閦佛国。为什么不赞叹其他方的刹土呢?”这是展转戏论。那戏论有时候就可以置答,不需要去回答,因为你是戏论。就好像讨论一个石女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一个不会生小孩的女人,你跟她讨论她的孩子以后上什么小学。(www.61k.com)没有讨论的余地。

好,第二个是“遍缘法界”疑,有人再问:“为什么我们不遍缘法界很多的净土呢?为什么只是遍缘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呢?”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善问。但是呢,既然问出来了,也勉强给他回答。有三个理由。第一,是让我们初机的念佛行人“易标心故” 。标心在一处,我们心才能收摄。因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心有个特点:散乱。制心一处都收摄不住,如果你标的目标很多,他心就更散乱了。所以标显一处,指方立相。标显一处让他容易定下心来,这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阿弥陀佛本地发的大愿非常殊胜,这个大愿巨大的磁力场容易摄受我们。这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阿弥陀佛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这个“偏有缘故”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可以知道,在无央数劫以前,五十四尊古佛次第的在这个世间示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从开始的锭光佛到最后的世自在王佛,就在世自在王佛座下有一位大国王,闻佛说法,发菩提心,“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好,那么这种历史的追溯,我们就了解:原来阿弥陀佛因地弃国捐王发大愿,是在娑婆世界出现的事情。当他发愿之后,无量劫积功累德的修行,随形九法界,所以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好,这“最有缘”是作为一个法门施设和产生效果的重要原因。

佛很多,但佛度化众生或众生能不能接受他的教化,这中间的难易浅深、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有不有缘。佛度有缘之人,有缘就好度;没有缘,你水平再高——你就天天跟着他,他也不理你。好,那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的时候,他已经深知这个原因,所以他就不断的跟众生结缘。你看他每一次的示现都要布施,都要从手掌心里面出无尽的宝藏来布施给众生,都要去供养诸佛。他结缘是由于他要度这些众生。要度这些众生,先要跟他们结缘。为什么佛门常常说未成佛前先结人缘?你没有结上缘,成佛之后你也是光杆司令。因为你没有结上众生缘。好,这个结缘的过程实际上是他布施慈悲、恩德的过程。好,他结上了众生缘了,等他修行证果成就之后,他对众生施设种种的教化、种种的启发,就能令众生欢喜,能令众生对他讲的法产生信心——能够证入欢喜益;然后你的讲法就能够触动、激活众生多生多劫的善的种子,这就是为人悉檀;通过你的讲经说法,他如教奉行,就能够使他的五阴魔、烦恼魔各种恶障都摧毁,能够破恶——对治悉檀;能够生起善根,破除恶障,就能让他开显如来藏性——第一义悉檀。所以结缘——结众生缘,就包括四悉檀。一个菩萨修行到最后度众生,首先先要结好人缘,结好众生缘。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好,那么阿弥陀佛是从法身所垂的他的迹门,包括《阿弥陀经》讲的“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也是迹门。(www.61k.com]这个迹门的度化众生的过程,是由于他在因地无量劫以来跟众生结了甚深的法缘。所以他无论是在世间还是在出世间的种种行为作略,都是不可思议。就在这一期的教化当中,释迦牟尼佛作为阿弥陀佛功德之利、大悲愿力的宣传者,一代时教处处宣扬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就 “尊隆于教乘” ,在所有盛大的法会上来举扬净土法门。你就在《阿弥陀经》的法会上,他的人数之多我们都不能算清楚。欲界、色界的天人都过来了,天人护法都过来了,他方菩萨都过来了,都参与这个盛大的法会。这是一个海会呀!那么这个净土法门的宣说,是释迦牟尼佛惊入火宅之门要把三界火宅的众生运度出去的一种最好方法。唯有这个法门才能把三界火宅的众生安稳的度化出去,这就“沁入于苦海” 。那么这样度化众生都是让他究竟成佛,契入第一义谛:慈契于寂光。所以这个法门才得到十方诸佛的称扬、赞叹,才能得到十方诸佛刹土的众生像 “群灵拱极” 、众星拱月一样的奉行。

这个“佛种从缘起” ,《法华经》里的一句话。这句话非常重要。“佛种” ,一切众生都有佛的种子,就是正因佛性。但正因佛性被我们的无明、分别、烦恼给遮盖住了,它要生起来,一定要有缘。“佛种从缘起” ,那么净土法门就给出了一个缘,而且不是一般的缘,是强缘,是增上缘。这个缘就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凝聚的名号,恩赐给众生,众生接受这个名号的强缘,他就能够成就往生,他就能够成佛。所以这个名号——这个缘,就是法界。既然它是法界,法界当中是事事无碍的,所以你念一尊佛就等于念到一切佛,你生到一个净土就等于生到一切净土。那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于你去忏悔,接受佛的授记,接受佛的摩顶、佛的垂手接引,都能够互融互摄,事事无碍。所以净土法门提供的增上缘就叫“法界缘起” 。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我们理解这个“法界缘起” :净土法门在这个法界当中生起来不是一个小缘,不是少部分缘,乃是无量因缘所缘起的一个大事。所以能够念阿弥陀佛名号就等于是遍缘法界了,不需要在事相上遍缘法界。你念一尊佛求一个净土,就是遍缘法界。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即一切。所以这个法门对于业力凡夫来说,他就可以下定决心,专求往生。这叫“浅位人” 。对于上根利智,他也不必舍西方净土去别求华藏净土。这里特别指出,有一种观点来自于李通玄长者。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作《华严合论》。但是他有个观点,就分别、执著的认为: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小,华藏世界大。这个说法全都是众生的遍计所执的情执。蕅益大师对这个观点作了一个很严厉的驳正:是由于他这种观点不能了达权、实本身是一体的,大、小是无性的。在法界缘起当中,一法具足一切法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的,所以这里净土法门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极乐净土是法界藏土。(www.61k.com)这是法界缘起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好,请看下面:【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好,这是真实经题。佛就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就是听到上面这些经文,你意地当中是怎么认为的?为什么这部经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啊?实际上这个问题提出来,舍利弗也是莫名其妙,他解答不了。所以佛是自问自答:“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闻信这部经典而且依教受持者,以及闻信六方诸佛的名者,那么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就能为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之所护念,都能于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是故舍利弗,你们就应当信受我的法语,以及十方诸佛所说的征信。”

好,这部经非常独特的诠释十方诸佛无上心要。“独诠” ,就是其他的经典没有的,唯有这部经独具。这部经文是“能诠”了,那“所诠”的有三点。第一是诸佛的心要——“无上心要” ,也就是一切众生现前一念的心性;第二个独诠呢,是诸佛的名字——名号的功德,也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它是法界实相;并且诠显“无上圆满究竟万德”。能念和所念打成一片的时候,他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圆满证入,所以就令闻这部经典的人都能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

好,那么这段经文还告诉我们:如果你执持名号就能够得十方诸佛护念。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十方诸佛“所护念故” 。十方诸佛所护念,当然十方的菩萨也在护念。那么经典也说,一个至诚念佛的人有二十五位菩萨隐形保护。《观经》也讲有观音、势至隐形保护。所以一个真正发出深信切愿称名的众生,真的就有佛菩萨护念。你有佛菩萨护念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哦!这次我们到绵阳北川听到地震灾区的一些居士谈到,确实有很多事例表明:真心念佛的人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护佑。本来应该要死的,结果有一个特殊因缘——或者梦中听到什么声音、有些预告,哎,他们都幸存下来了。所以真正念佛的人还真的会有佛菩萨的护佑。这一点,要有坚定的信心。

好,那么下面就问:“但闻诸佛名,没有受持这个经典之义,是不是能得到护念呢?是不是能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对这个问题回答,蕅益大师说:“回答这个,有狭隘的一种回答,有圆通的一种回答。” 如果从通途佛法来看,得佛护念是要有条件的:得佛护念,一般要得到“一行三昧” ,得到相似的无生法忍,才能够得佛护念。也就说,你至少要得到事一心不乱,乃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至于得到理一心不乱——破无明,你才能够得佛护念。(www.61k.com)这是通途佛法的局意。好,如果从净土圆通的广泛意义来说,十方诸佛无缘的大慈悲心——尤其是阿弥陀佛那种无缘的大悲心,它是大不可思议的,你执持的名号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只要一闻到阿弥陀佛名号,不管你是专心去念,还是散心去念,不管你是有甚深的信心,还是有一般的信心,都能成为诸佛护念的因缘。何况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大平等的,不管你是冤亲债主,还是什么人物,视一切众生等同一子,救度众生无疲无厌。所以只要闻信阿弥陀佛名号,十方诸佛必定会加以护念,不要有任何的怀疑。

通途佛法讲,你一定要得到圆教初住水平,或者别教的登地水平,入到了“同生性” ,才能得十方诸佛护念。这是靠自力。所以得十方诸佛护念很不容易的。但是现在净土法门是仰靠他力;仰靠他力,你是相似位就能蒙到护念。“相似位”就是断见思惑,就能得佛护念,不一定非得破无明不可。进一步说,你相似位都没有,你就是名字位,乃至“理即佛”位,你都能够获得十方诸佛护念。这就是非常大胆的而且非常契合净土本宗义理的一种解释。我们凡夫众生称念弥陀的名号,都能得十方诸佛的护念。乃至最低限度:你一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就在我们同体的法性当中熏习一颗新的种子,滋养我们的法身起现行——起我们善根的现行。它的作用:可能今生你没有深信切愿,但也能够作为未来生的往生的金刚种子——“远因” ,终于也可以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圆证三不退的意思,“一生成佛”的另外一个表称。所以佛就在这里劝勉舍利弗以及与会的大众,都应当信受:闻弥陀名号,功德是这样巨大。那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如是,十方诸佛也同样宣说如是,我们还不能相信吗?这就是叫“劝信流通” 。

好,请看下面:【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好,这是“劝愿流通” 。这个净土法门非常重视愿。这段经文甚至直接表达:你有愿就能往生。佛告长老舍利弗,如果有缘,有人已经发往生净土的愿,有人现今发往生净土的愿,或者有人当来发往生净土的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欲生” ,欲就是好乐,希求。这个“愿”是好乐、希求的意思,就是一门心思、一往情深欣慕阿弥陀佛的极乐刹土,有这个愿。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好,就这些发愿的众生,都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为什么会不退转?因为他一发愿,就汇入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当中,被阿弥陀佛的愿力、光明紧紧摄受不舍。阿弥陀佛的愿里面,其中有一个住大乘正定聚愿,让他直接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契入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www.61k.com)被这个愿摄受之后,他永远不会退转了,不会退到邪定聚,不会退到不定聚。就是这样真诚发愿的人,他的因——发愿的因,马上得到果报:就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你已发愿就已往生,今发愿就今往生,当发愿就当往生。它是这样的对应,这里直接就是这么圆顿。所以佛就告舍利弗发愿是这么重要:你们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如果相信这部经典所诠释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功德,就应当发愿生到极乐净土。

这些都是非常圆顿的教理,圆顿到有时候我们都太不相信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往生净土好像很难?“哪那么容易,发愿就能去啊?没有什么修行,哪能去啊?” 轻视发愿。但佛是很看重发愿:你已发愿就已往生,今发愿就今往生,当发愿就当往生。这是佛说的啊!这就是显示:依照你产生的深信——深信前面讲的三种不可思议,你在这个信心基础上所发的愿是功不唐捐的,是马上能产生作用的。那这个愿:你没有信,是发不出这个愿的;你没有信愿,你也往生不了的。所以往生特别的强调信愿。所以这个经典才说:如果你有信心,就应当发愿。你只要有这个信愿,你就可以往生。蕅益大师前面讲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他是对《阿弥陀经》的义理掌握得非常深遂所说出来的,是有经典依据的。没有提你要求:要功夫成片,要清净心,要一心不乱。没有提这个,你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你说这是多么不同的声音!

那为什么发愿就能往生?这个愿是凝聚着信在里面的,是“信”字的文劵。文劵就好像你跟谁签了一个契约,一个人拿着一份,你拿着一份凭据那就是具有它的法律效应的,就有它的作用了。那这个愿又能引导你的行持。像门枢一样,你启动这个门要门枢。所以这个愿:你发愿里面包含信,含摄行。愿里面就含摄信、愿、行三资粮。而且在这三种当中,发愿更为急务。你的愿里面就有行在里面,就有信在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典当中三次殷勤劝愿——三番劝愿。你看正宗分第二科,由于闻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众生生者都能得到不退转,所以就初步劝他: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到了正宗分第三科又闻到念佛能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又重新劝: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者。那么到了现在又劝愿: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三次劝愿,还有一次劝信。那个信——劝信,实际上也包含愿。

好,那么这个愿实际上也就是大乘菩萨道的菩提愿的核心。你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具足了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两门。菩萨四弘誓愿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所生发出来的菩萨精神。依苦集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大愿,所以你厌离娑婆就跟菩萨四弘誓愿的前两种相应;你发欣求极乐的愿,就跟道、灭二谛所发的二种弘誓愿相应。我们到西方极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乐世界干什么?是学法门的,依照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依照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誓愿。(www.61k.com)所以你看,为什么说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你在愿里面就已经含摄着菩萨的四弘誓愿了。好,当你发愿跟四弘誓愿相应的时候,那可不是对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了嘛?菩萨四弘誓愿是推动我们六度万行的原动力,六度万行的圆满也就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好,下面就有个问答。这个问答很重要。有人就问:“今发愿应该说当生,为什么说今发愿今生呢?”“当生” ,比如我们现在发愿,应该说临命终时往生哪。怎么去理解“今发愿今生”?好,这里面回答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从我们的分段生死来看——从我们这一期的寿命,把这一期业力的寿命称为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决定往生,所以就是“今发愿今往生” 。好,这是从我们一般人接受的常态去解释,觉得也能够说得通。但实际上“今发愿今生”有更深邃的意思在里面。这,对念佛法门有深入的人才能相信。我们的念头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像激流水。好,那你每一个念头——刹那的念头,就是今。你的一个念头起来就是生,你的念头灭下去就是死,念头的生、灭就是一个生死。那临命终时这个“终” ,有时候就在念头当中它灭的当下,都有着阿弥陀佛愿力的兑现。

好,当一个刹那的念头为今的时候,你具足信愿的这个念头当下就往生,这叫“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那这种因果就奇特,不可思议,就叫妙因妙果。因为你起的这个念里包含你的愿,这个愿马上在西方极乐世界作出了一种回应。净土经典有很多证明,《圣贤录》里面表明:你只要起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马上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华出来,标上你的名字;然后你信愿称名的功夫越精勤,那个莲华就越灿烂,越大;如果你中途退转了,不念了,懈怠了,这个莲华就枯萎。那你看,你真诚发愿的当下,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莲华出来,可不就是“一念相应一念生”嘛!所以对往生这一点,不是说非得要等娑婆世界这个业报身尽了,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从究竟圆顿的净土教理来看,你就当下信愿称名这一念,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就出来了。可以说当下你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你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这是不是太圆顿了,太不可思议了?所以蕅益大师都赞叹:这叫“极圆极顿,难议难思” ,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信受。虽然圆顿到让人难以相信的程度,但是“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今发愿则今生”这样的圆顿境界真实不虚,就看我们“今发愿”的那种真诚度、那种感通的力量。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第12集

好,请看下面:【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www.61k.com)】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好,这段经文是“劝行流通” ,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是他方诸佛转赞;第二,是我们本土教主总结性的赞叹。佛就告诉长老舍利弗:“就像我现在在这法会上称扬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那么六方诸佛等也在称扬赞叹我不可思议功德。”那么怎么称扬?“我”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这些六方诸佛怎么称扬释迦佛的功德呢?释迦佛就转述他方诸佛赞叹的语言,是这样说的,说释迦牟尼佛能够做甚难——极为困难的——极为稀有的佛事。这是总赞。那具体是什么佛事呢?有两种。就是能够在这娑婆世界忍土五浊恶世非常深重的时候——五浊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这样浊世当中,得人身都很难保持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还能够修行,还能够成道,还能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太难了。而释迦牟尼佛做到了,这是第一难。第二难,成佛之后还要为娑婆世界这些业障深重、烦恼深重的众生,说这么一个九法界众生都难以相信的净土法门,那就更难!那么这样的一个转述实际上告诉我们,对这个净土法门要产生稀有难遭之想。那蕅益大师在对这段经文的注解当中,非常精辟的阐释出五浊恶世,这个法门对我们的必要性、重要性。

那十方诸佛他们的功德、智慧所证到的法身功德都是平等的,但是他在不同的刹土施设教化众生的方法却有难易的差异。好,从难易的差异来看,我们逐步标显出这个净土念佛一法之难,难在什么地方。第一层次,你在净土修行成菩提道容易,在五浊恶世修行成菩提道难。五欲六尘诱惑太大,烦恼很重,戒、定、慧很难成就,六度万行很难圆满;进一退九,处处都是退缘,处处都是让我们堕落的因缘。所以浊世修行难。

第二重,从讲经说法来看,为净土众生讲经说法容易,由于他善根深厚,心地清净,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非常认真。但是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讲经说法难,他迷失了,他甚至认为修行是没有必要的:“我钱都赚不够,我当官还没有当够,五欲六尘还没有享受过,我还去关心你什么佛法!”觉得你还是迷信呢!你为浊世的众生讲经说法难。他不放在心里,这就是他的愚痴。第三重,即便五浊恶世的众生有一点追求生命终极关怀的意向,有点解脱的这种需求,你跟他讲经说法,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讲这个渐法容易,讲顿法难。[www.61k.com]渐法就是前面的藏教哇,通教哇,别教哇,讲点四圣谛呀,十二因缘法呀,讲点人天法、五戒十善啦,这个他相应,还觉得很好;你跟他讲大乘圆教的法,讲万法唯心,即心即佛,这很难,真空妙有,这不容易。

好,进一步,第四点,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大乘其他的圆顿法还容易,但如果你要宣说净土——能够横超、能够顿证这个法,难!他就执著:一定要断见思惑才能出去,一定要修禅定,一定要修这个修那个。他爬惯了楼梯,你说有个电梯,他不相信,他很难信。进一步,你在净土法门当中,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净土这个观想啊,观像啊,他还觉得挺好——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你进一步说“你只要称念名号,你就能够带业往生,就能得到不退转” ,你说出这样一个胜妙的、横超的“第一方便” ,你让他接受,让他依教奉行,那就更难。这叫“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正因为这样难,十方诸佛都推我释迦牟尼佛是太勇猛了。“这是很难相信的,一般都相信不了,你还去说。”但释迦牟尼佛就有这么深重的悲心,哪怕这个地球众生有一个人相信,他也会去说。有一个人相信,也就成就了一个众生成佛。“偏为勇猛”啊!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净土法门在五浊恶世的必要性。这个必要性,要了解五浊恶世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要了解时节因缘。在五浊恶世选择什么法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抉择。蕅益大师在这里很清醒的告诉我们:五浊恶世,你只有选择净土法门才能出得去;你不是修净土法门,必定不能度过五浊。这个话是斩钉截铁的,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没有一点空间可以回旋的。我们看到这些《要解》的文句,真的感恩祖师。

你看“劫浊” ,劫是一个时间概念,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五浊恶世,人寿到了平均七十来岁的这样的时代,是种种浊恶的法聚集的时代。人伦关系,人心的险恶,道德的沦丧,善法的消隐,恶法的增上,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频仍,战争随时爆发,地震、海啸、干旱、水灾,每一天面临:它就是这么一个种种恶法聚集的时代。所以在这个时代当中,你还能够去消业,断惑,去解决这个问题吗——轮回的问题吗?不可能哪!所以这个时代唯有称念弥陀名号带业横超这个法门,才能够突围得出去哟!离开念佛一法,必定不能度脱这个劫浊。这是第一个结论。

好,看见浊。“见浊”就是指我们知见上的颠倒,邪知邪见增盛——这个“五利使” :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和邪见。“身见” ,执著身体是真实的;那么在身体“真实”当中,又是执断执常——“边见” ;见取见,非果计果;戒取见,非因计因;以及拨无因果、不信轮回的邪见。在知见上极为颠倒,极为昏沉,就是浊。好,在这个见浊当中,他的知见很多,又很傲慢,你跟他去讲这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个道理、那个道理,你都没有办法跟他去理得清楚这样知见颠倒的线索。(www.61k.com]所以干脆:“不跟你讲这些,你专门念佛吧!”在这个见浊当中,唯有称念弥陀名号“不假方便之行” ,才能够出得去。“不假方便”就是:你专称名号就解决问题了,你懂不懂都没有关系。如果你不是这样的,非得在知见上还辨别得很清楚不可,还要怎么样,你就麻烦了。因为你没有这么辨别的智慧。唯有这个执持名号往生一法,才能够超越见浊。所以愚夫愚妇反而成功:什么都不懂,也不跟你辩论,反正“我就是念佛” 。你说这个知见,也是“阿弥陀佛” ;说那个知见,也是“阿弥陀佛” :用“阿弥陀佛”给他摆平。要么你跟他说不清楚。这见浊。

看“烦恼浊” 。烦恼浊是:思惑——我们的“贪、瞋、痴、慢、疑” ,在我们内心“烦动恼乱” ,就是浊。你看,在这个烦恼浊当中,我们每个人感同身受:每天都是烦恼,在这里煎熬,对五欲六尘我们充满着贪心,贪不到就瞋恨,有贪瞋的烦恼就愚痴,而且表现得非常傲慢——贡高我慢,对一切善法——尤其对净土法门,产生深刻的怀疑。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你选择什么法门?也唯有净土一法,来念佛,“即凡心是佛心” ,不取不舍,你才能度过这样的烦恼浊。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看“众生浊”。由于我们有知见上的颠倒,由于我们有思惑的烦恼,所以感得我们的身心结构都很粗糙,都很暗钝:这种色、受、想、行、识——五阴——假合的一个众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全面的“陋劣” :身体常常生病,心理有种种的焦虑、种种的不健全——心理障碍。这就是浊。在这样的众生浊当中,唯有净土一法——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样的行持,才能够超脱出去。取舍炽然——取极乐净土,舍娑婆秽土,才超越这样的众生浊。

然后命浊。命浊呢,就是我们的寿命短促。由于前面有见思惑的烦恼,还有众生浊的这个陋劣,感得我们的寿命很短暂。现在寿命也就是七十几岁,最高寿也不会超过百岁,所以就叫浊。好,你在这样寿命短暂的命浊当中,修一种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成果的法门已经是不可能了。净土一法,它就是不需要你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你精勤、勤苦的苦行,你只要念佛——这种安乐行。转佛功德为自功德的、若一日若七日乃至十声一声的这样一种法门,才能够度脱命浊。

蕅益大师在这里,他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非什么什么必不能度。非念佛法门必不能度,用这种表述方式。这就从正面肯定:这个五浊恶世,离开念佛法门你出不去的。这里没有一点其他的余地的。那这是蕅益大师敢用这个“非什么什么必不能度” 。一般的人不敢讲。一般人最多说“大概、也许、大部分” 。这里都没有,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就是斩钉截铁。这是开佛知见的祖师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我们就得要老老实实的这么认知。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好,再就进一步赞叹:这个阿弥陀佛名号转五浊为五清。[www.61k.com)你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用信愿去庄严的,就能够转劫浊为清净海会。我们娑婆世界的劫浊是各种恶法、浊法聚集之处,你透过信愿称名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它是种种清净的法聚会一处,这就“转劫浊为清净海会” 。在这个世间我们充满着知见上的颠倒,这就是见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种见浊变成“无量光”——智慧。“转烦恼浊为常寂光” :烦恼浊就是我们的思惑,我们在思惑当中,通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成了对烦恼浊的断的功德,断了烦恼浊的当下,它就是常寂光。“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 :在这个世间我们众生色身都很陋劣,十月胎生,充满污秽,那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是莲华化生,就是金刚那罗延身体——“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马上转化。那“转命浊为无量寿” :我们这个世间“石火电光”——寿命短促,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就圆转五浊。

好,具有这样圆转五浊的功德,那就进一步赞叹,实际上是揭示这个名号:一种法界的奥藏。“这一声阿弥陀佛乃是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句话不是相当证悟的祖师说不出来了,也不是藏、通、别三教的人能够承认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菩提树下所证到的成佛的法,是什么?是阿弥陀佛!“一声阿弥陀佛” 。我本人原来看这句话也觉得很难理解。你说藏教的行人会同意吗?通教的行人他也不同意。三年前我到印度菩提迦耶,也就坐在菩提树下,对着菩提树我还在思惟这个事情:“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到的法,就是这句名号吗?”结果在那里坐一坐,感觉到是事实。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到的圆教的佛法,就是这句名号。无量光、寿,法界当中的佛法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果地上的觉悟。所以他一代时教处处要宣说的、最想宣说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就把这个“果觉”——弥陀名号的果觉,全体的授与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授与”就是处处宣说。让我们相信,让我们信受了,就是授与成功了。

所以这桩事——证到这句名号功德以及宣说这个名号功德,乃是诸佛所行的境界,难行能行。他不成佛,不能现证“二有” ;没有大慈悲愿力,不敢宣说。所以这个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性相究竟了达,不是九法界众生靠自己的力量所能相信,所能理解的。所以我们面对这个大乘圆顿的净土法门,每个人都必须谦卑一点。你不能说:“我修行很长时间,靠着我修行的资历,我就可以说三道四。”这是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信解的。这个话真的是把净土法门推到了非常终极的、崇高的地位上去了。所以对净土法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门无论是修因证果、往生,都要靠圣言量;离开圣言量,什么人的话都不能作为标准。[www.61k.com]

为诸众生说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这个“诸众生”就是特别指出我们五浊恶世的恶人。你看蕅益大师指出“五浊恶人” 。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哦,在这个五浊恶世我们都是恶人。是不是啊?善导大师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叫“罪恶生死凡夫” 哦!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一个善人。你想想我们每一天的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是恶还是善?恶的成分多,还是善的成分多?可以说我们就是五浊的恶人。所以《观经》的下品往生是针对我们说的。你不要以为我们有那种定善,可以把十三观观想清楚,没有那个水平。那么针对五浊恶人来说这个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 是代表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都难以相信的法门,却要为五浊恶世的恶人去说,你说这难不难?这确实很难哪!“是为甚难”哪!难能才可贵,所以十方诸佛才赞叹释迦牟尼佛的悲心勇猛啊!

好,请看下面:【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好,这是释迦教主最后总结性的赞叹。前面是劝信流通,乃至于十方诸佛付嘱本土的流通。那么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娑婆世界的本师——付嘱之语。这里的付嘱,“汝等众生”就包括文殊菩萨、摩诃迦叶这些,都在嘱咐之列。佛就告诉舍利弗:“你应当知道我在这个五浊恶世行这样的难事??”这样的难事就是下面两种:在这个很难成佛的五浊恶世,还竟然成佛了,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还为一切世间说此净土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那么我们要体会佛为什么告诉舍利弗,讲“是为甚难”的本意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包含着他深切的付嘱,和劝勉众生死心塌地奉行这个法门的悲心。前面不断的谈到:信愿称名这么一个行法,你只要信愿称名感通佛力,不需要你作很多的大修行,施设你的作为。“不涉施为” 。只要信愿称名,就能够“圆转五浊”为五清。那这个法门特别强调信心,“唯信乃入” 。你有怀疑就是门外汉;你有怀疑,就得不到这个法门的真实利益!而且你要把这个法门思惟清楚——用我们的心意识去思惟,也不得其门而入。它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见认知的范围,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到我们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示现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桩事情,以及以他的大的智慧——一切种智,以他同体的大慈悲心,现量见到这个法门这种真实之利,“见此,行此”——就修行这个念佛成佛的法门,行此之后就“说此”——宣说这么一个念佛往生成佛的法门,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这样的一个示现,这样的一个证悟和宣说,那么我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哪有福报来听闻呢?哪有可能去修行这个法门呢?所以我们能够信这个法门,修行这个法门得利益,首先要感恩释迦牟尼佛哟!

进一步谈五浊恶世这种“是为甚难” 。[www.61k.com]而且,特别谈到五种决定。在这个五浊恶世,我们一定受这个五浊恶世的制约。前面谈到:五浊恶世,你不是修念佛法门必定不能度。这里进一步谈到:不能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而靠念佛能够度的理由何在。五种决定,此文也是非常明晰的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选择法门。谈到我们处在这样的劫浊:决定被这个劫浊的时代所局限,为这个劫浊的种种苦难所逼恼。我们每天生活在不安、恐惧里面,连吃这顿饭是不是安全都有问题:这个时代决定的。

处在见浊当中,也决定会被这个邪的智慧所缠绕,就容易碰到“邪师” ,被邪师所迷惑。处在这个烦恼浊里面,也决定我们:内在的烦恼——这种淫欲、这种瞋恨,像沼泽地带把我们陷在那个地方。由这个烦恼造作恶业,遭受果报。这是决定的!为什么叫五阴炽盛苦?每天都烦恼重重,就是我们内在烦恼的种子太多。你就不干什么事,它都往外冒哦!你睡觉都不得安稳啰!都得要一大把大把安眠药,才能够让自己睡点觉——烦恼太重了。这是处在烦恼浊,决定是这个样子。

你处在众生浊里面,对自己的色身——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不干净的,但是我们颠倒会认为它干净,我们洞察不了我们身心的不干净,身心的苦、空、无常。还要在这个臭秽的身体上面天天去擦脂抹粉,去做整容,去爱得不得了。就是甘于这样身心的陋劣、怯弱的身体,而不能奋飞,我们内心那种终极的、清净的、道的心不能出来。这就是身体的业障,众生浊的决定情态。

好,处在这样的命浊当中,我们也决定被这个无常大鬼所吞噬,生命就像“石火电光” ,让我们措手不及。这个时代,谁说你能活七十、八十、一百岁呀?这次到北川一看,听他们一讲:地震来了裂开一个很大的口子,大家都栽进去了,陷进去,这个地又平了。“措手不及” ,逃无可逃哇!尤其现在这个世界种种的灾难这么多。还有,由于气候问题、生存资源的匮乏,也可能是导致世界大战的一个因缘。如果真的是各个国家战争出来了,那它的高科技都用在高精尖的武器上,尤其是核武器方面。所以你看看,我们真的是:遇到什么灾难,措手不及,决定被这个无常所吞噬。我们了解五浊恶世是这五种决定的话,你是逃不出去的。

由于五浊恶世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如果我们不了解,还处在懵懵懂懂、无知的状态,那可能会导致巨大的错误。所以,一定要生厌离心。如果我们不能深切的了知五浊这样的情态决定了我们难以出去,也不了解念佛才必然度脱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还就有偷心。心里还有想:“是不是其他的法门更优胜一点?”现在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有偷心的人不少哦!听说密宗很殊胜,即身成佛不错;听说参禅能够当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听说修点内观可以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www.61k.com]反正一听到,哎,他心里就动摇了,觉得很好,这个念佛法门可以放在一边。你还以为有其他的法门可以出五浊恶世的话,就决定了你是在见浊当中被缠缚。你知见上完全是颠倒,完全是没有智慧。被邪的智慧所缠绕,被邪师所迷惑,你才会心里存着偷心:“哦,我可能选择其他的法门比念佛法门更好。” 就在这个五浊恶世火宅里面,“戏论纷然”哪!还在争长较短哪!还在优劣、上下的比较哇!

蕅益大师在这里多么痛心的告诉我们:你这样做就完全没智慧。所以,唯有“深知” ——从内心世界深切的了知——靠其他的法门要离开五浊恶世是不可能的,甚难出去。要绝望,你才能够回心,死尽偷心哪!死尽偷心,才能够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所宣说的难信之法像珍宝一样的看待,去奉持啊!所以这句有个批语——成时大师的批语:这几句话“功在万世”呀!我们就是偷心太多啊!没有几个死尽偷心老实念佛的人哪!还是心里在摇摆呀!还是今天想寻找一个法门,明天想修修那个法门哪!他没有一个正确知见。其他的法门绝对出不去五浊恶世的——“必不能度”哇!决定被这些五浊、恶世所缠绕,所陷害的。对这个,你一定要有决定的心,你才能够“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你能有这样的一个信心和择法的建立,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不断的说“甚难、甚难”而深切的付嘱我们应当知道的本意所在。他说这个经文,不是随便说的啊!就是要让我们死尽偷心,宝此一行。为什么印祖赞叹蕅益大师注解这个《阿弥陀经》那是自古以来宣说这部经典第一注解?竟然是:哪怕是古佛再来注解这部经典,也不能超过这个《要解》。真的是把这个经文的最核心的意义和盘托出,而且悲心切切!所以我们要听佛的深刻的嘱托!

好,那么最后总结性的劝勉。净土法门大不可思议,难以相信,难以了知,没有一个人能够发问,释迦牟尼佛,以一切种智观照与会大众的根机,知道众生成佛的缘成熟了,就“无问自说” 。无问自说呢,令与会的大众得到四悉檀的利益。这种法雨的滋润教化,就让与会的大众欢喜信受。与会的舍利弗呀,诸比丘哇,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好,这是世界悉檀。他怎么欢喜呢?哦!知道极乐世界这么美好,到那儿去一生成佛,只要执持名号就可以。这时候身心充满着欢喜哟!大喜遍涌身啰!这就” 欢喜“——世界悉檀。好,他这个欢喜里面当然就包含着信。一点疑惑都没有,这就是“信” !欢喜信——受,“受”就是“领纳不忘” ,执持在怀。你这个有信心的善根就是为人悉檀,生起了稀有难遭的善根。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这样,这些与会大众感戴释迦牟尼佛无比巨大的恩德,就投身皈命,这就叫“作礼” 。[www.61k.com)作礼呢,这就是对治悉檀——破恶。破恶,为什么叫破恶呢?在十法界里面唯有佛的功德最好、最高,当他一心皈命到佛那里去了,就破除了九法界之恶。这就有破恶的利益——对治悉檀。然而这些众生作礼之后,不是听了就当耳边风,而是“作礼而去” 。什么叫“而去”呢?不是说听完了,我疲倦了去睡觉。而是听完了:“哎呀!这么稀有难得,这么大利益,赶紧找个地方去念佛修持,赶紧往生,得不退转。”这就是“而去”的意思。这一“而去” ,就念佛往生,得以成佛。这就得到了第一义悉檀——入理的利益。

好,那么这部经就基本上串讲完了。下面有个跋语,我们简单说一下。这是蕅益大师最后的一个跋语——后序。这个后序从四个地方来说。第一,是表明这个净土法门当机。引用经典说:末法的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已经是佛早已悬记了的,现在已经是末法时代,我们修行没有一个能够证道的。唯有依靠念佛法门横超三界,得道,度脱两种生死。一定要明白这个佛的悬记本意。所以就慨叹,现在正是佛悬记的末法的时候,唯念佛得度。舍去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谁能够得到修行的利益呢?

那再回想自己——“旭”就是他自称,说他相信这个法门的因缘。蕅益大师说自己刚出家的时候,以上根利智这个根器自负哦!“自负宗乘” ,就是宗门、教下他都能够一一通达。开始对禅宗向上一路非常的好乐,对于经典——“教典”——都不放在眼里。尤其对教典当中这个净土念佛法门,认为是中下根的人所修行的;自己是上根利智,就不必修这个法门了。原来他是有这个知见。后来,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闭关,得了大病。这时候他才发现参禅的功夫没有办法得力,所以才回归到念佛法门,一心一意求往生。由于这个因缘,他就研究四明尊者的《观经妙宗钞》,还有幽溪大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以及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这些书。通过研究这些大德们的书籍,才开始了知、信受:念佛三昧真实的是无上宝王,是一切三昧当中之王。从此以后,才肯死心塌地的执持名号。一万牛的力量也不能挽回这样的信心。这时候表达他舍禅归净。“不谈玄,不说妙,一句弥陀真风调” 。

那么这个《要解》的因缘是:有一个道友叫去病,他很长时间都修行净土法门;这个去病居士呢,想令这部《阿弥陀经》大的纲宗、要旨用简略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就请蕅益大师来作一个要解。蕅益大师有菩提心,就想:“普益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世界。虽然自己水平不够,也是辞不获已,理上不可推却。”就开始述这个《要解》。作这个《要解》是在顺治丁亥九月二十七日,就是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写了九天,九日就完成了。这不简单啰!

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2010.6.23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共12集)

好,最后发愿回向。[www.61k.com]九天完成之后——四十九岁写完之后,蕅益大师还不断的讲这部《要解》,到五十五岁的时候还在讲,以及到病重临往生之前三个月,还口述让弟子来进行修改。发愿这个《要解》一句一字都作为往生的资粮,有见闻这部《要解》的有缘众生,都能够得到不退转位。无论是有信心,还是有怀疑,都种植净业的道种;无论是赞叹这部《要解》,还是诽谤这种《要解》,都能够平等的得到大解脱。“仰唯” ,仰唯就是仰祈:十方诸佛菩萨来摄受、加被,来证明这部《要解》的正确性;同学友人呢,也希望“随喜加被” 。最后是“西有道人” ,西有道人是他的别号。“蕅益智旭搁笔故跋。” “时年四十有九”——四十九岁。

好,这样我们就用六次的时间,非常概略的把《弥陀要解》作了一个串讲。由于自己水平非常有限,福德、智慧浅薄,讲的时候都有点胆战心惊。真的感觉到蕅益祖师这种悲心广大、智慧深邃,我们的理解非常浅薄。所以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好!南无阿弥陀佛!

扩展: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 / 佛说阿弥陀经唱诵

四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起,在美国加州德安乍(DEANZA)学院讲弥陀要解为期两月,有录音带四十八卷。兹将其玄义九卷作成笔录,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讲了一部《无量寿经》,今年同一月份也与各位共同研究净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这是?益大师所作的《弥陀要解》。过去《无量寿经》尚未普遍流通时,修学净宗所依据的典籍即《阿弥陀经》、?益大师之《弥陀要解》、与莲池大师之《弥陀经疏钞》。近一千年中净宗修学能有成就者即靠这两部注解,尤其《弥陀要解》,特具权威。过去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推崇备至。他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于肯定这个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全意,一点也没有错误。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益大师的身份没有泄露,一定也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对《要解》如此推崇,则?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之赞叹。
末法时期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烦恼重,苦难多,如想在一生当中能得到真实利益,解决现前问题,无论个人、家庭、事业,更进一步能解决我们的永恒问题,即佛门中所说的生死大事,确实有效,确实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门中,唯独净土法门可以承当。古德说这个法门简单、容易、快速、稳当,具无比的殊胜。祖师大德异口同声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自古以来对于净土法门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别聪明,一听此中道理与事实即能深信不疑,竭诚接受。第二种是有福之人,非世间五欲六尘之福。世间的荣华富贵全是假的,真正福报是听此经后,虽不懂道理却能深信,至诚遵行。最难的是中间分子,为数甚多。历代高僧大德善知识,苦口婆心讲解介绍,也是为了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对一切众生最好的教育,绝不可视为宗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后人把它整理出来,传到中国,又经古德翻译整理分类,编成大丛书,名之为《大藏经》,其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讲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清西有沙门?益智旭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有些经题冠上“佛说”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皆未加佛说,而此二经确是佛说。在一般惯例上,经典从正宗分开始,第一句是佛说的即加“佛说”二字,如非佛说则免加。
佛所讲的经,从内容性质将其分类称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种是无问自说。佛看众生机缘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层次的教化即无问自说。阿弥陀佛是梵语,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阿弥陀佛即“无量觉”。佛本来是一切无量,惟经中特别说出两个意思,即“无量寿”与“无量光”。寿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光指无量空间,十方世界。时空包括一切,光寿虽代表时空,而光寿二字远比时空二字来得活泼,意义深远。在一切无量中寿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寿命有限,则一切智慧才艺德能财富均落空。
符按 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称为十二部,就是按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类别。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独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无关。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纪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

中国古代圣贤,对宇宙人生真相有相当的认识。例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其一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萨的名号是由其教化众生的宗旨而定,用现代话说就是口号。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其教学的方针,须对症下药。这个世界众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执着太重,所以佛取名“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义,“牟尼”是“寂灭”义。化导众生以慈悲为怀,心地清净。如阿弥陀佛来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释迦牟尼”尊号,才能医治我们的毛病。若释迦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释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净,不需要仁慈寂灭之药。佛无固定名号,亦无永久名号,乃是应机说法,亦无定法可说。佛教化众生,随类现身,无一定相貌,随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现。如《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符按 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经》,其第一章开端即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实为全部《道德经》之纲领,殊不易解。兹为便于初机,略作补充。第一个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体。第二个道字即“说”的意思。就是说真常之道,无相无名,一说便错,动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说的“道”即佛家所说的“真如”。哲学家称之为“本体”,这个本体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但其名称变化多端。在下平日读书,将此真如同类异名之词汇登记有七十二个之多,尚不齐全。老子又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本无名,如勉强给它一个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并不能完全代表道之体。他又想到,道既是无相无名,然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变化出来的,所以他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是体,有名是用。无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观至此,其哲学思想在我国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总认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萨再来。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队,佛叫他们来中国,给华人先打好一个哲学底子,然后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虽然观察到本体的轮廓而究竟没有登堂入室,常谓吾有大患,为吾有争身。颇似二乘,虚无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实,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终不能彻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机缘受教于佛陀,可能经佛一指点,即成为有修有证之法身大士。
佛经万古常新,适用于各时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讲的经典对当时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后这些经典对今天的众生一样有受用,无有差别。然而人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适用于各时代,就要有注解。注解就是将佛经现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益大师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讲此《要解》又要以现代化的方式以解释之。至于何人能译、能讲、能解,皆是严肃问题。翻译经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实义,可能翻译错了。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必须如开经偈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学必须知道,中国近代受尽了屈辱,好像样样不如外国人,其实中国人乃是最幸运最有福的人。佛教传到中国,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证果的人。证果的意义是对于佛在经中所讲的理论,他完全明白,如不能亲自把它证实,只是听佛所说而自己未能亲证,他翻译经典或讲经说法一定会发生错误,所以古来大德翻译经典讲经说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们愿意继承这份宝贵遗产,我们的祖先只要求我们一个条件,即熟谙中国的文言文。我们祖先聪明,知道言语是会随着时代变的,而文字不变,把语言与文字分成两条道,因而文言文传了千年而无变化。现在读《论语》等于同孔老夫子交谈,读《孟子》即与孟子见面。
佛经最晚的翻译是在南宋时代,为数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时翻译的。经典的文字是译经时代最浅显的,也是就当时的白话文。例如《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时代陶渊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对于文言文有造诣,即能接受古圣先贤的宝贵智慧遗产。学文言文应由背诵古文下手,尽量从《古文观止》里选择,背熟五十篇即能阅读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写文言文。我常劝勉同修要教你们的子女背古文,现在他们虽然感觉有些困难,将来他们会感激你们父母一辈子。如年岁稍长,碍于工作,无此精力时间,最好背诵《无量寿经》,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华的经文均予纳入,包含五种原经,最早的是后汉时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读熟,则阅其他经典即无困难。
《阿弥陀经》是姚秦时代罗什大师翻的。中国以秦作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历史学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区别之。第三个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坚。他的大臣姚苌发动政变,推翻符坚而自立为王,称为姚秦。当时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远、道安、僧肇、谢灵运、陶渊明都在同一时代。三藏法师是学位之称,对佛所说经、律、论三藏无不通达,方可称为三藏法师。?益大师生于明末,殁于清初。大师的生平在其传记中有详细记载。另外在《弥陀要解讲义》与《亲闻记》中亦均有详述。《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著的,《弥陀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著的,这是两部很好的注解。大师晚年专修净土,所以他取了一个别号叫西有,其含义是指佛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
佛所说的娑婆世界,从前大家均认为是银河系,依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银河系是佛经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可见宇宙之大几无法想像。
佛最初讲《无量寿经》,次讲《观无量寿经》,最后讲《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有,阿弥陀佛也真有。怎样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发愿肯去。第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一齐灭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来生一定更苦,因为我们从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众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则来生定是苦多乐少,每况愈下。
“沙门”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称,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自灭贪?痴。”传到中国之后,沙门即变成佛教出家人专用的名称,并含有在学习期中之称谓。?益大师自称为沙门,乃自谦之意,不敢自称法师。有人以“大师”称谓出家人实属过份,观音普贤大势至等觉菩萨与弥勒后补佛尚且称为“大士”,“大师”乃对佛之尊称,今人不了解佛学常识,竟以此名号称呼凡夫,近乎讥嘲。?益是大师的别号,智旭是大师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题话,乃虚词,无何意义。佛是梵文音译,全文为“佛陀耶”,义为觉者,乃尊重不翻。华人喜简,只采用佛字。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谓之觉者。宇宙是生活环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谁认识自己?由何而来,将来往何处去,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小则个人家庭,大则社会国家,甚至于广大的虚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会受环境之支配与压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诸佛是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为数无量,他们能作到,我们也可以作到。
?益大师把这个念佛法门解释给我们听,依其方法修学,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诸佛菩萨之成就。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大德,决无欺骗,他们对我们一无所求,骗我们作什么?故对于他们的教导应深信不疑。佛佛道同,无量诸佛都是慈悲、真诚、清净,悯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菩萨”译为“觉有情”,而觉的并不圆满,至少仍有一分生相无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们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无条件慈悲怜悯一切众生,全心全意照顾众生,随机施化,教导众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悯念是慈悲义,如果没有慈悲心,佛对于教化众生的原动力就没有了。世间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与利在背后推动。佛菩萨即不贪名,又不图利,只是怜悯一切迷惑的众生而随机施教。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因众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谓教化,教是由因上讲的,化是由果上说的。接受佛教导之后,应有气质变化,从前愚痴,现在聪明,从前觉得苦恼,现在感到快乐。佛教学的宗旨对一切众生均相同,都是教众生圆满成佛。此之谓归元无二,方法虽多,目标则一。
中国隋唐以后佛教分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后人往往存门户之见,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对的,其他均非。但佛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幸勿自赞毁他。佛在世时,有人向他请教,他一定指示一个正确的方法令其得到圆满的成就。现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经修学。这些经典如同医生对病人的处方,如药方与病症不合,恐怕会发生严重后果。?益大师为我们介绍的《阿弥陀经》是佛看众生机缘成熟,无问自说,不是专对某一种人说的,而是对当时及后世一切众生说的。自古以来修净土法门得到成就者为数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圆顿,可以躐等,不要经过渐修而可以顿超。从小学一年级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萨五十一个阶级,而且方法又极简单,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议。
符按 前面法师说:念佛法门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经过渐修,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十念成就在《无量寿经》中载有明文。但是初机同修不要误会,学佛没有取巧,所谓顿超也是由渐修而来。慧能六祖大师是卖柴的,不识字,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还说了几句开悟的话,五祖乃传与衣钵。六祖修了多少劫谁知道呀!善财童子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而证入法界,但须了解,善财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相师建议给此儿以善财之名,谁知道善财修了多少劫。一个下愚人一听念佛法门即信而行,此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是有来历的。我们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现在才肯来听经接受念佛法门。今生既然遇到这个希有难逢的机会,可千万不要再错过。
六道轮回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必受报,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业。不造业、很难。不迷惑、更难。何谓业,业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恶,业亦有善恶。业分三种: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中所发言语,意起念头,身口造作听命于意。要想超出轮回,须先断惑。三界六道之业因即见、思二惑,完全断掉才能出三界,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报比较容易,世间圣贤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轮回是世间人办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现于世,便众生能遇缘得度。
符按 见思二惑是三界烦恼之通称,兹将其列表于后:见思惑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贪?痴慢疑烦恼障(迷事的恶见俱生起的)见惑(知识上的心理作用)身见(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知障(迷理的恶见分别起的)以上见思二惑各有五种,初机同修读其名词即能会其义。惟最后两项略予说明:(一)见取见、见就是主观的见解,取是执着。执持自己不正的主观以为是正确。如外道以升天为永生,称之为“非果计果”。(二)戒禁取见、戒是性戒,如杀盗淫之类,禁是遮禁,如饮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过在执取一种偏差之成见,即以错误的观念而持戒禁,徒劳无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见牛生天,以为学牛的生活即可生天,于是学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头而得不到结果。此之谓“非因计因”。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带业才有希望,不带业就难了,其他法门未有带业之说。前些年有人说:净土宗带业往生之说在经典中找不到根据。一九八四年沈家桢居士请我到纽约讲经,在洛杉矶转机时,周宣德老居士到机场接我,一见面他就说:“法师呀!不得了,有人说念佛法门带业不能往生,我这几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吗?”态度非常严肃。我说:“带业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带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我们去作什么?文殊普贤大势至观音诸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都是带业,如果不带业,还会有三辈九品之分吗?”他听了这些话才放心。
《净土三经》古大德称为“往生经”,后来祖师们又把《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五经中提到念佛法门分为四种:第一、实相念佛。第二、观想念佛。第三、观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视持名念佛,在大本《无量寿经》与小本《阿弥陀经》中,佛都教导我们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不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诸佛都同声赞叹。念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实难说出。古德如善导、永明、莲池、?益诸师的著作,确实发挥得详尽透澈,可惜我们业障深重,读这些书之后依旧不能生起清净心,必须要善知识开导解释,还要自己认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则不过在八识田中种一点善根而已。
四种念佛法门,以专持名号简单易行。专是专一专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号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不可离。

“www.61k.com)
本文标题: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现世能得富贵的经咒—佛说雨宝陀罗尼经【附海涛法师视频讲解】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994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