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城子小学 邱文杰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得以培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学生在分数学习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习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习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习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习数学语言。
二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者:钟 砚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通过折、涂,A生能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并能够发现这些分数之间相等的关系;B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表示出不同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C生能够用一个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
3、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五、教学用具: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彩笔、一张正方形纸片、一张圆纸片、各样图形纸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钉
六、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虽已出现在他们口头语言中,但他们不能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些量。本课是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手段: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活动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互动意图
一、 情境引入,活动体会平均分
1、情境创设
师:淘气和笑笑在开心餐厅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和数有关的问题,一起去看看,好吗?
(多媒体出示: 4个美味的鸡翅,2杯可口的饮料)
把4个鸡翅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个?(课件展示分的过程)
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把2杯可乐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多少杯?(课件展示分的过程)
每人分得的个数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 师边说边板书:2 1)
2、活动一:回顾“平均分”
(1)回顾“平均分”概念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这种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师板书:平均分)
(2)分比萨饼活动,巩固平均分概念
师:可是比萨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两个人吗?
(师板书: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
(板书: 一半)
把你们手中的圆形纸片当成比萨饼。看你你能不能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比萨饼的一半吗?
师:看来,把比萨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3)揭示课题
师: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表示了比萨饼的“一半”,可是在数学上又能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1/2能表示一半的意思,它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分数。
1、联系情境观察思考。
汇报自己分的结果。
(鸡翅)每人分得2个。
数字2来表示
(饮料)每人分得1杯。
数字1来表示
2、回顾“平均分”
(1)齐说:平均分
(2)(比萨饼)学生可能说把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半个。
动手操作,表示饼的一半
展示:
体会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3)明确学习内容
生可能回答:1/2;0.5……
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情境教学法,回顾“平均分”的概念。
只有一个饼怎么分?引发冲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体会一半所表示的数量或分率。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
激发学生探究分数的愿望并明确学习内容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活动构建
1、活动二:认识1/2。
(1)直观演示,体会1/2。(课件展示平均分饼的过程)
师问:仔细观察,我们把饼平均分成几份?这“一半”是其中的一份
课件展示“1/2”,瞧,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这份是饼的1/2;而另一份呢?
板书并小结:把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明确“它”指的是什么?)
(2)分析判断不平均分情况
那孩子们,如果老师切饼的时候这样分(不平均分),每份能表示饼的1/2吗?
(再次强调“平均分”)
(3)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得到饼的1/2的。
(4)实际操作,理解 1/2。
师:这是饼的1/2,还有很多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
老师这还个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图形(蝴蝶、脸谱等各种图形)。你能先折一折,再把他们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吗?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5)孩子们,你们还能找出一些图形的1/2吗。翻开书第53页的“涂一涂”。
小结:看来,不管是一个饼,还是各样图形,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活动三:认识4分之几
(1)动手操作,认识1/4
师:认识了图形的1/2,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吗?
如果让你在这张正方形的纸上,也用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看能不能找出这个正方形纸的1/4。
师出示: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份,
涂了其中( ),
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2)展示学生的作品。
板书贴出并标出分数
(3)引导启发,总结发现
师:图形相同,但明明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
(4)自主学习,促进内化
如果继续涂下去,你还能在这个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四分之几的分数吗? (展示作品)
(5)小结:我们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涂了1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两份就是这个图形的2/3……
像1/2、1/4、2/4、3/4、4/4……都是分数。
3、活动四:读写分数
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会写吗?
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个分数3/4。
先看书P54自学,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板书:3/4(写各部分名称)
板书出示:读作:四分之三
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3/4.
4、活动五:创造机会,开展自主探索活动
用圆片、纸条折一折、画一画,创造一个你喜欢的分数
1、(1)展示得到这个饼的1/2的过程
跟读分数1/2
理解1/2的意义
(2)学生说明理由:因为它不是平均分,两份不一样多。
(3)说说饼的1/2是怎么得到的。(看板书提示口述)
(4)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
说说怎么样找到这个图形的1/2。
(5)学生做课本第53页的“涂一涂”。
展示不同的分法
2、
(1)将正方形纸
平均分成4份
将其中的一份涂色
根据课件提示,口述正方形纸的1/4的形成过程
(2)汇报,口述正方形纸的1/4形成过程
(3)生:因为他们都是将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4)
展示并说出各分数的意义。
(5)明确分数的概念,跟着老师一起说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明确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3 …… 分子
————…… 分数线
4 …… 分母
同桌说,指名说,齐说一次
4、说说你创造的分数
黑板上展示
由研究1/2入手,初步构建起分数学习的模式,然后通过活动操作,类比迁移进一步深化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强调对折就是“平均分”、另一半也是二分之一。马上对新知识加以巩固。
学生目的是为了平均分,找对称轴只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因此不必强化对称轴,以免弱化了平均分的概念。
注意展示不同的分法的1/2 ,为进一步探究1/4打下伏笔。
认识分数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明确平均分;涂了其中几分;涂色部分是它的()这三个层次。学生从初步感知——课件呈现并老师语言提炼——板书归纳——完整准确表述这一过程,构建数学模型。
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发现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转化迁移、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在指导学生书写分数、认识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教材,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真正起到了引导者角色的作用。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本环节老师要注意抓学生的生成,处理得好将会是亮点。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与提升
1、课本第54页 说一说。
2、课本第55页“练一练”的第3题。
3、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4、看图估计,填上合适的分数
5、多美滋广告,让学生在画面中联想分数
提出要求,边看广告的边注意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
看完广告,这些定格的画面中你联想到了几分之几。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闯关游戏: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写分数
第三关:判断
第四关:看图估分数
第五关:联系生活找分数
与同桌说一说
5、带着数学问题看画面。(关于小朋友分蛋糕的故事情景: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可他转身一看,共 8个人,他会怎么办呢?正当把问题解决好的时候,又来了第9个孩子,他又会怎么办呢?)
做第55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第三关,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
从生活实际中联系数学,从广告中找分数,提升认识分数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2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创造的分数)
1
一半 像1/2、 1/4 、 2/4 、3/4、4/4……都是分数 (根据学生情况展示)
八、课后反思:
在活动探究中领悟分数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中,如何发挥小班优势,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是本课力图探究的侧重方面。具体体会如下:
一、 创设了丰富情境,提升了学生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从学生熟悉的2人平均分4个鸡翅,2杯可乐开始,引出“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巩固平均分概念。“分的结果应如何表示”,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认识分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
二、开展活动化学习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构建过程
1、 利用学具和现实生活事例,学生进行全方位互动学习
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它分数的基础,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通过情境图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同时,我又让学生自己折四分之一及四分之几,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折完后再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不仅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要学生把操作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以此开展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当学生理解1/4的分数意义后,为了强化巩固,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优化和重组教材,精心设问“图形相同,但明明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全面思考,再次经历操作——观察——发现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转化迁移、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3、 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得以培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教程的最后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在圆片上自主探究创造一个喜欢的分数,本课中这个环节的充分展示出课堂亮点,一个孩子将圆片对折后,涂了一半,继续对折,然后思考发现:既可以把涂色部分看成1/2,还可以看成2/4、3/6、……甚至50/100。可以看出,学生在分数学习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如,在练习环节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分蛋糕的广告片段,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分数,让学生提升认识分数。能力较弱的学生借助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找到了相关分数,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通过图面能找到一个分数,甚至更多,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生成的把握还应更细腻,如练习时学生描述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时,除了表示6/10,若正确梳理和引导,学生还能通过观察,用3/5表示,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 : 教学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洮南实验小学 文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他是谁?
师:能把4个桃子合理地分给2只猴子吗?
生:2个。
2、2个桃子,分给2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呢?
生:1个。
师: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什么分法?
生:平均分。(板书)、
师:我们再来看。
3、(课件出示一个桃子和2只猴子),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多少呢?
生:一半。[如有学生回答出1/2,教师可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认识的1/2,或简要介绍自己学习1/2的途径)[设计意图:教师可通过此问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水平,再有通过对1/2有认识的同学的介绍,其他同学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课外学习方法。]
师: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1/2
1、认识1/2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课件)
生:平均分。
师:像这样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了(2份)(板书),我们平常说每份是(板书)它的一半,这半个桃子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桃子的1/2。(板书1/2)。
师:和老师一起来读一下这个数。
师: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桃子的二分之一?(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分,每份是它的1/2。
师:你们能在这个桃子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生:(课件展示)生指出另一个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对1/2的认识,同时也降低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2、折纸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想在这个长方形上创造一个1/2吗?来看要求:
师:(课件展示)要求:打开学具袋1,每个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它的1/2。再和同学们交流折法。
生:小组活动。
生: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折法。
师:(课件展示)学生作品,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生: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我们用这三种折法折出长方形的1/2,那么同一个图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吗?
生:讨论回答。
师:不直判断学生回答的对错,而用课件展示验证学生的答案。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师:请把你的作品轻轻地放到作品箱。
[设计意图:老师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及对他们创作成果的重视]
师: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你认为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生:第2个和第3个可以。
师:第一个和第四个也是分成两份,为什么不是二分之一?
生:不是平均分。
师:一个桃子,一个图形,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图形练习,加深同学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二)发现分数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生:1/3,1/4,1/6,1/8······(师选择一些板书)。
师:想不想也用一个图形表示出你认识的几分之一?
生:想。
师:打开学具袋2,选择你喜欢的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课件展示)
生:小组活动。
师:展示不同图形的1/4。
师: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4。
生: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师:有没有同学折出其他的分数
生:介绍1/3、1/5(如果没有同学折出分母是单数的分数,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折出这样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分母是单数的分数折起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折分母是双数的分数要稍难一些,所以,教师可引导学生折折这样的分数]
[设计意图:发现分数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读写分数
师:同学们请看,像我们刚才认识的1/2,1/3,1/4,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91页,认真、仔细地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几分之一?
生1:我发现鸽子那里有1/3。
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够清楚,应该是把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1/3。
生:······
师:我们认识了这些分数,我们再来写写这些分数。
(课件展示)仔细观察,电脑博士是怎样写的?
先写一短横,它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老师这里写的3,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我们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师:你会写分数了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课件展示图形)
生:拿手指书空分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四、反馈练习。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能准确地运用分数了吗?让我们一起试试。
1、下面的图画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法国国旗巧克力
2、猜一猜线段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师:我们这样分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
生:不能。
师:对,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分数。
五、分糖游戏。
课后反思: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围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本节课,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 实验小学 杨皓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猴子分桃子。在观察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
第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第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直接操作认识理解分数。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学习习惯的驱使下,对“如何表示半块蛋糕”这一新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猜想。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重视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尊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探索成果异彩纷呈,学习热情高涨。在拓展运用中,想分数、分巧克力、分糖吃的游戏中等习题的安排也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
第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把“学习数学”变成“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如能给孩子搭一个舞台,孩子们就能舞出最精彩的人生
四 :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杨老师在线--数学-人教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新知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一实验小学 佟秀丽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成5份。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分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本文标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