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又见炊烟升起-民情日记:炊烟升起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民情日记:炊烟升起

(赵连杰)

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是xxxx村,xx所在位置就在xx乡镇府驻地,距离镇x公里, 国土面积x平方公里,海拔x米,年平均气温5.90℃,年降水量x毫米,适宜种植洋芋、荞子、燕麦等农作物。有耕地6319.00亩,其中人均耕地x亩;有林地x亩。全村辖x个村民小组,有农户x户,有乡村人口x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我所走访的对象叫罗xx,今年62岁,家住xx村4社,家里只有老两口常驻,有一儿一女,女儿嫁出去了,儿子在外打工,老两口每月领着由民政发放的50元低保维持生计,日常生活就靠这屈指可数的100元来维持,虽说老两口也不计辛劳在自家地里栽种了洋芋和麦子,但是去年xx遭受了一场严重的霜冻灾害,所以一年下来颗粒无收,一年的辛苦就成为了泡影,他家就是其中的受灾户之一,说着,不时用手抹去挂在眼角的泪水。

据了解,xx的大米价格在135—150元一袋,每袋50斤,罗xx老人一家除了买米就没钱买小菜吃了,生活非常拮据,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正在粪堆上清理着老伴从山上捡来的牛粪和羊粪,我以为春季来临,这是为播种准备的肥料,没想到他说家里买不起煤炭,加之近年来黑颈鹤栖息地受到保护,不准村民进去挖海筏来烧,所以只有拣一些粪草回来当煤烧。但是她说烧这种东西,烟雾和灰尘都很大,他没说气味难不难闻,我想肯定不好闻,但这都是出于无奈之举,我们可以假想用粪草煮饭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我们还可以假想,万一哪一天连粪草都没有的时候呢?

她还告诉我,她家有20多亩土地,但是近些年,乡镇府搞退耕还林把土地都种上松树了,最初,每年还能得到8千元左右的经济补偿,现在不知什么原因,每年只有4千多块的补偿了,说到这里,她的眼睛又湿润了,我的也是。

不知道为什么,群众对外来人员的戒备心理很强,有的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告诉我们,通常不会跟我们讲实话、讲真话,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听取最基层的真实心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一个自选动作就是到基层一线听取服务对象的的心声,听参保群众的心声。

上周,李副书记到中心开展了一次题为“情商与群众路线”的专题讲座,教会大家情商在群众路线工作中的作用,我铭记了,也就是要把群众当亲人,要善于聆听群众的心声,主动和群众交流。

所以刚开始去的时候,我们不敢开门见山就和群众谈养老保险业务方面的东西,而是和群众拉家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先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我们再和他们沟通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

经过我们一行14人的挨家挨户问卷调查,对xx村80多位村民进行了走访,有6位村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原因是经济困难交不起一年最低100元的养老金,当问起他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个政策的时候他们都说是村上的协办人员为他们宣传的,谈及村级协办员同志的工作是否满意时,他们也是满意的,只是在谈及当前的政策有没有什么意见及建议的时候,他们反映养老金过低,能调到一点就好了······

所以通过村民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基层协办员的工作做的还是很到位,群众没意见就是我们的夙愿。

二是少部分群众没有参保,除了经济条件差以外就是基础养老金太低,没有吸引力。

三是我们所歌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只是宏观上的全覆盖,而不是微观层面上的全覆盖,80个人中就有6个没有参保,那么800个人,8000个人呢·····  或许这只是一个特例,也不能排除其他乡镇情况比这还糟糕!所以值得我们养老保险战线的同志深思的问题还很多,我们所要做得事情也还很多。

回到城里几天的时间,我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粪草燃烧出熊熊的火焰,煮着千姿百味生活的场景。也许茅草房上升起炊烟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 : 且以幸福,邀约炊烟又起时

孩子5岁那年,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的缘故,也为了假期有个栖身的场所,便从老家搬到了城里,至今想来,已有十二三个年头。期间,父亲、母亲相继离世,孩子也从一个抱怀绕膝的幼童,成长为一个一米八零的大小伙,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十几年来,随着城里的高楼一座一座的矗立,老家也从移民搬迁的大潮中逐渐走空,慢慢融入城市的人流。于是,老家便成了平时办事祭祖匆匆四望的客栈。

记忆中的老家,有太多的风景入眸。许多有关老家的情愫,依旧留给我不变初心的温暖和感动。那些永不会被岁月和风霜剥蚀的往事,一如那瓦屋烟窗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任时光荏苒,山河变迁,依旧亲切甜蜜的升腾在生命的烟火中。

老家有着醉美的山水,可以说,随便一个村庄都是一副天然的山水画。每天清晨或者黄昏,站在那依山而建绿树环绕的老屋前,看看四周的山,一座连着一座的脸面在眼前。或连绵起伏,气势磅礴;或山崖陡峭,铁骨铮铮;或丛林覆盖,绿意惹眼;或山花遍野,鸟语花香。此刻,一些勇敢、一些拼搏、一些心旷神怡,一些男儿必备的品行,都会如骤然来去的山雾般在你心间弥漫扩散。再看看老家的水,一溪绕着一溪转,有的悬在崖上,飞溅成瀑;有的沉入潭中,清幽如湖;有的流淌沟渠,浇灌农田;有的汇入大河,洒脱欢歌。老家那水,是荡涤尘世的圣水,让你脱俗,让你清澈,让你坦荡,让你从容,让你在心灵荷塘里,永远栽种一塘善良的莲花,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老家的人是勤劳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也曾是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土地,是他们的世界,一洼小麦玉米,一埂红薯白菜,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精彩。

若果非要给出一两个感恩祖辈父母的理由,我觉得第一是他们给了我生命,其次是他们留给了我认为生命中最宝贵财富,那就是有关勤奋的道理------小时,我知道勤奋可以换来饭食,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活下去;慢慢的逐渐懂得,世间万物的获得,都是得以于勤奋的道理:“天道酬勤”、 “一勤天下无难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的确,在勤奋的指引下,我逐步考上了学,成了家立了业,从乡村走进了城市。

老家的生活是从容的。它留给我最甜蜜最幸福的光阴就是傍晚炊烟升起时刻,那不仅预示着即将可以享受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还可以享受举家团聚时温馨。全家老少,一个个从田间倦鸟归巢,开始生火做饭,拿柴的拿柴 ,洗菜的洗菜,做饭的做饭,忙忙碌碌,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然后,一家大小围坐在饭桌上,砸吧几口自酿的玉米酒,向家人碗里夹一点小菜,闲扯着一些邻里相亲的新鲜事,协商着新的一天要干的农活,闲适自在,神仙不羡。饭后,如果时间还早,一家老小就坐在农家小院的石凳上,男人们拾掇着农具,女人们纳着鞋底,小孩们笑嚷着做着各种游戏。最后,大人小孩陆陆续续爬到床上,在酣睡声中迎接着新一天的到来。(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老家,也许是落后的、闭塞的、劳力的。但我总觉得,老家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醉美的山水,勤劳的品格,从容的生活,还有许许多多值得终生不变初心的东西。

譬如爱情,我羡慕祖辈们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爱情,虽有点点宿命的成分,但在他们素素淡淡、踏实经营中,书写了爱情的感动,坚贞,长情,有难同担,有福同享,相濡以沫,携手同行,做到了“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

譬如责任,“尊老爱幼”、“相夫教子”|、“耕读传家”这些古训,时不时在祖辈的身上熠熠生辉。父母生前,一辈子都不肯离开土地,再苦也要把姊妹几个培养成人,现在我终于悟出,他们明里在耕种田地、培养子女,实际他们在心里是耕种一种希望-----儿女作为,家业兴隆。

这些值得不变初心的东西,犹如老家烟窗上缥缈升起的炊烟,升腾着朴素的希望,红火着平淡的日子。

在城市中行走,似乎再也闻不到老家炊烟的气息,也许,人们总是喜欢追求一些灯红酒绿处那些光鲜虚幻的东西,而忽略红尘深处那些生活必须的烟火。许多老家移民城市的邻里乡亲,在经历一段无所事事的彷徨不安后,也逐渐融入城市的生活,慢慢习惯着出入舞厅,酒吧,牌场。在亲朋好友相聚中,一些有关老家的流言蜚语不时传来:谁遭遇了矿难,谁找了情人,谁离了婚,谁家孩子偷了人-------

生活本没有对与错,就像乡村和城市都没有错一样,每种生活其实只是各自抉择的一种人生态度。我只能说,若果抛弃勤劳、抛弃家庭、抛弃责任,重新选择游手好闲、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的处世之道,定不会追求到其所期望的幸福。

喜欢一句话:失去的叫礼物,拥有的叫幸福。城市梦幻,终是一场宿醉,醉过之后,请坚守哪些曾今一直拥有的烟火。好好地珍爱自己,珍爱家人,珍爱他人,且以幸福,邀约炊烟又起时。

(作者:何方 高山流水)

三 : 又见炊烟升起

乡村的秋天,一大早农民们就下地干活了。到了七点多钟,妇女们陆续回家做饭了。不久,家家户户的烟囱里,炊烟袅袅地升起,在冉冉上升的朝阳衬托下,农庄一派生机。要是那个在地里干活的妇女不用回家而烟囱里照样冒青烟,一定是家里有老人做饭,这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小时候经常帮大人烧火,使我对炊烟既熟知又敏感。仅仅从外面看一眼,我就知道谁家的炊烟,烧的是啥,日子过得殷实还是艰难。这其实很简单的。要是这家人家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烟呈现出淡蓝色,这家人一定不缺钱花。因为劣质煤冒黑烟,优质煤冒蓝烟,价钱差别也很大。不管咋说,有煤炭烧的人家,远比烧柴火的人家好得多。因为烧柴火,又没有劈柴,只能烧麦秆豆蔓玉米秸,材质轻,架不住风箱吹,烧到一半就随着烟跑出去了,所以黑烟里总是夹带着没烧干净的柴草末子,能迷住人的眼睛。

一样的做饭,炊烟冒的时间长短也是这家人家境如何的晴雨表。家境一般的人家,早饭不外乎苞谷稀饭溜馍馍,佐以咸菜疙瘩。有钱人家,除了咸菜,还要炒菜的,只要一炒菜,烧火的时间一定就要长一些。那时候,我看到谁家炊烟冒好长时间就羡慕嫉妒恨。因为富庶人家,不是干部就是吃公家饭的,他们的好日子让我羡慕不已,又因为他们的好日子往往建立在农家人受苦受难的基础上,就对他们有一种怨恨。

烧火也是有学问的。比如烧煤吧,煤炭一定要浇上水,要不然很浪费。往炉膛里加煤的时候,不能一次加太多,而要一点一点加。只要是煤炭加多了,炉膛里黑乎乎一片,就会被大人骂“败家子”。那时候没有鼓风机,家家户户都是风箱。拉风箱也有讲究,要看炉膛的的燃料和锅里的食物种类而定。煤炭活力硬,要使劲拉风箱鼓风。柴草不经吹,要慢慢给风。如果面条刚下锅,就要狠命地鼓风加大火力,要是锅里煮着稀饭,就要在烧开锅以后用文火。农村人没有专门炒菜的锅,炒菜都是用一柄长把儿铁勺子,伸进炉膛里去。这时候,一般不能用风箱,防止风把烟灰吹进铁勺里去。伸进炉膛里的铁勺子,要用手扶住把儿以保持稳定。我就是因为偷懒,把铁勺把儿用炭锨支住跑到外边玩去了,结果铁勺翻了,一勺子豆腐炒葱花倒进了炉膛而害得全家人吃白面条,至今想起来还内疚的很。

没有钱买煤炭又没有柴火烧的事情,在过去很常见。这种事情常发生在春天,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一年家里好容易有了点粮食,又没有烧的了,全家人齐动员四处找柴火。我来到药婆婆家后院,把她家还没砍下来的蓖麻杆儿折下来不少。我是偷偷到她家后院的,本以为老婆婆不在家。谁知道正在忙活,老婆婆推着水进门了。我不知道该咋办,老婆婆似乎视而不见。正在要空手逃跑,老婆婆忽然说:你等一下,拿把铁锨来,你都把它砍了去。蓖麻杆非常好烧,放进炉膛里不用风箱就噼噼啪啪地炉火正旺。锅里煮着饭,母亲在案板上忙活,我和父亲都哼起了小曲。

村里有个老光棍汉,饥一顿饱一顿不说,经常没有柴火烧。有一年冬天,我放学回家路过他家门前,闻到了一股刺鼻的烧焦味。后来听人说,他为了烧火,把破棉袄填进炉膛,从此再也没有了棉袄,整天在炕上躺着抗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现在,日子好过了,农家人有烧不完的树枝劈柴,又有煤气罐,连煤炭都懒得烧了。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来的烟,白白的、青青的、细细的、薄薄的,看着心里就欢畅。最主要的是,现在农家人也讲究营养健康,饭菜很丰盛,早餐必须炒菜不说,主副食花样不少。饭菜香,炊烟旺,这正是多少年来几辈子人的梦想啊。

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帮子人渣,对今天社会巨大发展成就视而不见,千方百计为“文革”翻案,妄想动乱再来,让千千万万农民再过那种缺衣少食当畜生的日子。这样的人,看不见有人忍饥挨饿被批斗他们就很难受,看见别人活得好好的他们就活不了,不在人间制造几场灾难他们就不甘心。他们宁可让千千万万人悲惨的死去而换回一个人口头上的万岁,不惜用无数善良老百姓的血泪染成红色恐怖。这样的两脚兽,其实是很好的燃料。把他们投进炉膛,火力一定很旺。因为他们没有心肺,胸腔是空的,便于氧化燃烧。只是,玷污了农家人的灶膛。

四 : 炊烟升起的地方

炊烟升起的地方

在思绪间、与记忆缠绵

深黑的、淡蓝的、青白的------

燃烧着柴草的味道

如云、似雾

飘荡在梦的边缘(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

炊烟升起的地方

屋里,父亲拉着风箱

灶间,母亲洗锅造饭

衣衫褴褛的孩子们

奔跑在长满野草的土路上

风霜、坎坷是父母爱的苦难

------

如今,远离了你的臂膀

可血液中,依然翻滚着炊烟的芬芳

心灵的黄土地,还是旧时的模样

我多想赤脚跑向炊烟的方向

不为别的

那里,是我的故乡

本文标题:又见炊烟升起-民情日记:炊烟升起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667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