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旅馆杂记:走廊
在一年365天中,我有一半时间是住在各色旅馆里的。已经记不清住过多少旅馆了,但旅馆里各色长长的走廊却时常是我梦中常出现的场景。
在记忆中,我第一次住旅馆是在1969年的春节前夕。那年我还在上小学5年级,我跟随我大表哥从太原会绍兴老家,大表哥那年回家结婚,顺便将我奶奶带回老家。我也顺便跟着回去了。虽然那不是我第一次回老家,但是是我现在还有记忆的第一次回去。
我们当时并没有经石家庄,德州,再经上海回绍兴,而是绕道北京,再经上海到绍兴的。只所以这样走,主要我的新嫂子的哥嫂在北京,大表哥要绕道北京认亲。就这样,我第一次在北京住了旅馆。
不像现在,那时人们是很少出门,更少出门住旅馆的。记得我们住在北京前门廊坊二条一家老式旅馆里。旅馆的细节早也模糊不清了,唯一能记得的是进门是一个大天井, 天棚很高的样子, 大约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吧。那时人小,就觉得特别的高。天井里很暗。 进去后,半天看不清里面的环境, 还记得我当时提着一个大旅行袋,高一脚,低一脚随大表哥走到一层一个角落的一间大屋子。安顿好后,我就急哈哈的跑到天井里观察地形。原来这是一个高两层的四方天井,天井是室内的,即是有屋顶的。绕着天井,周围是一圈门,一层和二层是一样的。我们的房间在一层的一个拐角处,旁边正好是一个木制楼梯。我小心翼翼,探头探脑爬了上去。哇,还是二楼好,二楼和一楼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一楼,出了房间门就是天井平地。而二楼,出了门是一个带廊柱的长廊。这个长廊整个绕二楼一圈。依着廊柱直接可以俯视一层。我那时只有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现在真的见到了,好生兴奋呀。于是楼上楼下跑呀跑,跑的气喘吁吁,直到今日还历历在目。
在北京小住两日后,我们一家四口转道去了上海。在上海住在一个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小旅馆里。这次我们住在二楼,没有天井,楼是木制的,每当有人从门口走过,伴随着木地板上咯咯的脚步声,房间里的瓶瓶罐灌,座椅板凳,甚至整个房间都跟着在晃。夜幕降临,一个房间里漂出来几丝淡淡,略带哀怨的越剧,走廊里,几盏昏黄的灯在雾气蒙蒙里时隐时现。 伴着隔壁房间几声吴侬女声,和我从电影里看到的20年代的旧上海是那么的合拍。
这些年出差太多了,住过的各色旅馆也太多,但再也找不到那时候的感觉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 : 老宅画廊旅馆.doc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宅 画廊 旅馆
作者:杨名霞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都市健康人》2012年第01期
鼓浪屿是一个适合冬季漫步的地方,12月的鼓浪屿丝毫没有严冬的肃穆之感,整个小岛放眼望去,依旧是碧蓝的海水、美丽的礁石,鸟语花香。(www.61k.com)
鼓浪屿的街巷纵横交错,拐进一条岔路,或者转过一个街角,很容易遇到一座年代久远的异国房屋。在烟硝迷漫的战争年代,大批的西方人和华侨来到鼓浪屿,纷纷在小岛风光秀丽处建造屋舍,现如今这里有亭台楼阁的古典园林,尖顶钟塔的哥特式教堂,小巧玲珑的日式公馆,罗马式圆柱装饰的别墅。
这些坐落在小巷深处的老建筑,现如今大部分是旅馆和餐厅、酒吧,画廊旅馆是其中之
一。画廊旅馆共分三个馆,三个馆分别在复兴路和内厝澳路上。文艺复兴馆和毓园馆都在复兴路林巧稚纪念馆附近,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距离码头和海边都不是太远,处于鼓浪屿最精华的别墅区内;世外桃源馆远离繁华和喧嚣,幽静如自家别院,因而相对要难找一些。三处馆都有前庭后院,房子周围绿树成荫,旅馆原是石头结构的古朴四合院,后来把后院加盖了木屋。 画廊旅馆的店家不愿意透露他的名字,只隐约了解到他是画家,之所以想在鼓浪屿停留下来,是想为自己的内心找个宁静的地方。至于起这个名字,只是想把画廊和住宿结合起来,想借这个平台把自己周围认识的画家的作品展示出来,不至于埋没了他们的才华。
许多路过的游客经过店门时都不太相信是一家旅馆,院落里晒太阳的猫,随处绽放的热带花草,古老的墙壁,古木雕饰的家具,配上不同风格的油画,它们看上去温馨,充满着旧时代的生活气息,如同某显赫家族的别院。
每一栋老宅都有一个故事,画廊旅馆也不例外。曾经有一位行者,假期到鼓浪屿避寒,住在画廊旅馆的世外桃源馆,假期结束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毅然辞去了丰厚待遇的工作,选择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法追究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在画廊旅馆生活的数天所带给他的刺激之大我们不得而知。
游鼓浪屿,住画廊旅馆,对于店家来说,不单是事业,也是生命的过程;对员工来说,不单是工作,也是享受生活的地方;对游客来说,不仅是旅行,还是重新感悟人生的过程。2012让我们到鼓浪屿来一场从容而优雅的艳遇。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画廊旅馆-旅馆杂记:走廊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