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古刹钟声-【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古刹钟声电影

一 :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古刹钟声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海报剧照]

古刹钟声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古刹钟声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古刹钟声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影视资料]

导演: 朱文顺

编剧: 刘宝德

主演: 庞学勤 / 田烈 / 李希达 / 陈克然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58-08

又名: Bell Sound Over Ancient

古刹钟声的剧情简介 · · · · · ·

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个深夜,突然一声巨响,枪声大作,震破了沉静的山谷,熊熊的火光冲天,八路军的一座兵工厂被敌特炸毁了。我军保卫部周部长立即发出追踪侦察的紧急通知。黎明的时候,侦察科王科长在森林中一座古庙的东北角,发现了一具尸体。在死者身旁又发现有两把刀,其中有一把是猎户张中发送给年轻猎人61阅读打尽,然后没了。这其中或可根据剧情需要,安排若干我方人员以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身。

看老电影,剧情不重要,演员才重要。看看那时候的庞学勤,你会读懂时间;看看那时的田烈,想想田老师死于1967,你会唏嘘命运;再看看那时候的警卫员李希达,而今因脑血栓卧床不起,见到同伴不能说话,只会哭,你会知道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东西,然后敬畏她。

前年跟团去千山的时候,到了龙泉寺,我估计导游每次来到这里都会介绍一句,这是著名谍战电影《古刹钟声》的拍摄地,然后再没了下文。我们也会点点头,像个领导似地抱着双手,哦,是这样,然后看看风景,向山顶登去,仅此而已。有谁还会记得帅气的庞学勤,有谁还会记得那看着就不像好人的田烈,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请您观看]



编辑于2011年10月15日

古刹钟声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二 : 千年古刹 ,钟声悠悠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哉斯言!此言不谬。若以寺院比之,亦相宜也。窃以为,寺不在大,有高僧居之,则声名远播者也。

既出此言,必有其理,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凭空胡诌乱扯,笔者也与出家人一样“不打诳语”啊!

1400年前,一著名高僧“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后沿崤函古道,行至于熊耳山下一古寺院。从此,该寺院名声大噪,是以寺以高僧而扬名,高僧为寺院增光辉也。

此远道而来之高僧,乃佛教禅宗初祖达摩也。

如果说,仰慕是一条无形的磁力线,那么,憧憬就是一种动力,把一颗心紧紧吸住,一下吸到几十里外的千年古刹里。

神秘的雾团一直弥漫在心底,好奇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牵引力,直奔位于西李村乡的佛教圣地,开始了一次愉悦心灵的游访、寻觅。(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迎着扑面而来的凉爽山风,我便开始了一段寻梦之旅,慕名参访那一方远离尘嚣、浮躁与繁华的清静之地。

千年古刹,钟声悠悠,青灯古卷,香烟袅袅。

虚幻而飘渺,真实而存在,正像人们初识陌生的事物一样,寺院在我的心里总是陌生而神秘,朦朦胧胧,如影似幻,若即若离。

空相寺就是这样一座别有洞天的寺院,一座在熊耳山下被祥云笼罩、被香烟缭绕了一千多年的“清净世界”。与别寺相比,其明显有一异处,一般而言,名刹古寺往往坐落在名山之上,而该寺却一反常态,独辟蹊径,耸立于熊耳山之下,岂不怪哉!

远远观之,但见苍穹之下,熊耳山耸立云端,千年古刹,依傍山脚,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交相辉映。

暮鼓晨钟声里,朝代几更迭,山河依旧在,唯独不变的是源源不断地前来朝拜进香的香客如故;阵阵诵经声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同的都是寺院每天迎来送往,游客如织。

空相寺,空相寺,木鱼敲出了你这寺院古老历史的沧桑、久远和文化的厚重。

千年古刹,钟声悠悠,青灯古卷,香烟袅袅。

走进山门,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佛塔映入眼帘,此塔名曰“达摩塔”,高约12米,七级浮屠,塔身呈八角形,塔刹为宝瓶式,塔乃明洪武五年所建。

院落不大,倒也精致,殿、楼、塔、碑一应俱全,香烟袅袅,古树参天。大殿巍然耸立,几通“镇寺”古碑默默矗立,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似乎沉湎于对千年往事的回忆之中。

1400年前,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三太子,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师命,渡海东来。梁武帝信佛甚笃,遂迎至于都城金陵。由于二人对佛理理解有别,话不默契,不欢而散。此三太子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也。

达摩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长江北上。初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身悟性,随后便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公元536年,达摩祖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至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给予高度的评价。(此碑现存于空相寺内)。

据传,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人去寺空,物是人非,观塔思人,令人唏嘘不已,平添了几分伤感之情了。在那通“达摩造像碑”上,达摩的容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那古碑上斑斑驳驳的偈语,颇耐人寻味。

千年古刹,钟声悠悠,青灯古卷,香烟袅袅。

人皆云:深山藏名刹。此言不虚,我今信之。空相寺始建于东汉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寺。在时间上,可与白马寺并称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起的寺院。名则名矣,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罢了。

游名山,访名刹,相得益彰,亦一大快事也。站在寺院内,仰望熊耳巍巍,观高天流云,听钟声悠悠,任思绪如天马行空一般纵横驰骋;登上熊耳山,俯瞰寺庙威严,诵经礼佛,香烟缭绕,感悟超凡脱俗的佛家境地。

寻寻觅觅,扑捉些许历史的遗迹。熊耳山自古拥有“八大奇景”,此刻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且不说那“龙嘴喷雾”、“高楼洪钟”,还有那“椿抱翠柏”、“土桥卧虹”,更有那高深莫测的“濯心泉”、“藏兵洞”……

此时,日薄西山,山罩古刹,寺依名山,人在其中,三者交融在一起,完全融在了大自然里,忽而,一种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之感涌上心头。

远处,千年古刹,钟声悠悠。

写于2011年9月1日

三 : 龙泉寺与《古刹钟声》

古刹钟声 龙泉寺与《古刹钟声》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第一部惊险反特影片《古刹钟声》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而影片中的千年古刹正是取景于千山龙泉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走过的人们,可能还记得在这座古刹中发生的神秘惊险的故事,以及影片中古朴清悠的寺院。岁月更迭,如今,古刹、电影中的人和事又有哪些变化?这部电影的拍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剧情简单介绍

  《古刹钟声》是一部“反特片”,是文革前最重要的电影之一。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当时有一帮日伪特务以古庙为据点,秘密进行骚扰破坏活动。侦察人员王科长以养病为掩护,带着警卫员虎子,进入古庙侦察,最后,经过一系列惊险的较量,暗藏在古庙里的日伪特务被我方一网打尽……

  景点故事

  一部《古刹钟声》,让龙泉寺的几处地方也发生了一些故事。

   大雄宝殿

  影片里处处提示着1个秘密:“山上有座庙,庙里不止有和尚”,不过最大的秘密原来藏在一座大殿的地下。原来大殿下的地下室里潜伏着1个危险的特务集团。影片结尾处,王科长带着队伍直捣大殿地下室特务的老巢,救出虎子与小和尚。这些情节中的神秘的大殿就是在龙泉寺的大雄宝殿。配上音效,影片中的大殿显得神秘、恐怖,而真实的大雄宝殿宝相森严,也没有藏满特务的地下室,佛像旁边也没有按扭。

   古井

  影片中,小和尚经常到古井旁边挑水,因此王科长便也很“凑巧”地出现在有小和尚的古井旁。不过,老奸巨滑的老和尚总是以种种理由借故支开小和尚,让王科长没有办法进1步向小和尚了解情况。在影片中,这口古井旁边的人们各怀心事,倒显得颇为热闹。

   古钟

  影片中的钟声总是影影绰绰不时地敲击着观众的耳朵,不过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清亮、悠远的钟声并不只是单纯地背景音乐。在这样一部反特影片中,古刹里传出的钟声总能引起观者的一些情绪,神秘、恐怖,还带着点意味深长,在影片开始的时候,钟声响起,意味着有故事即将上演,中间的钟声阵阵,也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王科长揪出了特务集团,古刹传出来的钟声终于回复了原本的安宁与平静。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了千山龙泉寺采访。

  探访龙泉寺

  恰逢十五,上香还愿的人络绎不绝。僧人在寺中往来穿梭,记者询问了几位年纪较轻的僧人,对于《古刹钟声》拍摄于龙泉寺,他们有所耳闻,也看过这部电影。但因为当时他们还未出生,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在寺中的拍摄情况。几番周折,记者找到了龙泉寺的主持亲海师父。

  亲海师父告诉记者,他是在1984年来到龙泉寺的。《古刹钟声》在寺中的拍摄是在1958年,当年在寺中的僧人有两位仍在世上,但已经没有了语言能力,其余的几位皆已作古。不过,听以前的师父讲起过当年的拍摄情况,他本人也看过数遍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全国播出后,来寺庙旅游参观的人数增多了,有一部分人就是冲着这部电影而来的。

  亲海师父带领记者参观了寺内电影曾取过景的地方。虽然如今很多地方已经有所变动,但穿越时光,依稀能看到近半个世纪前,演职人员在这里来往穿梭的情景。

  古井的变化

  寺中荷花池前的这口古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供寺中僧人饮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当年拍摄电影《古刹钟声》时小和尚打水的位置。据亲海师父听闻,1958年鞍山很旱,旱得千山里流淌的山泉水都有些发臭,只有寺中的古井里打出来的像泥汤似的水还没有臭味,当年的演职人员们就是喝着这口古井里的水度过了近4个月的拍摄周期。如今,因为游客总是往井里投钱币,这口古井已经被铁盖覆盖并上了锁。

  大雄宝殿的玄机

  一踏进大雄宝殿,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无怪乎当年的主要拍摄场地要在这里取景,庄重、森严、气势非凡的大殿,与神秘、稍显恐怖的音乐配合,的确让人产生内有乾坤的感觉。

  片中共产党员王科长几次进出的大殿,以及最后揭发出大殿下的地下室里暗藏的日伪特务集团的场景都出自于大雄宝殿。影片中大雄宝殿里暗藏乾坤,引得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想一探玄机。在寺中僧人的介绍下,记者才知道宝殿并没有地下室,佛像旁边也没有可以开启密室的按钮,一切只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

  亲海师父告诉记者,十年动乱期间,有人曾经挖地三尺寻找地下密室,当然徒劳无功,但这些也可作为这部电影影响力的1个参证。

  法王殿的故事

  在法王殿四周,有四座东西厢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僧人下榻的居所。料想当年演职人员们也就是在这里度过几个月的拍摄时光。

  据亲海师父听闻,当年山里闷热异常,很多人起了痱子。晚上睡觉都要敞开房门通风,一些演职人员甚至搬到房外露天就寝,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满山松涛,遍眼繁星。

  当时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年饰演反派人物老和尚的演员田烈是个出了名的呼噜大王,和他一屋的演员们都以“屋里太热”为由搬到了屋外,其中有个饰演虎子的小演员李希达,不忍心让田烈1个人住在屋里头,于是抱着被褥进屋给其做伴,然而不到一刻钟,他也被呼噜声给赶出来了,“声音大得不像雷,像霹雳”。不知道是受田烈呼噜声的影响,还是剧情的需要,《古刹钟声》里的夜戏特别多。黑黢黢的画面和恐怖的音乐,以至于当年很多人看了觉得惊险刺激,而一些小朋友看了更觉得像是一部恐怖片。

  拍摄小插曲

  当年摄制组来龙泉寺取景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因为听说故事情节是日伪特务假扮僧人暗藏古庙进行破坏活动,龙泉寺的僧人曾犹豫过,后来经过摄制组及佛教界人士的劝说,才敞开庙门,也得以把龙泉寺的寺庙风光和文化带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中去。从另1个角度,也为中国电影作出了贡献。

  感悟钟声

  《古刹钟声》里的钟声成为1种背景音乐,也暗合了某些情节,因此,来到龙泉寺探访《古刹钟声》,钟是必须一见的。如今,钟和鼓已经有专门的小楼,寺里也有专人看管。请师父打开钟楼的小门,迎面的是一架梯子,沿着梯子登上去,一口硕大的钟以俯视的角度迎面而来,虽未敲响,但雄浑、清亮的钟声似乎已在耳边回荡。在寂静的山林、清幽的古刹,这阵阵钟声仿佛充溢着幽幽的古韵,蕴含着几多往事。

  本报记者程琳琳北方晨报2006-6-22 6:43:28

四 : 古庙钟声(散文)

古庙于清朝嘉庆年间建在村边一座很大的四合院里,三间拱形起脊的大殿坐北朝南,木质椽子结构,灰色小瓦覆顶,大殿门前左右两根合围的立柱支撑着出檐前廊,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为古庙增添了幽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大殿右侧的拐角处,有一棵苍枝屈虬、树皮皱裂的歪脖子老铁树,在那脖颈处系着一条鸡蛋粗细、锈迹斑斑的铁索,上面吊着一口古老的大钟,就像一根青黑色的藤蔓缠绕在铁树上,而那口硕大的铁钟就是开在藤蔓上的一朵牵牛花。有时钟声响起,音绕云霄,方圆十里内都能听得到。在解放前后那段时间里,大殿里曾经供奉着神仙,香火极其旺盛,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每逢初一、十五日,就会络绎不绝地到此烧香磕头,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后来破四旧,村里就把神仙请出了古庙,于是古庙被当作了学校使用,那庄严、肃穆的大殿则成了教师办公室,东、西、南厢房分别当作了三、四、五年级学生教室。因房屋有限,一二年级的学生借读在古庙外其他民房里上课读书。

电磨头下的羊角辫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那年的春天,老校长吴瑞昌将一位二十七八岁、中等个子、穿着入时、扎着两根羊角辫的女老师领进了我们教室。他告诉我们说:“同学们,这位新来的老师叫周老师,从今以后由她来负责三年级的语文课程并担任你们年级的班主任。”随后,周老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好,我叫周嫦娥,以后咱们班级的语文课由我来负责讲授,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请同学们及时提出,我会根据同学们的思维习惯调整自己的讲授方式和方法。”周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堂就是学习《时光老人的礼物》这首诗,她先是用那银铃般的嗓音、声情并茂地背诵起了《时光老人的礼物》:

……

你把阳光带给山谷,(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让积雪化成淙淙的泉水;

你把细雨带给田地,

让种子闻到泥土的香味……

你把春天带给我们,

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

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你比黄金要贵上千万倍!

……

然后,她在黑板上写下了“原野、淙淙、慷慨、懒惰、隧道、灿烂”等词语,并标注上拼音,讲解完这些词语的意思后,要求每个词语抄写十遍,直到我们能够默写这些词语,再让我们组词造句。

咣、咣、咣……

四十五分钟的上课时间,感觉一瞬间就过去了。只见大殿前厦下面,老校长正用右手里那根二十厘米长的钢筋棒,敲着左手里那个裂了缝的铜质洗脸盆沿,那一下接着一下、带着刺耳杂音的下课钟声传到教室里的时候,授课老师前脚刚迈出教室的门槛,身后的学生们便一窝蜂地涌到了大院里,于是古庙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原来,那头需两人才能抬得动的大铁钟在五八年大炼钢铁那阵,被村里连同歪脖子老铁树一起伐起拉到村西炼钢厂填进了炼钢炉里。后来,老校长将老伴的陪送嫁妆铜质洗脸盆,背着老伴偷偷地拿到学校来当作钟使用了。周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亲自找到大队书记,软缠硬泡地逼书记出面协调,将村里替换下来的一只电磨粉机的缸头派人送到了学校。然后,将一根碗口粗的榆木横棍,一头绑在前厦的立柱上,一头楔入立柱对面的墙缝里,再用一根钢索将磨头拴在了横木上。那磨头生铁铸成,喇叭口状,外面带有槽沟,用小铁锤击之,就好比钢珠掉进了铜盆里,清脆悦耳、声量洪亮、当当之响。

或许那磨头挂得似乎有点高,每当周老师用那带手柄的小铁锤敲那磨头时,两脚后跟总是高高地翘起,每敲一下,那两根羊角似得小辫随着脑袋的转动,就会有节奏地在脑袋后面摆来摆去,看上去既幽默滑稽、又诙谐可爱,成了古庙中一道百看不厌的风景。

飞升天国的千纸鹤

那年,我们班里一位姓王的男生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眼睛肿得就像鸡蛋一样,突出在眼眶外面。因为家里穷,无钱医治眼疾,只用一些廉价的土敏素眼药膏涂抹患处,周老师课余时间三天两头地到这名男生家里进行看望。七十年代末期,专治发炎病症的庆大敏素还是紧缺药材,别说没钱,既是有钱没有关系的话,也很难买到。周老师为了挽救自己的学生,委托在城里上班的父亲通过各种关系购买了庆大敏素消炎药。在治疗了一段时间后,虽然暂时阻止了病症的恶性增长,延长了王姓同学的生命旅程,但终因病情严重,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午后,那位同学带着无尽的遗憾去世了。当周老师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她从小村的供销社里买了一沓洁白的粉连纸,手把手地教我们裁纸、折叠千纸鹤。之后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二十五名学生每人手持两只千纸鹤,来到了村东的小河边,对着清澈见底、汩汩流淌的河水,默默地祈祷,祝福王姓同学魂灵飞升天国,让天国里的小白兔陪伴他做游戏、上学、放学;在小白兔陪伴他成长的时光里,从此后,他的童年不再寂寞,他的肉体不再承受病痛的折磨。然后,我们一字排开站在河岸边,将手中的千纸鹤放在了流动的水面上,那带着翅膀的千纸鹤随着流淌的河水,轻轻地向远方飘去了。

一片泪花将镜面似得水面砸得斑斑点点……

一个也不少

五年级下学期,正当我们面临毕业的时候,有人传言,周老师马上就调回城里上班去了,她的父亲已经给她找好了新的工作单位。原来,周老师是一位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的一名工农兵学员,毕业分配到当时的莱芜县第八高级中学当老师。在那个狂热的年代里,她作为学校里的一名“小将”和“骨干”,冲锋在前,贴大字报、游行搞串联,样样落不下。后来,国家拨乱反正,周老师被调到了大山脚下这个小山村的小学校里当老师。她利用在大学里所学的文学知识,教我们写作文、开展作文比赛活动、背古诗、鼓励我们阅读四大名著等,我们班语文科成绩不但在本校里有名,而且在整个学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周老师下放到基层学校后,全身心地扑在了教书育人上,赢得了学生及学生家长们的良好口碑。这么好的老师,你想,家长们能舍得让她走吗?

记得在一个春夏之交的深夜,西北风挟裹着乌云似一匹脱缰狂奔的黑马,从天际处杀奔而来。蓝色耀眼的闪电就像扭曲摆动的游蛇贴着天幕画着不规则的s线条,沉闷的雷声由远而近逐渐在头顶的上方炸响。不一会儿,天地之间就织造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雨帘。孤立无援的周老师卷缩在从大殿中专门为她隔断开的一间小卧室里,在电闪的阴影里,她仿佛看见大殿中无数个牛鬼杀神将手中的利器指向了她……

“周老师,您别怕,我是吴爱红的家长,是来和您做伴的!”

“王书信的家长!”

“刘桐孔的家长!”

“孙召艾的家长!”

“……”

瓢泼大雨中,全班二十五个学生的男女家长们或披雨衣、或持雨伞,不约而同地从村中不同方向朝着古庙前来。天亮后,当周老师打开殿门看到五十个男女家长一个也不少地站在大殿门前的厦子下面,那一刻,她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感动地双手掩着脸面抽泣起来……

后来,周嫦娥老师离开了那个让她留恋的小山村,让她终生难忘的古庙。但是,她那美丽的容颜、那绘声绘色的授课动作、那天籁之音般的金嗓子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古庙那悠远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时时响起……

五 : 塔古钟声寂

塔古钟声寂

梁孟伟

怀着对宗教的虔诚,对名山的向往,我们一家三代五口人,开始了天台山之旅。特别是孙子辰辰的加入,更使古老山水充满活力,更让这趟旅行增添乐趣。

国清寺扼守天台门户,是进山的必由之路。走近国清寺,由于古木参天,树林阴翳,还未见寺庙,就见到隋塔。隋塔像一位身穿黄褐袈裟的老僧,那里一站就是1400个春秋。灿烂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苍翠的山色,绛红的隋塔,共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壮美画卷。

走近瞻仰,隋塔高近60米,六面九级,空心砖壁,塔壁佛雕生动,塔顶不见塔头。据《天台山全志》记载,当年的隋塔,每层都有架角,也有玲珑的塔顶。梁木方形,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拢。现在依然可见塔身上雁翼形的一层层凹槽,是原先飞檐斗拱插入的地方,如今早已毁于火灾,塔顶也被烧毁。经历多次火灾的隋塔,也从原来的青色变成如今的绛红。

隋塔历经火灾,依然挺直如故,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细究原因大致有三:据说塔砖皆为一个窑中烧制,体大质坚;塔基建于花岗岩山坡之上,不会塌陷;而建塔的砌浆是用糯米和粘土搅和而成,其咬合度比泥浆要强数倍。正因如此,隋塔才能凛然巍然屹立千年。(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转过七佛塔,登上丰干桥,观“双涧回澜”;进入山门中,瞻隋代古刹。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祥云两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五峰环绕。只在南面有个豁口,为通向天台的通道。国清寺“环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是一处适合僧侣静修和生活的风水宝地。

一般来说,寺院山门都是坐北朝南而开,而国清寺的山门却别具一格朝东。寺门东开,不仅避开了寺前开阔地不足的缺陷,反而平添了几分“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国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步入的第一殿阁门神殿前,迎面就是一对惟妙惟肖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原存中国故宫博物院,后置国清寺内。石狮子乍一看,两者没有差别,但细察之下,方能发现其微妙之处:一狮手下轻抚小狮,充溢母爱,为母狮;另一狮手握滚球,运筹帷幄于一身,为公狮。

寺内“隋梅”至今仍老树新枝,郁郁葱葱;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至今仍禅意氤氲,诗情弥漫;13吨明代释迦牟尼铜像,18尊元代楠木罗汉,至今仍关心着人间的冷暖,体味着佛国的清欢……

国清寺是显赫的。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在此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这里成为天台宗的麦加和耶路撒冷。但国清寺又是低调的,低调成了苍翠蓊郁中的一抹明黄,经声梵音里的一瓣心香,繁星朗月下的一缕佛光。

秋阳之下,隋梅的躯干早已抽象成了几茎藤蔓,清癯的虬枝盘绕成了问天的屈原。它虽然历经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每年早春依旧花团锦簇香飘数里。现在虽然早过了花期,但每一根枝丫都缭绕过千年香火,每一片树叶都写满了佛家经典。这上面有智者大师的“三千空烦恼”“三千得解脱”,也有“一心三观”的无上妙法,更有《法华经》的显密圆融。我想,隋梅听到欢喜处,定会手舞足蹈,迎风而歌;悟到豁然处,定是天花乱坠,奇香四溢。郭沫若有诗云: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邓拓也有《题梅》诗: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

三贤堂内,无声地叙述着一个个故事:一年八月初九,国清高僧丰干外出访友,行到半山坡时,发现松林间有大小三只老虎出没。一只大老虎嘴里衔着一个身穿红肚兜的小孩。丰干一边大喊“孽障,放下孩子”!一边向老虎冲去抢救小孩。大老虎衔着小孩跑向对面山中,一只小老虎却被古藤缠住动弹不得。丰干就把小老虎吊在一棵大松树上,来引大老虎下山。大老虎果然返回,虎背上竟然骑着那红肚兜小孩。丰干举杖欲击杀老虎,小孩却举手拦阻说:师傅且慢,这老虎是我的救命恩人!原来,小孩子的父母在去国清寺进香途中为两只云豹吞噬,小孩幸亏老虎相救才保住性命。老虎缘何救人?那是老虎一家常住国清寺旁,听僧人天天念经,时间久了,也已一心向佛。

丰干从虎背上抱下小孩,领回国清寺收养,给其起名“拾得”。拾得受戒后,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未入寺,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寒山吃。丰干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从此,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两人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唐贞观年间,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被派往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如今,寒山寺佛像背后供奉的不是海岛观音,而是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只见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仿佛还在进行着那场玄妙的对答。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遍寻国清寺内,却不见济公的踪影。其实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济公弱冠之年,就在这里拜法空一本为师,受具足戒,取名道济,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其实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辨是非。”就这样一位僧俗两界的著名人物,却在国清寺内未留任何陈迹,也正符合了佛教的禅意梵心。

我的思绪随着袅袅的香烟在飘忽,顺着檐角的风铃在飞散,仿佛看到智者大师还在现身说法,一行法师还在计算子午线的长短,寒山拾得还在吟诗作对谈古论今,济公和尚还在救死扶弱惩恶彰善……他们至今依然是这座千年古刹的精神所在。站在寺后数抱古木下的高台,近看黄墙黑瓦的古刹,远眺烟岚迷离的隋塔,如同翻阅着一幅历史古卷。

本文标题:古刹钟声-【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古刹钟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544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