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发布时间:2020-08-24 所属栏目:国内新闻

  【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把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在求是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我国科技资源加快汇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向创新型国家行列稳步迈进;加快落实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以全球视野规划和推动创新,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前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密部署,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确立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科技资源加快汇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向创新型国家行列稳步迈进。

  科技创新完成顶层设计,创新驱动成为广泛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投入实现高速增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发资源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1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3%,是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1%提高到2.19%,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培养出一批顶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2012—2018年间R&D研究人员从140.4万人年增长到186.6万人年,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研究人才队伍。

  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科学成果竞相涌现。我国持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设完成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2019年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15个,在推动重大科学研究、夯实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的支持下,科学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学成果,首次通过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铁基超导体中的马约拉纳束缚态,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为推动世界科学前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前沿关键技术持续发力。2012—201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53.5和14.4万件增长至124.4和36.1万件,均居世界首位;专利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海外布局日益优化,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我国PCT专利申请量从1.9万件增至5.9万件,跃居世界第一。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超级计算机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先进激光制造工艺取得突破,高铁制造技术和运营迈上新台阶,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不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调整和重构,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近年来,我国加快落实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科技创新治理全面优化,重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在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启动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计划布局更加优化。在基础性制度方面,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全面实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进一步强化。在评价制度方面,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建立起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优化了科研环境,大幅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初步建立起约束与激励并重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持续增强。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不断优化,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企业研发日益活跃,2019年有507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名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高校教育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院所研发能力整体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大量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2019年日均新登记企业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达1.2亿户。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7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888家。

  创新激励政策接连出台,成果转移转化稳步发展。高效持续运转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国家接连出台政策法规予以保障。税收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有8.4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375亿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加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从修订法律、制定配套政策到部署具体行动的“三部曲”,极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19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达48.4万项,成交额达2.2万亿元。

  三、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此,国家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科技创新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动能培育。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5.7万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7万亿元。国家高新区不断壮大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2018年,169个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4.6万亿元,出口创汇5631.2亿美元。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竞相涌现,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2019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3%。区域创新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等重点区域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北京、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现。

  科学攻关阻击新冠疫情,新技术保障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坚持以科学为先导,综合运用科技创新成果,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可控”,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5大主攻方向,全力推进科研攻关,部署了83个应急攻关项目,第一时间分离出病毒毒株,快速完成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迅速筛选出有效治疗药物和疗法,疫苗研发的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为把握疫情控制主动权提供了强大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疫情防控,“疫情地图”、5G视频实时对话平台、“健康码”等为公众防范传染提供方便,实现了分区分级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和精准防控。

  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科技扶贫行动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攻克了精细耕作、精量播种、高效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低损收获、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成效彰显。科技创新助推脱贫攻坚,启动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仅2018年一年,就在贫困地区新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64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帮扶结对1240对,新增就业岗位5.4万个,带动农民增收12.0亿元,带动贫困村1248个、贫困户6.7万户,为贫困县增加产值36.3亿元。

  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福祉,助力人民生活质量提升。我国聚焦重大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和红利。在资源环境领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技术有效提升,气候变化应对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领域,风险评估和安全保障系统、抢险救援技术装备、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技术系统、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在生物医药和人口健康领域,合成生物、干细胞、免疫治疗等前沿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重大疾病临床诊疗技术、药品检测技术等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药物研发加速,研制出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首个长效HIV融合抑制剂。

  四、国际科技合作开创新空间

  我国坚持以全球视野规划和推动创新,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在世界学术共同体和全球创新版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当前,我国已与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经济体开启了十大创新对话机制,与非洲、东盟、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科技伙伴计划。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型强子对撞机、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截至2017年底,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承担各类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近1.5万项,申请专利22.5万件,完成国际技术转移1817项,在推进国际联合攻关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我国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先后启动中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印尼港口建设与灾害防治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合科研平台建设,建立海外科技园区和海外研发中心。针对沿线国家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我国发起了“第三极环境”“数字丝路”等国际科学计划,为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我国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科技人才交流合作,2017—2018年间共支持800余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举办了146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2100余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技事业阔步前进,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中国科技创新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将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三个面向”战略方向,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作者:梁颖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编辑:朱延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跨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6022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