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看中国 | 疫情之下的高考,一代年轻人的“成人礼”,全力以赴、势在必得!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大学》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学什么”,更是“怎么做”。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高考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总有些许不确定,但从国家到社区再到考场、学校,所有参与者都投入到考试的保障中,努力让这场“不平常”背景下的考试,变得“平常”。
同样,就如《大学》里所说,走向考场的你,也应以一个平常心去对待,最终“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往年这个时候,考生们已经填报完志愿在空调屋里吃着西瓜等待录取结果了,今年却正要踏上考场。
对于高考生来说,今年的确是特殊且坎坷的一年。
先是受疫情影响,学生们只能在家里自主学习,接着是高考时间的推迟,让高考生们不由得担心2020年高考是否还能顺利进行。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一切等待终于有了结果,高考倒计时也即将清零了。
各行各界纷纷给高考学子加油,希望他们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来自足球运动员梅西的祝福:
来自歌手张韶涵的祝福:
来自王者荣耀电竞选手“纵情”的祝福:
来自东莞市公安局企石分局的祝福:
来自常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的祝福:
大家希望考生们仍旧能保持心态,沉着冷静面对困难,话里行间都透露出今年的特殊和不容易,那么2020年的高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01
参加高考,是一种幸福
从古至今,人才选拔方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春秋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任官。汉朝开始由地方长官定期向朝廷荐举,称为“察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除弊而改成“九品中正”制,在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事管荐举。
隋唐开始采用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制度,开国皇帝隋文帝开创了科举考试,隋炀帝继位,明确了“置明经、进士两科”,以“试策”取士,使科举考试制度化。
最终被选上的,都不能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千军万马走钢丝绳。
而参加现代高考,我们显然比古人幸福多了。
目的同样是为了选拔人才,但不同的是,报考条件限制就很少,只要达到基本要求,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参加考试;另外,古代科举制度录取规模较之现代高考小了许多,明清时代的科举录取比例不到1%,许多人熬到中年也未能考中,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范进中举”这样的故事。
而现代高考不仅报考人数非常多,并且录取比例也十分高,每年的录取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如2019年的报名人数第一次达到千万级别,有1031万人,本科的录取率高达81%。
6月19日教育部举行的的新闻发布会称,今年高考报名人数高达1071万,比去年多40万人,是十年内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将设考点7000余个、考场40万个,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94.5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性活动,想要在疫情期间顺利开展,无疑是一项艰巨困难的工作。
因为疫情影响的不只是应考生们的复习计划和准备,以及高考时间的延后,更多的是高考考场上的变化。
每个考场考生密度是否会减少?进入考场需要做些什么样的健康检查?七月更加炎热,考场会采取什么措施降温?遇见突发状况怎么办?
……诸如此类的困惑萦绕在每一位与2020高考相关的人们心头。
对于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佳宁来说也是如此。半年前的她明明才刚刚适应了高三快节奏的学习,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全打乱。
“在家里真的容易学不下去。”佳宁觉得家里实在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无论是舒服的被窝,随手可得的零食,还是无人监督的房间,都让她的自觉性逐渐放松。
终于在上了几个月的网课之后,学校通知高三学生复课了。佳宁第一次觉得去学校上课是一件值得欢呼雀跃的事。回到学校的佳宁觉得自己学习的状态终于回来了:“在家里上网课和自己复习真的一点效率都没有,还好高考延期了一个月,不然我真担忧自己能不能发挥理想。”
但眼看着推迟的一个月也即将结束,马上就要高考,佳宁心里又开始紧张起来,因为今年毕竟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东西都变了,面对不一样的高考,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学校老师告诉佳宁不用担心,大家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她只需要轻装上阵,从容应对就是了。
这不,6月24日,卫健委就发布了高考防疫关键10条:
说明了一系列针对今年疫情在高考期间采取的措施:
今年高考较以往将对所有的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提前十四天的健康监控考试当天需要健康码和体温正常才能进入考场。
为降低考场考生的密集度,每个考场由原来30名考生调整为20-25人,拉大考生之间距离,保证考生座位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
考试前一天,各考点还将在防疫部门指导下,用指定的消毒用品对考场进行全面彻底的预防性消毒。
考试当天,考场门口将配备含醇速干手消毒剂,考生入场时可自愿取用,并允许考生携带消毒纸巾等防护用品入场。
考试每个考点在设立备用考场,以备考试当场有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并预先设计好指定路线,保证与其他考生进退场通道相隔离。
10条防疫关键充分考虑到了疫情之下高考考场的安全性,保证了高考期间,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人员,以及陪护家长与老师的健康安全,毕竟今年情况特殊,除了以往的注意事项,比如南方雨水天气的影响、考场周边的噪音整治、食品安全与交通安全等等,防止疫情扩散是2020高考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高考考场之外,也许不会出现家长和老师们拥挤在门口守候等待的场面了。
02
今年高考,我想报这些专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拐点之一,而高考结束后志愿的选择与填报,正是决定这一拐点走向的关键。
而疫情之下,高考生对未来的想象产生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在这重要的人生拐点上,也许会做出和过去不一样的决定。
四川省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进行出征前的医学生誓言宣誓。来源:新华社
小阳原本觉得学医只是大人们眼里“体面的”专业,但是今年看着新闻报道里疫情之下医护人员们无私奉献的事迹,他觉得自己心中终于不再迷茫,升起了未来的方向。
他的同学小然听说防疫工作中某种材料的生产技术缺乏后,也决定将来选择化学相关专业,专攻材料方向,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今年因为疫情,众多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奔波工作,无私奉献的背影深深刻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抗疫的战场上,这些白衣逆行者们穿着防护护具在前线战斗,面对疫情,她们没有退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战场。
医护人员们一系列事迹让我们感动:比如“90后护士的手很特别……”、“出征前后照片对比……”、“90后”护士手因为长时间劳累、出汗、戴手套,双手变白起皱纹。而护士长出征前后一周对比照,更是让人揪心,被口罩、护目镜勒肿的脸,与之前判若两人。更有如钟南山、张文宏这样的医者为我们负重前行。
正是由于他们的影响,医学相关专业成为了今年高考生们十分向往的热门专业,百度搜索度居高不下。临床医学的搜索量也进入到了前十行列。
很多高校也为医学类招生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
例如,报考南开大学且符合医学类专业体检要求的考生,只要第一志愿填报医学类专业,入档后保证全部录取。
还有不少高校新增了一些医学相关专业:复旦大学今年新增口腔医学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新增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
除了今年火热的医学专业,近年来,AI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热门话题,“AI+”更是各行各业发展蓝图的第一词条。
今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疫情中尤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的新冠疫情中,有人工智能公司,开发肺部AI智能分析产品在多地上线,并通过远程的方式在十余家前线医院及医疗机构上线,为医生提供免费的AI辅助分析。
也有电商巨头,运用研发优势,迅速将医疗AI科研成果投入湖北、上海、广东、江苏等16个省市的26家医院。其医疗AI临床对单个疑似新冠肺炎病例CT的影像分析可在20秒内完成,准确率达到96%。
更有互联网科技公司,无私开放其超级计算设施,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该病毒的治愈方法。供一些医学数据分析组织使用。
因此今年有约180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为未来的人工智能行业培养充足的人才:
北京化工大学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今年新增的大数据与数字地球方向,将着眼于数字信息技术与地质学的高度融合。
华中师范大学则专门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包含五个本科专业,共计招生240人。
另外,今年的特殊情况还有教育部规定,今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同时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也就是强基计划来代替,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在首批36所试点高校中,各高校都拿出了自己基础学科的王牌专业招揽强基人才: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分为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和基础文科类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类等11个专业。复旦大学在汉语言(古文字学方向)等8个专业也开展了“强基计划”招生。
除了专业上的变动,一些高校今年的高考招生政策也发生了改变。
一些高校的高考招生计划增加: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总计划从去年的4650人增加到今年的5250人。
南昌大学的本科招生规模由去年的8010人扩大到今年的8150人。
此外,以往很多高校都会设置1—5分的专业志愿级差,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的考生,实考分减掉一个分数级差才能进入第二个专业志愿排队。
今年许多高校将不再设置专业级差,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录取并分配专业,高分考生所填报的第六专业会享受比低分考生的第一专业更加优先的录取优势。
专业和招生政策的变化将影响考生们未来的选择和去向,在今年疫情原因形成的高考局面之下,填报好志愿就显得格外重要。
03
03年参加高考的他们,这样说……
最能体会到2020高考不容易的,恐怕就是2003年的高考生了。同样是在疫情之下的备考和应战,当年的高考生们纷纷回忆起当初那段特殊又难忘的日子。
17年前的2003年,参加高考的Ta们这样说。
已经成为孩子母亲的优优回忆: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在家复习,因为还没有网课,老师们只能一遍又一遍拨打家庭座机电话询问健康情况和学习进度,直到高考上考场时,才和同学见面。
如今在银行上班的自强则记得自己当时是呆在学校封闭管理的,除了早晚自习取消,每天还得上体育课锻炼身体来抵抗病毒。
2003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613万人,也是首次将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份,延续16年的高考时间在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不得已推迟,但相同的是无论是2003年还是2020年,关于高考考试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是首要任务。
根据新华社2003年6月4号的报道,当年高考考场也是严格检查体温,做好考场消杀和通风,北京市每间考场的考生人数也是由30人下调到20人。
不同的是,因为人口流动性远远大于2003年,但伴随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体温检测更加方便快捷,降温方式更加合理,毕竟2003年考场为了保障通风,是禁止使用空调的。
高考倒计时1天,你我皆黑马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次高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也将是不平凡的一次高考。高考生们在半年的复杂情境下,经历了纠结和忧虑,同时磨练了自己,希望他们能够在疫情之下:
为健康多一分注意:注意佩戴口罩检查个人卫生,监测体温情况和身体状况;
为考试多一分仔细:仔细检查证件做好赴考准备,细心审题不要漏看和错看;
为梦想多一分努力:合理安排学习保持良好作息,调整好心态不要自暴自弃。
高考是人生旅程的途径站,收拾好过去十几年的一切努力,怀揣希望,奔赴未来,2020会过去,新的生活会开启。
【编辑:刘欢】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疫情之下的高考,一代年轻人的“成人礼”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