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火神山”阻击战

发布时间:2020-02-28 所属栏目:国内新闻

  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重要一役。解放军报记者走进火神山医院,见证——

  “火神山”阻击战

  -解放军报记者 陈国全

  时间:2月16日8时。

  地点: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

  “病房充氧,不点蜡烛,一起唱支生日歌吧!”4名护士穿着层层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唱歌,为同住一间病房、同一天生日的钱先生、曾大爷祝福。

  历史会记住这温暖的瞬间。在疫情风暴中心武汉,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用温情传递信心与希望。

  时间:2月17日9时。

  地点: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

  两次复查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肺部CT没有炎性病变……病愈的两名患者走出病区大门,朝着送行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

“火神山”阻击战 ▲2月2日上午,空军派出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王传顺摄

  此时,一架运-20军用运输机落地,新一批医疗队队员和医疗物资飞抵天河机场。随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会师武汉,集结完毕。

  总攻的号角,响彻荆楚大地。历史会铭记,在这流传着“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年佳话的知音湖畔,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1400余名白衣战士冲锋陷阵的日日夜夜……

  人民至上——

  没有“逆行”,只有冲锋!人民的呼唤永远是子弟兵前行的方向

  得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殉职的消息,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刚刚下班,正从火神山医院返回住处。那一刻,他痛哭失声。

  “太好了,你们能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也看到希望了。”1月25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昌医院,刘智明的这句话让会诊病情的专家组成员张西京记忆犹新。

  “山虽然不在了,可山魂永在!”刘智明生前写给病逝父亲悼念信中的这句话,令医疗队员动容。

  擦干眼泪,张西京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救治工作中。

  “26床需要高流量吸氧!”“35床呼吸窘迫加重,快上呼吸机!”……从汉口医院转战火神山医院,每次值班,护士桂媛“一直在奔跑”。

  作为一名器官移植科的护士,桂媛在手术室无数次经历这样的画面,但这次不一样——“没有疫情,护士真的可能只是一个护士,但疫情来了,我们更多了一种身份:战士!”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武汉版《为了谁》传到了桂媛手机上,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画面,她看一次哭一次。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快起来、跑起来!就可能多挽救一个病人。

“火神山”阻击战 ▲2月4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首批患者。 范显海摄

  接到进驻火神山医院接诊首批患者的命令,是2月2日9时,感染七科主任马壮随军机刚刚降落武汉天河机场。“做了充分准备”的马壮二话不说,立即带领团队,连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根本记不得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很多人的时间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马壮和团队成员一直处于高节奏的紧张忙碌状态,可对每一个患者的病史、病情,大家都是“一口清”。

  “兵强马壮,我们就放心了……”病房里,很多患者看到防护服上写着“马壮”,朝他开起玩笑。

  马壮立即竖起大拇指作出回应,走到患者身边,询问近况。患者不知道,看不到面孔、爱开玩笑的马壮是个“大专家”:全军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

  参加首批接诊任务的,还有一病区护士长张玉芝。

  55岁的张玉芝不大喜欢“逆行者”这个词。17年前首批进驻小汤山医院,张玉芝是三病区护士长,她所在护理单元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她个人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二等功。

  这次来武汉,张玉芝并没有告诉80多岁的母亲。“17年前去小汤山,我就骗过妈妈。”张玉芝说,“她应该知道我来了,只是彼此不说破。”

  一个人的脚步,一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最危险的地方,永远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医生匆匆的脚步,踩疼了我的视线……”住院10多天来,感慨于医护人员“一路小跑的工作状态”,患者黄先生用诗表达敬意。

  生命至上——

  没有天生英雄,只有真的勇士,他们是和平年代离“战场”最近的人

  护士彭雪自认为是个坚强的人,可在武汉,她的“泪点”直线下降。眼泪,为素不相识患者的坚忍顽强而流,为“不抛弃、不放弃”的医护人员而流。

  一段视频、一个故事、一幅图片,能让彭雪瞬间泪流满面,“笑着笑着就哭了”。

  媒体上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彭雪很难将他跟眼前这个步履蹒跚的朴实长者画上等号。

  如果不是媒体披露,外界并不知道,这位抗“疫”勇士其实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而他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确诊患上新冠肺炎,不久前才病愈出院。

  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只有迎难而上的真正勇士。张定宇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火神山”阻击战 ▲2月12日,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文职护士曾辉(右)与曹静静(左),相互交流讨论重症患者护理注意事项。 高 辉摄

  1月25日刚见上面,火神山医院专家组副组长毛青一眼就认出了戴着口罩的张定宇。去年10月,他俩在世界军人运动会上相识,结下不解之缘。

  “坦然面对病情、坦然面对疫情。”同为感染控制专业专家,二人有很多共同话题。

  为最大限度收治病人,火神山医院决定增设病区,紧急抽组人员组建综合科,要求在半天时间内接收患者入院。时间紧、任务重,这个时候,毛青站了出来,主动报名申请,带领团队完成收治任务。

  综合科第一次接收病人正值晚上。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行动不便,56岁的军医毛青跨上救护车,一把抱起老人轻轻放在担架上。

  那一晚,把全部患者送到病房安顿好,毛青还走到每名患者身边,耐心询问病情,写下医嘱。连续站立近5个小时,患有髋关节损伤的毛青,下班回到房间后,疼痛难忍。

“火神山”阻击战 ▲2月20日下午,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冠肺炎治愈患者万先生挥舞双臂,高举出院证明庆祝出院。 范显海摄

  疫情感染风险,并没有医生和非医生的分别。靠近传染源,谁都可能被感染。毛青说,作为医生责无旁贷,只要做到科学防护,严格落实好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病毒并没有那么可怕。

  这些年,抗击非典、援非抗埃,毛青一次次冲在疫情阻击的最前线,从实战中积攒的经验,是他从容穿行在病毒污染区“红区”的最大底气。

  在抗疫定点医院,“红”“黄”“绿”3种颜色,分别代表3个区域: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红区”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战斗在这里,医护人员个个是勇士。

  每次有新的医护人员进入“红区”,带头领路的,总是毛青。综合科护士毛琦曾和毛青一起参加过抗击埃博拉的行动,她说,跟着毛青教授,心里踏实。

  经过短暂的磨合期,来自全军不同单位的医护人员“拧成一股绳”,经过“模块化组合”,团结成一个战斗集体。

  院长张思兵介绍,虽然医院超负荷、高强度、高节奏运转,但全体队员士气高昂,从来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2月2日抵达当天进驻医院,2月4日收治首批患者。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从火神山医院发出的“战报”牵动人心:“批量收治病人”“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收治患者总数超过1000人”“病愈出院患者人数突破200人”……

  时间,一刻不停。数字,不断变化。

  忙碌在各个病房,白衣战士满怀期待,他们期待着新增感染者人数、住院患者人数双双归零的那一天!

  使命至上——

  行胜于言,战场上回答“胜战之问”,他们是武汉保卫战的青春力量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赴“汤”蹈“火”接力的,在1400余名火神山医务人员中间,有太多太多。

  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是“妇唱夫随”。17年前,他的妻子曾是小汤山医院的一名护士长。

  李文放的战场是重症病房,病人多是年龄较大的重症或危重症,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治疗难度大。李文放和同事不断优化诊疗手段,在治疗用药上尤为谨慎,采取“一人一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男护士谌磊除夕夜驰援武汉。2月13日,他的妻子、护士张欢循着他的足迹,随第二批医疗队赶到武汉。

  疫情让夫妻俩相聚在同一座城市,却让相聚变得奢侈。不在同一个医院工作,二人只能电话匆匆聊上几句。“多动听的情话也比不上一句保重。咱们夫妻齐心、合力断金!”谌磊在电话里对张欢说。

“火神山”阻击战 ▲2月13日,武汉火神山医院首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治愈患者与医护人员挥手道别。本报记者 范显海摄

  疫情就是集结号。去年9月,顾剑锋刚刚结束医疗援藏任务,她所在单位出征的16人中,有60后、70后、80后、90后,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代”。医疗分队的年龄结构是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

  火线宣誓,火线入党……日夜奋战在荆楚大地,这里就是战场,这里就是前线。在疫情这块“磨刀石”和“试金石”考验面前,他们不畏生死、奋勇争先,用行动回答了“胜战之问”。

  “我们能打胜仗吗?”“能!一定能!”

  同样作答的,还有军队文职人员。这支改革强军的新锐力量,同样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400余名战“疫”突击队员中,不仅有现役军人当先锋、打头阵,还有400余名文职人员扛重担、打硬仗。

  文职人员张熠的阵地是“红区”,紧张工作之余,她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这是她记下的一段对话:

  “姑娘,你们年纪这么小,不怕死吗?”

  “阿姨,我不小了,两个孩子上幼儿园。”

  “上有老下有小呀!家里人让你来吗?得多担心呀!”

  “阿姨,我是湖北人,我是部队的文职护士,我不来谁来?父母身体不大好,我是瞒着他们过来的。”

  “好孩子,谢谢你,一定注意安全,安全回家!”

“火神山”阻击战 ▲2月16日上午,记者用无人机航拍火神山医院。 王传顺摄

  在火神山医院的每一天,张熠觉得过得非常充实、感动满满。病房里,每天她戴着三层手套给患者打针、握手,戴着口罩的他们,看不清彼此的面容。可他们都知道,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阻击战面前,大家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

  每天深夜往返于医院与住地,乘坐班车单程都得40多分钟,“见过凌晨4点的武汉”的赵春光毫无倦意,这位国庆大阅兵文职人员方阵中的一员,主动申请在“红区”值夜班。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当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当一个国家身处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那就是使命!”这个中国女篮赛前动员视频,赵春光看了很多次。他说,每看一次“都泪流满面、血脉偾张”。

  关内容,为下一步执行任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致敬每一位平凡英雄

  -解放军报记者 陈国全

“火神山”阻击战 ▲记者陈国全在一线报道

  数字,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冬春之交,令人触目惊心。

  或增或减的简单数字,记录着史无前例的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日日夜夜,烙印般深深地标注在时空坐标上。

  数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家庭,是在这场生命大营救行动中无数人无畏前行的身影。

  “一定记住啊,再累也要坚持吃饭。你和儿子都胖乎乎的,才是我最喜欢的模样!”护士谌磊揪着妻子张欢的脸蛋叮嘱。2月21日傍晚,“战地夫妻”相聚,谌磊终于见到第二批赶到武汉的张欢。“本来就瘦”的谌磊又瘦了不少,张欢看到后心疼不已。

  “每天讲两遍不够,我就讲两百遍!”战斗在重症监护室的“红区”,护士长陈静每天不厌其烦提醒大家,注意做好每一道洗消程序。休息时,她吃“以前根本不吃”的巧克力保证体力,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重症患者。

  这场惊心动魄的武汉保卫战,被层层防护装备包裹的医护人员冲锋在最前线,用智慧和双手,托举生命方舟,为患者带来信心与希望。

  熟悉的武汉,陌生的城市。20多年前军校毕业,我军旅生涯的第一站就是武汉。20多天来,乘车往返于各定点医院和住地,这座熟悉的武汉以一幅异常陌生的模样,呈现在我的眼前。

  冷冷清清的街道,几乎碰不到行人,往来的车辆非常少。商场、超市大门紧闭,找遍10多条大街,才找到一家开门的超市,没有人能以个人身份购物,团购者、代购者行色匆匆,就连对视也是短短一瞥。这一幕幕,令人心悸。

  “你是谁?为了谁?”时隔22年,武汉版《为了谁》歌声响起。时隔22年,武汉保卫战的号角响起。数万名白衣战士无畏冲锋,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防护服下的面孔,但歌声中自有答案: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夜幕低垂,知音湖畔,“火神山”灯火通明,那一束束散发着勇气与大爱的微光,直指茫茫夜空……

  来源:中国国防报、海军新闻

  摄影: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范显海

【编辑:王诗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火神山”阻击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5228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