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从黛玉的言语中看宝黛二人的爱情——以“黛玉含酸”为例

发布时间:2020-02-13 所属栏目:散文

鲁迅先生在《<绛花洞主>小引》中写道:“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至极的读者,我看见宝黛二人的爱情。黛玉在进贾府前就暗自叮嘱自己“万事要谨慎,不可说错一句话,不可行错一步路”,那么对于如此谨慎小心的黛玉,我认为从她的言语中可以直接窥见她与宝玉的爱情进度,以及双方对于彼此的态度。

大抵女子在爱情初期都是较为被动的,不像男子那般主动,那么作为清朝作家曹雪芹先生笔下“晶莹高士”的黛玉,自然也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宝黛的爱情从初识到热恋再到黛玉逝世宝玉出家,黛玉对待这份爱情的态度也是由不大主动变为十分主动的。

初进贾府,黛玉十分谨慎,长辈问什么便答什么,自己不多说一句,生怕讨了嫌。较于宝钗进贾府的描写,曹公显然更偏爱黛玉,宝钗的出场几句话便了结,甚至没有正面的出场安排,而黛玉进贾府的描写可以说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了。黛玉的出场牵出了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的出场,自然也包括“混世魔王”宝玉。黛玉看到宝玉时,隐隐觉得很熟悉,但是她什么也没说,这里便显示出黛玉的谨慎小心了。可是偏偏,这个“混世魔王”不知是真心还是玩笑,非说“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不同于明清时期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几乎都是在庙宇之类,曹公将宝黛二人安排在一个府里,同一屋檐下,本就十分之高,更妙的是通过宝玉这一句“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立马使二人碰撞出了暧昧的火花。不论是初次表露心声还是席间宝玉摔玉,黛玉哪怕心里有无尽波澜,她依然言缄,不主动多说一句话,只有宝玉一人主动。后来两人渐渐熟络起来,黛玉自然话多了也更活泼了,但是聪明的黛玉在完全掌握一件事之前绝不会叫人看出自己的心事。比如“静玉生香”一节中,宝玉主动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看望黛玉,又主动要和黛玉睡在一块儿说话,见黛玉恹恹得不大理他又主动讲起故事逗黛玉笑,全程都是宝玉主动。此时二人关系还未完全确定,所以黛玉的话语自然不够主动,因为她要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保全自身,就要言语上处处小心,不露纰漏。

但是“黛玉含酸”中的黛玉就不同于暧昧期的黛玉。此时她与宝玉的关系经过前面“宝玉挨打”等等一系列事情,已经互表心声,确定了下来。那么对于已经能够掌握的感情,黛玉则要主动宣示“主权”,尤其是在情敌宝钗面前。一进门那句“哎呦!我来的不巧了。”就令人感到一个字——酸。宝钗的聪明在于装糊涂,那么黛玉的聪明就在于借宝钗的装糊涂呛宝钗,并且能够通过“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巧妙地圆回来。我想恋爱中的女生没有哪个乐意自己的男朋友和别的女生单独相处的,更不用说挨肩闻袖嬉笑打闹了。倘若遇着了,必定要巧妙地吃个醋,让情敌气也不是,不气也不是。而宝钗劝宝玉喝热酒时,“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第一回合赢了的黛玉此时稍作歇息,同时也显得不那么过分。宝钗劝酒时黛玉不做声,可是等到雪雁来送小手炉儿时,借着数落雪雁“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来数落宝玉。这一下,不止宝玉“无回复之词”,连宝钗也“丢盔弃甲”、“无法迎战”了。那么女儿不迎战,薛姨妈为了气氛不尴尬,也要打个圆场的。可是黛玉使个软,“也就是在姨妈这里,倘若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又扳回了一局,得,第二回合,又是林黛玉赢。那么再到晚一些一起准备回去了,黛玉说了句“再不回去那边该找咱们了”,通过“那边”、“咱们”,自然的和宝玉站在了一起而把宝钗推到了一边。这一句,可以说黛玉把对宝玉的主权,稳稳捏住了。又通过给宝玉系斗篷秀了一会恩爱,第三回合,黛玉赢。真不愧是个“伶牙俐齿的宝丫头”,对宝玉的主权宣誓把宝钗打得措手不及,热恋期的黛玉通过她的话语便可看出她对这份爱情的珍视。

后来贾府渐衰,宝黛二人的爱情也走向了下坡路。黛玉在不确定自己与宝玉的婚姻能否成功时,自然很焦急。因为此时婚姻的成功与否意味着他们的爱情保全与否。而“黛玉梦魇”一节中,黛玉在梦里告诉宝玉自己要被嫁作填房时,而宝玉竟然回了句“宝姑娘大喜了”,黛玉噙着泪说“你当真吗?”而后宝玉要将心掏给她看,用刀刺了自己后,倒地身亡。黛玉梦醒后咳了血,自此病情加重,为后来逝世埋下伏笔。那么对于已经投入一切而这份感情被家长阻挠的黛玉而言,她肯定想要尽己所能抓住爱情,所以她的言语中更多的是焦急和妥协,不像热恋期那样锋芒毕露,伶牙俐齿了。

从最初内敛小心,到热恋时伶牙俐齿,再到情衰是焦急妥协,从黛玉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二人爱情的全程。在这个悲剧中,“诗意”的黛玉的逝世,也宣告了这场爱情的终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从黛玉的言语中看宝黛二人的爱情——以“黛玉含酸”为例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516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