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12月12日电 南水北调水质是焦点,在保障东、中线水质上有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打算?对此类话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石春先12日均予以了回应。
资料图:工作人员为水质监测取水。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国新办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有关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南水北调水质是焦点,在保障东、中线水质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
石春先首先谈到治污话题,他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有要求。南水北调在规划设计阶段,包括工程建设以及现在的运行管理阶段都坚持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三先三后”,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二是客观上需要。以东线为例,在规划阶段,预测到2000年的水平,东线一期工程范围内输入两省化学需氧量,就是常说的COD入河量是35.3万吨,氨氮入河量3.3万吨。如果要实现III类水的目标,真正可以入河的是6.3万吨和0.53万吨,所以客观上确实有需要。而当时东线干线黄河以南有36个监测断面,这36个监测断面在治污之前只有1个断面是III类水质,3个断面是IV类水质,有32个断面是V类和劣V类的水质。
“所以当时大家都认为南水北调的成败在于治污能不能按照规划见效。”石春先表示。
具体怎么治?石春先指出,东、中线在工程建设时,包括规划阶段,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治污措施。
东线工程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规划安排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点源的治理、城市污水的处理、流域综合治理、截污导流等五大类426个治污项目,投资大概是153亿元。在通水前,这个规划实际完成了174亿元,完成率是113%。为了强化治污,苏鲁两省又安排了514个项目,总投资200亿,纳入了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良好。管理方面,包括严格环保准入、推进退渔还湖等,地方上还做了很多工作。
中线,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是一到二类,一直很好,但考虑到中线供水的重要性,当时中线的水质标准定的是II类,如何能保证II类?国家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这个规划当时覆盖了水源区的43个县和重点的乡镇,包括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了。另外,政府也采取高门槛,通过工业结构调整来淘汰一些重污染企业,当时关闭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500多家,叫停和否决了300多个项目。同时,还搞了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也就是在库的周围1公里范围内不允许种需要施农药、化肥的作物。包括河南、湖北采取的“清水行动”“护水活动”等,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了水源区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此外,在渠道两岸也开展了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分别划定了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进行干线生态带建设,彻底把外来的污源和干渠隔离开,解决污染问题。同时,工程沿线建成了水质监测站、自动监测站等,实时加强水质监测。
石春先指出,通过采取这些措施,通水五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一直是满足要求的,而且是越来越好。据中线干线渠道水质监测断面统计,去年I类水水质占比是82%,今年大概提升到了近88%。“从目前来看,原来采取的措施和后来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监测、应急等是有效的,中线的水质是有保证的。”
【编辑:罗攀】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南水北调工程如何保障水质?有何措施?水利部解答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