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兰州10月15日电 (朱元军 钱彦虎)在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大山深处,有一个叫颉岭的小乡村,70年来,从看天吃饭,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到“土里刨食”,温饱线上望山兴叹,再到如今村美民富,“牛、林、药”产业齐头发展,赶着“红牛”迈入小康路。
金秋时节,走进绿树掩映的黄土高原颉岭村村民院落,错落有致的养殖牛棚,干净整洁的村部广场,村道两旁鲜花盛开,今天的颉岭,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为昔日的颉岭村翻拍图。(资料图) 钱彦虎 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山里人日子苦得很啊!”71岁的村民马长有回忆说,劳动力一个工分两三两粮,肚子饿得头发昏,就跑到林子里挖苜蓿菜、摘五爪子、拾野果子……家家户户都住泥草屋,饮水扁担挑,山里人一年出不了一次村。
1978年村口墙上刷着新宣传标语——“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马长有老人如今回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不吃大锅饭了,人人心里热乎乎,卯足劲准备大干一场!
于是,在老村支书的带领下,村里男女老幼齐上阵,用铁锹、锄头、小推车修通了山间道路,三年整修梯田上万亩!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也是从那时候起,乡亲们吃上麦子面、不饿肚子了,女娃娃穿上花布衫,但饮水还是靠驴驮,驮一趟水至少一个小时。后来耕地下种有了牛,村里逐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农用车……
马长有说,日子是慢慢变好了,但和山外面比差得远。年轻人到外地打工去了,留下老幼放牛种庄稼,平日就见几个懒汉蹲在墙根下晒太阳、说闲话!大人教育娃娃时常说,“好好念书,考上大学走得远远的,再甭回这山窝窝受罪咧”。
颉岭村包村干部者广军说,2014年,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159户5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53.28%。当地流传一句话,颉岭山大沟深,出门靠走,通信靠吼,吃水靠挑,养牛靠放,脱贫靠什么?
2015年,崆峒区出台了26条聚焦深度贫困乡村推进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山大沟深,出行不便,居住分散,收入单一……一个个问题收集整理出来,乡村两级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居住分散,那就集中搬迁;搬迁没有地,那就削山头造平地。
历时一年,颉岭村的5个山头被削平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院落平地而起,76户村民搬入了3个集中安置区。11公里沙化路通到田间地头,自来水沿着3.5公里管道流入村民家中,全覆盖的通信网络让山外世界更加清晰,光伏发电“点亮”家家户户。
近年来,颉岭村先后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民族乡发展等各类项目资金2300万元,建成了“四通两排一部一室一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肉牛养殖小区3处、单列式养牛暖棚60座,建成双列式养殖暖棚780平方米,入股贫困户20户,人均畜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同时,还对迁出区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大户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种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种植柴胡、党参等中药材,初步形成“牛、林、药”产业齐头发展新格局,村民致富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颉岭村党支部书记苏广军说,颉岭村将借助海寨沟生态旅游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青山变金山。挪穷窝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住得稳、能致富,只有真正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彻底摘下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黄土高原村落蜕变:从“土里刨食”到“牛林药”致富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