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足迹】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发布时间:2019-06-04 所属栏目:国内新闻

  地点 南京

  采访者 郭淼

  中国东风导弹,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东风快递”,号称“使命必达”。从一开始的“亚洲包邮”,到如今的“全球覆盖”,基本上,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能享受到“东风快递”的“优质服务”!只不过,这快递专寄危险品,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如果说“东风快递”是我国军事装备中战无不胜的“矛”,那“无所不察”的雷达,就是我们防御武器中不可或缺的“盾”。

  雷达被称为科学的“千里眼”,1935年诞生于英国,曾在二战中大显神威,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

  坐落在南京市雨花开发区的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尽管手里握着很多“绝活”,但外界对这个低调的研究所了解却是少之又少。我的这次蹲点算是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胡明春:14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这是妙耳山的原址……

  电科主楼展览厅里,记录着14所、也是中国雷达发展的曲折历史。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发,国家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所需通信装备,不依靠苏联进口,全部自行解决。在元器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为支援前线,研究所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收寻雷达器材,甚至从泥土中、从草堆里挖出国民党军队遗弃的器材用于雷达的修配。

  1953年夏天,中国电科14所前身——南京电信修配厂在申仲义、张直中二位的带领下,参考苏式雷达样机进行仿制,着手研制国产雷达。

  第一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14甲中程警戒雷达当年年底诞生,尽管最大探测距离仅有125公里,却是中国雷达迈出的关键第一步。之后一大批仿制雷达被送往祖国边陲站岗放哨,为保卫祖国做出巨大贡献。

  1964年春天,毛泽东主席会见钱学森等科学家,专门谈到了防御问题。但是建立国家防御体系,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简直难以想象。研制预警雷达系统的重任落到了14所肩上。在14所主楼办公室,我见到了当年科研人员中的一位、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所长贲德。

【足迹】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贲德院士 摄影:郭淼

  记者:贲老,您现在还经常来这办公室吗?

  贲德:天天上班天天上班,只要不出差。最近两年相对少了,前边一年坐一百次飞机。

  记者:出差很多到到处跑,看来身体非常的棒。

  贲德:身体已经是不比当年了,显得是老迈年高,已经是耄耋之年!

  我眼前的老人温文儒雅、风趣幽默,和军工、武器等“硬家伙”似乎一点都不沾边。他的办公室,被各种书籍和资料堆得满满的。

  记者:跟雷达打了一辈子交道。

  贲德:是,这一辈子也不会分开了。应该说和我个人生活密不可分了,密不可分了……

  纯中国造雷达,可以说是贲德等老一辈科研人员亲手养大的孩子。只是这孩子的诞生并不那么顺利,整整用了十年。六十年代末,刚从哈工大毕业没多久的贲德就接到了相控阵雷达研发的任务,可这究竟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

  贲德:叫我研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在学校肯定没学过那些,是新东西,所以要从原理上学起。苏联的保密制度很严,新东西他不太往外透露的,只能介绍“相控阵雷达”这个名词,详细技术细节,完全靠自己探索,这个是很难。

  研制雷达离不开精密计算。早已习惯电脑的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科学家们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没日没夜完成这项任务的。

  贲德:都是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所以这个很慢,算一个数据要非常费了很大劲。运算步骤很多,所以不断的摇手摇计算器。

  记者: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协同完成这个工作是吗?

  贲德:投入几百个工程师来干这个事儿,因为雷达它是由很多分系统组成的。有搞天线的,有搞馈线的,有搞发射机的……每个系统都是由专人来做。

  1978年12月25日,14所终于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大型预警相控阵雷达。这部整个天线和控制系统有8层楼高的超远程雷达,1979年成功跟踪了美国“天空实验室”、1983年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坠毁全过程,并准确预报了陨落的时间和地点,精确、快捷赢得了国际信誉。

  研制雷达,每一次都是难啃的骨头。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使我国拥有充分制空权,14所又接下了机载雷达的研制任务。

  贲德:没有雷达就不能打仗。你看不见目标,几十公里以外,要靠雷达,地投炸弹也靠雷达来控制,才能炸到目标。

  要知道,机载雷达当年可是国际上少数几个拥有“绝对制空权”国家秘不示人的“杀手锏”,因为这是国际雷达最高科技联合应用、有机融合的结晶。

  贲德:在研制过程中,(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要求去北京汇报,汇报完了,在这吃饭。刘华清端起的酒杯,咱们今天喝断头酒,雷达搞不出来杀头,在饭桌上说的这个话分量很重的。我说我知道,我体会到这个事对国家很重要,好在把它做出来了,要做不出来,没法交代。

  胡明春:天安门广场阅兵、朱日和阅兵,空中编队,第一架飞机上面背着圆盘,这个圆盘就是预警雷达,这个是空警2000。我们没有预警机,原本是要引进的,结果国外撕毁了合同,我们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己研制出来了。

  现任14所所长胡明春,与老院士贲德一样,儒雅淡定、说话不紧不慢。但言谈间我依然可以体会到他对空警2000,以及雷达新成员的那份骄傲和自豪。

【足迹】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中国电科14所所长胡明春 摄影:郭淼

  在他的带领下,14所拥有了一系列“绝活”,多谱段、全谱系地面情报雷达家族、中国反隐身预警装备、量子雷达等前沿技术,并成功保障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发射,胡明春所长代表14所连续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记者:雷达水平做到卫星这个阶段,是到了金字塔尖上了呢?

  胡明春:地面雷达坏了,你可以停下来,你修,你上了飞机以后,飞机降落到地上,你还可以修。到了卫星上你是一颗星发上天了,没办法修理了,所以确保这个东西要不出问题!(目前)证明我们的方式方法是过关的。现阶段,我们做的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或者是在第一梯队里面的。而且完全走的是自己的路,所以70年发展到今天这样,我们还是很骄傲很自豪的!

【足迹】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胡明春所长接受中国之声记者专访

  一图读懂14所历史沿革与变迁丨礼赞70年

  1949.4.24

  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第六厅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雷达研究所(中国电科14所)成立,中国雷达工业从此起步。

  1949.10

  华东军区将雷达研究所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处雷达研究所(中国电科14所)。

  1952.8.1

  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南京电信修配厂(中国电科14所),仍属军委通信部领导。

  1955.6.1

  南京电信修配厂(中国电科14所)划归第二机械部第十局领导,纳入国防工业体制,同年8月5日,更名为国营七二〇厂。

  1959.4.15

  第一机械部决定成立南京雷达总厂,下辖七二〇厂、14所、924厂;同年10月9日,南京雷达总厂召开成立大会。

  1960.12.27

  中央军委决定组件航空、舰艇、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等三个研究院,14所划入军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院(第十研究院)。

  1961.5.26

  14所转为军队编制,番号为“国防部第十研究院14所”,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7615部队”。

  1965.1.1

  14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回归地方管理。

  1968.1.1

  14所再次转入军队系统,由国防科委领导,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一八研究所”,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八二〇部队”。

  1971.3.25

  14所番号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〇一四研究所”。

  1975.6.20

  14所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再次回归地方管理,名称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一〇一四研究所”。

  1979.1.8

  14所对外启用“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名称。

  1983.1.8

  14所由“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一〇一四研究所”更名为“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

  1993.6.25

  14所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更名为“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

  1999.6.17

  14所由“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更名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

  2002.7.17

  14所由信息产业部划归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2009.3.31

  中国电科集团公司王志刚总经理现场启动14所搬迁仪式。

  2018.11.13

  中国电科党组正式批复同意中电国睿子集团总体建设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61k阅读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标题:【足迹】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4065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