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布时间:2018-05-12 所属栏目:初一作文

一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无比强大的朝代掀起尘土冲我咆哮着,却又带着哀怨慢慢远去。

  遥想始皇当年,君临天下,意气风发,自比三皇五帝,以为万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长城,建丽陵,阿房宫雄伟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数日不熄。

  这不就是安乐的好处吗?

  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此看来,自古英雄不都是多磨砺的吗?周文王坐牢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作《春秋》,屈原流放时创《离骚》,左丘失明后着《国语》,韩非子囚秦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完《史记》。纵观千古,有几个伟人又不是“苦命人”?

  于是,孟子又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欧阳修所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这个道理?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受到困扰,思虑阻塞以后才能奋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纵观千古,哪一个朝代又不是这样?难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难吗?不,不难。只是那一颗颗励精图治的心,在长年累月的纸醉金迷中,失去了当年锐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奢侈一点的装饰品而已,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是血与肉的代价啊!

  所以,孟子又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还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没尝过坐船的苦,哭闹得让人心烦,大家百般安慰也无济于事。一位哲学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几经沉浮才拉他上船。从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顿,有说有笑。原因何在?哲学家说,历经灭顶之灾的忧患,才知安乐的价值。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没去过地狱的人,永远都不认识天堂!如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辈辛勤闯下的一片天地,挥霍干净。也许,他们的父辈给他们了许多财富,但独独就忘了一件宝贝——磨砺。自古英雄多磨砺,不是吗?磨砺不也是成功必须的一块基石吗?我们才不是要做温室之绽放,而是想在蓝天中搏击!

  只听得孟子喃喃自语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 : 善待忧患与安乐

善 待 忧 患 与 安 乐

伊焕章

连日来拜读《鹤岗晚报》,我沉浸在无比喜悦与激动之中,既为侯金鹏、郭久龙在困境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流泪,更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各界人士的一片爱才之心所感动。身处困境不气馁不低头,艰苦奋斗,勇于战胜困难,迎得生命的辉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侯金鹏等特困生身上充分体现出来,很值得无论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的人们学习。

我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历经生活坎坷。幼年丧父,青年丧母。无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还是在十年动乱时期,我都抱定一个信念,唯有努力学习成才,别无选择。在饥饿难挨贫病交加的时刻,也没有停止过读书。在失去父母生活无依靠的情况下,经过刻苦学习,考入一所享有助学金待遇的学校。即使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也始终不忘认真读书。总觉得一个人不学习不奋斗无法在社会立足。侯金鹏、郭久龙如不含辛茹苦学习,哪有今天社会的认可大众的美誉和赞助。人生不能失去渴望和追求。侯金鹏等特困生正是满怀实现自身价值,报效祖国为父母争气的渴望和追求,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倒,克服了富裕家庭孩子们想象不到的生活拮据和辛酸。也许苦难成就他们。“自古英雄出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之说具有一定道理,联系我市出现的特困生现象,更加发人深思。在人的一生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多吃一些苦,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坎坷,往往比生活在安乐窝里更有益处,将成为一生中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有了吃苦耐劳的经历和战胜千难万险的英雄气概,无论今后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挺直腰身,千方百计战而胜之。由此可见,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裕以后一味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丧失艰苦奋斗精神,人生支柱就会倒塌。

当然,每个人并不希望一生下来就面对苦难,都希望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无虑。一个人能否成才,往往不完全取决于苦难或安乐。如何做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矢志不渝,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多数孩子的衣食有保障,学费问题不用自己操心。但是大多数孩子是否能够做到终生不依赖父母,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己去拼搏一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国外许多国家里,父母抚养子女到18岁或考上大学,父母就不再提供生活费用,完全靠子女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目前,在我们国家则不然,绝大多数父母不但把子女供完大学,而且有的走向社会仍然躺在父母身上,靠父母养活。这是极不利于子女自强自立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无法选择,无论出身穷富,都需要有自己的理想、志气和抱负。并不是说穷人家的孩子需要刻苦学习、艰苦奋斗,而富人的孩子就不需要了。要体现人生价值,有所成就,不在于坐享其成,而在于自力更生,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正是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应该自塑的美好人生。

写到这里,想起了苏轼的《教战守策》中的一段话:“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联系特困生读读这段话,岂不发人深省。“生于忧患,死遇安乐”,当深长思之。(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三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上下而求所。子曰:国有一鸟不鸣也不叫,然不鸣则以,一鸣惊人…韩子有曰:世有伯乐然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顾志者非智,愚者非愚也…然笨鸟为何能先飞也…顾得知贵永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意…只怕一日暴十寒…然情依如此。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后的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21093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