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上海醉白池-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发布时间:2018-05-11 所属栏目:叙事作文

一 :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小时候住在醉白池公园附近,离乡多年,如今年过不惑又回来,游园之后有些感慨,忍不住写出,给自己留个纪念,兼以娱乐大众。
公园大门是古代衙门式样,门票12元。跨入门,劈面一个照壁,上面胡乱刻了些画。从照壁旁边绕进去,眼前一暗,进入了一个林子,以前没这林子的,不知何时所建。林中有些大树,也有不甚高的灌木,树种多样,高矮不一,但都枝繁叶茂,极少有阳光照到地面,形成有效隔热绝光层,将七月骄阳阻挡着在外。林中青砖小径弯曲盘绕,有一个二米多高太湖石,顶端一眼人造泉眼在淌水。在林中前行不多远便可见一古色古香大宅子,门上悬匾,大门内的告示牌称此屋原是松江某处的古代豪宅,家具全是红木的,图案雕刻精美云云,据此本人将此所在命名为“拆迁安置林”,简称拆迁林。
在林中继续前行没多远,透过树干,远远看见一个池子,池中满坑满谷的绿色荷叶,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亮光,于是紧走几步到了岸边,全景呈现眼前:从未见过如此蓬勃的荷花!整个池塘上千平米,被荷叶遮的严严实实,大部分区域叠了两三层荷叶,高度有一米以上,仍挡不住荷花钻出,或白或红的花如同星星洒落池中,白者如玉红者如霞,含苞者如仙桃,怒放者如海碗,很像动画片《宝莲灯》里的道具,此景让我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故而本人将此池命名为“小西湖”。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有一游廊曲折跨池塘一角,游廊一侧伸出个亭子,亭子尖顶上一只表面斑驳的石刻仙鹤昂首向天金鸡独立,这位老兄自我记事起便一直立在此处,只靠一条细腿屹立至今兀自不倒。亭中有石桌凳,一群老头或下棋或围观或闲坐或躺在游廊矮墙上,虚度光阴安享晚年。
转向左前行没几步边上了大路了,此路宽约两米,条石铺就,表面光洁,笔直伸向前方,有一百多米长,将公园分为左右两块,故本人将此路命名为“中央大道”。中央大道中间隆起为石拱桥,因为下面有条小河。中央大道左侧印象中是开阔的大草坪,现在也是草坪,但是实在不能称“大”。我站在桥上看了又看,终于看明白了:地皮还是那么大,但边缘林带向中心蔓延,侵占了大片草地,若不是中间隔了这么长时间,这景象就像科幻电影里外星植物在地球上疯狂生长一样,原先可开群众大会的草坪现在像是某别墅的院子。
大草坪对面就是儿童乐园了,在公园大门外看到地图上标出了儿童乐园,让我意外又兴奋,以为可以见到童年时的玩具,结果呢?全是放屁!骗人的!儿童乐园的门被几块大胶合板封上了,透过围墙的镂窗可见里面是个狼籍的建筑工地,哪有游乐设施的影子?以前这里有秋千、大象形状的水泥滑梯、绳梯、转盘,初中毕业的时候还来过。那么现在松江的小囡去哪里玩?
顺着中央大道往前走,就到了石拱桥了,桥栏杆顶端有表面粗砺的花岗岩小雕刻,形状各异,有小狮子、圆球、如同京剧里铜锤的立方体,甚可把玩。过了石桥继续前行,右侧有一小块林地,清一色的水杉,树干笔直高耸,锥形树冠瘦长对称,如同未撑开的巨型太阳伞,与园中其他的中式园林植物风格迥然不同。 水杉林后面是一条小河,小河后面是个十多米高的 大土堆,就是那种每个公园都有的标准化小山,山坡种花草,一条曲径通山顶 山顶一个亭子。很多很多年前有一次游园,见到惊人的一幕:山顶上一株大樱花树怒放,树冠是直径有十来米的球体,粉红色的花儿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朵,密密的填满整个树冠空间,树的周围反射出红色光晕,我以后再也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电视里也没见过,后来我几次游园,再也没见到开花盛景,为寄托哀思,本人将此山命名为“望樱山”。
继续前行,中央大道止于一个门洞,门洞挖在一堵高大雪白的粉墙上,跨入门内,眼前豁然开朗,好一处宽敞的广场:中间是一方方正正的水池,围以横平竖直的花岗岩石栏杆,水池东、南、西三面是四五米宽的石砌走道,北面是一大块空地,再北面是一条长长的古式房屋,横贯东西墙。整个区域建筑风格是西式的,故而本人将此处命名为“罗马广场”。水池中央是个表面满是水渍的雕塑,略呈锥形, 一米来高,图案像年画:下方几条鱼盘绕,顶上一朵大荷花,荷花正中会喷水。北侧的长屋子早年是个茶馆,里面摆着若干八仙桌, 总有老头坐在里面喝茶,并欣赏广场里的游人。现在中间几扇大门敞开,黑咕隆咚像洞穴入口,走到门口张望,没有家具没有人,地上散落着垃圾,看起来被人类遗弃很久了。那些老头去哪里了?他们过的还好吗?还有几个活着的?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从大门到罗马广场这片区域是新社会人民公园的风格,除了增生的拆安林外。往里走,内园是苏州园林风格,就是那种满是白墙围起的小小和更小小的天井,其中遍植各色花草,沿墙连绵不绝的曲廊的古典园林。其中某个阴暗角落有个小莲花池,莲叶肥嫩鲜绿浑圆,大小如乒乓球拍,平平的漂在水面上,几朵紫红色莲花散在其中,盛开的黄蕊紫瓣花朵浮于水面上,花茎隐在水下不能见。此池朴素娴静,不似外园的荷塘张扬。再里面有个新建的盆景园,面积挺大,盆景有大有小,放在专用水泥台子上。造型大多是虬劲的松树,作为盆景其实是很不错的,只是放错了地方,在真正树林包围下,这些盆景象是被未来世界的激光缩小器照射过的树林残骸,兼之这里空旷无人,强化了悚人的效果。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内园的核心自然是醉白池了,有无数的门洞和通道通向此处,醉白池是个大致方形的池塘,每边长约十几米,东、北、西三面环以长廊,东西侧长廊各向水面伸出一亭子。北面开放式,坐落两幢古屋夹一小路,西边那幢屋檐下挂一匾,上书斗大的“醉白池”三字,池水浑黄,不知何故荷叶稀疏,还夹杂枯枝败叶如同深秋景象。走廊的墙上排列有二三十块黑色石刻,全镶着玻璃镜框,大小如横放的搓衣板,大都刻着一个人像加人物传记,文字是专业高深竖排繁体,像是古董。池北面有个四合院,早年间有人家住的,现在开发了,站在大门口,但见门内迎面一尊古代干瘦老头的白色胸像,笑眯眯看着每个企图进门的游客,好像辟邪镇宅的神像,指示牌称此人为明代画家董其昌。两边厢房墙上挂满了字画,我敢打赌不是董画家的真迹。
此处为何起名醉白池呢?“白”为何意?小时候听大人说是指李白,但最近看资料说是白居易。不论是指谁,皆斯文有余活泼不足,无助于提高醉白池的知名度,为了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在下以为还是说成白娘子为好。(导游小姐一手执三角旗,另一手纤指指向池面:“传说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型吓倒许仙,白娘子自知闯祸,立即下水逃遁,一直游到了这里,当年这里还是荒郊野外,白娘子就在这里歇了几天,酒醒透了才回去,从此这池就被称为“醉白池”了。由于白娘子吐出了一些雄黄酒,所以池水一直浑黄,荷花也长不好了,但此池从此得了仙气。明代附近住着一个叫董其昌的小孩,常来池里摸螺蛳抓黄鳝,所以聪慧异常,成了一代书画大家。大家可以舀些池水回去,也沾点仙气哦。")
走到此处就该折回去了,整个游园期间所见游园者只有十几人而已。的确是既能怡情又适合发思古幽情,只是不知下次再来又是何年了。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二 : 上海双日游——醉白池游

  一个多云还带几分寒意的美好上午,我和妈妈在上海看完眼睛后,来到了醉白池公园玩。还没进门,我便听见了鸟儿叫得欢。看来它们因自由而高兴地吹唱啊!

  我先来到雕刻室。一入门便被迷信了——雕得太美了!有百花齐放。瞧,一朵朵花儿多娇艳啊,仿佛自己就在花海里。还有双龙戏珠、赤壁大战、八仙过海等。

  之后我顺着羊肠小道来到了五色泉。只见一股清泉正环绕着假山缓缓地流淌,真像一个娇气的梅花。

  最后我来到了离出口最近处,看见了美丽的梅花。“哇!”我低声惊叹着,“太美了!”梅花有白的、有粉红的,有张开的、有合拢的,多姿多样。

  醉白池,我爱你!下回有空会再来玩的。这儿真是个好地方!

 

    三年级:林乐姣

三 : 上海醉白池

醉白池

·

醉白池为上海最著名的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上海地区保存完整、独具明清风格的园林精粹,为江南名园。该园位于松江区人民南路64号,东邻榆树头,南临人民河,西靠人民南路,北近松汇路,全园新旧东西两园总面积76亩。

明末著名文人园

醉白池建园史,还得从董其昌说起。明朝万历年间,中国杰出书画家董其昌教子不严,其次子董祖常倚仗父势,横行乡里,强抢民女,因侮辱殴打范姓秀才,激起公愤,酿成了震惊朝野的“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在松江南门龙门里的住宅及白龙潭的藏书楼等,均被愤怒的民众烧毁。《上海历史文化·书画家董其昌》一文中写道,“民抄董宦”事件后,“董其昌便在城西另筑董园居住……园中有池台亭榭,风景清幽,宅第宏大,庭院雅秀。据考证,董园即今醉白池的前身,董其昌的大部分著作和书画精品,就是在这里创作的”。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及松江画派、松江书派文友常在此雅集,泼墨觞咏。醉白池最早的匾额为董其昌九个画友之一的王时敏所题,落款有“崇祯元年”(1628年)字样。因董其昌崇敬白居易,号思白,故王时敏题写园名时用双关语,思念白居易与董思白两位名人。此匾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匾由著名画家程十发题写。据清人章鸣鹤《谷水旧闻》谓,“醉白池为董思白觞咏处,国朝后归顾水部大申,近日则顾司训珠怀居之”。由此可见此园应为明代始建。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松江人、工部主事顾大申购得此处旧园。在清代碑记上,对“醉白池”的园名还有一说。原来,宋代宰相韩琦,因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归隐家乡河南安阳后筑“醉白堂”于池畔,并在堂内吟诗酬唱,所作《池上》诗中有“若为寥落境,乃值酒初醉”句。顾大申擅绘画,善诗文,亦慕白居易之乐而效法韩琦,筑堂于池上,名“醉白池”。

醉白池历史变迁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顾大申购得此处旧园,精心翻修后辟为别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亭林贡生顾思照所有,又加修葺,成为当时诗人墨客结社唱和之处。嘉庆二年(1797年)此园为松江善堂公产,内设育婴堂、征租所。道光至咸丰年间,叶圭主事堂事,用善堂田产建“征租厅”(今改为“轿厅”),重修宝成楼、大湖亭(悬“花露含香”匾)、小湖亭(悬“莲叶东南”匾),长廊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船屋,仍悬董其昌书“疑舫”匾额。光绪二十五年,建池南仓房及池西南六角湖亭(悬“半山半水半书窗”匾)等建筑。宣统元年(1909年)筑水阁,即池上草堂。同年建雪海堂,后在堂前置明代石狮一对。民国元年(1912年)12月26日孙中山来松江视察同盟会松江支部时,曾在雪海堂里发表演说。民国6年园又整修一新,成为当时士人咏游之地。不久,又被驻宁军斗山部队作团部进驻。同年拆去池北茅亭,建“乐天轩”。民国16年池西畔倒卧女贞树旁,建“卧树轩”。民国20年,张氏后人献明代书法家张弼从江西南安带回的“凌霄怪石”,因张弼为官清廉,还乡时以该石作压船石,故俗称“廉石”,今置乐天轩东。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园中设立臭名昭著的“慰安所”,厅堂内部装饰被改建成日本式样。民国29年,汪伪在雪海堂后新建一座西式的迎宾馆,现改为中式。民国30年蔡光耀将郡学明伦堂及郡斋“海石堂”内散乱之“邦彦画像”石刻移置醉白池廊壁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育婴堂几经交涉,于民国36年8月,将产权归还育婴堂。但民国34年至民国37年,宝成楼、征租厅(今轿厅)被七县救济会充作会址。其余屋舍全部为国民党交通警察部队占用。

松江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院内房屋开办第二十三速成中学。1958年8月,移交地方政府扩建为人民公园,并将松江县文化馆设在园内(1992年迁出)。1959年初,县人民委员会拨款50万元,向西征地60亩扩建外园,加上原有内园16亩,使内外两园合计达76亩。同年10月1日对外开放。1979年恢复“醉白池”原名。1961年秋,宝成楼由松江博物馆筹备处开辟历史文化陈列室。1980年1月,市园林局拨款70万元,新辟玉兰园、赏鹿园、盆景园,前后赤壁赋碑廊,砖雕照壁,并将雕花厅、读书堂迁入园中。2000年,翻建新园西大门仿古建筑及醉白酒楼,使新园与旧园融为一体。

园池内外双八景

醉白池为池名,又以池为园名。其园布局手法以池作全园中心,池仅900平方米,却夏有荷花,秋有明月,一碧涟涟,欢鱼跳波。园中建筑采用自然布局手法置池四周,置物互为对景,起到步移景换的艺术效果;池周内外各八景,使其空间环环套接,庭院的时空连续变化,产生小中见大的感觉。醉白池特点是:同一空间,景与时迁,移步多变。设计者匠心独具,用花墙组成园中园,采用曲径圆洞门及廊、亭、榭,使庭院间既独立又联系,似隔非隔,隔而不断,产生景外有景的观赏效果,形成了园林的动态美和序列美。

内八景

一景:池上草堂 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堂名取白居易《池上篇》意。草堂凌空于池上,四面隔扇,环以廊轩,倚栏四顾,其景幽然。堂前有乔木参天,怪石布岸;堂后上有树荫蔽日,下有流水通池。檐下有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手书“醉白池”匾。堂内有明清桌椅案几,其中八把明式紫檀灯挂椅,为江南稀见之宝。古瓷插屏,铺设齐整。

二景:四面厅 明代建筑。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在此挥毫书屏:“堂敞四面,面池背石,轩豁爽恺,前有广庭,乔柯丛筱,映带左右。”并书对联:“临世濯足,希古振缨”。因四面贯通俗称四面厅。厅堂前古樟三百余年,浓荫蔽日,生机勃勃;厅后百年古藤盘绕,具有古朴之风。明末此处曾为松江画派、松江书派名士们吟诗觞咏,交流书画处。

三景:疑舫 明代建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旧有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手书“疑舫”匾。该建筑北面伸入池中,似池中之舟故名。从北观看,“疑舫”似屋非屋,似船非船,似舫非舫,处于形似与神似之间,设计独到,构思巧妙。舫内原有一匾“花为四壁船为家”,由当代著名油画家俞云阶先生补题。盛暑时,凭栏小憩,莲叶亭亭,凉风习习,十分爽畅。

四景:花露涵香 又称小湖亭,系嘉庆年间(1796~1820年)所造。因该亭西北边植有两棵百年紫色牡丹,每逢谷雨,牡丹盛开,花瓣轻沾春雨,亭中花香扑鼻,故名。游客走进亭内,闻香赏花,无不怡然而乐。靠亭栏而坐,为赏牡丹的最佳景点。

五景:莲叶东南 又称大湖亭,也是嘉庆年间所造。醉白池里种有荷花名种“一捻红”,尤其“并蒂莲”荷花更引人喜爱,时至盛夏,花叶满池,水高风大,莲叶似波,漫进东南亭中,可俯而采之,故名。在此亭小憩,观荷赏鱼,清馨宜人。

六景:邦彦画像 长廊墙上嵌列着30块石碑,上面刻着明代松江府91位著名人物画像,他们是家乡杰出人士,故名。画像由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绘像大师徐璋精制,所绘人物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为中国线条艺术的瑰宝,亦是醉白池镇园之宝。

七景:半山半水半书窗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六角湖亭,一半倚于池岸,一半悬于池上,亭的东部无窗,故名。由当代著名书法家胡问遂先生题写匾额。亭上还有一副对联:“幽树幽花幽静处幽窗观幽景;清池清水清心境清座赏清荷”。对联概括了这儿的景色特点:清池荷叶田田,荷花高举,红绿相间;游鱼时隐时现,蛙鼓彼起,赏景最宜,也是个读书好地方。

八景:卧树轩 又称老树轩。民国15年(1926年)建,当时有一古女贞树旁倒卧轩旁,故名。轩为半面坡形建筑,前有长廊贯通南北。匾由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女士题写。今卧倒古女贞树已无踪影,但轩旁还有一棵百年女贞茂然挺立。轩东北池上有清河桥,于1963年由木板小桥改建为湖石洞桥,盛夏在轩中看桥池荷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外八景

一景:雪海堂 宣统元年(1909年)建。因前后广植梅花,一片雪海,故名。堂面阔五间,匾由当代著名收藏家朱孔阳先生题写。雪海堂最值得纪念的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革命先驱恽代英、侯绍裘等曾在这里作过重要演讲。厅前置2米多高青石狮一对,为明代徐阶原配一品夫人沈氏墓故物。其厅堂建筑为松江清代典型风格代表作。

二景:乐天轩 民国16年(1927年)拆去旧有茅亭而建,其名取自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乐天轩北墙南扉,气宇轩昂,其舍墙东侧置著名书法家张弼的凌霄怪石(即廉石),引人注目。乐天轩幽篁掩映,松林碧翠,怪石嶙峋,屋后银杏参天,屋前板桥流水,有村野之趣。

三景:旧门雕梁 为明清醉白池大门旧址。与今园门呈东西反方向,该门为松江明末清初士大夫豪华大门的典型风格。门厅三间七架,梁枋饰以花卉线刻,檐下额枋雕刻,为门厅点睛之笔。在宽约3米,高约0.2米的木枋上刻有三组深浮雕。中段较长,内容为城市山林风貌,刻有厅堂廊榭、粉墙花窗、芭蕉古木、湖石山峰,图中人物有弈棋、展卷赏画、吟诗对联、互为唱和、童仆端茶服侍等。左段为郊外狩猎图,右段则是高士隐居图。所刻作品刀法高古,线条圆熟,展示了古代松江园林的风貌,再现了古代文人雅士们的生活情趣。

四景:宝成楼 在明代住宅基础上改建。为园内住宅楼,上为闺房卧室,下为主人迎送宾客厅堂。楼后有200余年罗汉松,苍劲挺拔。院角有几株较为名贵的佛肚竹。楼下廊上有当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郑为书“宝成楼”匾。1961年秋取下原“宝成楼”匾额时,在匾额后面发现洋枪队长枪两支,一支存松江博物馆,另一支送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五景:前后赤壁赋 为赵孟手书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碑。字字姿媚圆活、遒劲飘逸,为赵体风格的代表作,与东坡妙文相得益彰。此碑双面石刻,原砌于四面厅,“文化大革命”初,护园人员把石碑从墙上拆下,隐藏于宝成楼后院夹墙中,1986年取出置于宝成楼南碑廊上,重现异彩。

六景:仓房碑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池南圆洞内建仓房,为善堂田产粮仓。1983年改旧仓屋为碑廊,陈列明方孝孺手书“正心诚意”碑、董其昌写“韩范先声”碑、改琦以“正心诚意,克己复礼”八字组成的魁星像碑、《醉白池记》及《后记》碑;吴道子观音画像及郑板桥《难得糊涂》碑(复制品);还有一块后人伪作的《关羽画竹碑》,其“竹叶五字诗”别有情趣:“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意淡,终久不凋零”。

七景:雕花厅 清代后期建筑。原系明代大书法家张弼后裔张祖南宅,原址在松江西塔弄,1984年迁入醉白池新园。在厅堂梁枋与门窗上,精镂细雕有全套《三国演义》人物故事、博古花卉等浮雕图案100多幅,其刀工精练圆熟,造型生动准确,引人入胜,使观者目不暇接。刻有全套《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雕花厅,在上海地区绝无仅有,江南地区也属鲜见。

八景:读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翻建于松江东门外。原为文学家方孝孺两个儿子书房,名叫“於氏读书堂”,翻建后叫“迎素堂”。1986年迁入醉白池西南角,今沿用园内故迹“深柳读书堂”为名,其匾由著名科学家杨纪珂先生题写。

醉白池除了此十六景外,还有新建的玉兰院、射鹿苑、砖雕照壁、盆景园、池山二亭、湖畔三亭等景物和庭院,形成了古色古香的园林情调,不失江南名园风采。

邦彦画像镇园宝

醉白池南长廊壁上,有《云间邦彦画像》刻石30块,每块宽67厘米,高29厘米,其名采自《诗经》“邦之彦兮”句,“云间”乃松江别称,意为松江地区杰出贤人。石刻画像中有91人,其中著名者有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沈度、沈粲、张弼、陆深、孙克宏、莫如忠、莫是龙,状元钱福、唐文献、张以诚,宰相徐阶,礼部尚书陆树声、孙承恩,刑部尚书张蓥,南明工部尚书潘恩,松江诗派主将陈子龙、夏允彝、夏完淳、徐孚远,具有民族气节者李待问、沈犹龙、章旷等。画像是清代乾隆年间松江人徐璋所绘,他是清初著名画像家沈韶的高足,曾被荐入皇家画苑当画师,尤以首创生纸画像著称于世。徐璋怀着对家乡先贤们的一片崇敬之心,遍访各故家收藏的明代影照,精心为松郡先贤一一画像,共绘110人。遗憾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未入《云间邦彦画像》册,据说因他信奉天主教,介绍西洋科学,被视为“异端”,排斥于“邦彦”之外。徐璋将部分画像绘于素绢,大部分画在生纸上。生纸画像要求技巧高度熟练,落墨要绝对准确,尤其讲究用笔,在勾画人物面部和服饰上不拘于程式章法,而重笔墨变化,求取整体效果,充分发挥笔墨效能,使其所画人物具有“韶韵之致”的情味。徐璋的肖像画已不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而是形神俱化的传神写照。《云间邦彦画像》每幅画用线条勾勒,淡墨和颜色作渲染晕托,使所画人物面部凹凸分明,兼有工笔之美,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实为中国画像线条艺术的瑰宝。1982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来松江视察,特地到松江醉白池观赏了《云间邦彦画像》,并挥笔题词:“文化之邦,人才辈出,有旧务新,为四化奋力,厚望无穷”。

《云间邦彦画像》历经几番风雨坎坷。画像为徐璋平生最得意之作,将其装裱成册,珍爱无比,舟车所至,常以自随。一天,在渡江时不幸落水,人虽被救起,但随身所带心爱的《云间邦彦画像》册失落江中。他懊恨累日,惋惜不已。后来渔民张网捞得送归,失而复得,徐璋欣喜万分。然因浸水,有画像模糊者,由其子徐镐(字寄峰)补绘续成,世称“徐本”。嘉庆年间,清代著名人物画家改琦曾为啸园主人沈古心临“徐本”一册,后世称“改本”。日后,有好事者辗转多摹,遂成数册,但“改本”仍为最佳临本。咸丰二年(1852年)沈氏家道中落,松江府娄县知县何士祁购得“改本”,建杰阁于郡学明伦堂右旁,命学宫每年春秋二季率士绅致祭。道光末年“徐本”《云间邦彦画像》归澄华堂朱大韶收藏,后家道式微,遂将“徐本”典至于郡中名族韩渌卿,韩氏藏于南埭草堂。光绪元年(1875年)杨古蕴自保定莲池书院归松江,此时韩渌卿已去世,其子韩杨生请杨古蕴为“徐本”《云间邦彦画像》补写简传。民国23年(1934年),一些关心地方文献的乡贤集资购得已流散民间的韩氏所藏“徐本”,藏于松江图书馆。三年后,“徐本”在上海文献展览会上面世,专家们奉为至宝。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松江县图书馆馆长雷君彦携带“徐本”避难乡间。一天夜里遇盗贼,天明时发现画像凌乱散落于谷棚间,经整理已缺失9幅,惋惜不已,成为千古憾事。抗战胜利后,雷君彦将“徐本”移交松江县图书馆筹备处。松江解放后,“徐本”几经辗转,最后终归南京博物院收藏。

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邑人顾香远、陈杏生等认为《云间邦彦画像》荟萃松郡有明一代名人,艺品极工,为乡土重要文献,允宜泐石,以垂久远。于是借得“徐本”80余像,又得“改本”残册数像,请古倪园沈恕曾孙沈紫骅校补,闵萃祥记略,沈寿康摹像,张叔木勾字,吴梅心监刻,历时年余完成刻石30块,嵌砌在府学明伦堂壁上。画像前勒有咸丰初年松江府娄县知县何士祁所题“邦彦画像”隶书4字,以及华亭黄痦堂草书序文37行,倪承茂楷书序文40行(项应书)。后镌乾隆九年(1744年)三月徐璋隶书跋文(张叔木书)、陆锡熊楷书跋文26行、何士祁隶书跋文30行、仇炳台行书跋文24行(汤复荪书),并刻有92岁老翁姚光发楷书题诗2首4行(其孙姚肇瀛书),最后为镌刻者娄邑朱少渔、平江席云山。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松江屡遭日机轰炸,郡学堂宇被摧毁,《云间邦彦画像》石刻得天佑幸存,于民国30年移置醉白池,嵌列池南廊壁间,得以供人瞻仰。“文化大革命”初期,文物工作人员在石刻上涂以石灰,用作宣传画廊,这一珍贵文物才得以安然无恙。光绪十七年(1891年)姚光发写了《邦彦诗咏》曰:“先朝耆旧见须眉,独仗徐熙笔一支。百五十年镌石墨,千秋追媲武梁祠。”作者认为《云间邦彦画像》可以与著名的武梁祠画像相媲美。

於氏读书堂

1986年,醉白池西南部迁建了一座读书堂。该堂原宅在松江东门外,明初建造时匾额为“於氏读书堂”,知情者呼为“方家二人读书堂”,其来历还要从方孝孺说起。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曾拜宋濂为师,所写文章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著有《逊志斋集》24卷,为当时很有名望的文学家,建文帝时任侍讲学士。明成祖朱棣攻克南京,欲行加冕大典,召方孝孺起草诏书。哪知他来到金銮殿上,不但不同意起草诏书,还将笔掷在地上,且哭且骂。谋士姚广孝恳求成祖息怒,成祖耐着性子,亲自离开皇位劝说,方孝孺继续哭骂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大怒,令斩首弃市,并罪诛九族。方孝孺有二子,得信后赶紧南逃。二兄弟被余学夔带至松江,得到俞允、任勉之保护,居住在松江东门外。幼子中宪后娶俞允养女为妻,化名俞元宝。为避免官兵追查,保住方家血脉,兄弟二人商议,决定隐姓埋名,共同改“方”姓为“於”姓,意为“方家二人”。

方氏兄弟二人落户松江东门外后,立志闭门苦读,等待时机,振兴方家。不久,他二人买地造屋,特在住宅楼前建造了三间九架梁大厅,为子孙后代读书之用。至清末,於家已有土地4000余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读书堂重新翻建,堂名改为“迎素堂”。1986年,迎素堂迁入醉白池,因园内曾有一故迹名“深柳读书堂”,遂改为今名,并请松江籍著名科学家杨纪珂题写了“深柳读书堂”匾额。

张东海运石返乡

张弼,号东海,明代著名书法家,尤工草书,取法张旭、怀素。常常于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欹如堕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轴,怪伟跌宕,震撼一世,人称“张旭复生”。四方求书者无虚日,甚至海外诸国,都知道张东海之名,前来购求书法作品。张弼兵部员外郎时,作《假髻篇》诗:

东家美人发委地,辛苦朝朝理高髻。

西家美人发及肩,买妆假髻亦峨然。

金钗宝钿围珠翠,眼底何人辨真伪。

夭桃窗下来春风,假髻美人归上公。

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时事、时贵,张弼因此遭当权者忌恨,被排挤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南安地处赣粤相接的南岭脚下,亡命者聚山为盗,久为民害,他到任后,施政第一招就是为民去此大害。当地的大庾岭险隘,为客商货物交往要道,当地民众赖运输以为生,但交通十分不便,张弼收取商税,架设桥梁,筑路30里,使岭路畅通。南安府所辖的南康县,民俗好讼,他严惩首恶,杀其刁风,又禁诬告,反冤狱。为防盗寇,他创立“射圃”,亲自教民习武;为教化南安民众,他建社学,创书院,祀先贤,修郡志,建立张九龄、刘安世、濂溪、李纲等祠,筑铁汉楼、风月台以示学者风范与标准,使习俗为之一变。

张弼离任前夕,他与儿子来到铁汉楼后的山脚下,找到一块形似蘑菇的奇特的青石,抬回家中挥笔写了“无生台”三字及七言一绝,请来一位当地有名的老石匠刻在这块“凌霄石”上。家人不知该石何用,张弼看了看大青石高兴地说:“为官十载无家财,青石压船抗风浪。”家人这才恍然大悟,老石匠听了亦为之动容。张大人廉洁清风回故里的消息传遍南安府,送别之日,老幼相携而来,船解缆扬帆时,上千百姓在岸上跪地相送,齐祝张大人一路顺风!

张弼告老还乡,松江府官员、至亲好友、街坊邻居纷至沓来,躬迎张大人荣归故里。人们在岸上远眺官船,见船身下浮,以为张弼当了十年知府一定满载而归。在亲眼目睹抬进张弼私园庆云山庄的是一块大青石时,大多观者初感惊奇,转而感到崇敬,人们将这块“凌霄石”呼为“张弼南安廉石”。近代,庆云山庄已废,张弼南安廉石由其后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献给醉白池,被安置在乐天轩东侧的翠竹丛中。

民间木雕放异彩

醉白池雕花厅的内厅梁枋与门窗上,刻着三国演义从桃园结义至司马懿统一中国这一历史时期,100余幅全套三国故事浮雕图。雕刻刀工精练圆熟,造型生动准确。文官谦恭,武官威严,老翁雅逸,仕女娉婷,花卉妍媚,树木葱茏,山水叠嶂,背景错落,引人入胜,使观者目不暇接。刻有如此完整、精致的三国故事雕花厅,在上海地区绝无仅有,江南也为鲜见。1985年7月,雕花厅被列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雕花厅为晚清建筑,原系明代大书法家张弼后裔张祖南住宅的精华部分,宅原位于松江西塔弄,三进二厅四厢房,门厅、仪门朴素无华,迁建时大门未同移。张祖南,松江名绅,家藏张弼《铁汉楼帖》明末刻板,1960年捐赠给松江博物馆筹备处。在“文化大革命”中,雕花厅雕饰的一部分被破坏,1984年拆迁入园后精心补修,于1987年修复一新,对游客正式开放。

雕花厅前后二厅与东西两厢房雕刻内容不同,前厅与两厢房为七架梁建筑,前厅内正中放置的木雕大屏上有“百花齐放”四字,概括了前厅与两厢房雕花的内容,梁架上满雕花卉纹饰。所雕花纹不重复,有神韵,细腻无比,栩栩如生。正像厅柱上对联描述的“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一样,将花的情态雕活了。后面大厅为五开间九架梁建筑,廊轩为一枝香形式,翻轩则为海棠式,建筑工艺细腻精致,从枋梁至门窗上雕刻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演义》故事,所雕图案中的各类人物、山水草木、建筑器用等极为精致华美。前厅门口有楹联:“厅窗雕像,厢窗雕像,雕成整套三国像;门楣镂花,梁枋镂花,镂出千姿百态花”。概括了雕花厅的内容和特点。雕花厅为古园林增添新景观,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内涵,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www.61k.com”
本文标题:上海醉白池-上海醉白池 又 游 醉 白 池(游记)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9914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