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8-05-10 所属栏目: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一 : 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是什么意思?

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是什么意思?

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是什么意思?的参考答案

哥德巴赫猜想分二重和三重,二重是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素数又称质数)之和,三重是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通常说的哥德巴赫猜想指前者.但是这个猜想至今没有人能够将它证明,这个猜想的证明思路是将不小于6的偶数表示为m个素数的乘积+n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现在要证明的就是m=1,n=1时猜想成立,也就是你所说的1+1.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这个是迄今为止,世人所知的最接近的答案了,也是咱国人的骄傲.我最近没事也在想这个问题,全当锻炼脑力了,呵呵.

二 :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费马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验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後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後证明了"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 +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 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後证明了 "3 + 3 "和 "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最终会由谁攻克 "1 + 1 "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没法预测。

三 : 哥德巴贺猜想是什么?是证明11为什么等于2吗?

哥德巴贺猜想是什么?是证明11为什么等于2吗?


当然不是。

4=2+2, 6=3+3,8=5+3,

10=7+3,12=7+5,14=11+3,……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2个素数的呢?

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C Goldbach,1690-1764)于1742年6月7日在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信中提出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同年6月30日,欧拉在回信中认为这个猜想可能是真的,但他无法证明。现在,哥德巴赫猜想的一般提法是: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表示为2个奇素数之和;每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3个奇素数之和。其实,后1个命题就是前1个命题的推论。

哥德巴赫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1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 M 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3个素数之和"。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1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1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1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1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十3""1+5""l+4"等命题。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1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1个素数与另1个素因子不超过两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1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1+2"也被誉为陈氏定理。

四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2007-07-04 17:05:43)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

·方舟子·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于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让陈景润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也让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国
最著名的数学难题,激发了无数民间人士梦想成为陈景润第二。直到
今天,在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每一个科学探索论坛都可以见到这些被戏
称为“哥德巴赫猜想家”的人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推销其证明的盛况。

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极为简单: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
示成两个素数之和,例如4 = 2 + 2,6 = 3 + 3,8 = 3 + 5。小学
生都看得懂这道题目,让人误以为其证明也会像中小学数学题那么简
单,这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没有受过专业数学训练、甚至只有中小学文
化程度的人都自以为比大数学家更有能耐,灵机一动破解了这一超级
难题。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通常被简写为“1+1”(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
这就让相当多的人误以为它要证明的是1+1=2,就未免让人疑惑证明
它有什么用。徐迟在其报告文学中回答说:“大凡科学成就有这样两
种:一种是经济价值明显,可以用多少万,多少亿人民币来精确地计
算出价值来的,叫做‘有价之宝’;另一种成就是在宏观世界、微观
世界、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经济建设、国防科研、自然科学、辩证
唯物主义哲学等等等等之中有这种那种作用,其经济价值无从估计,
无法估计,没有数字可能计算的,叫做‘无价之宝’,例如,这个陈
氏定理就是。”听上去怪吓人的,但是究竟有什么用,仍然是语焉不
详。于是就有人对这个“无价之宝”展开了更具体的科学幻想。美国
航天飞机试飞成功时,我就听到有人说,陈景润的证明被美国人用来
制造航天飞机了,可惜咱中国人反倒不知道怎么用。

这当然只是幻想。数论属于所谓纯数学,而纯数学是不考虑是否
有实际用途的,只是纯粹的智力游戏。在一些数学家(例如英国大数
学家哈代)看来,纯数学才是真正的数学,就像绘画和诗歌,有着永
恒的美,而应用数学则是丑陋和无趣的。常人能够欣赏绘画和诗歌之
美,却难以理解数学之美。徐迟曾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赞叹陈景润论文
之美:“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
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
芝、抽象思维的牡丹。”这些空洞的语言不过反映了作家看不懂高深
莫测的论文而产生的景仰之情。

所以纯粹的数学研究自古以来就一直遭受“有什么用”的质疑。
并非只有中国人才特别功利,那个欧几里德用一块金币把质问“学几
何有什么用”的学生打发走的著名故事,正说明西人也有这样的疑惑。
区别只在于中国少有这种以研究无用的学问为荣的人。

也有的数学家认为纯数学总有一天也会有用。非欧几何的创始人
之一、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哪个数学分支有一
天会不被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不管它是多么抽象。”在当时非
欧几何还只是抽象的数学游戏,后来却被爱因斯坦用在了广义相对论,
所以罗巴切夫斯基的预言至少在其开创的领域应验了。即使是纯之又
纯的数论,现在也在密码学中获得了应用。

不过,即使是数学家恐怕也难以想像哥德巴赫猜想会有什么样的
实际应用,除了证明它能给证明者带来名誉和奖金之外。大部分的纯
数学成果想必会一直就保持其纯粹的状态,不会有应用价值。但是一
项基础研究没有应用价值并非就没有价值,还可以有学术价值。有一
些数学家认为,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需要创造出新的数学方法。新方
法一旦被发明,还可以用到其他数学难题的证明,其中有的也许就有
应用价值。技术应用有时不过是基础研究的副产品。

所以我们不应该对科学研究划禁区,对科学家貌似无用、只是为
了满足好奇心的学术探索也应持宽容的态度。重大的科研成果往往不
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由探索的产物,甚至是无意中得到,难以预料。

当然,这不等于我们就应该不管一项科学研究有多大的价值,就
一概地容忍。对那些纯粹只是为了用于评职称、赚奖金、浪费科研经
费、混饭吃的,既无应用价值也无学术价值的所谓垃圾研究,我们还
是应该追问一下:有什么用?

2007.6.30

(《中国青年报》2007.7.4.)
本文标题: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哥德巴赫猜想里的1+1是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746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