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小型培养

发布时间:2018-05-04 所属栏目:褶皱臂尾轮虫夏卵

一 :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小型培养

轮虫的小型培养目的是为生产性大量培养提供种轮虫(包括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其过程自种轮虫的分离和休眠卵的孵化开始,培养多是在室内进行的较小设施、规模的培养。
一、种轮虫的分离
培养轮虫首先需要有种轮虫,目前使用的种轮虫最初都是从天然水体中分离出来的,这些轮虫品系一般都经过长期研究 和实际使用证明具有优良的品质,一般不需自行分离,可以由有关单位供应。方便时也可以自己分离。
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在半咸水和海水中。春天,当水温升高达15℃以上,在海边高潮区的小水洼、小水塘中,尤其是水质较肥,浮游藻类繁生的水中,常生活着褶皱臂尾轮虫。可用网目120微米左右的浮游生物网在这些小水体中捞取。最好是在清晨日出之前,轮虫向水表层游动时捕捞。把捞取的样本,先用网目为300微米的尼龙网滤掉小鱼、杂物,再集中于容器中放置数小时,利用轮虫对于缺氧或恶劣环境抵抗力强的特性,待桡足类及其他浮游动物等死亡沉于水底时,再用纱布或滤纸平放水面使浮在水上层的轮虫粘附其上,取出纱布把轮虫冲洗入另备容器中,即可得到较纯的轮虫。按此方法再经2~3次分离之后,可得到纯种轮虫。也可把采集的水样在解剖镜下检查,如发现褶皱臂尾轮虫,即用微吸管吸出。为了避免混杂其他动物,可先把吸出的水置一清洁的凹玻片中,经观察准确后再吸入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培养。轮虫个体较大,很容易用吸管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应测定轮虫原生活环境的盐度,培养轮虫用水的盐度应该与原生活环境的盐度相近,因为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突然变化耐力较低,待分离培养成功后如需要改变培养盐度,必须经过逐渐驯化过程。
二、休眠卵的孵化
—轮虫种可以长期培养保存,也可以以休眠卵的形式长期保藏。秋冬季节,轮虫的冬卵往往大量出现于培养池,从池底沉淀物中可搜集大量的冬卵。由于将卵与污物分离十分困难,可直接将含卵底泥放入冰柜中保存。需要培养时应首先使休眠卵孵化。
(一)休眠卵孵化的条件
轮虫休眠卵孵化的盐度范围为1.5~38,但以15~20的盐度最适宜。
休眠卵孵化的温度范围为5~35℃,但孵化时间则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5℃。
在孵化容器中,加入少量扁藻或小球藻藻液,使水略呈很淡的藻色,有利于孵化。
光照是结束在黑暗条件下休眠的必要条件。
(二)孵化方法
为了避免敌害生物(小型甲壳动物)的危害,休眠卵孵化及培养所用的海水,需经3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加入淡水调节盐度至最适范围。
可用各种玻璃培养缸、小水族箱为孵化容器,容器在使用前应清洗、消毒,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加入孵化用海水,并加入少量藻液。
把少量轮虫休眠卵放人海水中孵化。休眠卵混有大量的藻渣,用量太多易引起水质变坏。孵化容器放置在靠近窗口或有人工照明的位置。孵化期间每天需搅拌数次,或微量充气。
如果条件适宜,一般在3~7天的时间内。即可孵化。由于在孵化容器内有大量死藻渣等杂质使水质欠佳,孵化后的轮虫应及时吸移到备用的培养容器中培养。
三、轮虫培养
(一)培养容器
常用的培养容器有各种玻璃培养缸、水族箱、广口瓶、小型玻璃缸水槽和小水泥池等。
(二)培养用水
各级培养最好采用消毒海水,也可用经严格过滤的海水,如用脱脂棉加250目或300目筛绢过滤或细沙滤池过滤除去敌害生物。如果盐度过高,必须加入淡水调节。因褶皱臂尾轮虫喜欢有机质较多的水,可在培养海水中加入1%~2%的人尿。
(三)接种
一般要求每毫升水接种轮虫1~3个,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的培养即可达到收获的密度。接种的数量小些,除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外,其他并无不良影响。以面包酵母为饵料,其接种密度应大于以单胞藻为饵料的接种密度。
(四)投饵
小型培养轮虫的饵料,多采用小球藻、扁藻等单细胞藻类,也可使用各种酵母。
单细胞藻类一股单独培养投喂。每天投喂2次。投饵量不宜过多,以轮虫能吃饱又不过剩为标准。一般掌握投饵量的标准是投饵后,培养海水呈淡的藻色,在下次投饵之前培养海水基本变清。扁藻的投饵量是2.5万~5万个细胞/毫升,小新月菱形藻的投饵量为30万~50万个细胞鹰升。在培养过程中,要随着轮虫数量的增加,相应增加投饵量或投饵次数。此外,环境条件(如水温、水中铵态氮等)不同也影响摄饵量。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投饵量。
也可以在培养轮虫的容器内直接加营养盐,同步培养藻类,这就需要同时满足轮虫和藻类生长的条件,特别应注意光照条件的满足。但用此法培养的饵料,一般不能满足轮虫的需要,尤其在培养后期当轮虫的数量较多时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必须补充投饵。但有时也有藻类繁殖过盛,影响轮虫生长的情况。
(五)搅拌和充气
每次投饵后,需轻轻地搅拌。一方面可使饵料分布均匀,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如果采用 充气的方法,则只能是微泡充气,使培养水面不形成大的水波。
(六)生长情况的检查
轮虫生长情况的好坏和繁殖速度 的快慢是培养效果的反映。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常观察检查轮虫的生长情况,以便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培养方法,提高培养水平。
观察在每次投喂前进行,注意轮虫的游动是否活泼正常、分布是否均匀、密度是否一天天加大、剩余饵料量的多少等。游动不活泼、分布不均匀、多沉于底部或密集于表层等都是不正常现象。必要时可作镜检,吸取少量轮虫于小培养皿中,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生长良好的个体肥大,胃肠饱满,游 动活泼,多数成体带夏卵,少的1~2个,一股3~4个,最多可达14个。如果轮虫多数不带卵、或带冬卵、雄体出现、轮虫死壳、沉底、活力弱等都是不良现象。另外,通过镜检轮虫胃含物多寡、吃得饱不饱,投饵前培养海水中剩余饵料量的多少,了解投饵量的合适与否。
轮虫密度的检查,可用肉眼估计,最好采取镜检计数,即于培养池各部位取样后,用碘液杀死轮虫,然后在解剖镜下计数,以推算培育池中的轮虫密度。
(七)扩大培养
如果条件适宜,培养得法,轮虫的繁殖是很快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一股l天左右),数量迅速增多。密度过大对继续生长不利,应进行扩大培养。

。www.61k.com)

二 :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方法

轮虫(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是水中浮游生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鱼类、甲壳类的重要的天然饵料生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轮虫的生物学、人工培养和应用进行过许多的研究,其中以半咸水种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研究最为深入,它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等特点,可至少在60种海洋有鳍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幼体的培养过程中应用。

一、轮虫种的分离

培养轮虫首先需要有种轮虫,种轮虫可以由有关单位供应,也可以自己分离。褶皱臂尾轮虫生活在半咸水和海水中,当水温达15℃以上,在海边高潮区的小水洼、小水塘等小型静水体中,尤其水质较肥、浮游藻类繁生的水中,常生活着褶皱臂尾轮虫。可用网目为120微米左右的浮游生物网(即一般捕捞浮游生物的粗网)在这些小水体中捞取,最好是在清晨日出之前,轮虫向表层游动时捕捞效果更佳。先用网目为300微米的尼龙网滤掉其中的小鱼、杂物,再集中于容器中放置数小时。利用轮虫对缺氧或恶劣环境抵抗力强的特性,待桡足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等死亡沉于水底时,再用纱布或滤纸平放水面使浮在水上层的轮虫粘附其上,取出纱布把轮虫冲洗入另备的容器中,即可得到较纯的轮虫。按此方法再经2次~3次分离之后,可得到纯种轮虫。也可把采集的水样在解剖镜下检查,如发现褶皱臂尾轮虫,即用微吸管吸出。为了避免混杂其他动物,可先把吸出的水放置在一个清洁的凹玻片中过滤,经观察准确后再吸入试管或小三角烧瓶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个体较大,很容易用吸管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应测定轮虫原生活环境的盐度,培养轮虫用水的盐度应该与原生活环境的盐度相近。因为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突然变化的耐力较低,待分离培养成功后如需要改变培养盐分,必须经过逐渐驯化过程。

二、轮虫休眠卵和孵化

轮虫种可以长期培养保存,也可以休眠卵的形式长期保藏。如果采用后者,则在培养前首先必须把休眠卵孵化。
1.休眠卵孵化的环境条件

对在黑暗条件下保存的休眠卵来说,光照是结束休眠的必需条件。休眠卵能在1.5‰~35‰的盐度范围孵化,但以15‰~20‰的盐度最适宜。在5℃~35℃的温度范围内,休眠卵都能孵化,但孵化的时间则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最适宜的孵化温度为20℃~25℃。同时,在孵化容器中加入少量扁藻或小球藻液,使水略呈很淡的藻色,有利于孵化。

2.休眠卵的孵化方法

为了避免敌害生物的危害,消除小型甲壳动物,休眠卵孵化及培养仔虫的海水,需要用300目的筛绢网过滤,并加入淡水调节盐度至最适范围。可用各种玻璃培养缸、小水族箱作为孵化容器,容器在使用前应清洗、消毒,再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然后加入孵化用海水,再加入少量藻液,把少量轮虫休眠卵放入海水中孵化。休眠卵中混杂有大量的藻渣,用量太多易引起水质变坏。孵化容器应放置在靠近窗口或有人工照明的位置。孵化期间每天搅拌水体1次~2次。如果条件适宜,一般在3天~7天的时间内即可孵化。在孵化缸内存在着大量死藻渣,水质不好,孵化后的仔虫应吸移到备用的培养容器中培养。

三、培养方式依培养条件的人为控制程度分为粗养和精养;依培养和收获的特点分为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还有大面积土池培养等。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培养方式:半连续培养和大面积土池培养。

四、半连续培养半连续培养是目前培养轮虫常用的方式,以下介绍一种典型的以水泥池为培养容器的半连续培养方式。

1.培养池分为轮虫培养池和单胞藻饵料培养池两种,均为室外水泥池,两种池的容量大约以1∶2的比例配套使用。轮虫培养池的容量为30立方米或40平方米,池深1.4米(有效水深1.2米)。单胞藻培养池的容量为100立方米~200立方米。

2.培养单胞藻饵料把轮虫和单胞藻饵料培养池洗净,消毒,灌水,施肥,培养单胞藻饵料。

3.接种当藻类饵料繁殖达到较大浓度时,以每毫升水体接入轮虫种30个~50个的数量,把轮虫种接入轮虫培养池。

4.培养接种轮虫后,充气培养。轮虫除摄食池内单胞藻饵料外,还应投喂一些面包酵母,每天投喂量为每100万个轮虫投喂酵母1克~1.2克,分上、下午两次或多次投喂。先把酵母在桶中加水搅拌均匀后再泼入水中,如果是用活性干酵母,需用电动搅磨机把团粒状的酵母干加水搅打成分离的单个酵母细胞(在水中呈悬浮状态)再投喂。

5.采收培养4天~5天后,轮虫的密度超过100个/毫升时,每天采收水容量的20%~35%。收获时,可用网目小于100微米的筛绢网制成约40升容量的网箱,网箱高40厘米,外有一方木框支撑,网箱捆紧在木框架内,张开。把网箱连同木框架放在一个高为20厘米的大塑料盆中,用虹吸法把池水用管吸出,流入网箱内过滤。待网箱内轮虫密度大时,用塑料勺舀取作为饵料投喂或作为种轮虫继续培养。采收后立即从单胞藻饵料池抽取藻液入轮虫培养池补回采收的水量,并继续投喂酵母,充气培养,可每天采收一部分。由于轮虫培养池中的残饵、轮虫粪便等物质会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增多,使水质逐渐恶化,因此每次培养时间一般能维持15天~25天,最多30天,然后全部采收,清池,开始新一轮的培养。

五、大面积土池培养我国的鱼、虾育苗场大都拥有一定量的土池,利用土池培养轮虫技术较易掌握,成本低,收获量大,轮虫质量好。

1.培养池培养池的选址,要求排灌水方便,在盐度较高的海域最好有淡水源,在必要时可调节海水盐度。培养池的大小和数量主要依育苗生产的需要决定。一般年产2亿尾中国对虾虾苗的育苗场,配4口~5口面积为1亩~2亩的轮虫培养池。如育苗数量大,也可以用面积为10亩~15亩的养虾池培养轮虫。池的底质以不渗漏的泥质或泥砂质为好,要求池底平整,围堤坚固,池的有效水深为1米~1.2米。可采用水泵动力提水,也可在闸门安装250目或300目密筛绢过滤网,涨潮时海水经过滤后进入池内。

2.清池 清池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干水清池,即把池水排干,在烈日下暴晒3天~5天,即可达到清池目的,如果认为有必要,可再用清池药液,部分或全部泼洒池底和池壁;另一种为带水清池,即培养池连同池水一起消毒,按水体量加入药物杀死敌害生物,池水没有浸泡到的池壁,则用清池药液泼洒消毒。常用的清池药物有以下几种:

(1)漂白粉 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为25%~30%,贮存时间太长会失效,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测定其有效氯含量。清池的漂白粉用量为60克/立方米,使用时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稀释泼洒。漂白粉清池可杀死鱼类、甲壳动物、藻类和细菌。清池后药效维持3天~5天,然后消失。

(2)氨水 农用氨水含氯量为15%~17%,清池的氨水用量为250ppm,稀释后泼洒。氨水清池可杀死鱼类、甲壳动物及其他动物。清池后2天~3天药效消失。

(3)五氯酚钠 清池的五氯酚钠用量为2ppm~4ppm,用水溶解后均匀泼洒,可杀死鱼类、甲壳动物、螺类和水草。数小时后药效消失。

3.灌水 药效消失之后,即可灌水入池。灌入池中的海水,必须通过250目或300目的密筛绢网过滤,以清除敌害生物。池塘一次进水不宜过多,第一次进水约20厘米~30厘米,随后逐步增加。

4.施肥培养单胞藻饵料 灌水后即施肥培养单胞藻饵料。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混合使用的方法,可使轮虫培养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肥效,以供应藻类大量繁殖的营养需要。有机肥的种类很多,但以发酵鸡粪的效果较为理想。鸡粪必须发酵,尽量避免使用新鲜鸡粪。近些年,随着工厂化养鸡业的发展,一些单位将鸡粪筛选、,高温干燥后制成以鸡粪为主的鱼用饲料,如能使用这种鸡粪,效果更佳。一般每亩池施发酵鸡粪100公斤~150公斤为基肥。如果是鸡粪发酵饲料,施肥量可减少30%。施肥时,先将50%的鸡粪肥均匀撒于池内,其余50%堆在池溏四周,依靠雨水使肥分缓慢地流入池中或作日后追肥用。施好基肥后每亩再施2公斤尿素和0.5公斤过磷酸钙。

在清池过程中,除杀死轮虫的敌害生物之外,轮虫的饵料--单细胞藻类也被杀死。施肥培养单细胞藻类需要有藻种,有条件的可以接种人工培养的优良藻种(如海水小球藻、扁藻等)入池培养。但由于土池的面积大,需要藻种的数量很大,一般难以解决。因此,在土池培养轮虫多利用在纳入天然海水时带进来的各种藻类作为培养种。所以,就是带水清池的培养池也要纳入(或水泵提水)部分海区的新鲜海水,以解决培养的藻种问题。施肥培养单细胞饵料,一般经4天~7天藻类即可繁殖起来。当藻类数量太大,池水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可隔天加水5厘米~10厘米。当池水水位升高到50厘米时,即可接入轮虫种。在培养过程中,根据藻类生长情况,每隔5天~7天,以同样的量追化肥一次。

5.接种 轮虫的接种量,一般以0.5个/毫升~1个/毫升较为适宜。可以把经不断扩大培养的种轮虫或把轮虫繁殖已达高峰的培养池的轮虫,连池水带轮虫抽入池中接种。

6.维持藻类饵料的数量在适宜的范围 土池培养轮虫,一般是不投饵的,轮虫主要摄食施肥培养的藻类饵料。由于培养的藻类饵料的增殖有一定限度,轮虫的密度不能过高,否则培养的藻类饵料就会一下子被吃光,因缺乏饵料而导致轮虫的大量死亡。为了平衡两者的关系,一般控制轮虫的密度在5个/毫升~20个/毫升之间,每天将超出部分收获,另一方面通过施、追肥,维持藻类的增殖,以补充轮虫的消耗,使藻类饵料的增殖量和轮虫的消耗量基本保持平衡,培养才能正常进行。

7.采收 轮虫的采收可用200目筛绢做成拖网,沿池边拖曳采收;也可在池面上设一浮筏,其上安装一个用20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用一个小型水泵,把池水抽入网箱过滤;还可利用褶皱臂尾轮虫趋光的特点,利用光诱,使轮虫大量聚集在光强处,轮虫集中的地方呈褐红色,可用水桶直接舀取。

六、轮虫休眠卵的采收和保藏 褶皱臂尾轮虫两性生殖产生的休眠卵,便于运输和贮存。人们习惯以休眠卵的形式贮藏、保存种轮虫,当需要时,取出孵化,即可获得轮虫种。目前,在生产中诱发两性生殖形成休眠卵的方法,是以高的种群密度和饥饿刺激相结合进行。即先以常规方法培养出轮虫,不采收,待轮虫数量达高峰时,突然停止投喂饵料,并停止充气,池中的饵料很快就会耗尽,即会出现两性生殖,产生大量休眠卵。其次,还可改变盐度或温度,促进轮虫产生休眠卵。把低温条件下培养的轮虫放到加温至29℃~30℃的培养液中,每两天反复操作一次,通过温度刺激,可以人为地促使轮虫产生大量休眠卵。

轮虫产生休眠卵后,可每隔两天取池底沉积物进行镜检,待休眠卵数量较大,而且不继续增多时,即可采收。首先,把上层池水用虹吸法吸出,吸至剩下10厘米左右的水深,然后把池底沉积搅起,连同池水排出,经300目以上的筛绢过滤,再用清洁海水反复冲洗,尽可能把藻渣除去。把休眠卵和部分藻渣的混合物稍加阴干,然后装瓶蜡封。也可不阴干,连水稍加浓缩装瓶,加盖。

装瓶封装的轮虫休眠卵,放在低于5℃的冷藏箱内保存,可保存1年~2年,有的休眠卵保存8年以上仍具有孵化能力,可见休眠卵能耐受恶劣环境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休眠卵也可以不吸出,保留在原培养容器或原池中保存。原池水不能排去,也不能更换新水。若需要再培养时,把原池水排掉大部分(注意保留底部休眠卵),换入新鲜海水,并加入少量藻液,池中的休眠卵即可孵化,从而获得大量种轮虫。但原池保存休眠卵,由于病、敌害生物的危害,存活率不高。

三 :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室内工厂化培养

轮虫室内工厂化培养,指利用室内工厂化培养池,进行生产性集约化大量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可得到较好的控制,产量高,生产比较稳定。
一、培养设施
培养室一股为砖瓦结构,墙壁留有窗户,以利于采光和通风。房顶可采用玻璃钢波形瓦,也可采用一般的瓦结构,后者应留足窗户。
轮虫培养池多采用混凝土结构,单池面积10~50平方米不等,水深1.2米左右。池底设有排污孔。池内附设加温、充气设施。散气石每5平方米底面积设置1枚即可,充气量不宜太大。供水设施中应设砂滤和网滤装置,必要时还应进行海水消毒。厂内应具备专门的单胞藻培养设施,以提供轮虫培养池接种繁殖和投喂所用的单胞藻。
二、培养前的准备
轮虫接种、培养前首先应进行清池,然后进水并接种繁殖或投喂单胞藻,使其达到一定密度,迎接种轮虫接种。
培养池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清池。清池药物可用高锰酸钾、漂白粉、次氯酸钠等,应使药液浸及整个池底、池壁,以杀死全部敌害生物。清池后等药效消失,应用过滤(或消毒)水冲洗干净,然后将干净水加至一定高度(应视种轮虫的量而定,以保持足够的轮虫接种密度)后,接种并施肥繁殖单胞藻。当微绿球藻的密度达300万~700万个细胞/毫升,或纤细角刺藻的密度达200万~250万个细胞/毫升,或球等鞭金藻的密度达200万~250万个细胞/毫升时,即可直接向池内接种轮虫。
三、培养管理
褶皱臂尾轮虫的接种密度,当饵料密度高时,以每毫升30万~50万个种轮虫为宜。以单胞藻为饵,接种密度可小些;以面包酵母为饵料,接种密度可大些。种轮虫接种后的管理措施有:
(一)投饵
室内工厂化集约式培养轮虫,多以单胞藻为主要饵料,以面包酵母为补充,或两者混合兼而用之。有些单胞藻培养困难的厂家,也可以以面包酵母为主,或完全投喂酵母饵料,只在轮虫出池前,以单胞藻(多以小球藻)或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
1.单胞藻投喂
单胞藻是培养轮虫的首选饵料。常用的单胞藻类主要包括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微绿 球藻、球等鞭金藻、纤细角刺藻、扁藻等。其投喂密度和次数并无严格要求。生产中可先将池内单胞藻培养起来,当达到一定密度后,再接种轮虫。以后根据单胞藻密度、水色状况和轮虫的胃肠饱满程度和生长状况,不断补加投喂。
用单胞藻喂养轮虫,应选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纯正的单胞藻,勿用老化的、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以单胞藻为饵的轮虫培育池应有充足的光照,以促使池内单胞藻的生长和繁殖,增加数量,并起到吸收废物、净化水质的作用。
2.酵母投喂
酵母是迄今发现的最好的替代(单胞藻)饵料,尤其是面包酵母,来源广、营养丰富、成本低、使用方便。鲜、干酵母都可用。购回的鲜酵母通常放在冰柜中储存。投喂前先在少量水中将其融化,充分搅拌成悬浊液后,再均匀泼洒入池。活性干酵母投喂前最好用电动搅磨机加水搅成悬浮状投喂。酵母的用量一般为每100万尾轮虫每天投喂1~1.2克,分2~4次投喂。若全投酵母,用量应相应加大。
(二)充气
工厂化培养需充气,尤其是以酵母为饵的培养,充气不但补充氧气,尚能起到使饵料分布均匀,防止下沉 的作用。早春培养,当池水加温时,充气还可使池内热量分布均匀。但轮虫不喜欢剧烈震荡,充气量宜稳而小,只要保持轮虫不因缺氧而浮于水面即可。工厂化培育一般不采取搅拌充气的做法,以避免将池底污物冲起,使水质败坏。
(三)换水
工厂化培养集约化程度高,轮虫培养密度大,一般应采取换水措施,尤其是以酵母为饵料的培养,更应每天换水,后者每天换水1次,每次50%为宜。换水也可结合轮虫采收进行,即每次轮虫采收后,及时补充藻液和新鲜海水,起到换水的作用。
(四)吸污和倒池
轮虫培养一段时间后,池底污物甚多,尤其是以酵母为饵料的培养,池底更易沉积污物,形成敌害生物的温床,应及时吸出,以减少对轮虫的危害。吸污可用虹吸法,即以虹吸管将池底污物吸入放置尼龙筛绢网的水桶(玻璃钢水槽)内,轮虫留在网内,吸完后使水沉淀,将上层的健康轮虫重新放入原池内培养。若污物中混有甚多原虫等敌害生物,可弃掉,不必回收。
换水和吸污清底只能部分地改善水质状况,如发现池内大量的原生动物繁殖起来,则需对培养水体进行彻底改变,即采取倒池的措施,其方法是用筛绢网慢慢将池内的轮虫全部搜集起来,用过滤海水将网内的轮虫冲洗数遍,冲走原生动物和污物,然后将轮虫转移到另一备好干净海水的培养池内。
(五)轮虫生长情况的检查
与小型培养中的生长检查略同。
(六)轮虫的收获
自接种培养开始,一般经过4~7天的培养,轮虫的密度达到400~600个/毫升时,即可收获使用。
按照培养和收获的程序特点,一般把轮虫培养分为一次性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3种。在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培育中,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方式。
一次性培养,即在轮虫培养池中,首先培植单胞藻到相当密度,然后接种轮虫,并补投藻液、酵母等饵料。培养4~7天后,当轮虫达到一定密度,即一次全部采收。采收、清池后,重新培养。培养池小(一般10立方米以下)而多,若干个轮虫池可按计划培养,轮流采收,均衡供应轮虫。一次性培养不易造成污染,轮虫质量高,但工作量大。管理麻烦。
收获方法,可用网目100微米的筛绢(以轮虫漏不出为度)制成约40升容量,高40厘米的网箱(有圆钢架支撑), 放置于高约25厘米的大塑料盆或玻璃钢水槽内,用虹吸法将池水吸入网箱内,轮虫即随水入箱,当网箱内轮虫密度较大时,用塑料勺舀取,经冲洗、计数后做为饵料提供鱼、虾、蟹育苗车间,或作为种轮虫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即在接种培养4~5天后,轮虫达到一定密度,根据轮虫的繁殖状况,每天以上述虹吸的办法,采收池水容量的1/5~1/3。采收后立即从单胞藻培养池抽取藻液,补回失去的池水量,并继续补充投喂,边培养,边收获。这种方法操作方便,但池内残饵粪便逐渐积累后,会造成污染,使水质恶化,轮虫死亡。每次培养可维持15~25天,多者到1个月,即应全部采收,清池后,开始新一轮的培养。
封闭式培养系统的连续培养目前在中国轮虫生产中尚未被采用。

“www.61k.com”
本文标题: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小型培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7736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