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形意拳是古传武术的一大派别,我们家乡叫五行炮捶或心意六合把。我小时候跟着同伴在打麦场里随村里的一位老人练过一段时间。大学期间,由于偶然的机遇,碰到山西宋氏形意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植舜,拜在门下,练习宋氏形意,稍有心得。后因生计所迫,工作繁忙,便不再坚持。身体欠佳时,又想起锻炼的重要。拾起来练练,时断时续,功夫几近荒废。
师父有个心愿,想把宋氏形意发扬光大。退休以后,在北京中山公园义务教拳。正巧,宋氏形意的嫡传后代宋光华先生将家传的手抄本《内功四经》公开出版。手抄本读起来特别杂乱,很难理解。于是师父授意我整理注解,我不畏愚陋随口答应。
另外,说一段闲话,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师父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后来,才知道过去说的功夫是外丹功,现在叫硬气功。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达到“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双修,师父辈的很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说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界。据说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达到盘根冲天的境界。盘根冲天就是jing盘腿坐的时候能够在随意支配的时间离开座位升到空中一定高度。
《佛经》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开以后,现在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容易懂,不再整理。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本人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达到境界,理解和注释肯定有偏颇之处。如果再有别的版本校核或有功夫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不当之处望能谅解,也算抛砖引玉吧。
第一 《宋氏形意拳》中的宋世荣祖师的手抄本原文
内功篇
内功所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鱼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气海,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尔。
头正而起,肩沉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沉,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通: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胸以下腰;提颌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之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曰竖,辨之分明。横以竖济,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炼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jing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www.61k.com。
二 : 解读章乃器先生《科学的内功拳》/赵君皓
比比读小说网
本文标题:
形意拳内功经图解-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