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城市化率:城市化率-定义,城市化率-中国的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_城市化率 -定义
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中心城区、县(市、区)及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率_城市化率 -中国的城市化率
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6%。
2003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5一个国家中居第107位;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两个国家中居最后一位。综合比较,中国城市人口呈现双重性: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居第70位。
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八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两个百分点。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这3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100%。城市化达到90%以上的城市已达到八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46.6%,2010年达到47.5%。
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2.9%。
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3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六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末,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两个百分点。2011年末,城市化率达到51.27%。
二 :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
三 : 2020中国城市化率
关于"2020中国城市化率"的所有帖子四 : 中国城市化率
中国城市化率(1949-2011)
1 、 特征
2 、 因素分析
3 、 未来态势 结论与政策课题
4 、
时间序列
1949 10.64 1960 19.75 1971 17.26 1982 21.13 1993 28.14 1950 11.18 1961 19.29 1972 17.13 1983 21.62 1994 28.62 1951 11.78 1962 17.33 1973 17.2 1984 23.01 1995 29.04 1952 12.46 1963 16.84 1974 17.16 1985 23.71 1996 29.37 1953 13.31 1964 18.37 1975 17.34 1986 24.52 1997 29.92 1954 13.69 1965 17.98 1976 17.44 1987 25.32 1998 30.4 1955 13.48 1966 17.86 1977 17.55 1988 25.81 1999 30.89 1956 14.62 1967 17.74 1978 17.92 1989 26.21 2000 36.22 1957 15.39 1968 17.62 1979 19.99 1990 26.41 2001 37.66 1958 16.25 1969 17.5 1980 19.39 1991 26.37 2002 39.09 1959 18.41 1970 17.38 1981 20.16 1992 27.63 2003 40.53
2004
41.76
2005
42.99
2006
43.9
2007
44.94
2008
45.68
2009
46.59
2010
49.68
2011
50.21
1
特征(一):城市化推进符合“诺瑟姆曲线”(1975 )
%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中国城市化率(1949-2011)
年份
1 94 9 1 95 0 1 95 1 1 95 2 1 95 3 1 95 4 1 95 5 1 95 6 1 95 7 1 95 8 1 95 9 1 96 0 1 96 1 1 96 2 1 96 3 1 96 4 1 96 5 1 96 6 1 96 7 1 96 8 1 96 9 1 97 0 1 97 1 1 97 2 1 97 3 1 97 4 1 97 5 1 97 6 1 97 7 1 97 8 1 97 9 1 98 0 1 98 1 1 98 2 1 98 3 1 98 4 1 98 5 1 98 6 1 98 7 1 98 8 1 98 9 1 99 0 1 99 1 1 99 2 1 99 3 1 99 4 1 99 5 1 99 6 19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变动 (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1949年以 来
2008年末
中等城市以上的城市数量和 比重都在增加, 而 20 万以下的小城市呈现减少的趋势
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 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 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2011年末
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 全国共有30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 中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100万人口以上 城市 1947 1952 1964 6 9 13 50-100万人口 城市 10 10 18 50万人口以下 城市 53 138 138 建制镇 # 5402(0.6) 2000
1979
1985
16(218.5)
22(215.8)
27(72.8)
30(73.1)
173(18.7)
272(18)
2361
9140(1.5)
1996
34(215.6)
44(68.2)
588(17.8)
18200(0.9)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 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1 特征(二):巨大的区域差异
“东高西低”
2006 城 市 化 率
东
中
西
55.0% 40.4% 35.7%
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 辽宁、山东、江苏、上海、 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11 个省市区域,中部为黑龙江、 吉林、山西、河南、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 8 个省市 区域,西部为内蒙古、宁夏、 陕西、甘肃、青海、四川、 重庆、贵州、云南、广西、 新疆、西藏 12 个省市区
20
07
东部或东北
中 <50%
西 <50% (除内蒙古自 治区)
城市化率 >50% (福建: 48.7% , 海南:47.2% )
2000 年
城市化率
城市化率提升 最快
河北、河 南、陕 30% —50% 的中 西、江西、安徽、 度城市化 湖南、重庆等地 东部地区,北京、 高于 50% 以上 上海、天津 三大 ( 城市化率 均 超 直辖市和 东 北 三 过 75% ) 省 低于 30% 的低度 其他 城市化
缓慢
缓慢
2006占全国
人 口 非农 人口
GDP 人均GDP 土地 面积
“三 大 都 市 圈” 15. (珠江三角洲大 54% 都市圈、 长江 三角洲大都市圈 以及京津冀大都 市圈)
21. 4%
36. 达41576 3. 38% 76% 元,是全 国平 均水 平的 2. 37 倍
1 特征(三):相对滞后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 W· 威尔科克斯(1979)
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2
因素分析
2
因素分析:产出总量
经济增长(人均 GDP)与城市化率显著正相关
利用 Pearson 指 数 对 中 国 1978—2007年 的 全 国城市化 率与各经济指标进行两两相关性分析,可 得出经济增长和 城市化水平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中国 的高速经济增长 ( 主要是工业和服 务业的增长) 促进 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均 GDP 的变化趋势和城市化水平 的推移具有高度的一致 性。
1978 年以来的人均 GDP 水平( 上方曲线) 和城市化率( 下方曲线)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2. 公共政策与城市化
(1) 城市化推进政策 (2)户籍制度 (3)财政税收政策 (4) 住宅市场化 78 78 94 1996 2001
3 自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
4
国家(地方)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5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2
因素分析
: 结构
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率的重要内因
拟合各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与城市率的 关系,可以得出: 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定水平之上的省份 (工业化后期),其第三产业比重是城市 化率变化的主要带动因素, 而在一定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下的省份 其 第二产业比重是影响城市化率的主要因素, 这些省份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则城市 化率越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率而言,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 城市化及工业化之间的比率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展水 平相近的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 但无法就
此简单得出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结论
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 滞后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国内的经济环境抑制了第三 产业的发展,而在于我们经济中某些根本性的结构问 题(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资比例过高)造成了经济 体系对服务业的需求不足。
3
未来态势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态势将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水平还将得到快速提 升,2020 年之前 每年还有可能增加 0. 8 到 1 个 百 分点; 二是城市化的区域差异仍将存在,2020年之 前不 会有明显缩小; 三是城市化的质量将有显著提升,大城市产业结构 服务化倾向明显; 四是以沿海 三大都市圈和众多地方大都市圈为中 心的城市空 间格局将基本形成; 五是“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 市问题”仍将长 期存在。
1998-2030年中国人口城市化预测
GDP 年份 总量 (美元) 10833.7 21712.9 38883.5 63337.3 7.2 6.0 5.0 年增长 (%) 城市化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数量 (万人)
年增长 (%)
水平 (%) 35.38
2000 2010 2020 2030
127756 137292 145448 149594
45200 66444 89294 114305 3.96 3.00 2.50
48.43 61.39 76.41
注:本预测总人口根据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GDP按2000年人均水平推算。
1990-2020年世界主要地区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人均GNP(美元) 地区 1990年 2005年 百分比变 化 (%) 9 27 33 1990年 城市化(%) 2020年 绝对变化
撒哈拉以 480 南非洲 北非和西 亚 南非 东亚和东 南亚 拉丁美洲 欧洲/原苏 联 1,536 444
524 1,957 590
31.0 53.4 27.3
52.1 70.9 47.7
21 18 20
2,380
2,148 11,719
5,617
2,936 -
136
37 -
37.0
71.5 70.7
61.4
82.9 80.3
24
11 10
北美/大洋 洲
世界总计
21,391
4,180
-
-
74.8
45.2
82.6
62.0
8
17
4
结论与政策课题
结论:仍然要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的判断则更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国际比较, 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比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展水平相近 的其他国家,但差距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严重。产生差距的最 重要原因不是城市化水平的滞后,而是经济中更为基础的因素(如消费 和投资的比重)。结合经济学界对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判断,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第三产业还无法承担推动城市化的主力角色, 工业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工业化对中国城市化带动的根本性作用体现在:持续推进的工业化 进程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直接的需求;工业化会产生对服务业的衍 生需求从而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转移劳动力收入提高后会对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更多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社会对劳
动力的需求。 因此,从政策层面而言,在目前的阶段,必须仍然坚持以工业化带 动城市化。即便是在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占很高比重的城市,也必须重视 工业化的战略地位,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否则,失去工业化支撑的 第三产业发展必然在低水平上徘徊,人均GDP 的持续提高和经济的长远 发展将前景暗淡,在这种格局下,单纯地谈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是没有 意义的。
政策课题
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 几个方面: 1 、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 2 、是重数量轻质量,出 现 了“虚高的城市化”现象; 3 、 是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二元化矛盾尖锐; 4 、是“准城市化人口”大量存在,城市内部社会二元结构 凸现; 5、是生态和城市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6、是交通拥堵、房价飞涨等“大城市病”已经显现; 7 、是普遍存在流动人口、社会治安、“城中村”管理难题 8 、 是规划体系不完善,相关规划之间缺乏协调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