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佛经三藏十二部-仰佛山之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8-03-11 所属栏目:三藏十二部经

一 : 仰佛山之二十三

黑水蜿蜒山地间,

华西运动覆苍茫。

冬寒不改晶花色,

夏短难寻绿海洋。

成吉思汗开拓泪,

爱新觉氏守疆遑。(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谁人能解其中味?

一岸终分两国乡。

二 : 三藏十二部佛经与三转法轮

口头流传的佛陀语录

示现十二相化身成佛的尊贵富有的释迦族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在经过六年寻师访道、苦行修持后,认识到以往所学并不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于是,端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大彻大悟,成为世间稀有的佛陀。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佛,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质,只要自己努力修行,都可以获得跟他一样的证悟,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教化工作。但佛陀讲法,都是随机教化、应病与药,所以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佛陀的教法并没有文字,只是在弟子中口头相传。

在佛陀圆寂后的十几年中,佛陀的那些证悟罗汉圣位的弟子们也相继圆寂,虽然佛陀的圣教犹如冉冉升起的桑烟并未断绝,但众弟子为了能使佛陀教法长久流传,便意欲将佛陀一生的言教记录结集为文字,整理成册,以传后世,福泽未来。

小乘所说的三次结集

关于佛经的结集,佛教内部有不同的说法,小乘认为有三次结集。第一次结集是由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发起,由素有“多闻第一”之称的阿难尊者背诵出经藏,“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结集出律藏,大迦叶尊者结集出论藏。世界便初次有了佛经的文字。

由于佛经的结集都是靠阿难口头背诵,因此在经文的前面,我们会发现初始都有“如是我闻”的字样,这也是证明佛经都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听闻背诵而来。虽然后来有人伪造佛经,在开头也冠以“如是我闻”四字,但由于经文内容并不符合四法印,因此也并非无法识别。不过通常来说,“如是我闻”仍然是文字识别真假佛经的一个依据。《阿弥陀经》开头的经文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文字,就是表此经为佛陀亲口宣说,阿难记录的真经。

佛陀圆寂百年左右的时候,有一位比丘提出十项戒律方面的问题,认为这十项戒律过于严格,拟重新校订戒律,当时便有一些比丘随声附和。后来有一位叫作名称的罗汉,召集七百位阿罗汉,公开决议此十项被修改的内容并非佛律,并予以废除,重新结集了佛律,保持了戒律的清净。这是第二次结集。

关于第三次佛经的结集,由于现在没有相关佛经文献,因此有不同说法。有的人说是在佛陀圆寂180年左右,有的人说是在佛陀圆寂300年左右,也有说是在佛陀圆寂后四百年左右。依照我国唐朝高僧圆晖法师所阐释的《俱舍论》,约在佛陀圆寂四百年左右,印度有一个健驮罗国的国王非常崇信佛教,经常请高僧莅临皇宫,供养问道。但众僧对于国王的请问,却各自有不同的回答,因此国王非常纳闷,就请问当时著名的高僧胁尊者:“佛法同源,都源自佛陀,为什么大家的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呢?”

胁尊者答道:“虽然现在佛教有十八部派,在某些细节问题观点不一,但主体都是佛陀的圣教,依之修持,都可以获得圣果。”

“那哪个部派的说法和观点最完善合理呢?”胁尊者回答说:“就系统完备而言,没有能超出毗婆沙——一切有部的。如果国王您想修持的话,还是选择有部吧。”于是国王下令,召集有部高僧,开始结集有部圣典。

由于来者甚众,只能挑选那些学问高深、具有六通的阿罗汉负责结集,共有499人。为了凑足500,便请来了世友菩萨。由于世友乃大乘菩萨,所以并未获证无学的罗汉果位,也因此遭到他人的质疑。世友当时即抛一线团于空中说:“我乃大乘菩萨,小乘罗汉在我心中,犹如口中之唾,如果我想证悟罗汉的话,这线团落下我便可以证得!”这时有天神把线团接住,对世友菩萨说:“大菩萨,您可是要成佛之人,将来候补弥勒成佛,怎么可以为了这么点小事就放弃菩萨行呢?”大家听到空中的声音,方才知道世友的身份,便推为总负责人,开始结集三藏。于是世友敲定,马鸣执笔,次第结集出律藏十万颂,经藏十万颂,论藏十万颂。论藏十万颂就是现存汉文大藏经中的二百卷《大毗婆娑论》。由于此论并无藏文译本,入藏留学的汉僧法尊法师用了数年的时间,将之译为藏文。这是第三次结集。

佛经结集的大乘观点

依照大乘的说法,在王舍城南方的一座山上,集会了十万菩萨,由文殊菩萨结集了大乘论藏,弥勒菩萨结集了律藏,金刚手菩萨结集了大乘经藏。在清辨论师所著《中观心要八十颂释》中也说:“大乘为佛所说,而根本的结集者,为普贤、文殊、秘密主(即金刚手)、弥勒等大菩萨,而非声闻大众。因大乘之语教,非声闻所能领悟”《十万般若疏》中也有“金刚手菩萨为结集千佛教法者,秘密不可思议……”等语。《金刚手灌顶续》中也说:“金刚手菩萨为结集者。”因此,目前流传在汉藏两种语系中的大乘三藏经典,都是源于佛陀宣说、大菩萨结集的真经,并非后人伪造。

三转法轮与佛经

结集成文字的佛教经典,目前流传的有巴利文、藏文、汉文、蒙文、满文等多种文字。汉文大藏经差不多有八千多卷,藏文的《甘珠尔》(佛经)有一百零八函(约三千万字),《丹珠尔》(印度佛学大师的释论)共有二百三十多函(约七千多万字)。而藏传佛教各派历代高僧所著的显密经论仪轨,至少也有一万多函。这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不但记载了佛教哲学,也包括有各种世间学科诸如医学、星相学等内容。面[www.61k.com)对如此庞大的学科体系,很多人除了感叹佛教的博大精深外,也深觉难以入手学习。

但内容庞杂的佛典,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汉藏两系的大乘佛教认为,佛陀讲法一生所留下的典籍,根据当时不同层次的听众,其思想观点主要分三个阶段,佛教称为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的内容

第一阶段叫四谛法轮,佛陀主要为五比丘等小乘听众,宣讲了以《阿含经》等为主的小乘经典,重点诠释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佛教基础哲学,建立佛教的基本观点。从佛教的哲学观点来说,这个阶段重点诠释小乘哲学和建立基本佛教哲学构架,较少谈及大乘佛法。而《阿弥陀经》属于大乘经典,因此并不属于这一阶段的经典。初转法轮的经典主要就是四部《阿含经》等,论典主要有《大毗婆娑论》、《俱舍论》等等,律典有《四分律总论》、《律仪三百颂》等。

第二阶段叫无相法轮,也叫无自性法轮。其代表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是佛教最核心的经典,佛陀甚至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宣说。般若经的种类也较繁多,如《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颂》、《般若八千颂》、《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等。从文字表面来看,般若经重点阐发了一切存在都没有任何自性,都是缘起、依赖条件的存在的空性观点,但在字里行间也隐含着修行的次第,特别是大乘道的修持次第。

由于般若经的意境高深、内容丰富,因此普通人根本无法直接读懂。在佛陀涅槃后四百年左右,佛陀预言能附顺佛意解释般若经的高僧龙树菩萨诞生,并著作了以《中观论》为首的中观六论,对般若经的空性学说加以阐释,开创了大乘中观学派。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左右,无著菩萨因难以读懂般若经而修持弥勒法门,后升至兜率净土,在弥勒菩萨前听讲了以《般若现观庄严论》为主的弥勒五论,传出了解释般若经隐义修道次第的大乘广行派。

第三阶段叫善辨法轮,其代表经典是《解深密经》。佛陀在第二阶段宣说的般若空性,是最彻底的究竟学说,但由于甚深难解,往往给人造成误解,从而否定现实的存在,走向虚无主义。因此佛陀在《解深密经》中阐释万物并非都是空性,而是有空有不空,确立了三性三无性的观点。后来无著菩萨根据此经,加上弥勒的《大乘经庄严论》、《辨法法性论》等,开创了大乘唯识派。

了解三转法轮的重要性

藏传佛教各派大都以中观为主要指导思想,而汉传佛教则以唯识思想影响较大。我国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就是唯识派的代表人物。

了解了三转法轮,就可以对众多的经典进行梳理,对各经典的主体思想也会有个大概的了知。对于佛经的分判梳理,除了这里提到的三转法轮说之外,汉传佛教也有五时八教等不同的判别,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读相关典籍。

佛法与三藏

在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说:“佛陀的正法只有二种,即教理正法与实证正法。”教正法属于理论指导,三藏十二部的佛教理论思想都属于此类;证正法属于身心实证境界,是通过修持后产生的效应。如果把药方药理比喻为教正法的话,吃药后获得的健康结果就是证正法。佛教皈依三宝中的法宝,其实主要是就证正法而言,教正法属于相似法宝。

三藏教法就哲学思想划分,就是上文提到的三转法轮说。若就文字体裁与内容,也可以划分为十二分教法,即佛教常说的三藏十二部。由于十二部都隶属于三藏,因此我们先谈谈佛教的三藏概念。

“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汉译,意思是总聚、含藏。因能总摄归纳同类于一处,所以称之为“藏”。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之所以把经典都纳入三藏,是有其哲学原因的。为了调伏众生摆脱受苦与享乐的两边生活,讲说了律藏,开显佛教的戒律道德规范;为了让众生断除对世间存在三宝四谛等真理的疑惑,宣说了经藏,同时开显摄心一处的禅定;为了对治众生与生俱来执我的错误观念,佛陀宣说了论藏,同时阐发智慧。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倡导人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开发智慧,这样才能自利利人,而并不是靠神佛的拯救。

明白三藏含义后,我们可以较易区分经典的所属。譬如《优婆塞戒经》,其内容主要是讲述戒律和规范,则属于律藏所摄;《中观论》主要阐释空性无我的哲学观点,因此属于论藏所摄;而如《阿弥陀经》、《现观庄严论》等则属于经藏所摄。

三藏与十二部

从三藏细化出来的十二部,则是从文字体裁与内容而分,分别是:

一契经:是指佛陀归纳要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用叙述体进行的概说。通常认为这种体裁会有让人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等十种利益。

二应颂:是指为了归纳所说之法,用五言或七言等绝句的诗体进行重复讲说,也指为了更深入理解不了义的经文而作的重新解说。

三记别:是指佛陀对弟子的预言,如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预言某弟子将来于何时何地成佛,名称是什么,国土叫什么等。

四讽颂:是指诗体经文,如《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自说:是指不待他人请问,佛陀自己宣说的经文。如佛陀高兴的时候自己宣说:若于如是法,发勇猛精进,静虑谛思惟,尔时名梵志。又如《阿弥陀经》,未经他人请问,佛陀自己对舍利弗等众比丘说道:“从是西方……。”

六缘起:主要是就律藏而说。最初佛陀并没有制订比丘戒等佛教戒律,由于某件不好事情的发生,然后佛陀才制订相关戒条。叙说制订戒律的因由,称为缘起。

七譬喻:佛经中很多这种体裁,比如著名的《百喻经》。用各种比喻来阐发佛教的义理,在佛经中非常常见,是佛经最常见的一种体裁。由于这种体裁可以将复杂的哲学含义用通俗易懂的比喻阐释,因此极受大家的喜爱。

八本事:佛陀宣说自己和弟子过去世的事情,称为本事。如《贤愚经》、《杂宝藏经》等。主要以过去世的事迹来彰显业果、慈悲等佛教义理。

九本生:主要是指讲述佛陀自己前生行菩萨道的故事。著名的有《佛本行经》、《佛陀本生108传记·如意藤》等。

十方广:是指一切大乘经典,所谓方广,即广大甚深之意,是大乘的代名词。由于大乘法义具足七大,所以被称为大乘。七大是:法门大、事业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大。具体内涵请读者研读《大乘经庄严论》、《大乘阿毗达磨摄论》等相关典籍,这里就不多赘了。

十一希法:是指佛陀为了让众生对佛法生起稀有难遇之想,赞叹声闻、缘觉、佛陀三乘之法极为稀有的赞辞。譬如在《阿弥陀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十二论议:是指经典中能深刻精辟辨析法义的词句。在佛教中,理性的辨析和推理是认知佛教哲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宗喀巴大师认为,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那所有观点都将如插在泥巴中的木橛,根本经不起推敲。所以宗喀巴认为,将所有佛教哲学的认识都纳入理性轨道,才是佛教哲学方法论的核心准则。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十二部并非是完全孤立的,有时候一部经中可以有几部的内容。《华严经》中包含的部更多。如果在把握主线、总揽全局的基础上再阅读佛教经典,则对佛经中“矛盾之处”涣然冰释。

三 :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什么是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三藏: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都是佛讲的经,都是最了义最究竟的法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律藏就是佛教四众弟子油管戒律方面的经藏。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教修证开悟的佛弟子,或是达到圆满解脱,证悟道圆满究竟涅槃的缘觉或菩萨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编辑整理,而形成组织化、体系化的佛教论典。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或十二分经。

“十二部经”包括:

一、修多罗,此译(契经),二、祇夜,此译(应颂),三、和伽罗那,此译(记别),四、伽陀,此译(讽颂),五、优陀那(自说),六、尼陀那(因缘),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本事)、九、阇陀伽,此译(本生经),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

分部解释: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二、祇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统称。

有一首偈语,正可说明上述十二部经的内容: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一钵法师】:给在家弟子开示“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

【一钵法师】:全世界人类思想道德扭曲原因是什么?

三藏十二部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一钵师父在五台山修行住的山洞照片

【一钵法师】佛前十不求

【一钵法师】:佛教的三法印是什么意思?【一钵师父】:佛教里的天龙八部是哪八部?

【一钵师父】:这个“我”是什么?

【一钵师父】:弘扬孝文化,百善孝为先

【一钵师父】:真实“修证”的“禅”是什么?

一钵师父】:佛教中“三解脱门”是何意义?

【一钵师父】:放下无争,清净无为,每天开心就好。

【一钵师父】:出家人的本分事是什么?

【一钵师父】:佛教与科学并不矛盾。

【一钵师父】:修行就是不断地去完善你自己

【一钵师父】:学佛应该如何“回向”才是正确的

【一钵师父】:佛告诉我们学佛修行必须要孝养父母!

【一钵师父】:念佛应该回向给和平稳定繁荣富强的祖国

【一钵师父】:修行就是要你找“我是谁?”

【一钵师父】:人际交往要寻求平等互补的关系

【一钵师父】:学佛应该如何“回向”才是正确的?

【一钵师父】:放下道场才是天下最大的道场。

【一钵师父】:菩萨是怎样修行和度人的。

【一钵师父】推荐:印光大师生平简介

【一钵师父】:劝君放下来修行.莫做高僧大德隐居好

【一钵师父】:修道人一定要学会吃苦!

《释迦牟尼佛》开示: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

【一钵师父】:佛陀所依的八个老师应该

【一钵师父】法语:见性与开悟有哪些区别

【一钵师父】建议:教育、佛教等宗教文化不要跟金钱利益挂钩

【一钵师父】:地球人类的灾难是怎么形成的?

【一钵师父】经中劫是什么意思?

【一钵师父】推荐:最为正确烧香祈福的方法!

【一钵师父】什么是人生的“真谛”

【一钵师父】:修行戒定慧三学分三步走。

一钵师父】何为真金不怕火炼?

【一钵师父】佛经及论典“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别

本文标题:佛经三藏十二部-仰佛山之二十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02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