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古玉鉴赏-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发布时间:2018-03-16 所属栏目:台湾故宫博物馆

一 :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宋至元 玉魚、960 A.D.-1368 A.D.、 全高13.5公分 長22.8公分、玉質,原為白色。全器為一立雕魔羯,獸首魚身魚尾,眼周有火焰紋,長捲鼻利齒,魚鰭巨大,背上負有二小龍。魔羯為印度傳說神獸,被認為是河中之精、生命之本,頗流行於晉、唐時期與西北草原民族。配有波濤紋碧玉座。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宋 舊玉珌 、960 A.D.-1279 A.D.、 全高4.9公分 最寬5.75公分 厚1.7公分、有璺,面琢陰刻雲紋,器頂有菱形深槽,用以固定,將玉飾嵌於劍鞘底。



宋 舊玉魚珮、960 A.D.-1279 A.D.、 全高3.0公分 長5.5公分 厚1.3公分、玉質,有深赭斑。魚形珮,上下有通心穿,背鰭、尾鰭有輕微損傷,附木座,合儲於圓盒內,並與另兩件璧、環合置於湖綠織花匣內。



宋 舊玉系璧、960 A.D.-1279 A.D.、 厚2.0公分 徑5.27公分 孔徑1.3公分、玉色淺赭,圓形片狀,中有孔,儲於湖綠織花錦匣內。面飾獸首,首尾相連,似為舊玉新雕。



宋 舊玉蟠龍觥、960 A.D.-1279 A.D.、 全高15公分 寬12.1公分、玉質,器身有裂璺。全器仿觥,上端大而下縮,下端作龍首形,一側附龍首鋬,另一側飾數尾蟠螭,並以雲紋為底。器內壁刻有御製詩文。



宋 舊玉鵝 、960 A.D.-1279 A.D.、 全高4.25公分 長5.7公分 寬2.0公分、玉色灰赭。全器作卧鵝形,由腹至尾有一通心穿,附木座。座外底刻「久於筆法玩羲之。曲項昂頭意不羈。應識漢家舊風月。影娥池上伴曾誰。乾隆丁酉夏御題」下接一印。



宋 白玉羽觴、960 A.D.-1279 A.D.、 全高2.5公分 長8.99公分 口橫9.0公分 底橫5.8公分、玉質。橢圓形口、雙耳、淺壁、平底、淺圈足,附木座。耳飾淺浮雕雲紋,壁飾一圈陰刻雲紋,儲於湖綠織花錦匣內。



宋 舊玉帶鉤、960 A.D.-1279 A.D.、 長7.8公分 寬1.9公分 高1.9公分、白玉,雜淺赭斑。鈎作鳥首形,長頸,面琢成鳥腹羽翼,底有圓柱。



宋 玉鴛鴦、960 A.D.-1279 A.D.、 長3.9公分 寬9.8公分、玉質,色青,帶土黃斑。全器立雕一對大小鴛鴦,相對而視,口銜蓮花束,花束有蓮葉及蓮蓬。



宋至明 玉荷葉杯、901 A.D.-1700 A.D.、 全高9.5公分 縱長15.2公分 橫長6.0公分、黃綠色玉,通體褐黃,部份還顯現灰白斑。雕如枯槁而包闔起的荷葉,呈上寬下斂的三角形,葉緣彎曲起皺。外壁以雙陰線刻劃出葉脈。葉梗從底部中心開始彎繞,後順勢上揚至杯側。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層次鏤雕作一把蓮狀。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宋至明 玉鴨、901 A.D.-1700 A.D.、 全高4.5公分 縱長8.5公分 寬2.8公分、以黃色閃玉琢一鴨子,在鴨的頭、腹及雙足部位則呈現深褐色。這件玉鴨琢碾的手法極為簡單,但因掌握了鴨子翹尾豐臀的體態特徵,顯得既可愛又生動活潑。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宋、遼 玉龍紋盤、901 A.D.-1200 A.D.、 全高2.2公分 口徑26.2公分 底徑22.2公分、玉質呈草綠色,器緣有褐黃斑塊。圓盤正面飾行龍紋,身軀彎曲翻轉,全身覆滿細麟,足有三趾。間隙填以鏤空卷草紋錦地。器緣則飾一圈回紋。圓盤背面的紋飾如正面,而較簡略。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宋 瑪瑙帶托葵花式小碗、901 A.D.-1300 A.D.、 全高3.3公分 口徑8.7公分 足徑3.4公分、碗作六瓣葵花式,圈足、足內壁斜、足外壁直。托作五瓣葵花式,高圈足,有褐色斑,托子中心有一突起圓台,以承碗。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金至元 白玉「春水」飾件(洮河石蘭亭硯之附件)、1100 A.D.-1399 A.D.、 長7.61公分 厚1.6公分 寬7.14公分、全器略呈圓形,紋飾用一剖面呈橢圓的圓環托住,環托內作兩隻天鵝(雁)一上一下怒翔,在上方的一隻展翅回首驚望,下方的一隻垂翅前飛,一隻展翅鶻(海東青)正用利喙啄住鵝頂正中部位。天鵝與鶻鳥雙翅羽紋歷歷,陰刻尾羽。鶻與天鵝姿態生動,畫面寫實。環托有璺,璺痕處帶褐色,其餘部位玉質潔淨溫潤,通身打磨光滑。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金 白玉「秋山」飾件(從星硯之附件)、1100 A.D.-1299 A.D.、 長5.55公分 厚0.6公分、全器呈圓形,紋飾圍於一環托內,多層次鏤空呈現一回首鹿,於坡石柞樹間。環拖略帶褐色與灰色斑璺,玉質白淨。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清 青玉八方盒 、1644 A.D.-1911 A.D.、 全高7.3公分 長12.7公分 寬9.7公分、青玉。作八角形蓋盒。全器以白玉、紅玻璃、金絲嵌飾花紋,蓋頂上的白玉鈕,作花苞狀。鑲寶石及金絲繞邊點綴,展現痕都斯坦裝飾風格。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清 玉雙龍橢圓水丞 、1644 A.D.-1911 A.D.、 高6.5公分 長20.8公分 寬12.4公分、玉質。斂口、鼓腹、圓底,腹飾高浮雕雙龍紋。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明 白玉雙鹿筆架 、1368 A.D.-1644 A.D.、 全高6.3公分 長20.3公分 寬3.1公分、白玉,帶褐黃沁紋。器呈長方形,鏤雕湖石,其上伏臥兩鹿及靈芝數枝。雙鹿作口銜靈芝狀,寓意靈鹿獻壽。湖石上有大小圓孔。器底鑽四圓形凹槽一排。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清 玉子母牛 、1644 A.D.-1911 A.D.、 高7.9公分 長20.8公分 寬10.5公分、玉質。全器立雕子母牛,母牛伏臥回首,背上馱童子,手持枝葉,尾隨子牛,子牛亦伏臥,與母牛相望。

古玉鉴赏 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明 白玉獅 、1368 A.D.-1644 A.D.、 全高8.7公分 長15.65公分 寬4.0公分、白玉,前足有墨綠色沁斑。器雕成蹲坐瑞獅,齜牙張口,口啣花卉一枝,背、尾雕飾細線鬃毛,四肢飾以回紋,四足指爪雕琢細緻,神態生動自然。



清 玉小茶壼 、1644 A.D.-1911 A.D.、 通高14.8公分 口徑8.0公分 通寬21.6公分 足徑7.4公分、玉質。附花苞鈕蓋、盤口、鼓腹、龍首流、弓形把、圈足。蓋、腹飾蓮瓣,上層瓣內飾以八仙,下層飾八寶,蓋飾飛鳥。



清 白玉罐 、1644 A.D.-1911 A.D.、 高8.9公分 口徑9.6公分 足徑4.4公分、白玉,帶蓋,有圈足,腹一側有流口,流口作立雕蟾蜍。蓋鈕高浮雕盤螭紋,蓋面與壁上下皆飾如意雲紋。



漢 白玉乳丁紋璧 、1644 A.D.-1911 A.D.、 徑11.5公分 厚0.5公分 口徑5公分、白玉,玉質瑩潤,帶褐色斑及瑕紋,內外邊緣各刻圈紋一道,兩面滿佈乳丁紋飾。此環嵌於乾隆雕花紫檀插屏木座正中,置玉璧孔處有一圓形固定木。



清 青玉船 、1644 A.D.-1911 A.D.、 全高5.0公分 長21.8公分 寬4.4公分、青玉,玉質瑩潤,底有黃色沁斑。精巧一方舟,船上雕人物四人,一長者搖槳,另三僮各司其事,一貓臥在船舷,旁置魚簍,船底刻波濤紋。船艙鏤雕門窗編織紋,船頂上另置備用船槳,整體雕工細膩,人物態逼真自然。



宋 青玉鴛鴦水注 、960 A.D.-1279 A.D.、 全高7.7公分 長16.8公分 寬公4.9分、青玉,部份為人工褐沁斑。器圓雕,由一塊山子,琢成鴛鴦,口啣水草,背有圓孔,通於腹內,用以貯水。雙翅貼於腹部,雙爪收於腹下,羽毛腳爪雕飾逼真。



宋 舊玉羽觴 、960 A.D.-1279 A.D.、 全高2.6公分 長10.5公分 寬6.9公分、青玉,帶赭色沁斑及瑕紋。羽觴杯又稱耳杯,造型取自漢代漆器耳杯。器呈橢圓形,帶雙耳。全器光素無紋。附木座,木座為紫檀木四瓣海棠花式,座上刻「竹窗之珍」四字。



宋 舊玉鐲 、960 A.D.-1279 A.D.、 高2.4公分 徑7.3公分、玉質,有赭斑。圓筒形鐲,鏤空一圈龍鳳紋,附木座。



宋 舊玉貓 、960 A.D.-1279 A.D.、 高2.1公分 長8.3公分 寬3.2公分、全器立雕臥貓,尾上揚內卷,附木座



宋 青玉小瓶 、960 A.D.-1279 A.D.、 高8.6公分 口徑4.1公分、玉質,有璺、灰斑,附木座、珊瑚瓢。仿銅尊之造型,器較小,侈口、直頸、鼓腹、圈足。頸、足飾弦紋,內填綯紋。



宋 玉帶鉤 、960 A.D.-1279 A.D.、 長12公分 寬4公分、玉質,螢白雜黑赭斑。器作帶鉤形,鉤首飾龍頭,器面飾高浮雕螭紋,背有一方形柱,柱上附活環,環面琢螭紋。



宋 玉帶鉤 、960 A.D.-1279 A.D.、 長14.3公分 寬3.35公分、玉質,色白,器表局部呈煙黑色。器作帶鉤形,鉤首飾龍頭,器面飾高浮雕螭紋,背附方銎。



宋 玉扣 、960 A.D.-1279 A.D.、 長9.4公分 寬3.65公分 厚0.6公分、玉質,呈灰白色,一面雜褐斑。全器似耳形,一側橢圓,一側兩端有孔平直。一面沿器緣刻陰線紋。



宋 玉鵝 、960 A.D.-1279 A.D.、 全高4.35公分 長5.7公分 寬1.3公分、玉質,色灰白,一面微雜褐斑。全器以臥鵝為造型,尖喙長頸,口銜荷葉枝一束,羽翼豐潤。



宋 玉瓜紋珮 、960 A.D.-1279 A.D.、 全高4.8公分 長6.4公分 寬6.21公分 厚0.9公分、玉質,色灰白,其中一面色澤較黃褐。不規則片狀,雕琢瓜果、花朵、枝葉。一側有穿,兩面使用技法不同。



宋 玉帶鉤 、960 A.D.-1279 A.D.、 全高1.8公分 長6.23公分 寬1.6公分、玉質,色白灰,微雜褐斑。器作帶鉤形,鉤首飾獸首,器面飾浮雕螭獸,身軀作扭轉狀,背附圓銎。



宋 玉鵝 、960 A.D.-1279 A.D.、 全高4.4公分 長5.9公分 厚1.9公分、玉質,色灰白泛青。全器以臥鵝為造型,尖喙曲頸,口銜葉枝一束,羽翼豐潤。上下有通心穿。臥鵝造型簡拙,與口銜葉枝圓轉流暢,相映精巧成趣。



宋 玉珮、960 A.D.-1279 A.D.、 中孔寬0.6公分 厚0.85公分 外徑6.6公分、玉質,色灰白泛青。全器作圓壁形,中孔方形甚小,往外分成四層,雙面不同紋。最內層分十二個圓形區域,分琢地支,另一面為十二生肖動物紋,第二層飾以水波紋。



宋 玉瑗、960 A.D.-1279 A.D.、 直徑11.6公分 厚0.6公分、玉質,色略黃。器兩面均琢近似穀紋之雲紋,並以雷紋為地。平廓,廓線圓整。



宋 玉盤螭璧 、960 A.D.-1279 A.D.、 厚1.15公分 徑11.65公分 孔徑3.1公分、玉質。器周身沁作黑色。一面浮雕大螭、一隻小螭兩隻,兩小螭作與大螭對望狀。另一面外圈雕飾雲紋,外圈琢鳳紋為飾。



宋 舊玉瓏 、960 A.D.-1279 A.D.、 厚0.65公分 寬11.95公分 孔徑6.3公分、青玉質。全器琢為兩龍相向,兩龍雙首相向、尾部相連。龍身均琢雲紋為飾。



宋 玉瑗、960 A.D.-1279 A.D.、 厚0.5公分 徑11.08公分 孔徑7.2公分、白玉,間有黃色斑。圓璧形,兩面皆淺浮雕雲穀相雜紋,環面的四端各琢有鳥紋,紋飾線條流暢精細。



宋 玉單柄盃 、960 A.D.-1279 A.D.、 全高11.3公分 口徑8.1公分 底徑8.0公分、青玉,玉色灰黑有赭斑。器身作圓筒狀,廣口,直壁,平底,單耳,外璧口沿、足與腰部淺浮雕有弦紋。有玉頂木蓋。



宋 玉單柄盃 、960 A.D.-1279 A.D.、 全高11.1公分 口徑5.4公分 底徑4.0公分、灰白色玉,有赭斑及釘狀土沁。侈口,深腹,高圈足,有單耳,器腹紋飾以弦紋分作三層,上層為圖案紋飾,中層為交結獸紋,下層為花瓣紋,近足處有繩紋一圈。附木座及木匣。



宋 白玉橢圓環、960 A.D.-1279 A.D.、 厚1.1公分 長10.78公分 寬3.9公分、白玉。器作細長腰圓,兩長邊一寬一狹,寬邊淺浮雕吐珠龍紋,細邊琢成圓棒狀,可維繫於革帶。帶木座。



宋 玉雙鳳珮 、960 A.D.-1279 A.D.、 全高8.55公分 寬4.3公分 厚0.7公分、玉色赤赭沉鬱,有黑斑。全器雕鳳一對,單面雕刻,二鳳造型相同,左右相反如對鏡。附木座。



宋 玉盃 、960 A.D.-1279 A.D.、 全高5.4公分 口徑4.3公分、玉石質,色灰白有黃赭斑。直筒,圈足,口緣及底足均作紐繩紋,器腹中央以淺浮雕弦紋三道隔開,上部為二層雲紋,下半部淺浮雕乳丁紋。附木座。



宋 玉荷蟹 、960 A.D.-1279 A.D.、 長9.4公分 最寬6.2公分、玉質,白色有黑斑。器琢一蟹據荷葉之形,荷葉略隨螃蟹外形捲斂,器底琢飾葉脈與葉梗。附木座。



宋 白玉圉人洗馬圖玉玩 、960 A.D.-1279 A.D.、 長10.5公分 寬3.3公分 高9.1公分、玉質,有淺赭斑。器雕一立馬繫於柱上,旁立一人頭微側,似正作語,馬前雕立一圉人提水桶,蓋為洗馬之狀。



宋 舊玉剛卯 、960 A.D.-1279 A.D.、 全高3.0公分 縱1.4公分 橫1.5公分、白玉,大部分泌成赭色。長方體,上下有通心穿,四面陰刻三十三字,首句為「正月剛卯」。



宋 白玉搬指 、960 A.D.-1279 A.D.、 高2.3公分 徑2.3公分、白玉,有大片赭沁,為舊玉新琢。全器為圓筒形,上面有刻銘,難以辨識。與一帶鉤、方琮一併置於仿經卷盒中,盒外並貼有籤紙,其上有隸書:「唐人寫經卷」。仿經卷盒和其他仿冊頁盒等大小收納盒共八組,共同置於一題有「歷代珍藏」之大木匣中。



宋 舊玉帶鉤 、960 A.D.-1279 A.D.、 高1.8公分 長6.2公分 寬1.2公分、白玉,有赭斑。鉤首作獸首形,帶鉤面上飾有高浮雕之鳥紋。與蜂形玉墜一併置於仿冊頁盒中,盒外刻款填金隸書:「文衡山篆書」。仿經卷盒和其他仿冊頁盒等大小收納盒共八組,共同置於一題有「歷代珍藏」之大木匣中。



南宋至明 白玉人 、1127 A.D.-1644 A.D.、 全高7.7公分 寬2.7公分 厚1.6公分、玉質,色灰白一側有赭色烤皮。器作一立雕童子,光頭留桃形髮式,雙手捧荷花與荷葉高舉過左肩,眉目及衣飾線條清楚。上下有通心穿可供組佩。本件現與另四件玉器同收一於日本蒔繪長方菊花漆匣。



元至明 白玉帶扣、1271 A.D.-1644 A.D.、 長7.1公分 寬5.7公分 厚1.5公分、玉質,色青綠有璺,部分有烤皮。器作長方型璧狀,四角圓弧,中孔亦作長方形。正面鏤雕二螭,螭做俯身盤據狀,另一面光素無紋。本件現與另二件玉飾、一冊頁合儲於「琳碧流輝」織錦木匣。



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 玉璧 、2600 B.C.-771 B.C.、 外徑14.9公分 內徑6.8公分、可能原為新石器時代華西地區,龍山文化或齊家文化光素玉璧,這樣的素璧在西周墓葬中還有發現。器表的綠色可能是銅綠沁,有待日後分析研究。流傳至明清時,加刻了仿古花紋,一面為冏紋與蟬紋,一面似為穿環龍紋,並染上褐紅色。乾隆皇帝珍藏之,為之賦御製詩,命玉工將詩句刻於玉璧周緣,「三千年上物,博古閣中藏,質泯瑕疵玷,得無似此忘。乾隆壬子御題」,更為之加配紫檀木座,木座中央作「圭」形,上刻星斗,下琢海浪與山石,象徵天地;中段雕御製銘,並嵌以



周 玉槓頭方花囊 、1049 B.C.-225 B.C.、 高6.6公分 長6.8公分 寬6.8公分、青灰色玉,帶赭斑。此器內圓外方,原為玉琮,清宮將之改裝為花器,內加銅膽,銅蓋鑲嵌白玉頂,玉頂鏤雕龍鳳,中央的孔飾一圈繩紋。



西周 玉戈 、1049B.C-771 B.C.、 13.5公分x2.4公分x0.2公分、碧玉,有大片白色斑。援直,前鋒尖銳,雙面刃,內作梯形,援與內交接處鑽有一孔。戈原作武器之用,玉戈則不一定為了實用目的,可能用來炫燿武力。



東周 玉帶鉤 、800 B.C.-201 B.C.、 8.7公分x1.8公分x0.8公分、不透明白玉,夾雜赭黃色,有裂痕。細長條有弧度,一端向上內彎為鈎,背面中央突起一方形柱,用來鉤繫腰帶頭。鉤作龍形之抽象表現,面部凸雕兩組三條線紋。



東周 玉帶鉤 、800 B.C.-201 B.C.、 11.4公分x2.7公分x1.2公分、白玉,表面有附著物,大部分呈赭色。細長條有弧度,一端向上內彎為鉤,兩端皆作龍首形,背後中央突起一方柱,用來固著於革帶。正面浮雕三組兩塊長條。



東周 玉動物形珮 、800 B.C.-201 B.C.、 3.2公分x1.7公分x0.5公分、玉深沁呈乳黃色,有赭斑。動物作蹲踞形狀,面部紋飾模糊,身軀以雲紋和斜線紋表現,小巧可愛。有一孔貫穿身軀,用來繫繩佩戴。



東周 玉石飾 、800 B.C.-201 B.C.、 2.5公分x1.9公分x0.1公分、青白色玉石,帶黃斑,表面有附著物。鏤雕一有鬚的龍,線條優美,在足或鰭的部位上作孔穿。單面有紋飾,有刻眼睛,身軀的刻線流暢,小巧精美。



西周 玉鹿 、1049B.C-771 B.C.、 長6.9公分 高4公分 厚0.33公分、淡綠色玉,沾有硃砂。身軀前傾,大鹿角雄赳赳的。頸部和臀部各鑽一穿孔。



漢至六朝 玉角形杯、 故玉、206 B.C.-6 A.D.、 寬10.1公分 高18.1公分、角形杯在戰國漢代間存在不多,西漢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是為著名之例,惟在明清之際卻出現不少仿古之作。一般認為此種角形之杯是來自於域外之物。此件玉角形杯器身外盤以淺浮雕的龍紋,玉色白裡透褐黃,雕工極精細。



六朝 玉辟邪、 故玉、420 A.D.-589 A.D.、長6.4公分 寬3.3公分 高3.2公分、青白色玉,首與尾呈深赭色。全器為一立雕辟邪,前身俯低後足蹲立,頭似虎首,圓眼咧口,有雙角,長尾作多股小卷紋。辟邪相傳是能避除邪惡、招財的瑞獸。



六朝 玉帶頭 、 故玉、420 A.D.-589 A.D.、 長9.6公分 最寬6.1公分 口徑141.9公分、玉質。一端方正,一端圓形,帶面浮雕龍、龜、鳳等物象,略成向方正端雕飾之仙山前進狀。帶背有象鼻穿,為連綴於革帶之用。附木座。



六朝 玉娃娃鎮紙 、故玉、420 A.D.-589 A.D.、 長7.7公分 寬4.8公分 高2.8公分、玉質,周身土斑。琢一板上有二小兒之狀,小兒共抱一球嬉戲,兩人皆側身伏臥,狀極生動。附木座。



商 玉鳥形佩 、故1600 B.C.-1000 B.C.、 長 11.3公分 寬 5公分 厚0.3公分、全器為扁片狀,以鏤空與淺浮雕技法,雕琢出一梟鳥的側面造形。勾喙、短頸、凸胸、短尾、粗腿。鳥頭上站立一龍,比例上龍頭甚大,龍身較短。龍背上,鳥胸前與背上,都雕有齒稜。龍與鳥的眼睛,都是商晚期(西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紀)典型的「臣」字眼,鳥眼上還加飾了人眉。鳥身上琢飾了勾連的弧線,鳥喙上琢平行的「人」字紋。全器的最下端,即鳥爪的部分,形成一凸榫,證明此器曾插嵌於某種易朽物質之上。



西周 玉組珮、 購玉1049B.C-771 B.C.、 最大璜10.7公分、玉組佩,一組共二十九件,此組玉佩以一件方圓形佩,兩件璜以及一些動物造形,如蠶蛹、蟬蛹、鳥蝗、魚等及幾何造形如柄形器等組成。



西周 玉石項飾、 購玉1049B.C-771 B.C.、 飾片最長一件4.6公分、玉石項飾,一組有飾件十二片、瑪瑙珠七十一粒。飾片以似玉之美石琢製,珠以紅瑪瑙磨成,均有小穿可供穿繫。



西周 玉組珮 、購玉1049B.C-771 B.C.、 長7.8公分 組合總長60公分、玉組佩,共163單件:143大小玉石珠,4件方形玉石管,16件各式玉佩。由一些紅瑪瑙、瑩石、玉所磨製的珠,管,串連玉石的鳥形佩、魚形佩、兔形佩、蠶形佩、龍紋璜、人形佩等組合而成。



漢 玉圓勒 、故玉206 B.C.-220 A.D.、 長5公分 端寬2.65公分 端寬2.4公分、玉質,色灰白,局部沁成褐色。圓管狀,上小下大,器中段微內縮。平素無紋。



西周 覆面玉石飾件 、購玉1049B.C-771 B.C.、 玦徑4公分 璜最長10.6公分 蓋長7.1公分、似玉之英石,淡綠色。覆面玉石飾片,一組共二十六件。琢作似人之五官形,應為縫綴於覆面上的玉飾。一對耳飾玦及一玉石璜,或為懸飾耳旁及項上。



戰國 鳳紋珮 、購玉500 B.C.-201 B.C.、 長7.944公分 高4.8公分 厚0.39公分、白玉泛濃淡不一赭色,表面有附著物。作鳳形,身彎曲呈”S”形,羽毛捲揚,姿態生動



東周 鏤空龍鳳玉佩 、購玉800 B.C.-201 B.C.、 3.4公分x2.5公分x0.2公分、青玉,有裂痕,表面沾有硃砂。方形,鏤雕一對龍鳳合體,沿輪廓有一圈弦紋,其內浮雕雲紋,間有斜線紋。四個角各鑽有一孔。



清 青玉雙管瓶、 故玉 1644 A.D.-1911 A.D.、 全高10.3公分 寬8.1公分、青玉,帶赭褐斑紋。器作兩管相連,相連處兩面,一作把手,一作裝飾,把手成獸首半環形托尾,其下為另一面伏獸的尾部。裝飾面的部分浮雕一隻獸面的鳥禽,雙翅展開,腳踏一隻想像動物,動物的身軀穿越器底至另面。此類雙管瓶的用途尚待考證。



明 白玉桃式洗 、1368 A.D.-1644 A.D.、 全高4.7公分 長10.4公分 寬8.6公分、白玉,光潔瑩潤。桃形洗,用以盛水,是文人書房裡的用具。器的外部一側雕小桃實和桃枝,把手雕一螭龍作飲水狀。此器附木座,雕滿靈芝連結而成的紋飾。



明 白玉桃式水盛、 故玉1368 A.D.-1644 A.D.、 全高4.5公分 長11.2公分 寬6.6公分、白玉,表面有極細的芝麻沁點。器作桃式,為文房盛水之用。器外鏤空浮雕桃枝、桃花,底座飾一朵盛開的桃花,一側器壁上琢一圓喜字,寓意吉祥。



明 玉鳳柄腰圓洗、 故玉1368 A.D.-1644 A.D.、 全高7.0公分寬8公分 口徑5.6公分、青玉,瑩潤光潔。截面呈橢圓器體,略高,一側有把手。把手雕鳳紋,器身分四層,分別飾以淺刻、浮雕的兩種凹凸雲紋。底淺刻「以介眉壽」四字篆款。



明 白玉靈芝洗 、故玉1368 A.D.-1644 A.D.、 全高5.1公分 長12.6公分 寬11.8公分、白玉,帶赭色斑。器作不規則橢圓形,出邊的撇口可作倒水的流口,其他則滿圍鏤空靈芝及竹葉紋,鏤空靈芝亦可作為把手,洗為文房盛水之用。



明 白玉梅花水盛 、故玉1368 A.D.-1644 A.D.、 全高4.8公分 長9.1公分、白玉,帶濃淡不一的赭黃色斑及瑕紋。器外浮雕老幹梅花及子母螭龍。底刻篆書四字「喜占春魁」。此器附清宮舊作木座。



古玩玉器|原创:迷迭香|标签:白玉玉石口径青玉云纹

二 : 古玉鉴赏

中国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据查考古资料远在新玉器时代就已出现了玉器。而古玉器即为历代帝皇将相及庶民所喜爱,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国人民仍保持着敬玉、爱玉、惜玉的心理。人们还普遍认为,佩带古玉可以起到辟邪、防险、活血强体和长寿的作用。
何为古玉?从广义上讲,泛指清代以前玉器即可称为古玉。具体断代则按历史年代特征、纹饰刀工、器形沁色划分。鉴别古玉首先要看沁色与蚀斑,出土的古玉,久埋地层,经受各种不同化学成份的侵蚀,局部或全部改变了原来的颜色,而被染上了红黑白绿黄灰褐等多种沁色。有无沁色是鉴别新、古玉器的一个重要关键。沁色也有真假之别,真沁者,透肌入骨,与玉浑然一体,直浸玉里,光泽、透明度不减,玉器古朴庄重,温润而富有宝石光泽。而由人为染造假沁者,则色调呆滞,不自然、透明度差,无论如何盘玩,亦不会产生羊脂状宝光。
所谓蚀斑,则由于玉器久埋地下受化学成份浸蚀而形成。玉器表面有腐蚀剥落现象,可呈片状脱落的、可呈坑点状凹陷和形成孔洞的。由于沁色与蚀斑形成机理相同,所以沁色和蚀斑基本上成正比,有沁色者一般随有不同程度的蚀斑,而沁色越深则蚀斑相对越重。玉器的蚀斑也有造假的,伪造者用强酸腐蚀斑器,使斑器表面形成人为“蚀斑”。由于真假成因不同,假造者一般蚀斑均匀分布于玉器表面,深浅轻重大致相同。真蚀斑者,天然形成于玉器结构松散部位,腐蚀深度大小轻重不一,自然而然,所以较好辨认。
古玉鉴别的另一方面,则要观察玉器表面的刀痕和刀势。古代没有今天科学发达,琢玉者多采用落后的锐器制玉,在玉器表面反复刻划,其刀痕多为阴线工(表面凹陷的沟状线条),上宽下尖,剖面呈V字型,这是古玉刀痕的重要特征。而仿古玉,多用现代机械小沙轮磨制,其张条剖面上下同宽而底圆,刀痕呈U字型。玉器刀势方面,古玉者功力深厚,刀痕线条圆转流畅,刀工回勾有力,一气呵成。仿古者,由于功底腕力不足,刀势无力,线条呆滞死板,走刀极不自然,往往有线条走偏或修改现象。
玉器表面光泽,也是鉴别古、新玉石的主要环节。古玉由于年代久远,火燥之气尽消,呈现出内的光泽,深沉而柔和。新玉由于刚发新刃,火燥之气未除,光泽外在、上浮,与古玉光泽相比往往太亮。古、新玉器的光泽区别,用通俗比喻说的话,古玉光泽呈“油脂性”,而新玉即为“玻璃状”光泽。
以上所谈几方面是鉴别古玉的几种简单、实用方法,提供给喜爱玩玉的同道和刚踏入古玉领域的朋友们参考,并在购买古玉时不致于吃亏上当


本文标题:古玉鉴赏-台灣 故宮博物館【古玉】鉴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669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