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科举制度的影响-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5

发布时间:2018-04-20 所属栏目: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

一 :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5

2007年8月第8卷 第4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

Aug.2007Vol.8 No.4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邹一南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关键词: 科举制度;科举考试;选官

摘 要: 科举制度因其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奴化和禁锢知识分子、抑制学术文化的创新、阻碍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进步等弊端而早已寿终正寝。但它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国家治理、养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中国古代文明曾经“先于天下”、“超于亚洲,度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9.29;K203

文献标志码: A

: -()-0111-06

OntheIialuponAncientChina

ZOUYi2nan

ofmics,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207,China)

Key: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imperialexamination;officialselection

Abstract: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ofChinacametoanendbecauseitintensifiedthefeudalautocraticsystem,enslavedandconfinedintellectuals,restrainedtheacademicinnovation,andhinderedthedevelopmentofnaturalscienceandtheprogressofsociety.Ontheotherhand,thissystemexertedasignificantandprofoundinfluenceuponChinesehistoryandcultureandplayedapositiveroleintherulingofcountry,academicdevelopmentandpeopleπseducation.TheancientChineseculturewhichwasadvancedinAsiaandthroughouttheworldandlaterbackwardshouldbeattributivetotheinfluence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

任官的制度。一般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公元607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科举制这艘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历经唐代、宋代、元代,进入明清,经过几百年平稳航行之后,

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在强劲的欧美“风雨”和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它已是破败不堪。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

〔1〕

止。”至此,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对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于历史风云

收稿日期: 2007203223

作者简介: 邹一南(1986-),男,江苏徐州人,本科生。E2mail:zouyinanscu@163.com。

11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的遮蔽,使人们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本文仍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国家治理、学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理性地考察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作用,认为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互交织,有利有弊,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  一、科举制度与国家治理

(一)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科举制度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

统治者要想更好地治理国家,就需要有一种整合社会的主导思想。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思想,但

由此带来的严刑峻法、横征暴敛使人民不堪忍受,致秦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代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实现社会整合的作用。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社会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②

。”统治,二,,而分子。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唯一标准,所谓“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就使得儒学这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得以制度化。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二)科举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

历史地看,科举制度一方面奠定了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也因其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和自身的缺陷,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弊端。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以儒学为基础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日益成为一种障碍。

1.科举制度是强化封建专制独裁的工具

科举制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维护和强化封建专制制度,它体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其目的是通过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和选拔甘心俯首帖耳地服务于封建王权和政

治统治的奴才,即所谓“牢笼英才,驱策志士”。由于科举制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统治者便不断扩大科举范围,相应地造成日益严重的冗官问题。在宋代,每次科考均以几倍、十几倍

〔3〕

于唐代的规模大量取士,凡被录取者都要授官,结果是封建官僚机构日趋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随着科举制的成熟与发展,读书做官的思想日益凝固化,相伴而生的官本位现象也日趋严重。中国古代社会从先进变落后、从文明变愚昧,与此关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时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迅速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繁荣,封建社会开始进入鼎盛阶段,封建制度也日臻完善。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壮大,利。部制,,方的需要,。科举制度作为中国〔2〕

,

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举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公平。不管科举制实际上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至公”,但至少其制度设计是体现“至公”精神的。因为科举考试选官制比世卿世禄制及其他选官取士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更先进,更公平,也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所以自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皆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首要途径。它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读书入仕登上政治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条件和平台。过去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而今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正因为如此,自五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或迟或早都采用了科举制。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和人才选拔制度。

第4期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113

系甚大。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最终被封建保

守派用来抵制思想进步,反对社会变革,成为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2.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不是无可置疑的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虽然形成了回避(包括籍贯回避、亲属回避)和保密(包括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以防止作弊,保证公平,但这也只是限制了那些没有门路的下层百姓。南宋学者洪迈谈到科举之弊时说:请人代答试卷虽被明文禁止,但“禁之愈急,则代之者获赂谢愈多,其不幸而败者百无

〔4〕

一二”。考生夹带、传递、换卷、割卷、顶名、冒籍、贿买、钻营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科场舞弊的现象与科举制度共始终。在很多有关科举的博物馆里就带品,上书蝇头小楷,密密麻麻,上的公平,,,,培植自己的党羽,。科举在制度设计上也有不少弊端。在唐代,士人可以在考前请托社会名流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即所谓“行卷”。常科登第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释褐试”,合格后方能脱去平民服装换上官员衣冠。其言、身、书、判四个环节,除“身”是天生的,其他都取决于主考官的意志。因此,士人钻营、请托、逢迎拍马、趋炎附势、上书献赋、攀附权贵之风极为盛行。所有这些,都使得科考作弊的各种防范措施常常成为掩人耳目的虚文。此外,科举制度还有对考生身份的限制,如从事娼、优、隶、卒等“贱业”者,其子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女性也是被排除在科举考试之外的。科举制的所谓公平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科举制度与学术发展

科举制度在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学术的发展和繁荣都与科举制密切相关。比如,中国文化在宋代的南移,科举制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徐晓望先生的研究,科举制极大地推进了东南地区的文化普及,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发展、出版业的兴盛、文史艺术的繁荣,使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边缘的“南蛮”之地呈现出“巷南巷北读书声”及“家有诗书,户藏法律”的景象,由此形成了东南地区一直延

续到明清时代的文化优势。科举在古代中国的

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明末清初在中国居住过22年的葡萄牙人曾昭德(AlvarozSemedo)所言:中国人热衷科举考试,是因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秀才、举人、进士这三种学位,“这些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因为它事关权位、声望、荣誉及财富。它们是人们全力关注、魂系梦萦的事物”。科举考试凭成绩取士,注重才能,这就在全社会特别是社会中下层形成了一种惜时勉学、自觉求学的风气。无论是仕宦望族、商贾阶层,还是一般平民百姓,育、工、商家庭”,。

事实上,无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兴盛还是衰落,都无法排除科举制的影响。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加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科举制日益流于形式,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而且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1.科举制度下“八股取士”的弊端,抑制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创新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代,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形式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非常刻板僵化的文体,限定论题、格

〔6〕

式等,被鲁迅先生讽刺为“原是蠢笨的产物”。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泯灭了人们的个性,销蚀了人们的创造力。考生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能熟读四书五经以应付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使得天下千万学子都把精力放在学做八股文上,学问由此而衰败,学风也由此而变坏,社会的学术思维创新的环境也因此走到了黑暗的极致。这使得人们即便有了新的思想和创见,也无力或无法彰显于世。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将许多知识分子的精力与研究都束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这种反对独创,只尊孔孟朱程理学的做法,极大地抑制了读书人的创新精神,甚至到今天还有影响。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科举制度下考试内容狭窄单一的弊端,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

11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

第8卷

科举考试的内容狭窄单一,不外四书五经,而

且只能为“圣贤”作注,不能越雷池一步。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儒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圣典,其他均被视为异端而排除在科举之外。儒学与科举制结合,显然也大大抑制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古代中国历来重治术轻技术,人文学科高度发达,自然科学地位低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侧重宏观而相对忽视微观,擅长思辨而相对拙于实证,这种现象实际上与科举制互为表里。唐代科举系统中曾设有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算、武举及吏道等科,虽然对考试内容限制并不太严,但明算科是录取人数最少、地位最低的科目。到了宋代,考试科目的设置变成了“精贡举、罢诸科”,独存进士科,即“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法、想受到排斥。仅限于四书五经。。明代名医李时珍,呕心沥血写成《本草纲目》进献皇帝,却被束之高阁。这种状况除了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有关之外,显然还与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密切相关。科举考试在内容上基本把自然科学排除在外,这使得资本主义“分权时代”到

(西方科学的基本特征)开来、相应的“分科之学”始主导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时候,富有创新精神的

中华民族却无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明清以后中国科技大大落后于西方,科举制或许是难辞其咎的。

3.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扭曲

〔7〕

返儒。自然科学和其他学术文化在中国不发达

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知识分子只重科举的价值取向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就很有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显然,这是科举时代注重实际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充满郁闷的感叹。

三、科举制度与人才培养

,属于,,所以它,,263科,取进有姓名可考的状元148人,10人位至宰相,其他的也多为能人志士。如初唐“四杰”中的杨炯、王勃,其后的陈子昂、岑参、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中唐的孟郊、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等,都是进士出身,王维、柳公权还是登科状元。北宋和南宋共有118榜进士,取进士30000余人、状元118人。北宋71名宰相中,有64名是进士或制科出身。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晏殊、梅尧臣、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程颢、文天祥、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是进士出身。明清时代的进士中也不乏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科举制度造就了古代中国的人才,塑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

然而,物盈则亏,法久终弊。科举制度历经千年,正如康有为所说:“凡法虽美,经久必弊。……而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则陷溺人才,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对科举制进行过改革,但大都是治标不治本,致使科举制弊端丛生。科举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最大弊端在于:

1.导致人才知识结构有缺陷

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根强有力的指挥棒。由于考试只限于经书的内容,只注重经义的解释,使得考生脱离实际而专注于那种空疏之学,知识面越来越窄。对此一些西方传教士看得很清楚。英国传教士韦廉臣认为:中国士人在科举的指挥棒下,“谬于一偏之见,而不能达观,拾五经之糟粕,拘八股为文章,而于天文、地理、算学、化

〔10〕

〔9〕

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受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白发童生”、“寿星举人”这样的现象不仅仅体现个体的不幸,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特别是到了明代实行的八股文考试,更是把科举制度的弊端推向了极致。同时,因为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是应付科举考试然后做官,所以与之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之器”,是君子不屑的“奇技淫巧”。例如经商,许多读书人只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经济上的贫困地位才“弃儒经商”、“弃文经商”的,一旦他们的经济地位有所改变,他们就往往会由商

第4期邹一南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15

学、重学……置诸不论不议之列”。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嘉温批评那些所谓秀才、举人、进士、翰林:“用西方的观点看,获得以上学位所需要的知识是贫乏而有限的。在我们英国学生的眼里简直少得可怜”。

2.造成知识分子人格扭曲

前面已经讲到在科举制下人们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种思想对读书人的危害尤其严重,不仅使他们的知识残缺,而且使他们的人格扭曲。他们梦想着经过十年寒窗,一旦及第就可一步登天。为了实现读书做官的梦想,他们不惜采取夹带、代考、行贿等舞弊手段,却还满嘴讲着正诚格致、修齐治平的漂亮话;或者像范进那样为求取功名,皓首穷经,耗尽了青春年华,最终中举却成了一个疯子。

3.,,。因此,才。对此,顾炎武在其《日知录?拟题》中给予了猛烈抨击:“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同时,儒家经典常常晦涩难懂,它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更不会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所以在科举制度下,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成为对读书人身心两方面的折磨。此外,科场考试环境也是非人性化的。为了防止舞弊,作为考场的贡院号舍被设计得狭窄封闭,只给每人约一米见方的空间,形同地狱。更有甚者,“在明英宗年间的一次考试中发生了火灾,由于考生被锁在号舍里不能逃脱,使90余名考

〔3〕

生葬身火海”。

在科举制度下,教育最主要的功能被异化了,它已经演变成了奴化、禁锢知识分子的工具,使社会的这部分最活跃的精英力量萎缩、沉寂。科举时代出身于八股科举的“人才”,有很多是低眉屏息、蝇营狗苟而绝无信仰、原则可言的庸才。他们除了功名富贵以外别无所求,不想也无力反抗黑暗的朝廷。所以,科举制度在近代教育潮流的冲击之下被废除就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了。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文明曾经“先于天下”,“超于亚

洲”,但后来落伍了,这都不能排除科举制度的重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毕竟存在了1300年,这

〔11〕

本身就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科举制度不仅仅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欧洲的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影响。孙中山先生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并设想以此来改造中国的官吏体系。但他考察研究的结果是:“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制度才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事实上,、影响重大的制度,。离废科举,,。对,对一个与1300、所有地区和绝大部分书籍都有关的制度,对一个中国发明的被西方国家所借鉴的制度,在其存在1300年、废止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应仅仅将它作为批判的靶子,而应对它进行全面的清理和研究,把它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加以理性的考察,过滤其陈腐僵化的东西,肯定其合理积极的因素,并从中吸取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智慧。

注释:

①转引自刘海峰《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载《厦门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9页。学报》

〔12〕

②见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见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④见曾昭德《大中国志》第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⑤见《万国公报》第654期,台湾华文书局影印本第8361-8365页。

⑥见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卷八第27页,上海广学会

1896年版。

参考文献: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392.

〔2〕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J〕.贵州社会主义

学院学报,2006,(4):25.

〔3〕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12,166.

〔4〕洪 迈.容斋随笔〔M〕.长沙:岳麓书社,1994:515.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5_科举制的影响

116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增刊):79.

第8卷

〔5〕徐晓望.论科举制度与东南文化的开发〔J〕.东南学术,

1998,(6):84-90.

〔10〕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C〕∥中

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3:208.

〔6〕鲁 迅.伪自由书?透底〔C〕∥鲁迅全集(第5卷).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3.

〔7〕李国钧.历代教育制度考(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

版社,1994:994.

〔8〕王日根.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J〕.厦门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01.

〔9〕杨司薇.功过自凭后人说〔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

〔11〕麦嘉温.中国人生活的明和暗〔M〕.朱 涛,译.北京:

时事出版社,1998:46.

〔12〕孙中山.在广东省教育会的演说〔C〕∥孙中山全集(第

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498.

(责任编辑:刘永淑)

(上接98页)

先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系统地引进西方的管理心理思想,以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其次,济,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人”这,,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更应该把物质激励放在重要地位,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诚然,精神激励也不应该偏废,应提倡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全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总之,唯有运用综合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注释:

①、朱永新见《2期第217页。:

〔1〕陈公水,李建伟.先秦儒家管理心理思想探微〔J〕.管子

学刊,2003,(3):42-45.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8:139-140,140-141,259-279,265-268.

〔3〕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6-128,113,261,261-264.

(责任编辑:刘永淑)

二 :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比比读小说网比比读

本文标题:科举制度的影响-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5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989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