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唇亡齿寒-唇亡齿寒

发布时间:2017-12-23 所属栏目:唇亡齿寒出自

一 : 唇亡齿寒

  上帝耗费六天时间才创造出了自然,而人类的创造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或许就是力量悬殊的根源。

  古往今来人类总是口口声声:“人定胜天。”举个例子来看,就说那年大禹治水。当年的黄河长年洪涝灾害严重,掌权人起用多人治水,皆无功而返,这般重任只有落在禹的身上,但是,唯有大禹能将“水魔”降伏,这是为何?只因大禹深知自然规律,水势是不可阻挡的,只能疏通河道,以至分流、减小水势,治平水患。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祖先们也是不提倡与自然相敌对的,毕竟,上至孔孟,下到如今,中华民族都主张以“和”为贵,这其中就包含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更何况先前的大禹了。

  “和”的思想可能正在深入人心,可是,总有一些人想从自然那里“挖取”更多的好处,就像缠着母亲还要吃糖的孩童,淡淡的甜味并不能填补心中贪欲的黑洞,但是,即使作为母亲也有感到不耐烦,甚至生气的时候,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爆炸”和“掩埋”。

  从力学的角度上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另一物体施加多少力,另一物体就会回复等值的力给你效果也许大同小异,就像人类正在不断的、大规模的释放温室气体,而自然也在气体的笼罩下哭泣,如果有人庆幸说灾难还未到来,他未曾知道,那只是一场还在晚点的暴风雨。不过,在这其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际交易制度更让人深感肮脏,自己犯下的错却卖给别人替自己承担,做一个未来的傀儡。某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金钱、武器去之地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自己却游离在规则外,肆意的游戏,从不按规则出牌,这都是会受到自然惩罚的。

  按照中国式的说法,名山大川、春花秋月是归属自然的私人财产,而自然却将其共有,正是因为他的慷慨才能成就了王维、孟浩然等这样的山水诗人,成全我们看到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看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看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幕幕可遇不可求的美景。

  从幼童能记事的时候,无论是师长,还是守则,都在时时告诫我们要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曾经还宣扬自然就像我们的母亲,但是,现在自然只是部分人获利的工具。如果这不怪罪在伊甸园里那条蛇的身上,难道怪在苹果长得太美了吗?美丽的东西在部分人看来皆是利益,某些人无法得到它,就会唆使其他人去掠夺,而这种方式是会带来伤害的。或许只是建一条小路,供给人们去欣赏自然的魅力,那并不伤害什么。可如果小道是用来作为贩卖资源的介质,如果小道变成了运输匪利的便道,如果小道成为了侵略自然的跳板,那么,伤害将会是致命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赐予我们的力量即使不及自然,但是我们却拥有上帝额外加赐的智慧,好钢用在刀刃上,智慧就是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正如《人与自然》节目所说:“我们要做好优势互补,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 :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作品名称 唇亡齿寒 创作年代 春秋 读 音 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 处 《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资料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唇亡齿寒典故漫画

唇亡齿寒典故漫画

【谜语】口无遮挡

【歇后语】豁牙子过冬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 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大意】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也;车牙床也;颊骨在外,牙床在内,不可一日离也,故曰相依。唇,口缘也;齿,当唇之牙也;唇在外,齿在内,唇亡则齿自寒。(《宫之奇谏假道》)

出处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选自《左传》)

注释

晋侯:指晋献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

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再,第二次。

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辅,面颊。车,牙床骨。

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www.61k.com)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出处

《唇亡齿寒》选自《春秋左传·宫之奇谏假道》[4]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三 : 漫议“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意思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比喻相互依存的双方利害相关,荣辱与共。语出古代历史散文《左传·僖公五年》,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 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唇亡齿寒”流传了两千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嘴唇对牙齿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可现实生活中,稍有留心,你就会发现,适得其反,往往是“齿亡犹唇”,也就是说牙齿不在了,嘴唇还保持完好。一个含义可谓深刻的成语故事,怎么和现实生活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呢?让我们回过头来,再仔仔细细推敲一下“唇亡齿寒”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正如宫大人所说,“虢,虞之表也”。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虞国处于虢晋之间。对于晋国来说,要想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对于虞国来说,虢国在虞国的外围,好比是嘴唇,具有无形的保护作用;一旦虢国为晋所灭,虞国就好像牙齿失去了嘴唇一样,孤零零的暴露了出来 。说理真可谓切中要害,生动形象,恰到好处。只可惜当时虞公受利益迷惑,没有采纳宫大人的谏言,最终留下了“假道伐虢”的成语,让后人思索。

那么,“唇亡齿寒” 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仔细一想,你会发现,“唇亡齿寒”在故事中不过是一个假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语气,而不是生活实情。它是宫先生为了讲明厉害关系,临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而已。然而就这句谚语来看,也采用的是一种文学手法,是随即打的一个比喻罢了。

“比喻” 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常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某种相似点的事物来描绘另一事物或说明道理,也叫“譬喻”。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或者用浅显易见的事物描述深奥 的道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事物。比喻是临时打的比方,只求某一点相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譬如说“共产党像太阳”这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共产党给人民带来了光明的道理,至于“太阳黑子”像不像共产党中的腐败分子,那是另一回事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好多事就会迎刃而解。生活中的事理很多是逻辑规律问题,而成语故事大多带有某些文学成分,思维和表达原本应该相统一,但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一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据说晚唐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好的诗啊!而明代才子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过?千里绿映红,谁人见过?”,让人苦笑不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齿亡犹唇"的现象。坚硬的牙齿,柔软的嘴唇,然而无论从出身的早晚和谢世的前后来看,坚硬始终胜不过柔软,牙齿很难与嘴唇比拼。虽然牙齿有时候啮咬一下嘴唇,甚至可能到出血的地步,嘴唇还会慢慢好起来,而牙齿一旦受损或掉落,想再恢复原样谈何容易。哪怕你再有钱,哪怕你再爱牙齿,最终也无可奈何。当今爱牙已经 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大街小巷,也悄然出现了很多牙科医院,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唇” 不能亡,“齿”不能寒,但“齿”也不能过热。热天,少吃些冰冻的东西;什么时候也不要急着吃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还是悠着点好!朋友,你说呢?

本文标题:唇亡齿寒-唇亡齿寒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94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