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瑞典诗人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诗人诺贝尔文学奖?
你好!
北京时间6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触发画面感,且“凝练而通透”,促使读者对现实形成“全新理解”.
特兰斯特勒默是第8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人,也是1974年以来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瑞典人.据委员会介绍,“特兰斯特勒默的多数诗集带有一个特点,显现为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在他最近的诗集中,特兰斯特勒默的风格已经转变,篇幅更为简短,凝练程度更高”.除大量使用隐喻,他的作品“富于画面感,似以简单图形勾画日常生活和自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涉及“死亡、历史和记忆”,这些元素“看着我们、造就我们,让我们变得重要,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牢笼,所有这些元素汇集在一起……因此,当你阅读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时,你从不会感觉渺小”.
特兰斯特勒默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直是热门得奖人.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兰斯特勒默,尽管他是瑞典人.”
特兰斯特勒默将在12月10日获得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
■简介
特兰斯特勒默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兼具诗人、心理学家、翻译家的身份.1990年,特兰斯特勒默因患脑溢血使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奇迹般恢复.1996年,他发表的《悲伤吊篮》尤其富有艺术性.特兰斯特勒默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会弹风琴和钢琴.从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17首诗》至今,特兰斯特勒默共发表163首诗,大多为短诗.
■赏析
牧歌
我继承了一座我很少去的黑色森林./但一天,死者和活人换位的时刻到来./森林活跃起来./我们并非没有希望./那些最棘手的案子虽经过许多警察的努力,仍悬而未了./我们生活的某一角落也有一个悬而未了的爱,我继承了一座黑色森林,但今天我走入了另一座:明亮的森林./所有活着的都在歌唱摇头晃尾爬行!/这是春天.空气十分强壮./我持有遗忘大学的毕业证书,而且两袖清风,像晾衣绳上的衬衣.
实际上,托马斯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说,正是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
“理解他的思想之后,大声地念,把他的音感音律弄透,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吴笛和他的老师同学一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过托马斯的诗歌,他说为了在翻译中将特兰斯特勒默诗中隐喻的思想表达出来,他往往采用大声念的方式.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全集》的中文译者李笠打了个比方,认为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有点像中国的王维.“但他是一种对后工业社会的直观感受,王维写的‘鸟鸣山更幽’这种意境,在特兰斯特勒默的诗中也有,但他写的是‘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这种力度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二 : 说说中国人和诺贝尔文学奖
我小时候就知道有个诺贝尔奖项,是世界上最光荣的奖项。年轻时候知道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印度都有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从未有华人作家获奖,并且在心里羞涩而狂妄的猜想我会不会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估计当时有着和我相同梦想的中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当以亿万计。后来,偶然知道了法籍华人高行健以作品《灵山》为代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看到中国的很多作家(以作协的主旋律作家居多)出于嫉妒也出于别的但是绝对与文学艺术无关的原因对高行健大加挞伐,感到很无奈,当时我只看过高行健的话剧剧本《绝对信号》,印象上觉得他是个剧作家并且《绝对信号》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不错,我急忙在网上找到《灵山》的电子书来读,读了却又感到很无语,以我的鉴赏水平说句良心话,高行健的《灵山》就汉语文学的艺术水平来讲,比中国现在活着的很多作家的作品差很多。到现在《灵山》的电子书还存在我的手机里,只读了将近一半,实在没有汉语文学的阅读乐趣。查了高行健的个人履历才知道,高行健很早就移居欧洲,写的最多的是话剧剧本并且都是用法语写作,《灵山》的原本就是高行健用法语写的。希拉克曾对高行健授予过文学骑士还是什么的荣誉称号,但是中国读者对高行健极为陌生,客观上高行健已脱离了汉语文学的领域,已经欧化了。举个细节例子,《灵山》的主人公“我”来到一个古老清净的小镇,当时的文本语境是很空灵清寂的,但是作者却用了《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游西湖作比喻,这个有着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注重白描、有很强的漫画式特征“马二先生”和高行健当时的文本语境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很不协调,明显说明高行健先生对汉语文学有着多么深的隔膜感。没有华人得奖,中国人大喊不公,有了一个华人得奖,中国人又骂成一片,同时诺贝尔评审选中的作家作品也确实缺乏说服力,这个现象很耐人寻味。然后,又在网上看到中国作家张一一以六十万美元贿赂诺奖评审之一的马悦然(马悦然负责汉语文学这一块儿,但不是终审评委),这个消息究竟是否属实不能确认,尚属传说,但据可靠报道,马悦然多年来致力于推荐中国流亡诗人北岛,这又让我感到无奈,难道只有离开中国大陆的以中国大陆为题材的作家作品才能获奖?先不说中国当权政党怎么怎么样,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毫无疑问的明显。在中国人充满现实名利欲望和民族盲目自尊心理的嗷嗷叫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以及中国当权政党和诺奖评审委员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呈现对立姿态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的夹缝中,文学自身有着怎样的地位?
让我以自己有限的见识把诺贝尔文学奖和文学做一个梳理吧。谬误难免,望方家指教。
诺贝尔奖项分五种:物理学;化学;生理、医学;文学;社会和平事业。可能就属处于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学奖的争议多。一牵涉到人的事儿就是纷繁复杂。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否公允的争议,世界各国都有,不光是中国,尤其当代,争议愈多,归其大概,不外乎选出的得主是否真的与人类最高文学艺术水平名实相副。对此,我认为,人们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诺贝尔文学奖有一条根本原则,不选已经过世的作家(也正因此沈从文先生才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与历史上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诸多大师相比,沈从文先生不冤)。对于这条原则,我个人赞同。它保证了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未必是人类历史上的最高,但尽量是现在的最高,保证了诺贝尔文学奖和处于不断前进的人类时代相一致,也正是出于此项原则,导致了从全球来讲文学水平出于低谷的我们的现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人类历史中站在巅峰之上的文学大师不能相比较。见仁见智,我认为这样好。假如明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已去世近四百年的莎士比亚,我们的脸上该是什么表情?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或者说极为有限的代表了与它处于同时代人类文学最高水平。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托尔斯泰1909年去世。如果1901至1909这九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罗列出来,除了小朋友们喜爱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大多数人会感到陌生,听都没听说过(或许知道梅特林克就需要专业一点了)。但凡有一点文学常识的朋友们都明白,那可是托尔斯泰。在托翁的有生之年,诺贝尔文学奖理应像颗小行星一样归向恒星,但是没有,说明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不够质量的星云、微尘,被另外的小行星吸附了。
这只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开端,如此不够质量的开端。后来好了一点,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里出现了一些够分量的人,我按照时间顺序把我认为有影响的得主(但并不全是合格的)罗列一些:泰戈尔《吉檀迦利》;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萧伯纳;尤金奥尼尔(剧作家);艾略特(但是获奖作品不是《荒原》);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福克纳的代表作当属《喧哗与骚动》,有人说福克纳是凭借关系获奖,但我认为福克纳单凭作品也能获奖);罗素(够分量,但够分量的哲学和数理逻辑,或许罗素的爵士头衔对获奖起了作用);丘吉尔(这个不用说了,典型的与名人、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海明威《老人与海》;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结果,帕斯捷尔纳克是优秀的诗人,他的个人命运和他对祖国俄罗斯的情怀令我同情、钦佩,但是他的获奖小说从小说艺术来讲真的不够格,萨特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授予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而暴露出政治意识形(www.61k.com)态的倾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再属于文学本身);萨特(萨特拒领);肖洛霍夫《静静地顿河》(尽管著作权存在争议,但迄今学者们没有找到可以推倒肖洛霍夫的人);川端康成《雪国、千鹤、古都》;贝克特《等待戈多》;聂鲁达(作为优秀的诗人,他的获奖名至实归,但是也离不开萨特拒领的推助,而且他的获奖开拓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审们在文化地域上对拉美文学的接纳);马尔克斯《百年孤独》(82年获奖,可是拉美魔幻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博尔赫斯86年才去世,博尔赫斯是马尔克斯师傅级的人物,从作品数量来讲马尔克斯比不了,从单一作品质量来讲不输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获奖是合理的,可是诺贝尔文学奖无视博尔赫斯的理由相信世界上很多人都不明白);大江健三郎(我看大江的一些作品感觉不错,可如果大江能入选,芥川龙之介和三岛由纪夫为什么不能入选呢?)。
截止大江健三郎已到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历时94年(因为二战停授了几次)。由于我的知识有限,再加上个人欣赏角度角度的原因,我肯定漏掉了一些也够分量的得主。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人从大约九十个得主名单中把自己心目中够分量的得主全选出来,肯定不会是全部,甚至连一半、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毋庸置疑,诺贝尔文学奖1901-1994的名单中充斥着大量的不为人所知的二流作家和作品。
难道是实在无人可选了?除了我上面说明中列出的一些作家之外,生活、创作在20世纪的并必将载入人类文学史册的作家还有: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弗兰兹。卡夫卡;
斯蒂芬。茨威格;
伊塔洛。卡尔维诺;
杰西。昆德拉。
多的就不说了,至少这几个人和其作品是人类文学不可替代的峰岭,至少这几个人没有入选就足可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在整个20世纪代表人类文学最高水平方面不够格。
由此可见,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没有脱离政治意识形态,第二存在着文化地域上的隔膜偏见,第三就从欧洲文学来讲也代表不了最高文学水平,第四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丝毫不影响国家、民族的文学发展和作家自己的创作,第五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家的声誉地位无足轻重、不会把小作家夸张为大作家也不会把大作家埋没为小作家,第六诺贝尔文学奖有待完善和提高。
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围着诺贝尔文学奖吵吵嚷嚷?我有个感觉,中国人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视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群人。为什么?首先有当今中国社会中庸俗的名利意识在作怪,我获奖了,别管这个奖是多么的有毛病,反正我获奖了世界级的奖,就算国际上没几个人把我当盘儿菜,我回国就能牛B哄哄,就能一字千金,就能到处出席做嘉宾、做评委、做广告、签名售书、盯女人、闹绯闻。相当一部分国人也很吃这一套,源于盲目的民族自尊心理,别管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反正我们举办奥运会了、我们金牌榜第一了我们就强大了,别管上海世博会要花掉全体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多少物质财富又真正为多少中国人带来好处反正我们举办了我们就繁荣了,别管国足那帮小子的脚多么臭反正我们进过世界杯我们就自豪了,别管当代少数的优秀作家们再疾呼:中国文学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也别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多么不懂中国文化、更别管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少成分连我们自己都还搞不清楚“整理国故”急需进行并且任重道远、假如我们能抱回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就文学盛世了……
真的是这样?我仿佛看到欧洲的繆斯女神在奥林匹克山上看着我们这群东方的、连自己老祖宗都搞不清楚还在吵嚷一团的奇怪生物一脸疑惑,庄子、屈原、阮籍、刘勰、李白、杜甫、曹雪芹却看着我们这帮不争气的后代摇头叹息。
现在我最怕的不是中国作家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最怕的是在中国政府的运作下、在亿万民众的激情请愿下(仰天抬头叫喊是天生的遗传-崔健的歌词)、由一个号称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大忽悠捧回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刻,欧洲人将心满意足的数着从中国得到的石油、稀土,看着我们这群傻子捧着一个纸糊的大奖杯欢天喜地而去,得意的想:一百多年前我们用坚船利炮侵略你们,一百多年后我们用文化侵略你们。那一刻,欧洲和中华文化的天空都将是阴暗的。那一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春秋诸子、建安风骨、盛唐诗歌离我们更加远了。
三 : 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牛人
-- 点击上方蓝字【历史大学堂】关注精彩历史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标题: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瑞典诗人诺贝尔文学奖?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