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同学们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对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发布时间:2018-01-30 所属栏目:聚合氯化铁

一 : 同学们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对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同学们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对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Ca(NO32溶液呈中性.②Ca(NO32+Na2CO3=CaCO3↓+2NaNO3
猜想假设:
甲同学认为:只含有NaOH;
乙同学认为:只含有NaOHCa(OH)2
丙同学认为:含有NaOHCa(OH)2Na2CO3
你认为可能含有______.
分析讨论:丁同学认为______同学的猜想肯定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
实验设计: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滤液于试管中
______
______猜想正确
甲同学也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猜想正确
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达州

猜想假设: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时,可能恰好完全反应,这时的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如果氢氧化钙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如果碳酸钠过量时,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填:NaOH和Na2CO3
分析讨论:
丙同学的猜想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不能共存.
故填:丙;如果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同时存在时会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取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硝酸钙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现象:出现白色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滴加足量的硝酸钙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出现白色沉淀,酚酞试液变红色.
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因为如果含有NaOH和Ca(OH)2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也是无明显现象.
故填:不正确;如果含有NaOH和Ca(OH)2时,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时也是无明显现象.
反思拓展: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故填: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考点:

考点名称:设计实验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
(2)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特点
(1)新课标改革的理念是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提升。“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南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数据,并通过对获得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①感受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②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③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④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的要素和目标:

探究过程要素达到目的
提出问题a.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b.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a.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b.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论证的能力
制订计划a.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活动方案,经历制定科学活动计划的过程
b.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且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
进行实验a.能积极参与化学实验
b.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c.能在实验操作中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收集证据a.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b.学习运用各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c.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d.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解释与结论a.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b.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c.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d.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反思与评价a.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能力
b.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c.能体验到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表达与交流a.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b.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解答实验探究题的方法技巧:
科学探究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题目情景提供的信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求考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会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思维要有开放性,能探究性地提出问题.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探究验证假设的方法,用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要注意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对探究问题的合理猜想和想象,不要生搬硬套,胡乱猜想,应在短时间内切准题目要害,找准突破口。

综合实验题答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思维过程:
原理一反应物一仪器装置一现象一结论一作用一意义一联想
①实验依据的性质和原理。
②反应物的状态及其替代物。
③装置的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是否有替代装置。
④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产生的后果。
⑤现象描述要准确、全面、重点突出。
⑥直接得出结论或导出结论。

氧气参加反应的对比实验设计方法:
(1)探究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条件的对比试验
①温度对比试验。用温度对比试验探究物质的着火点。如木炭和煤的着火点不同。
②浓度对比试验。用浓度对比试验探究可燃物能否与氧气发生反应或反应的现象不同。

(2)金属生锈条件的对比试验
与氧气接触铁不会生锈,与氧气、水同时接触铁才能生锈。铜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才能生锈。金属的生锈条件探究都是通过对比试验完成的。

反应生成氧气速率的对比试验设计方法:
(1)催化剂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试验
①有无催化剂的对比试验。如氯酸钾制氧气加入和不加入二氧化锰的对比试验。
②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对比实验。如可设计对比试验探究MnO2,CuO,Fe2O3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的影响。
(2)浓度对制取氧气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如取不同浓度的对氧化氢溶液,加入同质量的MnO2观察H2O2分解速率。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对比实验只能研究一个变量,其他的变量应该控制在相同的状态。如设计对比实验研究MnO2和CuO哪种物质对H2O2分解速率影响大,那么容器中的过氧化氢浓度应相同。相反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使用同种,同量的催化剂,温度,压强也应该相同。

控制变量法探究固体物质溶解速率:
中考试题中常出现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问题。在口常生活和实验中定性分析较多,如果定量分析就应该用控制变量法。
(1)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搅拌对溶解速率的影响。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2)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温度,探究溶质的颗粒人小对溶解速率的影响,颗粒小的溶解快。
(3)控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颗粒大小,探究温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对大多数物质来说,温度越高溶解的速率越快。探究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常见方法:
(1)观察
①观察要目的明确、重点清晰,具有典型性。如:做关于物质性质的化学实验,重点观察物质性状的改变,包括气味的改变、气体的逸出、沉淀的产生或溶解、颜色的变化。
②观察要准确、仔细,事物变化有时微妙、偶然,在偶然、微妙中包含着飞跃,观察仔细、准确,才会有所收获。如:对于葡萄球菌培养皿中生长出的霉菌可杀死葡萄球菌这一现象,一般人难以发现,英国的弗莱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一现象,于是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青霉素。
③观察时应对某一事物发生变化前后的现象进行比较,或对相关事物发生变化的现象进行比较,看看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2)比较分类
比较分类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关键是在于将学习对象或所研究问题以一定标准分门别类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分清研究问题和学习对象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如: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需找出区分标准——反应前后的物质是否为同种物质。

(3)归纳演绎

归纳是解决一般与特殊的重要方法。归纳时应注意对某些或个别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等进行观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演绎是利用一般的知识、原理等对特殊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特殊情形的本质特征、属性。演绎时注意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既是比较归纳的结晶,也是演绎的功劳。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及运用等活动,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下面谈谈科学探究的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重在观察、发现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绘图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2)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或学习化学时遇到的一些事例,能依据所给资料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对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

(3)操作能力科学探究往往是以实验为载体进行的,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与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动手实验,首先要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再按一定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就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4)分析能力分析是通过对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从而了解整体本质的探究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规律,然后要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你的假设是否有帮助。对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研究是认识整体过程的基础。

(5)比较能力比较是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通过诸多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基础。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起着巨大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应重视比较能力的培养。

(6)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是根据一部分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要正确地做出归纳概括,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即可归纳概括出大多数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就利用r归纳概括技能。

(7)推理能力当你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解释时,即在进行推理时,要注意推理不一定就是事实,即使是根据正确的观察做出的推论,也可能是错误的。要证明推论正确,唯一的方法就是再进一步观察、调查和研究。

(8)评价能力做出评价就是评估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如:评价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方便,对环境是否有害等。做出评价前,需要全面地考虑到事情的正面与反面,并明确自己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科学探究中要学会评价。

(9)合作学习能力化学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过程,往往是学生小组或团队活动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应具有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能力。

化学科学探究性试题分类:
(1)发现问题类探究题从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中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观察、分析、联想,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要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解答此类探究题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
a.从“对立面”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b.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c.从生活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d.从探索闪果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e.在异常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f.在类比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g.在归纳判断中发现问题和猜想;
h.在“理所当然”中发现问题和猜想。然后结合猜想,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宏观性质和特征)去解答问题。注意提出的假设要周密、合理,有科学依据。

(2)假设、验证类探究题对问题有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并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出初步验证计划,以便设计实验方案。解答时,一是要围绕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假设或猜想,假设越全面,结论越可靠;二是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要符合化学规律、化学原理,不能凭空设想;三是要从本质上去分析现象,抓住本质提出假设。

(3)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运用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并对所收集的证据和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出正确的解释。收集证据,要有较强的实证意识,会观察、记录,准确精练的表述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4)结果分析、反思与评价类探究题此类探究题是对所获得的事实、证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解答时可用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对证据和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利用逆向思维,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而实验评价题是由题目提供一套或多套方案,从某一角度或几个方面评价方案的优劣。

(5)综合性探究类此类探究题是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中的几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体现探究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身体验,探究性地提出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推理、判断,根据试题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题设巾的材料,进行解答,思维要有开放性。

二 : 氯化钡溶液能与硝酸钾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氯化钡溶液能与硝酸钾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所以题目中的两种化合物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页面上的好评给俺个支持哈。

三 : 不与co2反应的气体为什么氯化钡溶液不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不与co2反应的气体

为什么氯化钡溶液不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碳酸钙悬浊液却反映,硅酸钠与co2怎么反应??


CO2溶于水是碳酸,在水溶液中的存在酸的反应应该要满足强酸制弱酸,假若反应就应生成盐酸,这就不满足强酸制弱酸了.

当向碳酸钙悬浊液中通入CO2时,CO2溶于水的碳酸中有两个H+,与碳酸钙平分,这样就反应生成了可溶的碳酸氢钙.

硅酸钠与CO2的反应应满足强酸制弱酸,因为这是在常温下,水溶液中的,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强,所以反应是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四 : 镁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

化学教学1985-3-31、32

镁跟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在一些书刊里对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如下几种写法: ,,Ⅰ Mg +2Fe(OH)3 (稀溶液) = MgCl2 +2FeCl2

Ⅱ Mg + 2Fe3+ = Mg2+ +2Fe2+

Mg +2H+ =Mg2++H2

Mg + Fe2+= Mg2+ + Fe

Mg,+2H2O =Mg(OH)2 + H2

Ⅲ 3Mg +2FeCl3 +6H2O ==3MgCl2 + 2Fe(OH)3↓ +3H2

笔者通过化学实验和分析,认为上述反应式都不符合实际,1。而应该是:

Ⅳ 4Mg (不足量) + 4FeCl3 + 6H2O =4MgCl2 +2FeCl2 + 2Fe(OH)3↓+3H2

Ⅴ 6Mg (过量) + 4FeCl3 + 6H2O = 2Fe +6MgCl2+ 2Fe(OH)3↓+3H2

上面方程式是从下面实验事实得出的:

实验一,在盛氯化铁溶液的试管里加入镁粉,①立即有大量气体生成。点燃时有爆鸣声,

证明有氢气生成。②反应时有红褐色难溶物生成,经检验是氢氧化铁。③在反应时,取反应混和液,加入铁氰化钾溶液,立即有蓝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里有Fe2生成。④当镁粉过量时,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取试管下面的难溶物经过滤、干燥,用磁铁检验,有铁粉生成。⑤待反应结束后,取此清液,分别加入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钾溶液,都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当镁粉过量时,反应结束后,生成物里无Fe3+或Fe2+离于。⑥取反应结束后的溶液,加入少量氨水,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浓的氯化铵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说明生成物里有Mg2+离子。

如果用氯化铁的稀溶液与镁粉反应,或者用除去氧化膜的镁条代替镁粉,现象同上。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足量的镁粉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生成物应该是:单质铁、氢气、氢氧化铁和氯化镁。

实验二,在盛氯化铁溶液里加入少量镁粉,开始有氢气和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待反应结束后,溶液由橙黄色变和浅黄色并显酸性。反应开始生成的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部分溶解。取反应后的混和液,分别加入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钾溶液,都有蓝色沉淀生成。由此可知,氯化铁溶液跟不足量的镁粉反应的生成物是氢气,氯化亚铁,氯化镁和氢氧化铁。

实验三,在试管里加入少许镁粉,再加入2—3毫升苯,再加少许氯化铁溶液。苯浮在氯化铁溶液上面,隔绝反应物与空气的接触,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此时立即有大量的气体和红褐色沉淀生成,没有白色沉淀物生成。实验说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铁不是由氢氧化亚铁被空气里的氧气所氧化而来的,而是反应的直接产物。

上述实验结果,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镁还原性较强,Fe3+具有较强氧化性,同时,Fe3+的水解使溶液呈酸性,而H+也有一定氧化性,查得Ε0值如下:

Mg2+ +2e- MgE0 == --2.375

Fe2+ +2e- FeE0 == --0.409

2H+ +2e- H2E0 == 0.000

Fe3+ + e- Fe2+E0 == 0.770

从标准电极电位可知,镁首先应和Fe3+反应,生成Mg2+和Fe2+,同时镁又与盐水解生成H+的反应,生成H2和Mg2+,由于H+浓度降低,从而促进了Fe3+水解反应,

Fe3+ + 3H2OFe(OH)3 + 3H+

并有红褐色氧氧化铁的沉淀生成。

由于溶液里H+浓度的降低。能否有Fe(OH)2或Mg(OH)2的沉淀生成呢?查得它们Ksp如下:

Fe(OH)3 Ksp ==1.1×10--36

Fe(OH)2 Ksp ==1.64×10--14

Mg (OH)2 Ksp ==1.2×10--11

从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度积可知,Fe(OH)3的溶度积最小,又因反应开始时有大量Fe3+

的存在,故立即有Fe(OH)3沉淀生成,难生成Fe(OH)2和Mg(OH)2的沉淀。

随着反应的进行,当镁粉不足时,Fe3+只能被还原成Fe2+,而反应开始生成的Fe(OH)3

沉淀部分溶解在酸性的FeCl3、FeCl2溶液里。如镁粉过量,Mg继续与Fe2+离子反应,生成单质铁析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镁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应该是:

4Mg (不足量) + 4FeCl3 + 6H2O =4MgCl2 +2FeCl2 + 2Fe(OH)3↓+3H2

6Mg (过量) + 4FeCl3 + 6H2O = 2Fe +6MgCl2+ 2Fe(OH)3↓+3H2

同时还可认为开头所列的方程式Ⅰ、Ⅱ、Ⅲ都不符合实际。Ⅰ式没有注意到氯化镁溶液的水解。镁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更何况镁在氯化铁的酸性溶液里,反应就更迅速了。反应式Ⅱ,虽然兼顾了离子的水解,但在生成沉淀上有误解。反应式Ⅲ的主要反应产物是对的,但是忽略了Fe或FeCl2的生成,违背了实验事实。

五 : 普通盐与难溶盐反应?

普通盐与。犇-嫑。难溶盐反应?

我们老师说沉淀的转换,AgCl加KBr可以成AgI,再来成AgI,然后AgI+NaS可以生成?请问为什么可以反应

普通盐与难溶盐反应?的参考答案

2AgI+NaS=Ag2S(黑色沉淀)+2NAI,你只要记住难溶沉淀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沉淀就行了.

你上述所说的转换中AgI比AgCl难溶,Ag2S比AgI更难溶.

本文标题: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同学们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对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71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