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卷十三
○阙名(二)
○金华山鼎铭
真金作鼎,百神率服。(虞荔《鼎录》,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篆书三足。案:此鼎属黄帝,未审何据,今编列阙名鼎铭之首。)
○谗鼎铭
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左传》昭三年。案《韩非子》亦作《谗鼎》,盖即《明堂位》之崇鼎,《吕氏春秋》之岑鼎也。古者谗崇岑声近。一云谗地名,禹寿九鼎于甘谗之地。)
○邑鼎铭
王命尸臣,官此邑,赐尔鸾,黼黻雕弋。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汉书·郊祀志》下,美阳得鼎献之,张敞上议,今鼎出于支阝东,中有刻书。)
○仲山甫鼎铭
仲山甫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後汉·窦宪传》:南单于於漠北遗宪古鼎,容五斗其旁铭。)
楚鼎铭
楚武王之鼎《续汉·郡国志》二“汝南鲷阳侯国”注引《皇览》曰:“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于土中得铜鼎而铭。”
○汾阳鼎铭
寿考天地,百祥臻侍,山伏其灵,海伏其异。(《鼎录》。)
○大夫始鼎铭
隹三月,初吉甲寅,王才(在和宫,大夫台攵)易。锡。(友口<周矢>),王才华宫宅,王才邦宫,台攵献工,易口易章,王才邦,台攵易友曰考曰攸,大夫台攵敢对天子休,用作文考日已宝鼎,孙(孙)子(子)永宝用。(《钟鼎款识》。)
○南宫鼎铭
隹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木皿}南或(国)[1234]行[1234]王居杜[1234][1234](二字未详,旧释射圃,不确)。贞出中39■呼(归生对)<风>刊王[1234]刊宝彝。(《钟鼎款识》,又王复斋《钟鼎款识》,又拓本。)
○[1234][1234]鼎铭
隹王廿又三年九月,王才宗周,王令41■42■。疑静,旧释继,非。(司司)九服。42■乍朕皇考{将鼎}彝奠鼎,亦用享孝于朕皇考,用易康和鲁休,屯右[1234]寿,永令[1234](终)。其万年无疆,42■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钟鼎款识》)
○晋姜鼎铭
隹王九月乙亥,晋姜曰:“余隹司(嗣)朕先姑君晋邦,余不(,谭长说旧释辱,非),妄宁,雍明德,宣必阝我猷,用召所<台辛>辟,妥乃光剌(烈)。虔不坠讠鲁(诸)。覃克以[1234]我万民,嘉遣我,易国责。鲁绩,即鲁缟,旧释虎贲,非。虎贡岂得云千网乎。(千)网,勿法。借为废。(文侯κ)令,卑38■彳甬,征绥汤15■。39■取乃吉金,用乍宝尊鼎,用康<卤夏>(旧释为西夏二字)。妥怀远15■(疑邦之残字)。君子,晋姜用蕲<素卓>绾寿,乍为亟,万年无︹,用享用德,允保其孙子,三寿是利。(《钟鼎款识》,又《考古图》,又有新出土鼎,其铭阳文联绵纠结,人不能识,谓之草篆,谓之乙亥鼎,审视拓本,即晋姜鼎也。)
○寰鼎铭。(《钟鼎款识》作伯姬鼎)
隹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王才周康穆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宰κ右,寰入门,立中廷,北卿(向)。史13■([1234])受王令书,王乎史氵或册易寰玄衣黹屯,赤市朱黄,42■攸勒,戈雕46■纟高必彤矢,寰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休令,用乍朕皇考奠(郑),白<臣女>奠鼎,寰其迈年,子孙永宝用。(《钟鼎款识》。案新出土有《寰盘铭》同,惟铭末作“奠白奠<臣女>宝般,寰其迈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为异。)
○师旦鼎铭
隹元年八月,丁亥,师旦受命乍周王大姒宝尊彝,敢拜稽首,用蕲眉寿无强,子孙其万亿年,永宝用享。拓本。
○叔夜鼎铭
{上小}夜34■其饶鼎,以征以行,用饣用羹,用祈[1234]寿无强。拓本。
○颂鼎铭
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周康邵宫。旦,王各大室,即立,宰弘右,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王令书,王乎史虢生册命颂。王曰:“颂,令女官47■成周,贮廿家,监47■新48■贮用宫御,易女玄衣黹屯,赤市朱黄,42■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册,佩以出,反入堇49■,颂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朕皇考)14■{上小}皇母14■<台女>(宝)尊鼎,用追孝蕲モ康虔屯右,通录永令,颂其万年爨寿,允臣天子,终,子子(孙孙宝用。)拓本。案别有颂簋铭同,唯50■鼎作奠毁为异。
○仲称父鼎铭
唯王五月,初吉丁亥,周白边<止及>中称父伐南淮人,孚金,用乍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鬲攸比鼎铭
隹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周康宫辟大室,鬲比以攸卫牧告于王曰:“女孚我田徼,弗许鬲比,王令相史南以虢旅,28■事。”攸卫牧誓曰:“口弗具付鬲比其且射分田邑,则□,攸卫牧则誓,比乍朕皇且丁公皇考29■公50■鼎,鬲攸比其彳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国诸鼎铭
者乍旅鼎,用モ称鲁礻此,用妥眉彖,用乍考宫白宝奠彝。拓本。
○鼎铭
隹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王才周穆王大口,口若曰:“,令女{丙攴}乃且考47■卜事,易女赤52■。口口用事。”王才迁<广立>,井{上小}易赤全无,受休口口王,用丝金乍朕文考53■{白鼎}牛鼎,其万用54■,子孙其永宝。
隹王三月,既生,辰才丁酉,井{上小}才异,为事及小子55■以限讼于井{上小}:“我既卖女王口口父用匹马束丝。”限诏曰<斤斤>则俾我赏马,效口口俾复乃丝口质,效父28■诏55■曰:“于王参门口口木<耒央>,用彳责彳止卖<幺幺>五夫用百爰,非之五夫口口罚,28■56■又罚,57■58■金,并{上小}曰:“才王人28■卖口口不造付,母俾越于<斤斤>。”则拜稽首,受<幺幺>五口,曰口,曰恒,曰龙,曰彝,曰相事,爰以告<斤斤>,俾口以奠羊,丝三爰,用致<幺幺>人,28■59■于,<斤斤>,〓舍大五秉,曰才尚俾处及邑,田〓田,<斤斤>则俾复命曰:“若,昔馑岁,匡众及臣廿夫寇禾十秭,以匡季告东宫,28■曰ζ乃及,乃弗<辶贝>,女匡罚大,匡28■稽首于,用五田,用众一夫曰嗌,用臣曰专,曰フ,曰奠,曰用<幺幺>四夫。”稽首曰:“余无28■具寇足不少余或以匡季告东宫,曰:“{上小}唯朕赏,东宫28■曰:“赏禾十秭,遗十秭,为廿秭。来岁弗赏,则倍,卅秭。28■或即用田二,又臣60■用即田61■曰人五夫,受匡卅秭。拓本,案此鼎在灵岩山馆。
隹九月,既望申戌,王各于周庙,62■于图室,47■徒南中右,无63■内门,立中廷,王乎友及册令无63■曰:“官47■左王<辶贝>侧弗乍,易女玄衣黹屯,弋雕46■缟必彤矢,攸勒42■,无63■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50■鼎,用享于朕刺考,用割眉寿万年,子孙永宝用。(拓本。案此鼎在焦山。)
○正考父鼎铭
隹四月初吉,正考父作文王宝50■鼎,其万年无︹,子孙永宝用享。(拓本。)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饣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左传》昭七年。)
○彝铭《钟鼎款识》作季员鼎铭
正月,王才成周,王彳木于楚录。令小臣先杳楚<广立>,王至于彳木,<广立>无。借为庑。(遣小臣),易鼎。贝(易马贝。)拜稽首,对易王休,用乍季<鼎女>宝尊彝。《钟鼎款识》,又一拓本作易鼎马贝不重易字,当别是一器。
○尹彝铭(《钟鼎款识》作尹卣铭。)
隹十又二月,王初祭祭。旁,唯还在周,辰在庚申,王64■卤宫{米豆}。旧释喜,非。(咸厘,尹易臣雉夕)65■。尹休高对,乍父内宝尊彝,尹甘万年受乃永鲁亡竞,才服其长侯,66■子子(孙)孙(宝用。)《钟鼎款识》。
○[1234]彝铭
67■从师淮父戌于古以,蔑历,易贝卅,67■拜稽首,对65■师淮父休,用乍文考日乙宝奠彝,其子孙永68■。富借为宝。69■。未详,本亦作乐,或作70■,《博古》释为立戈形,或释哉,并非。《复斋钟鼎款识》。
叉彝鼎。
隹二月,初吉丁卯,公吉攵令叉47■田,乃叉蔑历,易马易裘,对65■公吉攵休,用乍宝彝。(拓本几二器,皆同,叉或释邑,非。)
○静彝铭
隹四月,初吉丙寅,王才71■京,王易静刀,静拜稽首,敢对65■王休,用乍宗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隹十又三月,王宅71■京,小臣静即事,王易贝五十朋,65■天子休,用乍父曰宝尊彝。拓本。
○彝铭
拜稽首,休朕(借为保)君公白,易乃臣弟井五。易衮。冒干弋,弗敢望公白休,对[1234]白休,用乍且考宝尊彝。(拓本)
○吴彝铭
隹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周成大室。旦,王各庙,宰フ右,乍册,吴入门,立中廷,北卿。(借为向。)王乎史戊册令吴,47■75■。者,借为都。76■叔金,易77■鬯28■,玄衮衣,赤,金78■。车。79■78■。未详,或释[1234]。朱虢80■。未详,或释。虎81■。借为。(柬里,)79■78■。爻。画,金甬,马三匹,攸勒,吴拜稽首,敢对肠王休,用乍青尹宝尊彝,吴66■止子孙永宝用,隹王二祀。(拓本)
○韦彝铭
[1234]小子<韦币>(<韦币>即韦,卫从此)。以其友乍[1234]男王姬{将鼎}({羊鬲})。彝。(拓本。)
○毛伯彝铭
隹正月,吉日乙又(丑),<毛白>(读为毛伯二字,旧释拍,非)。乍朕配平姬[1234]宫祀彝,母吐用祀,永母(毋)出。(拓本)
隹八月初吉,王才(在)宗周,甲戌,王令毛白{丙攴}虢87■公服,88■王立,乍四方89■。未详。(秉<每系>蜀)90■。令易。(铃{勒金}91■)成,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92■。驭,(或国。)人,我东或。国。戎91■,王令吴白曰:“以乃93■。师。({又口}左从毛父,王令吕白曰:“以乃。)师右从毛父,遣令曰:“以乃族从父征,造87■卫,父身三年静东或国亡不成,{见寸}天俾,否里屯。(纯。)陟,公告乃事于上,隹民亡造才。(在)彝,{未心}94■天令,故亡,允才(在)显,隹苟(敬)德,亡28■违,班拜稽首曰:“隹余不<不不>。显省即显。94■皇公,受享宗彝厘敏文王。(王始为孙,阝尊)于大服,广成乃工,文王孙亡弗井。刑。(亡克<亲亲>。新乃刺,)烈(班非时)95■。觅未详旧释96■。隹乍邵。(昭。)考无益曰大政,子(子)孙孙。(多世其永宝。)拓本。
○散氏鬲铭
用矢[1234]散邑,[1234]即散用田[1234]々(未详,旧释观)自[1234](未详。旧释淄或释[1234]涉)。以南至于大沽,一[1234](奉,或释表)。以陟,二[1234],至于边柳,<辶复>涉[1234],陟雩01■02■03■美以西,00■于04■05■06■枉。木,00■于{艹又}。若<辶来>,00■于07■道内,陟{艹又},{登井}于厂源,美都(都,或释割)。[1234]美陵陵刚[1234],00■于[1234](单)。道、00■于周道以东,00■于09■(未详。或释游,或释耔)。东︹,右还,00■于98■二(道以南),00■于却<辶来>道以卤,至于<工隹>莫98■二井邑田,自亭木道10■至于井邑,00■道以东,一10■,还以卤一10■,陟刚,三10■,降,以南,10■于同道,陟州刚,{登井},降{或木},二10■。大人有47■,98■二田,[1234]且12■武父,卤宫襄,豆人虞[1234]、[1234]克贞师氏右相小门乃[1234],原及虞[1234]艿。淮[1234]工虎,孝[1234]丰父<工隹>,及有47■刑,[1234]、凡十又五夫正98■二天舍散田。47■土[1234]。未详。疑栈,旧释必,或释出。[1234](未详。疑)[1234]即陉,旧释周。[1234]马[1234]。兽,或释单。[1234]未详。旧释率或释众。[1234]未详。旧释牧。(人小子)■二。(田戎)24■25■父26■27■28■父29■。<克支>即克。(之有47■30■州京){攸火}从31■凡散有47■十夫,唯王九月,辰才乙卯,天卑[1234]且12■。33■绾也。旅誓曰:“我З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爰千罚千,传襄之,[1234]且[1234][1234]旅则誓,[1234]卑[1234]宫襄戎父誓曰:“我既付散氏[1234]湿。田墙田,余又爽37■(变),爰千罚千,卤宫襄戎父则誓,乃为图大王于豆新宫东廷,乃10■执衅史正中[1234]。(拓本。)
○吉父铭
吉父,乍宝甫。(拓本。案甫借为)。
○陈逆铭
隹正月,初吉丁亥,少子陈39■曰:“余陈犭亘子之裔孙,余40■。未详。(事齐侯,){萑心}。忄。血血阝宗家。[1234]乃吉金,台乍乃元配季姜之祥器,41■丝宝{夫},台享台42■。孝{一于}于(大宗,)43■。(未祥。)44■未祥。45■46■未祥。45■{一于}母乍47■。未详。(永命<水页>寿万年,子子孙孙保用。拓本。)
○叔朕铭
隹十月,初吉午,{上小}朕[1234]乃吉金,自乍荐。借为。以<孚兄>。乳。稻粱,万年无︹,朕<水页>寿,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曾伯黎铭
隹王九月,初吉庚午,曾白[1234][1234](η)。圣元元武孔业克<分支>[1234](淮)人女[1234](燮)[1234](读为邑绥,二字以邑字属上句)。汤金道[1234](读为赐金二字)。行具,既卑方,余[1234]其吉金黄[1234](错)。余用自乍<辶旅>(旅)<匚古>以征以行,用盛稻粱,用[1234]用享,于我皇且文考,天赐之福,曾白[1234][1234]。[1234][1234]即假乐,读为嘉乐。《考工记》凫氏两[1234]。”注故书乐作乐。黄彳万年,衅寿无︹,子孙永宝用之享。(拓本。)
○留君铭
留君。招(乍)饣幸,用享用[1234]([1234]借为赏。)用蕲[1234]寿,口孙永宝用。(拓本。)
○伯其父铭
隹白[1234]父荐文乍[1234]祜。[1234](借为)。用易[1234]寿万年,子孙永宝用之。(拓本。)
○格柏铭
隹正月初吉。子。癸子,癸亥甲子二日。王才成周,格白受[1234]马乘,于朋生,乃{山页}。贮卅田则析,白,,女彳及,似乃从,格白女安彳及,旬殷,乃系零零。谷木木禺丙谷<方氽>游。(菜,)[1234]湄。东门,乃书史讠戈,谶省。(武立插成)成”[1234]土簋[1234],(未详。旧释征。){日匕},用<冂出>。(画画省,旧释期。)典格白田,其万年子孙永保用。(拓本。虢姜既。《钟鼎款识》既作敦,非。案既簋,既字皆从皂也。)
虢姜乍宝尊毁。用禅,追孝于皇考[1234]。(惠。中,蕲モ康虎屯右,通录永令,虢姜其万年衅寿,受福无︹),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钟鼎款识》。)
○[1234]既铭
隹正月乙子。(谓乙亥甲子二日。王各于大室,)穆公入右,[1234]哉(立中廷,北卿,向)王曰:“[1234],令女乍[1234]土,官[1234]<耒昔>田,易女讠弋玄衣,赤[1234]。未详。旧释环。市,,楚徒,马<巨辛>彳责五服用事。”68■拜稽首,对69■王休,用乍朕文考宝既。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钟鼎款识》。)
○宰辟父既铭
隹四月初吉,王才辟宫,宰辟父右,周立,王册命周曰:“易女70■朱芾,玄衣黹纯,方人攸革,易弋周71■彤矢,用72■。73■旧释饣巽。乃且考事官47■74■仆小<身矢>底又,周稽(首,对)65■王休命,用乍文考宝既,其孙孙(子)子永宝用。(《钟鼎款识》。)
○ζ既铭
隹元年月,既望丁亥,王才75■。未详,旧释。<广立>旦,王各庙,宰入右,ζ立中廷,王乎史76■册令ζ,王若曰:“ζ,昔先王既令女乍宰,47■王家,今余隹77■京,乃令女众曰:“78■。未详。(足。对各从)47■王家外内,毋敢又不。79■未详。47■百工,80■。未详。人姜氏令,乃又众,又即令,乃非先告ζ毋敢侯,又人告女。(女)弗善效姜氏人,勿事,敢又侯止从狱,易女玄衮衣,赤舄。敬夙夕,勿法朕令。”ζ拜手稽首,敢对65■天子不显鲁休,用乍宝尊既,ζ其万年衅寿,子子(孙)孙(永宝用。《钟鼎款识》。)
81■既铭。旧题弁阝敦,误。案铭文从82■,正千字,82■籀(弁字。)
隹二年正月初吉,王才周邵宫,丁亥,王各于83■。(宣。)射。(谢。)毛白内门立中廷,右祝84■,王乎内史册命84■王曰:“84■,昔先王既命女乍邑。85■疑静,旧释继非。(五邑祝。今余隹)。疃()京(乃令易女赤市,向网86■)。87■々为斋。(黄42■),用事。”84■拜稽首,敢对天子休命,84■用乍朕皇考14■白奠既,[1234]66■[1234]寿,万年无︹,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钟鼎款识》)
○师訇既铭
王若曰:“师訇。旧释<九>,非。88■即言。不显文武,孚(旧释庶,非。)受天令,亦则於女乃圣且考克孚右先王,乍乃89■90■。二字未详。(用夹寅乃辟,)大令,91■92■龠借为和。雩政,93■。未详。(皇帝亡[1234]),临保我乃周四。即四。(方,民亡不康静。王曰:“师訇,哀才。哉。今日,天94■央,同殃。(卑降丧,首德不克尽,古亡承于先王,乡女乃父血阝)周邦,妥立余小子,95■乃事,隹王身厚。(未详疑赖。今余隹)77■96■乃令。令(女)97■惠。雍)我邦小大猷,邦弘潢98■,苟敬。(明乃心。)<辶率>以乃友干[1234]。橹(王身,谷欲。女弗。)同弼。(以乃辟)00■。<旱支>于艰,易女[1234]鬯一[1234],圭一02■。甬卩邑三百人。”訇稽首,敢对<攵>天子休,用乍朕刺且乙白君益姬宝既,訇其彳万。[1234](囟借为),同斯。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乍册。世宫宝,隹元年二月既望庚寅,王各于大室,艾内右廷。(《钟鼎款识》。)
○师[1234]既铭
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白和父若曰:“师04■。毁乃且考又){查并}。登,成也。旧释婚,非。(于我家,女右隹小子,余令女)05■。(借为尸,主也。)我家,06■。(疑静。旧释继,非。)47■我卤扁东扁仆驭百工牧臣妾,东栽内外,母。(毋)敢否07■,易女戈<周戈>46■,08■高,借为缟。(必,彤)09■十五,钟一,声殳五金,敬乃夙夜用事,毁拜稽首,敢对69■皇君休,用乍朕文考乙中将既,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钟鼎款识》。)
○牧既铭
隹王十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才师氵子。(旧释保,非。)父宫,各大室,即立,公为(旧释今,非)。纟旦入右,牧立中廷,王乎内史吴册令牧,王10■(若)曰:“牧,昔先王既令女乍47■土,今余隹或[1234]废。(改令女辟百寮,口有)事13■。包28■多舌,不用先王乍井,亦多虐庶民,乃奚。讠奚庶右13■。{炎面}不井不中,囱(借为同斯)。侯之14■(同)。以。今15■(未详,疑既。旧释响)。司匐乃{自辛}召故。王曰:“牧,女母(毋),敢口先王乍明井,用雩乃奚庶右[1234],母敢不明不中不井,乃申政事,母敢不尹丌不中不井,今余隹17■。疃(京乃命。易女)01■鬯一28■。金车、{木氽}车、画车、朱虢、白18■。未详。(虎)19■。良,借为<韦长>。{柬火}里,余三所,服〓孚,敬20■夕,勿法朕令。”牧拜稽首,敢对65■王不显休,用乍朕文考益白宝奠既,牧66■万年寿考,子子(孙孙永宝用。《钟鼎款识》。)
○吾既铭
隹王十月,王才成周,南淮乃迁及内伐浪昴参泉衮敏21■阳洛,王令吾攵追御于上洛22■。未详。旧释23■。谷,至于伊,班马,24■。榜。25■。26■,伤也。即下禽馘百。(首百,执奚)卅,27■衤集孚人三百,28■于29■艾。白之。20■31■即於。张仲32■形相近。(于)33■衣34■。讠布即讠甫。复付乃君,隹王十又一夕。(月)王各于成周大庙,武公入右,吾攵告禽馘百,奚卅,王蔑历,事尹氏受35■厘圭鬲,币贝五十朋。易田于含攵。舍攵五十田,于旱五十田,敢对天子休,用乍尊既,甘,彳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钟鼎款识》。)
○伯虎既铭
隹六年四月甲子,王才36■。{亏方}37■招白虎告曰:“余告庆,曰公乃){木栗}。未详。(贝,用狱<耒言>。)未详。(为白,九)38■。甾即,释庸非。(九成,)39■我考幽白幽姜令余告庆,余以邑40■。未详。(有司),余典勿敢对,今余既口,有司曰:“41■。侯。(令,今余既一名,典42■,献。白氏则执壁雕)主,对扬朕宗君其休,用乍朕剌且43■。(未详。公{宀缶}既,其万年,子孙宝用,享于宗。)拓本。
○卯既铭
隹王十又一月,既生霸,丁亥,44■(艾)季入右,卯立中廷,44■白乎令卯曰:“饣人(借为嗣)。乃先且考,45■[1234](45■借为尸,45■[1234],主治也)。44■公家,昔乃且亦既令乃父45■舌司46■人,不{未皿}([1234])。我家[1234](窒借为室)。用47■(器,或释丧)。今余非敢梦(借为蔑)。先公,又隹[1234](适,或释远),余懋母(48■借为宠,或释思)。先公官。今余佳令女45■49■宫49■人,女母(毋)敢不07■,易女50■(未详)。四(此字旁增)。[1234](章,或释龙)。52■宗彝一。53■(未详,或释将)。宝,易女马十匹,牛十,易于54■(未详,或释乍)。一田,易于55■(宫)一田,易于一田,易于56■(未详,或释,即57■)。一田,卯拜手首(<旨页>)手,敢对65■[1234]白休,用乍宝阝奠既,卯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师酉既铭
隹王元年正月,王才吴,(虞)各吴大庙,公族工厘入右,师酉立中廷。王乎史。未详。(门册命师酉,司)乃且啻官邑及虎臣西门卩,能卩,奉秉阝、京阝59■60■。未祥。卩。新易女赤市朱黄,中显攸勒,敬61■夙(夜,勿法。)废。(朕令。”师酉拜稽)首,对62■扬(天子不显休令,用乍朕)考(乙白)63■姬奠既,酉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贞既铭
[1234]从王伐[1234](刃,借为梁)。孚(借为俘)。用乍饣幸既。(拓本)。
○伯ぁ父既铭
白[1234]父乍周姜宝既,用夙夕享用,蕲万寿。(拓本。)
○陈侯既铭
陈侯乍嘉姬宝既,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伯既铭
白[1234][1234]乍皇考刺公奠既,用享用孝,万年血寿,允才立。在位。(子)子(孙)孙(永宝。)拓本。
○邓公子既铭
[1234]公子白余曰:“荐新,乍我姑[1234]孟畏胜既,永寿用止。拓本。
○室{上小}既铭
唯王五月,辰才丙戌,[1234]{上小}乍丰<吉女>{鼓心}。旅既。丰<吉女>{鼓心}
用宿。宿。(夹)夜[1234]孝于[1234]公于[1234]{上小},[1234]。(未详疑珏。)友丝既。[1234]未详疑既。皂亦寿人,子孙其永宝用。(拓本。)
○曼[1234]父{须皿}铭
曼[1234]父乍宝([1234])。(案篆是){须皿}字,《说文》有之。旧释簋,
疑得借为簋。(用)[1234]孝宗室,用モ[1234]寿,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迟{须皿}铭
彳犀乍姜氵里[1234],用享孝于姑姑公,用蕲衅寿纯鲁,子子孙永宝用。(拓本。)
○单子伯{须皿}铭
单子白乍{上小}姜旅{须皿},其子子孙孙万季永宝用。(拓本。)
○立{须皿}铭
立为旅须,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鬲叔兴父{须皿}铭
鬲{上小}兴父乍旅页。页即首,借为{须皿}。此盖铭,其器铭作“须”,与上立
{须皿}铭同。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拓本。
○史燕{须皿}铭
史[1234]乍旅[1234],[1234]永宝用。拓本。
○甲午{须皿}铭
隹甲午八月丙寅,帝盥清庙,乍礼{须皿},吉蠲明神,神鉴[1234]。
声殳,借为馨。(德)[1234]。畏,借为威。(帝迈年永绥受命。拓本。案此与下一铭皆称帝,当是战国时齐王或秦昭王所作,以干支纪岁,又神字重文不作二,亦为变例。)
○天锡{须皿}铭
帝受元命,天易帝[1234],用绥于神,网弗各,隹迈[1234]无口。(拓本。)
○丧{山又}圆钅开铭
[1234]{山又}{宀员}。或释鄂史宾三字,非。古有丧姓,《广韵》引楚大夫丧左。自乍钅比。钅开用征用行,用蕲[1234]寿。万年无︹,子(子)孙永宝是尚。(拓本。)
○伯克尊铭
隹十又六年二月,既生雨。(霸)乙未,白太师白克仆卅夫,白克敢对天右王白友,用乍朕穆考後中尊享,克用モ[1234]寿无僵,克其子孙(孙)永宝用享。《钟鼎款识》。
○嘉礼尊铭
帝[1234][1234]嘉礼乍壶尊,用荐神保是享,隹休于永世。拓本。案此战国时齐秦称帝所作。
○周[1234]壶铭
周[1234]乍日乙尊壶,66■用享于宗,66■子孙万年,永宝用。(拓本。)
○穴铭
隹五月初吉,王才周,令乍册内史易穴卤百[1234]。未详,或释。穴蔑静女王休,用乍<爿攴><爿手>66■万年宝用。拓本。
○王申笺{羊鬲}铭
王子申乍嘉尔盏盖,66■[1234]寿无期。期。(永保用之。)拓本。
○张仲盎铭
巨中乍宝[1234]。[1234]即[1234],《尚书》作ぁ,求其同声,是盎字。旧释,非。[1234][1234]之金[1234]凿钅台铝。[1234][1234]钅户。(其)[1234]。熏。其玄其黄,用成。(盛。)术稷[1234]焦。刃。粱用飨大正,歆王宾,[1234][1234]具。(召饣人),巨中受无︹。福。(者)诸(友飧)饣人<仓食>巨[1234]寿。(《钟鼎款识》,又《复斋钟鼎款识》。)
○国差<缶詹>铭
国差立事岁咸丁亥,攻市。(借为工师。)亻昏34■西宝<缶詹>三秉,用实旨酉。(酒,)侯氏受福16■寿,卑旨卑氵静,侯氏母。毋。[1234]母<爿厉>,齐邦宾贮静安宁,子子孙孙永[1234]保用之。(拓本。)
○剑铭
吴季子之子逞之永用剑。(拓本。)
○距末铭
[1234],吁,或从口忄于声,旧释愕,非。)乍距末,用{来石}。
厘(商或)或。(案距末,弩机之类。《战国策》苏秦说韩王曰:“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荀子·性恶篇》曰:“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潘岳《间居赋》曰:“溪子、巨黍,异[1234]同机。距来、钜黍、巨黍,即距末也。拓本。)
○晋夷则镜铭
惟晋新公二年七月七日午时,於首阳山前白龙潭,铸成此镜。千年万(一作後,一作在)世(《博异记》:“天宝中,金陵陈仲躬住洛阳清化里,宅有井,善溺人。一日,水顿竭,见一女子,自称敬元颖,饰铅粉,衣绯绿,令其淘井,得古铜镜。夜复见元颖云:某本师旷所铸十二镜之第七者,其背有二十八字,皆科斗书於鼻,题曰夷则之镜。”按唐人小说,自不足据,其铭与周时辞例不合,且于鼻题曰“夷则之镜”,语尤可疑。唐镜始为大鼻,前此未有也。今姑录之。)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二 : 全上古三代文-上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烏程嚴可均校輯
上古
○太昊
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犧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十言之教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 【左傳定四年正義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
○炎帝
帝生于姜水。【說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稱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號神農氏。一云農皇。以起烈山。亦號烈山氏。一云厲山氏。一云連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陳。後居曲阜。在位百二十年。傳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傳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謹案。漢蓺文志農家有神農二十篇。本注云。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師古引劉向別錄云。疑李悝及商君所說。兵陰陽家又有神農兵法一篇。五行家有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卷雜占家有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經方家有神農黃帝食禁七卷。周禮醫師疏引食禁作食藥。神僊家有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獨本草不見。見平帝紀及樓護傳。葢食禁食藥。即本草矣。倉頡造字在黃帝時。前此未有文字。神農之言。皆後人追錄。鼂錯所引。顯是六國時語。即六韜及管子文子所載。亦不過謂神農之法。相傳如是。豈謂神農手撰之文哉。今除本草見存外。皆入錄。】
神農之禁
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羣書治要六韜虎韜篇引神農之禁】
神農之數
一穀不登。減一穀。穀之法什倍。二穀不登。減二穀。穀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神農之法
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淮南子齊俗訓不耕不織上。皆有而字。又呂氏春秋愛類引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農之教
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漢食貨志鼂錯引神農之教】
神農書
禾生于棗。出于上黨羊頭之山右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寅卯。黍生于榆。出于大梁之山左谷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于丑。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山谷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小豆生于李。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六十日華。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于卯。秫生于楊。出于農石之山谷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午。蕎麥生于杏。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于子。麻生于荊。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于未午辰亥。小麥生于桃。出于須石之山谷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于子。稻生于柳。出于農石之山谷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亥。五穀以生長日種者多實。以老死日種者無實。又難生。以忌日種之。一人不食。禾生于己。疾于酉。長于子。老于戌。惡于丙丁。忌于寅卯。黍生于寅。疾于午。長于丙丁。老于戌。死于申。惡于辰。忌于丑。豆生于申。疾于子。長于壬。老于丑。惡于甲乙。忌于丙丁。麥生于酉。疾于卯。長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惡于戌。忌于子。太歲在四季。葶藶子熟時可種禾豆。夏至時可種黍麻。夏至後百日。地氣上時可種麥。【丑未戌是也】太歲在四仲。椹熟時可種禾豆。夏至可種黍麻。夏至後九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子午丑酉是也】太歲在四孟。以蠶眠起時可種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種稻黍麻。夏至後八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寅申己亥是也。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神農占
正月上朔。有風雨。三月穀貴。石五百錢。八月有三卯。旱。麥大善。無三卯。麥不善。 凡蟲食李。則黍貴。食棗。粟貴。食杏。麥貴。食荊。麻貴。食桑。絲貴。正月上朔日。風從東來。植禾善。從南來。植黍善。從北來。稚禾善。四月四日。風從東來。植豆善。西來。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無風。不種豆。從冬至日到來年。滿六十日。有大風雨折樹木。麥大善。從平朔至食時。植麥善。至日中。中麥善。至日入。稚麥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種。四月朔日。風從東來。從平明至辰時。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 月朔日入。清明蠶善。 正月有甲子。糴初貴後賤。 正月上辛。溫者善。風寒者不好。【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有焱氏頌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 【 莊子天運。引有焱氏為之頌。釋文焱。亦作炎。】
○黃帝
帝姓公孫。名軒轅。一云姓姬。始服軒冕。號軒轅氏。一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號。亦云帝軒氏。一云帝鴻氏。一云歸藏氏。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亦號有熊氏。伐炎帝。殺蚩尢。以土德王。稱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道言
一者。階於道。機於神。 【六韜兵道十二】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天同氣。 【文子符言上仁。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繆稱訓。泰族訓。御覽七十七】
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呂氏春秋去私】
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 【呂氏春秋圜道】
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 【呂氏春秋遇合】
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 【呂氏春秋審時】
政語
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賈誼新書一宗首】
道若川谷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 【賈誼新書九脩政語上】
巾几銘
毋翕弱。毋俷德。毋違同。毋敖禮。毋謀非德。毋犯非義。【路史疏仡紀黃帝作巾几之銘。 案。後漢朱穆傳注。黃帝作巾机之法。即此。漢志道家有黃帝銘六篇】
金人銘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無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緜緜不絕。將成網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葢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案。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匱。知即黃帝六銘之一。金匱僅載銘首廿餘字。今取說苑以足之。】
戒
余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 【意林一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云。】
丹書戒
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聞過。禍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戰。【路史疏仡紀。黃帝用作戒於丹書。又韓非子揚權引末五語。】
誨顓頊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 【呂氏春秋序意。文信矦曰。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
黃雀占
黃者土精。赤者火熒。爵者賞也。余當立大功乎。黃雀者集也。【御覽八百七十二引春秋攷異郵。黃帝將興。有黃雀赤頭立于日旁。黃帝曰。藝文類聚九十九引作黃帝占曰。黃者玉精。赤者火熒。雀者賞也。余當立。】
李法
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姦人者殺。 【漢書胡建傳。】
兵法
甲子從北斗魁第一星起。順數至庚午。在第七剛星。至辛未。還從第六星逆數至丙子。又從第一星順數。盡六甲。【五行大義第五篇引黃帝兵訣。 案。隋志黃帝兵法雜要訣一卷。此省詞。隋志黃帝兵法共八種。又案。李法律法兵律在其中。今輯兵法次李法後。】
沈陰。日月俱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月星。皆有雲障之而不雨。此為君臣俱有陰謀。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若晝陰。夜月出。君謀臣。夜陰。晝日出。臣謀君。下逆上也。【開元占經五引黃帝用兵要法。又十一引黃帝用兵要訣。】
日月暈。仰視之。須臾。忽有雲氣從傍入者。急隨雲以攻之。大勝。 【開元占經八引黃帝兵法。】
熒惑出太白之陰。若不有分軍。必有他急。分大軍也。 【開元占經二十一引黃帝兵法。】
太白與辰星俱出東方。西方國大敗。俱出西方。東方國大敗。若客主人俱出軍。在東方。東方軍敗。在西方。西方軍敗。言其表面軍也。在表者不善。不獲已。軍堅守可也。【開元占經二十二引黃帝兵法。】
出軍訣
牙旗者。將軍之精。金鼓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 【御覽三百三十八。】
○帝顓頊
帝名顓頊。黃帝孫。興於高陽。號高陽氏。妘姓。一云姬姓。以水德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政語
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是故以後者復迹也。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顓頊曰。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同上。】
丹書
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忘。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大戴禮。武王踐祚。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書之言云云。 案。昔帝各本作黃帝。今從官聚珍本學記疏云。檢大戴禮。惟云帝顓頊之道。無黃字。】
帝顓頊之法
婦人不辟男子於路者。拂之於四達之衢。 【淮南齊俗訓。御覽七十引淮南子。拂作祓。注云。除其不祥。】
○帝嚳
帝名嚳。一云名夋。一云名岌。黃帝曾孫。興於高辛。號高辛氏。年十五。佐顓頊。三十五即位。以木德王。都亳。在位七十年。年百有五。
政語
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與為道已。緣巧者之事。而學【當作與。】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與為仁已。故節仁之器以脩其躬。而身專其美矣。故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帝嚳曰。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吾慎此而已也。 【同上。】
○帝堯
帝姓伊祁。名放勳。帝嚳子。兄帝摯封為唐矦。以帝摯之九年受禪。號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陽。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攝。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諡曰堯。
政語
帝堯曰。吾存心于千古。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飢。曰此我飢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堯戒
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 【淮南子人間訓。】
刻璧東沈於雒
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玄。 【御覽八十引尚書中候。】
○帝舜
帝姓姚。名重華。或云字都君。諸馮人。顓頊之後。堯徵為司徒。尋攝政受禪。號有虞氏。以土德王。都蒲阪。在位五十年。年百歲。或云百十歲。諡曰舜。
九共
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敖。 【尚書大傳。】
政語
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為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為仁焉。
祠田
荷此長梠。耕彼南畝。四海俱有。 【文心雕龍祝盟篇引舜之祠田。】
三代
○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蜀之石紐人。顓頊六世孫。堯以為司空。封夏伯。因稱伯禹。後受舜禪。號有夏氏。始降稱王。亦號夏后氏。攝位二十年。即位十年。諡曰禹。亦稱神禹。又曰大禹。
禹誓
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羣對諸羣。 【疑當作羣邦諸君。】 以征有苗。 【 墨子兼愛下。】
禹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鼈之長。且以幷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周書大聚篇。旦聞禹之禁。】
政語
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 【賈誼新書脩政語上。】
夏箴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 【周書文傳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書也。】
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同上。】
開望
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僃之。【周書文傳篇引開望。孔晁曰。開望。古書名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引天有四殃已下為周書夏箴。今據編於夏箴後。】
簨簴銘
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鞀。以待四海之士。為銘於簨簴。又見淮南子氾論訓。作以待四方之士為號云云。小異。】
祀六沴
若爾神靈。洪祀。六沴是合。無差無傾。無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則會批之六沴。六事之機。以垂示我。民人無敢不敬事。上下王祀。【尚書大傳鴻範五行傳。】
○后稷
后稷名弃。帝嚳之冑。別姓姬。唐虞之際為天官。主稷。后之言主。故號后稷。後為司馬。子孫世居稷官。皆稱后稷。至太康末失官。商初代柱為稷神。周克商。追尊為自出之帝。郊配天。
教稷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 【呂氏春秋上農。】
后稷曰。子能以窐為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溼安地而處乎。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彊乎。無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溼者欲燥。燥者欲溼。上田棄畝。下田棄甽。五耕五■〈木辱〉。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必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是以六尺之梠。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木辱〉柄尺。此其度也。其■〈木辱〉六寸。所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木辱〉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草諯六月。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有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稑禾不為稑。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呂氏春秋任地。】
○商湯
湯姓子。名履。一名天乙。契十四世孫。即位十七年克夏。號曰武王。王十三年崩。年百歲。諡曰湯。一曰成湯。一曰武湯。
帝告
施章乃服。明上下。 【困學紀聞二引尚書大傳帝告。】
湯征
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見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史記殷本紀。案。孟子滕文公篇引葛伯仇餉。梁惠王篇引湯一征自葛始。又引徯我后后來其蘇。滕文公篇引湯始征自葛載。又引徯我后后來其無罰。皆湯征文。以孔書入仲虺之誥。故不錄。】
湯誥
惟三月。王自至于東郊。告諸侯羣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脩。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史記殷本紀。】
與諸矦誓
湯即天子之位。與諸矦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矦之治政。在諸矦之大夫治與從。【周書殷祝。】
政語
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如其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舍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賈誼新書九。】
湯曰。藥食嘗于卑。然後至于貴。藥言獻于貴。然後聞于卑。 【同上。又見說苑君道。】
嫁妹辭
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矦。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矦。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困學紀聞一。京房引湯嫁妹之詞。】
盤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
網祝
湯見設網者。四面張。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網。今之人循緒。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請受其犯命者。【賈誼新書七。又見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新序五。竝小異。】
桑林禱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墨子兼愛下。引湯說。又呂氏春秋順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多末二語。其為禱旱之詞。可以互證而周語湯誓曰。余一人有辠。無以萬夫。萬夫有辠。在余一人。韋昭注。湯誓。商書伐桀之誓也。今湯誓無此言。則散亡矣。又論語堯曰篇孔安國注。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湯誓。其詞若此。則與墨子顯異。所未詳也。】
政不節與。使民疾與。宮室崇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興與。【荀子大略篇。又公羊解詁二引韓詩傳。說苑君道篇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小異。】
○武丁
武丁。小乙子。湯十世孫。商之第二十二王。在位五十九年。一云百年。廟號高宗。
說命
高宗梁闇。三年不言。 【尚書大傳。】
曰。以余正于四方。余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楚語上。白公子張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于神明。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賈逵唐固曰。書。說命也。】
曰。若金。用女作礪。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大旱。用女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同上。】
必交修余。無余棄也。 【同上。】
念終始。典于學。 【文王世子。】
學學半。 【學記。】
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 【同上。】
惟口起羞。惟甲冑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緇衣。】
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 【同上。】
○伊尹
伊尹名摯。姓伊字尹。有侁之空桑人。初仕桀。歸相湯。為阿衡。太甲尊為保衡。
伊訓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 【漢書律厤志引伊訓。】
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孟子。】
載孚在亳。 【堯典疏云。鄭注典寶引伊訓。】
征自三艐。 【 同上。】
從諫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 【荀子臣道引書。楊倞云。書。伊訓也。】
四方獻令
湯問伊尹曰。諸矦來獻。或無牛馬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而獻之。【本脫而字。從文選左思詠史詩注引補。】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湔髮、文身。請令以魚皮之鞞■〈魚吳〉鰂之醬。【■〈魚吳〉字本空白。從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引補。】鮫瞂、利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瑇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巳、闟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歷、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胡、【一作貌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孅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橐駞、白玉、野馬、騊駼、駛騠、良弓為獻。湯曰。善。【周書王會。】
說湯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熏以萑葦。【此四字本脫。從風俗通祀典續漢禮儀志中注引補。】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得【本作可對。從御覽八百四十九校改。】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羣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燥。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口樂〉。【本作酷。從玉篇引改。】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矦〉。肉之美者。猩猩之脣。貛貛之炙。雋觾。【文選七命注作巂燕。】之翠。述蕩之■〈取上手下〉。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魚尃〉。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鼈。六足有珠百碧。【疑當作若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壽木之華。指姑【齊民要術十引作括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說文作■〈艹豈〉。】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開元占經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學記二御覽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學記作揭萼。】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疑當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羣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彊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呂氏春秋本味。 案。漢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說家有伊尹說二十七篇。本注。其語淺薄。似依託也。此疑即小說家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湯。謂此篇也。】
對湯問
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 【呂氏春秋先己。】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僃。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羣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効也。【說苑君道。】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對曰。三公者。知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通於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時。通於溝渠。修隄防。樹五穀。通於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舉以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也。大夫者。出入與民同眾。取去與民同利。通於人事。行猶舉繩。不傷於言。言之於世。不害於身。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也。列士者。知義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獨專其賞。忠政強諫而無有姦詐。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於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臣而不臣。伊尹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也。【說苑臣術。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引帝王世紀。】
湯問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對曰。三公者。所以參王事也。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參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故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同上。】
○仲虺
仲虺亦作中蘬。亦作中■〈〈田田〉一〈田田〉,上中下〉。一曰萊朱。辥人。夏車正奚仲之後。為湯左相。
仲虺之告
我聞于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墨子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又非命中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惡。用闕師。又非命下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于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凡三引。互異。】
諸矦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巳若者亡。 【荀子堯問引中蘬之言。又呂氏春秋驕恣引。無霸得疑者四字。】
亂者取之。亡者侮之。 【左傳襄十四年引仲虺有言。又襄三十年。引仲虺之志同。又宣十二年引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葢約文。】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烏程嚴可均校輯
○周文王
王諱昌。姓姬。后稷之後。商紂以為西伯。以虞芮質成之年受命稱王。或云武王克商。追尊為王。【詳見禮記大傳。】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諡曰文王。
程寤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于闕閒。化為松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乃召太子發。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發竝拜吉夢。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蓺文類聚七十九。又八十九。文選石闕銘注。御覽三百九十七。五百三十三。九百五十八。又博物志八。 案。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云。十年正月。文王自商至程。太姒夢見商庭生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之于闕閒。梓化為松柏棫柞。覺而驚。以告文王。文王不敢占。召太子發。命祝以幣告于宗廟羣神。然後占之于明堂。及發竝拜吉夢。遂作程寤。亦據周書為說。案。周書度訓至文傳十七篇。今見存。不具錄。錄諸篇中所載之詔告令。而以程寤佚篇冠周代文之首。】
詔牧
不穀不德。政事不時。國家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于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詔太子發
汝敬之哉。民物多變。民何嚮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下遂信。何嚮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嗚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詔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嚮引。汝慎何非遂。遂時不遠。非本非標。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嗚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監。不維一葆監。順時維周。于民之適敗。無有時葢。後戒後戒。謀念勿擇。【周書文儆。維周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庚辰。詔太子發。】
告四方遊旅
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積而勿口。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制。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不食穀。國不鄉射。樂不牆合。牆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于是告四方遊旅。】
令縣鄙商旅
能來三室者。與之一室之祿。 【周書大聚。乃令縣鄙商旅。】
伐崇令
毋殺人。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說苑指武。】
遺戒
我稱非早一人固。下脩我度。遵德紀。我終之後。恆稱太子。河雒復告。遵朕稱王。 【詩文王序疏引尚書中候。】
文王之法
有亡荒閱。 【左傳昭七年。芋尹無宇引周文王之法。注。荒。大也。閱。蒐也。有亡人。當大蒐其眾。】
○武王
王諱發。文王子。年八十三嗣位。明年觀兵商郊。三年克商。在位十年。年九十三。諡曰武王。
大誓
唯四月。太子發上祭于畢。下至于孟津之上。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予小子。受先公功。畢力賞罰。以定厥功。明于先祖之遺。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號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太子發升于舟。中流。白魚入于王舟。王跪取入。涘以燎。羣公咸曰。休哉。周公曰。雖休勿休。祇事不怠。既渡。至于五日。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雕。其色赤。其聲魄。五至。以穀俱來。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恐恃之。使上。附以周公書。報誥于王。王動色變。八百諸矦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皆曰紂可伐矣。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伐。乃還師歸。【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齊太公世家。漢書董仲舒傳。書太誓序疏引馬融書序。詩大明疏思文疏閟宮疏。周禮太祝疏。春秋緐露同類相動篇。白虎通爵篇。楚詞天問注。文選幽通賦舊注。蓺文類聚十六。御覽一百四十六。】
唯丙午。王逮師。前師乃鼓。■〈付上鼓下〉譟。師乃搯。前歌後舞。格于上天下地咸曰。孜孜無怠。天將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尚書大傳。詩譜序疏。大明疏。又閟宮疏引漢律厤志。周禮大司馬注。說文手部。御覽五百七十四引尚書大傳。】
王乃作大誓。告于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離逿其王父母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宗。是長是信是使。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音。以說婦人。故今予發。唯其行天罰。勖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史記周本紀。漢禮樂志。谷永傳。】
周公曰。都。懋哉。予聞古先哲王之格言。 【周禮太祝疏。】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傳于亡窮。丕天之大律。 【漢書郊祀志。刑法志。平當傳。】
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 【 說苑臣術。容齊續筆一。】
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 【墨子尚同下。】
太子發拜手稽首。 【周禮太祝疏。】
於去發【疑作太子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道。其行甚章。為鑑不遠。在彼殷王。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惟我有周。受之大帝。【墨子非命下。】
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有民有命。無僇■〈亻鼻〉務。天亦縱之。棄而弗葆。【墨子非命上。非命中。天志中。】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孟子萬章。】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詩烝民箋疏云。大誓文。】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左傳襄三十一年。昭元年。又周語。單襄公引。鄭語。史伯引。】
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 【墨子兼愛下。】
獨夫紂。 【荀子議兵。】
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禮記緇衣。】
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余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左傳昭二十四年。又略見成二年。又管子法禁。】
朕夢協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 【周語。單襄公引。】
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凶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泰誓序疏。馬融書序引孟子。 案。詩大明疏引泰誓。司馬在前。謂他篇皆先司徒後司馬。大誓獨云司馬司徒司空。是在前也。本非成語。不錄。】
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紂。 【漢書律厤志。】
粵若來三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 【同上。】
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廟。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粵五日乙卯。乃以庶國祀馘于周廟。 【同上。】
血流浮杵。【論衡語增。案。漢志引上三條。與周書世俘同。今此一語。世俘無之。知武成非即世俘也。 案。周書柔武至五權十九篇。皆武王書。今見存。不錄。】
立重泉戍令
民自有百鼓之粟不行。 【管子地數。】
役靡令
豹襜豹裘。方得入朝。 【御覽六百九十四引管子。】
矢栝銘
肅慎氏之貢矢。 【魯語下。昔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銘其栝。】
席四端銘
席前左端
安樂必敬。
前右端
無行可悔。
後左端
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
後右端
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机銘
皇皇惟敬。口生■〈口后〉。口戕口。
鑑銘
見爾前。慮爾後。
盥盤銘
與其溺于人也。寍溺于淵。溺于淵。猶可緩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楹銘
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
杖銘
惡乎危。于忿疐。惡乎失道。于嗜慾。惡乎相忘。于富貴。
帶銘
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
履屨銘
慎之勞。勞則富。
觴豆銘
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戶銘
夫名。難得而易失。無懃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懃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
牖銘
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劍銘
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弓銘
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矛銘
造矛造矛。少閒弗忍。終身之羞。 【自席四端銘止此。凡十七銘。竝大戴禮武王踐阼。】
衣銘
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後必寒。
鏡銘
以鏡自照者見形容。以人自照者見吉凶。 【案御覽五百九十引作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即此銘。傳寫有脫落耳。】
觴銘
樂極則悲。沈湎致非。社稷為危。 【已上三銘。竝後漢朱穆傳注引太公陰謀。】
冠銘
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 【御覽四百三引太公金匱。】
書履
行必慮正。無懷僥倖。 【同上。】
書劍
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 【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太公金匱。又御覽四百三。廢上有德字。】
書車
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 【御覽五百九十引太公金匱。】
書鋒
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書刀
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書井
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 【已上竝意林一引太公金匱。】
几書
安無忘危。存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凶。
杖書
輔人無苟。扶人無咎。 【已上竝後漢崔駰傳注引太公金匱。】
門書
敬遇賓客。貴賤無二。 【御覽一百八十三引太公金匱。】
戶書
出畏之。入懼之。
鑰書
昬慎守。深察訛。 【已上竝御覽一百八十四引太公金匱。】
牖書
闚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御覽一百八十八引太公金匱。】
硯書
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蓺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事類賦注十五。困學紀聞五。竝引太公金匱。】
筆書
毫毛茂茂。陷水可脫。陷文不活。 【困學紀聞五引太公陰謀。】
箠書
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 【御覽三百五十九引太公陰謀。】
○成王
王諱誦。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諡曰成王。
卜居成周命龜
予一人兼有天下。辟就百姓。敢無中土乎。使予有罪。則四方伐之。無難得也。【說苑至公。案。漢書婁敬傳。成王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矦四方納貢職。道里鈞矣。有德則易以興。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定成周
惟余一人。營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呂氏春秋長利。南宮括曰。成王之定成周。其辭云云。】
齊魯之命
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魯語上。展禽使乙喜犒師曰。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引末二語。】
伯禽告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勿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說苑君道。】
○平王
王諱宜臼。幽王太子。避襃姒之難奔申。申伯及鄫與西戎攻周而立之。東遷于雒。在位五十一年。諡曰平王。
命晉文侯
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 【左傳宣十二年。】
騂旄之盟
世世無失職。 【左傳襄十年。】
○惠王
王諱閬。一云諱毋涼。平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五年。諡曰惠王。
賜楚成王胙
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史記楚世家。】
○襄王
王諱鄭。惠王子。在位三十二年。諡曰襄王。
告難
不穀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氾。敢告叔父。 【左傳僖二十四年。】
策命晉文公
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左傳僖二十八年。 案。史記晉世家載此命。作王若曰父義和云云。葢誤以文矦當文公也。時代懸隔。司馬貞已正辨之。】
○靈王
王諱泄心。襄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七年。諡曰靈王。
賜齊靈公命
昔伯舅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太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翳伯舅是賴。今予命汝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替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左傳襄十四年。】
○景王
王諱貴。靈王子。在位二十五年。諡曰景王。
追命衞襄公
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余敢忘高圉亞圉。 【左傳昭七年。】
以閻田辭于晉
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檮杌于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于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弃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左傳昭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于晉。】
○王子朝
子朝。景王庶長子。與王子猛爭國。子猛卒而敬王即位。是為東王。尹氏立子朝。是為西王。立五年而敗奔楚。
使告于諸矦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竝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諸矦莫不竝走其望。以祈王身。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諸矦釋位以閒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于幽王。天不弔周。王昬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則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穨禍心。施于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咸黜不端。以綏定王家。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亦克能修其職。諸矦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閒王位。諸矦不圖。而受其亂災。至于靈王。生而有頿。王甚神聖。無惡于諸矦。靈王景王。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誰敢討之。帥羣不弔之人。以行亂于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穀震盪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穀。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矦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太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閒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王子朝使告于諸矦。】
○敬王
王諱丏。景王子。在位四十三年。或云四十二年。諡曰敬王。
請城成周
天子曰。天降禍于周。俾我兄弟竝有亂心。以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昵甥舅。不皇啟處。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弛周室之憂。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余一人有大願矣。昔成王合諸矦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靈于成王。脩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矦用寍。蝥賊遠屏。晉之力也。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之。俾我一人無徵怨于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之。【左傳昭三十二年。王使大夫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
○辛甲
辛甲初事紂。七十五諫而不聽。去之周。召公與語。賢之。以告文王。事文王武王為太史。封于長子。
虞箴
茫茫禹迹。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亡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左傳襄四年。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于虞人之箴云云。虞箴如是。可不懲乎。】
○尹逸
逸一作佚。亦稱史佚。周初太史。事武王成王康王。 【案漢志墨家有尹逸二篇。本注。周臣。在成康時也。】
武王即位筴
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顯聞于昊天上帝。【周書克殷解。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尹逸筴。史記周本紀作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齊世家作史佚策祝。】
對成王問
成王問政于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有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在。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歸神農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無懼也。【說苑政理。】
史佚之志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左傳成四年。】
遺言
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 【左傳僖十五年。】
兄弟致美。救乏。賀善。弔災。祭敬喪哀。 【左傳文十五年。】
因重而撫之。 【左傳襄十四年。】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周語下。】
○祝雍
雍。周初太祝。
成王冠祝
使王近于民。遠于年。嗇于時。惠于財。親賢使能。 【大戴禮公冠。又見說苑修文。家語冠頌。小異。】
成王冠頌
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家語冠頌。又說苑修文作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爾幼志。慎爾成德。】
○王滿生
滿生齊人。
藉筆牘書教周公
社稷且危。傅之於膺。【說苑指武。齊人王滿生見周公。周公曰。先生何以教之。王滿生藉筆牘書之曰云云。周公仰視。見書曰。唯唯。謹聞命矣。明日。誅管蔡。】
○王子虎
虎。襄王卿士。一稱王叔。諡曰文公。其後為王叔氏。
盟諸矦于王庭要言
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左傳僖二十八年。】
○馮旦
旦。仕西周。
使人操金與書閒遺昌他
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戰國策一。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于東周。西周大怒。馮旦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旦使人操金與書閒遺昌他。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烏程嚴可均校輯
○魯周公
公名旦。文王子。食采於太王所居之周邑。因號周公。武王克商。封魯矦。不就國。成王嗣位。以太傅冢宰攝行天子事。遇譖東征。三年迎歸。薨。諡曰文公。元子魯公。先就國。傳三十四世。次子畱相王室。世世號周公。餘子受封有凡、蔣、邢、茅、胙、祭六國。【案周書成開至王會十二篇。皆周公書。見存不錄。】
周禮
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左傳文十八年。】
誓命
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姦。主藏之名。賴姦之用。為大凶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左傳文十八年。注。誓命以下。皆九刑之書。九刑之書今亡。】
卜居曲阜命龜
作邑乎山之陽。賢則茂昌。不賢則速亡。 【說苑至公。】
對武王問
周武王問于王子旦曰。敢問治有必成。而戰有必勝乎。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乎。王子旦對曰。有。政曰。諸矦政平於內。而威於外矣。君子行脩於身。而信於輿人矣。治民民治。而榮於名矣。故諸矦凡有治心者。必脩之以道。而與之以敬。然後能以成也。凡有戰心者。必脩之以政。而興之以義。然後能以勝也。凡有攻心者。必結之以約。而諭之以信。然後能有得也。凡有守心者。必固之以和。而諭之以愛。然後能有存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四內盟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呂氏春秋誠廉。武王使叔旦就膠鬲于次四內。而與之盟。注。四內。地名。】
禱書
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史記魯周公世家。初。成王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云云。亦藏其策於府。及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禱書。乃泣。反周公。】
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辠殃。旦受其不祥。【史記蒙恬傳。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云云。乃書而藏之記府。成王觀于記府。得周公旦沈書。 案。即書金縢事。書謂代武王。史謂代成王。為異。】
○魯僖公
公名申。周公十二世孫。閔公少弟。在位三十三年。諡曰僖公。亦曰釐公。
禱請山川辭
方今大旱。野無生稼。寡人當死。百姓何依。不敢煩民請命。願撫萬民。以身塞無狀。【穀梁成八年疏。又定元年注。又見後漢郎顗傳注。小異。】
○魯宣公
公名倭。亦作委。又作俀。一名接。文公庶子。在位十八年。諡曰宣公。
以書授莒僕邑
夫莒太子。不憚以吾故。殺其君而以其寶來。其愛我甚矣。為我予之邑。今日必授。無逆命矣。【魯語上。莒太子僕弒紀公。以其寶來奔。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
○魯定公
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諡曰定公。
命孔子為司寇
宋公之子弗甫。有孫魯孔丘。命爾為司寇。 【韓詩外傳八。】
○魯哀公
公名蔣。亦作將。定公子。在位二十七年。諡曰哀公。
歸齊國書元寘書篋上
天若不識不衷。何以使下國。 【左傳哀十一年。】
孔子誄
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又見史記孔子世家。作毋自。】
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嗚呼哀哉。尼父。 【禮記檀弓。】
○臧孫辰
辰。魯孝公之後。僖伯曾孫。僖伯字子臧。後因為氏。事莊、閔、僖、文四公為正卿。仲之言次。諡曰文。故稱文仲。
在齊密遺魯公書
斂小器。投諸台。食獵犬。組羊裘。琴之合。甚思之。臧我羊。羊有母。食我以同魚。冠纓不足帶有餘。【列女傳三。臧孫母者。魯大夫臧文仲之母也。文仲之齊。齊拘之。欲襲魯。文仲使人遺魯公書。恐得其書。乃謬其辭云云。召母。語之。】
○臧昭伯
昭伯。臧孫辰曾孫。武仲紇之兄子。從昭公孫于齊。
盟從者載書
戮力壹心。好惡同之。信罪之有無。繾綣從公。無通外內。 【左傳昭二十五年。】
○季孫行父
行父。魯桓公之後。季友子。事宣、成、襄三公為正卿。諡曰文子。
戒子
吾欲室之狹于兩社之間也。使吾後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 【說苑至公。】
○季孫宿
宿。行父子。襄公司徒。諡曰武子。
璽書告取卞
聞守卞者將叛。臣帥徒以討之。既得之矣。敢告。 【左傳襄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
卞人將畔。臣討之。既得之矣。 【魯語下。】
以書告叔孫豹殯
子固欲毀中軍。既毀之矣。故告。 【左傳昭五年。】
盟臧氏
無或如臧孫紇。干國之紀。犯門斬關。 【左傳昭二十三年。】
○季孫斯
斯。平子意如子。武子之孫 【孫上當有曾字】 。諡曰桓子。
被拘以爪鋟饋器版
某月某日。將殺我于蒲。力能救我則於是。【公羊傳定八年。陽虎專季氏。拘季孫。孟氏與叔孫氏迭而食之。餓而以爪鋟饋器之版。】
○里革
革亦作克。魯太史。
更魯公書逐莒僕
夫莒太子。殺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識窮固。又求自邇。為我流于夷。今日必通。無逆命矣。【魯語上。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為我子之邑。里革遇之。而更其書。】
○孔子
子諱丘。字仲尼。其先宋人。殷之後。避難奔魯。為魯人。初仕季氏。為委吏乘田。定公以為中都宰、司空、司寇。去職。徧游諸國。不遇。哀公十六年卒。年七十三。或云年七十二。司馬遷尊為至聖。今稱至聖先師。贊易。刪書詩。正禮樂。作春秋孝經。弟子紀錄緒言為論語。皆在學官。唯樂經不傳。
為魯哀公下救火令
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獸者。比入禁之罪。【韓非子內儲說上。魯人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於是仲尼乃下令。】
觀吳季札之子葬題字
於虖。有吳延陵君。子之葬。【碑拓本。又見湻化帖絳帖。字數次第不同。季子聘上國。喪子于嬴博之間。見檀弓。此葢孔子使子貢觀葬後題字。讀此當以於虖句。有吳延陵君句。子之葬句。唐宋人不識篆文。釋葬為墓。非也。】
○燕召公
公名奭。周之支族。食邑于召。因稱召公。武王克商。封北燕伯。未就封。故詩稱召伯。成王即位。以太保主陝以西。周公主陝以東。故詩有周南召南。薨。諡曰康公。子孫世為卿士。仍稱召公。亦稱召伯。宣王時。召穆公虎有功。其就國于燕者。傳四十三世。
命齊太公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左傳僖四年。】
共頭盟
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呂氏春秋誠廉。武王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于共頭之下。而與之盟。】
○燕惠王
王失其名。昭王子。召公之四十世孫。在位七年。為其相成安君公孫操所弒。諡曰惠王。
以書讓樂毅且謝之
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羣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郄。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戰國策三十。史記樂毅傳。】
○燕王喜
喜。惠王曾孫。孝王子。在位三十三年。為秦所虜。
以書謝樂閒
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願。而君不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葢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安【安當作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掩邪救過。難得於君矣。且世有薄於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於為君擇之也。無所取之。國之有封疆。猶家之有垣牆。所以合好掩惡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家。未為通計也。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盡厚也。寡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亂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則不內葢寡人而明怨於外。恐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惡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榮。此一舉而兩失之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願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寍于故國爾。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為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不脩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智不簡功。棄大功者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捐怨。追維先王。復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惡。使寡人進不得脩功。退不得寡過。君之所揣也。唯君圖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書謁之。【戰國策三十一。又見新序雜事篇。作遺樂毅書。文亦小異。】
遺樂閒書
紂之時。箕子不用。犯諫不怠。以冀其聽。商容不達。身祇辱焉。以冀其變。及民志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故紂負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聖之名。何者。其憂患之盡矣。今寡人雖愚。不若紂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里。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史記樂毅傳。】
○燕太子丹
丹。惠 【惠當作孝】 王之少孫。王喜之太子。質於秦。亡歸。坐遣荊軻事為秦所攻。走保遼東。斬首獻秦。秦卒滅燕。
與傅麴武書
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國。長於不毛之地。未嘗得覩君子雅訓達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陳。幸傅垂覽之。丹聞丈夫所恥。恥受辱以生於世也。貞女所羞。羞見劫以虧其節也。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性行。遇丹無禮。為諸矦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計燕國之眾。不能敵之。曠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四海之英雄。破國空藏。以奉養之。重幣甘辭。以市于秦。秦貪我賂。而信我辭。則一劍之任。可當百萬之師。須臾之閒。可解丹萬世之恥。若其不然。今丹生無面目於天下。死懷恨於九泉。必令諸矦無以為歎。易水之北。未知誰有。此葢亦子大夫之恥也。謹遣書。願熟思之。【燕丹子。】
○樂毅
毅。靈壽人。初仕趙。去仕魏。為魏使于燕。燕昭王以為亞卿。拜上將軍。兼佩趙相國印。以破齊功封昌國君。惠王即位。以騎劫代將。去之趙。趙封望諸君。往來復通燕。燕趙以為客卿。
令軍中
環畫邑三十里無入。 【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
獻書報燕王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歷室。齊器設於寍臺。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矦。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羣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孼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畱意焉。【戰國策三十。又見史記。又見新序雜事。小異。】
○麴武
武姓麴。一作鞫。一作鞠。燕末為太子丹太傅。
報燕太子書
臣聞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今太子欲滅悁悁之恥。除久久之恨。此實臣所當糜軀碎首而不避也。私以為智者不冀僥倖以要功。明者不苟從志以順心。事必成然後舉。身必安而後行。故發無失舉之尤。動無蹉跌之媿也。太子貴匹夫之勇。信一劍之任。而欲望功。臣以為疏。臣願合從於楚。幷勢於趙。連衡於韓魏。然後圖秦。秦可破也。且韓魏與秦。外親內疏。若有倡兵。楚乃來應。韓魏必從。其勢可見。令臣計從。太子之恥除。愚鄙之累解矣。太子慮之。【燕丹子。】
○衞武公
公名和。釐矦子。康叔之九世孫。宣王時。殺兄共伯餘而代立。及犬戎之亂。舉兵入立平王。東遷于雒。平王命為公。在位五十五年。諡曰睿聖武公。
耄箴
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楚語上。昔衞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
○衞莊公
公名蒯瞶。靈公太子。以謀殺南子事露出奔宋。尋之晉。依趙鞅。以子出公輒之十二年入立。在位三年。為晉所伐。出奔。晉師退。復入。尋為其下石圃所攻。走戎州巳氏。見殺。諡曰莊公。
戰禱
曾孫蒯瞶。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瞶不敢自佚。僃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左傳哀二年。】
曾孫蒯瞶。以諄趙鞅之故。敢昭告于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靈公。夷。請無筋。無骨。無面傷。無敗用。無隕懼。死不敢請。【晉語九。】
○禮至
至。衞大夫。
以滅邢功為銘
余掖殺國子。莫余敢止。【左傳僖二十五年。衞矦燬滅邢。同姓故也【同姓故也之故字衍】。故名。禮至為銘。 案。衞矦。衞文公也。邢。周公後。齊桓公存三亡國。邢衞居其二。禮至昆弟為衞偽往仕邢。殺邢守國子而滅邢。文公之狡詐如是。後三年。晉修不禮之怨。衞幾亡。其死後餘殃又如是。儒者言文公有道。然平哉。】
○甯俞
俞。莊子速之子。濟成公於晉難。諡曰武子。
宛濮盟
天禍衞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人復衞矦。甯武子與衞人盟于宛濮。】
○孔悝
悝。莊叔之後。文子圉之子。事出公輒為卿。後逐輒。立莊公。尋為莊公所逐。奔宋。
鼎銘
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廟。公曰。叔舅。乃祖莊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莊叔隨難于漢陽。即宮于宗周。奔走無射。啟右獻公。獻公乃命成叔纘乃祖服。乃考文叔。興舊耆欲。作率慶士。躬恤衞國。其勤公家。夙夜不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銘。若纘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禮記祭統。此衞孔悝之鼎銘也。注。莊公蒯瞶德孔悝立已。故因至廟禘祭賜銘。以襃顯其先世也。 案。銘文。悝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必恐誤釋。以鐘鼎詞例校之。當是悝拜稽首。敢對揚乃辟之勤大命。鄭承舊誤。未及是正耳。】
○鄢肸
肸。衞大夫。諡曰武子。
為蒯瞶告即位于周
蒯瞶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竄于晉。晉以王室之故。不弃兄弟。寘諸河上。天誘其衷。獲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執事。【左傳哀十六年。】
○宋石
石。衞將。
遺荊將衞君書
兩軍相當。兩旗相望。唯毋一戰。戰必不兩存。此乃兩主之事也。與子無有私怨。善者相避也。 【韓非子內儲說下。】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烏程嚴可均校輯
○晉惠公
公名夷吾。武王少子唐叔虞之後。獻公子。以驪姬之難奔梁。為里克所迎立。在位十四年。諡曰惠公。
在梁遺里克書
誠得立。請遂封子于汾陽之邑。 【史記晉世家。】
韓誓
失次犯令死。將止不面夷死。偽言誤眾死。 【晉語三。】
○晉文公
公名重耳。惠公兄。以驪姬之難出亡十九年。秦納之。晉遂世霸。在位九年。諡曰文公。
合諸矦盟
吾聞國之昬。不由聲色。必由姦利。好樂聲色者淫也。貪姦者惑也。夫淫惑之國。不亡必殘。自今以來。無以美妾疑妻。無以聲樂妨正。無姦【姦上脫以字】情害公。無以貨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謂伐其根素。流於華葉。若此者。有患無憂。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說苑反質。】
踐土盟
凡我同盟。各復舊職。 【 左傳定元年。辥宰引晉文公為踐土之盟。又襄二十五年。子產引城濮之役布命曰。各復舊職。】
踐土載書
王若曰。晉重。魯申。衞武。蔡甲午。鄭捷。齊潘。宋王臣。莒期。【左傳定四年。祝佗引晉文公為踐土之盟。其載書云云。 案。踐土之盟。尹氏王子虎在焉。故稱王命。】
令
毋淫宮室。以妨人宅。板築以時。無奪農功。 【說苑建本。】
○晉厲公
公名州蒲。【案。春秋成十年疏引應劭作舊。名諱議云。周穆王名滿。晉厲公名州滿。是同名不諱。今作蒲。疑誤。】景公太子。在位八年。為其臣欒書荀偃所弒。諡曰厲公。
以殺三郤辭於欒書中行偃
寡人有討於郤氏。郤氏既伏其辜矣。大夫無辱。其復職位。 【左傳成十七年。】
○晉平公
公名彪。悼公子。在位二十六年。諡曰平公。
授鄭公孫段筴
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 【左傳昭三年。】
逐欒盈下令國人
自文公以來。有力於先君。而子孫不立者。將授立之。得之者賞。 【晉語八。】
令國中
欲有諫者為隱。左右言及國吏。罪。 【說苑善說。】
○祖朝
朝。晉獻公時人。
土書獻公
草茅臣東郭氏祖朝。願請聞國家之計。 【說苑善說。】
○介子推從者
推從晉文公出亡。一作介之推。琴操作介子綏。列仙傳云。姓王名定。從者闕姓名。
懸書宮門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史記晉世家。文公反國。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與其母偕隱。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
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徧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股。龍反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說苑復恩。文公即位。賞不及推。至死不復見。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 案。呂氏春秋新序。琴操竝作歌。其詞互異。說苑復恩又載此為舟之僑陳辭。葢同一事而三說不同。故于新序存一說。于說苑竝列兩說。不能定斷其孰是也。】
○雍子
雍子。闕其名。楚人。遇譖奔晉。為鄐大夫。
發命於軍
歸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蒐乘。秣馬蓐食。師陳焚次。明日將戰。【左傳襄二十六年。聲子曰。彭城之役。晉楚遇于靡角之谷。雍子發命于軍。 案。彭城之役在成十八年。】
○巫臣
巫臣姓屈。【一稱屈巫。其子狐庸。亦稱屈狐庸。】楚之王族。字子靈。為申縣尹。故稱申公。以爭夏姬奔晉。為邢大夫。而楚滅其族。乃通吳於晉以病楚。吳於是始大。
自晉遺楚子重子反書
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左傳成七年。】
○士燮
燮。太傅隨會子。以會食邑於隨。後更受范為范氏。位至中軍佐。諡曰文子。
與楚盟宋西門外
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僃救凶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左傳成十二年。】
○士匄
匄。士燮子。代荀偃為中軍將。諡曰宣子。
同盟於亳載書
凡我同盟。毋薀年。毋壅利。毋保姦。毋畱慝。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間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羣神羣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隊命亡氏。踣其國家。【左傳襄十一年。】
○士弱
弱。太傅士渥濁之子。諡曰莊子。伯之言長。故又稱莊伯。
同盟於戲載書
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晉命是聽。而或有異志者。有如此盟。 【左傳襄九年。】
○荀罃
罃。荀首子。代韓厥為中軍將。諡曰武子。以荀首食邑於知。故以邑氏為知氏。首兄林父將中行。故以官氏為中行氏。伯之言長。故林父之嗣通稱中行伯。荀首之嗣通稱為知伯。
伐鄭令於諸矦
修器僃。盛餱糧。歸老幼。居疾於虎牢。肆眚圍鄭。 【左傳襄九年。】
○荀偃
偃字伯游。林父孫。代荀罃為中軍將。諡曰獻子。
棫林令
雞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十四年。】
禱河
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矦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後之。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左傳襄十八年。】
督揚盟
大毋侵小。 【左傳襄十九年。】
○羊舌肹
肹字叔向。一字叔譽。晉之公族。中軍尉佐羊舌職次子。食邑於楊。亦稱楊肹。平公初代士渥濁為太傅。昭公時位上大夫。
詒鄭子產書
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禦。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涖之以彊。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竝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爭端矣。將弃禮而徵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竝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肹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左傳昭六年。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
詐為萇弘賣周書
萇弘謂叔向曰。子為我謂晉君。所與君期者。時可矣。何不亟以兵來。【韓非子內儲說下。叔向之讒萇弘也。為書曰。萇弘謂叔向云云。因佯遺其書。周以萇弘為賣周也。乃殺之。】萇弘。謂叔向曰。子起晉國之兵以攻周。吾廢劉氏而立單氏。【說苑權謀。案。左傳載叔向事。迄于昭十五年。晉滅羊舌氏。在昭二十八年。周殺萇弘。在哀三年。詎是時叔向尚在乎。諸子與經傳。不必盡合。】
○欒盈
盈。欒書孫。黶子。晉下軍佐。為范匄所逐出奔。復入。見殺。及范氏亡。追號曰懷子。
奔楚過周辭於周行人
天子陪臣盈。得罪於王之守臣。將逃罪。罪重於郊甸。無所伏竄。敢布其死。昔陪臣書。能輸力於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黶。不能保任其父之勞。大君若不弃書之力。亡臣猶有所逃。若弃書之力。而思黶之罪。臣戮餘也。將歸死於尉氏。不敢還矣。敢布四體。唯大君命焉。【左傳襄二十一年。欒盈過於周。周西鄙掠之。辭於行人。王使司徒禁掠欒氏者。】
○韓厥
韓出唐叔虞之後。曲沃桓叔子萬食邑於韓。因為韓氏。萬曾孫厥。事景公為上卿。將中軍。諡曰獻子。六世至景矦虔。與趙魏分晉。列為諸矦。又二世。遂滅晉。
對問大業之後為祟
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矦。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唯君圖之。【史記趙世家。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
○申不害
不害。京人。故鄭賤臣。韓昭矦以為相。有申子三卷。
申子
君臣
明君治國。而晦晦。而行行。而止止。三寸之機運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蓺文類聚十九。意林二。太平御覽三百九十。又六百二十四。】
大體
夫一婦擅夫。眾婦皆亂。一臣專君。羣臣皆蔽。故妬妻不難破家也。而亂臣不難破國也。是以明君使其臣。竝進輻湊。莫得專君焉。今人君之所以高為城郭而謹門閭之閉者。為寇戎盜賊之至也。今夫弒君而取國者。非必踰城郭之險而犯門閭之閉也。蔽君之明。塞君之聰。奪之政而專其令。有其民而取其國矣。【羣書治要。又見長短經大體。又略見意林。】
智均不相使。力均不相勝。 【意林。】
今使烏獲彭祖。負千鈞之重。而懷琬琰之美。令孟賁成荊。帶干將之劍衞之。行乎幽道。則盜猶偷之矣。今人君之力。非賢乎烏獲彭祖。而勇非賢乎孟賁成荊也。其所守者。非特琬琰之美。千鈞之重也。而欲勿失。其可得耶。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號。臣如響。君設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詳。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為人臣者。操契以責其名。名者。天地之綱。聖人之符。張天地之綱。用聖人之符。則萬物之情。無所逃之矣。故善為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設於不敢。藏於無事。竄端匿疏。示天下無為。是以近者親之。遠者懷之。示人有餘者人奪之。示人不足者人與之。剛者折。危者覆。動者搖。靜者安。名自正也。事自定也。是以有道者自名而正之。隨事而定之也。鼓不與於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治主。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當。百為百當者。人臣之事也。非君人之道也。昔者堯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則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亂。是以聖人貴名之正也。主處其大。臣處其細。以其名聽之。以其名視之。以其名命之。鏡設精無為。而美惡自僃。衡設平無為。而輕重自得。凡因之道。身與公無事。無事而天下自極也。【羣書治要。又見長短經反經。又略見意林初學記二十五。】
已下篇名缺
百世有聖人。猶隨踵。【戰國策十此下有而至二字。】千里有賢者。是比肩而立也。【蓺文類聚二十。意林。御覽四百二。 已上申子原次如此。已下各書引見。不得原次。】
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為桎梏。【史記李斯傳。長短經是非。 案。此申子謂亡王如此耳。魏志高堂隆土疏引之。責李斯不正諫。】
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 【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九。蓺文類聚一。御覽一。】
地道不作。是以常靜。地道常靜。是以正方。舉事為之。乃有恆常之靜者。符信受令必行也。 【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七。】
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羣臣也。【蓺文類聚五十四。文選顏延年讌華林詩注。又鄒陽上書吳王注。御覽六百三十八。】
堯之治也。葢明法審令而已。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黃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變。使民安樂其法也。【蓺文類聚五十四。御覽六百三十八。】
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蓺文類聚五十四。】
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 【 蓺文類聚五十四。御覽六百三十八。】
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曰貴土。土。食之本也。 【御覽三十七。】
○韓非
非。韓之諸公子。與李斯俱師事荀卿。韓王安之五年。奉使之秦。畱而不遣。尋為李斯所譖。下吏治罪。自殺。有韓子二十卷。
上書秦王
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蓆薦。秦特出銳師。取韓地而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矦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夫韓。小國也。而以應天下四擊。主辱臣苦。上下相與同憂久矣。修守僃。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拔一城而退。則權輕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韓叛則魏應之。趙據齊以為原。如此。則以韓魏資趙假齊以固其從。而以與爭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夫進而擊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拔。則陷銳之卒。懃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則合羣苦弱以敵而共二萬。乘非所以亡趙之心也。均如貴人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今賤臣之進愚計。使人使荊。重幣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與魏質以安其心。從韓而伐趙。趙雖與齊為一。不足患也。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舉。二國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審用也。以秦與趙敵。衡加以齊。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夫一戰而不勝。則禍搆矣。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與諸矦陰謀久矣。夫一動而弱於諸矦。危事也。為計而使諸矦有意伐之心。至殆也。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矦也。臣竊願陛下之幸熟圖之。攻伐而使從者聞焉。不可悔也。【韓非子存韓。案。下文云。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之未可舉。下臣斯。明此篇是書。】
韓非子佚文
四千五百六十歲為一元。元中有戹。故聖人有九歲之畜。以僃之也。 【續漢律厤志下注補引。】
○魏絳
魏出周文王庶子畢公高之後。畢萬仕晉。封於魏。以邑為氏。萬曾孫絳。事悼公為列大夫。進中軍司馬。佐新軍。諡曰莊子。一云昭子。六世至武矦擊。與韓趙三分晉地。滅晉後。
授僕人書
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馬。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矦。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揚干。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左傳襄三年。】
臣誅於揚干。不忘其死。日君乏使。使臣狃中軍之司馬。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矦。臣敢不敬。君不說。請死之。【國語十三。】
○魏無忌
無忌。魏絳十二世孫。魏安釐王之弟。封信陵君。以矯奪晉鄙軍懼罪。畱趙十年。還魏為上將軍。秦用反閒廢之。病酒而卒。有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
下令軍中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 【史記信陵君傳。公子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
○李悝
悝事魏文矦。為上地守。尋入相。
習射令
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韓非子內儲說上。李悝為上地守。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云云。令下。而人皆疾習射。與秦人戰大敗之。】
為魏文矦作盡地力之教
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畮。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為粟一百八十萬石矣。
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餘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饑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漢書食貨志。】
○范痤
痤亦作座。為魏安釐王相。
獻書魏王
臣聞趙王以百里之地請殺痤之身。夫殺無罪范痤。痤薄故也。而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竊為大王美之。雖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復生也。則主必為天下咲矣。臣竊以為與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便也。【戰國策二十一。趙王使人以百里之地請殺范痤於魏。魏王許諾。范痤獻書魏王。】
又遺其後相信陵君書
夫趙魏。敵戰之國也。趙王以咫尺之書來。而魏王輕為之殺無罪之痤。痤雖不肖。故魏之免相望也。嘗以魏之故得罪於趙。夫國內無用臣。外雖得地。勢不能守。今能守魏者。若如君矣。王聽趙殺痤之後。強秦襲趙之欲。倍趙之割。則君將何以止之也。此君之累也。【戰國策二十一。又略見史記。又略見說苑善說。】
○鄭桓公
公名友。厲王少子。宣王母弟。為周司徒。封於鄭。從平王東遷。建國於新鄭。傳十三世幽公。為韓所滅。
與商人盟誓
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 【左傳昭十六年。】
○鄭莊公
公名寤生。桓公孫。世執周政。桓王即位。為左卿士。尋奪政。
城潁誓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左傳隱元年。】
○鄭定公
公名寍。簡公子。在位十三年。諡曰定公。
令國中
有能還吳軍者。吾與分國而治。 【吳越春秋闔廬內傳四。】
○公子歸生
歸生字子家。鄭執政大夫。
使執訊與趙盾書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矦而與之事君。九月。蔡矦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矦宣多之難。寡君是以不得與蔡矦偕。十一月。克滅矦宣多。而隨蔡矦以朝于執事。十二年六月。歸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請陳矦于楚。而朝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蕆陳事。十五年五月。陳矦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于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于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六月壬申。朝于齊。四年二月壬戌。為齊侵蔡。亦獲成于楚。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彊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左傳文十七年。】
○公子騑
騑字子駟。穆公孫。代子罕執政。為盜所殺。後別為駟氏。
以從楚告于晉
君命敝邑。修而車賦。儆而師徒。以討亂略。蔡人不從。敝邑之人。不敢寍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獲司馬燮。獻于邢丘。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于蔡。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敝邑之眾。夫婦男女。不遑啟處。以相救也。翦焉傾覆。無所控告。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夫人愁痛。不知所庇。民知窮困。而受盟于楚。孤也與其二三臣。不能禁止。不敢不告。【左傳襄八年。子駟曰。請從楚。騑也受其咎。乃及楚平。使王子伯駢告于晉。 案。上文及九年盟戲載書。知此為子駟之詞。稱孤者。假君命。是時鄭簡公僅六歲。子駟當國。攝君事。】
同盟于戲載書
天禍鄭國。使介居二大國之間。大國不加德音。而亂以要之。使其鬼神不獲歆其禋祀。其民人不獲享其土利。夫婦辛苦墊隘。無所底告。自今日既盟之後。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彊可以庇民者是從。而敢有異志者。亦如之。【左傳襄九年。同盟于戲。晉士莊子為載書。公子騑趨進曰云云。荀偃曰。改載書。注。子駟亦以所言載于策。故欲改之。】
○公孫舍之
舍之字子展。子罕子。穆公孫。代子孔執政。其後為罕氏。
以服晉告于楚
孤以社稷之故。不能懷君。君若以玉帛綏晉。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孤之願也。【左傳襄十一年。鄭人使良霄太宰石■〈毚,大代兔〉如楚。告將服于晉。案。襄十年盜殺子駟。而子孔當國。攝君事。服晉乃子展主謀此葢子展之詞。稱孤者。假君命。是時鄭簡公僅九歲。】
○公孫僑
僑字子產一字子美。穆公孫。公子發子。以少正代子皮執政。卒諡成子。發字子國。故子產之後別為國氏。【案。諸矦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故稱公孫。子國之孫始得以王父字為氏。而子產已稱國僑。葢後人追言之。】
寓書以告士匄
子為晉國。四鄰諸矦。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矦之賄。聚于公室。則諸矦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矦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寍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左傳襄二十四年。苑宣子為政。諸矦之幣重。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
復叔向書
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左傳昭六年。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復書。】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烏程嚴可均校輯
○吳王闔廬
闔廬亦作闔閭。名光。吳仲雍之二十五世孫。餘昧子。或曰諸樊子。弒王僚自立。在位十九年。與越戰檇李。敗死。
作金鉤令
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下令孫武
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 【史記孫武傳。又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吳王夫差
夫差。闔廬子。在位二十三年。為越所滅。
禮越王令
今日為越王陳北面之坐。羣臣以客禮事之。 【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七。吳王疾愈。大縱酒於文臺出令。】
輸越粟令
寡人逆羣臣之議而輸於越。年豐而歸寡人。 【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九。】
免衞君令
比十日。而衞君之禮不具者。死。 【淮南子人間訓。】
伐齊令
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
告諸大夫
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吳語。】
告勞于周
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閭。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王總其百執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槩王作亂。是以復歸於吳。今齊矦任不鑒於楚。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簦笠相望於艾陵。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於歲。余沿江泝淮。闕溝深水。出於商魯之間。以徹於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於下執事。【吳語。】
矢書射文種蠡軍
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
○伍員
員字子胥。楚人。以父奢兄尚為楚平王所殺奔宋。尋奔鄭。至晉。復還鄭。後入吳。吳王僚不見用。闔閭即位。以為行人。破楚入郢。封於申。後相夫差。為伯嚭所譖。賜死。有兵技巧十篇。圖一篇。
江上丈人祝
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眾矣。將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呂氏春秋安死【安死當作異寶】。】
水戰法
大翼一艘。廣一丈五尺二寸。長十丈。中翼一艘。廣一丈三尺五寸。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廣一丈二尺。長九丈。【文選頻延年車駕幸京口侍游曲阿後湖詩注。】
大翼一艘。長十丈。中翼一艘。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長九丈。 【文選張協七命注引越絕書伍子胥水戰兵法內經。】
水戰法。大翼一艘。廣丈六尺。長十二丈。容戰士二十六人。櫂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吏僕射長各一人。凡九十一人。當用長鉤矛長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御覽三百十五引越絕書伍子胥水戰法。】
○孫武
武。齊人。避亂奔吳。吳王闔廬以為客將軍。有兵法一卷。八陣圖一卷。牝八陣圖一卷。兵法雜占四卷。戰鬬六甲兵法一卷。【案。漢志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史記孫子傳云。十三篇。正義引七錄云。孫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如正義說。則唐時故書尚存。故諸家徵引多有出十三篇外者。皆中下卷文也。唐志別有孫子三十二壘經一卷。隋志無。】算經二卷。
令隊長
一鼓皆振。二鼓操進。三鼓為戰形。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四。】
算經序
孫子曰。夫算者。天地之經緯。羣生之元用。五常之本末。陰陽之父母。星辰之建號。三光之表裏。五行之準平。四時之終始。萬物之祖宗。六藝之綱紀。稽羣倫之聚散。考二氣之降升。推寒暑之迭運。步遠近之殊同。觀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從橫之長短。采神祇之步所在。極成敗之符驗。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規矩。準方員。謹法度。約尺丈。立權衡。平重輕。剖豪氂。折黍絫。歷億載而不朽。施八極而無疆。散之不可輕究。斂之不盈掌握。嚮之者富有餘。背之者貧且窶。心開者幼沖而即悟。意閉者皓首而難精。夫欲學之者必務量能。揆己志在所專。如是。則焉有不成者哉。【孫子算經聚珍本。案。隋志孫子算經二卷。今本三卷。其書有長安洛陽及佛書二十九章等語。葢後人有增加也。朱彝尊等皆謂是孫武書。故錄之。】
兵法。 【案。孫子兵法十三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孫子曰。凡地多陷曲曰天井。 【 御覽一百八十九。】
孫子曰。故曰深草蓊穢者。所以逃遁也。深谷險阻者。所以止禦車騎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擊眾也。沛澤杳冥者。所以匿其形也。【通典一百五十九。案。深草已下。皆六韜奇兵篇文。孫子引申之。】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吾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鬬。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鬬則不勝。當集人合眾。聚穀蓄帛。保城僃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天氣。陰晦昬霧。出其不意。襲其懈怠。可以有功。【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九地篇何延錫注。】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死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曰。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道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精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捨之而去。【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九地篇何氏注。又張預注。】
又曰。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騎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也。 【孫子何氏注。】
吳王問孫武曰。爭地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僃我奇。則如之何。武曰。爭地之法。讓之者得。爭之者失。【此二句。何注引作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何氏注。】
吳王問孫武曰。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全吾邊城。修其守僃。深絕通路。固其隘塞。若不先圖之。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眾寡又圴。則如之何。武曰。既我不有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曰。諸矦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事。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瞻候。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犄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踰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于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曰。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于上。多者有賞。士無歸意。若欲還出。即為戒僃。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塵埃氣揚。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居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亻券〉而乃止。【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曰。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幷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僃之必輕。告厲士卒。令其奮怒。陣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前鬥後拓。左右犄角。又問曰。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紛若亂。不知所之。柰何。武曰。千人操旍。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同上。】
吳王問孫武曰。吾師出境。軍于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武曰。深溝高壘。示為守僃。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竈。割髮捐冠。絕去生慮。將無餘謀。士有死志。於是砥甲礪刃。幷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吳王曰。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曰。山峻谷險。難以踰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去路。求生透出。必無鬥志。因而擊之。雖眾必破。又問曰。吾在死地。糧道已絕。敵伏吾險。進退不得。則如之何。武曰。燔吾蓄積。盡我餘財。激士勵眾。使無生慮。鼓呼而衝。進而勿顧。決命爭強。死而須鬥。若敵在死地。士卒氣勇。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絕其糧道。恐有奇兵。隱而不覩。使吾弓弩。俱守其所。【通典一百五十九。孫子何氏注又張預注。 案。此已上皆釋九地篇義。】
吳王問孫武曰。敵勇不懼。驕而無慮。兵眾而強。圖之柰何。武曰。絀而待之。以順其意。無令省覺。以益其懈怠。因敵遷移。濳伏候待。前行不瞻。後往不顧。中而擊之。雖眾可取。攻驕之道。不可爭鋒。【通典一百五十二。】
吳王問孫武曰。敵人保據山險。擅利而處之。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問則侵掠。為之柰何。武曰。分兵守要。謹僃勿懈。濳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樵牧。【御覽作禁其牧採。】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固。【御覽作故。】奪其所愛。敵據險隘。我能破之也。 【通典一百五十九。御覽三百三十一。】
孫子曰。強弱長短雜用。 【通典一百二十。】
孫子曰。遠則用弩。近則用兵。兵弩相解也。 【 通典□□□□□。】
孫子曰。以步兵十人擊騎一匹。 【通典□□□□□。】
孫子曰。人効死而士能用之。雖優游暇譽。令猶行也。 【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
孫子曰。其鎮如岳。其渟如淵。 【文選同上。】
孫子曰。長陣為甄。 【文選□□□□□□□注。】
孫子八陣。有苹車之陳。【周禮車僕注。賈疏云。孫子兵法。有此言也。 案。隋志有孫子八陣圖一卷。牝八陣圖一卷。此二條是其遺文。】
孫子占曰。三軍將行。其旌旗從容以向前。是為天送。必亟擊之。得其大將。三軍將行。其旗旌墊然若雨。是為天霑。其帥失。三軍將行。旍旗亂于上。東西南北無所主方。其軍不還。三軍將陣。雨師。是為浴師。勿用陣戰。三軍將戰。有雲其上而赤。勿用陣。先陣戰者。莫復其迹。三軍方行。大風飄起于軍前。右以絕軍。其將亡。右周中。其師得糧。【御覽三百二十八。案。隋志有孫子兵法雜占四卷。此其遺文。】
○王孫駱
駱一作雒。又作雄。事吳王夫差。為左校司馬。
移記公孫聖
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聖。吳王書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越絕書第十。】
○伯嚭
伯嚭亦作白喜。晉伯宗曾孫。楚伯州犂孫。以父郤宛為楚平王所殺奔吳。吳王闔廬以為大夫。進太宰。夫差嗣位。為太宰相國。越滅吳。復為太宰。【左傳哀二十二年越滅吳。二十四年公如越。季孫使因太宰嚭而納賂焉。】或云。越滅吳。以不忠。幷妻子誅。【越絕書。吳越春秋。】
遺文種書
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釋吳而患越乎。 【韓非子內儲說下。】
○申叔儀
儀。吳大夫。
乞糧於魯公孫有山氏
佩玉紫兮。余無所繫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 【左傳哀十三年。】
○越王句踐
句踐。祝融之後。姓羋。 【鄭語。又吳語注。】允常子。一云夏少康庶子之後。【史語【史語之語當作記】越世家。吳越春秋。】在位三十二年。號為霸王。
屬諸大夫告
願一與吳徼天下之衷。令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矦不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羣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以為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將出焉。【呂氏春秋順民。越王句踐致必死於吳。於是屬諸大夫而告之。】
號令三軍
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越語上。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
試下救火令
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北降之罪。【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何不試焚宮室。乃下令。】
伐吳令
有敢諫伐吳者。罪不赦。 【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
伐吳命令 【十四首,又十五首】
王乃命有司大令於國曰。苟在戎者。皆造於國門之外。
王乃命於國曰。國人欲告者來告。告孤不審。將為戮。不利。及五日。必審之。過五日。道將不行。
王乃入命夫人曰。自今日以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內有辱。是子也。外有辱。是我也。吾見子於此止矣。
王命大夫曰。食土不均。土地之不修。內有辱於國。是子也。軍士不死。外有辱。是我也。自今日以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吾見子於此止矣。
至於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以環瑱通相問也。
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從其伍之令。
明日徙舍。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不從王命。
明日徙舍至於禦兒。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淫逸不可禁也。
王乃命有司大徇於軍曰。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父母耆老。而子為我死。子之父母。將轉於溝壑。子為我禮已重矣。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明日。徇於軍曰。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昆弟四五人。皆在此。事若不捷。則是盡也。擇子之所欲歸者一人。
明日。徇於軍曰。有眩瞀之疾者以告。王親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眩瞀之疾。其歸若。已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
明日。徇於軍曰。筋力不足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歸莫告。
明日。遷軍接龢。斬有罪者以徇。曰。莫如此。志行不果。
王乃命有司大徇於軍曰。謂二三子。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在左。右而不在右。身斬。妻子鬻。【已上竝吳語。】
二十一年十月。命國人曰。吾將有不虞之議。自近及遠。無不聞者。
復命有司與國人曰。承命有賞。皆造國門之期。有不從命者。吾將有顯戮。
令國中曰。五日之內。則吾良人矣。過五日之外。則非吾之民也。又將加之以誅。
命於夫人曰。自今日之後。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各守其職。以盡其信。內中辱者則是子。境外千里辱者。則是子【注云。當作我。案。當作孤爤文也。】也。吾見子於是以為明誡矣
令大夫曰。食土不均。地壤不修。使孤有辱於國。是子之罪。臨敵不戰。軍士不死。有辱於諸矦。功隳於天下。是孤之責。自今以往。內政無出。外政無入。吾固誡子。
軍行成陣。即斬有罪者三人。以徇於軍。令曰。不從吾令者。如斯矣。
明日。徙軍於郊。斬有罪者三人。徇之於軍。令曰。不從吾令者。如斯矣。
乃令國中不行者。與之訣而告之曰。爾安土守職。吾方往征討我宗廟之讎。以謝於二三子。
明日。復徙軍於境上。斬有罪者三人。徇之於軍。曰。有不從令者如此。
復三日。復徙軍於檇李。斬有罪者三人。以徇於軍。曰。其淫心匿行不當敵者。如斯矣。
乃命有司大徇軍曰。其有父母無昆弟者來告我。我有大事。子離父母之養。親老之愛。赴國家之急。子在軍寇之中。父母昆弟有在疾病之地。吾視之如吾父母昆弟之疾病也。其有死亡者。吾葬埋殯送之。如吾父母昆弟之有死亡葬埋之矣。
明日。又徇於軍曰。士有疾病不能隨軍從兵者。吾子其醫藥。給其糜粥。與之同食。
明日。又徇於軍曰。筋力不足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王命者。吾輕其重。和其任。
明日。旋軍於江南。更陳嚴法。復誅有罪者五人。徇曰。吾愛士也。雖吾子不能過也。及其犯誅。自吾子亦不能脫也。
有司將軍大徇軍中曰。隊各自令其部。部各自令其士。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斬。【已上竝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案。與吳語文多異。】
與國人誓
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毉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官其子。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越語上。句踐說於國人。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又見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小異。】
誓眾
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威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越語上。又見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有刪節。】
與羣臣盟
寡人獲辱受恥。上愧周王。下慙晉楚。幸蒙諸大夫之策。得返國修政。富民養士。而五年未聞敢死之士。雪仇之臣。柰何而有功乎。【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九。越王反越五年。鳴鐘驚檄。而召羣臣與之盟。】
○范蠡
蠡字少伯。宛之三戶人。與文種俱入越。越王句踐以為上將軍。平吳後亡去。不知所終。【呂氏春秋悔過篇。箕子窮于商。范蠡流乎江。離謂篇。范蠡子胥。以此流潭。本賈誼新書耳痺篇。范蠡負石而蹈五湖。】或云變姓名曰鴟夷子皮。浮海入齊。齊以為相。成田常之難。【墨子非儒。乃樹鴟夷子皮于田常之門。淮南子氾論訓。齊簡公專任大臣。故使田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呂氏絕祀。】又去之陶。自稱陶朱公。卒于陶。或云仙去。【見列仙傳。】
與越王為吳王壽
下臣句踐。從小臣范蠡。奉觴上千歲之壽。辭曰。皇在上。令昭下。四時幷心。察慈仁者。大王躬親鴻恩。立義行仁。九德四塞。威服羣臣。於乎休哉。傳德無極。上感太陽。降瑞翼翼。大王延壽萬歲。長保吳國。四海咸承。諸矦賓服。觴酒既升。永受萬福。【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七。】
為書辭句踐
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史記越世家。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為書辭句踐。】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義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則無滅未萌之端。後則無救已傾之禍。雖然。臣終欲成君霸圖。故不辭一死一生。臣竊自惟。乃使於吳。王之慙辱蠡。所以不死者。誠恐讒於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須臾而生。夫恥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賴宗廟之神靈。大王之威德。以敗為成。斯湯武克夏商而成王業者。定功雪恥。臣所以當席日久。臣請從斯辭矣。【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案。即史記文未可合錄。故別載之。】
自齊遺文種書
吾聞天有四時。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賢人乎。蠡雖不才。明知進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子若不去。將害于子明矣。【史記越世家。范蠡既去。自齊遺大夫種書。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
○文種
種字子禽。郢人。仕楚為宛令。范蠡要與入越。越王句踐以為大夫。平吳後。遇讒賜死。
矢書答吳王
上天蒼蒼。若存若亡。越王句踐下臣種敢言之。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肎受。是天所反。句踐敬天而功。既得返國。今上天報越之功。敬而受之。不敢忘也。且吳有大過六。以至于亡。王知之乎。有忠臣伍子胥。忠諫而身死。大過一也。公孫聖直說而無功。大過二也。大宰嚭愚而佞言。輕而讒諛。妄語咨口。聽而用之。大過三也。夫齊晉無反逆行。無僭侈之過。而吳伐二國。辱君臣。毀社稷。大過四也。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吳侵伐。大過五也。昔越親戕吳之前王。罪莫大焉。而幸伐之。不從天命。而棄其仇。後為大患。大過六也。越王謹上刻【刻當作列】青天。敢不如命。【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五。吳王書其矢而射種蠡之軍。大夫種書矢射之曰。】
固陵祖道祝詞
皇天祐助。前沈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王雖牽致。其後無殃。君臣生離。感動上皇。眾夫哀悲。莫不感傷。臣請薦脯。行酒二觴。【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七。句踐入臣于吳。羣臣皆送至浙江之上。臨水祖道。軍陣固陵。大夫文種前為祝。】
大王德壽。無疆無極。乾坤受靈。神祇輔翼。我王厚之。祉祐在側。德銷百殃。利受其福。去彼吳庭。來歸越國。觴酒既升。請稱萬歲。【同上。越王仰天太息。舉杯垂涕。默無所言。種復前祝。】
文臺進祝酒辭
皇天祐助。我王受福。良臣集謀。我王之德。宗廟輔政。鬼神承翼。君不忘臣。臣盡其力。上天蒼蒼。不可掩塞。觴酒二升。萬福無極。【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十。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還於吳置酒文臺。大夫種進祝酒。】
我皇賢仁。懷道抱德。滅讎破吳。不忘返國。賞無所恡。羣邪杜塞。君臣同和。福祐千億。觴酒二升。萬歲難極。【同上。於是越王默然無言。大夫種云云。】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烏程嚴可均校輯
○齊太公【一】
太公姓姜。亦姓呂。名尚。字牙。東海人。四嶽之後。初事商王紂。去隱北海。後歸周。周文王以為師。號曰太公望。武王嗣位。以為司馬。號曰師尚父。既克商。封於齊。以矦爵就國。成王嗣位。命得專征伐。一云。受封後畱為太師。薨年百餘歲。傳國二十八世。有太公六韜六卷。陰謀六卷。謀三卷。陰符鈐錄一卷。金匱二卷。兵法三卷。又六卷。伏謀陰陽謀一卷。三宮兵法一卷。太乙三宮兵法立成圖二卷。書禁忌立成集二卷。枕中記一卷。周書陰符九卷。【案。周書陰符。隋志不云太公。據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明是一書也。漢志周史六弢六篇。在儒家。太公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在道家。隋志盡歸兵家。】
政語
師尚父曰。吾聞之於政也。曰。天下壙壙。一人有之。萬民藂藂。一人理之。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故夫天下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武王問太公曰。舉賢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不得真賢之實也。武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賢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曰。君好聽譽而不惡讒也。以非賢為賢。以非善為善。以非忠為忠。以非信為信。其君以譽為功。以毀為罪。有功者不賞。有罪者不罰。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羣臣比周而蔽賢。百吏羣黨而多姦。忠臣以誹死於無罪。邪臣以譽賞於無功。其國見於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聞誹譽之情矣。
武王問太公曰。得賢敬士。或不能以為治者。何也。太公對曰。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殃也。武王曰。何為以人言斷。太公對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為。以人言為。不能定所罰。以人言罰。不能定所賞。以人言賞。賢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其為國何如。太公對曰。其為人。惡聞其情而喜聞人之情。惡聞其惡而喜聞人之惡。是以不必治也。武王曰。善。
四輔
太公曰。太師者。心腹之臣。所使□□。是人之英。故曰前疑。常立於前。決疑事也。太史者。耳目之臣。所使視聽。是人之後。故曰後承。常立於後。承主之過。取驗於天。太傳者。爪牙之臣。所使守衞。是人之傑。故曰左輔。輔人主缺。事立於左。拒君之難。太保者。羽翼之臣。所使察伺。是人之警。故曰右?。常立於右。?人主之邪。四輔既立。王者安而無為。百姓濟而無害。若四輔不具。猶格虎無僃。濟河無舟。若王者不知古今之務。遠方之緯。不謀於諸矦。不達言語。動作不合於制。太師爭之。不知天變星厤之運。天官動靜鐘律之音。山川怪異。不善災害。太史陳天文以爭之。發號令不應先王法度。與大臣無禮。枉道於民。處刑不平。獨信自專。臨政不莊。又不恤臣僕。太傅爭之。升車不應和鸞。揖讓不中磬佩。淫讌馳騁。沈冒酒色。宗廟不敬。輿服失度。朝廷無節。太保爭之。【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論諸官。】
六韜【案。今所行六韜六卷。是宋元豐間刪定。凡六十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文韜
文王問於太公曰。賢君治國。何如。對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無陰害。不供宮室以費財。不多游觀臺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宮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文王曰。善哉。【羣書治要三十一。】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治國之所貴。太公曰。貴治令【貴治令之治當作法】之必行。法令必行。則治道通。治道通。則民大利。民大利。則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隨世俗之所善以為法。故令出必亂。亂則復更為法。是以法令數變。則羣邪成俗。而君沈於世。是以國不免危亡矣。文王曰。法令必行。大利人民。柰何。太公曰。法令之必行。則民利【民利二字中脫俗字利字下應有民俗利則利五字】。天下。是法令利之必行。大利人民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御覽六百三十八。】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失。太公曰。為國之大失者。為上作事而不法法。國君不悟。是為大失也。文王曰。願聞不法法。國君不悟。太公曰。不法法。則令不行。令不行。則主威傷。不法法。則邪不止。邪不止。則禍亂起矣。不法法。則刑妄行。刑妄行。則賞無功。不法法。則國昬亂。國昬亂。則臣為變。不法法。則水旱發。水旱發。則萬民病。君不悟。則兵革起。兵革起。則失天下也。文王曰。誠哉。【羣書治要三十一。御覽六百三十八。】
文王問太公曰。人主動作。舉事善惡。有福殃之應。鬼神之福無。太公曰。有之。主動作舉事。惡則天應之以刑。善則天應之以德。逆則人僃之以力。順則神授之以職。故人主好重賦斂。大宮室。多游臺。則民多病溫。霜露殺五穀。絲麻不成。人主好田獵畢弋。不避時禁。則歲多大風。飄牛馬。發屋拔木。民人飛揚數十里。禾穀不實。人主好破壞名山。壅塞大川。決通名水。則歲多大水。傷民。五穀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則日月薄蝕。太白失行。故人主動作舉事。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人僃之以力。神奪之以職。如響之應聲。如影之應形。文王曰。誠哉。【羣書治要三十一。續漢五行志三注。又五注。御覽九。又二百六十六。又八百三十九。又八百七十六。又八百七十九。又五行大義第七篇引太公云。人主舉事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天應之以刑。】故義勝怠者王。怠勝敬者亡。【羣書治要三十一引明傳篇。末多此二語。】
武王問太公曰。桀紂之時。獨無忠臣良士乎。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為無有。武王曰。為人臣而令其主殘虐。為後世笑。可謂忠臣良士乎。太公曰。是諫者不必聽。賢者不必用。武王曰。諫不聽。是不忠。賢而不用。是不賢也。太公曰。不然。諫有六不聽。強諫有四必亡。賢者有七不用。武王曰。願聞六不聽。四必亡。七不用。太公曰。主好作宮室臺池。諫者不聽。主好忿怒。妄誅殺人。諫者不聽。主好所愛。無功德而富貴者。諫者不聽。主好財利。巧奪萬民。諫者不聽。主好珠玉奇怪異物。諫者不聽。是謂六不聽。【案。上言六不聽。僅五事。轉寫有脫。】四必亡。一曰強諫不可止。必亡。二曰強諫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強正眾邪。必亡。四曰以寡直強正眾曲。必亡。七不用。一曰主弱親強。賢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眾。賢者不用。三曰賊臣在外。姧臣在內。賢者不用。四曰法政阿宗族。賢者不用。五曰以欺為忠。賢者不用。六曰忠諫者死。賢者不用。七曰財貨上流。賢者不用。【羣書治要三十一。】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文選注御覽作大夫。】而問之曰。殷國之將亡。亦有妖乎。其一人對曰。有。殷國嘗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常六月雨雪。深尺餘。武王曰。大哉妖也。其一人對曰。是非殷國之大妖也。殷國之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盛夏雨雪。臣不為妖災。武王踧然而問三十七章之妖。對曰。殷君喜射人。喜以人餧虎。喜割人心。喜殺孕婦。喜殺人之父。寡人之婦。孤人之子。喜奪。喜誣。喜刑禍。喜以信者為欺。欺者為忠。以忠為不忠。忠諫者死。阿諛者賞。以君子為下。小人為上。以便佞為相。以女子為政。急令暴取。萬民愁苦。喜田獵畢弋走狗。出入不時。不避大風甚雨。不避寒暑。喜治宮室。脩臺池。日夜無已。宮七十有三所。大宮百里。宮中有九市。陳玉杯象箸。玉杯象箸不盛菽藿之羹。必將熊蹯豹胎。喜為酒池肉林糟丘。酒池可迴船。而牛飲者三千人飲之。以金鼓坐起。無長幼之序。貴賤之禮。喜聽讒用譽。無功者賞。無德者富。所愛專制而擅令。無禮義。無忠信。無聖人。無賢士。無法度。無斗斛。無尺丈。無錙銖。無秤衡。有罪放。無罪誅。此殷國之大妖也。其餘不可勝數。臣言不能盡。【羣書治要三十一。蓺文類聚九。又七十一。北堂書鈔二十。又二十一。文選七發注。七命注。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二十一。又五十一。又八十三。又一百七十三。又七百六十八。又八百七十四。】
淵乎無端。孰知其源。【意林一。 案。意林此條在六守後發啟前。當是文韜。】
武韜
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主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農氏。教民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古之不變者。有苗有之。堯化而取之。堯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御覽七十六。意林一。】
聖人恭天靜地。和人敬鬼。 【意林一。案。意林此二條在發啟後爭權前。知是武韜。】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爭權於天下者。何先。太公曰。先人。人與地稱。則萬物僃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則君以得天下矣。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將何以得之。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賢者得之。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意林作牧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賢者取之。夫以賢而為人下。何人不與。以貴從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則申萬人之上。唯聖人而後能為之。文王曰。善。請著之金版。於是文王所就而見者六人。所求而見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羣書治要三十一。文選宣德皇后令注。意林一。】
崇矦虎曰。今周伯昌懷仁而善謀。冠雖獘。禮加之於首。履雖新法踐之於地。可及其未成而圖之。商王拘西伯昌於羑里。太公與散宜生以金千鎰。求天下珍怪物而獻之。以免君之罪。於是散宜生受命而行。得犬戎氏文馬。豪毛朱鬣。目如黃金。名雞斯之乘。九江之浦得大貝百馮。【本注云。詩作百朋。】
宛懷條塗之山得黃熊。玉女三人。因費仲而獻之於商王紂。紂大喜。遂免西伯。殺牛而賜之。文王既出羑里。召周公旦築為靈臺。紂患刑輕。乃更為銅柱。以膏塗之。加于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緣焉。滑跌墮火中。紂與妲己笑以為樂。名曰炮烙之刑。【意林一。漢書儒林轅固傳。蓺文類聚八十四。又九十三。又九十五。文選南都賦注。石闕銘注。御覽四百六十七。五百三十四。六百八十四。六百九十七。八百七。九百八。九百四十一。事類馬賦注。凡十五條。合錄之。案。意林此條在爭權後九差前。知是武韜。又案。淮南子道應訓。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紂聞而患之曰。余夙興夜寐。與之競行。則苦心勞形。縱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矦虎曰。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太子發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儉而知時。若與之從。則不堪其殃。縱而赦之。身必危亡。冠雖弊。必加於頭。及未成。請圖之。屈商乃拘文王於羑里。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羆。青豻白虎。文皮千合。以獻於紂。因費仲而通。紂見而悅之。乃免其身。殺牛而賜之。文王歸。乃為玉門築靈臺。相女童。擊鐘鼓。以待紂之失也。紂聞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乃為炮烙。剖比干。剔孕婦。殺諫者。文王乃遂其謀。葢本六韜為說。又尚書大傳亦載此事。又案。羣書治要論將選將二篇在武韜。今本在龍韜。與舊不同。】
龍韜
武王曰。士高下豈有差乎。太公曰。人有九差。武王曰。願聞之。太公曰。人才參差大小。猶斗不以盛石。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多言多語。惡口惡舌。終日言惡。寢臥不絕。為眾所憎。為人所疾。此可使要問閭里。察姧伺猾。權數好事。夜臥早起。雖遽【御覽作劇。】不悔。此妻子之將也。先語察事。實長希言。【御覽作長寶希言。】賦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切切■〈巀,去山〉■〈巀,去山〉。不用諫言。數行刑戮。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辨好勝。疾賊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外貌咋咋。言語切切。知人飢飽。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將也。戰戰慄慄。日慎一日。近賢進謀。使人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必。此十萬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之將也。動動紛紛。鄰國皆聞。出入居處。百姓所親。誠信緩大。明於領世。能教成事。又能救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羣書治要三十一。意林一。御覽二百七十三。 案。意林引此在立將前。】
夫殺一人而三軍不聞。殺一人而萬民不知。殺一人而千萬人不恐。雖多殺之。其將不重。封一人而三軍不悅。爵一人而萬人不勸。賞一人而萬人不欣。是為賞無功。貴無能也。若此則三軍不為使。是失眾之紀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將威篇末。是將威之所行也下。多此一段。】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極。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先。太公曰。天道難見。地利人事易得。天道在上。地道在下。人事以飢飽勞逸文武也。故順天道不必有吉。違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則士卒迷惑。人事不和。則不可以戰矣。故戰不必任天道。飢飽勞逸文武最急。地利為寶。武王曰。天道鬼神。順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獨不貴天道。太公曰。此聖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後世。故作為譎書。而寄勝於天道。無益於兵勝。而眾將所拘者九。武王曰。敢問九者柰何。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誅。無德厚。而用日月之數。不順敵之強弱。幸於天道。無智慮而候氛氣。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歸過敵人。怯弗敢擊而待龜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設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凡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索之不得。不可以治勝敗。不能制死生。故明將不法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太公曰。天下有粟。聖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收之。天下有物。聖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羣書治要三十一。此二篇在軍勢後。】
虎韜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柰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動。動之有凶。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故出。明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樂哉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武王曰。為之柰何。太公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農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謹脩地利。以成萬物。無奪民之所利。而農順其時矣。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羣書治要三十一。蓺文類聚二十。初學記十七。御覽四百一。】
犬韜
武王至殷。將戰。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以牛為禮以朝者三千人。舉百重沙者二十四人。趍行五百里而矯矛殺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億有八萬。武王懼曰。夫天下以紂為大。以周為細。以紂為眾。以周為寡。以周為弱。以紂為強。以周為危。以紂為安。以周為諸矦。以紂為天子。今日之事。以諸矦擊天子。以細擊大。以少擊多。以弱擊強。以危擊安。以此五短。擊此五長。其可以濟功成事乎。太公曰。審天子不可擊。審大不可擊。審眾不可擊。審強不可擊。審安不可擊。王大恐以懼。太公曰。王無恐且懼。所謂大者。盡得天下之民。所謂眾者。盡得天下之眾。所謂強者。盡得天下之力。所謂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今日之事。為天下除殘去賊也。周雖細。曾殘賊一人之不當乎。王大喜曰。何謂殘賊。太公曰。所謂殘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錢綵帛狗馬穀粟。藏之不休。此謂殘也。所謂賊者。收暴虐之吏。殺天下之民。無貴無賤。非以法度。此謂賊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又略見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三。御覽三百五十三。三百八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欲與兵深謀。進必斬敵。退必克全。其略云何。太公曰。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國有難。君召將而詔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避。勿以三軍為貴而輕敵。勿以授命為重而苟進。勿以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士為必然。勿以謀簡於人。勿以謀後於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敵可勝也。【羣書治要三十一。】
辯言巧辭。善毀善譽者。名曰閒諜飛言之士。 【意林一練士篇。名曰必死之士下。多此三語。】
以明告吏士。申三五之令。教其操兵。起居進止。旌旗指麾。陳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列而合之。絕【御覽作繩。】而解之。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宜。無絕人馬之力。【通典一百四十九。御覽二百九十七。案。今本教戰篇僅云。將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餘皆刪去。故節錄之。其上下文不具錄。己上如六韜原次。已下雜錄不得原次。】
器滿則傾。志滿則覆。 【禮記曲禮上疏。】
世子為政。【北堂書鈔二十一。】
廿七大夫者。為筋脈之臣。【北堂書鈔五十六。】
友之友謂之朋。朋之朋謂之黨。黨之黨謂之羣。 【御覽一百五十七。】
昔煩厚氏用兵無己。誅戰不休。至于涿鹿之野。諸矦叛之。煩厚氏以亡也。 【北堂書鈔一百十三。】
堯與有苗【御覽作堯伐有扈。】戰于丹水之浦。【文選沈休文樂游苑餞呂僧珍詩注。北堂書鈔十三。御覽六十三。】
桀時有瞿山之地。桀鑿山陵。通之於河。民有諫者曰。冬鑿地穿山。是發天之陰。泄山之氣。天子後必敗。桀以妖言殺之。【御覽八十二。】
桀紂之時。婦女坐以文綺之席。衣以綾紈之衣。常三百人。【蓺文類聚六十九。又八十五。北堂書鈔二十。文選石闕銘注。御覽三百九十三。七百九。八百十五。】
紂作瓊室鹿臺。飾以美玉。 【文選西京賦注。】
太公曰。桀紂王天下之時。積糟為阜。以酒為池。脯肉為山林。 【 文選西征賦注。】
對文王曰。禮者。治之粉澤也。 【 初學記二十一。御覽五百二十三。六百十。】
先塗民耳目。 【文選劇秦美新注。】
利害相臻。猶循環之無端。 【文選干寶晉紀總論注。】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御覽四百九十六。】
天之為天遠矣。地之為地久矣。萬物在其間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夫使世俗皆能順其有。是乃溟滓【滓當作涬】鴻濛之時。為王故莫之能有。七十六聖發起。其所繫天下而有之。豈一日哉。【御覽一。】
文王聞殺崇矦虎。歸至酆。令具湯沐。【御覽三百九十五。一本作湯僄。】文王祖父壽百二十而沒。王季百年而沒。文王壽九十七而沒。【御覽三百八十三。】
太公謂武王曰。夫人皆有性。趨舍不同。喜怒不等。 【文選盧諶贈劉琨詩注。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注。】
太公謂武王曰。聖人興兵。為天下除患去賊。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一舉而得。 【文選孫楚為石苞與孫皓書注。】
欲伐大國。行且有期。王寢疾。十日不行。太公負之而起之曰。行已有期。君不發。天子聞之。國亡身死。胡不勉之。王允焉。如無病者。【御覽七百三十九。】
武王寢疾十日。太公負王。乃駕騖冥之車。【北堂書鈔十三作之乘。】周旦為御。至於孟津。大黃參連弩。大才扶胥車。【竝戰具也。】飛鳧。【赤莖白羽。以鐵為首。】電影。【青莖赤羽。以銅為首。副也。晝則為光。夜則為星。】方頭鐵槌。【重八斤。亦軍僃也。】大柯斧。【重八斤。一名鐵鉞。軍僃也。】行馬。【廣二丈。二十具。】渡溝飛橋。【廣五丈。轉關鹿盧八具。】天船。【一名天潢。以濟大水也。】鷹爪方胷鐵杷。【柄長七尺。】天陣。【日月斗柄杓一。此為左右一仰一背天陣。】地陣。【丘陵水泉。有左右前後之利。】人陣。【車馬文武。】積楹臨衝。【攻城國邑。】雲梯飛樓。【視城中也。】武衞大櫓。【三軍所須。】雲火万炬。【以防火也。】吹鳴箛。【作威万具也。御覽三百六十七。案。此所陳器具。軍用篇有其半。】
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呂尚為後。將以四十七艘船濟【文選注作舫踰。】于河。【蓺文類聚七十一。文選王粲從軍詩注。御覽七百六十八。】
太公曰。夫紂無道。流毒諸矦。欺侮羣臣。失百姓之心。秉明德以誅之。誰曰弗克。 【北堂書鈔一百十三。】
武王伐殷。乘舟濟河。兵車出。壞船於河中。太公曰。太子為父報仇。今死無生。所過津梁。皆悉燒之。 【御覽四百八十二。】
武王伐紂。諸矦已至。未知士民何如。太公曰。天道無親。今海內陸沈於殷久矣。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伯夷叔齊曰。殺一人而有天下。【北堂書鈔十三作殺一夫而利天下。】聖人不為。太公曰。師渡孟津。六馬仰。流赤烏。白魚外入。此豈非天命也。師到坶野。天暴風電。前後不相見。車益發越。轅衝摧折。旌旄三折。旗幟飛揚者。精銳感天也。雨以洗吾兵。雷電應天也。【御覽三百二十九。】
文王【當作武王。】問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鑽龜龜不兆。數蓍蓍不交而如折。將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行之日。幟折為三。散宜生曰。此凶。四不祥。不可舉事。太公進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蓺文類聚三。御覽十。事類雨賦注。】
兵入殷郊。見太公。曰。是我新君也。而商容曰。非也。其人虎據而鷹峙。威怒自副。見利欲發。進不顧前後。見武王。曰。是新君也。見敵不怒。【御覽二百七十六。】
紂為無道。武王於是東伐紂。至於河上。雨甚雷疾。武王之乘橫振而死。旗旌折。揚矦波。周公進曰。天不祐周矣。意者君德行未盡。而百姓疾惡。故天降吾禍。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於是太公授罪人而戮之於河。三鼓之。率眾而先。以造於殷。天下從。甲子之日。至於牧野。舉師而討之。紂城僃設而不守。親擒紂。懸其首於白旗。【御覽十三。三百二十九。三百四十。】
武王伐紂。師至氾水牛頭山。風甚雷疾。鼓旗毀折。王之驂乘惶震而死。太公曰。用兵者。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智將不法。而愚將拘之。若乃好賢而能用。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禱祀而福從。遂命驅之前進。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凶。卜筮不吉。星變為災。請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枹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通典一百六十二。御覽三百二十八。又泰誓中疏引作卜戰。龜兆焦。筮又不吉。太公曰。枯骨朽蓍。不踰人矣。葢約文。或在他篇。未敢定之。】
武王伐殷。丁矦不朝。太公乃畫丁矦於策。三箭射之。丁矦病困。卜者占云。崇在周。恐懼。乃請舉國為臣。太公使人甲乙日拔丁矦著頭箭。丙丁日拔著口箭。戊已日拔著腹箭。丁矦病稍愈。四夷聞之。各以其職來貢。【御覽七百三十七。】
武王伐紂。雪深丈餘。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此必五方之神來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職命焉。既而克殷。風調雨順。【舊唐書禮儀志。 案。五神事詳見太公金匱周書陰符。丁矦事詳見金匱聖人以神道設教。不必疑其不純也。】
武王伐紂。紂蒙寶衣。投火而死。 【文選石闕銘注。御覽八百八十九。】
武王入殷。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金錢。以與殷民。 【蓺文類聚六十六。八十五。】
武王登夏臺以臨殷民。周公旦曰。臣聞之。愛其人者。愛其屋上烏。憎其人者。憎其餘胥。【蓺文類聚九十二。御覽九百二十作除胥。事類烏賦注作儲胥。】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 【御覽三百二十七。】
冬冰可折。夏條可結。 【蓺文類聚八十八。御覽二十一。】
軍處山之高者則曰棲。 【史記越世家索隱。】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先至。已據便地。形勢又強。則如之何。對曰。當示怯弱。設伏佯走。自投死地。敵見之。必疾速而赴。擾亂失次。必離故所。入我伏。兵齊起。急擊前後。衝其兩旁。【通典一百五十三。御覽二百九十四。】
又問曰。敵疏其陳。又遠其後。挑我流矢。以弱我弓弩。勞我士卒。為之柰何。太公曰。發我銳士。先擊其前。車騎獵【御覽作列。】其左右。引而分隊。以隨其後。三軍疾戰。凡以少擊眾。避之於易。要之於險。避之於晝。取之於夜。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阨也。【通典一百五十九。御覽三百十一。案。故曰已下。葢古兵家言。而太公述之。吳子應變篇亦有此文。】
為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 【文選西征賦注。】
賞如高山。罰如深溪。 【文選王粲從軍詩注。】
大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雨如風。如雷如電。天下盡驚。然後乃成。 【御覽二百七十一。】
從孤擊虛。萬人無餘。一女子。當百夫。風鳴樹者。賊在十里。鳴條。百里。搖枝。四百里。雨霑衣裳者。謂潤兵。其不霑者。謂泣兵。金氣自鳴及焦氣者。軍疲也。【御覽三百二十八。】
春以長矛在前。夏以大戟在前。秋以弓弩在前。冬以刀楯在前。此四時應天之法也。 【御覽三百三十五。三百三十九。】
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僃者。誅。 【御覽三百五十八。】
以死取人謂之勇。 【御覽四百三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夫貧富豈有命乎。將治生不得其意。太公曰。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武王曰。何謂盜也。太公曰。計之不熟。一盜也。收種不時。二盜也。取婦無能。三盜也。養女太多。四盜也。棄事就酒。五盜也。衣服過度。六盜也。封藏不謹。七盜也。井竈不便。八盜也。舉息就禮。【初學記作利。】九盜也。無事然鐙。十盜也。取之。安得富哉。武王曰。善。【蓺文類聚三十五。初學記十八。御覽四百八十五。】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烏程嚴可均校輯
○齊太公【二】
陰謀
武王問太公曰。願聞治亂之要。太公曰。其本在吏。武王曰。吏者治也。所以為治。其亂者何。太公曰。故吏重罪有十。武王問吏之重罪。太公曰。一。吏苛刻。二。吏不平。三。吏貪汙。四。吏以威力迫脅於民。五。吏與史合姦。六。吏與人無情。七。吏作盜賊。使人為耳目。八。吏賤買賣貴於民。九。吏增易於民。十。吏振懼於民。夫治者有三罪。則國亂而民愁。盡有之。則民流亡。而君失其國。武王曰。民亦有罪乎。太公曰。民有十大於此。除者則國治而民安。武王曰。十大何如。太公曰。民勝吏厚大臣。一大也。民宗強。侵陵羣下。二大也。民甚富。侵國家。三大也。民尊親其君。天下歸慕。四大也。眾暴寡。五大也。民有百里之譽。千里之交。六大也。民以吏威為權。七大也。恩行於吏。八大也。民服信【疑當作民無信。】以少為多。奪人田宅。贅人妻子。九大也。民之基業畜產為人所苦。十大也。所謂一家害一里。一里害諸矦。諸矦害天下。武王曰。絕吏之罪。塞民之大。柰何。太公曰。察民之暴吏。明其賞。審其誅。則吏不敢犯罪。民不敢大也。武王曰。是民吏相同。上下不和。而結其讎。太公曰。為君守成。為吏守職。為民守事。如此各居其道則國治。國治則都治。都治則里治。里治則家治。家治則善惡分明。善惡分明則國無事。國無事則吏民外不懷怨。內不徼事。【續漢郡國志五注。】
武王問太公曰。賢君治國教民。其法何如。太公對曰。賢君治國。不以私害公。賞不加於無功。罰不加於無罪。法不廢於仇讎。不避于所愛。不因怒以誅。不因喜以賞。不高臺深池以役下。不雕文刻畫以害農。不極耳目之欲以亂政。是賢君之治國也。不好生而好殺。不好成而好敗。不好利而好害。不好與而好奪。不好賞而好罰。妾孕【疑作妾媵。】為政。使內外相疑。君臣不和。拓人田宅以為臺觀。發人丘墓以為苑囿。僕媵衣文繡。禽獸犬馬與人同食。而萬民糟糠不厭。裘褐不完。其上不知而重斂。奪民財物。藏之府庫。賢人逃隱於山林。小人任大職。無功而爵。無德而貴。專恣倡樂。男女昬亂。不恤萬民。違陰陽之氣。忠諫不聽。信用邪佞。此亡國之君治國也。【羣書治要三十一。】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輕罰而重威。少其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眾皆化。為之何如。太公曰。殺一人。千人懼者。殺之。殺二人。而萬人懼者。殺之。殺三人。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者。賞之。賞二人。而萬人喜者。賞之。賞三人。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千人得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也。【同上。】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以一言與身相終。再言與天地相永。三言為諸矦雄。四言為海內宗。五言傳之天下無窮。可得聞乎。太公曰。一言與身相終者。內寬而外仁也。再言與天地相永者。是言行相副。若天地無私也。三言為諸矦雄者。是敬賢用諫。謙下於士也。四言為海內宗者。敬接不肖。無貧富。無貴賤。無善惡。無憎愛也。五言傳之天下無窮者。通於否泰。順時容養也。【同上。】
武王問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尚父曰。黃帝之時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怨【怨當作恐】夕不至朝。故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人也。堯之居民上也。振振如臨深淵。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慄慄恐不滿日。湯之居民上。戰戰恐不見旦。武王曰。吾今新竝殷【竝當作幷】居民上也。翼翼懼不敢息。尚父曰。德盛者。守之以謙。守之以恭。武王曰。欲如尚父言。吾因是為戒。隨之身。【羣書治要三十一。御覽五百九十。】
金匱
唐帝克有苗。問人曰。吾聞有苗時。天雨血沾衣。有此妖乎。人曰。非妖也。有苗誅諫者。尊無功。退有能。遇人如仇。故亡耳。【開元占經三。】
三苗時。有日鬬。 【開元占經六。】
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御覽四。】
夏桀之時。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以為妖言殺之。朞年。芩山一旦崩為大澤。水深九尺。山覆於谷。上反居下。耋老諫而殺之。湯率諸矦伐之。【蓺文類聚三。御覽二十七。又七十二。路史後紀十四。】
紂常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命懸於野。君殘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發屋折木。【蓺文類聚三。御覽二十一。又八百三十二事類賦注四。】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失道。忠諫者死。予子伯邑考為王僕御。無故烹之。囚予於羑里。以其羹歠予。 【御覽六百四十二。】
武王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不須兵器。可以守國。武王曰。五帝之時。無守戰之具。國存者何。太公曰。守戰之具。皆在民閒。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鋤爬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鍪也。鎌斧者。是其攻戰之具也。雞狗者。是其鉦鼓也。【御覽三百三十六。又三百三十九。】
武王問太公曰。殷已亡其三人。今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非時而生。是為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意林一。】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今海內陸沈於殷久矣。何乃急於元元哉。 【後漢袁紹傳注。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
武王伐紂。至鳳皇陂。韈系解。 【太平寰宇記二十五。】
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暴風疾雨。電雷幽冥。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 【御覽十一。】
武王伐殷。丁矦不朝。尚父乃畫丁矦。三旬射之。丁矦病大劇。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懼。乃遣使者請之於武王。願舉國為臣虜。武王許之。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謂使者曰。歸矣。吾已告諸神。言丁矦前畔義。今日遣人來歸。勿復過之。比使者歸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辭歸。至。丁矦病乃愈。四夷聞之皆懼。各以其職來貢。越裳氏獻白雉。重譯而至。【蓺文類聚五十九。文選吳質荅東阿王書注。典引注。御覽一百三十九。又三百四十九。又七百三十九。事類賦注十三。】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之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聽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意林一。御覽三百六十六。】
武王伐紂。都洛邑未成。海內神相謂曰。今周王聖人。得民心乎。當防【防當作訪】之。隨四時而風雨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有五丈夫乘車馬。從兩騎。止門外。欲謁武王。武王將不出見。太公曰。不可。雪深丈餘。而車騎無跡。恐是聖人。王使太師尚父謝五丈夫曰。賓幸臨之。失不先問。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開門而進五車兩騎曰。先王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天寒。故進熱粥以御寒。未知長幼從何起。兩騎曰。先進南海君。次東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師。風伯。粥既畢。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謂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風伯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句芒。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曰玄冥。河伯名為馮夷。【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作馮脩。文選思玄賦舊注引作河伯姓馮名脩。】雨師名詠。風伯名姨。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外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歎。祝融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告之。皆曰。天代殷立周。謹來受命。願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四。又一百五十二。蓺文類聚二。初學記二。文選雪賦注。開元占經一百十三。御覽十二。又八百五十九。又八百八十二。太平廣記二百九十一。事類賦注三。】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後復有試予者也。何以待之。太公曰。請樹槐於王門內。王路之右。起西社。築垣牆。祭以酒脯。食以犧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與之語。乃命太公祝社曰。客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歲告以水旱與其風雨。澤流悉行。除民所苦也。【北堂書鈔八十七。蓺文類聚八十八。御覽五百三十二。事類賦注二十五。】
賞一人而千人喜者賞之。賞二人而萬人喜者賞之。賞三人而三軍勸者賞之。殺一人而千人恐者殺之。殺二人而萬人動者殺之。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御覽六百三十三。又六百四十七。又書鈔三十引賞一人千萬喜六字。】
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武王曰。請著金版。 【文選廣絕交論注。】
夫人可以樂成。難以慮始。 【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注。】
明者見兆於未萌。智者避危於未形。 【文選司馬相如上書諫獵注。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注。】
宰相不富國安主。調陰陽。和羣臣。樂萬民。非吾宰相也。 【書鈔四十九。】
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師尚父曰。黃帝云。予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語也。堯居民上。振振如臨深淵。舜之居民上。矜矜乎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慄慄如不滿日。湯之居民上。翼翼乎懼不敢息。吾聞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宋本後漢光武紀建武二年注。意林一。蓺文類聚二十三。文選張華女史箴注。御覽四百三十。又四百五十九。又五百九十三。】
武王曰。吾隨師尚父之言。因為慎。書銘。隨身自誡。其冠銘。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書履曰。行必慮正。無懷僥倖。書劍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凶。書車曰。自致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致而反。【御覽四百三。又五百九十。】
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几之書曰。安無忘危。有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凶。杖之書曰。輔人無苟。扶人無咎。【後漢崔駰傳注。】
門之書曰。敬遇賓客。貴賤無二。 【御覽一百八十三。】
戶之書曰。出畏之。入懼之。 【御覽一百八十四。】
牖之書曰。闚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御覽一百八十八。】
鑰之書曰。昬慎守。深察訛。 【御覽一百八十四。】
研之書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汙白。 【蓺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事類賦注十五。困學紀聞五。】
書鋒。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意林一。】
書刀。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意林一。】
書井。源泉滑滑。連旱則絕。取事有常。賦斂有節。 【意林一。】
弩之戟為翼。弩之書見奔遠行。在才者與任武者也。 【書鈔一百二十五。 案。此文有衍誤。】
春三月。斗星為天關。戰背天關。向天梁。敵不可當。 【初學記七。】
冬月奎星為天關。 【初學記七。】
金人銘曰。周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害。【御覽三百九十。案。御覽引注云。皇覽云。出太公金匱。路史後紀五云。世謂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匱。公對武王之言。明黃帝所作。】
日夜出者。紀綱滅。大臣專政。作威奪權。無救。大臣戕其主。奪其邦。其救也。親仁賢。退驕佞。順四時。布恩惠。赦天下。則日夜出。不為傷也。【開元占經六引尚書金匱。疑即太公金匱異名。】
日還者。君不秉其政。舍法度。用私意。不任官職。而將自治。則日還。日還者。為日出而復下。下而復高。無救。當為大亂不軌。皆叛不從。其救也。正心固一。修古道。守正法。無忒業。則日還不為傷也。【開元占經六引金匱。】
日鬬者。人君內無聰明。邪臣爭權。日鬬者。無精。眾人見烏其中。無救。期六十六日。王者亡其土地。其救。闢四門。來仁賢。受爵分職。循名責躬。則鬬不為傷。【同上。】
視不明。聽不聰。則雲氣五色。蔽日月之明。無救。則羣臣謀殺。關梁不通。其救。闢四門。求仁賢。 【 開元占經十一引尚書金匱。】
陰符【案。陰符謂陰符之謀。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葢即漢志之太公謀八十一篇矣。云周書者。周時史官紀述。猶六韜稱周史。諸引周書陰符。或但稱周書。驗知非逸周書。錄附太公之末。與六韜、陰謀、金匱互出入。不嫌複見也。】
文王昌曰。吾聞之。無變古。無易常。無陰謀。無擅制。無更創。為此則不祥矣。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國。非常一人之國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為政也。【御覽八十四引周書。】
凡治國有三常。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夫然。雖百代可知也。【初學記十七。又御覽四百二引周書陰符。】
年饑。上用輿曲輈不漆。矛戟縷纏。羽旄不擇焉。 【御覽三百五十二引周書。】
年不登。甲則纓縢。宮室不容。 【注云。甲不以組也。御覽三百五十五引周書。】
容容熙熙。皆為利謀。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御覽四百四十九引周書。】
武王不閉外門。以示無懼。去劍搢笏。以示無仇。 【御覽六百九十二引周書。】
太公曰。知與眾同者。非人師也。大知似狂。不癡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癡。不能成事。 【御覽七百三十九引周書陰符。】
武王營洛邑未成。四海之神皆會。曰。周王神聖。當知我名。若不知。水旱敗之。明年。雨雪十餘旬。深丈餘。五丈夫乘車。從兩騎。止王門。太公曰。車騎無跡。謂人之變。乃使人持粥進之曰。不知客尊卑何從。騎曰。先進南海御。次東海御。次北海御。次西海御。次河伯。次風師。次雨師。武王問太公竝何名。太公曰。南海神名祝融。東海神名句芒。北海神名玄冥。西海神名蓐收。【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引周書。】
人感十而生。天行五。地行五。合為十也。 【五行大義第二十三篇引周書。】
春為牝陣。弓為前行。夏為方陣。戟為前行。季夏圓陣。矛為前行。秋為牝陣。劍為前行。冬為伏陣。楯為前行。是謂五陣。【御覽三百一引周書。】
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故三軍同名異用。可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越險絕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前易後險。車之困地。容車貫阻。出而無返者。車之患地。左險右易。上陵仰阪。車之逆地。深塹黏土。車之勞地。隱帶橫畝。犯歷深澤者。車之壞地。日夜霖雨。旬月不止。泥淖難前。車之陷地。凡騎以陷敵而不能破敵。敵人走。以步騎反擊我後。此騎之敗地也。追北踰限。長驅不止。敵伏我兩旁。又絕我後。此騎之困地也。往無以返。入無以出。陷于天井。填于地牢。此騎之死地也。所由入者隘。所由去者遠。彼弱可以擊我強。少可以擊我眾。此騎之沒地。大澗深谷。蓊穢林草。此騎之竭地。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後有高山。戰于兩水之間。乘敵過邑。是謂表裏相合。左有深溝。右有峭坑。高下與地平。覩之廣易進退相敵。此竝騎之陷地。汙下沮澤。進退漸洳者。騎之患地。拙將之所以見擒。明將之所以務避也。【通典一百五十九引周書陰符。 案。與六韜戰車戰騎二篇大同小異。】
成王將加元服。周公使人來零陵。取文竹為冠。 【御覽六百八十四引周書。】
兵法
踐爾兵革。審權矩。應詐縱。謀出無孔。 【詩大明疏引太公授兵鈐之法。】
坎名大剛風。乾名折風。兌名小剛風。艮名凶風。坤名謀風。巽名小弱風。震名嬰兒風。離名大弱風。大剛風者。大陰之氣。好殺故剛。折風者。金強。能摧折物也。小剛風者。亦金殺故也。凶風者。艮在鬼門。凶害之所也。謀風者。坤為地。大陰之本。多陰謀也。小弱風者。巽為長女。故稱弱也。嬰兒風者。震為長男。愛之故曰兒。大弱風者。離為中女。又弱於於長女也。大剛小剛。客勝。大弱小弱。主人勝。凶有凶害之事。謀有謀逆之人。折為將死。嬰兒風主人強。【五行大義第十七篇引太公兵書。】
諸軍出行。將令百官士卒曰。某日出某門。吏士不得刈稼穡。伐樹木。殺六畜。掠取財物。姦犯人婦女。違令者斬。【通典一百四十九引覆軍誡法。】
凡行軍。吏士有死亡者。給其喪具。使歸而葬。此堅軍全國之道也。軍人被創。即給醫藥。使謹視之。醫不即治視。鞭之。軍夜驚。吏士堅坐陳。將持兵。無讙譁動搖。有起離陳者斬。當交戰。謹出入者。若近敵。當譏呵出入者。【通典一百四十九。案。通典引太公六韜太公兵法。俱標太公曰不出書名。今除六韜外。錄入太公兵法。】
夫出軍征戰。安營陳。以六為法。亦可方六百步。亦可六十步。量人地之宜。表十二辰。將軍自居九天之上。竟一旬復徙。開牙門。常背建向破。太歲太陰太陽大將軍。凡三軍。不欲飲死水。不欲居死地。不居地柱。不居地獄。【注云。死水者。不流之水。死地者。丘墓之間。地柱者。四下中高。地獄者。四高中下是也。通典一百五十七。】
日戴光。主大凶。期不出三年。 【開元占經五引太公兵法。】
日未入兩竿而無光曜。其月必主死。一曰主憂。 【 同上。】
日四背見。軍在外有反者。 【開元占經七引太公兵法。】
日暈始起。前滅後帀。而後成者。後面勝。日暈周帀。東北偏厚。厚為福。東君在東北戰。西南戰敗。日暈而珥。主有謀。十日不雨。兵起。日暈冠三珥。天子有喜。或有大赦。或拜大將軍。 日暈抱珥。喜氣。日暈黃者。主人有喜。【開元占經八。】
日中蝕。海內兵大起。王公憂。 兩烏夾日。名為天雞守日。主人君妻家謀奪君處。先數視君動靜。欲行其志。天先見變戒之。【開元占經九。】
弩之神。名遠望。【御覽三百四十八引太公兵法。】
神后加四仲者。以為明堂宮。時天一出游八極之外。行窈冥之中。日照其前。月照其後。當此之時。天一自持玉弩執法。丞相劾不道者。【同上。】
箭之神。名續長。【御覽三百四十九。】
戟之神。名大將。【御覽三百五十二。】
矛之神。名趺蹌。【御覽三百五十三。】
決事占
太白犯畢口。大兵起。一歲罷。 太白出東方。入畢口。車馬貴易政。 太白犯參左股。戰大勝。【開元占經四十九。】
陰祕
君不明。臣不忠。故日無光。月不明。見變不救。殃禍生。臣欲反。主失名。其救也。安百姓。用賢人。弱者扶。則無害。【開元占經五又十一。】
凡四時受王之日。日月當清明。五星順度。潤澤有光。此君臣和同。或晝不見日。夜不見月。五星失度。陰蔽日光。亂風連日。此國君迷荒。不順時令。疾病蟲霜。忠臣受誅。讒言者昌。兵火欲起。民人惶惶。盜賊滿道。死者不葬。【開元占經五。】
日中烏見者。君咎。雙烏見者。將相逆。入鬬者。主出走。烏動者。大饑。水旱不時。人民流在他鄉。救之法。實倉庫。舉賢士。遠佞邪。察後宮。任有道。赦不從。則災消矣。日中有黑氣。若一若二。至四五者。此陽中伏陰。君害臣。上出者。臣謀君。旁出者。君謀臣。不出者。宮女有憂。昬見在臣。晨見在君。救之法。輕刑罰。赦無罪。節威權。安百姓。貸不足。則災消矣。日中有黑氣。若一若二。至四五者。教令不行。三公為亂。爵賞不平。不救者。臣圖君。子謀父。救之法。任賢直。信道德。退貪邪。省刑罰。察奏諫。思刑戮。則無害。日中有黑氣。君之過大。而臣不諫。故日不明。見變不救者。主有憂。救之法。承順天地。申用明堂。則無害矣。【開元占經六。】
日暈明分。中赤外青。外人勝。中青外赤。中人勝。中黃外青黑。中人勝。外黃中青黑。外人勝。外白內青。外人勝。內白外青。中人勝。中黃外青。外人勝。中青外黃。內人勝。日暈。黃白不鬬。兵未解。青黑和解分地。色黃土功動。民不安。色黑有水。陰國勝。色白有喪。色青為疾。色赤大旱。流血千里。日一暈一抱一珥為不和。信者更逆。不信者順。日暈有背。人臣有叛者。或曰左右欲有走。日暈。有五色雲。如杵貫日。從外入。外人勝。從內出。內人勝。欲知姓名。白者商。赤者徵。青者角。黑者羽。黃者宮。日暈。有眾雲在左右。色黃白吉。青白兵行。黑白內亂。青赤和解。青黑流血。俱明者未解。兵不歸。明者勝。【開元占經八。】
凡出軍擊賊。見大流星所指者。將之用兵。順之行則勝。 流星下入軍營必空。主將無功。避之則吉。 【開元占經七十一。】
○齊桓公
公名小白。太公十一世孫。襄公少弟。初懼禍奔莒。兄糾奔魯。無知之亂。先糾入得立。任用管仲。為五霸長。在位四十三年。諡曰桓公。一曰威公。
令羣臣
寡人將立管仲為仲父。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桓公將立管仲。令羣臣。】
嫁娶令
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一作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下令於民也。】
禁厚葬令
棺椁過度者。戮其尸。罪夫當喪者。 【韓非子內儲說上。】
遇上令
毋貯粟。毋曲隄。無擅廢適子。無置妾以為妻。 【管子霸形。遂興師而南。存宋鄭。與楚王遇於召陵之上。而令於遇上。】
與魯書
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 【史記齊太公世家。】
葵丘盟
凡我同盟之人。言歸于好。 【左傳僖九年。】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孟子告子下。】
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易國 【 易國之易當作與】 事。 【穀梁傳僖九年。】
○齊景公
公名杵臼。靈公子。莊公弟。在位五十八年。諡曰景公。
令左右
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 【說苑正諫。齊景公遊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
○狂矞 華士
狂矞華士。東海人。兄弟以賢聞。太公封於齊。三召不見。執而殺之。【按。華士。元和姓纂作士華。編入士姓類。異說不敢從。】
立議
吾不臣天子。不友諸矦。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管仲
仲字夷吾。潁上人。姬姓之後。事齊公子糾。糾敗。桓公以為上卿。號仲父。卒諡曰敬子。有管子十九卷。
管子 【案。管子八十六篇。今七十六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管子曰。夫士懷耿介之心。不蔭惡木之枝。惡木尚能恥之。況與惡人同處。 【文選陸機猛虎行注引江邃文釋。】
○鮑叔
叔名叔牙。姒姓之後。鮑敬叔之子。事齊桓公為大夫。
塞道誓
事之濟也。聽我令。事之不濟也。免公子者為上。死者為下。吾以五乘之實距路。【管子大匡。鮑叔御小白。乘而出於莒。今車【今車之今當作令】二十乘先。十乘後。曰。事之未濟也。老臣是以塞道。鮑叔乃誓。】
為桓公祝
使臣無忘在莒時。管子無忘在魯時。甯子無忘車下時。 【御覽七百三十六引尸子。】
○鳧已疵
鳧已疵。事齊桓公為祝官。
釁社獻胙祝
除君苛疾。與若之多虛而少實。 【管子小問。】
授酒祝
又與君之若賢。 【同上。】
○晏嬰
嬰字平仲。或云字仲。諡曰平。萊之夷維人。晏桓子弱之子。歷事齊靈公、莊公、景公為大夫。有晏子春秋七卷。
楹書
布帛不可窮。窮不可飾。牛馬不可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任。國不可窮。窮不可竊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及壯。發書之言。又說苑反質作布帛不窮。窮不可飾。牛馬不窮。窮不可服。士不可窮。窮不可仕。窮乎窮乎窮也。】
○程本
本。齊人。時稱程本子。亦稱子華子。與孔子同時。
授趙簡子使者書
主君之亡臣某。不能束脩。越在諸矦。以為主君憂。臣聞之。物扃於所甘。士扃於所守。主君之亡。臣不佞。而有四方之志。其敢以為執事者之所辱。夫丘陵崇而穴成於上。狐狸藏矣。谿谷深而淵成於下。魚鼈安矣。松柏茂而陰成於林。塗之人則蔭矣。主君之亡。臣不佞。實有隱衷。惟執事者照明其所存。如日月之升。以光燭於晉國。將四海之士。重繭狎至。以承主君之令聞。夫豈唯亡臣。亡臣雖復野死以寘溝甽。其敢忘主君之賜。唯執事者財幸焉。【子華子上。案。子華子偽書。漢志隋唐志所不載。姑錄之。至呂氏春秋引有五事。則先秦古書也。】
子華子
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呂氏春秋貴生高誘注。子華子。古體道人。】
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鼈安矣。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蔭矣。 【 呂氏春秋先已。】
子華子曰。王者樂其所以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故烹獸不足以盡。獸嗜其脯。則幾矣。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呂氏春秋誣徒。】
子華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羣眾不周。而務成一能。盡能既成。四夷乃平。惟彼天符。不周而周。此神農之所以長。而堯舜之所以章也。【呂氏春秋知度。】
子華子見昭釐矦。昭釐矦有憂色。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書之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將攫之乎。亡其不與。昭釐矦曰。寡人不攫也。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兩臂。韓之輕於天下遠。今之所爭者。其輕於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之戚不得也。昭釐矦曰。善。教寡人者眾矣。未嘗得聞此言也。【呂氏春秋審為。】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終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烏程嚴可均校輯
○田常
常本姓陳。名恆。陳田相近。改姓田。漢避孝文諱。追改名常。帝舜之後。陳敬仲六世孫。相齊簡公。尋行弒立事。西約晉六卿。南通吳越之使。遂專齊政。四世至太公和。竟篡齊。
遺令
無攻越。越猛虎也。【呂氏春秋順民。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云云。莊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案。田常與句踐同時。知先君是田常也。】
○齊湣王
王名遂。一云名地。田常九世孫。宣王子。稱東帝。已而致帝復為王。在位四十年。燕拔臨淄。走保莒。為其相楚淖齒所弒。諡曰湣王。亦曰閔王。
令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呂氏春秋正名。尹文曰。王之令。】
遺楚王書
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里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幷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矦並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願大王熟計之。【史記楚世家。】
書謝孟嘗君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沈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十一。孟嘗君就國于辥。梁王遣聘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齊王聞之。書謝孟嘗君。】
○田文
文。齊湣王從昆弟。嗣父嬰爵為辥公。好客。與趙勝、魏無忌、黃歇稱四公子。奉使之秦。秦欲以為相。尋見囚。亡歸相齊。後謝病就封。復見疑。去相魏。及齊襄王即位。去魏歸辥。卒諡曰孟嘗君。或云非諡。孟字。嘗邑名。
遺秦相穰矦魏冉書
吾聞秦欲以呂禮收齊。齊。天下之彊國也。子必輕矣。齊秦相取以臨三晉。呂禮必幷相矣。是子通齊以重呂禮也。若齊免於天下之兵。其讎子必深矣。子不如勸秦王伐齊。齊破。吾請以所得封子。齊破。秦畏晉之彊。秦必重子以取晉。晉國弊於齊而畏秦。晉必重子以取秦。是子破齊以為功。挾晉以為重。是子破齊定封。秦晉交重子。若齊不破。呂禮復用。子必大窮。【史記孟嘗君傳。】
書門版
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戰國策十。】
○田單
單。齊諸田疏屬。湣王時為臨淄市掾。燕破齊。走保即墨。即墨城中推為將軍。拒守五年。大敗燕軍。殺其將騎劫。遂復齊。迎襄王於莒。襄王以為相。封都平君。一云安平君。
令城中
當有神人為我師。 【史記田單傳。】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不知何許人。或云姓畱名務滋。楚人。隱居潁川陽城之鬼谷。因以自號。有鬼谷子三卷。【樂壹注鬼谷子云。蘇秦欲神祕其道。故假名鬼谷。 案。漢志有蘇子三十一篇無鬼谷子。唐志以鬼谷子屬蘇秦。未審信否。今錄鬼谷文。列蘇秦之前。】
遺書責蘇秦張儀
若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僕御折其枝。波浪盪其根。上無徑尺之陰。身被數千之痕。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雲。下根通於三泉。千秋萬歲。不受斧斤之患。此木豈與天地有骨肉哉。葢所居然也。【蓺文類聚三十六引袁淑真隱傳。又見御覽五百十。】
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到秋。不得久茂。日既將盡。時既將老。君不見河邊之樹乎。僕馭折其枝。彼浪激其根。此木非天下人有仇怨。所居者然也。子不見嵩岱松柏華霍之樹。上葉陵青雲。下根通三泉。上有玄狐黑猿。下有豹隱龍濳。千秋萬歲。不逢斧斤之患。此木非與天下人有骨血。葢所居然也。今二子好雲路之榮。慕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永延。貴一夕之浮爵。痛焉悲夫二君。痛焉悲夫二君。【杜光庭錄異記。案。此校真隱傳互有刪節。而首尾多十餘語。故竝錄之。】
○蘇秦
秦字季子。雒陽軒里人。師事鬼谷先生。游說為約從長。幷相六國。趙封為武安君。後從約解。去趙之燕。又之齊為客卿。齊大夫與爭寵。刺殺之。
上書說秦惠王
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幷諸矦。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畱意。臣請奏其效。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尢。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祟。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竝餝。諸矦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僃。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幷天下。淩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矦。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戰國策三。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云云。案。下文云。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明此二首皆是上書。】
為齊上書說趙王
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於海內也。教順慈愛非布於萬民也。祭祀時享非當於鬼神也。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豐盈。眾人喜之。而賢主惡之。今足下功力。非數痛加於秦國。而怨毒積惡。非曾深淩於韓也。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為愛趙而憎韓。臣竊以事觀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欲亡韓吞兩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聲於天下。欲鄰國聞而觀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趙魏。恐天下之驚覺。故微韓而貳之。恐天下疑已。故出質以為信。聲德於與國。而實伐空韓。臣竊觀其圖之也。議秦以謀。計必出於是。且夫說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滅晉國。恃韓未窮。而禍及於趙。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盡韓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距於扞關。至於榆中千五百里。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馬胡駒不東。而崑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從於彊秦國之伐齊。臣恐其禍出於是矣。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讐柞。五國之兵有日矣。韓乃西師以禁秦國。使秦發令。素服而聽。反溫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夫韓事趙。宜正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為得。韓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則韓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韓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羣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戰國策十八。又見史記趙世家作蘇攝為齊遺趙王書。小同大異。今別載于後。】
從約
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史記作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皋。魏塞午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渤海。【史記作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諸矦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戰國策十九。史記蘇秦傳。 案。此說趙王之詞。而蘇秦傳下文言。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矦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於秦。葢即此文也。故錄之。】
○蘇代
代。秦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湣王。還燕。遇子之之亂。復至齊至宋。燕昭王召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厲、辟、鵠。竝游說。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厲。戰國策史記蘇秦傳皆同。唯譙周古史考魚豢典略為異。索隱云。葢按蘇氏譜云然也。】
遺燕昭王書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名卑而權輕。秦齊助之伐宋。民勞而實費。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讎強而國弱也。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而足下行之。將欲以除害取信於齊也。而齊未加信於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則足下之事齊也。失所為矣。夫民勞而實費。又無尺寸之功。破宋肥讎而世負其旤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幷之。是益一齊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衞。此所謂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幷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雖然。臣聞知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成功者也。齊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越王句踐棲於會稽。而後殘吳。霸天下。此皆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今王若欲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乎。則莫如遙伯齊而厚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盡焚天下之秦符。約曰。夫上計破秦。其次長賓之秦。秦挾賓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結諸矦。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一國都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謂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齊而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弗利而勢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趙。今【今當作令】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矣。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立為三帝。而以令諸矦。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攻齊。曰必反宋地而歸楚之淮北。夫反宋地歸楚之淮北。燕趙之所同利也。竝立三帝。燕趙之所同願也。夫實得所利。名得所願。則燕趙之棄齊也。猶釋弊躧。今王之不收燕趙。則齊伯必成矣。諸矦戴齊而王獨弗從也。是國伐也。諸矦戴齊而王從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趙。名卑而國危。王收燕趙。名尊而國寍。夫去尊寍而就卑危。知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說也。必如刺心。然則王何不務使知士以若此言說秦。秦伐齊必矣。夫取秦上交也。伐齊正利也。尊上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戰國策二十九。又見史記蘇秦傳。】
自齊獻書燕王
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於臣。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鄮臣。臣之所重處重卵也。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剗刈者也。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女無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王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犬馬馬?戔而不言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醳臣剸任所善。則臣請歸醳事。臣苟得見。則盈願。【戰國策三十。】
約燕昭王
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我離兩周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為然。故事秦。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兩周。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銛戈在後。決滎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魏氏以為然。故事秦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秦欲攻齊。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鄳隘。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鄳隘為楚罪。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兵傷於離石。【史記作譙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穰矦為和。嬴則兼欺舅與母。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隘。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繡。母不能制。舅不能約。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陸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爭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戰國策三十。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燕昭王不行。又見史記蘇秦傳。】
為齊陰遺穰矦書
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將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矦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楚。而後制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弩決潰癰也。必死。安能弊晉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制於秦。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此三也。秦割齊以啖晉楚。晉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敵。此四也。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黨矣。取天下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穰矦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矣。【史記穰矦傳。又戰國策四。矦傳十餘字稍有脫誤。】
○蘇厲
厲。代弟。為齊湣王臣。
為齊遺趙王書
臣聞古之賢君。其德行非布於海內也。教順非洽於民人也。祭祀時享。非數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時雨至。年穀豐熟。民不疾疫。眾人善之。然而賢主圖之。今足下之賢行功力。非數加於秦也。怨毒積怒。非素深於齊也。秦趙與國。以彊徵兵於韓。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物之甚者。賢主察之。秦非愛趙而憎齊也。欲亡韓而吞二周。故以齊餤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趙。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質以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於韓以威之。聲以德與國。而實伐空韓。臣以秦計為必出於此。夫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齊久伐而韓必亡。破齊。王與六國分其利也。亡韓。秦獨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獨私之。賦田計功。王之獲利孰與秦多。說士之計曰。韓亡三川。魏亡晉國。市朝未變。而禍已及矣。燕盡齊之北地。去沙丘鉅鹿斂三百里。韓之上黨。去邯鄲百里。燕秦謀王之河山。閒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關。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踰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齊。從彊秦攻韓。其禍必至於此。願王孰慮之。且齊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屬行。以謀王也。燕秦之約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國三分王之地。齊倍五國之約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彊秦。秦廢帝請服。反高平根柔【徐廣曰。根柔一作■〈媲,木代女〉柔。一作平柔。】於魏。反巠分【徐廣曰。一作王公。】先俞於趙。齊之事王。宜為上佼。而今乃抵辠。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願王孰計之也。今王毋與天下攻齊。天下必以王為義。齊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盡重王義。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寵制於王也。【史記趙世家。趙與韓魏秦共擊齊。齊王敗走。燕獨深入取臨菑。十六年。秦復與趙數擊齊。齊人患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於是趙乃報謝秦不擊齊。案。戰國策十八作蘇秦。彼篇多誤。當以史記為正。】
○湻于髡
髡。齊人。梁惠王欲以卿相待之。謝去。齊以為列大夫。
十酒說
羅襦排門。翠笄窺牖。 【御覽七百十八引齊湻于髡十酒說。】
○魯仲連
仲連。齊人。邯鄲圍解。趙勝田單欲封之。皆不受。逃隱海上。莫知所終。有魯連子五卷。【案。漢志儒家。魯仲連子十四篇。隋志。意林。舊唐志皆五卷。新唐志一卷。宋志五卷。已後不著錄。】
遺燕將書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弃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栗腹以百萬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旤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故為公計者。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羣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棄世。東游於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衞。世世稱孤寡。與齊久存。此亦一計也。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且吾聞効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慙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然而管子幷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矦。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沬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禽將。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為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矦。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也。公其圖之。【戰國策十三。燕將保守聊城。田單攻之。歲餘不下。魯仲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而去。】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生。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楚國之形危。齊弃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且夫齊之必決於聊城。公勿再計。今楚魏交退於齊。而燕救不至。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眾。五折於外。以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臏之兵也。能見於天下。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於燕。車甲全而歸燕。燕王必喜。身全而歸於國。士民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上輔孤主以制羣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東游於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衞。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鉤。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里不通。鄉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齊。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況世俗乎。故管子不恥身在縲紲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於諸矦。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曹子為魯將。三戰三北。而亡地五百里。鄉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將矣。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桓公朝天下會諸矦。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顏色不變。辭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復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是以業與三王爭流。而名與天壤相弊也。願公擇一而行之。【史記魯仲連傳。校戰國策。有刪節。亦有多出字句。據下文言。燕將見書。泣三日自殺。知史記此書取之魯連子。非本戰國策者也。故竝載之。】
魯連子
齊之辨士田巴。辨於徂丘。議於稷下。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魯仲連。連謂徐劫曰。臣願得當田子。使之必不復談。可乎。徐劫言之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駒也。願得侍議於前。可乎。田巴曰。可。魯連得見。曰。臣聞堂上之糞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者。急不暇緩也。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十萬之眾。在聊城而不去。國亡在旦暮耳。先生將柰何。田巴曰。無柰何。魯連曰。夫危不能為安。亡不能為存。則無為貴學士矣。今臣將罷南陽之師。還高唐之兵。卻聊城之眾。所為貴談者。其若此也。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聲而人皆惡之。願先生勿復談也。田巴曰。謹受教。明日復見徐劫曰。先生之駒。乃飛兔騕褭也。豈特千里哉。於是杜口。終身不復談。【史記魯仲連傳正義。意林一。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注。荀子彊國篇注。御覽三百八十五。四百六十四。九百二十七。】
陳無宇謂門客曰。昔荊來伐。無一人死。何國之寡士也。門客對曰。君車衣文繡。士不得以為緣。鵝鴨有餘食。士不足菽稗。堂上有酒池。士不得一嘗。財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以所輕與士。欲得士之所重。不亦難乎。【蓺文類聚九十一。意林一。文選別賦注。又廣絕交論注。御覽九百十九。】
一井五缾。洩可立待。一竈五堗。烹飪十倍。分理者眾也。 【蓺文類聚八十。四 【四字衍】 白帖十一。御覽一百八十六。】
諺曰。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文選曹同六代論注。意林一。御覽九百四十四。又九百四十八。】
人心難知於天天有春夏秋冬以作時。人皆深情厚貌以相欺。 【意林。】
人君所察者三。不可以不知。不知時與不時。譬猶春不耕也。不知行與不行。譬以方為輪也。不知宜與不宜。譬以錦緣薦也。【蓺文類聚六十九。意林一。御覽七百九。】
朝露之蒲。工女不能治。淄澠之沙。計兒不能數。 【御覽七十四。】
東山有松樅。高十仞而無枝。非憂正室之無柱也。【水經汶水注。蓺文類聚八十九。文選七發注。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御覽九百五十八。】
南方有烏名為邽。生而食其翼。 【御覽九百二十八。】
北方有獸名為■〈犭屯〉。生而角當心。俯厲其角。潰心而死。 【御覽九百一十三。】
市處者。僕妾膾炙而食。市饒也。壅泉沃韭織屨之甿。從兄弟室父往。而不得粗糒焉。非愛其僕妾。惡其室父也。此其饒羨之與不足也。【御覽九百七十六。】
舜耕歷山而交益。陶河濱而交禹。 【 御覽四百九。路史後紀十二。】
古善漁者宿沙瞿子。使漁於山。則雖十宿沙子。不得一魚焉。宿沙非闇於漁道也。彼山者。非魚之所生也。【後漢馬融傳注。御覽八百三十三。九百三十五。事類賦注二十九。困學紀聞十。】
宿沙瞿子善煮鹽。使煮滔沙。 【御覽作潰沙。】 雖十宿沙。不能得也。 【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御覽八百六十五。】
契始封商在太華之陽。 【水經丹水注。路史國名紀三。】
伊尹負鼎佩刀。以干湯得意。故尊宰舍。 【文選王襃聖主得賢臣頌注。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注。】
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矦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于彘。諸矦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共伯使諸矦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國于衞。得意共山之首。【史記周本紀正義。莊子讓王釋文。太平寰宇記五十六。魯史發揮二。案。正義首云。衞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是張守節語。混入魯連子。今刪。】
楚王成章華之臺。酌諸矦酒。魯君先至。楚王悅之。與大曲之弓。不琢之璧。己而悔之。薳啟疆見魯矦【一作伍舉見魯公。】曰。大曲之弓。不琢之璧。楚上寶也。吳及齊求於楚。楚不與。弓三年乃成。射不窮矢。發之血流漂井。今聞在魯。必求之。魯君懼。乃歸之。【左傳昭七年疏。史記魯世家集解。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五。御覽三百四十七。四百九十七。八百二。八百六。】
弦銲相第而增。矢得高焉。專諸刺僚王。闔廬乃成名焉。 【御覽三百五十。】
齊伐魯。宋桑羽子謂齊將曰。子羔為成大夫。而善養天下士。 【北堂書鈔三十四。】
所同食。天下士至。 【同上。】
陸子謂齊湣王曰。魯費之眾臣。甲舍于襄賁。 【水經沂水注。】
朐劇之人辯。 【水經巨洋水注。】
孟子劇之辯者。 【太平寰宇記十八。】
孟嘗君逐於齊。譚子曰。富貴則就。貧賤則去。此物之必至。而理之固然也。願君勿怨。請以市論。市朝則盈。夕則虛。非朝愛而夕則憎之也。勢使然也。【蓺文類聚六十五。文選張協雜詩注。女史箴注。】
展無所為魯君使。遺齊襄君鴻。至澠而浴鴻。鴻失。其裝在。御者曰。鴻之毛物。可使若一。能買鴻耳。無所曰。吾非不能買鴻也。是上隱君。下易幣。無所不取。【初學記二十。又御覽九百十六作上隱君下蔽罪也。無俱作毋。】
魯連先生見孟嘗君于杏唐【御覽作杏堂。】之門。孟嘗君曰。吾聞先生有勢數。可得聞乎。連曰。勢數者。若門關。舉之而便。則可以一指特中而舉之。非便。則兩手不起。關非益加重。兩手非加罷也。彼所起者。非舉勢也。彼可舉。然後舉之。所謂勢數。【蓺文類聚六十三。御覽一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
秦師圍趙邯鄲。魏使將軍新垣衍入邯鄲。令趙尊秦為帝。魯連辨說罷之。秦軍退。平原君欲封之。終不肎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壽。先生笑曰。所貴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人之締結。即有取。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遂策杖去。【蓺文類聚六十九。八十三。文選左思招隱詩注。御覽八百十八。八百二十九。】
燕伐齊。取七十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齊田單以即墨破燕軍。殺燕將軍騎劫。復齊城。唯聊城不下。燕將城守數月。魯仲連乃為書。著之於矢。以射城中。遺燕將。燕將得書。泣三日。乃自殺。【蓺文類聚六十。御覽三百五十。又五百九十九。事類賦注十三。】
弃感忽之恥累世之功。 【荀子議兵篇注。案。此遺燕將書也。有脫誤。戰國策史記作感忿。而上下忿字複見。疑彼亦誤。】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終
国学大全 → 集部 → 全上古三代文 → 文章列表
古典小说之家[http://club.xilu.com/wave99]
龙的传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84161974
《全上古三代文》目录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全上古三代文》卷五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附录《全秦文》
三 : 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图书信息,全上古三代文:
全上古三代文_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 -图书信息
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书名: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1999年10月1日)
丛书名: 国学基本经典
平装: 235页
开本: 32开
isbn: 7100029325
条形码: 9787100029322
商品尺寸: 20.4 x 14.1 x 1 cm
商品重量: 240 g
品牌: 商务印书馆
全上古三代文_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 -内容简单介绍
《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一集。《全文》清严可均辑,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朋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9个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个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对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中国古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 《全文》的辑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集中了自有文字以来直至唐代,除史传、诸子、诗赋、专书以外的所有文字,举凡硕学鸿儒、大师巨匠、佛道位工乃至名媛淑女的长篇巨制、片言只字,无不穷菟毕讨,加以见存。此书第一次汇辑唐以前的文章,是对先唐文献典籍具有总结性的一件伟业,对学术界、文化界功不可没,称得上是一部功业甚伟的宏篇巨制。 《全文》所辑文字,均注明出处,有利于重检、核校。有多处收录者,备载之,并且甄录异文。这与前代所编的《全唐诗》《全唐文》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大大提高了《全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也是清代辑佚学的1种反映。 此外,严可均在?罗文献、考辨真伪、排比文字等方面,费力良多。就当时学未而言,善于利用文献,检校文献范围较广。严氏不仅从大量的史传中爬梳出先唐人的文字,而且遍检金石碑版、杂记、类书、笔记、古注、经疏乃至佛道两典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佛道2大丛集的利用,对以后总集的编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全上古三代文_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 -作者简单介绍
严可均(1762-1843)清文献学家、藏书家。字景文,号铁桥。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官建德教谕,以疾辞归。精考据学,曾与姚文田同治《说文》,作《说文长编》45册,有天文、算术、地理、草木、鸟兽之类。又辑钟鼎拓本为《说文翼说》15篇;与丁溶同治唐《石经》,著《校文》10卷,对汉、魏、唐、宋石经仇校研究较深。嘉庆十三年(1808年)诏开“全唐文馆”,他由于已辞官归田,无机会参与此事,感叹道:“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当有总集,斯事体大,是余之责也。”于是发愤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之与《全唐文》相接。收书3000余家,每人加注小传,足以考证史文。文遍检群书,一字一句,无不校订。唐以前文献,皆荟萃于此,对保存和传播唐以前古代文献有重要贡献。辑校诸经、逸注及佚子书数十种,合经、史、子、集为《四录堂类聚》,1206余卷。为了著述,不惜重资购书,周游四方,南至岭南,北出塞垣,遇稀有之本,必精写或以资购买,藏书至2万余卷。又翻检当时诸家藏书目,如《世善堂书目》、《天一阁书目》、《万卷楼书目》、《世学楼书目》、《传是楼书目》等,以至石刻本、释道藏,无不翻览。曾说黄丕烈聚书多宋本,虽与之为久交,然宋版书仍不能多得。感叹道:“校宋本以供撰述足矣。”著有《说文声类》《说文校义》《铁桥漫稿》等多种。
全上古三代文_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 -目录
上 古
太昊
炎帝
黄帝
帝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三代
夏禹
后稷
商汤
武丁
伊尹
仲虺(已上卷一)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平王
惠王
襄王
灵王
景王
王子朝
敬王
辛甲
尹逸
祝雍
王满生
王子虎
冯旦(已上卷二)
鲁周公
僖公
宣公
定公
哀公
臧孙辰
臧昭伯
季孙行父
季孙宿
季孙斯
里革
孔子
燕召公
燕惠王
燕王喜
燕太子丹
乐毅
麴武
卫武公
卫庄公
礼至
甯俞
孔悝
鄢□
宋石(已上卷三)
晋惠公
晋文公
厉公
平公
祖朝
介子推从者
雍子
巫臣
士燮
士□
士弱
荀罂
荀偃
羊舌□
栾盈
韩厥
申不害
韩非
魏绛
魏无忌
李悝
范痤
郑桓公
郑庄公
郑定公
公子归生
公子□
公孙舍之
公孙侨(已上卷四)
吴王□庐
吴王夫差
伍员
孙武
王孙骆
伯□
申叔仪(已上鲁、燕、卫、晋、韩、
魏、郑、吴八国,皆周同姓。
下皆异姓)
越王句践
范蠡
文种(已上卷五)
齐太公
齐桓公
齐景公
狂□ 华士
管仲
鲍叔
凫已疵
晏婴
程本(已上卷六、卷七)
田常
齐滑王
田文
田单
鬼谷先生
苏秦
苏代
苏厉
淳于髡
鲁仲连(已上卷八)
鬻熊
楚文王
成王
庄王
平王
公子比
□敖
屈到
观从
沈诸梁
吴起
黄歇
苟卿(已上卷九)
宋玉
景差
唐勒(已上卷十)
赵鞅
赵武灵王
赵惠文王
代王嘉
董安于
阳虎
王登
谅毅
李牧
秦孝公
秦昭襄王
秦宣太后
杞子
商鞅
张仪
李冰
范雎
吕不韦
列女
柳下惠妻
赵朔妻
曲沃负-
韩凭妻何氏
楚处庄侄
赵括母(已上卷十一)
阙名
词
诏
册
命
令
教
法
书
纪
诵
箴
铭
儆
戒
墓志
祝
诅
丹书
图谶(已上卷十二、卷十三、卷
十四)
古逸
归藏
筮辞
卜颂
夏书
夏训
训语
秩官
西方之书
大度之书
郑书
太府之宪
礼志
志
军志
周志
《汲冢琐语》
古文《周书》
桃左春秋(已上卷十五)
释氏
迦叶佛
胜军王
净饭王
舍卫国贾人
释迦牟尼佛
四姓
勒那跋弥王
梨师跋陀国王
叶波国湿波王
王舍国瓶沙王
德差伊罗国弗迦沙王
加赦国波罗柰城豪贵
僧大
某许国王
阿育王妾
梵志女
仙道
彭祖
老子
鬼神
西王母
玄女
霍太山三神(已上卷十六)
大凡《全上古三代文》十六
卷,二百人,就中阙名文十九
类,约数作十九人(如九十二铭
约数作一人)。古逸18种,约
数作十八人。全书十五集,皆依
此约数。
全秦文目录
始皇帝
二世
公子高
王绾
李斯
周青臣
淳于越
零陵令信
阙名
诸儒生
群臣
秦将
辨士
东郡民
宦官
赵高
仙道
安期先生
徐市
大凡《全秦文》一卷,十六人。
四 : 《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卷八
☆田常
常本姓陈,名恒。陈、田相近,改姓田。汉避孝文讳,追改名常。帝舜之後,陈敬仲六世孙。相齐简公,寻行弑立事,西约晋六卿,南通吴、越之使,遂专齐政,四世至太公和,竟篡齐。
○遗令
无攻越,越猛虎也。(《吕氏春秋·顺氏》:齐庄子请攻越,问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云云。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案田常与句践同时,知先君是田常也。)
☆齐王
王名遂,一云名地,田常九世孙,宣王子。称东帝,已而致帝复为王,在位四十年。燕拔临淄,走保莒,为其相楚淖齿所弑,谥曰王,亦曰闵王。
○令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正名》:“尹文曰:‘王之令’。”)
○遗楚王书
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韩,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韩、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则燕赵亦宜事秦。四国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王何不与寡人并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关、蜀、汉之地,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韩、魏割上党,西薄函谷,则楚之强百万也。且王欺於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王怀怒,今乃欲先事秦,愿大王熟计之。(《史记·楚世家》)
○书谢孟尝君
寡人不祥,被於宗庙之祟,沈於谄谀之臣,开罪於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十一:“孟尝君就国于薛,梁王遣聘,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书谢孟尝君。”)
☆田文
文,齐王从昆弟,嗣父婴爵为薛公。好客,与赵胜、魏无忌、黄歇称四公子。奉使之秦,秦欲以为相,寻见囚,亡归相齐。後谢病就封,复见疑,去相魏。及齐襄王即位,去魏归薛,卒谥曰孟尝君。或云非谥,孟字,尝邑名。
○遗秦相穰侯魏冉书
吾闻秦欲以吕礼收齐,齐,天下之强国也,子必轻矣。齐、秦相取以临三晋,吕礼必并相矣,是子通齐以重吕礼也。若齐免於天下之兵,其雠子必深矣。子不如劝秦王伐齐,齐破,吾请以所得封子。齐破,秦畏晋之强,秦必重子以取晋,晋国弊於齐而畏秦,晋必重子以取秦,是子破齐以为功,挟晋以为重,是子破齐定封,秦晋交重子。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史记·孟尝君传》)
○书门版
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於外者,疾入谏。(《战国策》十)
☆田单
单,齐诸田疏属,王时为临淄市掾。燕破齐,走保即墨,即墨城中推为将军,拒守五年,大败燕军,杀其将骑劫,遂复齐。迎襄王於莒,襄王以为相,封都平君,一云安平君。
○令城中
当有神人为我师。(《史记·田单传》)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或云姓留,名务滋,楚人。隐居颍川阳城之鬼谷,因以自号。有《鬼谷子》三卷(乐壹注《鬼谷子》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案《汉志》有《苏子》三十一篇,无《鬼谷子》。《唐志》以《鬼谷子》属苏秦,未审信否。今录鬼谷文,列苏秦之前。)
○遗书责苏秦张仪
若二君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权,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尺之阴,身被数千之痕,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云,下根通於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木岂与天地有骨肉哉?盖所居然也。(《艺文类聚》三十六引袁淑《真隐传》,又见《御览》五百十)
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到秋,不得久茂。日既将尽,时既将老,君不见河边之树乎?仆驭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天下人有仇怨,所居者然也。子不见嵩、岱松柏,华、霍之树?上叶陵青云,下根通三泉,上有玄狐黑猿,下有豹隐龙潜,千秋万岁,不逢斧斤之患,此木非与天下人有骨血,盖所居然也。今二子好云路之荣,慕长久之功,轻乔松之永延,贵一夕之浮爵,痛焉悲夫二君,痛焉悲夫二君。(杜光庭《录异记》。案此校《真隐传》互有删节,而首尾多十馀语,故并录之。)
☆苏秦
秦字季子,雒阳轩里人。师事鬼谷先生,游说为约从长,并相六国,赵封为武安君。後从约解,去赵之燕,又之齐为客卿。齐大夫与争宠,刺杀之。
○上书说秦惠王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於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於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王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胜於外,义强於内;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忄昏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沈於辩,溺於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战国策》三,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云云。案下文云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明此二首皆是上书。)
○为齐上书说赵王
臣闻古之贤君,德行非施於海内也,教顺慈爱非布於万民也,祭祀时享,非当於鬼神也。甘露降,风雨时至,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而贤主恶之。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於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於韩也。臣窃外闻大臣及下吏之议,皆言主前专据,以秦为爱赵而憎韩。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得爱赵而憎韩哉?欲亡韩吞两周之地,故以韩为饵,先出声於天下,欲邻国闻而观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赵、魏。恐天下之惊觉,故微韩而贰之。恐天下疑已,故出质以为信。声德於与国,而实伐空韩。臣窃观其图之也,议秦以谋,计必出於是。且夫说士之计,皆曰韩亡三川,魏灭晋国,恃韩未穷,而祸及於赵。且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又有势同而患异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尽韩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钜鹿之界三百里;钜於扌干关,至於榆中千五百里。秦尽韩、魏之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挈者七百里。秦以三军强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郸二十里。且秦以三军攻王之上党而危其北,则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鲁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今从於强秦国之伐齐,臣恐其祸出於是矣。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参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雠作,五国之兵有日矣,韩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赵,此王之明知也。夫韩事赵宜正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为得,韩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则韩义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韩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愿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计而重谋,先事成虑而熟图之也。(《战国策》十八,又见《史记·赵世家》作苏厉为齐遗赵王书,小同大异,今别载于後。)
○从约
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食道(《史记》作“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後,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後,韩守城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史记》作“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战国策》十九,《史记·苏秦传》案此说赵王之词,而《苏秦传》下文言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於秦,盖即此文也。故录之。)
☆苏代
代,秦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
○遗燕昭王书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於齐,名卑而权轻;秦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於齐也,而齐未加信於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句践栖於会稽,而後残吴,霸天下,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使使盟於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秦挟宾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结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今泾阳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矣。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熟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攻齐,曰必反宋地而归楚之淮北。夫反宋地归楚之淮北,燕、赵之所同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ε。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图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言说秦?秦伐齐必矣。夫取秦,上交也;伐齐,正利也;尊上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战国策》一十九,又见《史记·苏秦传》)
○自齐献书燕王
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於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於臣;齐有不善,将归罪於臣;天下不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贸阝臣,臣之所重,处重卵也。王谓臣曰:“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划刈者也。上可以得用於齐,次可以得信於下,苟无死,女无不为也,以女自信可也。”与之言曰:“去燕之齐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齐数出兵,未尝谋燕。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齐之信燕也,至於虚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齐,使齐犬马戋而不言燕。今王又使庆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则臣请为王事之。王欲臣任所善,则臣请归事。臣苟得见,则盈愿。(《战国策》三十)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於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戈在後。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於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於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於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黾阝隘,苟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於秦,因以塞黾阝隘为楚罪。兵困於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於燕,以济西委於赵。赵得讲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於离石,《史记》作谯石,遇败於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於魏。已得讲於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羸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黾阝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战国策》三十: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燕昭王不行。又见《史记·苏秦传》)
○为齐阴遗穰侯书
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楚,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痈也,必死,安能弊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党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史记·穰侯传》,又《战国策》四,《穰侯传》十馀字稍有脱误。)
☆苏厉
厉,代弟,为齐王臣。
○为齐遗赵三书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於海内也,教顺非洽於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熟,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於秦也;怨毒积怒,非素深於齐也。秦赵与国,以强徵兵於韩,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啖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恐天下畏已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徵兵於韩以威之。声以德与国,而实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於此。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关,至於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於此。愿王熟虑之。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属行,以谋王也。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高平、根柔。(徐广曰:“根柔,一作芸柔,一作平柔)於魏,反分、(徐广曰一作王公。)先俞於赵。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愿王孰计之也。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於王也。(《史记·赵世家》:“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十六年,秦复与赵数击齐,齐人患之,苏厉为齐遗赵王书,於是赵乃辍秦不击齐。”案《战国策》十八作苏秦,彼篇多误,当以《史记》为正)
☆淳于髡
髡,齐人,梁惠王欲以卿相待之,谢去。齐以为列大夫。
○十酒说
罗襦排门,翠笄窥牖。(《御览》七百十八引齐淳于髡《十酒说》)
☆鲁仲连
仲连,齐人。邯郸围解,赵胜田单欲封之,皆不受,逃隐海上,莫知所终。有《鲁连子》五卷。(案《汉志》儒家《鲁仲连子》十四篇,《隋志》《意林》《旧唐志》皆五,卷《新唐志》一卷,《宋志》五卷,已後不著录。)
○遗燕将书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後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於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於外,万乘之国,被围於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於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於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於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後,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後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於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战国策》十三:燕将保守聊城,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後世无称焉,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而无与俗同。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且夫齐之必决於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於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於外,以万乘之国被围於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笄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能见於天下。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於燕。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於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於世,功业可明。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於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於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於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後,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史记·鲁仲连传》,《战国策》有删节,亦有多出字句。据下文言燕将见书泣三日自杀,知《史记》此书取之《鲁连子》,非本《战国策》者也。故并载之。)
○鲁连子
齐之辨士田巴,辨於徂丘,议於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有徐劫者,其弟子曰鲁仲连。连谓徐劫曰:“臣愿得当田子,使之必不复谈,可乎?”徐劫言之巴曰:“劫弟子年十二耳,然千里之驹也。愿得侍议於前,可乎?”田巴曰:“可。”鲁连得见,曰:“臣闻堂上之粪不除,郊草不芸;白刃交前,不救流矢。何者?急不暇缓也。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国亡在日暮耳。先生将柰何?”田巴曰:“无柰何。”鲁连曰:“夫危不能为安,亡不能为存,则无为贵学士矣。今臣将罢南阳之师,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所为贵谈者,其若此。先生之言,有似枭鸣,出声而人皆恶之,愿先生勿复谈也。”田巴曰:“谨受教。”明日复见徐劫曰:“先生之驹,乃飞兔也,岂特千里哉!”於是杜口,终身不复谈。(《史记·鲁仲连传》正义,《意林》一,《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注,《荀子·强国篇》注,《御览》三百八十五,四百六十上,九百二十七)
陈无宇谓门客曰:“昔荆来伐,无一人死,何国之寡士也?”门客对曰:“君车衣文绣,士不得以为缘;鹅鸭有馀食,士不足菽稗;堂上有酒池,士不得一尝。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以所轻与士,欲得士之所重,不亦难乎?(《艺文类聚》九十一,《意林》一,《文选·别赋》注,又《广绝交论》注,《御览》九百十九)一井五瓶,泄可立待;一灶五突,烹饪十倍,分理者众也。”(《艺文类聚》八十四,《白帖》十一,《御览》一百八十六)
谚曰:“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文选曹ぁ六代论》注,《意林》一,《御览》九百四十四,又九百四十八。)
人心难知於天,天有春夏秋冬以作时,人皆深情厚貌以相欺。(《意林》)
人君所察者三,不可以不知。不知时与不时,譬犹春不耕也;不知行与不行,譬以方为轮也。不知宜与不宜,譬以锦缘荐也;(《艺文类聚》六十九,《意林》一,《御览》七百九)
朝露之蒲,工女不能治;淄渑之沙,计儿不能数。(《御览》七十四)
东山有松枞,高十仞而无枝,非忧正室之无柱也。(《水经·汶水注》,《艺文类聚》八十九,《文选·七发》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注,《御览》九百五十八)
南方有鸟名为わ,生而食其翼。(《御览》九百二十八)
北方有兽名为犭屯,生而角当心,俯厉其角,溃心而死。(《御览》九百一十三)
市处者,仆妾脍灸而食,市饶也。壅泉沃韭织屦之,从兄弟室父往,而不得粗Я焉,非爱其仆妾,恶其室父也,此其饶羡之与不足也。(《御览》九百七十六)
舜耕历山而交益,陶河滨而交禹。(《御览》四百九,《路史·後纪》十二)
古善渔者宿沙瞿子,使渔於山,则虽十宿沙子,不得一鱼焉。宿沙非暗於渔道也。彼山者,非鱼之所生也。(《後汉·马融传》注、《御览》八百三十三,九百三十五,《事类赋》注二十九,《困学纪闻》十)
宿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滔沙(《御览》作溃沙,虽十宿沙,不能得也。《北堂书钞》一百四十六,《御览》八百六十五)
契始封商,在太华之阳。(《水经·丹水注》,《路史·国名纪》三)伊尹负鼎佩刀,以干汤得意,故尊宰舍。(《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注、《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注)
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得意共山之首。(《史记·周本纪正义》,《庄子·让王释文》,《太平寰宇记》五十六,《鲁史发挥》二。案《正义》首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是张守节语,混入《鲁连子》,今删)
楚王成章华之台,酌诸侯酒,鲁君先至,楚王悦之,与大曲之弓,不琢之璧,己而悔之。启疆见鲁侯,(一作伍举见鲁公,曰:“大曲之弓,不琢之璧,楚上宝也,吴及齐救於楚,楚不与,弓三年乃成,射不穷矢,发之血流漂井。今闻在鲁,必求之。”)鲁君惧,乃归之。(《左传》昭七年疏,《史记·鲁世家·集解》,《北堂书钞》一百二十五,《御览》三百四十七,四百九十七,百二八百六)
弦钅旱相第而增,矢得高焉;专诸刺僚王,阖庐乃成名焉。(《御览》三百五十)
齐伐鲁,宋桑羽子谓齐将曰:“子羔为成大夫,而善养天下士。”(《北堂书钞》三十四)
所同食,天下士至。(同上)
陆子谓齐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襄贲。”(《水经·沂水注》)
朐剧之人辩。(《水经·巨洋水注》)
孟子,剧之辩者。(《太平寰宇记》十八)
孟尝君逐於齐,谭子曰:“富贵则就,贫贱则去,此物之必至,而理之固然也。愿君勿怨。请以市论,市朝则盈,夕则虚,非朝爱而夕则憎之也,势使然也。”(《艺文类聚》六十五,《文选·张协杂诗》注,《女史箴》注)
展无所为鲁君使,遗齐襄君鸿,至渑而浴鸿,鸿失,其装在。御者曰:“鸿之毛物,可使若一,能买鸿耳。”无所曰:“吾非不能买鸿也。是上隐君,下易币,无所不取。”(《初学记》二十,又《御览》九百十六作“上隐君下蔽罪也,”“无”俱作“毋”。)
鲁连先生见孟尝君于杏唐,(《御览》作杏堂)之门,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数,可得闻乎?”连曰:“势数者,若门关,举之而便,则可以一指特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起。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後举之,所谓势数。”(《艺文类聚》六十三,《御览》百八十三,一百八十四)
秦师围赵邯郸,魏使将军新垣衍入邯郸,令赵尊秦为帝,鲁连辨说罢之。秦军退,平原君欲封之,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寿,先生笑曰:“所贵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人之缔结。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策仗去。(《艺文类聚》六十九,八十三,《文选·左思招隐诗》注,《御览》八百直八,百二十九)
燕伐齐,取七十馀城,唯莒与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军骑劫,复齐城,唯聊城不下。燕将城守数月。鲁仲连乃为书著之於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得书,泣三日,乃自杀。(《艺文类聚》六十、《御览》三百五十,又五百九十九,《事类赋》注十三)
弃感忽之耻累世之功(《荀子·议兵篇》注。案此遗燕将书也。有脱误。《战国策》、《史记》作感忿,而上下“忿”字复见,疑彼亦误。)
五 :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卷十四
○阙名三
○时儆
收而场功,彳侍而畚局,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於司里。(《周语》中。)
○四方戒
各修乎乃事,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周书·职方解》:王巡狩,则戒于四方。)
○城石人腹铭
摩兜,摩兜,慎莫言。(《艺文类聚》六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樊城西北有郁城,西百馀里有谷城,谷伯绥之国。城门有石人焉,刊其腹云云。”疑此亦周太庙金人缄口铭背之流也。)
○东都门外石铭
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博物志》八,又《史记·夏侯婴传·索隐》。案汉初上推三千年,此铭在上古时。)
○石棺铭
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史记·秦本纪》,又《水经·汾水注》未句作“赐汝石棺以葬。”)
○沙丘石椁铭
不逢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庄子·则阳篇》,又《博物志》七作“不逢箕子,灵公夺我里。”)
○阉里石椁铭
四体不勤熟为作,生不遭遇长附讫,赖得二人发吾宅。(《御览》五百九十引《博物志》:鲁阉里蔡伯公死,求葬,庭中有二人行。顷还葬,二人复出,掘土得石椁,有铭云云。闾里祠之。)
○琵琶圻古冢甓文
筮吉龟凶,八百年,落江中。(《水经·渐江水注》:“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云。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案晋、宋之际推八百年,此冢当春秋之末。)
○孔子圹壁刊文
秦始皇,何僵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饣卞,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异苑》:“秦世有谣曰云云。始皇既坑儒焚典,乃发孔子墓。圹既启,谣文刑在冢壁。”案《孔子遗谶》及《春秋演孔图》与此略同,别载于後。)
○阳翁伯碑文
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潞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玉田阳。(《水经·鲍丘水注》引《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人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
○小平津北岸古冢铭
今卜高原,千秋之後,化为下泉。当逢霸主,必为改迁。(《御览》七百二十六引《三国典略》:“东魏相齐王澄以舟师还,次于小平津北岸,古冢崩,骨见,铭曰。”按从东魏未上推千年,当战国初。)
○比干墓铜盘铭
右林左泉,後冈前道。万世之宁,於焉是保。(《啸堂集古录》。案铭词及篆文非周初物,盖秦汉间作,姑编入三代。)
○士冠礼祝辞
○始加
《士冠》:始加缁布冠,服玄端爵な。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再加
(皮弁,服素,积素な)。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三加
(爵弁,服裳)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无疆,受天之庆。
○醴辞
(三加毕,宾醴冠者)
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
○醮辞
(若不醴则醮注:“醴礼简,尚质也!醮礼繁,尚文也。”醮亦宾醴冠者。冠有三加,故三醮也。)
○始醮
旨酒既清,嘉荐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
○再醮
旨酒既氵胥,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
○三醮
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
○字辞
(既醴,冠者见母出,宾字之。)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父。(已上八首,并《仪礼·士冠礼》)
○土昏礼辞
○父命子
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率以敬,先如之嗣,若则有常。
○父命女
戒之戒之,夙夜无违命。
○母命女
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
○庶母命女
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衤ひ。(已上四首,并《仪礼·士昏礼》)
○少牢馈食祝暇辞
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来女孝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勿替引之。(《仪礼·少牢馈食礼》:“主人尸,尸酢主人,佐食取黍授尸,执以命祝,祝受以东北面嘏主人。”)
○救日食告天
天子臣某,谨承皇戒,退避正居,思行愆误。阳精有弊,已政类弃,正事去非,释苛禁,不敢直命,遗臣钦喻。已绝国害之谴,近以绪尽力宣文,思维表道,愿得修政,以奉宗祖,追往翼今,勉开嘉纪。纵太阳精,以兴日宝。(《开元占经》十引《春秋感精符》)
○蜡祝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无作,丰年若上岁取千百。(蔡邕《独断》。案《礼记·郊特牲》有伊耆氏《蜡辞》,未句作“草木归其泽。”)
○鲁郊祝
以斯[1234]音赤羽,去鲁侯之咎。(《说文·鸟部》“[1234]”引鲁郊以丹鸡祝。)
○祭侯辞
惟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强饮强射,诒女曾孙诸侯百福。(《考工记》)
嗟尔不宁侯,为尔不朝于王所,故亢而射女。强食尔食,曾孙侯氏百福。(《大戴礼》)
○立社祝
今某月日,君为某立社。社,祭土而主阴气也。五谷用成,万民以生。敢用肥豚嘉蔬清酒,敬致大神。自今日以来,福请雨止,惟灵是听。子孙眉寿,万神含灵。(《御览》七百三十六引《礼·外篇》“立社祝”)
○请雨祝
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古微书》引《春秋汉含孳·请雨祝》)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博物志·史补》)
○止雨祝
天生五谷,以养生民。今天雨不止,伤五谷,如何!神灵而行而止,杀牲以赛神灵。雨则不止,鸣鼓攻之,朱缘绳索而齐之。(《御览》七百三十六引《礼·外篇》)
天生五谷,以养人民。今天雨不止,用伤五谷,如何如何!灵而不幸,杀牲以赛神灵。雨则不止,鸣鼓攻之,朱缘绳萦而协之。(《博物志·史补》,又见《御览》七百三十六)
○禳田祝
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史记·淳于髡传》)
下田污邪,得谷百车。蟹果者宜禾。《说苑·复恩》)
蟹果者宜禾,污邪者百车。传之後世,洋洋有馀。(《说苑·尊贤》)
蟹果者宜禾,污邪者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荀子·□□□注》)
高得万束,下得千斛。(《艺文类聚》九十六引《说苑》:淳于髡对楚王曰:“臣来,见道傍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税。”)
○禁鼠祝
付敕屋吏,制断鼠虫。三时言功,鼠不敢行。(《齐民要术》五引《龙鱼河图》:“冬以腊月,鼠断尾。正月旦,口未出时,家长斩鼠,著屋中祝。”)
○龟祝
今日吉,谨以粱卵弟黄,祓去玉灵之不祥。玉灵必信以诚,知万事之情辩,兆皆可占。不信不诚,则烧玉灵,扬其灰,以徵後龟。
假之玉灵夫子,夫子玉灵,荆灼而心,令而先知,而上行於天,下行於渊。诸灵数采,莫如汝信。今日良日,行。(一作身)一良贞。
假之灵龟,五筮五灵,不如神龟之灵,知人死,知人生,某身良贞。(褚先生补《史记·龟策列传》)
○口诫
勿谓何有,积怨致咎。勿曰不传,伏流成川。蚁孔溃河,溜穴倾山。(《艺文类聚》十七。案傅子拟《金人铭》作《口铭》,有末二语,疑此《口诫》即《口铭》,未敢定之。)
○诅楚文
又(有)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璧,使其宗祝邵,布愍告于不显大神巫咸及大沈、久湫,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缪力同心,两邦有壹。绊以婚姻,衤以齐盟,曰万子孙,毋相为不利,亲不显大神巫咸、大沈、久湫而质焉。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淫失(佚)甚乱,宣竞[1234](从)变输盟制,内之则虢虐不辜,刑戮孕妇,幽刺亲戚,拘圉其叔父,置者(诸)冥室椟棺之中;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不显大神巫咸、大沈、久湫之光列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卫者(诸)侯之兵以临加我,却划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法(废)皇天上帝及不显大神巫咸、大沈、久湫之恤,祠之以圭玉牺牲,逑取彳吾边城新徨,及於长<亲攴>,彳吾不敢曰可。今又悉兴其众,张<孑今>意怒,饰甲兵,奋士盛师,以逼吾边竞(借为竟,)将欲复其[1234]迹。唯是秦邦之羸众敝赋,享俞栈舆,礼使介老将之,以自救医殳,亦应受皇天上帝及不显大神巫咸、大沈、久湫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绛贴》,又《古文苑》有释文,小异。)
○赤爵衔丹书
(《学记疏》作“瑞书”)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不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记·周本纪·正义》引《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云。又见《大戴礼·武王践阼篇》,以“敬者万世”已上为《颛顼丹书》,“以仁得之”已下为师尚父述所闻。)
○纪国金壶丹书
食鱼无反,勿乘驽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中有丹书。”)
○玉苞舒图
已下图谶
帝当枢百则禅虞。(《御览》八十一引《论语撰考谶》、《赤龙负玉苞舒图出》,尧与大舜等共发。)
○玉牒文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续汉·郡国志》注补引《湘中记》:“衡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遥望衡山如阵云。”)
○玄刻文
延喜之王受德,天赐之佩。(《初学记》九引《尚书·璇玑钤》曰:禹授启握玄出刻。”)
○黑玉赤勒
玄精天乙受神福,命之予,伐桀命克,予商灭夏天下服。(《诗·商颂·谱疏》引《尚书中侯·雒予命》云:“天乙在亳,东观于洛,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鸟以雄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曰。”又见《艺文类聚》十二,《御览》八十三。)
○赤爵衔书
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宋书·符瑞志》:“赤爵衔书及丰,置于昌户,昌拜稽首受之。”)
○赤乌衔
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帝出乘黄。(《墨子·非攻》下:“赤乌衔),降周之岐社。”
○凤皇衔书
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灵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宋书·符瑞志》:“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
○玉璜刻文
姬受命,吕佐旌,德合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文选·任)劝进笺》注引《尚书中侯》:“吕尚立变名。”答曰:“望钧得玉璜。”刻曰:云云。又见《宋书·符瑞志》
○麟吐玉书
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拾遗记》三:“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於阙里人家。”)
○鲁端门血书
趣作法,孔圣没。周姬亡,慧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公羊》哀十四年《解诂》,《艺文类聚》九十八引《春秋演孔图》:“得鹿之後天下血”,书鲁端门。)
○黄玉刻文
宝文出,刘季握。[1234]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搜神记》八,《宋书·符瑞志》,《初学记》二,《御览》十四,又八百五,《事类赋》九:“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有刻文,孔子跪授而读之。”)
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雀集。(《艺文类聚》九十,又九十九,《御览》九百二十二,并《春秋演孔图》,“赤爵集书上,化为黄玉刻。”)
○麟吐图
姬周亡,赤气起,火曜兴,玄丘制命帝[1234](金。《搜神记》八、《宋书·符瑞志》、《五行大义》五)
○玉版
璇玑,一低一昂是七期。(《御览》六百六引《春秋演孔图》:“天授《演孔图》,中有大玉刻一版。”)
○素书
後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後汉·钟离意传》注引《意别传》:“孔子床首有悬瓮,发之,中有素书。”又《水经·泗水注》,《续汉郡国志》二注。)
○遗谶
亡秦者胡也。(《易纬·通卦验》:“孔子表《洛书》,摘亡辟。”又《论衡·实知》:“孔子将死,遗谶书。”)
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论衡·实知》:“孔子将死,遗谶书。”又《古微书》引《春秋演孔图》云:“驱除名政,颠倒吾衣裳,坐吾曲床,滥长九州灭六王,至于沙丘亡。”)
○嘉林龟左肋书文
甲子重光得我者,匹夫为人君。有土正,诸侯得我为帝王。(《史记·龟策传万毕石朱方传》)
本文标题:
全上古三代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