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历史上的李莲英-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

发布时间:2018-03-02 所属栏目:李莲英怎么死的

一 : 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

李蓬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有人明确说,他是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他的父亲是一个贫苦农民,有五个儿子,李莲英是其中的老二。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十月十七,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引刀自宫 梳头得宠

李莲英原来是河间府缝破绽打补子的一个皮匠,生性好赌,在赌场把自己一点辛辛苦苦的积蓄输得一干二净,急怒之下,就引刀一快自宫了。河间府的人净身到宫里当差的很多,有善心人给了他良方秘药止痛止血生肌,终于把他救活。等身子将养复元,只有当太监一途,经人引领就投奔首领太监郭吉祥了。经过三勘六验无讹,最初李莲英被派在御花园钦安殿照应香火。钦安殿供的是真武大帝,每逢朔望慈禧都来拈香祈福。自从李莲英派在钦安殿当差,佛前锦伞绛节,宝盖珠幢,以及祭神用具,总是收拾得纤尘不染。慈禧喜欢他性灵心细,不久就调到内宫伺候御前起居了。
慈禧每天晨妆,专管梳头的太监叫沈二顺,在宫里时常装傻充愣,所以慈禧给他起个诨名叫他“傻老”,恩宠有加。可是沈二顺红了不久,忽然腿上闹流火,不能上殿当差了。换了几个梳头太监,不是把发根松紧扎得不合适,就是独有一撮发根髭在外头。有人怂恿李莲英试一试,李是有心人,知道慈禧颈上的头发刚而且硬,很难顺溜,于是事先准备好一小盒发胶,用小刷子三抿两抿就把慈禧后颈上那撮特别硬的头发,拢得服服帖帖。这一下立邀宸赏,不久升为首领,担任慈禧的梳头太监了。

替人解围 终得回报

李莲英遇事谨小慎微,对于一般妃嫔宫娥、女官命妇,有了舛错,惹太后不高兴,他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在太后左右人人对他都有好感。
清宫习俗新春正月初二祭财神,祭财神要吃煮饽饽(即水饺),饽饽里要包一种特制实心小金元宝,比花生米还要小。本来应当包一只财神饺子大家来吃碰碰财气,可是大家怕老佛爷吃不着不高兴,所以一包就是四只,每年这四只财神饺子,都是老佛爷一个人吃出来。有一年吃财神饺子,是隆裕皇后主持其事,老佛爷吃来吃去,只吃出三只财神饺子,脸上渐有不悦之色。不巧,那只财神饺子偏让隆裕自己吃了出来。大家正急得手足无措之时,还是李莲英灵机一动,他走到皇后跟前用二仙传道手法偷偷把小元宝拿过来,乘人不备塞在新煮好的饺子里,请老佛爷再吃几只新煮的饽饽。慈禧举箸而尝,一吃而得,自然僵局解开。事后隆裕感念李莲英解围有功,给了他不少赏赐。后来隆裕当国,虽然有人在隆裕面前媒孽其短,说光绪猝死,凶手就是李莲英,弄得他整天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可是他终于得保首领终老田园。
甲午战败,李鸿章入宫请罪,慈禧眷念旧勋,不但没有降罪,还勉慰有加,李氏感激涕零免冠泥首,因为廷对时间较长,忘记复帽,就仓皇退出西暖阁,大红顶子三眼花翎朝帽,仓促之间就搁在地上啦。这属于失仪大不敬两行罪名,可又不能重新进殿拾取,只好嗒然退出。等回到贤良寺不久,李莲英居然亲自把那顶大红顶子的朝帽给李中堂送回来了,并且还替慈禧传旨温慰。据李的公子伯行说,送还纱帽,又得天语眷顾,李莲英轻而易举就揣着2000两银封回宫交差啦。

恃宠嚣张 睚眦必报

李莲英慧黠善弄,毕竟读书不多,器小易盈,后来宠信日专,对人表面上仍旧谦恭有礼,可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也会露出他悖谬倨傲的气焰。恭王退出军机之前,叔嫂每因国事龃龉不欢。恭王新得一枚祖母绿扳指,整天戴在手上,摩挲把玩。偏偏有一天被李莲英瞧见,缠着王爷赏给他见识见识,王爷告诉他,等我玩够了再赏你玩。哪知过了没几天,慈禧召见恭王,在廷对时,看见六爷手上戴着一汪水般的翡翠扳指,要六爷摘下来瞧瞧。哪知慈禧一面摩挲一面夸好,颇有爱不释手的样子,一边问话,顺手就搁在龙书案上了。恭王一看扳指既然归赵无望,只好故作大方,献给宸赏了。
过了没几天,恭亲王在军机处等候朝参,李莲英特地亲自到军机处叫起儿,走出屋门向后一转身,一挑大拇指说:“六爷请您鉴赏一下昨天奴才新买的这只翎子如何?”恭王的爱物祖母绿扳指赫然戴在李莲英拇指之上,气得恭王浑身发抖,可是又能为之奈何呢。
慈禧对李莲英宠信日坚,而小李子也就嚣张日甚。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正好21岁举行大婚,表面上是太后撤帘归政,其实一切军国大计,光绪依旧是秉命而行,大权暗中仍然操在慈禧手里。光绪二十年甲午慈禧六十大寿,光绪率同文武官员,先期演习庆贺仪注。原定巳时举行,届时文武百官花衣顶戴地齐集仁寿宫,等候督总管李莲英驾到开始演习。左等右等直到午后,李大总管才姗姗而来,王公大臣一个个饥肠辘辘,足足等了三个时辰。李不但面无愧色,而且毫无歉意。光绪恪于群臣满怀激愤,于是传旨把李莲英廷杖四十。事后,李莲英记恨在心加盐添醋诉之太后,才促成改立大阿哥、珍妃沉井种种祸根。

转舵引退 子败家道

李莲英虽躯干修伟,但因为操刀自宫非常彻底,所以刚过中年已经皱纹满脸形同老妪,尤其喉音尖锐异常刺耳。有些了解内廷情形的人说李莲英与慈禧有私,李的住所靠近慈禧寝宫。殊不知清官定制,王子年过12岁就要分宫而居,各宫宫门之内都归嬷嬷宫娥上夜,内监人等只能在宫外听候差遣,等闲难越雷池一步。李莲英下处在北四所,距离慈禧寝宫步行至少需半小时方能到达。那种匪夷所思的传闻,纯出揣测,不容深信。
慈禧办完丧事,李莲英靠山已倒,急风转舵就告退离宫,他在北平东皇城根接近帝阙,置了一所宅院,并过继两个侄儿,作为嗣子。
民国十五年春天,李莲英得了急性疾病,终以送医太迟不治,死后葬在德胜门外自置茔地里。他这一死,两个嗣子一个赛一个地狂嫖滥赌,将他一生聚敛而来的财产变卖得一干二净,先后贫病交迫,倒毙街头。一代权监的声威,也就(www.61k.com)从此烟消雾散了。
(古娜荐自《中年人》)

二 : 历史上的李莲英:貌丑而厚道,罪名多虚构

鲁迅曾说,太监、鸦片、姨太太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既为“国粹”,自然源远流长,比如太监这种,在中国少说也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历代宦官政治乃至宦官之祸屡屡见于史册,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甚至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衰,譬如东汉之“十常侍”、明末之魏忠贤。

晚清有几个知名的大太监,如安德海、崔玉贵、小德张,但其中名声最大的莫过于李莲英——当然,其名声也谈不上什么好名声。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是直隶(今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野史中常说他性本无赖,曾经私贩硝磺而差点被抓下狱,后来侥幸逃脱,改行补鞋,因而有个绰号叫“皮硝李”(刘体智在《异辞录》中即说“李莲英所谓‘皮硝李’也”)。

制鞋补鞋离不开皮子与硝磺,不过“皮硝李”说的并非李莲英,而是其家族从事的行当,因为李莲英8岁净身,9岁进宫,恐怕还来不及学习补鞋贩硝这门手艺。不过这也无妨,清朝时河间府盛产太监(崔玉贵、安德海、李莲英的老家相距不过几十里路),经常有人阉割了进宫去做太监,运气好的还真的发了财,家里人也得到提携。至于李莲英,则是因为家中受人欺负而净身入宫,以此为自己和家人谋一条出路。

当时宫里有个太监叫沈兰玉的,是李莲英的老乡,他见李莲英刚进宫,又不认识人,颇为可怜,恰好这时他得到一个消息,说慈禧太后听说外边流行一种新发髻(发型),但宫里太监怎么也梳不好,慈禧太后为此很不高兴。后来沈兰玉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莲英,让李莲英好好揣摩新发型的梳法,等到李莲英练得差不多了,沈兰玉便将他推荐给了慈禧太后,李莲英由此展露身手,而这也就是李莲英得宠的开始。

慈禧太后对梳头极为重视,甚至有发癖之嫌。自从有了李莲英后,不管是挽髻还是簪花,慈禧太后都指定要李莲英亲自动手,不然的话,她整天都会觉得不自在。据野史《奴才小传》里说,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可谓是无可复加,李莲英甚至可以和慈禧太后并坐听戏;宫里给慈禧太后做的点心,要是碰到李莲英喜欢吃的,慈禧太后往往会自己少吃或者让太监拿开留好,专门留给李莲英。

除梳头外,李莲英还有个专场就是善于逢迎并揣测慈禧太后的心意。李莲英性格诙谐,喜欢说笑话,虽然小时候读书少,但讲出来的笑话玲珑圆转,并不粗俗,倒也颇招人喜欢。慈禧太后没事的时候,经常让李莲英说几个笑话来给大家解解闷,遇到这种时候,李莲英总有本事把大家逗乐,即使是说一些街面上讽刺官府的政治笑话,他也能说得委婉诙谐,让人听不出有讽刺抵触的意思。

作为宫中的大总管,李莲英也并非浪得虚名,他对于宫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也是精通熟练得很。比如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李莲英无不烂熟于心,太监们遇到难题往往都要向他请示指教。碰到宫里有喜庆等大事,李莲英最善于安排调拨,样样完成得很出色,以至于其他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太后要“临幸”的话,往往都要请李莲英先来指点一下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清廷覆亡后,宫女散出宫外,后有位宫女口述了一本《宫女谈往录》,书中将李莲英比作“佛见喜”——“佛见喜”是东陵马兰峪产的一种梨,皮发黑,外表也不漂亮,看起来并不招人喜欢,可是吃起来又甜、又酥、又细、又嫩,慈禧太后喜欢吃,因而宫里管这种梨叫“佛见喜”。李莲英之所以得这个绰号,那是因为李的外表长相难有印象分,但他当起差来,处处想得周到,“宫里的行话叫‘兜水不漏’,让老太后感到放心舒服,深得太后的喜欢”,“这种戏谑而不伤雅的绰号,在宫里很多,如管陈全福叫门神爷,管崔玉贵叫小罗成,张德福叫土地爷。宫里不管谁找什么,用什么,只要问张德福,他全知道,所以才得这个外号。这位‘佛见喜’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勿勿忙忙而又有条不紊。……像游湖这样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严丝合缝,不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是很难让老太后舒心如意。”

然而,李莲英在宫中也不是一帆风顺,与他同时进宫的安德海已是慈禧太后身边红人时,李莲英当时还位居下层,直到安德海被杀后,李莲英这才得以崭露头角。安德海曾在“辛酉政变”中立下大功,但其为人嚣张,凡事不知道给自己留余地,结果自取其咎。有一次,安德海想出宫去风光风光,慈禧太后便派他到南方去置办皇帝的龙衣,不料这安德海一路上招摇过市,向地方官员大肆索贿,结果被山东巡抚丁葆桢逮住并以清廷祖训“太监不得出宫”为由处死。据说,丁葆桢得到了慈安太后和恭亲王的授意,而慈禧太后也不敢声张,怪只能怪安德海过于张扬。就这点来说,李莲英远比安德海来得聪明而且低调得多。

1886年,北洋水师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太后拟派醇亲王奕澴,但奕澴系光绪生父,他生怕慈禧太后猜忌,于是主动要求让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太后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风光一下,于是醇亲王便作为朝廷的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这在其他朝代不奇怪,但在清代历史上则是第一次。

要是换了安德海,那尾巴肯定翘到天上去了,李莲英则不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李莲英出发前特别把慈禧太后破格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然后规规矩矩的跟在醇亲王后来出发了。一路上,李莲英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一直跟在醇亲王的后来,好生伺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李莲英是专门派来伺候醇亲王的。就连晚上醇亲王洗脚,都是李莲英亲自给打热水,还说自己以前没机会伺候王爷,这次一定要尽点孝心,一下把醇亲王感动得连连拱手,回去后自然在慈禧太后的面前极力称赞李莲英的忠诚可嘉。

检阅时,按说李莲英也是检阅人员之一,但李莲英刻意和醇亲王、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醇亲王的大烟袋,退后半步,低眉敛目,看起来就像是给醇亲王站班伺候的。而沿途当中,李莲英也不像安德海随意结交地方大员,他基本不出去,那些准备好了贵重礼品想要讨好李莲英的人,根本就进不了门。就这次出差来说,李莲英算是给慈禧太后挣了面子,也堵住了那些大臣们的嘴,慈禧太后也喜滋滋的说,“总算我没白疼他”。

宫中政治波诡云谲,李莲英也不是一直受宠不衰,特别是在光绪成年之后,由于太后与皇帝之间摩擦不断,作为宫中大主管的李莲英就难免有些走钢丝了。一方面,他受慈禧太后的恩宠多年,应该效忠于太后;但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年岁已高,光绪皇帝迟早要掌握大权,得罪任何一方,都可能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李莲英的左右摇摆,后来也让慈禧太后瞧出来了,他在戊戌政变后也就逐渐失去了慈禧太后的信任,而另一名太监崔玉贵则趁机得势,譬如到瀛台监视光绪、甚至把珍妃扔进井里这样的脏活,也都是崔玉贵干的。

《德宗遗事》中说,庚子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西逃,一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才重返北京。在走到保定时,一行人停下休息,当时慈禧太后的卧室铺陈华美,供给周备,当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各太监及内务府的人也纷纷散去,或饮酒赌博或休息。李莲英后来走到光绪的卧室,发现里面居然一个太监都没有,只有光绪一个人对着油灯枯坐,李莲英跪安后问:“主子为何这时还不睡?”光绪说:“你看看这屋里,教我怎么睡?”李莲英一看,发现这隆冬季节,光绪屋里除了坐褥和椅子靠枕外,竟然连被子都没有。

李莲英见后,当即跪下并抱着光绪的腿痛哭道:“奴才们真是罪该万死!”随后便赶紧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说:“今夜已深,不能再传他们,这是他们为奴才所设被褥,请主子将就用之,奴才罪上加罪,也没有办法了。”

光绪回到北京后经常念叨此事,说:“若没有李俺答(满语,即师傅之意),我恐怕都活不到今日。”光绪的最后十年,经常被慈禧太后为难,李莲英也没有落井下石,有时还会在能力范围之内给光绪一点照顾,相比其他趋炎附势的太监们来说,李莲英还算是厚道的。

1908年,光绪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李莲英在给慈禧太后守孝100天后,在宣统元年正月底向隆裕太后请求退休,隆裕太后准其“原品休致”(即享受原薪每月六十两银子的退休待遇)。就这样,李莲英无比眷恋的离开了他生活了52年的皇宫(9岁进宫,61岁离宫)。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莲英心里也清楚,慈禧太后死了,他的后台也就倒了,与其被人一脚踢开,倒不如识相点早些离开,免得到时遭遇不测之祸。据说,李莲英在离宫前办了一件聪明事,那就是将历年慈禧太后所赏的珍宝(共七大捧盒)完全献给了隆裕皇后,并说:“这是皇家东西,不应该流入到民间,奴才我小心谨慎地替皇家保存了几十年,现在年老体衰,乞求离开宫廷,所有这些宝物,奉还给主子”。这事让隆裕太后十分满意,所以李莲英死后,隆裕太后还按大臣的礼恤赏给丧葬费2000两。

李莲英掌管宫中实权多年,贪权纳贿在所难免,因而打他主意的人也为数不少。他当时这样做,恐怕之前早有准备,七捧盒的宝物就是要留作脱身之计。如此看来,李莲英的头脑十分清醒。

曾任户部主事的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说,“宫内四十八处总管,各管宫殿一处,形容枯槁,衣服蓝缕,个个与穷寡妇无异。余进宫查勘工程,该总管等开门引导,必恭必敬。其伺候御前者,虽不能与此比例,然其数闻甚有限,且与廷臣势实隔绝,无从接洽。犹忆屡次召见时,在丹陛下板屋内小坐,太监端茶点火吹烟,备极恭顺,赏以京票四千,便似欢喜过望。余出京后,渐有招权纳贿之风说,而余终不深信。即如二次进京,事隔十二年,所见亦不过如是。吾岂屑为若辈讳哉,亦以疏逖小臣,无嫌可避,特纪其实耳。”

宫中太监虽多,但绝大多数无权无势,凄苦一生,“与穷寡妇无异”,也只有像李莲英这种能在慈禧太后面前说上话、并且掌管宫中实际管理权的(实则相当于宫中办公厅主任的角色),才有可能被人奉承乃至招权纳贿。不过,《宫女谈往录》中却这样评价说,“李莲英厚道的地方,在于对待底下人从来不克扣,所以下边的人很少有人咬牙切齿恨李莲英的”。据其所述,李连英处理家产也很恰当,他在戊戌以前就把自己的财产分成7股:地亩按弟兄5股均分,大约370多顷地;钱财按7股分,两个妹妹同样有份,数目不详。据坊间传闻,他的两个妹妹每人得17万两,另外首饰珠宝每人分了大约7捧盒。当然,这其中有以讹传讹的成分,但李莲英积下了一大笔财产却应是事实。

李莲英出宫后行为谨慎,轻易不出头露面,也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因为有传言说他家财万贯,怕有人绑他的票。隐居期间,李莲英一再告诫自己的侄子们,“财大祸也大”,要时时警惕,但他的那些侄子们并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由此破家亡命,这是后话。

巧合的是,李莲英为清宫服务了一辈子,他死的那年也正好是清朝覆灭的1911年。据其家人所说,李莲英得的是“锁喉痢”,这种病非常厉害,李是正月二十九日发病,二月初四就死了,年63岁。李莲英死后,隆裕太后赐茔地一块,在恩济庄大公地内安葬。恩济庄在阜成门外,从雍正朝开始,这里就是专门埋葬太监的墓地。

同样是墓地,各太监的身后待遇却大不相同,譬如南边墓地,其间荒丘累累,一片凄凉,那都是普通太监们的最后安身之所;北边就大不一样了,只见“矮树葱葱,青砖瓦舍,顿时使人有枯荣悬殊的感觉”。由于李莲英是六品太监,又是隆裕太后加恩礼葬,因而恩济庄里还修了一座石头牌坊,上边刻着“钦赐李大总管之墓”几个大字。

刘体智在《异辞录》中说,李莲英“在安得海之后,内监权势莫逾于彼,然孝钦太后家法綦严,惟内务府中司员在其宇下,不能不常与周旋。当时大僚,幸邀慈眷而交通宫禁,或知之有素。外廷诸臣,莫得晤其人。莲英从不轻出,识面尤稀。显后晏驾之四年正月,火神庙会移于香厂,忽于游人中,有人私语曰:‘此李莲英也。’视之,乃黑丑大汉,适成其为北方之强者而已。”

如此段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刘体智见到的正是当月发病前的李莲英,这个“黑丑大汉”的说法,颇为恰切。据《宫女谈往录》中说,恩济庄关帝庙的西偏殿里有一张李莲英的全身坐像,高二尺上下,“由头上往下看:二品的红顶子,身穿团龙护心的黄马褂,绛紫色的吉服,胸前挂着朝珠。粉底高筒靴子,两脚八字形踏在脚凳上,两手自然地垂放在两腿上。……看面貌:一张赭黄脸,高高的颧骨,两颊略长,肿眼泡子,眼睛微合,大鼻子,厚嘴唇,长下巴。这确实是李莲英,只是眼睛画得差一些。他是胡椒粒眼,虽然小,但非常敏锐,这一点没有传神。看起来他是特意要把庄重朴厚的形态留给后人了。”

赭黄脸,高颧骨,长脸,肿眼泡子,小眼睛,大鼻子,厚嘴唇,长下巴,从历史图片来看,李莲英的相貌确实有些“佛见喜”,只是,这位横跨晚清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见证人,他何以在凶险狡诈的宫廷政治取得成功?据说,李莲英曾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那就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宽”。此八字可谓处世真言。实事求是的说,一个太监能做成这样已属不易,过多苛责似无必要。

。www.61k.com”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李莲英-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38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