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铁路道岔-铁路道岔 道岔分类

发布时间:2018-01-05 所属栏目:高速铁路道岔材质

一 : 铁路道岔 道岔分类

铁路道岔道岔分类道岔种类道岔作用

山东中煤道岔多种多样,根据您的需求,我们为您私人订制!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格调!什么是道岔,难道道岔的声音真的是世界妙音吗?道岔是铁路轨道不可缺少的一个配件,也就是说当你所乘坐的火车沿直线行走的时候突然要拐弯,或者说是变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道岔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岔能使车辆安全又顺利的转入其它轨道的线路连接设备。想要寻找这种神奇的产品,记得联系我销售顾问:刘洪敏联系电话:南方销售18660761385北方销售18366749406投诉热线:0537-2398990QQ:1954027009道岔安装装置检修标准:1.道岔安装装置固定螺丝紧固,装置无旧伤裂纹。2.各连接杆、外锁装置无旧伤裂纹,杆件无磨卡及锈蚀,销孔磨耗不大于1mm,绝缘良好序号型号轨距(毫米)辙叉号码曲线半径(米)总长度(毫米)限用车辆(位)限速(米/秒)总重(公斤)
1DK612-2-36002号34000311
2DK612-3-63号66100515
3DK612-4-124号126800573
4DK612-5-155号157400
5DK615B-2-32号34000
6DK615B-3-63号66100
7DK615B-4-124号126800
8DK615B-5-155号157400山东中煤集团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注册资金高达一亿元。山东中煤集团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城市,这里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这里有您想要的各种道岔,还有其他交通轨道设备、输送装岩设备、支护设备、救护设备、矿用门等。您的需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二 :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1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二章 既有道岔概论????????????????????????(12)

第三章 道岔病害整治和养护维修???????????????????(14)

第四章 提速道岔的安装、调试????????????????????(28) 附录 常用铁路道岔产品对照表????????????????????(33)

2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轨道连接及交叉设备的作用

道岔是由一条线路分支进入或超越另一条线路的连接及交叉设备分支。[www.61k.com]道岔是铁路轨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铁路道岔与线路的比例,随铁路运量、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我国是铁路运量、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铁路道岔数量较多。据1997年统计,我国共有道岔近14万组,平均每公里1.1组,正线平均每公里1.8组。

在铁路道岔上,存在着一些普通轨道上没有的复杂条件。例如固定辙叉存在轨线中断,尖轨、护轨和翼轨的冲击角远远大于曲线轨道,道岔区的轨道的竖向和横向刚度变化远远高于普通轨道等。机车车辆在通过道岔时,轮轨间的作用力也就比普通线路高很多。所以道岔部分的养护工作量要比同等长度的一般轨道多,而道岔主要部件的使用寿命也要比普通轨道短。由于这些原因,道岔始终被认为是轨道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往往是影响行车安全和限制行车速度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我们把道岔养护工作重点的原因。

第二节 道岔和交叉分类

铁路道岔设备包括道岔、交叉、道岔与交叉的组合以及其他轨道设备等。

道岔分为单开道岔、单式对称道岔、单式同侧道岔、对称三开道岔、不对称三开道岔和套线道岔。

交叉分为直角交叉和菱形交叉两大类。

道岔与交叉的组合包括交分道岔、交叉渡线等几种。

其他轨道设备还有钢轨伸缩调节器和铁鞋脱落器等。

第三节 我国铁路道岔发展概况

解放前我国铁路使用的道岔主要依靠进口。解放初期我国有300种道岔。这些道岔由100多种钢轨制造,仅单开道岔就有6、7、8、9、10、11、12、15、16、24号并10种型号,而且即使是同一轨型同一号码的道岔也可能分为多种型式,如40B钢轨8号道岔,就有“旧型”、“新型”、“暂定型”、“战时型”等多种,这就给道岔的养 1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护维修和更换带来极大不便。(www.61k.com)建国后我国立即着手研制适应我国铁路具体条件的道岔。现将我国五十几年来道岔发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50”型、“53”型、“55”型和“57”型道岔

铁道部于1950年颁发的《铁道建筑标准图集》中,规定了8号、10号和12号等三种号码,38kg/m、43kg/m和50kg/m钢轨等三种轨型共9种单开道岔的型式尺寸,简称为“50型”道岔。

1953年至1957年,铁道部又先后规定了8号、9号、10号、11号和12号五种号码,38kg/m、43kg/m和50kg/m三种钢轨共32种单开道岔,以及与之配套的12种型号的交叉渡线、对称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按照设计年度区分,这些道岔分别简称为“53”型、“55”型和“57”型道岔。其中“53”型道岔的转辙器基本轨为“切轨底”结构,投入运用后折损严重,很快就停止使用,而“55”型及“57”型则大量投入应用。随着这些型号道岔的推广应用和旧型道岔的逐步淘汰,到50年代末,我国的道岔种类由解放初期的300多种减少为44种(不包括当时进口的前苏联产的P50及P43型钢轨9号及11号单开道岔)。

二、“75”型(含“62”型)道岔

“55”型和“57”型道岔的零件强度较低,垫板及滑床板用150mm×16mm的扁钢制造,轨撑为单墙轨撑。在5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使用有5个动轴的前进型机车并且以载重50t及60t的货车取代载重30t的货车以后,“55”型道岔及“57”型道岔的养护难度迅速增加,脱轨事故不断发生,尤其是5动轴机车在8号道岔上脱轨以及4轴货车在交分道岔固定型钝角辙叉上脱轨,成为当时的惯性事故。

为研制适应轴重21~23t,直向容许过岔速度80~100km的道岔,1959~1962年,在铁道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务局、基本建设总局等单位主持下,由专业设计院、山海关桥梁厂、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及各铁路局共同开展了道岔标准化工作。1962年通过了我国第一代标准型单开道岔的设计标准,简称为“62”型道岔,1964年发布了38kg/m、43kg/m及50kg/m钢轨的9号及12号共6种型号单开道岔的49种铁道部部颁标准(TB399—64~TB448-64)。与过去各型道岔相比较,“62”型道岔的性能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道岔号码由过去的8号、9号、10号、11号和12号5种,简化为9号及122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号两种。[www.61k.com]

(二)“62”型(以及“75”型)道岔的道岔全长、转辙器和辙叉长度与“57”型同号码道岔相同,便于互换。

(三)道岔增设内外轨撑,滑床板、轨撑垫板由150mmX15mm改为180mmX20mm,单墙轨撑改为双墙轨撑,护轨单螺栓改为双螺栓,与滑床板的联结由道钉改为螺栓联结,提高螺栓等级,因此道岔联结零件强度大幅度提高,稳定性增加。

(四)尖轨补强板厚度由10mm增加到12mm,长度相应加长,护轨与基本轨间隔铁由单孔改为双孔,导曲线增设轨撑垫板,使道岔稳定性提高,维修量减少。

(五)发展整铸高锰钢辙叉,钢轨组合式辙叉采用短心轨爬坡式,辙叉趾、跟端设桥型垫板,翼轨采用堆焊加高,轨面与护轨轨头侧面进行淬火,耐磨性能增强。

(六)“62”型(含“75”型)道岔系列的9号交分道岔采用活动心轨型钝角辙叉,交叉渡线的钝角辙叉护轨进行堆焊加高,菱形交叉轨距由1435mm改为1440mm等,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1972~1974年,针对“62”型道岔在使用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又进行了修改设计,如第一连接杆由扁钢改为方钢,轨撑螺栓直径由18mm改为22mm等,于1975年对道岔的部标准进行修改,同时取消38kg/m钢轨道岔,只保留43kg/m及50kg/m钢轨的9号和12号共4种单开道岔的部标准。至1977年止共颁布了45个部颁标准(TB399-75~TB445—75、TB447-74)。

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设计和生产了与“75”型9号、12号标准型单开道岔配套的交分道岔、交叉渡线、6号单式对称道岔、18号大号码道岔、三开道岔、混凝土岔枕道岔等配套的“75”型系列道岔。到90年代初期,我国铁路铺设使用的“75”型(含“62”型)道岔超过10万组,占全铁路道岔总数的80%以上。

长期的实践证明,“75”型道岔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满足轴重不超过23t、直向过岔速度不超过80~100km/h各型机车车辆安全运行的需要。由于这种道岔价格较低、维修方便、部件互换性强以及在现场已大量使用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75”型道岔仍将在我国铁路上行车速度较低(不超过80~100km/h)的次要正线和站线以及专用线上大量使用。

三、“92”型(含过渡型)道岔

3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随着60kg/m钢轨的推广应用,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着手研制与60kg/m钢轨配套的道岔。[www.61k.com)考虑到60kg/m钢轨是供重载和较高速度行车情况下使用的,因此设计60kg/m钢轨的配套道岔时,采用了比“75”型道岔更高一级的技术标准。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一)轨型为50kg/m及60kg/m(将来还包括75kg/m)钢轨,不包括43kg/m钢轨。

(二)平面布置上采用半切线型藏尖式尖轨、圆曲线型导曲线,道岔除尖轨尖端轨距加宽2mm外,其余均为标准轨距,以保证高速行车时的运行平稳。

(三)在垂直于轨道方向上,因使用矮型特种断面尖轨,消除了普通钢轨尖轨那种比基本轨抬高6mm的垂直不平顺,在辙叉部分的心轨与翼轨过渡匹配也较“75”型道岔更合理,以保证高速行车时的纵向稳定。

(四)采用矮型特种断面钢轨尖轨,其中60kg/m及75kg/rn钢轨道岔使用6OAT钢轨、50kg/m钢轨道岔使用50AT钢轨。

(五)尖轨尖端采用藏尖式结构,12号单开道岔尖轨跟端采用弹性可弯式结构,9号单开道岔、9号和12号交分道岔尖轨采用间隔铁式跟端结构。

(六)辙叉采用高锰钢整铸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两种形式。其中高锰钢整铸辙叉采用前后分腿式结构,9号和12号辙叉的跟距分别比“57”型及“75”型道岔同号辙叉长721mm和1092mm。

(七)提高护轨强度和可靠度。护轨有槽型及H型两种。其中槽型护轨采用U1C33号槽钢制造,H型护轨用低一级钢轨制造(例如60kg/m钢轨的辙叉护轨用50kg/m钢轨制造)。为t提高护轨在高速行车时的安全度,护轨轨顶比基本轨轨顶高12mm。

(八)道岔扣件强度较“75”型有较大提高。例如采用楔型可调式轨撑、刚性分开式弧型扣板式扣件,导曲线部分使用螺纹道钉,取消钩头道钉等等。

此种道岔的研制工作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些关链技术难度较大,所以整个研制时间较长。例如特种断面尖轨跟端加工技术在1986年才通过技术鉴定,用于牵引弹性可弯尖轨和可动心轨的转辙机在1991年才通过鉴定,因此这种道岔在1992年才定型,定名为“92”型道岔。

随着60kg/m钢轨的大量铺设,“92”型道岔在我国已大量推广应用,“92”型道岔已在我国正线道岔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种道岔的主要结构,如矮型特种断面4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钢轨藏尖式尖轨、H型(或槽型)护轨、可调式轨撑、整铸前后分腿式高锰钢辙叉或可动心轨辙叉等等,性能已达到世界铁路90年代水平,因此它将作为我国常速(100~120km/k)和快速(120~160km/h)铁路线路的正线道岔而大量使用。(www.61k.com)

我国铁路在70年代后期已开始铺设60kg/m钢轨,当时“92”型道岔尚未定型生产。因此我国生产了一批采用普通60kg/m钢轨刨制的爬坡式尖轨和整铸高锰钢前后分腿式辙叉。其性能介于“75”型和“92”型之间,因此称之为“过渡型道岔”原计划过渡型道岔在“92”型道岔投产后即予停产,但因弹性可弯尖轨跟端加工技术到1986年才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因此直到1987年才停止“过渡型道岔”批量生产。至1996年底,我国铁路的60kg/m钢轨地段共有5000余组“过渡型道岔”,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不能全部换掉。

“75”型道岔的普及和“92”型道岔的推广应用,使我国铁路道岔有了适应于低速不超过(80~100km/h)和快速行车120 km/h所需的系列道岔,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大量使用。对于“92”型道岔系列,先后编制了50kg/m、60kg/m钢轨9号、12号单开道岔、交叉渡线、复式交分道岔标准图。提速道岔的研制开发后,混凝土岔枕被大量采用,以及各单位对92型道岔新的要求,92新型道岔还在不断开发和改造应用。75kg/m钢轨道岔因推广数量较少,现只在大秦线有9号、12号固定型和可动心轨道岔在使用。

四、提速道岔的研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受到公路、民航的强烈竞争,开行快速、准高速或高速列车已经列入我国铁路议事日程。1994年修订公布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中,对我国铁路行车速度提出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目标值。在沿海经济发达、客流集中的东部走廊,发展最高速度250km/h及其以上的高速客运专线;准高速线路最高速度160km/h。繁忙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40km/h,货物列车最高速度90km/h。其它线路上旅客列车最高速度逐步提高到80~100km/h.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广深及沪宁、京秦等四大干线已先后逐步开行准高速及提速列车,这就要求我国铁路及早研制性能比“92”型道岔更高的、适应速度在l60km/h及以上的道岔。1995年12月由铁道部工务局、电务局和建设司联合召开的“60kg/m钢轨提速道岔设计标准审查会”,规定了这种道岔的主要技术条件。

5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1.旅客列车直向容许通过速度为160km/h

2.货物列车直向容许通过速度为90km/h(轴重23t);

3.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为50km/h。[www.61k.com)

(一)道岔结构

1.总图

(l)保留原有道岔中心至辙叉理论中心的距离(理论导程后长b0)为17250mm。

(2)侧线线型采用R=350m的圆曲线,保留直线型辙叉,尖轨在宽2mm断面前斜切作藏尖处理(曲、直尖轨斜切投影长分别为298mm及173mm)。轨距全部为1435mm。

(3)加长尖轨至13880mm,跟端与基本轨接头对齐。

⑷固定辙叉加长至5998mm;可动心轨辙叉分左右开;全长13192mm。

(5)固定辙叉采用不等长护轨,直股及侧股护轨分别长6900rnm及4800mmI可动心轨辙叉侧股设长5400mm的防磨护轨。

(6)道岔全长为37800mm(固定辙叉)及43200mm(可动心轨辙叉)。

(7)道岔区轨枕间距一律采用600mm,全部垂直于直股布置。

(8)轨道电路绝缘接头设在道岔侧股。

2.结构

⑴道岔区设置1:40轨底坡或轨顶坡,以利于与相邻钢轨联结或焊接。

(2)转辙器部分尖轨用60AT轨加工制造。竖切区段配合基本轨轨头下额加工的

1.4斜坡加强断面。尖端采用藏尖式结构,藏入轨距线内3mm。跟端通过模压加工使之成为标准60kg/m钢轨断面,与导曲线钢轨焊接。可弯部分轨底不作切削。尖轨置于水平滑床台上。

(3)尖轨跟端附近设置限位器,限制与基本轨的相对纵向位移不大于±5mm。

(4)固定辙叉采用高锰钢整体铸造,翼轨缓冲段加长,冲击角减小至36’。

(5)护轨采用50kg/m标准轨制造,结构为H型,高于走行轨12mm。直向护轨缓冲段冲击角减小至30’。

(6)可动心轨辙叉的长、短心轨用60AT轨加工并组合。长心轨跟端经模压加工使之成为标准60kg/m钢轨断面,并与叉后连接轨焊接,形成可弯式跟端结构.短心轨经弯折,配合叉跟尖轨形成斜接头。翼轨用标准60kg/m钢轨制造。用于跨区间超长无6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缝线路时,考虑长心轨跟端后温度力的传递,采用长翼轨方案,将长心轨跟端固定区通过间隔铁与翼轨联结;用于普通无缝线路(不与道岔焊接)时,因叉后无温度力的影响,采用短翼轨方案。(www.61k.com]

(7)为防止可动心轨侧磨影响及与翼轨的密贴,侧股设置防磨护轨。

(8)道岔区钢轨扣件采用弹性分开式结构-Ⅱ型弹条扣件。通过铁垫板上的铁座、T型螺栓固定。

(9)用于木岔枕和顶应力混凝土岔枕的钢轨垫板截面尺寸分别为190mmX25mm及170mmX20mm,均指钢轨中轴线处最小厚度。

(10)道岔区直股轨道钢轨接头全部采用焊接,仅高锰钢辙叉趾、跟端采用冻结或胶结接头,绝缘接头为胶结结构。

(11)道岔钢轨件均进行全长轨头表面淬火。

3.轨下基础

(1)道岔区轨下基础有木岔枕及预应力混凝土岔枕两种。木岔枕断面为260mm×160mm,长度为2.6~4.8m;预应力混凝土岔枕断面为上宽260mm,底宽300mm,高220mm,长度为2.7~4.8m,无挡肩,顶埋塑料套管,通过螺栓固定垫板。

(2)在道岔可动部件转换牵引点及密贴检查器部位,采用钢岔枕,各种转换设备杆件均放置在钢岔枕内。

(3)除尖轨、可动心轨外,不论是木岔枕或是混凝土岔枕,钢轨件与金属垫板之间均设置5mm厚的橡胶垫层。在金属垫板与木岔枕之间设5rnm厚塑料垫层,与混凝土岔枕之间设10mm厚橡胶垫层。

(二)转换技术

1.尖轨及可动心轨均采用两点牵引实施转换。

2.道岔可动部伴采用外锁闭及密贴检查器。

3.两尖轨互不联结,转换时起动及锁闭有少许时间差(分动转换)。

(三)厂内组装

道岔出厂前逐组在厂内进行组装调试(含转换设备),确认合格后,根据用户要求,分解或分段发运。

五、时速200km道岔的研制

7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提速道岔经设计试制并批量生产和现场铺设后,近十年的来修改,现已定型,并不断推广现已形成9号、12号、18号、30号系列提速道岔。(www.61k.com)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开发了郑漯高速实验段12号高速道岔和秦沈18号38号高速道岔。尤其京秦改造采用vz200可动心轨道岔及后期的改进型道岔,30号改进型道岔,这些道岔定型并成为我国铁路系统供快速、准高速以至高速行车线路的主型道岔,预期今后十年我国将形成适应低速(“75”型)、快速(“92”型)、准高速(提速道岔)和高速行车几个层次的道岔系列,铁路道岔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均将有较大提高,有的道岔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建成时速350km的高速线路打下基础。

第四节 国外同类道岔发展概况

近年来国外铁路的发展,除新建高速客运专线外,对既有干线围绕客运提速、货运重载的目标进行技术改造是共同的趋势。改造既有线的重要方面是研制、试验并推广新型结构的道岔。

道岔区不可避免的轨道刚度急剧变化、轨下基础的非等弹性及量值较大的轨面几何不平顺等特点导致其与机车车辆相互作用的荷载及变形的复杂性、主要部件使用寿命短、养护维修工作量大,成为限制列车通过速度的薄弱环节。国外近代道岔的发展虽取决于各自的运营条件、轨道和机车车辆状况而各有差异,但都致力于强化结构(包括金属部件、轨下基础及转换设备)、提高材质与工艺以及限制道岔区轨道平剖面几何不平顺等方面,不仅在结构上力求延长部件使用寿命及维修省力化,而且通过道岔区轨道科学管理的途径确保其与运营条件的适应性。

一、道岔几何特征及平面

1、国外既有干线为适应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要求而进行技术改造,对于道岔而言,重点是提高直向过岔速度及强化道岔部件结构。因此,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辙叉号数,控制道岔全长尺寸的变动,以避免引起过大的站场改建工程。如要求侧向也以较高速度通过时,则换铺大号码道岔。在辙叉号数不变的情况下,为适应道岔侧向一定的运行要求,在道岔平面布置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如德国铁路就出现同一导曲线半径不同辙叉号数或同一辙叉号不同导曲数半径的平面布置,奥地利、瑞士等国铁路也有类似的情况。

8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2、各国既有铁路单开道岔导曲线半径多为圆曲线。[www.61k.com)对于限制导曲线通过速度的基本参数,各国铁路的采用值有较大差异。

3、固定型辙叉一般为直线型,也有导曲线部分进入辙叉的形式。德国、法国广泛采用曲线型辙叉。这样在辙叉号数不变的条件下,可加大导曲线半径。

4、既有线改造大量采用用可动心轨辙叉,主要是用于速度较高的区段。此外也有与固定型辙叉跟距相同的可动心轨辙叉(枢轴式),如前苏联的P65轨11号可动心轨辙叉及澳大利亚货运专线上使用高锰钢铸造可动心轨辙叉。奥地利UIC54轨12号则是可动翼轨辙叉。

5、固定型辙叉的护轨平面多为折线型。针对单开道岔正、侧向容许通过速度的差异而设置不同长度的护轨缓冲段。日本则采用圆弧型,使不同轮轨游间的车轮通过护轨时的冲击效应不是常量。

6、单开道岔直股轨距基本与区间轨道一致,并有缩减的趋势,如德国为1432mm、瑞士1433mm及前俄罗斯为1520mm等。

二、道岔结构

(一)轨型

各国铁路多根据机车车辆轴重、运输密度及运行速度选用钢轨类型。对于既有线改造,轨型普遍选用重量≥60kg√m的钢轨,如德、法的UIc60,前苏联的P65、P75,日本的60;美国的132RE、136RE等。

(二)转辙器部分

既有线改造用道岔转辙器仍沿用双尖轨在基本轨框架内转换的结构。基本轨框架除在与尖轨密贴区段两者共同承受竖向荷载外,还在尖轨全长范围内承受轮轨相互作用水平力。用标准轨加工的基本轨在与尖轨密贴段轨头下腭作1:4或1:3斜切,配合尖轨相应剖面构成藏尖式结构,以提高逆向运行的安全性和加强尖轨尖端附近断面。

尖轨多用专门轧制的矮型特种断面钢轨制造。矮型特种断面尖轨在跟部均经锻压加工成标准轨断面,能与导轨连接或焊接。在跟部附近绕竖直轴的弹性弯曲实现尖轨的转换,长度在11m以上的尖轨不设柔性段(即可弯部分轨底不作切削)。

德国的Zu1-60轨强度为1100MPa及以上,俄罗斯采用顶面全长淬火使硬度达

9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301-388HB,日本通过持续3次火焰加热至900℃,经喷射含10%Emulsion淬火剂及冷却等工序对尖轨进行全断面调质处理,表面硬度达50±5HRc。[www.61k.com]

(三)辙叉部分

日本、德国、法国及前苏联等铁路大力研究发展可动心轨辙叉,以消除固定型辙叉固有的“有害空间”,使机车车辆通过轨线交叉点部位的荷载、变形、振动特性接近于转辙器部分的轮轨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在延长辙叉使用寿命、减小养护维修工作量及提高旅行舒适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固定辙叉。

1、尽管各国的可动心轨辙叉结构有某些差异,但其原理都是使可动心轨在翼轨框架内转换并与相应的翼轨密贴,引导车轮运行方向并承受竖向与水平荷载。

2、为使可动心轨安装转换设备有足够的空间,采用高锰钢铸造翼轨从结构上能较好解决,但因铸造缺陷不可避免,很难达到与相邻轨道相同的使用期限。因此,前苏联专门轧制了特种断面翼轨(YP65)。英国、德国则采用普通断面钢轨制造翼轨。

3、可动心轨多用制作尖轨的坯料加工组合,也有高锰钢铸造或用特种钢材锻制加工并焊接的结构。日本的S1067-60—8辙叉可动心轨由铬基合金钢材料的90S轨加工并焊接制成。可动心轨两肢有等长或长度不同的型式。跟端结构既有可弯式、也有回转式(间隔铁、夹板式)或枢轴式。澳大利亚重载线路的日制可动心轨即为高锰钢铸造,跟端为框轴式结构,虽然可动心轨辙叉是解决轨线交叉点消灭“有害空间”的良好结构型式,在既有线改造特别是高速客运专线的正线具有广泛的发展前途。但由于制造难度大,成本较高,换铺时引起站场变动以及另需增加转换设备等原因,扩大数量乃至正线全部铺用须经历较长过程。为此研究改进固定型辙叉结构仍是国外铁路重要课题。

在既有线改造中,前苏联广泛采用的P65钢轨1/11道岔(快速型)的辙叉主要还是高锰钢整铸结构。法国则除高速线以外的干线均采用高锰钢整铸辙叉,在优化材质和铸造工艺的同时,,通过结构分析改进设计。美、英及前苏联进行辙叉表面爆炸硬化。使用统计表明,可延长寿命30~50%。日、奥、法等国研究并采用高锰钢与炭素钢通过长20mm的铬基介质插入段的焊接技术。

此外鉴于高锰钢铸造缺陷难以克服,近20余年来,德、英、日、奥还发展低合金钢焊接辙叉(固定型),在提高结构整体性、耐磨性及抗疲劳性等方面有一定效果。 10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四)护轨部分

固定型辙叉必须设置护轨。[www.61k.com)国外多采用专门轧制的特种断面护轨。法、德、波的UIC60型护轨断面呈槽形,面高于走行轨15~20mm,两者不相联结。前苏联的KP65护轨,顶面高于走行轨22mm,两者通过间隔铁联结。日本采用H型护轨结构,用普通钢轨制造,顶面高于走行轨并互不联结护轨与其支撑之间设置弹性缓冲件,以改善护轨的工作条件。

(五)其他

1、国外道岔导曲线外轨均不设置超高。

2、法、英、日及前苏联(P65轨1/11道岔[快速型])均设置与区间轨道相同的轨底(顶)坡。

3、为使道岔能适应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的铺设需要,道岔钢轨接头的焊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日、德、法分别就地进行气压焊或铝热焊消灭道岔区的钢轨接头(绝缘接头采用胶结)。可动心轨辙叉采用加长翼轨并在直股设置伸缩斜接头。在尖轨跟部用限位器代替了辙跟间隔铁以解决钢轨温度力的传递问题。

4、道岔区有采用弹性扣件的趋势。轨下除金属垫板外,多设弹性垫层,德国采用弹性滑床板解决尖轨和心轨与关联部件(基本轨和翼轨)的基础刚度相近的问题。弹性扣件和垫层在轮轨相互作用力传递过程中能起到吸收高频振动分量的作用。

(六)轨下基础

道岔区的轨下基础传统以木岔枕为主,但英、俄、德、法等国铁路正积极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岔枕,其中有埋设于混凝土基础内的混凝土岔枕及铰式混凝土岔枕等结构。

三、道岔可动部件的转换

道岔可动部件(尖轨、可动心轨)的转换设备除需提供足够的转换力外还需确保锁闭可靠及表示明确。既有线适应客运提速、货运重载条件的正线道岔,其可动部件大多为弹性可弯式。因此,国外对转换技术及设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以下趋势:

1、对可动部件实施多点牵引。

2、法、德、奥、英的道岔,采用楔型燕尾锁或钩型锁等外锁闭转换系统,并辅以密贴监视器。正线道岔均为不可挤型。日、俄道岔的转换设备为内锁闭方式。

11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3、尖轨采用分动转换方式,即两尖轨之间不设联结杆,有利于工作尖轨在完成转换后保持应有的位置,并可减小转换附加阻力。[www.61k.com)

4、采用减磨措施以降低可动部件的转换阻力,有用聚四氟烯喷涂于滑床板顶面以减小滑动磨擦系数,也有专门设置的滑轮装置。

第五节 当代中国道岔制造技术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制造技术的进步,道岔加工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公司也在加工手段上新增了5000T油压机、闪光焊机、胶结绝缘生产线、400T静压校直机、21米数控铣床、15米数控铣床、9米数控铣床等多台先进设备,可以完成当代道岔制造所需技术和工艺。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和检测手段,以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如高锰钢辙叉爆炸硬化工艺、6MV回旋加速器探伤设备,使高锰钢辙叉寿命和质量的延长和稳定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在合金钢辙叉、尖轨的全端面数控加工、大号码道岔制造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和世界道岔研究开发、制造发展同步。

第二章 既有道岔概论

一、 我国铁路单开道岔类型

(一) 按钢轨类型分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单开道岔有43、50、60和75kg/m钢轨道岔。

(二) 按道岔号数分类

GB1246——76规定的标准轨距铁路道岔号数系列为6、7、9、12、18和24号单开道岔。我国营业铁路干线常用的单开道岔为9和12号,18号道岔用于侧线速度较高的地段,24号道岔尚未使用,6和7号道岔为工矿企业常用的小号码道岔。

(三)按道岔平面型式分类

单开道岔按其平面型式主要有直线尖轨、直线辙叉的单开道岔;曲线尖轨、直线辙叉的单开道岔;曲线尖轨、曲线辙叉的单开道岔等。我国常用的单开道岔采用前两种型式。

(四)按转辙器结构型式分类

1.按尖轨断面型式分为普通钢轨断面和特种钢轨断面的单开道岔。

12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2.按尖轨跟端结构型式分为间隔铁式(活接头式)和可弯式的单开道岔。(www.61k.com)

(五)按辙叉结构型式分类

按辙叉结构型式。单开道岔可分为固定型和可动心轨型单开道岔。固定型又分为钢轨组合式、高锰钢叉心组合式和高锰钢整铸式;可动心轨型又分为钢轨组合式和高锰钢整铸式的单开道岔。我国铁路现在主要采用固定型辙叉的单开道岔。

(六)按岔枕类型分类

单开道岔按其使用的岔枕类型分为木岔枕道岔和钢筋混凝土岔枕道岔。

(七)按设计年限分类

解放后我国相继设计了“55”型、“57”型、“62”型、“75”型、“92”型和提速道岔

二、我国单开道岔的平面型式及其主要尺寸的采用

我国“75”型和“92”型两种道岔系列的单开道岔,采取了不同的平面型式,主要尺寸也不相同。

“75”型道岔的平面型式和主要尺寸,基本上是在“57”型道岔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国50~60年代根据当时机车车辆轴重(≤21t)、行车速度(≤100km/h)、钢轨类型(最重的轨型是50kg/m轨)和道岔加工水平(没有特种断面钢轨,高锰钢整铸辙叉刚刚起步)等条件的制约,“57”型道岔采用了直线型尖轨和直线型固定式辙叉,以后经过“62”型及“75”型两次修改,其9号和12号两种单开道岔只是在结构上作了加强,平面型式和主要尺寸始终未改变。“75”型道岔的直线尖轨和直线型辙叉具有加工简便、互换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缺点。

1.“57”型道岔的钢轨接头为“双拼枕木”支接式,“62”型及“75”型改为悬接式接头以后,岔枕间距不匀,小到480mm,大到580mm。

2.“57”型道岔采用组合式辙叉,所以辙叉跟距较短,“62”型及“75”型采用高锰钢整铸辙叉以后,辙叉跟端只能安设两块夹板,造成维修困难。

在设计“92”型道岔时,针对“75”型道岔存在的缺点进行了修改。现将50kg/m及60kg/m钢轨“92”型9号和12号单开道岔的平面型式和主要尺寸变化情况介绍如下。

1.“92”型9号单开道岔仍按直线尖轨和直线辙叉设计,但因60kg/m钢轨轨底

13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较宽,因此“92”型9号单开道岔尖轨长度由“75”型的6250mm加长为6450m(50kg/m轨及60kg/m 轨长度相同)。[www.61k.com)辙叉跟端采取左右分开用4块夹板联结方式,60kg/m钢轨9号辙叉跟距由2050mm增加为2771mm,道岔全长延长721mm。“92”型50kg/m钢轨9号辙叉则因考虑与既有道岔互换,仍维持2050mm不变。

2.“92”型l2号道岔主要用于正线。为适应我国铁路运量不断增长,过岔速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在道岔平面和主要尺寸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 采用半切线型可弯式曲线型尖轨,取消了活结头,导曲线半径由330m改为

350m。

(2) 辙叉跟长由2708mm改为3800mm,采用全夹板连接,提高了接头强度。

(3) Q值由2650mm改为2850mm,枕木间距改为 525~530mm,以适应砼枕道岔的需

要。

第三章 道岔病害整治和养护维修

道岔设备较一般线路构造复杂,弱点较多,因而容易产生病害。产生病害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些是互为因果的。为了保持道岔的轨距、间隔、方向、水平、高低及各部尺寸等的良好状态,必须掌握规律,分析造成病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和整治措施,提高养护维修质量。

第一节 产生道岔病害的主要因素

产生道岔病害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铺设位置和各部尺寸不符合规定;道岔在列车车辆的动力冲击作用下发生的尺寸和结构变形;养护维修不当与自然侵害等等。

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又可分为不可避免或暂时难以避免的弱点和可以通过改造消除的缺陷两种。随着各种新道岔的问世,很多结构上的缺陷已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

一、道岔结构缺陷

道岔本身结构特点所带来的主要缺陷,一般有以下各点。

1.“75”型及“75”型以前的各型道岔普遍使用直线型尖轨。这种尖轨转辙角较14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大,车轮从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列车急骤地改变运行方向,车辆冲击尖轨,从而对轨道产生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www.61k.com]

2.尖轨经刨切后断面削弱,且只有连接杆和跟端结构(活接头)将其连接组成框架,在其全长范围内没有扣件将其固定在岔枕上,加上尖轨高于基本轨,当车轮通过时,尖轨容易发生跳动、横移和爬行,增大了尖轨尖端被轧伤的可能性。

3.导曲线半径小,且无超高,因此轨距、水平、方向难以保持。

4.从尖轨尖端起到导曲线终点止,轨距、方向和高度变化迅速,轨距、水平递减率较大,列车通过时对道岔的横向和纵向冲击力大于普通线路。

5.固定型辙叉存在轨线中断的有害空间,车轮在辙叉翼轨与心轨间过渡时,由于高低和横向不平顺,对辙叉的翼轨和心轨的冲击明显大于普通钢轨接头,使翼轨与心轨容易被轧颓或轧伤。

6.连接曲线与导曲线合成一对反向曲线。方向不易保持。导曲线无缓和曲线,始终点处发生横向冲击。

7.道岔从转辙器到辙叉间,联结零件较多,容易发生松弛失效。同时钢轨密集、岔枕间隔窄小,给捣固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轨道坑洼,方向不良,助长爬行,破坏轨距,加剧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二、道岔各部分结构缺陷

(一)转辙器

1.切轨底基本轨的轨底切口处容易折断。

2.尖轨跟端无桥型垫板,尖轨跳动,轨距不易保持。

3.尖轨尖端降低值过小,实际尖端过宽,容易被轧伤,并有被车轮爬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可能。

4.直尖轨长度过短,转辙角过大,侧向过岔速度受限制。

5.尖轨跟端轮缘槽过窄时起护轨作用,接头容易损坏,过宽时转辙角增大。

6.尖轨跟端螺栓无套管,螺栓帽上紧则妨碍扳动尖轨,松开时尖轨跳动及横移。

(二)导曲线

1.缺少连接铁板和通长垫板,容易发生横向移动。

2.导曲线位置不正确,没有按支距做好圆度,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15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三)辙叉及护轨

1.钢轨组合辙叉长心轨尖端未淬火。(www.61k.com]

2.翼轨上未堆焊加高,车轮到辙叉心突然下降,轧伤心轨尖端。

3.组合辙叉下面没有大垫板。

4.辙叉各部分间隔尺寸不适当,如翼轨轮缘槽过宽过窄过宽时减少了车轮踏面与翼轨的接触面积,使翼轨迅速磨耗,同时车轮过早地离开翼轨,加重了心轨尖的负担,过窄时某些轮对通过辙叉时发生撞击,增加阻力,消耗动能,影响速度。

5.翼轨与心轨采用切轨底式结构,容易折断。

6.长心轨与短心轨接触位置太靠前,长心轨切割过多,强度减弱,容易折断。

7.翼轨的咽喉尺寸过小,弯折点设置位置不当,引起严重磨耗,导致轮背冲击咽喉,影响速度提高。

8.护轨及翼轨开口尺寸过小,缓冲段冲击角过大,甚至没有缓和段,车轮通过时对护轨及翼轨冲击力过大,使护轨及翼轨串动,护轨及基本轨横移,螺栓折断,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三、连接曲线设备缺陷

1.有的辙叉后无夹直线或夹直线过短,过车摇晃。

2.连接曲线设超高时,顺坡距离不够。

3.连接曲线末按规格位置设置,方向不圆顺,过车摇晃。

4.有的连接曲线钢轨下木枕无垫板,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第二节 道岔整体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列车车轮对道岔的冲击,虽不可避免,但通过对某些构造上缺陷进行改造加强并加强养护维修,消除道岔前后50m范围内线路方向、水平、高低不良及大轨缝等病害,就可以使道岔保持良好状态。

一、道岔方向不良

(一)产生原因

1.忽视道岔的整体维修,忽略道岔前后线路,造成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顺;通过列车时发生剧烈冲撞,方向与轨距发生变化。

16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2.道岔的铺设位置不正确,养护维修时又未考虑大方向,随弯就弯,逐渐使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吻合,使列车发生折角运行,增大了车轮对轨道的冲击,造成道岔位置前后、左右错位,轨距和各部间隔尺寸不合,加重了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www.61k.com]

3.作业方法不合理,在整正道岔各部分轨距及间隔时,错误地迁就导曲线或辙叉,使支距、轨距硬性凑合,造成各接续部不圆顺。

4.曲基本轨未进行弯折或弯折点位置不对,使尖轨前端递减距离和方向难以保持,尖轨尖端和中部轨距变小,尖轨跟部与导曲线连接方向不顺,直股基本轨尖轨尖端处方向不良。

5.捣固不实。由于道岔在构造上的特点,转辙器、导曲线与辙叉部分钢轨密集,岔枕间隔较小,岔枕间安装有转辙设备、尖轨连接杆、导曲线轨距杆,使扒碴与捣固作业不易进行,加上道岔直股与曲股的运量不均衡,捣固质量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加剧列车通过的摇摆和冲击,增加破坏方向的横向推力,方向容易变化。

6.道碴不足,夯实不好。由于转辙器部分有转辙机基础角钢、转辙拉杆、尖轨连接杆,机械转辙地段还有导线或导管,这些都影响道碴的补足,加上运输部门往往将枕木盒石碴掏空以防积雪影响转辙,以致道岔内往往道碴不足,加上夯实困难,降低道床阻力,方向难以保持。

7.各部分钢轨及其零件和岔枕联结不好,也可引起一系列病害,如基本轨横移、轨距变化超限、轨道爬行、零件磨耗折损等,导致方向不正。

8.其它诸如尖轨方向不正;护轨、翼轨喇叭口坡度过陡,位置不合;辙叉咽喉过窄;轮缘槽宽度不合;轨距、间隔不对,轨距递减不良等,都能加剧车体的摇摆和车轮的冲击,破坏道岔方向。

(二)预防整治措施

1.做好道岔前后50m线路的整体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在着手防治道岔病害时,先做好线路前后方向,再进行道岔方向的整正。

2.做好直股基本轨方向,拨好道岔位置。道岔上的轨距,单开道岔导曲线支距,均以直股基本轨为基准,因此维修道岔时应首先拨好道岔的直股基本轨方向。整治位于道岔群中间的道岔方向时,如果前后、左右串动的牵涉范围较大,应事先进行测量,全面布置好道岔群位置,再进行道岔的拨正。

17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3.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www.61k.com]转辙部分轨距变比多,递减距离短,要正确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方能保证转辙部分的轨距和方向的正确。

50kg/m、43kg/m钢轨的“57”型、“62”型和“75”型9号和12号单开道岔曲基本轨的弯折点均有三点。

4.加强捣固作业,除按照普通轨道对手工捣固的规定进行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道床以优质较小规格道碴为宜。捣镐应采用较普通捣镐两侧各加长150mm的长脖镐。另外,应据岔枕间隔宽窄及各部分受力情况,适当调整与增加镐数,力求质量均衡。

5.补充夯实道床,道岔转辙部分设置转辙杆、连接杆,各枕木孔道床应比岔枕顶面低50~60mm,并夯实道床。

6.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充分发挥各种扣件固定钢轨位置的作用。消灭不合格道钉,对转辙器、辙叉、护轨各部分,应使用足够长度的道钉。及时补充、更换与整修零件,消灭三道缝,防止基本轨横移动。

二、道岔爬行

线路爬行是线路上的严重病害,是线路上百病之源。由于道岔构造本身的特点和弱点,爬行对于道岔的危害性更大。接头缝隙挤瞎或拉大,就会造成钢轨及其零件的严重磨损甚至折断,拉弯道钉与扣件,拉斜、拉坏岔枕,破坏道岔轨距和方向等一系列病害,并影响转辙器、活动心轨钝角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的密贴和锁闭。

(一)产生原因

1.道岔前后线路防爬锁定不良,或道岔与无缝线路间缓冲轨轨缝不足影响到道岔,而道岔的转辙器和辙叉部分不能安装防爬设备,任何一条线路发生的爬行均集中到道岔,引起严重爬行。

2.捣固不实,道床不足,夯实不好。

3.尖轨跟端螺栓不紧或失效,造成尖轨爬行。尖轨跟端的双头螺栓或套管不紧、失效或缺落,使失轨发生前后串动而爬行。

4.联结零件失效与缺少,道钉、扣件等零件失效与缺落后,减弱防爬阻力,助长轨道爬行。

5.轨缝过大,不正确地使用短轨,造成接缝过大,经车辆冲击产生爬行。 18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6.驼峰编组场的峰下岔群位于较大坡道上,易于爬行。[www.61k.com)

(二)顶防整治措施

1.按规定在道岔上及其前后线路上安装足够的、有效的防爬设备,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与绝缘接头前后各75m地段,增加防爬设备数量。

2.加强捣固,填满夯实道床。

3.整修尖轨跟端双头螺栓,及时更换磨损失效螺栓或套管,同时堆焊、整平磨损的间隔铁、夹板和螺栓孔。

4.加强联结零件的养护维修,发现松弛及失效零件,及时紧固或更换。

5.消灭大轨缝,更换长度不足的短轨,消除因爬行而拉大的轨缝,补足并上紧防爬设备。

三、零件松动、失效和缺落

(一)产生原因

1.养护不良,助长零件失效。如道床捣固不彻底,使道岔各部分出现暗坑、吊板,加大了过岔列车对线路的冲击,道岔震动加剧,零件由松动而失效。

2.忽视零件的及时整修,日常养护时检查漏项,制订作业计划时,末按项认真调查,应整修时长久放置不管,引起零件失效。

3.技术作业不良,不明确零件作用和规格。不熟悉正确的零件安装作业方法,造成安装错误,违章作业而破坏其他零件,造成新病害。

(二)预防整治措施

1.重视综合性整体维修,加强零件的养护维修。按标准图和有关规定,逐组按项对照调查,列入作业计划,逐项整修。根据岔枕间隔窄小的特点。采取适应的排镐方法和镐数。

(1)尖轨跟端两根岔枕,辙叉底部所有岔枕各加打两个斜镐窝,每个斜镐窝加打6镐.

(2)尖轨部分每根岔枕加打一个斜镐窝,对起道的岔枕加打6镐,不起道的岔枕加打4镐。

(3)尖轨接头后及辙叉接头前后两轨底间距离狭窄地段,不能将两股钢轨分别打四面镐,只能在两轨外侧对打四面镐。为消除轨底空隙,加打一个斜镐窝,起道的岔

19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枕每个斜镐窝加打6镐,不起道的岔枕加打4镐。(www.61k.com)

(4)对于尖轨跟端以后及辙叉前后端的钢轨轨底分开距离在131~400mm地段,据其间距逐渐增宽的情况,依次增加镐数。

(5)根据道岔各部分受力情况,分别调整与增加镐数。导曲线部分中间两股钢轨下岔枕受力较大,如捣固不良,往往容易发生岔枕弯曲病害,因此对两股钢轨每面应增加2~4镐。辙叉部分的护轨基本轨,在轨距线内侧由于有护轨,捣固时轨底不容易捣实。而且基本轨受垂直压力作用,护轨不承受垂直压力作用,所以护轨垫板往往倾斜,护轨常发生高起,应在这部分每根岔枕增加一个斜镐窝,但不增加镐数。

2.健全检查整修制度。

及时发现病害,及时进行整修,经常保持零件的完好状态。

3.严格要求正确作业方法,熟悉道岔各部分零件的作用,认其执行单项技术作业标准,预防病害的发生。

第三节 道岔各部分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一、转辙器

(一)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较长距离不密贴

这种病害在行车线上铺设的单开道岔与交分道岔上是常见的,应视不密贴原因作不同处理。

1.产生原因

(1)尖轨50mm断面内刨切长度不够。

(2)尖轨顶铁过长,尖轨补强板螺栓凸出。

(3)扳道器或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拉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4)基本轨弯折点错后。.

(5)钢轨内侧有飞边。

(6)基本轨横向移动。

(7)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

(8)第一、二位连接杆与尖轨耳铁连接的距离不合适。

(9)基本轨、轨撑、滑床板挡肩之间有离缝。

20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2.预防整治揩施

(1)对刨切长度不足的尖轨再作刨切。(www.61k.com]

(2)顶铁与补强板螺栓可作打磨、焊补或更换。

(3)调整扳道器或转辙机及尖轨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4)拨正基本轨方向,矫正弯折点的位置和矢度。

(5)打磨基本轨内侧飞边。

(6)打靠道钉,消除假轨距。

(7)调直尖轨或基本轨,拨正方向,改好轨距。

(8)调整连接杆的长度,改变尖轨耳铁的孔位或者加入绝缘垫片,误差较大时更换尖轨耳铁或方钢。

(二)尖轨跳动

当车辆通过转辙器时,尖轨跟部受外力作用而致尖轨跳动,但不同道岔跳动的程度各不相同,尤其是长度为6.250m以下的尖轨,此种病害更为明显。

1.产生原因

(1)尖轨跟部连接零件磨耗,特别是间隔铁、夹板、尖轨螺栓孔和双头螺栓磨耗。

(2)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等缺少和失效。

(3)捣固不均匀,岔枕弯曲,有吊板。

(4)跟部接头错牙。

(5)尖轨中部滑床板拱腰。

(6)尖轨拱腰。

2.预防整治措施

⑴焊补或更换间隔铁、夹板,更换磨耗的双头螺栓。

(2)增补整修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进一步采取尖轨防跳措施。如在基本轨轨底增设尖轨防跳器。或将尖轨连接杆两端安设防跳补强板,使其长出部分卡在基本轨轨底,以防尖轨跳动。

(3)加强尖轨跟部捣固,消除吊板处所,使轨底坚实,强度均衡。

(4)消灭接头高低、左右错牙。

(5)整治拱腰滑床板。

21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6)整治拱腰尖轨。(www.61k.com)

(三)尖轨轧伤与侧面磨耗

尖轨轧伤多发生在尖轨尖端断面比较薄弱部分,当轧伤的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车轮就有爬上尖轨的危险。轧伤范围一般发生在距尖轨尖端1m长度以内,300mm内较为明显,轧伤垂直深度很少超过20mm,曲股尖轨多于直股尖轨。

1.产生原因

(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2)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3)尖轨跳动。

(4)尖轨顶铁过短。

(5)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

(6)尖轨前部顶面受车轮踏面和轮缘的轧、挤、碾作用。

2.顶防整治措施

(1)按照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与滑床板不密贴和尖轨跳动等病害的整治办法,进行综合整治。

(2)尖轨顶面有飞边时,进行打磨。

(3)尖轨顶铁过短时,加长顶铁,使尖轨尖端不离缝。

(4)将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与轧伤的尖轨同时更换,或采取焊补办法加强。

(5)导曲线可根据需要,设置6mm的超高,在导曲线范围内按不大于2?顺坡,严格禁止列车超速。

(6)必要时安装防磨护轨,减少尖轨侧面磨耗。在弯股基本轨里口,尖轨尖端前安装防磨护轨。

(四)尖轨中部轨距小

尖轨中部轨距小至1430mm以下时,将危及行车安全。这种情况多发生在7.700m及以上长度的尖轨。

1.产生原因

(1)

(2)

22 尖轨刨切不合标准。 尖轨密贴长度不足。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3)

(4)

(5) 尖轨中部反弹。(www.61k.com] 尖轨动程小,非作用边被磨耗。 中部连接杆尺寸过小。

2.预防整治措施

(1)

(2)

(3) 刨切尖轨,使其与基本轨密贴,矫直弯曲变形的尖轨。 消除尖轨中部弹性矢度。 调整连接杆、拉杆的长度。

(五)尖轨拱弯

尖轨拱弯是指尖轨拱腰和尖轨侧向弯曲。尖轨拱弯在型号较小、尖轨较短的道岔上较普遍。

1. 产生原因

⑴尖轨刚度较低。

⑵尖轨尖端和跟端道床捣固不实。

⑶尖轨尖端和跟端所受冲击力大于中间部分。

⑷尖轨在制造和运输装卸过程中形成的拱弯。

2. 预防整治措施

⑴将拱腰尖轨拆下来运回段修配厂,采用气体火焰调直和烘炉加热调直两种方法,调直拱腰尖轨。

⑵为节省时间,现场通常采用在轨道上调直拱腰尖轨的方法,一般使用30-50t液压尖轨调直器。

这种工具构造简单,操作方便,除防护人员外,只需4人即可进行。利用列车间隔施工,设好防护后才能进行。调直时采用的调直量,一般为拱腰量的三倍左右。

⑶侧向弯曲尖轨的调直,一般可用调整连接长度的方法进行。

弯曲长度不超过1m时,只在弯曲顶点直一次即可。弯曲长度为1-2m时,要根据弯曲形状按图示顺序进行调直。

(六)尖轨扳动不灵

1. 产生原因

⑴尖轨爬行,两股前后不一致。

23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⑵拉杆或连接杆位置不正。[www.61k.com)

⑶尖轨跟端双头螺栓磨损或间隔铁夹板磨耗严重,螺栓上紧后影响尖轨扳动。 ⑷基本轨有弯,滑床板不平直。

⑸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减弱了尖轨整体框架的刚性。

2. 预防整治措施

⑴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当位置,并将尖轨跟端螺栓方正,锁定爬行。 ⑵摆正拉杆或连接杆位置。

⑶焊补或更换已磨损超限的双头螺栓、间隔铁和夹板。

⑷整平不平直的滑床板。

⑸保持尖轨跟端轨缝不超过设计规定,不允许挤成瞎缝。

(七)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这种病害会使列车通过时尖轨上下跳动,尖轨与基本轨离缝,很易轧伤尖轨,还能使滑床板和尖轨跟端螺栓受到损伤,道岔扳动也不灵活。

1. 产生原因

⑴尖轨拱腰。

⑵滑床板弯曲。

⑶岔枕变形和岔枕吊板。

⑷滑床台磨耗或塌陷。

⑸基本轨有弯。

⑹捣固不实。

2. 预防整治措施

⑴刨切尖轨,使其与基本轨密贴,矫直弯曲变形的尖轨。

⑵消除尖轨中部弹性矢度。

⑶调整连接杆、拉杆的长度。

(八)尖轨动程过小

单开道岔或其它类型道岔的尖轨动程常有不标准的情况发生,尤其是曲尖轨。动程过小是造成双尖轨横向摆动的主要原因,车轮冲撞尖轨的机会增多,不利行车,必24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须按照直尖轨或曲尖轨的标准动程作适当调整。(www.61k.com]

1. 产生原因

⑴第一位连接杆过长。

⑵转辙机与道岔拉杆调试位置不适当。

⑶尖轨耳铁加垫过厚。

2. 预防整治措施

⑴调好基本轨方向,使之达到要求标准。

⑵高速尖轨尖端第一连接杆处尖轨与基本轨的距离,使之合乎规定要求。

⑶对第一连接杆的距离尺寸,在电务人员配合下,调试合适后,即可固定下来,使动程合乎标准。

(九)三道缝

三道缝的概念,一是基本轨底边与滑床台槽边的缝隙超过1mm以上,;二是基本轨的颚部与外侧轨撑不密贴,缝隙超过0.5mm;三是基本轨轨撑与滑床板挡肩不密贴,缝隙超过0.5mm。

1. 产生原因

⑴滑床板本身不平直,轨撑的外形不标准,组装不合适。

⑵道岔爬行,滑床板和轨撑磨耗。

⑶基本轨横移及方向不良。

2. 预防整治措施

⑴从道岔的养护维修及道岔加强两方面进行整治,先把道岔位置拨正,使道岔的方向、高低处于良好状态,把转辙部分捣固坚实。

⑵焊补整修磨损挠曲不平的滑床台,更换磨耗严重的滑床板,使滑床板平直,并达到规定的厚度。

⑶用加铁块的办法焊补滑床板挡肩,使滑床台槽边与基本轨底边密靠。 ⑷在轨撑与滑床板间用18mm以上直角的竖螺栓连接。

⑸用螺纹道钉将轨撑、滑床板与岔枕联结成一整体,避免用道钉钉在枕木上。 ⑹用水平螺栓将轨撑横穿在基本轨腹部,牢固地联结在一起,个别尺寸不合标准的轨撑应换掉。

25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⑺AT型单开道岔采用可调分开式扣件,对防止基本轨外移效果很好。[www.61k.com]

二、辙叉及护轨

㈠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

1.产生原因

⑴车轮从心轨上通过辙叉有害空间向翼轨过渡,或从翼轨向心轨过渡时,在较大的车轮冲击作用下,翼轨和心轨便产生严重磨耗和伤损。

⑵磨耗和伤损常发生在翼轨弯折处和心轨断面30~40mm处,因为此处受到车轮冲撞震动的力量比较大。

⑶辙叉心处的岔枕经常发生吊板,当列车高速通过时便会出现辙叉连同岔枕上下起伏颤动,因而在下部破坏了道床基础的坚实性,引起排水不良、翻浆冒泥,在上部加重了翼轨和心轨的严重磨耗和损伤。

2.预防整治措施

⑴针对辙叉底部存在的空洞和吊板,加强辙叉底部的捣固,特别是叉心和辙叉前后接头处的捣固。

⑵辙叉底板较宽,岔枕间距小,不好捣固。有时采取冒起道钉,抬起辙叉,在适当位置用垫板垫高3~5mm,然后撤除一根岔枕,用起道机抬起岔枕进行捣固。这样逐根进行,既能整治弯曲岔枕,又能提高捣固的坚实程度,提高辙叉基础强度。

⑶借助于有计划更换岔枕的机会,彻底加强辙叉底的捣固。

⑷利用翻转岔枕的办法,均匀地进行辙叉底捣固。

⑸运用经常保养中积累的经验,在辙叉底岔枕顶面垫胶垫,以缓冲受力,处长辙叉和岔枕使用寿命。

⑹了为保持辙叉的整体稳定性,锰钢整铸辙叉与岔枕间需用螺纹道钉固定。 ⑺钢轨组合辙叉底部和前后接头,应铺设大垫板和接头桥型垫板,用竖螺栓和板把辙叉固定在垫板上,如AT型道岔那样,加强辙叉的整体稳定性。

⑻在辙叉部位的岔枕上,安设特制铁座,用弹条Ⅰ型扣件固定辙叉位置。弹性扣件扣压力大,既可防止辙叉横移,又可防止纵爬,对稳固辙叉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㈡辙叉偏磨

1.产生原因

26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辙叉偏磨主要是指单侧通过列车次数较多,造成辙叉偏沉或一侧偏磨,水平和轨距不合标准,岔枕弯曲。[www.61k.com]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对偏磨的辙叉进行焊补。

⑵有条件时,可倒换方向使用。

⑶加强偏沉部位的捣固,但需兼顾辙叉的水平状态。

㈢固定型钝角辙叉撞尖

1.产生原因

⑴钝角辙叉的护轨折角被轮背磨成圆弧,缩小了护轨作用,增大了有害空间的长度。

⑵钝角辙叉位置偏离菱形短轴而形成错位,造成车轮不能自护的一段有害空间,带来了撞尖的可能性。

⑶钝角辙叉轨距、轮缘槽宽不符合标准,影响查照间隔,造成撞尖。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在养护维修中经常检查,及时焊补被磨耗的护轨折角。

⑵铺设、更换和养护维修时,保证两个钝角辙叉的位置准确,不偏离,不错位。 ⑶对于固定型钝角辙叉,经常保持轨距为1440mm,轮缘槽宽为44mm。

⑷属于道岔构造上的缺陷或铺设施工遗留下来的病害,则应有计划的在构造上进行综合改造。

㈣辙叉轨距不合标准

1.产生原因

⑴辙叉翼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大于1348mm。

⑵辙叉心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小于1391mm。

⑶一般情况护轨轮缘槽宽度不在42~44mm范围内。

⑷辙叉心时论尖端至心轨宽50mm处,轮缘槽宽超出45~48mm范围内。 ⑸轨距及水平超限。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先拨正直股方向,改好辙叉心轨50mm断面处轨距。

27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⑵调整辙叉和护轮轨轮缘槽的尺寸,使其达到标准,即护轨轮缘槽在42~44mm,辙叉心轮缘槽宽度在45~48mm范围内。(www.61k.com]

⑶钢轨作用边有飞边时,用电砂轮进行打磨。心轨、翼轨伤损处可焊补。 ⑷为加强辙叉和护轨的整体联系,必要时可在护轨处增设轨撑加固。

⑸在整修查照间隔尺寸时,必须兼顾查照间隔1391mm和护背距离1348mm两个数值。

⑹整治超限时,必须在轨距和方向良好的前提下,通过高速护轨和轮缘槽、改动轨距来解决。

第四章 提速道岔及200km以上道岔的安装、调试

60kg提速道岔及VZ200道岔是集发达国家道岔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结合我国道岔研究、设计、制造者及用户的智慧之大成,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全新道岔。

一、该系列产品的特点及技术特性。

1、岔内设置:1:40轨底、轨顶坡,与区间线路轨底坡一致。

2、岔内轨距全部1435mm(构造加宽除外)。

3、可实现跨区间无缝线路。

4、全面采用弹性扣件。

5、尖轨采用半切线AT轨、岔内钢轨全长淬火。

6、辙叉为可动心轨辙叉或优质高锰钢整铸机加工辙叉;砼枕、木枕均可选择。

7、尖轨转换为分动外锁闭,更加有利于行车安全。

8、道岔均在厂内进行详细的检测和试铺,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技术特性及产品品种。

道岔允许通过速度直向,60-12号旅客列车为160km/h,货物列车轴重为23T时120km/h,25T时为90km/h,侧向:50km/h,60-9号、35km/h;60-18,75/h。

2、道岔全长

60-12固37.8m

60-9固29.7m

28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60-18可动60m

60-12可动43.2m

3、尖轨、基本轨长度

60-12 尖轨 12.4m

基本轨16.792m

60-9尖轨 直13456m

曲13465m

基本轨直16.432m

曲16.442m

60-18 尖15.680m

基19.192m

4、重量(不含岔枕、转换设备及非金属件)

60-12固、砼 18.1t 19.4t

可动心轨21.9t 23.4t

砼枕比重 148kg/m

为了保证上述特点与技术特性,我厂自96年首组提速道岔试制成功以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制造精品道岔,保障干线提速满足用户要求,先后不断完善工艺,提高设备加工精度,制作了大量的工装、刀具,使道岔制造步入崭新的阶段,尤其在轨件加工上,工厂投入巨资改造更新设备,先后完成了亚洲最长的15m、21m、9m数控铣床,使轨件加工进入了数控化阶段,有利地保障了产品加工质量。[www.61k.com]

二、提速道岔的到站装卸和贮存

1、道岔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长度大于等于15米的配轨及箱装零件,都应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装卸。起吊时绳索的吊点应布置在工件重心的两侧,不允许单点起吊。起吊时,应缓缓起落,防止工件碰摔。

2、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装卸有困难时,用人工滑杠卸车,必须控制好工件的下滑速度,不宜过快。滑杠下端必须放置缓冲垫物,避免撞伤道岔部件,尤其应加强保护可动心轨第一、第二牵引点转换凸缘,不得将其撞坏;工件着地点的地面应在卸车前

29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平整好。[www.61k.com]对于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组装件、落地点必须是工件的底平面,防止工件侧面先着地致使工件变形。

3、卸下的道岔主要部件应堆放在平整的场地,不得随意堆放以免产生变形,造成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的不密贴。

4、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的技术状态在出厂时已经组装调整好,为保持其技术状态良好,必须整体卸车。

5、混凝土岔枕应使用起重机械装卸,装卸时应轻吊慢放,避免互相碰撞,发生碰伤或折断。

6、采用滑杠人工卸枕时,岔枕下滑速度不宜过快。滑杠下端应放置缓冲垫物。岔枕落地后应及时移开,然后方可滑卸另一根岔枕。

7、岔枕运输、装卸和堆放时,要有防止套管内侵入泥土等杂物的保护措施。

三、道岔的铺设、安装、调试

1、道岔预铺的选址,尽可能地选在所替换道岔的临近处。场地面积:长×宽应不小于:60-12固定型,42m×5m,60-12可动心轨型,50m×6m;60-9号,33×5m,60-18可动心轨辙叉单开为63×6m。

2、道外预铺搭置的台位应坚固、平整。转辙器部位、可动心轨辙叉部位的台面尽可能地使其成水平状。

3、岔枕按直股钢轨上所做出的岔枕间距标记摆放。应先确定左、右开别。尖轨、基本轨组件,辙叉件所装的垫板因装卸搬移而引起窜离岔枕间距标记时,应先将垫板归位到标记位置处。其它的安装件应在上轨前安装于枕木上。

4、尖轨、基本轨组件,辙叉组件,为装配状态。已在厂内组装调试好;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将组件拆卸成零件。

5、组件是按每组进行了厂内试铺,铺设时应按对应编号进行铺设,不允许互相窜铺。

6、道岔的端头,两尖轨的端头必须方正, 型弹条轨距块为11,以利于转换设备,外锁闭装置的灵活运动。

7、轨距块的安装规定如下:钢轨工作边一侧,13号轨距块;钢轨非工作边一侧,11号轨距块。可根据方向及轨距要求调整安装各号轨距块。

30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8、弹片安装规则如下:大斜面朝下,小斜面朝上,穿入滑床台板槽孔中,后端顶到挡台。(www.61k.com)

9、销钉的安装规则如下:平面压弹片,园柱面朝上。安装销钉时,销钉应涂上黄干油锤击打入。销钉的安装方向应一致。

10、紧固Ⅱ型弹条的螺栓,其拧紧程度以弹条下颏挨到轨距块为准。安装Ⅲ型弹条时必须使用专用安装工具,严禁使用敲击方法安装弹条。弹条的内圆角边与铁座的边沿应留出8-10mm的空余量。拆卸Ⅲ型弹条时,亦必须使用专用拆条工具。弹条安装后,砼岔枕不许悬空,必须将砼岔枕垫实,以防将弹条张拉变形。Ⅲ型弹条不宜反复拆装,反复拆装次数不得多于三次。

11、防松螺母预拧扭矩为:M20为150N.m;M22为190N.m;上下螺母缝隙为0.5-0.8mm。M24为300N.m,M27为470N.m;上下螺母缝隙为1.2-1.5mm。

12、砼岔枕的Ф30螺栓涂油安装。安装前应检查孔同是否有杂物。

13、顶铁顶不到位,或影响尖轨或心轨密贴时,可增加或减少调整片进行调整。

14、限位器两侧间隙不均匀时,可窜动限位器进行调整。

15、轨距块离缝大于2mm时,可用较厚的轨距块进行调整。

16、滑床台板出现空吊板时,最大可能是道床不平,可通过起、落道进行调整。

17、可动心轨辙叉一侧密贴,另一侧密贴状态不理想时,很大可能是道岔方向不良。应拨正道岔方向使其达到要求。

18、钢轨绝缘由用户自行安装,具体安设方式由用户自由选择。

19、绝缘件必须按规定要求安装,以免引起电务设备的故障。

20、护轨各间隔尺寸可通过加减调整片来达到要求。

21、工务设备安装调试合格后方可安装电务设备。

22、道外预铺完成时,要工、电联合试验和检查全部设备,全部合格后方可上道。上道前应按规定要求标记轨距、支距、查照间隔、道岔间隔、岔位编号等。 几点注意事项:

试铺过程中:

1、起、落道时,整体起落道应整体同步进行。局部起、落道时,起道机轨的布设不应少于两台。

31

道岔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2、道岔预铺完横移时应同步整体横移,以免发生工件窜动,尤其是尖轨基本轨的限位器可临时固定。[www.61k.com)

3、当Ф30螺栓未拧紧时,禁止在轨件上做为支点起落道。以防损坏砼枕尼龙套管。

4、道岔预铺完成后整体移动时,避免急速滑移,以免冲撞损坏道岔。

四、养护维修

1、道岔铺设上道后的一周内,应加强捣固道床。尤其应加强转辙器部分、叉心部分的捣固,使道岔状态尽快处于稳定的状态。

2、滑床台板表面、转动机构、移动工件表面应定期涂抹润滑油。

3、螺纹外露表面应涂防腐蚀油脂。

4、钢轨出现飞边时,应及时进行打磨。

5、应转换设备枕木间的异物,以使转换机构运转灵活。

6、为防止心轨侧磨,应定期检查调整护轨的间隔。

7、定期检查和拧紧各坚固螺栓。

8、定期检查和维护道岔内的绝缘件,以保证信号系统正常工作。

9、定期检查弹片是否出现折断或严重变形,并及时更换。

10、定期检查轨距,若发现轨距出现超差时,可用调整轨距块大小面来调整轨距。 上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将岔前、岔后的枕木按规定换成Ⅲ型砼枕。

2、对于道岔方向、平顺度须认真调整,否则无法控制尖轨、基本轨密贴,对今后维护、保养也极为不利。

3、转辙器、叉心区必须重点捣固,检查尖轨是否落实到滑床板上。

4、检查Q值和电转机安装岔枕是否发生变化。

5、检查顶铁是否有顶死现象。

以上就是我对就道岔的简要介绍,如有不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32

三 : 铁路道岔基本知识

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二章 既有道岔概论…………………………………………………(12)

第三章 道岔病害整治和养护维修……………………………………(14)

第四章 提速道岔的安装、调试………………………………………(28)

附录 常用铁路道岔产品对照表………………………………………(33)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轨道连接及交叉设备的作用

道岔是由一条线路分支进入或超越另一条线路的连接及交叉设备分支。道岔是铁 路轨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铁路道岔与线路的比例,随铁路运量、密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我国是铁 路运量、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铁路道岔数量较多。据 1997 年统计,我国 共有道岔近 14 万组,平均每公里 1.1 组,正线平均每公里 1.8 组。

在铁路道岔上,存在着一些普通轨道上没有的复杂条件。例如固定辙叉存在轨线 中断,尖轨、护轨和翼轨的冲击角远远大于曲线轨道,道岔区的轨道的竖向和横向刚 度变化远远高于普通轨道等。机车车辆在通过道岔时,轮轨间的作用力也就比普通线 路高很多。所以道岔部分的养护工作量要比同等长度的一般轨道多,而道岔主要部件 的使用寿命也要比普通轨道短。由于这些原因,道岔始终被认为是轨道的一个薄弱环 节,并且往往是影响行车安全和限制行车速度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我们把道岔养护 工作重点的原因。

第二节 道岔和交叉分类

铁路道岔设备包括道岔、交叉、道岔与交叉的组合以及其他轨道设备等。

道岔分为单开道岔、单式对称道岔、单式同侧道岔、对称三开道岔、不对称三开 道岔和套线道岔。

交叉分为直角交叉和菱形交叉两大类。

道岔与交叉的组合包括交分道岔、交叉渡线等几种。

其他轨道设备还有钢轨伸缩调节器和铁鞋脱落器等。

第三节 我国铁路道岔发展概况

解放前我国铁路使用的道岔主要依靠进口。解放初期我国有300种道岔。这些道岔由100多种钢轨制造,仅单开道岔就有6、7、8、9、10、11、12、15、16、24号并10种型号,而且即使是同一轨型同一号码的道岔也可能分为多种型式,如40B钢轨8号道岔,就有“旧型”、“新型”、“暂定型”、“战时型”等多种,这就给道岔的养护维修和更换带来极大不便。建国后我国立即着手研制适应我国铁路具体条件的道 岔。现将我国五十几年来道岔发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 “50”型、“53”型、“55”型和“57”型道岔

铁道部于1950年颁发的《铁道建筑标准图集》中,规定了8号、10号和12号等三种号码,38kg/m、43kg/m和50kg/m钢轨等三种轨型共9种单开道岔的型式尺寸,简称为“50型”道岔。

1953 年至 1957 年,铁道部又先后规定了8号、9号、10号、11号和12号五种号码,38kg/m、43kg/m 和 50kg/m 三种钢轨共32种单开道岔,以及与之配套的12种型号的交叉渡线、对称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按照设计年度区分,这些道岔分别简称为“53”型、“55”型和“57”型道岔。其中“53”型道岔的转辙器基本轨为“切轨底”结构,投入运用后折损严重,很快就停止使用,而“55”型及“57”型则大量投入应用。随着这些型号道岔的推广应用和旧型道岔的逐步淘汰,到50年代末,我国的道岔种类由解放初期的300多种减少为44种(不包括当时进口的前苏联产的P50及P43型钢轨9号及11号单开道岔)。

二、“75”型(含“62”型)道岔 “55”型和“57”型道岔的零件强度较低,垫板及滑床板用 150mm×16mm 的扁钢 制造,轨撑为单墙轨撑。在5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使用有5个动轴的前进型机车并且以载重50t及60t的货车取代载重30t的货车以后,“55”型道岔及“57”型道岔的养护难度迅速增加,脱轨事故不断发生,尤其是5动轴机车在8号道岔上脱轨以及4轴货车在交分道岔固定型钝角辙叉上脱轨,成为当时的惯性事故。

为研制适应轴重21~23t, 直向容许过岔速度80~100km的道岔, 1959~1962年, 在铁道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务局、基本建设总局等单位主持下,由专业设计院、山海关桥梁厂、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及各铁路局共同开展了道岔标准化工作。1962年通过了我国第一代标准型单开道岔的设计标准,简称为“62”型道岔,1964年发布了38kg/m、43kg/m及 50kg/m钢轨的9号及12号共6种型号单开道岔的49种铁道部部颁标准(TB399—64~TB448-64)。与过去各型道岔相比较,“62”型道岔的性能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道岔号码由过去的8号、9号、10号、11号和12号5种,简化为 9 号及 12号两种。

(二)“62”型(以及“75”型)道岔的道岔全长、转辙器和辙叉长度与“57”型同号码道岔相同,便于互换。

(三)道岔增设内外轨撑,滑床板、轨撑垫板由150mmX15mm改为 180mmX20mm,单墙轨撑改为双墙轨撑,护轨单螺栓改为双螺栓,与滑床板的联结由道钉改为螺栓联结,提高螺栓等级,因此道岔联结零件强度大幅度提高,稳定性增加。

(四)尖轨补强板厚度由10mm增加到12mm,长度相应加长,护轨与基本轨间隔铁 由单孔改为双孔,导曲线增设轨撑垫板,使道岔稳定性提高,维修量减少。

(五)发展整铸高锰钢辙叉,钢轨组合式辙叉采用短心轨爬坡式,辙叉趾、跟端设桥型垫板,翼轨采用堆焊加高,轨面与护轨轨头侧面进行淬火,耐磨性能增强。

(六)“62”型(含“75”型)道岔系列的9号交分道岔采用活动心轨型钝角辙叉,交叉渡线的钝角辙叉护轨进行堆焊加高,菱形交叉轨距由 1435mm改为1440mm等,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1972~1974 年,针对“62”型道岔在使用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又进行了修改设计,如第一连接杆由扁钢改为方钢,轨撑螺栓直径由18mm改为22mm等,于1975年对道岔的部标准进行修改,同时取消38kg/m钢轨道岔,只保留43kg/m及50kg/m钢轨的9号和12号共4种单开道岔的部标准。至1977年止共颁布了45个部颁标准(TB399-75~TB445—75、TB447-74)。

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还设计和生产了与“75”型9号、12号标准型单开道岔配套的交分道岔、交叉渡线、6号单式对称道岔、18号大号码道岔、三开道岔、混凝土岔枕道岔等配套的“75”型系列道岔。到90年代初期,我国铁路铺设使用的 “75” 型(含“62”型)道岔超过10万组,占全铁路道岔总数的80%以上。

长期的实践证明,“75”型道岔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满足轴重不超过23t、直向过岔速度不超过80~100km/h各型机车车辆安全运行的需要。由于这种道岔价格较低、维修方便、部件互换性强以及在现场已大量使用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75”型道岔仍将在我国铁路上行车速度较低(不超过 80~100km/h)的次要正线和站线以及专用线上大量使用。

三、“92”型(含过渡型)道岔

随着60kg/m钢轨的推广应用,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着手研制与 60kg/m钢轨配套的道岔。考虑到60kg/m钢轨是供重载和较高速度行车情况下使用的,因此设计60kg/m钢轨的配套道岔时,采用了比“75”型道岔更高一级的技术标准。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一)轨型为50kg/m及60kg/m(将来还包括 75kg/m)钢轨,不包括 43kg/m钢轨。

(二)平面布置上采用半切线型藏尖式尖轨、圆曲线型导曲线,道岔除尖轨尖端轨 距加宽2mm外,其余均为标准轨距,以保证高速行车时的运行平稳。

(三)在垂直于轨道方向上,因使用矮型特种断面尖轨,消除了普通钢轨尖轨那种比基本轨抬高6mm的垂直不平顺,在辙叉部分的心轨与翼轨过渡匹配也较“75”型道岔更合理,以保证高速行车时的纵向稳定。

(四)采用矮型特种断面钢轨尖轨,其中60kg/m及75kg/rn钢轨道岔使用6OAT钢轨、50kg/m钢轨道岔使用50AT钢轨。

(五)尖轨尖端采用藏尖式结构,12号单开道岔尖轨跟端采用弹性可弯式结构,9号单开道岔、9号和12号交分道岔尖轨采用间隔铁式跟端结构。

(六)辙叉采用高锰钢整铸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两种形式。 其中高锰钢整铸辙叉采用前后分腿式结构,9号和12号辙叉的跟距分别比“57”型及“75”型道岔同号辙叉长721mm和1092mm。

(七)提高护轨强度和可靠度。护轨有槽型及H型两种。其中槽型护轨采用U1C33号槽钢制造,H型护轨用低一级钢轨制造(例如60kg/m钢轨的辙叉护轨用50kg/m钢轨制造)。为t提高护轨在高速行车时的安全度,护轨轨顶比基本轨轨顶高 12mm。

(八)道岔扣件强度较“75”型有较大提高。例如采用楔型可调式轨撑、刚性分开式弧型扣板式扣件,导曲线部分使用螺纹道钉,取消钩头道钉等等。

此种道岔的研制工作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些关链技术难度较大,所以整个研制时间较长。例如特种断面尖轨跟端加工技术在1986年才通过技术鉴定,用于牵引弹性可弯尖轨和可动心轨的转辙机在1991年才通过鉴定,因此这种道岔在1992年才定型,定名为“92”型道岔。

随着60kg/m钢轨的大量铺设,“92”型道岔在我国已大量推广应用, “92”型道岔已在我国正线道岔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种道岔的主要结构,如矮型特种断面钢轨藏尖式尖轨、H 型(或槽型)护轨、可调式轨撑、整铸前后分腿式高锰钢辙叉或可 动心轨辙叉等等,性能已达到世界铁路90年代水平,因此它将作为我国常速(100~120km/k)和快速(120~160km/h)铁路线路的正线道岔而大量使用。

我国铁路在70年代后期已开始铺设60kg/m钢轨,当时“92”型道岔尚未定型生产。因此我国生产了一批采用普通60kg/m钢轨刨制的爬坡式尖轨和整铸高锰钢前后分腿式辙叉。其性能介于“75”型和“92”型之间,因此称之为“过渡型道岔”原计划过渡型道岔在“92”型道岔投产后即予停产,但因弹性可弯尖轨跟端加工技术到1986年才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因此直到1987年才停止“过渡型道岔”批量生产。至1996年底,我国铁路的60kg/m钢轨地段共有5000余组“过渡型道岔”,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不能全部换掉。

“75”型道岔的普及和“92”型道岔的推广应用,使我国铁路道岔有了适应于低速不超过(80~100km/h)和快速行车120 km/h所需的系列道岔,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大量使用。对于“92”型道岔系列,先后编制了50kg/m、60kg/m钢轨9号、12号单开道岔、交叉渡线、复式交分道岔标准图。提速道岔的研制开发后,混凝土岔枕被大量采用,以及各单位对92型道岔新的要求,92新型道岔还在不断开发和改造应用75kg/m钢轨道岔因推广数量较少,现只在大秦线有9号、12号固定型和可动心轨道岔在使用。

四、提速道岔的研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受到公路、民航的强烈竞争,开行快速、准高速或高速列车已经列入我国铁路议事日程。1994年修订公布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中,对我国铁路行车速度提出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目标值。在沿海经济发达、客流集中 的东部走廊,发展最高速度250km/h及其以上的高速客运专线;准高速线路最高速度160km/h。繁忙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40km/h,货物列车最高速度90km/h。其它 线路上旅客列车最高速度逐步提高到80~100km/h。

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广深及沪宁、京秦等四大干线已先后逐步开行准高速及提速列车,这就要求我国铁路及早研制性能比“92”型道岔更高的、适应速度在l60km/h及以上的道岔。1995年12月由铁道部工务局、电务局和建设司联合召开的“60kg/m钢轨提速道岔设计标准审查会”,规定了这种道岔的主要技术条件。

1.旅客列车直向容许通过速度为 160km/h。

2.货物列车直向容许通过速度为90km/h(轴重23t);

3.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为50km/h。

(一)道岔结构

1.总图

(l)保留原有道岔中心至辙叉理论中心的距离(理论导程后长 b0)为 17250mm。

(2)侧线线型采用R=350m的圆曲线,保留直线型辙叉,尖轨在宽2mm断面前斜切 作藏尖处理(曲、直尖轨斜切投影长分别为298mm及 173mm)。轨距全部为1435mm。

(3)加长尖轨至13880mm,跟端与基本轨接头对齐。

⑷固定辙叉加长至5998mm;可动心轨辙叉分左右开;全长13192mm。

(5)固定辙叉采用不等长护轨,直股及侧股护轨分别长 6900rnm及 4800mmI可动心轨辙叉侧股设长5400mm的防磨护轨。

(6)道岔全长为37800mm(固定辙叉)及43200mm(可动心轨辙叉)。

(7)道岔区轨枕间距一律采用600mm,全部垂直于直股布置。

(8)轨道电路绝缘接头设在道岔侧股。

2.结构

⑴道岔区设置1:40轨底坡或轨顶坡,以利于与相邻钢轨联结或焊接。

(2)转辙器部分尖轨用60AT轨加工制造。竖切区段配合基本轨轨头下额加工的1.4斜坡加强断面。尖端采用藏尖式结构,藏入轨距线内 3mm。跟端通过模压加工使之成为标准60kg/m钢轨断面,与导曲线钢轨焊接。可弯部分轨底不作切削。尖轨置于水平滑床台上。

(3)尖轨跟端附近设置限位器,限制与基本轨的相对纵向位移不大于±5mm。

(4)固定辙叉采用高锰钢整体铸造,翼轨缓冲段加长,冲击角减小至 36’ 。

(5)护轨采用50kg/m标准轨制造,结构为H型,高于走行轨12mm。直向护轨缓冲段冲击角减小至30’。

(6)可动心轨辙叉的长、短心轨用60AT轨加工并组合。长心轨跟端经模压加工使之成为标准60kg/m钢轨断面,并与叉后连接轨焊接,形成可弯式跟端结构.短心轨经弯折,配合叉跟尖轨形成斜接头。翼轨用标准60kg/m钢轨制造。用于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时,考虑长心轨跟端后温度力的传递,采用长翼轨方案,将长心轨跟端固定区通过间隔铁与翼轨联结;用于普通无缝线路(不与道岔焊接)时,因叉后无温度力的影响,采用短翼轨方案。

(7)为防止可动心轨侧磨影响及与翼轨的密贴,侧股设置防磨护轨。

(8)道岔区钢轨扣件采用弹性分开式结构—Ⅱ型弹条扣件。通过铁垫板上的铁座、T型螺栓固定。

(9)用于木岔枕和顶应力混凝土岔枕的钢轨垫板截面尺寸分别为190mm×25mm及170mm×20mm,均指钢轨中轴线处最小厚度。

(10)道岔区直股轨道钢轨接头全部采用焊接,仅高锰钢辙叉趾、跟端采用冻结或胶结接头,绝缘接头为胶结结构。

(11)道岔钢轨件均进行全长轨头表面淬火。

3.轨下基础

(1)道岔区轨下基础有木岔枕及预应力混凝土岔枕两种。木岔枕断面为260mm× 160mm,长度为2.6~4.8m;预应力混凝土岔枕断面为上宽 260mm,底宽300mm,高220mm,长度为2.7~4.8m,无挡肩,顶埋塑料套管,通过螺栓固定垫板。

(2)在道岔可动部件转换牵引点及密贴检查器部位,采用钢岔枕,各种转换设备杆件均放置在钢岔枕内。

(3)除尖轨、可动心轨外,不论是木岔枕或是混凝土岔枕,钢轨件与金属垫板之间均设置5mm厚的橡胶垫层。在金属垫板与木岔枕之间设 5rnm厚塑料垫层,与混凝土岔枕之间设10mm厚橡胶垫层。

(二)转换技术

1.尖轨及可动心轨均采用两点牵引实施转换。

2.道岔可动部伴采用外锁闭及密贴检查器。

3.两尖轨互不联结,转换时起动及锁闭有少许时间差(分动转换)。

(三)厂内组装

道岔出厂前逐组在厂内进行组装调试(含转换设备),确认合格后, 根据用户要求,分解或分段发运。

五、时速 200km 道岔的研制

提速道岔经设计试制并批量生产和现场铺设后,近十年的来修改,现已定型,并不断推广现已形成9号、12号、18号、30号系列提速道岔。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开发了郑漯高速实验段12号高速道岔和秦沈18号38号高速道岔。尤其京秦改造采用vz200可动心轨道岔及后期的改进型道岔,30号改进型道岔,这些道岔定型并成为我国铁路系统供快速、准高速以至高速行车线路的主型道岔,预期今后十年我国将形成适应低速(“75”型)、快速(“92”型)、准高速(提速道岔)和高速行车几个层次的道 岔系列,铁路道岔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均将有较大提高,有的道岔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建成时速350km的高速线路打下基础。

第四节 国外同类道岔发展概况

近年来国外铁路的发展,除新建高速客运专线外,对既有干线围绕客运提速、货运重载的目标进行技术改造是共同的趋势。改造既有线的重要方面是研制、试验并 推广新型结构的道岔。

道岔区不可避免的轨道刚度急剧变化、轨下基础的非等弹性及量值较大的轨面几何不平顺等特点导致其与机车车辆相互作用的荷载及变形的复杂性、主要部件使用寿命短、养护维修工作量大,成为限制列车通过速度的薄弱环节。国外近代道岔的发展虽取决于各自的运营条件、轨道和机车车辆状况而各有差异,但都致力于强化结构 (包括金属部件、轨下基础及转换设备)、提高材质与工艺以及限制道岔区轨道平剖面几何不平顺等方面,不仅在结构上力求延长部件使用寿命及维修省力化,而且通过道岔区轨道科学管理的途径确保其与运营条件的适应性。

一、道岔几何特征及平面

1、国外既有干线为适应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要求而进行技术改造,对于道岔而言,重点是提高直向过岔速度及强化道岔部件结构。因此,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辙叉号数,控制道岔全长尺寸的变动,以避免引起过大的站场改建工程。如要求侧向也以较高速度通过时,则换铺大号码道岔。在辙叉号数不变的情况下,为适应道岔侧向一定的运行要求,在道岔平面布置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如德国铁路就出现同一导曲线半径不同辙叉号数或同一辙叉号不同导曲数半径的平面布置,奥地利、瑞士等国铁路也有类似的情况。

2、各国既有铁路单开道岔导曲线半径多为圆曲线。对于限制导曲线通过速度的基本参数,各国铁路的采用值有较大差异。

3、固定型辙叉一般为直线型,也有导曲线部分进入辙叉的形式。德国、法国广泛采用曲线型辙叉。这样在辙叉号数不变的条件下,可加大导曲线半径。

4、既有线改造大量采用用可动心轨辙叉,主要是用于速度较高的区段。此外也有与固定型辙叉跟距相同的可动心轨辙叉(枢轴式),如前苏联的P65轨11号可动心轨辙叉及澳大利亚货运专线上使用高锰钢铸造可动心轨辙叉。奥地利UIC54轨12号则是可动翼轨辙叉。

5、固定型辙叉的护轨平面多为折线型。针对单开道岔正、侧向容许通过速度的差异而设置不同长度的护轨缓冲段。日本则采用圆弧型,使不同轮轨游间的车轮通过护轨时的冲击效应不是常量。

6、单开道岔直股轨距基本与区间轨道一致,并有缩减的趋势,如德国为1432mm、 瑞士1433mm 及前俄罗斯为1520mm 等。

二、道岔结构

(一)轨型

各国铁路多根据机车车辆轴重、运输密度及运行速度选用钢轨类型。对于既有线改造,轨型普遍选用重量≥60kg√m的钢轨,如德、法的 UIc60,前苏联的P65、P75, 日本的60;美国的132RE、136RE等。

(二)转辙器部分

既有线改造用道岔转辙器仍沿用双尖轨在基本轨框架内转换的结构。基本轨框架除在与尖轨密贴区段两者共同承受竖向荷载外,还在尖轨全长范围内承受轮轨相互作用水平力。用标准轨加工的基本轨在与尖轨密贴段轨头下腭作1:4或1:3斜切,配合尖轨相应剖面构成藏尖式结构,以提高逆向运行的安全性和加强尖轨尖端附近断面。

尖轨多用专门轧制的矮型特种断面钢轨制造。矮型特种断面尖轨在跟部均经锻压加工成标准轨断面,能与导轨连接或焊接。在跟部附近绕竖直轴的弹性弯曲实现尖轨的转换,长度在11m以上的尖轨不设柔性段(即可弯部分轨底不作切削)。

德国的Zu1-60轨强度为1100MPa及以上,俄罗斯采用顶面全长淬火使硬度达301-388HB,日本通过持续3次火焰加热至900℃,经喷射含 10%Emulsion 淬火剂及冷却等工序对尖轨进行全断面调质处理,表面硬度达50±5HRc。

(三)辙叉部分

日本、德国、法国及前苏联等铁路大力研究发展可动心轨辙叉,以消除固定型辙叉固有的“有害空间”,使机车车辆通过轨线交叉点部位的荷载、变形、振动特性 接近于转辙器部分的轮轨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在延长辙叉使用寿命、减小养护维修工 作量及提高旅行舒适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固定辙叉。

1、尽管各国的可动心轨辙叉结构有某些差异,但其原理都是使可动心轨在翼轨 框架内转换并与相应的翼轨密贴,引导车轮运行方向并承受竖向与水平荷载。

2、为使可动心轨安装转换设备有足够的空间,采用高锰钢铸造翼轨从结构上能较好解决,但因铸造缺陷不可避免,很难达到与相邻轨道相同的使用期限。因此,前苏联专门轧制了特种断面翼轨(YP65)。英国、德国则采用普通断面钢轨制造翼轨。

3、可动心轨多用制作尖轨的坯料加工组合,也有高锰钢铸造或用特种钢材锻制加工并焊接的结构。日本的 S1067-60—8 辙叉可动心轨由铬基合金钢材料的90S轨加工并焊接制成。可动心轨两肢有等长或长度不同的型式。跟端结构既有可弯式、也有回转式(间隔铁、夹板式)或枢轴式。澳大利亚重载线路的日制可动心轨即为高锰钢铸造,跟端为框轴式结构,虽然可动心轨辙叉是解决轨线交叉点消灭“有害空间”的良好结构型式,在既有线改造特别是高速客运专线的正线具有广泛的发展前途。但由于制造难度大,成本较高,换铺时引起站场变动以及另需增加转换设备等原因,扩大数 量乃至正线全部铺用须经历较长过程。为此研究改进固定型辙叉结构仍是国外铁路重要课题。

在既有线改造中,前苏联广泛采用的P65钢轨1/11道岔(快速型)的辙叉主要还是高锰钢整铸结构。法国则除高速线以外的干线均采用高锰钢整铸辙叉,在优化材质和铸造工艺的同时,,通过结构分析改进设计。美、英及前苏联进行辙叉表面爆炸硬化。使用统计表明,可延长寿命30~50%。日、奥、法等国研究并采用高锰钢与炭素钢通过长20mm的铬基介质插入段的焊接技术。

此外鉴于高锰钢铸造缺陷难以克服,近20余年来,德、英、日、奥还发展低合金钢焊接辙叉(固定型),在提高结构整体性、耐磨性及抗疲劳性等方面有一定效果。

(四)护轨部分

固定型辙叉必须设置护轨。国外多采用专门轧制的特种断面护轨。法、德、波 的UIC60型护轨断面呈槽形,面高于走行轨15~20mm, 两者不相联结。前苏联的KP65护轨,顶面高于走行轨22mm,两者通过间隔铁联结。日本采用H型护轨结构,用普通钢轨制造,顶面高于走行轨并互不联结护轨与其支撑之间设置弹性缓冲件,以改善护轨的工作条件。

(五)其他

1、国外道岔导曲线外轨均不设置超高。

2、法、英、日及前苏联(P65 轨1/11道岔[快速型])均设置与区间轨道相同的轨底(顶)坡。

3、为使道岔能适应跨区间超长无缝线路的铺设需要,道岔钢轨接头的焊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日、德、法分别就地进行气压焊或铝热焊消灭道岔区的钢轨接头(绝缘接头采用胶结)。可动心轨辙叉采用加长翼轨并在直股设置伸缩斜接头。在尖轨跟部用限位器代替了辙跟间隔铁以解决钢轨温度力的传递问题。

4、道岔区有采用弹性扣件的趋势。轨下除金属垫板外,多设弹性垫层,德国采用弹性滑床板解决尖轨和心轨与关联部件(基本轨和翼轨)的基础刚度相近的问题。弹性扣件和垫层在轮轨相互作用力传递过程中能起到吸收高频振动分量的作用。

(六)轨下基础

道岔区的轨下基础传统以木岔枕为主,但英、俄、德、法等国铁路正积极推广预应力混凝土岔枕,其中有埋设于混凝土基础内的混凝土岔枕及铰式混凝土岔枕等结构。

三、道岔可动部件的转换

道岔可动部件(尖轨、可动心轨)的转换设备除需提供足够的转换力外还需确保锁闭可靠及表示明确。既有线适应客运提速、货运重载条件的正线道岔,其可动部件大多为弹性可弯式。因此,国外对转换技术及设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以下趋势:

1、对可动部件实施多点牵引。

2、法、德、奥、英的道岔,采用楔型燕尾锁或钩型锁等外锁闭转换系统,并辅以密贴监视器。正线道岔均为不可挤型。日、俄道岔的转换设备为内锁闭方式。

3、尖轨采用分动转换方式,即两尖轨之间不设联结杆,有利于工作尖轨在完成转换后保持应有的位置,并可减小转换附加阻力。

4、采用减磨措施以降低可动部件的转换阻力,有用聚四氟烯喷涂于滑床板顶面以减小滑动磨擦系数,也有专门设置的滑轮装置。

第五节 当代中国道岔制造技术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制造技术的进步,道岔加工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公司也在加工手段上新增了5000T油压机、闪光焊机、胶结绝缘生产线、400T静压校直机、21米数控铣床、15米数控铣床、9米数控铣床等多台先进设备,可以完成当代道岔制造所需技术和工艺。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工艺和检测手段,以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如高锰钢辙叉爆炸硬化工艺、6MV回旋加速器探伤设备,使高锰钢辙叉寿命和质量的延长和稳定取得了丰硕成果、另一方面在合金钢辙叉、尖轨的全端面数控加工、大号码道岔制造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和世界道岔研究开发、制造发展同步。

第二章 既有道岔概论

一、 我国铁路单开道岔类型

(一) 按钢轨类型分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单开道岔有 43、50、60 和 75kg/m 钢轨道岔。

(二) 按道岔号数分类

GB1246——76规定的标准轨距铁路道岔号数系列为6、7、9、12、18 和 24号单开道岔。我国营业铁路干线常用的单开道岔为9和12号,18号道岔用于侧线速度较高的地段,24号道岔尚未使用,6和7号道岔为工矿企业常用的小号码道岔。

(三)按道岔平面型式分类

单开道岔按其平面型式主要有直线尖轨、直线辙叉的单开道岔;曲线尖轨、直线辙叉的单开道岔;曲线尖轨、曲线辙叉的单开道岔等。我国常用的单开道岔采用前两种型式。

(四)按转辙器结构型式分类

1.按尖轨断面型式分为普通钢轨断面和特种钢轨断面的单开道岔。

2.按尖轨跟端结构型式分为间隔铁式(活接头式)和可弯式的单开道岔。

(五)按辙叉结构型式分类

按辙叉结构型式。单开道岔可分为固定型和可动心轨型单开道岔。固定型又分 为钢轨组合式、高锰钢叉心组合式和高锰钢整铸式;可动心轨型又分为钢轨组合式和高锰钢整铸式的单开道岔。我国铁路现在主要采用固定型辙叉的单开道岔。

(六)按岔枕类型分类

单开道岔按其使用的岔枕类型分为木岔枕道岔和钢筋混凝土岔枕道岔。

(七)按设计年限分类

解放后我国相继设计了“55”型、“57”型、“62”型、“75”型、“92”型和提速道岔。

二、我国单开道岔的平面型式及其主要尺寸的采用

我国“75”型和“92”型两种道岔系列的单开道岔,采取了不同的平面型式,主要尺寸也不相同。

“75”型道岔的平面型式和主要尺寸,基本上是在“57”型道岔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我国50~60年代根据当时机车车辆轴重(≤21t)、行车速度(≤100km/h)、钢轨类型(最重的轨型是 50kg/m轨)和道岔加工水平(没有特种断面钢轨,高锰钢整铸辙叉刚刚起步)等条件的制约,“57”型道岔采用了直线型尖轨和直线型固定式辙叉,以后经过“62”型及“75”型两次修改,其9号和12号两种单开道岔只是在结构上作了加强,平面型式和主要尺寸始终未改变。“75”型道岔的直线尖轨和直线型辙叉具有加工简便、互换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缺点。

1.“57”型道岔的钢轨接头为“双拼枕木”支接式,“62”型及“75”型改为悬接式接头以后,岔枕间距不匀,小到480mm,大到580mm。

2.“57”型道岔采用组合式辙叉,所以辙叉跟距较短,“62”型及“75”型采用高锰钢整铸辙叉以后,辙叉跟端只能安设两块夹板,造成维修困难。

在设计“92”型道岔时,针对“75”型道岔存在的缺点进行了修改。现将50kg/m及60kg/m钢轨“92”型9号和12号单开道岔的平面型式和主要尺寸变化情况介绍如下。

1.“92”型9号单开道岔仍按直线尖轨和直线辙叉设计,但因60kg/m钢轨轨底较宽,因此“92”型9号单开道岔尖轨长度由“75”型的6250mm加长为6450m(50kg/m轨及60kg/m轨长度相同)。辙叉跟端采取左右分开用4块夹板联结方式,60kg/m钢轨9号辙叉跟距由2050mm增加为2771mm,道岔全长延长721mm。“92”型50kg/m钢 轨9号辙叉则因考虑与既有道岔互换,仍维持2050mm不变。

2.“92型l2号道岔主要用于正线。为适应我国铁路运量不断增长,过岔速度不断提高的需要,在道岔平面和主要尺寸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采用半切线型可弯式曲线型尖轨,取消了活结头,导曲线半径由330m 改为350m。

(2)辙叉跟长由2708mm改为3800mm,采用全夹板连接,提高了接头强度。

(3)Q 值由2650mm改为2850mm, 枕木间距改为525~530mm,以适应砼枕道岔的需要。

第三章 道岔病害整治和养护维修

道岔设备较一般线路构造复杂,弱点较多,因而容易产生病害。产生病害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些是互为因果的。为了保持道岔的轨距、间隔、方向、水平、高低及各部尺寸等的良好状态,必须掌握规律,分析造成病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预防和整治措施,提高养护维修质量。

第一节 产生道岔病害的主要因素

产生道岔病害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铺设位置和各部尺寸不符合规定;道岔在列车车辆的动力冲击作用下发生的尺寸和结构变形;养护维修不当与自然侵害等等。道岔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又可分为不可避免或暂时难以避免的弱点和可以通过改造消除的缺陷两种。随着各种新道岔的问世,很多结构上的缺陷已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

一、道岔结构缺陷

道岔本身结构特点所带来的主要缺陷,一般有以下各点。

1.“75”型及“75”型以前的各型道岔普遍使用直线型尖轨。这种尖轨转辙角较大,车轮从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列车急骤地改变运行方向,车辆冲击尖轨,从而对轨道产生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

2.尖轨经刨切后断面削弱,且只有连接杆和跟端结构(活接头)将其连接组成框架,在其全长范围内没有扣件将其固定在岔枕上,加上尖轨高于基本轨,当车轮通过时,尖轨容易发生跳动、横移和爬行,增大了尖轨尖端被轧伤的可能性。

3.导曲线半径小,且无超高,因此轨距、水平、方向难以保持。

4.从尖轨尖端起到导曲线终点止,轨距、方向和高度变化迅速,轨距、水平递减率较大,列车通过时对道岔的横向和纵向冲击力大于普通线路。

5.固定型辙叉存在轨线中断的有害空间,车轮在辙叉翼轨与心轨间过渡时,由于高低和横向不平顺,对辙叉的翼轨和心轨的冲击明显大于普通钢轨接头,使翼轨与心轨容易被轧颓或轧伤。

6.连接曲线与导曲线合成一对反向曲线。方向不易保持。导曲线无缓和曲线,始终点处发生横向冲击。

7.道岔从转辙器到辙叉间,联结零件较多,容易发生松弛失效。同时钢轨密集、岔枕间隔窄小,给捣固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轨道坑洼,方向不良,助长爬行,破坏轨距,加剧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二、道岔各部分结构缺陷

(一)转辙器

1.切轨底基本轨的轨底切口处容易折断。

2.尖轨跟端无桥型垫板,尖轨跳动,轨距不易保持。

3.尖轨尖端降低值过小,实际尖端过宽,容易被轧伤,并有被车轮爬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的可能。

4.直尖轨长度过短,转辙角过大,侧向过岔速度受限制。

5.尖轨跟端轮缘槽过窄时起护轨作用,接头容易损坏,过宽时转辙角增大。

6.尖轨跟端螺栓无套管,螺栓帽上紧则妨碍扳动尖轨,松开时尖轨跳动及横移。

(二)导曲线

1.缺少连接铁板和通长垫板,容易发生横向移动。

2.导曲线位置不正确,没有按支距做好圆度,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三)辙叉及护轨

1.钢轨组合辙叉长心轨尖端未淬火。

2.翼轨上未堆焊加高,车轮到辙叉心突然下降,轧伤心轨尖端。

3.组合辙叉下面没有大垫板。

4.辙叉各部分间隔尺寸不适当,如翼轨轮缘槽过宽过窄过宽时减少了车轮踏面与翼轨的接触面积,使翼轨迅速磨耗,同时车轮过早地离开翼轨,加重了心轨尖的负担,过窄时某些轮对通过辙叉时发生撞击,增加阻力,消耗动能,影响速度。

5.翼轨与心轨采用切轨底式结构,容易折断。

6.长心轨与短心轨接触位置太靠前,长心轨切割过多,强度减弱,容易折断。

7.翼轨的咽喉尺寸过小,弯折点设置位置不当,引起严重磨耗,导致轮背冲击咽喉,影响速度提高。

8.护轨及翼轨开口尺寸过小,缓冲段冲击角过大,甚至没有缓和段,车轮通过时对护轨及翼轨冲击力过大,使护轨及翼轨串动,护轨及基本轨横移,螺栓折断,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三、连接曲线设备缺陷

1.有的辙叉后无夹直线或夹直线过短,过车摇晃。

2.连接曲线设超高时,顺坡距离不够。

3.连接曲线末按规格位置设置,方向不圆顺,过车摇晃。

4.有的连接曲线钢轨下木枕无垫板,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第二节 道岔整体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列车车轮对道岔的冲击,虽不可避免,但通过对某些构造上缺陷进行改造加强并加强养护维修,消除道岔前后50m范围内线路方向、水平、高低不良及大轨缝等病害,就可以使道岔保持良好状态。

一、道岔方向不良

(一)产生原因

1.忽视道岔的整体维修,忽略道岔前后线路,造成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顺;通过列车时发生剧烈冲撞,方向与轨距发生变化。

2.道岔的铺设位置不正确,养护维修时又未考虑大方向, 随弯就弯,逐渐使道岔与前后线路方向不吻合,使列车发生折角运行,增大了车轮对轨道的冲击,造成道岔位置前后、左右错位,轨距和各部间隔尺寸不合,加重了钢轨及其零件的磨损。

3.作业方法不合理,在整正道岔各部分轨距及间隔时,错误地迁就导曲线或辙叉,使支距、轨距硬性凑合,造成各接续部不圆顺。

4.曲基本轨未进行弯折或弯折点位置不对,使尖轨前端递减距离和方向难以保持,尖轨尖端和中部轨距变小,尖轨跟部与导曲线连接方向不顺,直股基本轨尖轨尖 端处方向不良。

5.捣固不实。由于道岔在构造上的特点,转辙器、导曲线与辙叉部分钢轨密集,岔枕间隔较小,岔枕间安装有转辙设备、尖轨连接杆、导曲线轨距杆,使扒碴与捣固作业不易进行,加上道岔直股与曲股的运量不均衡,捣固质量不实,使线路出现坑洼,加剧列车通过的摇摆和冲击,增加破坏方向的横向推力,方向容易变化。

6.道碴不足,夯实不好。由于转辙器部分有转辙机基础角钢、转辙拉杆、尖轨连接杆,机械转辙地段还有导线或导管,这些都影响道碴的补足,加上运输部门往往将枕木盒石碴掏空以防积雪影响转辙,以致道岔内往往道碴不足,加上夯实困难,降低道床阻力,方向难以保持。

7.各部分钢轨及其零件和岔枕联结不好,也可引起一系列病害,如基本轨横移、轨距变化超限、轨道爬行、零件磨耗折损等,导致方向不正。

8.其它诸如尖轨方向不正;护轨、翼轨喇叭口坡度过陡,位置不合;辙叉咽喉过窄;轮缘槽宽度不合;轨距、间隔不对,轨距递减不良等,都能加剧车体的摇摆和车轮的冲击,破坏道岔方向。

(二)预防整治措施

1.做好道岔前后50m线路的整体维修,经常保持轨面平、方向顺。在着手防治道岔病害时,先做好线路前后方向,再进行道岔方向的整正。

2.做好直股基本轨方向,拨好道岔位置。道岔上的轨距,单开道岔导曲线支距,均以直股基本轨为基准,因此维修道岔时应首先拨好道岔的直股基本轨方向。整治位于道岔群中间的道岔方向时,如果前后、左右串动的牵涉范围较大,应事先进行测量,全面布置好道岔群位置,再进行道岔的拨正。

3.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做好轨距加宽递减。转辙部分轨距变比多,递减距离短,要正确弯好曲基本轨曲折点,方能保证转辙部分的轨距和方向的正确。

50kg/m、43kg/m钢轨的“57”型、“62”型和“75”型9号和12号单开道岔曲基本轨的弯折点均有三点。

4.加强捣固作业,除按照普通轨道对手工捣固的规定进行捣固外,还应根据道岔构造的特点进行适当加强。道床以优质较小规格道碴为宜。捣镐应采用较普通捣镐两侧各加长150mm的长脖镐。另外,应据岔枕间隔宽窄及各部分受力情况,适当调整与增加镐数,力求质量均衡。

5.补充夯实道床,道岔转辙部分设置转辙杆、连接杆,各枕木孔道床应比岔枕顶面低50~60mm,并夯实道床。

6.加强各部分零件的养护维修,充分发挥各种扣件固定钢轨位置的作用。消灭不合格道钉,对转辙器、辙叉、护轨各部分,应使用足够长度的道钉。及时补充、更 换与整修零件,消灭三道缝,防止基本轨横移动。

二、道岔爬行

线路爬行是线路上的严重病害,是线路上百病之源。由于道岔构造本身的特点和弱点,爬行对于道岔的危害性更大。接头缝隙挤瞎或拉大,就会造成钢轨及其零件的严重磨损甚至折断,拉弯道钉与扣件,拉斜、拉坏岔枕,破坏道岔轨距和方向等一系列病害,并影响转辙器、活动心轨钝角辙叉和可动心轨辙叉的密贴和锁闭。

(一)产生原因

1.道岔前后线路防爬锁定不良,或道岔与无缝线路间缓冲轨轨缝不足影响到道岔,而道岔的转辙器和辙叉部分不能安装防爬设备,任何一条线路发生的爬行均集中到道岔,引起严重爬行。

2.捣固不实,道床不足,夯实不好。

3.尖轨跟端螺栓不紧或失效,造成尖轨爬行。尖轨跟端的双头螺栓或套管不紧、失效或缺落,使失轨发生前后串动而爬行。

4.联结零件失效与缺少,道钉、扣件等零件失效与缺落后,减弱防爬阻力,助长轨道爬行。

5.轨缝过大,不正确地使用短轨,造成接缝过大,经车辆冲击产生爬行。

6.驼峰编组场的峰下岔群位于较大坡道上,易于爬行。

(二)顶防整治措施

1.按规定在道岔上及其前后线路上安装足够的、有效的防爬设备,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与绝缘接头前后各75m地段,增加防爬设备数量。

2.加强捣固,填满夯实道床。

3.整修尖轨跟端双头螺栓,及时更换磨损失效螺栓或套管,同时堆焊、整平磨损的间隔铁、夹板和螺栓孔。

4.加强联结零件的养护维修,发现松弛及失效零件,及时紧固或更换。

5.消灭大轨缝,更换长度不足的短轨,消除因爬行而拉大的轨缝,补足并上紧防爬设备。

三、零件松动、失效和缺落

(一)产生原因

1.养护不良,助长零件失效。如道床捣固不彻底,使道岔各部分出现暗坑、吊板,加大了过岔列车对线路的冲击,道岔震动加剧,零件由松动而失效。

2.忽视零件的及时整修,日常养护时检查漏项,制订作业计划时,末按项认真调查,应整修时长久放置不管,引起零件失效。

3.技术作业不良,不明确零件作用和规格。不熟悉正确的零件安装作业方法,造成安装错误,违章作业而破坏其他零件,造成新病害。

(二)预防整治措施

1.重视综合性整体维修,加强零件的养护维修。按标准图和有关规定,逐组按项对照调查,列入作业计划,逐项整修。根据岔枕间隔窄小的特点。采取适应的排镐方法和镐数。

(1)尖轨跟端两根岔枕,辙叉底部所有岔枕各加打两个斜镐窝,每个斜镐窝加打6镐.

(2)尖轨部分每根岔枕加打一个斜镐窝,对起道的岔枕加打6镐,不起道的岔枕加打4镐。

(3)尖轨接头后及辙叉接头前后两轨底间距离狭窄地段,不能将两股钢轨分别打四面镐,只能在两轨外侧对打四面镐。为消除轨底空隙,加打一个斜镐窝,起道的岔枕每个斜镐窝加打6镐,不起道的岔枕加打4镐。

(4)对于尖轨跟端以后及辙叉前后端的钢轨轨底分开距离在131~400mm地段,据其间距逐渐增宽的情况,依次增加镐数。

(5)根据道岔各部分受力情况,分别调整与增加镐数。导曲线部分中间两股钢轨下岔枕受力较大,如捣固不良,往往容易发生岔枕弯曲病害,因此对两股钢轨每面应增加2~4镐。辙叉部分的护轨基本轨,在轨距线内侧由于有护轨,捣固时轨底不容易捣实。而且基本轨受垂直压力作用,护轨不承受垂直压力作用,所以护轨垫板往往倾斜,护轨常发生高起,应在这部分每根岔枕增加一个斜镐窝,但不增加镐数。

2.健全检查整修制度。

及时发现病害,及时进行整修,经常保持零件的完好状态。

3.严格要求正确作业方法,熟悉道岔各部分零件的作用,认其执行单项技术作业标准,预防病害的发生。

第三节 道岔各部分主要病害整治维修

一、转辙器

(一)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较长距离不密贴

这种病害在行车线上铺设的单开道岔与交分道岔上是常见的,应视不密贴原因作不同处理。

1.产生原因

(1)尖轨 50mm 断面内刨切长度不够。

(2)尖轨顶铁过长,尖轨补强板螺栓凸出。

(3)扳道器或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拉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4)基本轨弯折点错后。

(5)钢轨内侧有飞边。

(6)基本轨横向移动。

(7)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

(8)第一、二位连接杆与尖轨耳铁连接的距离不合适。

(9)基本轨、轨撑、滑床板挡肩之间有离缝。

2.预防整治揩施

(1)对刨切长度不足的尖轨再作刨切。

(2)顶铁与补强板螺栓可作打磨、焊补或更换。

(3)调整扳道器或转辙机及尖轨拉杆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

(4)拨正基本轨方向,矫正弯折点的位置和矢度。

(5)打磨基本轨内侧飞边。

(6)打靠道钉,消除假轨距。

(7)调直尖轨或基本轨,拨正方向,改好轨距。

(8)调整连接杆的长度,改变尖轨耳铁的孔位或者加入绝缘垫片,误差较大时更换尖轨耳铁或方钢。

(二)尖轨跳动

当车辆通过转辙器时,尖轨跟部受外力作用而致尖轨跳动,但不同道岔跳动的程度各不相同,尤其是长度为6.250m以下的尖轨,此种病害更为明显。

1.产生原因

(1)尖轨跟部连接零件磨耗,特别是间隔铁、夹板、尖轨螺栓孔和双头螺栓磨耗。

(2)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等缺少和失效。

(3)捣固不均匀,岔枕弯曲,有吊板。

(4)跟部接头错牙。

(5)尖轨中部滑床板拱腰。

(6)尖轨拱腰。

2.预防整治措施

⑴焊补或更换间隔铁、夹板,更换磨耗的双头螺栓。

(2)增补整修跟部桥型垫板和防跳卡铁。进一步采取尖轨防跳措施。如在基本轨轨底增设尖轨防跳器。或将尖轨连接杆两端安设防跳补强板,使其长出部分卡在基本轨轨底,以防尖轨跳动。

(3)加强尖轨跟部捣固,消除吊板处所,使轨底坚实,强度均衡。

(4)消灭接头高低、左右错牙。

(5)整治拱腰滑床板。

(6)整治拱腰尖轨。

(三)尖轨轧伤与侧面磨耗

尖轨轧伤多发生在尖轨尖端断面比较薄弱部分,当轧伤的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车轮就有爬上尖轨的危险。轧伤范围一般发生在距尖轨尖端1m长度以内,300mm内较为明显,轧伤垂直深度很少超过 20mm,曲股尖轨多于直股尖轨。

1.产生原因

(1)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2)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3)尖轨跳动。

(4)尖轨顶铁过短。

(5)基本轨垂直磨耗超限。

(6)尖轨前部顶面受车轮踏面和轮缘的轧、挤、碾作用。

2.顶防整治措施

(1)按照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与滑床板不密贴和尖轨跳动等病害的整治办法,进行综合整治。

(2)尖轨顶面有飞边时,进行打磨。

(3)尖轨顶铁过短时,加长顶铁,使尖轨尖端不离缝。

(4)将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轨与轧伤的尖轨同时更换,或采取焊补办法加强。

(5)导曲线可根据需要,设置6mm的超高,在导曲线范围内按不大于2‰顺坡,严格禁止列车超速。

(6)必要时安装防磨护轨,减少尖轨侧面磨耗。在弯股基本轨里口,尖轨尖端前安装防磨护轨。

(四)尖轨中部轨距小

尖轨中部轨距小至1430mm以下时,将危及行车安全。这种情况多发生在7.700m及以上长度的尖轨。

1.产生原因

(1)尖轨刨切不合标准。

(2)尖轨密贴长度不足。

(3)尖轨中部反弹。

(4)尖轨动程小,非作用边被磨耗。

(5)中部连接杆尺寸过小。

2.预防整治措施

(1)刨切尖轨,使其与基本轨密贴,矫直弯曲变形的尖轨。

(2)消除尖轨中部弹性矢度。

(3)调整连接杆、拉杆的长度。

(五)尖轨拱弯

尖轨拱弯是指尖轨拱腰和尖轨侧向弯曲。尖轨拱弯在型号较小、尖轨较短的道岔上较普遍。

1.产生原因

⑴尖轨刚度较低。

⑵尖轨尖端和跟端道床捣固不实。

⑶尖轨尖端和跟端所受冲击力大于中间部分。

⑷尖轨在制造和运输装卸过程中形成的拱弯。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将拱腰尖轨拆下来运回段修配厂,采用气体火焰调直和烘炉加热调直两种方法,调直拱腰尖轨。

⑵为节省时间,现场通常采用在轨道上调直拱腰尖轨的方法,一般使用30-50t液压尖轨调直器。

这种工具构造简单,操作方便,除防护人员外,只需4人即可进行。利用列车间隔施工,设好防护后才能进行。调直时采用的调直量,一般为拱腰量的三倍左右。

⑶侧向弯曲尖轨的调直,一般可用调整连接长度的方法进行。弯曲长度不超过1m时,只在弯曲顶点直一次即可。弯曲长度为1-2m 时,要根据弯曲形状按图示顺序进行调直。

(六)尖轨扳动不灵

1.产生原因

⑴尖轨爬行,两股前后不一致。

⑵拉杆或连接杆位置不正。

⑶尖轨跟端双头螺栓磨损或间隔铁夹板磨耗严重,螺栓上紧后影响尖轨扳动。

⑷基本轨有弯,滑床板不平直。

⑸拉杆、连接杆、接头铁螺栓孔壁磨耗扩大,螺杆磨细,减弱了尖轨整体框架的刚性。

2.预防整治措施

⑴串动尖轨、基本轨使之处于正当位置,并将尖轨跟端螺栓方正,锁定爬行。

⑵摆正拉杆或连接杆位置。

⑶焊补或更换已磨损超限的双头螺栓、间隔铁和夹板。

⑷整平不平直的滑床板。

⑸保持尖轨跟端轨缝不超过设计规定,不允许挤成瞎缝。

(七)尖轨与滑床板不密贴

这种病害会使列车通过时尖轨上下跳动,尖轨与基本轨离缝,很易轧伤尖轨,还能使滑床板和尖轨跟端螺栓受到损伤,道岔扳动也不灵活。

1.产生原因

⑴尖轨拱腰。

⑵滑床板弯曲。

⑶岔枕变形和岔枕吊板。

⑷滑床台磨耗或塌陷。

⑸基本轨有弯。

⑹捣固不实。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刨切尖轨,使其与基本轨密贴,矫直弯曲变形的尖轨。

⑵消除尖轨中部弹性矢度。

⑶调整连接杆、拉杆的长度。

(八)尖轨动程过小

单开道岔或其它类型道岔的尖轨动程常有不标准的情况发生,尤其是曲尖轨。动程过小是造成双尖轨横向摆动的主要原因,车轮冲撞尖轨的机会增多,不利行车,必须按照直尖轨或曲尖轨的标准动程作适当调整。

1.产生原因

⑴第一位连接杆过长。

⑵转辙机与道岔拉杆调试位置不适当。

⑶尖轨耳铁加垫过厚。

2.预防整治措施

⑴调好基本轨方向,使之达到要求标准。

⑵高速尖轨尖端第一连接杆处尖轨与基本轨的距离,使之合乎规定要求。

⑶对第一连接杆的距离尺寸,在电务人员配合下,调试合适后,即可固定下来,使动程合乎标准。

(九)三道缝

三道缝的概念,一是基本轨底边与滑床台槽边的缝隙超过1mm以上;二是基本轨的颚部与外侧轨撑不密贴,缝隙超过0.5mm;三是基本轨轨撑与滑床板挡肩不密贴,缝隙超过0.5mm。

1.产生原因

⑴滑床板本身不平直,轨撑的外形不标准,组装不合适。

⑵道岔爬行,滑床板和轨撑磨耗。

⑶基本轨横移及方向不良。

2.预防整治措施

⑴从道岔的养护维修及道岔加强两方面进行整治,先把道岔位置拨正,使道岔的方向、高低处于良好状态,把转辙部分捣固坚实。

⑵焊补整修磨损挠曲不平的滑床台,更换磨耗严重的滑床板,使滑床板平直,并达到规定的厚度。

⑶用加铁块的办法焊补滑床板挡肩,使滑床台槽边与基本轨底边密靠。

⑷在轨撑与滑床板间用18mm以上直角的竖螺栓连接。

⑸用螺纹道钉将轨撑、滑床板与岔枕联结成一整体,避免用道钉钉在枕木上。

⑹用水平螺栓将轨撑横穿在基本轨腹部,牢固地联结在一起,个别尺寸不合标准的轨撑应换掉。

⑺AT型单开道岔采用可调分开式扣件,对防止基本轨外移效果很好。

二、辙叉及护轨

㈠辙叉垂直磨耗和压溃

1.产生原因

⑴车轮从心轨上通过辙叉有害空间向翼轨过渡,或从翼轨向心轨过渡时,在较大的车轮冲击作用下,翼轨和心轨便产生严重磨耗和伤损。

⑵磨耗和伤损常发生在翼轨弯折处和心轨断面30~40mm处,因为此处受到车轮冲撞震动的力量比较大。

⑶辙叉心处的岔枕经常发生吊板,当列车高速通过时便会出现辙叉连同岔枕上下起伏颤动,因而在下部破坏了道床基础的坚实性,引起排水不良、翻浆冒泥,在上部加重了翼轨和心轨的严重磨耗和损伤。

2.预防整治措施

⑴针对辙叉底部存在的空洞和吊板,加强辙叉底部的捣固,特别是叉心和辙叉前后接头处的捣固。

⑵辙叉底板较宽,岔枕间距小,不好捣固。有时采取冒起道钉,抬起辙叉,在适当位置用垫板垫高3~5mm,然后撤除一根岔枕,用起道机抬起岔枕进行捣固。这样逐根进行,既能整治弯曲岔枕,又能提高捣固的坚实程度,提高辙叉基础强度。

⑶借助于有计划更换岔枕的机会,彻底加强辙叉底的捣固。

⑷利用翻转岔枕的办法,均匀地进行辙叉底捣固。

⑸运用经常保养中积累的经验,在辙叉底岔枕顶面垫胶垫,以缓冲受力,处长辙叉和岔枕使用寿命。

⑹了为保持辙叉的整体稳定性,锰钢整铸辙叉与岔枕间需用螺纹道钉固定。

⑺钢轨组合辙叉底部和前后接头,应铺设大垫板和接头桥型垫板,用竖螺栓和板把辙叉固定在垫板上,如AT型道岔那样,加强辙叉的整体稳定性。

⑻在辙叉部位的岔枕上,安设特制铁座,用弹条Ⅰ型扣件固定辙叉位置。弹性扣件扣压力大,既可防止辙叉横移,又可防止纵爬,对稳固辙叉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㈡辙叉偏磨

1.产生原因

辙叉偏磨主要是指单侧通过列车次数较多,造成辙叉偏沉或一侧偏磨,水平和轨距不合标准,岔枕弯曲。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对偏磨的辙叉进行焊补。

⑵有条件时,可倒换方向使用。

⑶加强偏沉部位的捣固,但需兼顾辙叉的水平状态。

㈢固定型钝角辙叉撞尖

1.产生原因

⑴钝角辙叉的护轨折角被轮背磨成圆弧,缩小了护轨作用,增大了有害空间的长度。

⑵钝角辙叉位置偏离菱形短轴而形成错位,造成车轮不能自护的一段有害空间,带来了撞尖的可能性。

⑶钝角辙叉轨距、轮缘槽宽不符合标准,影响查照间隔,造成撞尖。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在养护维修中经常检查,及时焊补被磨耗的护轨折角。

⑵铺设、更换和养护维修时,保证两个钝角辙叉的位置准确,不偏离,不错位。

⑶对于固定型钝角辙叉,经常保持轨距为1440mm,轮缘槽宽为 44mm。

⑷属于道岔构造上的缺陷或铺设施工遗留下来的病害,则应有计划的在构造上进行综合改造。

㈣辙叉轨距不合标准

1.产生原因

⑴辙叉翼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大于1348mm。

⑵辙叉心轨作用边与护轨头部外侧距离小于1391mm。

⑶一般情况护轨轮缘槽宽度不在42~44mm范围内。

⑷辙叉心时论尖端至心轨宽50mm处,轮缘槽宽超出45~48mm范围内。

⑸轨距及水平超限。

2.预防整治措施

⑴先拨正直股方向,改好辙叉心轨 50mm 断面处轨距。

⑵调整辙叉和护轮轨轮缘槽的尺寸,使其达到标准,即护轨轮缘槽在42~44mm,辙叉心轮缘槽宽度在45~48mm范围内。

⑶钢轨作用边有飞边时,用电砂轮进行打磨。心轨、翼轨伤损处可焊补。

⑷为加强辙叉和护轨的整体联系,必要时可在护轨处增设轨撑加固。

⑸在整修查照间隔尺寸时,必须兼顾查照间隔1391mm和护背距离 1348mm两个数值。

⑹整治超限时,必须在轨距和方向良好的前提下,通过高速护轨和轮缘槽、改 动轨距来解决。

第四章 提速道岔及200km以上道岔的安装、调试

60kg 提速道岔及VZ200道岔是集发达国家道岔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结合我国道岔研究、设计、制造者及用户的智慧之大成,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全新道岔。

一、该系列产品的特点及技术特性。

1、岔内设置:1:40 轨底、轨顶坡,与区间线路轨底坡一致。

2、岔内轨距全部 1435mm(构造加宽除外)。

3、可实现跨区间无缝线路。

4、全面采用弹性扣件。

5、尖轨采用半切线AT轨、岔内钢轨全长淬火。

6、辙叉为可动心轨辙叉或优质高锰钢整铸机加工辙叉;砼枕、木枕均可选择。

7、尖轨转换为分动外锁闭,更加有利于行车安全。

8、道岔均在厂内进行详细的检测和试铺,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技术特性及产品品种。

道岔允许通过速度直向,60-12号旅客列车为 160km/h,货物列车轴重为23T时120km/h,25T时为90km/h,侧向:50km/h,60-9 号、35km/h;60-18,75/h。

2、道岔全长

60-12 固 37.8m

60-9 固 29.7m

60-18 可动 60m

60-12 可动 43.2m

3、尖轨、基本轨长度

60-12 尖轨 12.4m 基本轨 16.792m

60-9 尖轨 直 13456m 曲 13465m

基本轨直 16.432m 曲 16.442m

60-18 尖 15.680m 基 19.192m

4、重量(不含岔枕、转换设备及非金属件)

60-12 固、砼 18.1t 19.4t

可动心轨 21.9t 23.4t

砼枕比重 148kg/m

为了保证上述特点与技术特性,我厂自 96 年首组提速道岔试制成功以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制造精品道岔,保障干线提速满足用户要求,先后不断完善工艺,提高设备加工精度,制作了大量的工装、刀具,使道岔制造步入崭新的阶段,尤其在轨件加工上,工厂投入巨资改造更新设备,先后完成了亚洲最长的15m、21m、9m数控铣床,使轨件加工进入了数控化阶段,有利地保障了产品加工质量。

二、提速道岔的到站装卸和贮存

1、道岔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长度大于等于 15 米的配轨及箱装零件,都应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装卸。起吊时绳索的吊点应布置在工件重心的两侧,不允许单点起吊。起吊时,应缓缓起落,防止工件碰摔。

2、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装卸有困难时,用人工滑杠卸车,必须控制好工件的下滑速度,不宜过快。滑杠下端必须放置缓冲垫物,避免撞伤道岔部件,尤其应加强保护可动心轨第一、第二牵引点转换凸缘,不得将其撞坏;工件着地点的地面应在卸车前平整好。对于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组装件、落地点必须是工件的底平面,防止工件侧面先着地致使工件变形。

3、卸下的道岔主要部件应堆放在平整的场地,不得随意堆放以免产生变形,造成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的不密贴。

4、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的技术状态在出厂时已经组装调整好,为保持其技术状态良好,必须整体卸车。

5、混凝土岔枕应使用起重机械装卸,装卸时应轻吊慢放,避免互相碰撞,发生碰伤或折断。

6、采用滑杠人工卸枕时,岔枕下滑速度不宜过快。滑杠下端应放置缓冲垫物。岔枕落地后应及时移开,然后方可滑卸另一根岔枕。

7、岔枕运输、装卸和堆放时,要有防止套管内侵入泥土等杂物的保护措施。

三、道岔的铺设、安装、调试

1、道岔预铺的选址,尽可能地选在所替换道岔的临近处。场地面积:长×宽应不小于:60-12固定型,42m×5m,60-12可动心轨型,50m×6m;60-9号,33×5m,60-18可动心轨辙叉单开为63×6m。

2、道外预铺搭置的台位应坚固、平整。转辙器部位、可动心轨辙叉部位的台面尽可能地使其成水平状。

3、岔枕按直股钢轨上所做出的岔枕间距标记摆放。应先确定左、右开别。尖轨、基本轨组件,辙叉件所装的垫板因装卸搬移而引起窜离岔枕间距标记时,应先将垫板归位到标记位置处。其它的安装件应在上轨前安装于枕木上。

4、尖轨、基本轨组件,辙叉组件,为装配状态。已在厂内组装调试好;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将组件拆卸成零件。

5、组件是按每组进行了厂内试铺,铺设时应按对应编号进行铺设,不允许互相窜铺。

6、道岔的端头,两尖轨的端头必须方正,Ⅱ型弹条轨距块为11,以利于转换设备,外锁闭装置的灵活运动。

7、轨距块的安装规定如下:钢轨工作边一侧,13号轨距块;钢轨非工作边一侧,11号轨距块。可根据方向及轨距要求调整安装各号轨距块。

8、弹片安装规则如下:大斜面朝下,小斜面朝上,穿入滑床台板槽孔中,后端顶到挡台。

9、销钉的安装规则如下:平面压弹片,园柱面朝上。安装销钉时,销钉应涂上黄干油锤击打入。销钉的安装方向应一致。

10、紧固Ⅱ型弹条的螺栓,其拧紧程度以弹条下颏挨到轨距块为准。安装Ⅲ型弹条时必须使用专用安装工具,严禁使用敲击方法安装弹条。弹条的内圆角边与铁座的 边沿应留出8-10mm 的空余量。拆卸Ⅲ型弹条时,亦必须使用专用拆条工具。弹条安装后,砼岔枕不许悬空,必须将砼岔枕垫实,以防将弹条张拉变形。Ⅲ型弹条不宜反复拆装,反复拆装次数不得多于三次。

11、防松螺母预拧扭矩为:M20为150N.m;M22为190N.m;上下螺母缝隙为0.5-0.8mm。M24为300N.m,M27为470N.m;上下螺母缝隙为 1.2-1.5mm。

12、砼岔枕的Ф30 螺栓涂油安装。安装前应检查孔同是否有杂物。

13、顶铁顶不到位,或影响尖轨或心轨密贴时,可增加或减少调整片进行调整。

14、限位器两侧间隙不均匀时,可窜动限位器进行调整。

15、轨距块离缝大于2mm时,可用较厚的轨距块进行调整。

16、滑床台板出现空吊板时,最大可能是道床不平,可通过起、落道进行调整。

17、可动心轨辙叉一侧密贴,另一侧密贴状态不理想时,很大可能是道岔方向不良。应拨正道岔方向使其达到要求。

18、钢轨绝缘由用户自行安装,具体安设方式由用户自由选择。

19、绝缘件必须按规定要求安装,以免引起电务设备的故障。

20、护轨各间隔尺寸可通过加减调整片来达到要求。

21、工务设备安装调试合格后方可安装电务设备。

22、 道外预铺完成时,要工、电联合试验和检查全部设备,全部合格后方可上道。上道前应按规定要求标记轨距、支距、查照间隔、道岔间隔、岔位编号等。

几点注意事项:

试铺过程中:

1、起、落道时,整体起落道应整体同步进行。局部起、落道时,起道机轨的布设不应少于两台。

2、道岔预铺完横移时应同步整体横移,以免发生工件窜动,尤其是尖轨基本轨的限位器可临时固定。

3、当Ф30螺栓未拧紧时,禁止在轨件上做为支点起落道。以防损坏砼枕尼龙套管。

4、道岔预铺完成后整体移动时,避免急速滑移,以免冲撞损坏道岔。

四、养护维修

1、道岔铺设上道后的一周内,应加强捣固道床。尤其应加强转辙器部分、叉心部分的捣固,使道岔状态尽快处于稳定的状态。

2、滑床台板表面、转动机构、移动工件表面应定期涂抹润滑油。

3、螺纹外露表面应涂防腐蚀油脂。

4、钢轨出现飞边时,应及时进行打磨。

5、应转换设备枕木间的异物,以使转换机构运转灵活。

6、为防止心轨侧磨,应定期检查调整护轨的间隔。

7、定期检查和拧紧各坚固螺栓。

8、定期检查和维护道岔内的绝缘件,以保证信号系统正常工作。

9、定期检查弹片是否出现折断或严重变形,并及时更换。

10、定期检查轨距,若发现轨距出现超差时,可用调整轨距块大小面来调整轨距。

上道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将岔前、岔后的枕木按规定换成Ⅲ型砼枕。

2、对于道岔方向、平顺度须认真调整,否则无法控制尖轨、基本轨密贴,对今 后维护、保养也极为不利。

3、转辙器、叉心区必须重点捣固,检查尖轨是否落实到滑床板上。

4、检查 Q 值和电转机安装岔枕是否发生变化。

5、检查顶铁是否有顶死现象。

以上就是我对就道岔的简要介绍,如有不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铁路道岔-铁路道岔 道岔分类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345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