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情书-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发布时间:2018-02-10 所属栏目:王小波李银河

一 :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小新荐言作家王小波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生前冷寂无声,去世后却热闹非凡。他追求自由、智慧的思想和倡导的生活方式,为无数追随者推崇。不仅思想犀利,王小波还是一个浪漫的人。他曾写过很多情书给爱妻李银河。王小波英年早逝,生命永远终止在1997年4月11日。在逝世19年之际,李银河用一首诗纪念他。而此前李银河悼念亡夫的文章,今天读之依然温暖,乃至泪流满面。

下面这首诗,转自李银河的微信公众号。

怀念小波一一那天午夜,你不辞而别

Auld Lang Syne            Mairi Campbell And Dave Francis - Sex And The City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那天午夜》

那天午夜

你不辞而别

你在高空

那里清澈蔚蓝

白云飘过

是你的身影

你在深海

那里温暖深邃

水波荡漾

是你的鼻息

你在森林

那里枝繁叶茂

微风吹拂

是你的灵魂

那天午夜

你不辞而别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下文是李银河1997年4月怀念丈夫王小波所作。彼时,王小波刚逝世,在丈夫去世时李银河远在异国。文章描写妻子李银河眼里的王小波,他们相恋、相知的经历,字里行间皆是深情。今天读之,依然激动、感慨。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悼小波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溘然凋谢了。

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过一个轮回的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这样,在他精神之美的巅峰期与世长辞。

我只能这样想,才能压制我对他的哀思。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小波这个人非常的浪漫。我认识他之初,他就爱自称为“愁容骑士”,这是堂·吉诃德的别号。小波生性相当抑郁,抑郁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生存方式;而同时,他又非常非常的浪漫。

我是在1977年初与他相识的。在见到他这个人之前,先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他手写的小说。小说写在一个很大的本子上。那时他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一种掩不住的才气已经跳动在字里行间。我当时一读之下,就有一种心弦被拨动的感觉,心想:这个人和我早晚会有点什么关系。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缘分吧。

我第一次和他单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我们聊了没多久,他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我当时的震惊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这么浪漫,率情率性。后来我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够抵挡如此的诗意,如此的纯情。被爱已经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而这种幸福与得到一种浪漫的骑士之爱相比又逊色许多。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他说过的一些话我总是忘不了。比如他说:“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那种天真无邪和纯真诗意令我感动不已。再如他有一次说:“我发现有的女人是无价之宝。”他这个“无价之宝”让我感动极了。这不是一般的甜言蜜语。如果一个男人真的把你看成是无价之宝,你能不爱他吗?

我有时常常自问,我究竟有何德何能,上帝会给我小波这样一件美好的礼物呢?去年10月10日我去英国,在机场临分别时,我们虽然不敢太放肆,在公众场合接吻,但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他转身向外走时,我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在那儿默默流了一会儿泪,没想到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小波虽然不写诗,只写小说随笔,但是他喜欢把自己称为诗人,行吟诗人。其实他喜欢韵律,有学过诗的人说,他的小说你仔细看,好多地方有韵。我记忆中小波的小说中惟一写过的一行诗是在《三十而立》里:“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我认为写得很不错。这诗原来还有很多行,被他划掉了,只保留了发表的这一句。小波虽然以写小说和随笔为主,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身上充满诗意,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恋爱时他告诉我,16岁时他在云南,常常在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呀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从那时起,那个充满诗意的少年,云南山寨中皎洁的月光和那面被涂成蓝色的镜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从我的鉴赏力看,小波的小说文学价值很高。他的《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两次获联合报文学大奖,他的惟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并成为1997年坎城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拿到最佳剧本奖的第一人,这些可以算作对他的文学价值的客观评价。他的《黄金时代》在大陆出版后,很多人都极喜欢。有人甚至说:“王小波是当今中国小说第一人,如果诺贝尔文学奖将来有中国人能得,小波就是一个有这种潜力的人。”我不认为这是溢美之辞。虽然也许其中有我特别偏爱的成分。

小波的文学眼光极高,他很少夸别人的东西。我听他夸过的人有马克·吐温和萧伯纳。这两位都以幽默睿智著称。他喜欢的作家还有法国的新小说派,杜拉斯、图尼埃尔、尤瑟纳尔、卡尔维诺和伯尔。他特别不喜欢托尔斯泰,大概觉得他的古典现实主义太乏味,尤其受不了他的宗教说教。小波是个完全彻底的异教徒,他喜欢所有有趣的、飞扬的东西,他的文学就是想超越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他特别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真即是美”的文学理论,并且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认为真实的不可能是美的,只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和想象力的世界才可能是美的。所以他最不喜欢现实主义,不论是所谓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还是古典的现实主义。他有很多文论都精辟之至,平常聊天时说出来,我一听老要接一句:“不行,我得把你这个文论记下来。”可是由于懒惰从来没真记下来过,这将是我终身的遗憾。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台湾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他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读过他文章的人可能会发现,他特别爱引证罗素,这就是所谓气味相投吧。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我对他的思路老有一种特别意外惊喜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我们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一个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我分析这和他家庭受过冤枉的遭遇有关。这一遭遇使他从很小就学着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找寻真理,从而找到了自由人文主义,并终身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不少人可能看过他写的《沉默的大多数》,里面写到“文革”武斗双方有一方的人咬下了另一方人的耳朵,但是他最终也没有把那耳朵咽下去,而是吐了出来。小波由此所得的结论极为深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即使是在那么疯狂的年代也是难以违背的,比如说不能吃人。这就是人类希望之所在。小波就是从他的自由人文主义立场上得到这个结论的。

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残酷了,你潇洒地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虽然后面的篇章再也看不到了,但是我还会反反复复地看这20年。这20年永远活在我心里。我觉得,小波也会通过他留下的作品活在许多人的心里。樱花虽然凋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

我想在小波的墓碑上写上司汤达的墓志铭(这也是小波喜欢的):生活过,写作过,爱过。也许再加上一行:骑士,诗人,自由思想家。

我最最亲爱的小波,再见,我们来世再见。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再也不分开了!

王小波是一个既浪漫又专情的人,他写给妻子李银河的书信,每一篇都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李银河个人的感情外,还具有极高的审美意义。《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收集王小波李银河的书信,字里行间写满浪漫,其中很多句子,读之唯美、感动。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16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2/16

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

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3/16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4/16

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还有在我安静的时候,你就从我内心深处浮现,就好像阿芙罗蒂从浪花里浮现一样。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未完,待续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5/16

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6/16

我和你就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7/16

要无忧无虑地去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有了你我就敢。只要有你一个,就不孤独!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8/16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足够了吧!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9/16

我可不是愁容骑士,我一点也不会相思、叹息、吟诗、唱小夜曲。我只会像一头笼子里的狼一样焦急地走来走去,好像害了牙疼。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0/16

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我也真希望我就是。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1/16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2/16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你要是喜欢了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你肯用这样的爱情回报我吗?就是你高兴我也高兴,你难过时我来安慰你,还有别爱别人!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3/16

咱们应当在一起,否则就太伤天害理啦。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4/16

我现在不坏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5/16

你好!作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

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

但愿我和你,是一只唱不完的歌。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16/16

祝你今天愉快,你明天的愉快留着我明天再祝。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王小波 诺贝尔 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责任编辑:王宏泽]

未完,待续请关注比比读小说网微信公众号

二 : 刘达临:中国的“性”够开放了吗?:问:你对王小波、李银河夫妇有何评价?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性革命一直在进行,人们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甚至有些“过了头”,那么,目前中国的“性”够开放了吗?请著名的性学家刘达临教授为我们讲讲关于两性那些事儿!

问:你对王小波、李银河夫妇有何评价?

刘达临:我知道王小波是个作家但是和他不熟,他的作品在他生前社会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在去逝以后社会评价很高,李银河博士和我是同行,都是搞社会学的。她在美国匹茲堡大学学习六年,得到博士学位。她受的社会学的基楚训练很规范,她从事社会学研究在社会调查方面有比较深的造诣,他们夫妻思想都很先进,敢于接触一些人们不太敢接触的社会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问:你为什么会去做这么大的一个调查?

刘达临:我主持全国两万例性调查,是从1989年到1990年,当时我国的性科学刚开始发展。可是一般的研究都停留在现像描绘上,缺乏量的分析,任何科学如果缺乏量的分析就不能真正地科学地建立起来,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数据,自然科学的数据来到实验室,社会科学的数据来到社会调查,所以为了把我国的性科学推向前进必须要有基本的量化分析,要有基本的社会调查。正在由于这个原因我呢在全国组织了这么个性的调查。

 刘达临:中国的“性”够开放了吗?:问:你对王小波、李银河夫妇有何评价?

著名性学家:刘达临

问:你是如何看待丁克家庭的?

刘达临:丁克家庭就是夫妻生活在一起但是不要孩子的家庭,这种现像的发生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因为在过去人们在比较贫穷落后的情況下,往往考虑到养儿防老,孩子越多到了晚年越有保障。可是现在情況不同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決了,很多人追求的不是温饱而是事业上更多的发展,他们也许认为有了孩子或过早有了孩子会影响他们的事业。因此他们选择了不要孩子或者推迟要孩子的生活道路,我认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选择要不要孩子是个人的自由每个家庭的自由,当然也要服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如果不要孩子或者推迟要孩子是完全可以的。

问:您支持性开放吗?

刘达临:如果说性开放是指可以随心所欲的来搞两性关系我是不赞成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发生了一场性革命,很多人走得太远在两性关系方面非常混乱,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是引以为戒的,如果性开放是指反对千百年来存在的性禁锢,认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非常健康合理的选择性对像,过应有的性生活,而且接受社会的合理控制,我是赞成的。

 刘达临:中国的“性”够开放了吗?:问:你对王小波、李银河夫妇有何评价?

问:您作为大学教授,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性现像?

刘达临:关于大学生的性关系,是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大学还禁止大学生谈恋爱,当然这种禁止并沒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不被干预了,可是有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和对方发生了性关系,在十一年前我组织全国两万例性调查的时候,发现发生过性关系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百分之。而到了世纪末据有的性学家调查,他们告诉我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男的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女的已经占到百分三十五左右,我认为这种现像是值得严重注意的,一方面大学生已经是成人,而且有了一定的文化程度,他们会对自己负责能够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道路,另外一方面过早的发生性关系弊多利少,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还不能独立对于这种关系很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来,同时有了这种关系以后往往会有很多苦恼很多思想波动很多变化,而这些情況都是对学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所以我想劝告大学生们不要把将来做的事情太提早了做,以专心学习不辜负社会的期望为好,当然我也不赞成在这个问题上对大学生过多的谴责。

问:刘教授我看了最近一篇报道,说:“中国艾滋病人口已经达到6位数,但我们这么去防范呢?”

刘达临:艾滋病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严竣的问题对中国来说也同样是个严竣的问题。有人现在统计我国艾滋病的传染者已经超过五十万人,专家估计到了今年年底可能要达到一百万人,十年后如果沒有有效的控制可能会达到一千万人,艾滋病的可怕并不仅在于目前是一种不治之症,更在于一个人得了艾滋病会影响全家影响后代,所以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艾滋病的传染途徑有三,一是母体感染二是血液感染三是性交感染,我们要防止艾滋病就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现在政府已经对艾滋病患者的生育加以严格控制,在输血问题上也加以严格控制,卫生部最近规定,一般不用进口的血浆。从目前情況看来艾滋病传染的主要途径在于混乱的性交关系,对这种混乱的性交关系一方面要全世界控制大局,特別是卖淫嫖娼活动,有人认为推广安全套会促使人们做坏事,同时我认为应该大力地推行防护措施,特別是要推广安全套,现在全世界都在推广安全套因为它简单有效,我认为我国也不例外,这种看法有一点因噎废食,我认为应该有两大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消灭混乱的性交关系,第二道是如果第一道防线出现了漏洞还有安全套来保证安全,我认为这是实是求是的做法。

问:你对校园里出售安全套怎么看?

刘达临:对待校园出售安全套,这是一个目前有争议的总是。但是我认为这是个时代发展进步的表现,安全套并沒有什么神密也沒有什么肮脏,针对现代大学当中性行为增多的现像,社会是不能坐视不理的,一方面要加强性教育,使大学生们以严肃地健康地态度对待两性关系,另外一方面如果有一些人不能自控,那么使用安全套比不使用要好得多,或者会促使大学生们更肆无忌惮的发生性交关系,我觉得这种看法不太现实,如果在大学当中不使用安全套大学生们难道就会減少混乱的性关系了吗?而且不仅如此会造成未婚先孕的严重后果,所以我觉得还应该正视现实问题。

问:你认为女性在婚前发生性行为,中国男人会接受这样的女孩吗?

刘达临:我认为在婚前发生性关系无论是男人或女人,都是应该防止的。但是在男权社会的影响下男人发生过一次或几次婚前性行为,事后无伤大雅。而女子发生过婚前性关系就被认为是失去了贞洁,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现像。如果说有的女子在婚前和別人发生性行为,后来的丈夫就接受不了,那么如果男人在婚前和別的女人发生过性行为,那么以后的妻子就能受得了吗?所以我认为无论男子或女子都应该在婚前对性抱一种严肃的态度,可是如果有的女子在婚前由于不谨慎在这个问题上有了一点错误。那么只要她和以后的丈夫真心相爱,那么我认为作为一个很有气度的丈夫是不应该对妻子,在过去还不认识自己的情況下的一些行为耿耿于怀的。

问:那您觉得,现在的中国是够开放了呢,还是还需要开放?

刘达临: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家,在性方面是逐步地采取了一个开明的态度。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了,性教育开始推广了,性科学深入研究了,这个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是千百年来社会当中存在的性史肮脏的不可告人的这种观念并沒有消除影响,在很多人的头脑当中还认为性有些危险,不能够公开,这种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响了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的社会性的大门是开了但是只是半开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开发并不是指可以乱搞,而是在合理的控制下的性开放,是健康意义上的性开放,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公开开放红灯区有利有弊,它的好处就是使一些卖淫妇女不必在地下秘密活动,因为在地下秘密活动使社会很难控制,性病会流传蔓延,可是如果公开开放会产生很大的弊病,可能由于卖淫合法化而使卖淫妇女更大量的增加,更可能引起全社会的思想混乱,和道德体系的崩溃,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可取的。

问:在企业內,老总对不正常的两性关系很难处理,不影响工作,但总不舒服,教授有何良策?

刘达临:在企业当中的两性关系,我认为主要的还是人们的私事。只要不影响工作只要不违背法律,企业不必多加干预。可是这并不等于企业可以甩手不管,企业还有一个教育职工的任务,应该在两性关系方面以及在其它问题上教育,作一个有道德有健康情操的现代化的人。

问:你是怎样看但青少年的手淫问题?

刘达临:对于手淫问题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名是自慰,因为手淫是一个贬义詞。它会对青少年增加思想压力,自慰问题的产生是因为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已经有了性要求,而社会还不允许他们实现性要求,这一矛盾下的产物。过去的观念都是把自慰和品质恶劣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还有一种观念是自慰会极大的伤害身体,这也是不科学的,过去有些青年在自慰以后感到精神紧张,其原因并不是来自自慰本身,而是来自过多的不合理的社会压力,所以我认为青少年有一些自慰行为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不会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产生很大影响,这种现像到成年以后结婚以后会自然的消除,社会不必多加谴责,自己也不必背严重的思想包袱,任其自然即可,可是过度的自慰行为对身体健康是有影响的。正像任何事情过度了都不好一样,这个问题希望青少年能够予以注意。

问:怎样看待中国的同性恋现像?

刘达临: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从全世界来看同性恋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从我主持的全国两万例性调查来看,同时也参照了其它有关的调查。中国的同性恋者至少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这个比例虽然不算太大,但是由于中国的总人口多。那么同性恋者的绝对数也有三四千万左右了,正确的对待这一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历史上在全世界对同性恋者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认为他们是犯罪,而予以打击。第二种是认为他们不是犯罪而是一种病,是心理上的不正常需要加以治疗。第三种态度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现像,我认为现代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向有罪和有病之间过渡,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认为无论怎么看同性恋,都不应该对同性恋者加以歧视,否则会大大地损害同性恋这一群体。对社会稳定沒有好处,同性恋者的行为只要不危害社会。例如不和未成年人搞同性恋再如对性行为加以防护,社会不必多加干预,当然对这种现像也完全沒有必要加以提倡。

三 :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

"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李银河说过这样一句话,下面是我们为你整理的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希望对你有用!

李银河和王小波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

李银河王小波的爱情

1968年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www.61k.com”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其实,在结婚之前,李银河觉得王小波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他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王小波不服气地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俩人就扯平了。

王小波是一个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买过花儿送给李银河,惟一的一次他给李银河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是生日礼物。那时是花了5块钱。但二人之间最快乐和享受的,就是散步聊天,一切一切都可说,小波称之为"作倾心之谈"。

小波的性情不像他的外表,他善良、宽容,很会爱人。偶尔也生气,但不发脾气,顶多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他是一个很会爱的人。有时想起他那样子就特别好笑--很淘气。朋友和邻居都知道我们十分好,从不吵架。我们虽然好,但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没有太多的波折。"面对许多人对王小波小说里性描写的揣测,李银河在一次回答记者的采访中说:"小波这个人并不像他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生活中其实是比较老实的,我们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

后来,李银河去了美国。1984年,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988年,三十六岁的王小波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回国以后,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间,在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照旧可以做面对面做"倾心之谈"。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一天一盒。

离别

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小波说:我们家兄弟姐妹中生男生女都有,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还戏称要成立一个"断子绝孙俱乐部"。"如果他要活回来的话,我们商量的结果肯定还是不要。他的小说就是他的孩子吧。我和小波在一起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就喜欢在一起。选择和自由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在1997年4月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以前我就问过他,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在英国,王小波给她写电子邮件,说最近特别显老,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李银河当时说我也特别显老,没当一回事。小波逝世后,有一个记者告诉李银河,说王小波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王小波当时可能有预感。

王小波去世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因为叫的声音太大,邻居有点害怕,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李银河在北京为王小波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那种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的墓碑让她不满意,她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后来她说要不然算了,放在家里,或者找一个机会撒海。后来有一个朋友介绍了佛山灵园,它的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李银河直接选了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做这个墓穴花了就六千块。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她曾经说:"我们家原来有个亲戚38岁就死了,她有一个姑妈83岁还健在。临死前,她对我妈说,38岁死和83岁死没有什么区别。我也觉得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意义不大,主要是在你活着时的感觉。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灭了,谁还知道马克思是谁?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

李银河的女权观点

1、女权主义在中国被妖魔化。解读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和谐地相处,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该是女权主义者。

2、女权主义中有不同的流派,在观点不同、主张不同的各种女权主义流派当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女权主义的,因为男女平等是人们的国策;在这个意义上,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且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也都是女权主义者。人们完全用不着羞于承认这一点。从五四以来,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识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进中国,为女性权力代言。共产党执政后,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对女权主义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冲突。

3、在中国,人们应当郑重其事地为女权主义正名,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正名,反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当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主张,创造一个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

4、由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而这种男权制体现在农村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作为女儿,她们在营养、教育、医疗、继承权等方面拥有的机会和资源较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在性、生育、家事的决定、外遇与离婚、家庭暴力、丧偶与改嫁等方面,也都与男性有不同的境遇,处于较为不利的一方;作为劳动者,她们无论是在劳动分工、收入还是在村庄的政治参与方面也都与男性的对比中处于劣势。

5、中国婚姻制度中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住制”(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结婚不单纯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而是两群人甚至两个村庄,通过“女人”这个渠道进行的一场交易——男方要交彩礼钱,他们“买”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个交易中,女人沦为了一个“物”。

王小波的创作特点

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伊塔洛·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当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群体之人, 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 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 “集体第一, 个人第二”作为道德准则是无可挑剔的, 但不能无限泛化, 甚至发展到“目中无人”———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个体之人更应受到尊重。人权, 其精髓是“个体的权利”。面对强权,个人是弱者。更容易受到侵犯。所以, 整体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不平则鸣甚至铤而走险的人, 则主要是个体的人。所以, 我们虽然不能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本”,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个体的存在;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但也要反对个体虚无主义。

因此我们认为王小波强烈的人权意识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对我们认识人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无论《白银时代》, 还是《黑铁时代》,主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已失去了一个个体的地位,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人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极权, 是那种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造成的。王小波以这个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 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其二,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他本是个欣赏逻辑学、数学、科学的人,终身追求着理性与知识。这我们可以从《有关“错误的故事”》、《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对待知识的态度》等杂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观点。王小波把文革时期作为其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与他崇拜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宗旨,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剖析世界。这种看法当然有着它先进性的一方面,然而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同样也必然造成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儒家学说是救世良方,道德价值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从而对自然科学知识缺少必要的尊重,以致于我们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数百年。对道德判断来讲,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因此,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社会,向社会提供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王小波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同情无数知识分子,比如马寅初和老舍,因为有过生活于不理智时代之不幸。另一方面,作为讲绝对原则,给老百姓灌输不合理思想的人,知识分子也往往犯“建立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之罪。总而言之,王小波倡导以现实、理性为导向:“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与此相反,作为一个自由派,王小波看问题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错误是不充分发展个人主义与文化多元化。要真正解决中国从古到今的弊病,我们必须关注人,尊重人,使人性的光辉得以宣扬。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得出王小波为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良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种观点是以理性主义为根基。

如在《沉默的大多数》就是这样嘲讽反科学的现象:“从我记事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壳螂。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王小波就是通过这样的诙谐的笔锋,对愚昧进行无情的嘲讽,其科学理性的宣扬,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王小波的这种努力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王小波对理性的强调,笔者认为是合理并且必要的。其意义在于,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摆脱陈腐过时的价值观,产生真正的时代精神。

当理性与人性的发生冲突时。“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王小波用冷峻的目光,审视事物本质及内在冲突,从人性角度上构建理想的道德标准

本文标题: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情书-今天都在纪念王小波,而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么说……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844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