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红楼十二钗-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 作者:曹立波

发布时间:2018-01-29 所属栏目:红楼12钗

一 : 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 作者:曹立波

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 作者:曹立波 《红楼十二钗评传》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页面。
红楼女儿印象:红楼十二钗评传(选载) 作者:曹立波


目录

正册十二人(按判词顺序)
林黛玉——人面桃花相映红
薛宝钗——梨花一枝春带雨
贾元春——满城春色宫墙柳
贾探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史湘云——有情芍药含春泪
妙 玉——暗香浮动月黄昏
贾迎春——乱分春色到人家
贾惜春——惜春常怕花开早
王熙凤——笑语盈盈暗香去
贾巧姐——春在溪头荠菜花
李 纨——时有幽花一树明
秦可卿——无力蔷薇卧晓枝
副册一人:
香 菱——小荷才露尖尖角
又副册二人:
晴 雯——芙蓉如面柳如眉
袭 人——花飞莫遣随流水
绛洞花主:
贾宝玉——无可奈何花落去
主要参考文献
跋(后记)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黛玉身份(1)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
黛玉进贾府时到底几岁?有六七岁和十三岁两种说法,但多数版本都没有直接写黛玉当时的年龄。第三回凤姐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一连串的问题,黛玉没有回答,似乎不合常理。根据第二回写宝玉“七八岁”,第二、三两回雨村的故事是连续的,而黛玉比宝玉小一岁,所以,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应是六七岁。少数版本写了黛玉对凤姐的回答,如己卯本、梦稿本在“妹妹几岁了”后边写,“黛玉答道:‘十三岁了。’”那么,刚进贾府的黛玉到底是幼女还是少女呢?程甲本曾写宝玉看到“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显然是已入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而不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唐代杜牧写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印证了袅袅婷婷的女儿应是十三岁左右的。其实不同版本出现的矛盾在黛玉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在曹雪芹心目中的爱情理想,有三个重要因素: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互为知己。作者写六七岁,是要强调两小无猜;写十三岁,是要强调一见钟情,甚至一见如故。两者都不愿意割舍,所以出现了不同阶段修改稿中的矛盾现象,由此可见作者构思宝黛爱情时的良苦用心。
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红楼梦》中曾写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黛玉生日的含义。关于花朝节的具体日期,古人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夏历的二月十五、二月十二和二月初二。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之《二月望》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综合三种不同记载,尽管存在地域和时间的差异,但大体看来,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
“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这条记载值得注意。按此习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宝钗扑蝶的故事,应该出现在花朝节,而不是芒种节。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饯花会”,虽然在常见的辞书上查找不到芒种饯花的习俗,可是《红楼梦》中却用很多笔墨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曹雪芹颇有兴致地说“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小说中并没有正面写黛玉如何过生日。要了解曹雪芹对黛玉生日的描写,可到第二十七回去找。作者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赏花、扑蝶,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把黛玉生日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且二十七回安排的回目构成钗黛对峙,即“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可见,曹雪芹在宝玉和黛玉故事的构思上是综合考虑的,情节的安排也有所调整。由此也可看出,《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是黛玉和宝玉两人的生日组合。《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经典。黛玉生日与祭饯花神的关系表明,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绛珠仙草”和“阆苑仙葩”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黛玉身份(2)
黛玉的判词是与薛宝钗写在一处的。小说第五回写宝玉去取“正册”看: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画面中“两株枯木”,暗指“林”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谐音“黛玉”。四句诗交叉写钗黛,表现黛玉的是“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堪怜”是值得怜爱,堪即可、能。“咏絮才”,指林黛玉的诗才。《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晋代谢道韫的趣事:“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谢道韫的“柳絮”比喻,令其叔叔谢安开怀大笑,这是对她诗才的赞赏。后人因以“咏絮才”比喻女子工于吟咏。作者对林黛玉敏捷的诗才,以“咏絮才”作比,同时以“堪怜”来感叹,如此有才华的女子,又有谁能不怜爱她呢?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黛玉之貌(1)
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首先看她的容貌体态。
林黛玉的体态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宝玉眼中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出自程甲本)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和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以上关于黛玉体态的描写中,作者从各个角度展示给我们的是柔弱但又娇美的形象。所谓“袅袅婷婷”、“风流袅娜”、“风流婉转”该怎样理解?在宝玉看到黛玉时,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即“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娇花”和“弱柳”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同时后边的两个词组“照水”和“扶风”,则展现出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就五官而言,林黛玉容貌俊美。她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眉头微微蹙起,带动如烟云缭绕的神情。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又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眼中黛玉的眉眼“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程甲本: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列藏本: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容貌的评价虽然很高:“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但依然比较抽象,更为具体可感的还是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看到的黛玉。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更何况宝玉看到的黛玉更胜于西施,即“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所谓胜西施三分的不单是“病”,更是美。
如何理解黛玉的眉毛?有的版本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到一缕轻烟缭绕于黛玉眉间。至于黛玉的眼睛,有的版本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前苏联列宁格勒藏抄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皆可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另外,庚辰本对黛玉的眉眼作了比喻:“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写美女的眉毛,用天鹅的“鹅”应属于笔误,蛾眉、娥眉都可以。早在《诗经?卫风?硕人》篇曾写一位美女:“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的“蛾眉”指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以此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来直接用“蛾眉”代指美女或美貌,如辛弃疾词“蛾眉曾有人妒”。“蛾”也可以写成女字旁的“娥”,有美好的意思。把黛玉的眉毛写成“两弯半蹙蛾眉”,又弯、又细、又长;把黛玉的眼晴写成“一双多情杏眼”,“杏”是圆形的,若按杏的常规大小与人的眼晴相比是偏大的。这个版本用比喻告诉读者,黛玉的眼睛又大又圆,且含情脉脉。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黛玉之貌(2)
从不同阶段的抄本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异文,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而每一版本的文字都是既生动又传神的,我们不妨综合考察。
其次看她的气质情态。
林黛玉的气质和情态可以说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
仙女的神韵。林黛玉是一位“世外仙姝”。十二支《红楼梦曲》中有一支《终身误》是写钗黛的,其中两句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作者借甄士隐的梦境讲述了绛珠仙子的“还泪”神话:
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西施的病容。黛玉有病西施的外型美。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黛玉在宝玉眼里不仅像西施,更胜过西施。小说多次借助宝玉的眼睛和诗句,写到黛玉与西施的相似。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觉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十七回宝玉《咏白海棠》,用这样两句分别写宝钗和黛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生动地描绘了黛玉的情态。
不仅宝玉如此,在众人眼里黛玉也被看成西施。第六十五回兴儿对二尤介绍黛玉说:“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通过晴雯的长相,间接可以看出黛玉像西施。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陷害晴雯:“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王夫人听了忙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因此,当王夫人提审晴雯时,冷笑着说:“好个美人!真像病西施了。”晴雯是黛玉的影身,说晴雯其实是从侧面说黛玉。
黛玉本人是否喜欢西施的比附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林黛玉写了五首诗,赞美古代的五位美女,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第一位便是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可见黛玉对西施的仰慕。《红楼梦》中谈到黛玉或晴雯像西施时,都没有离开“病”字,“病如西子”、“捧心西子”、“多病西施”、“病西施”。西施,也称西子,是春秋末年越国美女。《管子?小称》:“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相传西施“捧心而颦”,心口疼时皱着眉头的样子增加了她的美丽,所以有“东施效颦”的笑谈。宝玉称黛玉为“颦颦”,小说对她与西施相似之处的描写,意在强调其病态的美丽。
黛玉有人面桃花的病态美。从黛玉咳血来看,她的病大概是肺病,又因相思之病,午后发烧,呈现出一种艳若桃花的病态美。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中有这一病容的描述: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原为“自羡”,此从程本)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不在话下。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黛玉之貌(3)
黛玉“压倒桃花”般的腮红,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细节中提到了“病”,提到了惹人思索的“帕子”。冯梦龙《山歌》中有一首可用来诠释宝玉派晴雯送来的两条半新不旧的帕子:“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以“丝”与“思”的谐音双关,告诉读者黛玉的“病”正是由相思所起的。清代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组诗中有一首也写到黛玉的“病容”:“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可见,当时人已看到黛玉病中的“情思”成分,以及她的病态之美。
淑女的气派。林黛玉是仕宦之家的掌上明珠,不仅知书而且达理。小说第三回借王熙凤口说:“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里虽有恭维的成分,但黛玉的“气派”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很有可能与贾母相像。第七十四回王夫人曾赞叹黛玉母亲:“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王夫人连用两个“何等”,贾敏的“娇生惯养”、“金尊玉贵”呼之欲出,而这种“千金小姐的体统”在女儿黛玉身上是有所传承的。
再看第三回黛玉在推让座位时表现出的礼仪:“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仔细忖度,觉得按长幼尊卑自己是不能坐在炕上的主座上的。小说接着写:“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当她弄清楚王夫人、凤姐都“不在这里吃饭”时才坐下。下边的排序是:“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左边为尊,黛玉是客,所以坐在了三姐妹之上座。黛玉对这些礼仪细节一丝不苟,足见其大家风范。
黛玉的书卷气来自她以诗书为伴的高雅情趣。第二回写黛玉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悉心教养,以“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十六回写黛玉从江南回京,带了许多书,而且给宝玉和姑娘们的礼物也是纸笔等文房四宝。宝玉把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给她,黛玉并不珍视。两类物品相比,反映了黛玉平素的爱好。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见识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把黛玉的闺房误认为公子的书房,惊叹“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不过,黛玉的居室像书房,并非只有金石笔墨的厚重,贾母用“银红的霞影纱”替黛玉糊窗子,茜纱窗使绿色的潇湘馆更加和谐柔美。黛玉的淑女气质,来自她的书香氛围,也来自她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
林黛玉这位“世外仙姝”的花容月貌,其实是集中国古典诗词于一身的。林黛玉的“还泪”,有宋词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唐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在情韵。情人眼里出西施,宝玉不止一次地把黛玉比作西子,小说中众口一词地认为黛玉的模样像“多病西施”,宝玉为黛玉取字“颦颦”,宝钗也常叫她“颦儿”,其实都是在称赞黛玉胜过西施的美妙情态。她的病,动情时也动容,经作者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朱颜。从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礼仪以及高雅情趣可知,林黛玉是一位书卷气十足的淑女,一举一动都显现出大家闺秀的气派。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黛玉之情(1)
林黛玉的情感世界,集中表现在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她与宝玉不同,宝玉心底虽然只有妹妹,但眼中不乏对其他姐姐妹妹的怜惜和倾慕,即所谓“情不情”。而黛玉不仅心中只有宝玉,眼中也容不下宝玉之外任何男性世界的物件,甚至是宝玉转赠的北静王的香串。黛玉的情感是“情情”,即用情专一。
追求知己的爱情理想
爱情的萌生阶段——欣赏、吃醋
戴斗笠——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了解。第八回写道:
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便把头略低一低,命他戴上。那丫头便将着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难道没见过别人戴过的?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 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
看斗方——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欣赏。第八回写道: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云轩”。黛玉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们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宝玉嘻嘻的笑道:“又哄我呢。”
带醋意——表现出黛玉对宝玉的在意。第九回写宝玉上学前辞别黛玉,引出黛玉的半酸半妒:
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唠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一径同秦钟上学去了。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有青梅竹马的成分,也有一见钟情的因素,最后的两心相印是曹雪芹的爱情理想在他们身上的实现。然而黛玉却爱得十分痛苦。正如第五回开头所写:“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黛玉对宝玉的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爱情萌生阶段的“口是心非”,让黛玉和宝玉都饱受折磨。
爱情的发展阶段——互相认同
二人共同葬花。第二十三回分别写了宝玉和黛玉葬花的场景。宝玉送花入水,表现了“花落水流红”的意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黛玉葬花入土,让落花“质本洁来还洁去”: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双玉共读西厢。第二十三回写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反映了二人的共同志趣: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黛玉之情(2)
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第三十二回湘云让宝玉去“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遭到宝玉斥责,也涉及到对宝姐姐的不满。同时宝玉又说了对黛玉的欣赏,被屋外的黛玉偶然听到,引发了一段对“知己”的感慨: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红楼梦》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其中不乏限知叙事的内视点的表现形式,即让人物通过侧面的不期而遇来耳闻目睹。黛玉在屋外意外听到宝玉“林妹妹不说混账话”的知己之言便是较为典型的细节。这种隔墙有耳、隔窗有眼的特殊叙事视点,比全知叙事的外视点所能达到的叙事效果更适当、更顺应人情事理。从小说中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来看,大体分为萌生、发展和成熟阶段,而宝玉知己之言的吐露,可以说是他们的爱情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
爱情的成熟阶段——互相安慰
宝玉挨打,黛玉因心疼而劝其改过。第三十四回写道: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黛玉生病,宝玉冒雨前来探望。第四十五回写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之后:
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宝玉挨打,疼在皮肉上,却甜在心里。因为黛玉为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以至于“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说明她的心疼是掩饰不住的。她害怕王熙凤看到她的眼睛取笑她的多情,匆忙离开了。宝玉因惦念,派晴雯去看黛玉,并捎去两块旧手帕,黛玉随即写了三首诗来抒发情思。隔十回,到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即景生情写了长诗《秋窗风雨夕》,宝玉冒雨来探望她。这一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渔翁渔婆”的和谐画面。同时,宝玉的装束也暗合一首唐五代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小说情节充满了诗情画意。到此,宝黛爱情已经走过萌生阶段的互相误解、发展阶段的互相认同,到了成熟阶段的互相安慰。从感觉上,也由酸楚、苦涩,开始品味甜蜜。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黛玉之情(3)
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
在宝黛爱情问题上,用脂砚斋批语来说,林黛玉的特点是“情情”,即用情专一;而宝玉的特点是“情不情”,即爱博而心劳。二人常常因此而出现矛盾。
剪荷包的冲突,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物。通过荷包这一道具,写黛玉误解了宝玉,担心他辜负了自己的心,因而剪掉自己亲手为宝玉做的荷包。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黛玉为宝玉不珍惜自己的东西而哭泣,实是因物及人。她向宝玉说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当她看到宝玉“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听到宝玉说:“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小说描写黛玉的心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这段的戏剧冲突,可谓大起大伏,至黛玉“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似乎已风平浪静了,宝玉又向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石子:“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宝玉不仅出言不逊,而且把荷包掷向黛玉怀中便走了。以下情态是:“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接下来作者给宝玉安排了软语相劝的机会,让他去抚慰黛玉受伤的心,“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黛玉索性赌气离开,宝玉执著相随,嘴里还说着:“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手里“拿起荷包来带上”。荷包由“掷”到“带”,两个动作反映了宝玉态度的变化,心理上已经由抵抗到降服了,黛玉也顺势走下宝玉所给的“台阶”,“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又笑了。”黛玉最后的动作和情态写得姣真可爱。
论亲疏的风波,黛玉因专于情而专于人。湘云到来,宝钗拉宝玉去玩,黛玉平添失落感。她用自残的方式给宝玉施加压力,“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地说:“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这段话里有对宝玉薄情的埋怨,也有对宝钗的嫉妒。黛玉的感叹和眼泪,反映出她对宝玉的“情情”。宝玉只好:“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尤其是论亲疏的一段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僣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黛玉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她似乎没有拘泥于现象,而直入本质:“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也坦言情愫:“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我们不能不佩服曹雪芹写小说的笔力,为了表现宝玉和黛玉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精心设计了宝钗,甚至湘云的介入,在外力的作用下,恋爱双方由误解到相知,互相了解彼此的心意。“我为的是我的心”,这句话看似为己,实则为他。但同样是以心相许,宝玉的心中虽只有林妹妹,眼中却还流连着其他的姐妹;而黛玉的心中、眼中只有宝玉。
闭门羹冷遇,是黛玉和宝玉之间的一次大误会。黛玉哭惊花鸟的程度,反映了她的至情,也写出了她的至美。第二十六回黛玉夜探怡红院,晴雯因和碧痕拌嘴,又见宝钗来访,而门外又有敲门声,不觉生气,便向门外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吃了闭门羹,却见宝钗从里面出来,悲戚万分,不禁痛哭,以至感动花鸟。小说写道:


黛玉之情(4)
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曾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希望宝玉珍惜她亲手做的荷包,其实是希望宝玉珍视她的一片痴心。她希望宝玉既然成为了她的知己,就不应再想着别人。当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小说写她“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当她又看到宝钗从里面走出,内心更为酸楚,黛玉用情专一的爱情理念受到震撼。小说写她“越想越伤感起来”,“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以至于“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段描写情景交融,通过晴雯、黛玉和宝玉等人的误会,以及人物的悲伤与花鸟产生的通感共鸣,达到很好的抒情效果。惊动花鸟的不仅仅是黛玉的“绝代”之美,更是她的“希世”之情。
宝黛爱情的几对影子
曹雪芹在描述宝玉和黛玉的恋爱过程中,除了以这二人为中心的主线,还从侧面写了其他人的爱情。作为宝黛爱情的副线,小红和贾芸、龄官和贾蔷、尤三姐和柳湘莲、晴雯与宝玉,四组人物大体从初恋、热恋、定亲、悼念四个阶段,对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历程起到了映衬和预示的作用。
小红和贾芸的初恋,是对宝黛初恋阶段的烘托。林黛玉和林红玉,名字上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与宝玉黛玉的送帕、题帕,也有相似之处。清代许叶芬在《红楼梦辨》中说:“林小红,黛玉之小影也。黛玉姓林,小红亦姓林;……黛玉为凤姐诸人所不容,小红即为麝月诸人所不容。一笔分两笔写,是画家烘云托月法。”与小红和贾芸不同的是,宝黛爱情中,黛玉“题帕”比小红“遗帕”更能体现宝玉的体贴和黛玉的诗情。
龄官和贾蔷的热恋,是对宝黛热恋阶段的映衬。龄官是一位长相、扮相都像黛玉的戏子。她孤高自怜,她的情感世界包括咳血的病都与黛玉有几分相像。第三十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宝玉眼中:“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看到龄官用金簪向土上画字,“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在梨香院看到贾蔷给龄官买雀儿,龄官却不高兴,可是当贾蔷离开时,龄官却又叫住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地下,你赌气子去请了来我也不瞧。”宝玉这才领会了画“蔷”字的深意。针对这一情节,清代嘉庆年间的东观阁评语指出:“贾蔷与龄官皆非读书通文理者,故一味昵昵儿女语,不得与宝林辈比其分毫也。”的确,龄官和贾蔷的感情纠葛,呈现出热恋阶段的彼此折磨,但因“非读书通文理者”,所以与宝黛相比少了许多心有灵犀的默契。
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定亲,是对宝黛定亲的一种虚拟。第六十五回兴儿向二尤介绍林黛玉:“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尤三姐和黛玉“面庞身段”竟然相似到“不差什么”的地步,也让我们联想到这两个女子的婚姻和命运。尤三姐是一位婚姻爱情上自觉意识较强的女子,她的择偶标准是:“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否则“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于是她想到了五年前就看上的柳湘莲。作者写“这柳二郎,那样一个标致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无情无义。他最和宝玉合的来。”尤三姐和柳湘莲定亲时用的是鸳鸯剑,这把剑让三姐“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把剑也削去了柳湘莲头上的烦恼丝。第六十六回的回目是“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三姐像黛玉,而无情的柳湘莲偏偏和多情的宝玉最合得来。地府和空门,似乎也暗示了黛玉和宝玉无法走向婚姻的不幸结局。


黛玉之情(5)
宝玉和晴雯的相处,衬托宝黛之间的纯情;宝玉对晴雯的悼念,也是对黛玉悼念的预演。清代涂瀛有《红楼梦论赞》,其中《晴雯赞》写道:“红颜绝世,易启青蝇;公子多情,竟能白璧”,这是对晴雯的同情和赞美。“青蝇”是苍蝇的一种,用以比喻进谗言之佞人。《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红颜绝世,易启青蝇”,写晴雯风流灵巧,易遭人怨;“公子多情,竟能白璧”,则肯定了晴雯的清白。然而,惟其“白璧”,而被“清君侧”,便更觉冤枉。所以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在宝玉探望她的时候,晴雯呜咽道:“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下文很有戏剧性,作者借一个特殊的叙事视角,即晴雯的姑舅嫂子灯姑娘,一个“恣情纵欲”的女人的眼睛,去看宝玉和晴雯的相处:“我进来一会在窗下细听,屋内只你二人,若有偷鸡盗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两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如今我反后悔错怪了你们。”在浑浊霪乿之人的眼睛中,两人尚且是纯洁而清白的,可谓反衬法。
晴雯的长相,用王夫人的话来说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红楼梦》中好几个美女像林黛玉,但与黛玉近距离接触的只有晴雯。黛玉和晴雯,可能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娇妻美妾。所以,在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的时候,晴雯把宝玉写的“绛云轩”的斗方挂上,让黛玉含笑欣赏。在宝玉和黛玉两心相知的时候,晴雯把宝玉的两条旧帕子送给黛玉,让黛玉含泪题诗。在宝玉祭奠晴雯的时候,黛玉帮他修改祭文,宝玉深知黛玉素日待晴雯“甚厚”,也无所顾忌。针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黛玉将熟滥的“红绡帐里”,改为现成又不俗的“茜纱窗下”,继而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宝玉祭文因这最后一改,人物关系已变成了“卿卿我我”,由对晴雯的悼念转而预示黛玉的薄命。
庚辰本第四十六回脂批说:“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告诉读者《红楼梦》中所写的情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宝玉都是纽带。从狭义角度讲,“情”指爱情,而小说中的所有情事,尽管有些男主角不是宝玉,女主角亦非黛玉,但与黛玉相似的几位女子,情感历程似乎都有黛玉的影子,像镜子一样反射着黛玉的眼前景和未来事,足见作者对宝黛爱情所倾注的心血。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黛玉之才(1)
林黛玉的“咏絮才”尽人皆知,贾府里就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知道她有“一肚子文章”。她有伶牙俐齿、俏语雅谑的口才,也有出类拔萃的诗才、文才。
先看黛玉的口才。
黛玉的伶牙俐齿。伶牙俐齿这个成语形容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齿伶俐也是人头脑聪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小说第二回写林黛玉父母“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所以她从小就聪颖过人。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而黛玉此时“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九连环是一种考验智力的玩具,小说在此通过几位荣府金钗的日常娱乐,衬托出黛玉的与众不同。
第八回的回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回可以说是宝黛钗爱情婚姻故事的开端。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和宝钗佩戴的金锁初次相逢,又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如暗号般的相对,金玉良缘的序幕由此拉开。正当宝玉与宝钗就近,闻到宝钗因服冷香丸而散发出“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的时候,林黛玉来了。小说这样描写黛玉的“半含酸”:
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姊姊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清代以来,许多读者由此而指责黛玉的尖酸刻薄。东观阁评语在“我来的不巧了”旁边写道:“黛玉出话刺人,本非福相。”在正文的“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姊姊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一段旁边评道:“此数句尚掩饰得过,以下则处处含酸矣。”随后雪雁遵紫鹃之嘱给黛玉送手炉时,黛玉便一箭双雕地数落起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东观阁批语写道:“黛玉舌上有刀,我不愿见。”显然东观阁评者对黛玉的拈酸吃醋是很反感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美丽高雅的林黛玉?到底是尖酸刻薄,还是伶牙俐齿?到底是多心多疑,还是巧言善辩?再看黛玉自己的辩解:“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回答她:“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对黛玉的伶牙俐齿,以及她的多心又善辞令,宝钗的评价反映了作者的态度,即“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甲戌本的夹批在“姊姊如何反不解这意思”下面写道:“吾不知颦儿以何物为心为齿,为口为舌,实不知胸中有何丘壑。”脂批甚至怀疑黛玉不是肉眼凡胎,因为她的心、齿、口、舌似乎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对黛玉的机灵敏锐叹为观止,对她的“胸中丘壑”也无可奈何。戚序本这一回的回前诗耐人寻味:“幻情深处故多嗔,岂独颦卿爱妒人?”评书人理解了作者的寓意,写黛玉的娇嗔,并非要人误解她“爱妒人”,而是要人看到这“幻情深处”的表现。
黛玉的俏语雅谑。第二十回写湘云刚出场不久,黛玉取笑湘云说话咬舌:
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
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


黛玉之才(2)
湘云“咬舌”本是生理缺点,但作者反要用它来表现湘云的活泼可爱。作者独具匠心,偏是让她“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挑湘云毛病的偏偏是黛玉,被唤作“‘爱’哥哥”的又偏偏是宝玉。黛玉的“含酸”可谓自然流露,而史湘云的反击也是灵机一动,毫不示弱。曹雪芹将回目概括为“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湘云的咬舌是“娇音”,而黛玉的取笑是“俏语”,体现出作者对两人都有欣赏之情。
黛玉雅谑补余香。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写黛玉取笑刘姥姥为“母蝗虫”,这是作者非常得意的比喻,从第四十一回回目中转到四十二回人物口中,意在表现黛玉的才思敏捷。这一回写惜春因有了画大观园的任务,向诗社告一年的假,众人追溯原因: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林黛玉却是反传统的。她继承了母亲的“敏”思,又多了一张“颦”嘴。作者深爱这个颦儿,并借用《红楼梦》中最具鉴赏力的人物薛宝钗,道出自己赋予黛玉伶牙俐齿的用意,即“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红楼梦》中对女子的评价似乎有两种标准,贾母与王夫人各执一词。贾母喜欢能说会道的,她一天都离不了凤姐,凤姐生病时尤氏的笑话竟把她讲得“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了”。她喜欢晴雯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而不喜欢“从小儿不言不语”的袭人,说她是没嘴的葫芦。王熙凤与贾母同好,她曾蔑视尤二姐:“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她对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持保留意见。而王夫人却欣赏袭人那样“行事大方,心地老实”的人。在口齿伶俐上,黛玉的能说会道不亚于王熙凤,但犀利含蓄、一箭双雕又超过了王熙凤。从宝钗的评价来看,黛玉与凤姐有雅俗之别,黛玉略胜凤姐一筹。曹雪芹担心读者用“尖酸刻薄”去误解这位聪明过人的女子,很多次在回目中提醒我们去欣赏黛玉的“俏语”和“雅谑”。
再看黛玉的诗才。
《红楼梦》中的诗词从创作动机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发挥型的,一类是命题作文型的。在这两种类型中,林黛玉的作品都是首屈一指的。
自由发挥型。这类诗往往是作者要自觉地体现小说的主题、人物命运、人物才情等问题。如,第一回贾雨村的《中秋咏怀》、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的《四时即事》;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第三十四回林黛玉的《题帕诗》(三首绝句);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五十一回薛宝琴的《怀古诗》(十首绝句);第六十四回林黛玉的《五美吟》(五首绝句);第七十回林黛玉的《桃花行》;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骚体词赋。在以上所例举的九回十一处诗作中,有五处是林黛玉的作品,约占一半。而且,三首七言歌行体长诗,都出自林黛玉的名下。曹雪芹替主人公林黛玉写了七言歌行体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充分表现了黛玉的才情,也刻画出黛玉的性格,并预示了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葬花吟》模仿初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秋窗风雨夕》模仿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桃花行》也很有特点。海棠诗社建立后,作了几次诗,诗社便散了。一年后大家看了黛玉的这首《桃花行》,又有了兴致,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黛玉因此而成为大观园的诗坛盟主。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黛玉之才(3)
命题作文型。这类诗与古代文人集团的吟咏唱和活动类似。《红楼梦》以闺中女儿为主的创作活动,延用了文人墨客酬唱赠答的传统习惯。有时一个人出几个题目让大家做。如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共十一首绝句,元春评价“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黛玉的诗和宝钗一道脱颖而出。有时同一个题目,大家做。如第三十七回的《咏白海棠》先有探春和宝、黛、钗四首,后有湘云和韵二首。黛玉的《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集中了梨蕊和梅花的洁白与芳香,虽然典出宋卢梅坡《雪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却更为生动传神。李纨认为宝钗的“含蓄浑厚”,黛玉的“风流别致”,各有千秋。黛玉诗虽被李纨评为第二,但深得宝玉的赞赏,在自己甘拜下风的情况下,尚极力推崇黛玉的诗。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菊花诗》十二首,名列榜首的前三首诗,竟然都是黛玉的作品。李纨说“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咏菊》中“笔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写黛玉的文采与口才;“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写作者的辛酸。从“满纸”到“谁解”,显然与曹雪芹在第一回中的《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和“谁解其中味”如出一辙。作者把最好的诗,最能体现自己才情的诗都安排在黛玉名下。
黛玉不仅擅长写诗,而且善于教诗。小说在第四十八、四十九回有香菱学诗的情节。香菱先后写了三首《咏月诗》,都是七律。曹雪芹的设计很巧妙,既写了香菱的命运和性格,也写了黛玉的诗才和宝钗的鉴赏才能。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黛玉教香菱学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她先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但这三百首诗只是三位诗人的诗作,即李白、杜甫和王维。她还让香菱预习,带着兴趣和疑问学习新知识;还有开放式的考核方式。第三首《咏月》诗,香菱从梦里得出,众人都叫好,但黛玉最后没有评,可见作者不想让学诗止于此,她也许认为香菱还会写出更好的诗。学诗过程中,老师的耐心和引导,学生的专心和悟性,一个循循善诱,一个孜孜以求。可见,黛玉不仅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老师。在诗歌创作方法的传授中,也体现了黛玉自觉的创作意识和创作主张,从侧面说明她能有良好写作业绩的原因。
题对额和联诗,是对诗才和口才的综合考察。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情节中,黛玉和湘云联诗,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和“冷月葬花魂”的绝妙好辞。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显示了黛玉的灵气。大观园有两处名称十分有趣的景观,一个叫“凸碧堂”,叫“凹晶馆”,湘云很欣赏地说:“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黛玉告诉湘云:“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虽然写的是贾政在考宝玉的诗才,但隔了六七十回之后,曹雪芹告诉读者其实黛玉也参与了题对额,凡是黛玉拟的,都被采用了,而且“一字不改”,可知她的文才深得贾政的赏识。
书包网 www.61k.com

黛玉结局(1)
太虚幻境的《红楼梦曲》“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十四支曲子中,首为引言,尾为结语,去掉首尾刚好是十二支,可对应正册中十二钗的命运结局。《红楼梦引子》交待这是一个“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开宗明义,指出婚恋悲剧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下面两首曲子紧接着讲述“怀金悼玉”的具体内容。“金”代表薛宝钗,“玉”代表林黛玉。“怀”和“悼”两个动词内涵有别,“怀”指思念,被怀念者可以是在世的人也可以是辞世的人;“悼”专指怀念死者,抒发哀痛。在这里,怀金指生离,悼玉指死别。因而,黛玉的死在曹雪芹的构思中是早有安排的。《终身误》和《枉凝眉》二曲,一般认为前者写宝钗,后者写黛玉。大体如此: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诚然,正如钗黛合写一首判词一样,率先演奏的《终身误》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终身误》的抒情主人公是贾宝玉,从他的视点出发,感叹宝钗的终身大事之误。可是每写一句宝钗,都要跟写一句黛玉。《终身误》中,“都道是金玉良姻”,写钗;“俺只念木石前盟”,写黛。“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写钗;“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写黛。“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写黛;“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写钗。从钗黛判词的交错描写来看,她们的《红楼梦曲》似乎也应该如此。在写宝钗的曲子中,有一半是伤悼黛玉,呈现出宝钗和黛玉一人一句的特点,足见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
《枉凝眉》感叹宝玉和黛玉之间木石姻缘的落空。“枉凝眉”的曲牌,写黛玉,因为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以“凝眉”写她的愁容。“枉”是徒然,白白地。“枉凝眉”与曲中的“枉自嗟呀”语义相同,都是徒劳伤感的意思。“阆苑仙葩”写黛玉,“美玉无瑕”写宝玉。“阆苑”是仙人的园林,也称“阆风苑”,见《神仙传》:“昆仑阆风苑有玉楼十二层,左瑶池,右翠水。”“仙葩”是仙花,苏轼的诗《次韵赵德麟雪中惜美且饷柑酒》云:“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小说中的黛玉被称为“世外仙姝”、“神仙似的妹妹”,闲静时如“娇花照水”,都有仙葩的意韵。“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通过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矛盾,两个人的有缘无分,成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具体诠释。“枉自嗟呀”写黛玉的“莫怨东风当自嗟”,“空劳牵挂”写宝玉的“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句虽是写晴雯的,然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水中月”和“镜中花”,不好将两个人具体对应,综合来看似乎更合适,是对空虚幻想的比喻。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尽管空灵虚幻,我们从小说中也似乎能找到与水月镜花相似的意境。如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的画面是:“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而黛玉的诗句有“冷月葬花魂”,镜花与水月已融为一体,构成凄清幽美的悲剧意境。“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那“绛珠仙子”因为得到“神瑛侍者”甘露的灌溉,愿意随他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最后几句是对黛玉还泪过程的详细描述,也进一步照应了第一回所讲述的木石前缘的神话。
作者那样钟爱林黛玉,却为何让她过早死去?从小说结构来说,是爱情悲剧结局的需要;从人物塑造来说,是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需要。也许黛玉的死和黛玉的美一样重要,对于她的整体形象来说,是一个“完美”的谢幕。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最喜欢的人先死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与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结局不同。作者不想让黛玉这“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没有让她活到“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妙玉的结局,从某种角度上说,可以让深爱黛玉的人们聊以宽慰。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黛玉结局(2)
黛玉的死因究竟是什么?清代的许叶芬在《红楼梦辨》中指出:“黛玉之死,莫不曰王熙凤死之也,贾母、王夫人死之也,而吾独曰死黛玉者黛玉也。……欲近而反疏,欲亲而转戚,兄鬲间物,不能掬以示人,此间日以泪洗面矣。”显然,从王熙凤等人谈起,受到后四十回的影响,把黛玉之死的直接原因归之于“掉包计”。我们姑且不论王熙凤不可能去设此计而断绝自己的管家前程,单就钗嫁和黛死安排在同一时间,黛玉含恨而逝的情节而言,似乎与泪尽而逝的“还泪说”有出入。黛玉之死不应有恨,应该饱含着牵挂。许叶芬说得有道理:“死黛玉者黛玉也”,惟其不是外力,似乎更能展示悲剧的深邃意蕴。
林黛玉人生理念的主要内容一个是爱,一个是诗。她为爱而生,为还泪而死。她生来便与诗书为伴,她的死也充满诗情。王国维曾说,《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黛玉之死当是《红楼梦》在主题和人物塑造上的创新。秀外慧中的美女过早地魂归幻境,从艺术角度来讲,读者的痛惜也恰恰是作者的欣慰。


元春身份(1)
贾元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在第三位,仅居《红楼梦》的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后,在贾府的小姐和少奶奶中位列第一。元春贵为皇妃,在红楼裙钗中的地位最为显赫。她是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女,宝玉的姐姐,她令“光彩生门户”,像唐代的杨贵妃一样成为家族的骄傲。
元春的名字源于她的生日。小说第二回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中,雨村曾说女儿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是落入俗套,冷子兴解释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这里告诉读者元春生日的来历,也告诉读者贾府另外三位千金的名字,是随其长姊而带有“春”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应、叹、息的寓意(见甲戌本侧批),共同抒写了对各自青春的嗟叹和伤悼。
小说第五回对元春判词的描述是: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元春的判词是十二钗判词中争议较大的一首。画面上两件物品从谐音的角度看,“弓”与“宫”音同,当指词中的“宫闱”;“香橼”是一种植物,“橼”与“元”音同,香橼挂在弓上,意指皇宫中的元春。此外,透过表层意思,还可以看到作者塑造元春形象,在众金钗中设置一位后宫女子,在千红一哭的悲剧旋律中增添了宫怨音符,所以“弓”和“橼”的深层意蕴也可以理解为“宫怨”,以表达宫中元春的宫怨之情。
再来看四句诗。
“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从年岁的角度写元春的成长和她努力的结果。“二十年来”,有人认为是指元春在宫廷生活的时间;有人认为是元春入宫时的年龄。笔者认为应指元春省亲时的年龄,也可以说是她被晋封为贵妃的年龄。如果按《红楼梦》中红楼故事的纪历推算,第二回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这里告诉我们宝玉七八岁的时候,元春入宫。她入宫那年应多大呢?据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记载,当时挑选八旗秀女的年龄要求是“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例”。薛宝钗上京准备入选宫中“才人赞善”时的年龄应是十四岁左右。因而,元春入宫也时应为十四至十六这个年龄。她比宝玉大七八岁。到元妃省亲过后,宝玉等入住大观园,作了几首即景诗,第二十三回写一些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所以,建成和入住大观园时宝玉十二三岁,与元春入宫的第二回相比,已经相隔五六年。当年十五岁左右的元春此时恰好二十来岁。“辨是非”,指懂得世事人情,即第五回宝玉所见的一副对联所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不喜欢这两句,但这却是常人在为人处事方面难以达到的境地。元春做到了这一点,才在二十年中接连创造了“因贤孝才德”被选中,又因“贤德”被晋封的佳绩。
“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从季节的角度描述了元春的花样年华和辉煌成就。“榴花”,指石榴花。唐代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石榴花开鲜艳似锦,也被称为“榴锦”。古人还用“榴火”来形容石榴花色红似火,如元代曹伯启《谢朱鹤皋招饮》:“满院竹风吹酒面,两株榴火发诗愁。”所以,榴花是艳丽、红火的写照,无论是描述女性的容貌,还是称颂事业的火爆都较为形象。“照”字,则富有动感地表现了榴花似火的热烈景象。“宫闱”,后妃居住的地方。此句指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之事。她让贾府成为“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呈现出“烈火烹油”般的繁华。
“三春争及初春景”,此句脂砚斋的侧批是:“显极”(甲戌本),从月份的角度突出了元春的领先地位和尊贵气象。“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也指贾府中元春的三个妹妹,即迎春、探春、惜春。“争及”:甲辰本、程甲本皆作“怎及”。宋代柳永词中常有“争”作副词,与“怎”相通的用法。如《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清代纳兰性德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这里的“争”同“怎”,两者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怎么赶得上。“初春景”,孟春之初的景象,即元春的荣耀。其实,三个妹妹中探春生于三月初三,惜春更晚,而迎春似应生在立春那天,也是可以争春的。然而元春生于大年初一,俗称“元日”,就是吉日的意思。所以,她所占据的春光是无人可比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元春身份(2)
“虎兔相逢大梦归”,这句从时辰的角度概述了元春省亲游园回宫后的寂寥之感,也暗含宫怨之情。“兔”字存在版本差异。“虎兔”,己卯本、梦稿本作“虎兕”;而甲戌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舒序本、甲辰本、程甲本皆作“虎兔”。作“虎兕”解释的时候,“兕”注释为“犀牛类的猛兽”,虎与兕两种猛兽相逢,借以比喻两派政治势力的斗争,而“大梦归”则指死亡,认为可能暗示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之中。作“虎兔”解释的时候,如一百二十回本第九十五回元春之死处写道:“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这里的“卯年寅月”指乙卯年的元月。有的学者把“虎兔”解释为甲寅年和乙卯年两年相交的时候。还有人认为康熙卒于1722(壬寅)年,雍正元年为1723(癸卯)年,也是“虎兔相逢”,进而把元妃省亲看成康熙南巡的隐喻。此类从索隐角度解释“虎兔”的看法有很多。还有人从比喻的角度,认为在宫廷争斗中,恶势力如虎,而元春只是一只弱小的兔子。
元春判词这四句从逻辑顺序上看,第一句写了年岁,第二句写了季节,第三句是月份,从由大到小的顺序看,第四句应该是日期或时辰。虎兔,即寅卯,从日期上不好解释,从月份上按夏历纪月法,一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元春生在寅月初一,省亲在寅月十五,似乎都离卯月有距离。那么,从时辰上看,似乎可以解释通。“虎兔相逢”:指时辰,寅时和卯时相交的时候元春从娘家回到宫中。《红楼梦》写元妃省亲时,在时间上描写十分精细。应该注意的两个时间点是“戌初才起身”,到“丑正三刻,请驾回銮”。24小时在古代被划分成12个时辰,与十二生肖也相对应。戌时是从19到21点的时间段,戌初应靠近19点;丑时是从凌晨一点到三点的时间段,丑正三刻大概是二点三刻左右,快到三点的时候。元妃在娘家只流连了不到四个时辰,大约六七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把来时“起身”后路上行走的时间刨除,可能只有五六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元妃“请驾回銮”的时间是“丑正三刻”,等和父兄们、“娘儿们”依依惜别,再起驾回宫,大概要耗费一个时辰,所以元妃回到后宫时,应是寅时和卯时相交,即虎兔相逢的五点钟了。“大梦归”:指梦醒时分回宫。元春游大观园,宛如《牡丹亭》中“游园”的春梦,而她的离去又恰似“惊梦”,是红楼一梦的结束。元妃正月十五省亲的场景,可以借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来表现其游园时繁华和热闹,也可以用这首词中“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述其回宫后的寂寥和冷落。元春回宫后不久,在正月二十一派人给家里送去“一个灯谜儿”,贾政内心沉思的是“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娘娘为何送这样的谜语?以往每每从家运无常等宏观的角度去解释,如果把元春“幸大观园回宫去后”(第二十三回开头)的心境加以分析,这个谜团便可以找到较为贴切的谜底了。尽管第十九回写“贾妃回宫,次日见驾谢恩,并回奏归省之事,龙颜甚悦。又发内帑彩缎金银等物,以赐贾政及各椒房等员”。但元春对父母亲人的眷恋从她“赐出糖蒸酥酪来”这一小事上不难领略到。这位久在深宫的女子,“梦里不知身是客”,在“一晌贪欢”之后,才醒悟到片刻的欢愉和美好的梦境都已化为“一响而散之”的“爆竹”。


元春之貌(1)
元春的长相如何,在十二钗中可以说是最模糊的。这样显赫的人物,居然没有写她相貌的笔墨,是作者的疏忽吗?试想,尽管从角色出场的频率来看,她不如黛玉、宝钗、凤姐,书中仅仅写那三人眼睛的文字,便可圈可点。哪怕是湘云的咬舌,甚至鸳鸯的雀斑,都让读者觉得如在身边一般亲切。可是,写元春外貌的时候,小说让我们可把握的文字实在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个原因似乎可以说得通,那就是她的特殊身份让人无法也不敢看清她。她贵为皇妃,出门时“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入门时“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回到自己的娘家,能近距离走近她的人十分有限,书中清楚地写了八个人,贾母、王夫人与她“呜咽对泣”,其他人有“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这些亲人对她的相貌很熟悉,所以作者没有给任何人端详元春的机会。元春想见薛姨妈、宝钗、黛玉,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元妃下令后,“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也许宝钗、黛玉这样精细的女子,在如此隆重的仪式下,对贵妃的容颜也不敢多看。也许“母女姊妹深叙些离别情景”过于伤感,让多情的黛玉陪了不少眼泪,让一心想候选入宫的宝钗费了不少思虑。总之,也许是她们触景生情,情思过重了,都无暇从各自的视角去端详一下元妃。
元妃在自己娘家能面见的亲人有严格的限定。除了“母女姊妹”这些女眷,家中的男人,即使是亲生父亲也只能隔帘相视。小说写:“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可见,连贾政都无法看清女儿的脸,所以,叙事者很客观地遵循了对皇宫中贵妃的礼仪,而没有行使万能叙事视点的权力,也没有借助书中某个人物的视点,带着新奇的眼神观察这位尊贵的女子。也就是说,元妃的容颜似乎总是被遮挡着,无论是全知的叙事者,还是限知的人物,都没有被作者安排一饱眼福。
元春的相貌很模糊,她的衣着却很清楚,那就是出场时候穿着“黄袍”。宝玉因为宝钗帮忙改诗而十分感激,要认作“一字师”。宝玉说:“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宝钗悄悄地回答宝玉:“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里给读者的服饰信息是:端坐在上的元妃穿着黄袍。“黄袍”是古代帝王的袍服。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可见黄袍是至尊的象征。此外,“黄裳”即黄色的裙子,还比喻中和以居臣职。《易?坤》:“六五、黄裳,元吉。”其《疏》解释道:“坤为臣道,五居君位,是臣之极贵者也。能以中和通于物理,居于臣职,故云黄裳。”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对皇上来说她是臣子,她要以中和的心态去“辨是非”,去为人处事。这里通过身着黄衣服,从气质的尊贵、性情的中和两方面对元春形象加以渲染。
这位穿着黄袍的淑女,其容颜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如果从十二钗其他女子身上找与元春的相似点的话,她似乎与宝钗相像。《红楼梦》中的人物素来有“影子”之说,诸如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等。其实宝钗又是元春的影子,对元春可谓如影随形,只不过在写法上宝钗是明写,而元春则属于暗写。我们从元春和薛宝钗惺惺惜惺惺的关系可见一斑。
首先,元春欣赏宝钗。她欣赏宝钗的容貌:“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从两位美女亲戚想到弟弟的婚事,表现了元妃自然真情的流露。她欣赏宝钗和黛玉的文才,对所题诗句:“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我们看到,虽然在才和貌上,元春始终将黛玉和宝钗相提并论,可是后来在赏赐时则表现出厚此薄彼的倾向了。回宫几天后,第二十三回,她“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虽然住进园子里的姐妹很多,但元妃这道谕中单提“宝钗等”,应该说她对宝钗的关注不仅超过了亲妹妹,而且超过了同样有才有貌的黛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元春之貌(2)
这一点毕竟还是务虚的事,更有一桩比较务实的事情发生在几个月后。元妃赏赐端午节礼物,即第二十八回所写的“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贵妃所赐之物给宝玉的有“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袭人告诉他:“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接下来的情节是宝钗把红麝香珠串戴在手臂上,宝玉看到之后便发了呆。从元春所赐的礼物,宝钗的与宝玉一样这一点来看,元春已对宝钗格外关注了。
其次,宝钗追慕元春。从十五岁左右参选秀女,到二十岁出头被封为贵妃,元春所经历的,恰恰是宝钗所向往的。薛蟠和母亲妹妹从金陵到“都中”,有几个目的:“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其中“送妹待选”是首要目的。“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才貌出众的宝钗当然要去参与了。而且,哥哥已无望光耀门庭,宝钗肩上的担子自然是很重的。她很仰慕身穿黄袍的表姐,对其敬重有加,对元春的举止、言行都很上心。当宝玉作“怡红院”诗,草稿中有“绿玉春犹卷”一句时,宝钗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于是建议宝玉:“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可见元春是宝钗的榜样,宝钗也是元春的知音。
第三,元春和宝钗都像杨贵妃。宝钗的体貌似乎是仿照杨贵妃而写的。如第四回写:“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五回写:“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中写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御花园中小宴的场景,皇上唱的《石榴花》曲云:“雅称你仙肌玉骨美人餐”,是对贵妃容颜的称赞,宝钗与杨妃的“肌骨”的确是相像的。《红楼梦》中公开将宝钗与杨贵妃相比的是宝玉。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的情节中,宝玉问宝钗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不由的大怒,便冷笑着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里面彼此的心情都很复杂,我们姑且看宝玉将宝钗比杨妃,所把握的相似点正是“体丰怯热”。
将元春与杨贵妃并提的是脂砚斋的批语。己卯本、庚辰本等在元妃所点的《乞巧》剧目下,有双行小字批语为:“《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指出了元妃与杨贵妃境遇的相似之处。《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中唐明皇的道白:“昨见宫女杨玉环,德性温和,风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红楼梦》中元春被封时则写道:“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只强调了她的贤德,而对外貌没有描述。我们通过作者对宝钗的描述,似乎对元春的体貌可作补充。


元春之情(1)
元春的情感世界,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与其他裙钗相比都较为特殊,这种特殊既来自她的身份,也来自她的品性。元春的情,集中体现为“宫怨”二字,除了传统意义上帝王和妃子之间的矛盾,也包含了贾府中封建家长和女儿之间的矛盾。
元春的爱情其实存在着帝妃矛盾。贾元春婚恋故事的特殊性在于故事的男主人公是皇帝,即小说中所说的“今上”或“当今”,也就是当时的皇上。把爱情和婚姻托付于皇帝的女子,其心弦中不可避免地要弹奏“宫怨”的音符。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一人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甚至更多的配偶。在“后宫佳丽三千人”中,受宠者毕竟是少数,而失意者则是多数。所以,宫怨诗便成了封建时代表现宫闱作品中的主要题材。在宫怨诗中,有抒发希望之情的,如唐代薛逢的《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表达了后宫佳丽们对君王恩情的翘首以盼;也有抒发绝望之情的,如唐代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这是宫怨诗中较为典型的一首。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后宫的女子们常把失意的痛苦迁移到得意者身上。殊不知,即使是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也在天宝十四载(755年)被玄宗赐死于马嵬坡。富于戏剧性的是“上阳人”进宫也在这一年,即“玄宗末年初入选”。两个时间的偶合告诉人们,杨贵妃不再得宠的时候,“上阳人”也没有削减她的失意之苦。在宫怨诗中,不乏对负心汉的抱怨,可以说是“闺怨”的一种特例,如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借团扇境遇的变化,描写了一位后宫女子对君恩的怀恋,也抒发了对此“君”恩断义绝的怨尤。
《红楼梦》曾借贾蓉之口将汉代和唐代戏称为“脏唐臭汉”,其实汉唐以来诗文的宫怨情结在小说中还是有所继承的。元春形象的塑造,便是较为具体的例证。《红楼梦》正面写到元春的章回很有限,出现其言谈举止的只有第十七、十八回。贾家兴建大观园,元春衣锦归宁,那“烈火烹油”的繁华景象是元妃得宠的最好诠释。然而,在大观园中有“香烟缭绕,华彩缤纷”的欢庆氛围,也有重逢的哭泣和眼泪。正如班婕妤的《怨歌行》所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元春和汉代宫女一样,居春思秋,居热思冷,居安思危,她所点的那出《长生殿》中的《乞巧》便是突出的证明。
早期抄本中在元妃所点的《乞巧》剧目下,双行小字批语为:“《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见己卯本、庚辰本等)。清代初年洪昇的传奇剧《长生殿》,选取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一传统题材,在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把现实的“长恨”化成艺术的“长生”。《乞巧》是《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中的一段戏,写杨玉环在七夕乞巧。妃子说:“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皇上笑道:“妃子巧夺天工,何须更乞。”妃子哭诉:“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皇上为妃子擦着泪说:“妃子,休要伤感。朕与你的恩情,岂是等闲可比。”妃子说:“既蒙陛下如此情浓,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于是帝妃二人焚香设誓,一个道:“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一个合:“情重恩深,愿世世声声,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可见,七月七的夜晚,“杨娘娘到长生殿去乞巧”,其实是为了祈福,正因为她“受恩深重”,“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所以希望皇帝恩情长久。值得注意的是,《乞巧》这场戏只有恩情没有怨恨,只有生没有死,但长生之殿却埋伏着后来的长恨之情。抄本批语写道“伏元妃之死”,则揭示了元春后来遭遇了与杨贵妃相似的悲剧。


元春之情(2)
元妃的封号中隐约带有不祥的信息。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情节中,赖大来禀报:“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里“尚书”之名,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长诗中曾写“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大家”是宫廷中的口语,称皇帝为大家。三国、北魏时,宫中设有女尚书。《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内官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各二员,正五品,分掌宫中事务,相当于前代的女尚书。唐代王建的《宫词》曾写:“院中新拜内尚书”,也指的这类女官。上阳宫,在东都(洛阳)皇城西南,唐高宗上元时所建。唐代安史之乱后,上阳人所说的“玄宗”没到东都,这里说“遥赐尚书号”,指从长安遥加以女尚书的封号,是虚衔而非实职。而且结合上文,似乎“今日宫中年最老”与尚书的封号存在因果关系。所以,这个“尚书”之封,似乎隐含着因年老色衰而遭冷遇的意味。
元春的亲情中其实隐含着家长与女儿的矛盾。《红楼梦》里虽然总说“长安”,但小说所写人物的生活背景显然不是唐代,而是作者所处的清代社会。“长安”虽然是虚构的符号,但有时也带有某些实际意义。例如,小说中几次提到“杨妃”,用来描述宝钗的丰韵,而宝钗本人并不喜欢这种比附。然而,透过表层文字,从脂砚斋的批语中,从小说的意蕴中,读者会感悟到元春其实与杨贵妃有更多的相似之处。除了从《乞巧》中透露的“宫怨”,从家庭对她的期望中也可看出。杨贵妃很荣耀,以至于“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元春为了这样的荣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一点在她省亲时的情愫发人深省。对祖母和母亲,她“满眼垂泪”,“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在劝慰家人的同时,不禁又哽咽起来。对父亲,她隔帘含泪地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元春向父母哭诉的话语,可谓肺腑之言。她把宫墙之中说成“不得见人的去处”,觉得富贵已极的生活若以骨肉各方为代价,还不如田舍之家的天伦之乐。
父亲贾政的回答与其说是对元妃的劝慰,还不如说是对她的勉励,让女儿只能更加忘我地去做“贤德”的宫妃。贾政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政的这段话,“公文”味道极强,其中有一句话不乏意趣,即“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这与宝玉的女儿论有同工之妙,与《长恨歌》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遥相呼应。在父亲高调的带动下,元春只好收起她的家长里短,板起面孔,也嘱咐父亲:“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例行公事的话。她不能再以女儿的身份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了,她必须感念天恩祖德,为家族、为姊妹兄弟的荣耀而“业业兢兢”地侍奉皇上,元妃的眼泪暂时收起了。当三四个时辰过后,要“请驾回銮”的时候,她“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这一回的结尾写道:“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在宗法社会,男尊女卑是普遍现象,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培养一个女子,将她送入宫中,宫墙内的苦痛只有她一人承受,但有可能带来满门生辉的“光彩”。这时,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会转化成女儿的“怨”。无论是得宠还是失意,元妃的恩恩怨怨中除了对君王的,还有对父母的。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前小序写的是:“愍怨旷也。”《孟子?梁惠王下》讲述的古代仁政理想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愍怨旷”正是白居易关心现实的表现。大观园的一个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个字,但在元妃心中却深埋着“怨”,“盛世”之内仍有“怨女”,这是《红楼梦》的思想含蓄而深刻的地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元春之情(3)
省亲过程中,元春所流露的真情中有抱怨,有留恋,也有对亲人的安慰。这段描写,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在“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下面,脂砚斋的夹批写道:“《石头记》得力擅长全是此等地方。”而庚辰本在此处还有一条眉批:“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从生活来源的角度指出了《石头记》的创作基础。这两条脂批告诉读者,曹雪芹创作元春省亲的情节,既富生活真实性,又不乏艺术典型性。
宫怨与闺怨之情萦绕着元春,让她把宫墙看成樊笼。“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美梦她一定做过,她的侍女“抱琴”的名字便带有抒情意蕴。明代才子唐寅《抱琴归去图》一诗写道:“抱琴归去碧山空,一路松声雨鬓风。神识独游天地外,低眉宁肯谒王公。”曹雪芹在小说中曾提到唐寅的春宫画,可见他对唐寅的诗也应该熟悉。还有一首《看泉听风图》的两句“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可以与“抱琴归去”互补。红楼四春丫鬟的名字对小姐的性格与爱好构成补笔,元、迎、探、惜与琴、棋、书、画,显然构成整齐而有序的对应,这四种艺术修养既是业余爱好,又是生活主调。“琴”与之厮守的元春,应该有“抱琴归去”的潇洒,有高山流水的渴望。然而,《红楼梦》给元春的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她所弹奏的心曲只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元春之才
小说第十六回的回目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这里所强调的“才”似乎含有做人和作文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看元春做人的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元春的才体现在这样的学问和文章上。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作者借冷子兴的###待道:“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作者借赖大之口禀道:“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从“贤孝才德”综合来看,元春的“才”与“贤孝”、“贤德”是分不开的。所以这种才能很大一部分表现在对宫墙内外、家里家外的人情事务的思虑和处理上。
她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对祖母,关爱有加;对幼弟,呵护备至。第七十一回贾母寿辰,元春送来厚礼,“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因与宝玉年龄差较大,她亲如母子般地照顾、教育宝玉,进宫后依然惦记着“爱弟”的成长。得知大观园的对额多出自宝玉之笔,她对弟弟在诗文上的“进益”深感欣慰。她对弟弟的呵护,突出地表现在未来的婚事上。看到“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便想起宝玉,小说写:“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当“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时,庚辰本侧批写道:“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的确感人至深。甚至园中的居所,作者也让元春偏爱后来钗黛的住所:“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对诗歌的赞赏:“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可见她对品貌出众的女子的关注,其实是对弟弟婚事的关心。
宝钗的诗《凝晖钟瑞》称赞元春“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文风,指诗礼之风;孝化,指孝道的教化作用。宸游,是皇帝后妃出外巡游。这两句诗高度颂扬了元妃省亲对诗礼之风的彰显,和以孝道感化万民之德的隆盛。
其次看元春作文的才能。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凤藻”,就是美丽的文辞。唐卢照邻《释疾文》:“谒龙旂于武帐,挥凤藻于文昌。”李白也有《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隆兴阁序》:“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与白云老兄,俱莫负古人也。”关于元妃的文辞,小说中正面写到的作品不多,但评价很高。如宝钗的诗《凝晖钟瑞》称元春“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睿藻,是颂扬帝后诗文的用语。睿是通达,明智。唐代宋之问《夏日仙萼亭应制》:“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这里指元春的题咏词藻通达睿智。宝钗自谦中包含颂扬,即面对你睿智的辞藻、非凡的才华,我怎敢再题咏呢?
从元春改诗、倡议作诗谜等事来看,她是一个颇具风流雅趣的文人。第二十三回写了《西厢记》的妙词通戏语和《牡丹亭》的艳曲警芳心,除此之外,也写了元春的一些风雅创意。“自那日幸大观园回宫去后”,贾元春也许是意犹未尽,接连向家中传达旨意。先是编辑诗集并刻于大观园,“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又命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然后是绿化大观园,“园子东北角子上,娘娘说了,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最后是派人入住大观园,小说写道:“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于是,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才有了潜滋暗长的环境,才有了诗社,有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虽没有让元春担当,其实作者安排她做了大观园这台大戏的总导演。
清代嘉庆年间的东观阁批语中,有两条写元春。在正文“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处,东观阁评:“元妃极通。”在正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处,东观阁评:“元妃风雅。”此类批语可谓言简意赅。


元春结局
在十二支《红楼梦曲》当中,元春那一首,名为《恨无常》,词曰: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题为“恨无常”,概括了元春的命运。在四春中贾政两个女儿的《红楼梦曲》的曲词中都写到“爹娘”,元春的《恨无常》写与爹娘的死别之悲,探春的《分骨肉》则写与爹娘的生离之苦。“无常”一词,大致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命运变化无定;一是人死时勾魂的鬼。此处用来概括元春命运之悲的时候,这两层意思应该都有,也可以说是互为因果。因宫廷生活的宠辱无常,导致元妃被无常鬼勾走;也可以说,因为命入黄泉,而感叹生死得失的变化无定。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这句说元妃是在“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得意之时,而遭遇“无常”降临的。“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对于贵为皇妃的元春来讲,万事不外乎国事和家事,不外乎她所眷恋的盛事,那“太平气象,富贵风流”,也不排除她所担心的家亡事败。而当她离开人世的时候,这一切都无法顾及了。“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句大概是说元春死时阴魂不散。上一句虽说“把万事全抛”,但她还是有许多抛不下的事,所以芳魂不安。元杂剧《窦娥冤》第四折写窦娥鬼魂诉冤的情节,旦角的名称叫“魂旦”,演义了阴间的窦娥向人间的父亲窦天章托梦,倾诉冤情。这一剧情有助于我们理解元春的曲子。“望家乡,路远山高”,似在写元春与亲人故里阴阳永隔。窦娥的鬼魂曾倾诉:“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若将“望家乡”理解为元春还活着的动作的话,那么,“路远山高”只能视为宫墙与民间的距离宛如咫尺天涯。结合上下文,从冥界的角度表达元春的心情,似乎更通顺。“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句写死去的元春向爹娘托梦,一是报告自己的死讯,二是嘱咐家里的后事。“天伦”,旧时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若说元春的牵挂,除了为朝廷“朝乾夕惕”的父亲,还应该有她“眷念切爱”的宝玉。但从“儿”与“天伦”的对应来看,这里专指父亲更合适一些。一百二十回本的第八十六回,写贾母在临终“不大受用”时梦见元妃,老太太说:“元妃还与我说是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这里反映出续作者对《恨无常》中“天伦”的理解似乎存在偏差,“须要退步抽身”的,应该是在官场上“忠于厥职”、以贾政为首的男人们,而非早已是“享福人”的老太太。
说到元春之死,这里存在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元春是正常死亡吗?若按一百二十回本第九十五回所写,“元妃薨逝”之前贾政告诉王夫人:“因娘娘忽得暴病,现在太监在外立等,他说太医院已经奏明痰厥,不能医治。”书中的解释是“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贾政和贾母王夫人都“遵旨进宫”,亲人们守护着元妃,直到“元妃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可以说这是一种正常死亡,死者临终前把该见的“爹娘”都见到了,没有必要死后再借助鬼魂去向他们诉说临终遗嘱。若按脂砚斋批语的暗示,元春之死似乎与杨贵妃之死有相似之处。在元妃省亲时,曾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在第二出《乞巧》处,脂砚斋曾批:“伏元妃之死”。而在元春《恨无常》曲的结尾处“须要退步抽身早”的下面,脂批写道:“悲险之至!”(甲戌、戚序本)可以想见,元妃之死像杨贵妃一样,应该与宫廷争斗有关系,正因为她是非正常、出乎意料的死亡,才有无常之恨,那“荡悠悠”的“芳魂”才有对父母天伦的不了情。



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 作者:曹立波 《红楼十二钗评传》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页面。

二 : 20国驻华大使获赠“红楼十二钗彩盘”



20国驻华大使获赠

“红楼十二钗彩盘”

本报讯中国的红楼梦文化得以在更大的国际范围内传播——在4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环球大使论坛”活动上,意大利、韩国等近20个国家的驻华大使获得了一份中国特色的礼品——“红楼梦十二金钗艺术彩盘”。

以“世界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里重生”为主议题,探讨世界文化遗产将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本次论坛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主办方选择了“红楼梦十二金钗彩盘”为礼品。

据悉,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景德镇陶瓷协会与中国红楼梦学会联袂指导,北京荣会艺术中心特邀中国当代瓷坛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秦锡麟担纲艺术总监,冯林华、夏忠勇两位大师的这套代表着中国陶瓷最高水准的艺术精品,将中国的国学经典展现在国瓷之上,而此次作为外交礼品赠予多国大使,无疑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 : 《红楼十二钗》(1-12曲) 缪晓铮 琵琶专辑



前言:

琵琶大师缪晓铮一人分饰十二角,新世纪音乐作曲家邓伟标携手上百位音乐家的恢弘巨作。

邓伟标突破传统认知的种种偏见,以自我而独特的音乐手法,

重塑了<<红楼梦>>中十二位女主角独立而丰富的人物性格。

很难想象,缪晓铮手中这古老的琵琶声,和如此现代风格的邓氏音乐,配合得竟如此完美

不得不让人为邓伟标别具一格却又清雅脱俗的音乐而感叹。

不因循守旧的创作,让人置身古老的“红楼”而又能不失时尚。

乐曲中很多的变奏部份和平时传统的琵琶演奏很不一样,新颖的演奏技法和现代的音乐节奏

把具有古典美感的琵琶从传统的音乐表达形式,带进一个全新的音乐领域。

当我穿梭在悠扬的管弦乐和迷离的电子音乐之间,所体验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红楼"梦境。

《红楼十二钗》是一部细腻而精彩的现代琵琶音乐作品,

如果说缪晓铮在这部现代作品中用琵琶描述了“红楼梦”中十二个古代女人的生命片段,

却又何尝不是在述说着现代女性的十二种宿命呢?

音乐艺术对人性丰富的包容具备了无限的可能,一如缪晓铮指间的情节,予人海阔天空的遐想。

在这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皆全新的作品中,

缪晓铮的演奏大量借助现代音乐节奏与高超的录音技术,

让内敛而精细的演奏充满无限的张力,他们更大胆地让琵琶的揉弦与滑品恰当地张扬,

使这一在传统演奏中艺术感染力并不强的“弱项”获得了彻底的升华。

而那些大段的即兴变奏形式充满了Flamenco音乐(弗拉明戈)的味道,

这样的演奏对于一位传统琵琶演奏家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借用Flamenco这种由世界上最苦难民族发明的,在痛苦中寻求欢乐的音乐节奏,

来体现那些被“禁锢与束绊”的女性们在悲剧色彩浓厚的生命中寻找一丝光明的力量,

竟是如此的恰到好处而又悦耳迷人。

而弦乐四重奏、上海越剧、美声、迷幻电子、大合唱等众多中西方古典与现代音乐元素的加入

使乐曲不但新颖悦耳,更为新一代民族器乐创作的探寻提供了很好的先例。

在满目翻唱与抱陈守旧的唱片堆中,

缪晓铮原创首演的《红楼十二钗》的确是一道难得的光芒,

这一线光亮属于经典还是流星乍现对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重要,那是后人才有必要给她的定论,

而重要的是缪晓铮这位“70后”的民族音乐家,

能在凝固的传统中探寻出一种新的律动,既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我们思考。

专辑介绍:

主奏:缪晓铮(琵琶)

人声:马小倩(越剧演唱)、陈晓琳(念白)、崔峥嵘(美声咏叹)

合唱:钟惠嫦、谷亚玲等

钢琴:朱昕嵘

弦乐:广州乐团弦乐团

小提琴:张毅

大提琴:马喻

双簧管:陈擎

法国号:付磊

吉他:Barry

二胡:黄江琴

二胡群奏:广东民族乐

团箫:谭炎健

笛子:伍国忠

古筝:付娜

合成器:邓伟标



专辑曲目:

01.悲情宝钗

02.湘云醉卧

03.叹息的元春

04.水边的李纨

05.惜春作画

06.女豪王熙凤

07.烟愁可卿

08.妙玉独行

09.探春远行

10.飘落的迎春

11.乡间的巧姐

12.黛玉葬花



红楼十二钗 -- 01.悲情宝钗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悲情宝钗

在无望的期待里,时间的流水憔悴了你华美的容颜,

你的内心如一汪深潭,不起一丝波澜,涌动的暗流,唯有自己才懂。

没有回应的爱情,只能摧毁心中的圣殿。 曲终人散后,

空寂的上清苑淡淡地述说着一枝牡丹的过往,你高贵的花香孤独地演绎着千年的悲凉。



红楼十二钗 --02. 湘云醉卧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配得才貌仙郎,搏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湘云醉卧

东风扬起漫天飞絮,摇醒满园芍药。

酒香里,你浅吟低唱;流年里,写满世间沧桑;

辗转的梦尘里,谁又能抚平你心底的忧伤?

你别样的风骨,傲然挺立,青石上酣眠的倩影,为这清寂的园子平添了几分生气。



红楼十二钗 -- 03.叹息的元春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叹息的元春

金碧辉煌,幽香袅袅,这华丽的背后隐藏的是那一抹挥不去的哀愁。

轻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

操琴的手颤抖了,忧郁的韵律凝成伤感的泪滴,陪伴着寂寞夜里长长的叹息。

纵然荣华富贵,风光无限,终究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



红楼十二钗 --04. 水边的李纨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水边的李纨

临水独立,成一幅别样的风景,点点滴滴透着古典的韵致。

是飘落水中的花瓣,辗转浮动着缕缕暗香,一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

尘封在心灵深处的同心结已褪色了,你却只能任它黯淡,

只能把叹息留在梦里,把眼泪流进心里。



红楼十二钗 -- 05.惜春作画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长生果。

惜春作画

一抹夕阳铺成画稿,任你用彩笔描绘。

用尽了所有的色彩,难以描绘心中的圣殿,于是你选择逃离红尘。

一盏孤灯,一只木鱼,夜夜伴你独卧古佛旁。

沐浴着清幽的梵唱,你绽放成一朵素洁的芰荷。



红楼十二钗 --06. 女豪王熙凤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女豪王熙凤

遥想当年,大观园里烛影摇动,玉著上滚动着光环,瑚珀杯里美酒飘香。

你运筹帷幄,何等风光!是是非非,钩心斗角,惹得多少非议?

你步步为营,一颦一笑间尽显英雄本色。

但锦衣玉食的背后,谁又了解你的凄怆呢?



红楼十二钗 --07. 烟愁可卿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烟愁可卿

在所有的故事里,你是神秘的断章。

谜一般的你,眉间笼着轻愁,万种风情自你的唇边四溢。

仿佛一滴珠露,阳光下闪烁刹那的美丽,注定你无法逃脱命定的结局。

当高雅与雍华自梁间跌落,一缕香魂带着幽怨,袅袅远逝。



红楼十二钗 -- 08.妙玉独行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间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独行

独立花下,惟有身后凄清的影子与你相随,

栊翠庵里,你夜夜与青灯为伴,木鱼声声,轻敲着你蓝调的孤独。

你以一种超然,傲视凡俗,宛若深谷幽兰,寂寞绽放。

盈盈一段香,沦落红尘里。庵内依旧,梅蕊的清芬却再无人收集。



红楼十二钗 --09. 探春远行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也去,莫牵连。

探春远行

行囊里盛不下太多的依恋,风牵着思绪,伴着离愁,

随着漂泊的青春,扬起浓重的尘烟。

当故土在身后成为一线青黛,繁华万千也终随浩浩大漠长风远去。

一声叹息,日夜回响在丝绸之路,凋零的花瓣飘散在烟黄的记忆里。



红楼十二钗 --10. 飘落的迎春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贪欢媾。

觊觎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飘落的迎春

宛若投射在枝桠键的月光,你无法拒绝破碎。

被命运蹂躏的心,如同遗落的音符颤栗在古老的琴弦上。

空气里弥漫着悲剧的气息,风雨中幽叹着短暂的韶华,

落花的心事,把一塘秋水染红,一滴滴流淌的是青春的血泪。



红楼十二钗 --11. 乡间的巧姐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乡间的巧姐

春天的风扬起岁月的尘,吹落花满地,红楼昔日的精致与繁华如灰飞烟灭。

你翩若惊鸿的身影,坠落在杂草错生的乡野,

悲苦与哀愁在心里翻滚,泪水和汗水侵入你的心脏,徘徊在流离的梦中,

把忧伤的记忆一点一点植入骨髓,在无尽的悲哀中,等待岁月的轮回。



红楼十二钗 -- 12.黛玉葬花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葬花

冷月下,轻蹙着弯眉,无骨的小手轻挽着花锄,泪洒缕缕花魂。

沁芳的流水,淌不去你所有的伤悲。

风吹过,洒落一地心碎,化作一阕哀婉清词,

诉不完的相思血泪,道不尽的红尘眷恋,在千古绝唱中,演绎成蝶,翩然远去。





本文标题:红楼十二钗-红楼十二钗评传全文阅读 作者:曹立波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813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